突袭2斯大林格勒攻略,突袭2秘密行动的全程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1,突袭2秘密行动的全程攻略
http://bbs.xunlei.com/thread-196243-1-1.html
2,突袭2 关于斯大林格勒的地图
那个是BT战役,从左右两侧打到底的话苏军会无限出兵,可以采用堵出兵口的办法。不过这关非常变态,苏军总共可以出到20000+坦克,而你的兵力是有限的,最后打过城市的时候还会至少受到1000+坦克和20000+步兵的冲击,非常恐怖,建议先看看 突袭吧 的相关攻略。
3,作为二战最为悲壮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多惨烈
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1942年,德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变战术,转为重点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投入精兵百万对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察里津(战后改名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战斗从1942年7月德军发起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德军最后一支部队第六集团军被全歼结束。 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有75万军人伤亡,而苏军伤亡达到110万以上。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巷战中,德军士兵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客厅,卫生间还在敌人控制下。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这些女兵一觉醒来立刻被遍地伤员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野战区医院在河对岸,白天有炮火和飞机轰炸,只能看着缺胳膊断腿的伤员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看着他们在无助挣扎。到了晚上,那些命大的伤员才会被匆匆忙忙扔上船去。那些有限的食物只能让能战斗的战士吃,伤员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来维持生命。即使那些伤员侥幸到了医院,但医院供应不上,得到及时救治的伤员也是百里挑一。与苏军的窘迫状况相比,德军的状态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个德军士兵回忆说,战友受伤后根本没有什么战场救护。即使有战地医生,也分不清敌我,到达不了前线,到了前线也没有办法营救和治疗。好几次眼看负伤的战友打断胳膊,或者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疼的他们昏死过去。他们最怕听到的是战友的哀嚎,或者是战友那一句声嘶力竭的哀求:给我一枪!在战场上,最无辜的是那些平民。因为苏联统帅部的工作疏忽,战争爆发时,斯大林格勒有数万平民没有撤离。这些人大多是妇女、儿童。 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 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 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1942年,德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变战术,转为重点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投入精兵百万对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察里津(战后改名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战斗从1942年7月德军发起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德军最后一支部队第六集团军被全歼结束。 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有75万军人伤亡,而苏军伤亡达到110万以上。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巷战中,德军士兵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客厅,卫生间还在敌人控制下。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这些女兵一觉醒来立刻被遍地伤员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野战区医院在河对岸,白天有炮火和飞机轰炸,只能看着缺胳膊断腿的伤员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看着他们在无助挣扎。到了晚上,那些命大的伤员才会被匆匆忙忙扔上船去。那些有限的食物只能让能战斗的战士吃,伤员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来维持生命。即使那些伤员侥幸到了医院,但医院供应不上,得到及时救治的伤员也是百里挑一。与苏军的窘迫状况相比,德军的状态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个德军士兵回忆说,战友受伤后根本没有什么战场救护。即使有战地医生,也分不清敌我,到达不了前线,到了前线也没有办法营救和治疗。好几次眼看负伤的战友打断胳膊,或者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疼的他们昏死过去。他们最怕听到的是战友的哀嚎,或者是战友那一句声嘶力竭的哀求:给我一枪!在战场上,最无辜的是那些平民。因为苏联统帅部的工作疏忽,战争爆发时,斯大林格勒有数万平民没有撤离。这些人大多是妇女、儿童。 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 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 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除非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否则将大量德军主力长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显然是一个明显又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集中如此数量的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两侧漫长的掩护兵力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德军面临着遭遇合围的危险,而且更加危险的德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一旦防线被突破德军没有封闭缺口的预备队,苏军可以直冲德军大后方,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临的巨大危机,战斗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北翼漫长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则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团军,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团军,几百公里长的侧翼全部由联军部队来防守;在南翼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而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长达300公里的距离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联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眼里是公认的差劲,仅从他们那些落后破旧的武器装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可以说他们的掩护简直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尤其在收到前线部队不断关于苏军在这些联军部队的正面大量集结部队的报告时,这个冒险就致命了,很明显苏军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转入防御,抽调部队加强两翼的防御。尤其是将斯大林格勒的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抽出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联军部队的后方执行机动作战,随时封闭并围歼突入防线的苏军,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1942年,德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变战术,转为重点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投入精兵百万对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察里津(战后改名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战斗从1942年7月德军发起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德军最后一支部队第六集团军被全歼结束。 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有75万军人伤亡,而苏军伤亡达到110万以上。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巷战中,德军士兵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客厅,卫生间还在敌人控制下。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这些女兵一觉醒来立刻被遍地伤员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野战区医院在河对岸,白天有炮火和飞机轰炸,只能看着缺胳膊断腿的伤员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看着他们在无助挣扎。到了晚上,那些命大的伤员才会被匆匆忙忙扔上船去。那些有限的食物只能让能战斗的战士吃,伤员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来维持生命。即使那些伤员侥幸到了医院,但医院供应不上,得到及时救治的伤员也是百里挑一。与苏军的窘迫状况相比,德军的状态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个德军士兵回忆说,战友受伤后根本没有什么战场救护。即使有战地医生,也分不清敌我,到达不了前线,到了前线也没有办法营救和治疗。好几次眼看负伤的战友打断胳膊,或者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疼的他们昏死过去。他们最怕听到的是战友的哀嚎,或者是战友那一句声嘶力竭的哀求:给我一枪!在战场上,最无辜的是那些平民。因为苏联统帅部的工作疏忽,战争爆发时,斯大林格勒有数万平民没有撤离。这些人大多是妇女、儿童。 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 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 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除非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否则将大量德军主力长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显然是一个明显又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集中如此数量的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两侧漫长的掩护兵力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德军面临着遭遇合围的危险,而且更加危险的德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一旦防线被突破德军没有封闭缺口的预备队,苏军可以直冲德军大后方,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临的巨大危机,战斗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北翼漫长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则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团军,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团军,几百公里长的侧翼全部由联军部队来防守;在南翼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而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长达300公里的距离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联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眼里是公认的差劲,仅从他们那些落后破旧的武器装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可以说他们的掩护简直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尤其在收到前线部队不断关于苏军在这些联军部队的正面大量集结部队的报告时,这个冒险就致命了,很明显苏军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转入防御,抽调部队加强两翼的防御。尤其是将斯大林格勒的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抽出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联军部队的后方执行机动作战,随时封闭并围歼突入防线的苏军,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除非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否则将大量德军主力长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显然是一个明显又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集中如此数量的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两侧漫长的掩护兵力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德军面临着遭遇合围的危险,而且更加危险的德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一旦防线被突破德军没有封闭缺口的预备队,苏军可以直冲德军大后方,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临的巨大危机,战斗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北翼漫长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则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团军,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团军,几百公里长的侧翼全部由联军部队来防守;在南翼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而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长达300公里的距离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联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眼里是公认的差劲,仅从他们那些落后破旧的武器装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可以说他们的掩护简直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尤其在收到前线部队不断关于苏军在这些联军部队的正面大量集结部队的报告时,这个冒险就致命了,很明显苏军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转入防御,抽调部队加强两翼的防御。尤其是将斯大林格勒的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抽出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联军部队的后方执行机动作战,随时封闭并围歼突入防线的苏军,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1942年下半年的德军顿河战线上,从西到东依次部署着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正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上,进而迅速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给南翼德军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既然装备低劣的罗马尼亚军队无法担负第6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为何不由远在沃罗涅日的德军第2集团军去代替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呢?其实一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也是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担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掩护任务的,德军计划第2集团军将一直伴随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随着侧翼的不断拉长,再由其他联军集团军驻守第2集团军的防线,以腾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中。不过实际战局并非德军所计划的那样,德军在占领沃罗涅日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大反攻,苏军投入了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虽然尚未成熟,但是数百辆坦克的集中使用无疑给当面德军沉重的压力,德军即便在沃罗涅日投入了第2集团军后仍旧留置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来应付苏军持续不断的反攻,导致第4装甲集团军无法全部投入到对顿涅茨河和顿河区域苏军主力的围歼中,希特勒为此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解职。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挺进,而第2集团军仍旧被苏军牢牢吸引在沃罗涅日,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在不断的反攻中,最终迫使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改由意大利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顿河和南面的伏尔加河掩护德军第6集团军过度延伸的侧翼。苏军在沃罗涅日除了牵制了德军整个第2集团军,还有1-2个装甲师,这些机动部队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击中的。从战略上来看,沃罗涅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又在整个南翼德军突出部的根部,从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德军必须据守住沃罗涅日,以防止苏军利用这个交通枢纽从这里集结强大的进攻兵力,否则苏军将会轻易的突入到德军的大后方的,而德军那些远在前线的主力都遭到苏军的合围,那将是整个南翼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上百万军队,所以即便苏军不在沃罗涅日发起强大的反攻,德军也有必要在沃罗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队,而不是联军部队。德军第2集团军无法加入到南翼的大决战中,坚守沃罗涅日的作战任务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决战。1942年8月的东线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岌岌可危,强大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在顿河大亚湾部附近的防线并纵深挺进至斯大林格勒附近区域,尤其是第6集团军在在左翼的一场大胆突击,成功的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彻底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联系,现在德军已经从三面合围了斯大林格勒,即将发起最后的突击。由于德军的推进过于迅速,苏军并未来得及完成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作,连基本的作战物资储备都没有,如果苏军最高统帅部不能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斯大林格勒的不利态势,斯大林格勒将必然被德军攻陷。由于德军已经切断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陆地通道,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实际上已经和主防线失去了联系,只能从伏尔加河东岸走水路为守军提供增援和补给,该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相当于在孤军奋战,这两个集团军并非新锐集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防御作战撤到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来不及进行补充和休整,两个集团军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坦克寥寥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两个强大的野战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一面紧急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提供更多的增援,一面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力图打破德军的北面封锁线,重新和斯大林格勒守军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斯大林都不允许丢失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升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他将亲自组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攻势。苏军计划投入4个野战集团军,其中有3个集团军是新组建的,包括拥有5个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担负最主要的突击任务。朱可夫原计划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席卷德军整个北部防线,苏军将投入25万名士兵、4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而当面的德军仅有第14装甲军和第8军一部,总计5个德国师,约5万人。德军虽然在兵力上劣势很大,但是他们早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那里的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发扬德军的火力优势。另外在整个战役中德军牢牢占据着空中优势,这极大的限制了苏军的坦克行动。苏军的进攻从9月2日展开到9月12日转入防御,苏军没能突破德军的北部防线,自身反而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了三分之一,坦克损失了四分之三,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回顾这场战役,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三个新锐的野战集团军在短短10天内就已经消耗殆尽,却没能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战果,尽管朱可夫亲自介入了这场进攻,可是还是毫无效果。战后朱可夫总结了这场进攻失败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支援,在没有大量的炮火掩护下,坦克和步兵从正面强行冲击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失。朱可夫指出,要想取得胜利,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合成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和大量的支援炮兵部队以及一个新锐的空军集团军。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战役角度上来解决问题,从战术角度来看,新组建的苏军集团军的辖下各步兵师都是刚刚组建的预备役师,缺乏基本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上进攻准备时间仓促,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战场侦查,和身经百战的德国国防军作战自然是要遭遇失败的,他们不缺乏勇气,但是仅靠勇气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这些新组建的苏军部队仍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作战,幸存下来的士兵在两个月后将发起一场成功的进攻作战。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构建的纵深防御地带,利用附近的河流和高山为依托,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由于斯大林格勒城本身分布狭长,纵深非常浅,而且该城背靠伏尔加河,是一个典型的绝地,非常不利于防守,所以要想守住斯大林格勒,就必须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内环防御圈,否则苏军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事实是苏军的内环防御圈并没有坚守太长的时间,苏军主力部队突然放弃了城郊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战局发生的非常突然,原本双方的作战正处于僵持的阶段,德军最初的计划是由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第14装甲军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封锁该城,步兵部队从西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则向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即伏尔加河河曲部的红军城挺进,从南面封锁该城。德军的计划非常好,但是战事的发展却不如所愿,北面的第6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突进到了伏尔加河封锁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面,但是却遭到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从北面而来的进攻,同后面的步兵单位一度失去联系,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同样遇到了苏军坚强的防御,苏军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的主力调至南面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陷入停顿,部队损失很大。西北方向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由于要通过坚固设防的罗索什卡河,进展也非常缓慢。这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机动,他消消的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出南面的阵地,由步兵部队接替他们,转身扑向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南面,从那里发起了强大的进攻,苏军显然对于德军进攻方向的转变毫不知情,主力都部署在西北方向和南面,结果德军在那里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一举突进了20英里,现在在西面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在关键时刻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放弃了拥有坚固工事的内环防御圈,将两个集团军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城郊附近,挽救了这两个集团军,南面防御阵地的苏军同样也放弃了当前的阵地,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面封闭了合围圈,但是里面空无一人,苏军及时的撤退了。虽然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线,但是苏军主力避免了被德军围歼,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争夺战中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在德军第6集团军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后,南翼的德军整体态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在希特勒不准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后,拯救第6集团军20多万官兵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外围德军发起的解围进攻了。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危机下,希特勒在解围兵力的投入上却如此的“吝啬”,在最有希望的首次解围进攻中,德军投入的只有2个装甲师而已,即使到了后期也不过只新加入了一个装甲师,他们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却最终无法再前进一步。执行解救第6集团军任务的是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是早就已经身处前线的部队,没有一支是新锐部队。时任该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开始解围行动之前就指出要想解救第6集团军并恢复之前的态势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新的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待完全展开后发起反突击,解救被围德军。原计划的解围行动是在两个方向上发起钳形攻势,为第6集团军打开一个较宽的缺口,重建一条地面补给线。分别是由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和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第48装甲军执行,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兵力是第6装甲师、第23装甲师、第15空军野战师以及隶属与A集团军群的大量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然而第15空军野战师当时还需要几周才能组建完毕,预备队炮兵也只到达了一个烟雾迫击炮团(火箭炮);而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兵力是7个师,其中已经有2个师派往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也稳定整个集团军群的北翼阵线,计划调拨的第3山地师临时派往了其他战场,下属的第2装甲师在之前的战斗中便已经损失严重,失去战斗力,2个空军野战师也战斗力太低,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戈林编组的垃圾部队),实际执行解围行动的兵力只有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德军用于解救第6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后期由调来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只能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增强其突击能力。这个兵力是多么的弱小,对于曼施坦因不断的增援要求,希特勒表示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部队了。然而在南翼希特勒如此的吝啬,却在北翼和中路不惜浪费兵力去坚守那些已经没有意义的突出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有12个师,勒热夫突出部有29个师,如果放弃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节省出10个和22个师的强大兵力,这些兵力完全可以解救第6集团军,而且恢复南翼的态势也绰绰有余,可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那些突出部是很好的进攻莫斯科的跳板,可是当第6集团军覆灭后,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也不可能有实力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了,之后也不得不放弃了那些突出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第6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除非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否则将大量德军主力长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显然是一个明显又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集中如此数量的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两侧漫长的掩护兵力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德军面临着遭遇合围的危险,而且更加危险的德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一旦防线被突破德军没有封闭缺口的预备队,苏军可以直冲德军大后方,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临的巨大危机,战斗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北翼漫长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则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团军,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团军,几百公里长的侧翼全部由联军部队来防守;在南翼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而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长达300公里的距离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联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眼里是公认的差劲,仅从他们那些落后破旧的武器装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可以说他们的掩护简直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尤其在收到前线部队不断关于苏军在这些联军部队的正面大量集结部队的报告时,这个冒险就致命了,很明显苏军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转入防御,抽调部队加强两翼的防御。尤其是将斯大林格勒的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抽出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联军部队的后方执行机动作战,随时封闭并围歼突入防线的苏军,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1942年,德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变战术,转为重点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投入精兵百万对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察里津(战后改名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战斗从1942年7月德军发起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德军最后一支部队第六集团军被全歼结束。 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有75万军人伤亡,而苏军伤亡达到110万以上。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巷战中,德军士兵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客厅,卫生间还在敌人控制下。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这些女兵一觉醒来立刻被遍地伤员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野战区医院在河对岸,白天有炮火和飞机轰炸,只能看着缺胳膊断腿的伤员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看着他们在无助挣扎。到了晚上,那些命大的伤员才会被匆匆忙忙扔上船去。那些有限的食物只能让能战斗的战士吃,伤员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来维持生命。即使那些伤员侥幸到了医院,但医院供应不上,得到及时救治的伤员也是百里挑一。与苏军的窘迫状况相比,德军的状态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个德军士兵回忆说,战友受伤后根本没有什么战场救护。即使有战地医生,也分不清敌我,到达不了前线,到了前线也没有办法营救和治疗。好几次眼看负伤的战友打断胳膊,或者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疼的他们昏死过去。他们最怕听到的是战友的哀嚎,或者是战友那一句声嘶力竭的哀求:给我一枪!在战场上,最无辜的是那些平民。因为苏联统帅部的工作疏忽,战争爆发时,斯大林格勒有数万平民没有撤离。这些人大多是妇女、儿童。 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 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 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
4,突袭2苏军攻略
http://hi.baidu.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58f1f81f688c7662f724e45a.html
每关的都有
5,突袭2秘密行动苏军的一关怎么过 我的将军在哪我看到一架德军的飞机
苏军第一关,你的将军在“联胜”吉普车中,英文名就是朱可夫。这关过关需要把你的将军带到德军机场,即是你看到飞机之地,若还不能明白,请加QQ714919829.
6,怎么通关斯大林格勒
不管是盟军还是轴心,只要守住几个路口不让对方突破,剩下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1、抢时间多造军营,保持充足的资金供给。 2、先用步兵(包括火箭兵,炮兵)守住路口,争得时间造出各种兵工厂使武器部队升级,在你的步兵支撑不住的时候(敌人的部。
7,谁又完整一点的突袭2之秘密行动的攻略啊我要具体点的
没啥吧,自己摸索着打着玩,不是很有意思么,每个人的打法不一样,乐趣也不一样。再说了每一关的只要按照开始的提示,一步步做完就OK了,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闹心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我最近才把所有国家的任务过了一遍。QQ:272124911每个关卡都有很多种打法,如果你只按照别人的打法去玩的话,很快你就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8,PSP真三国无双联合突袭2攻略
通关线路:最好出吕布或者赵云,吕布前期不能出,赵云的话不关遇到什么BOSS(除了神兽以外),都是用X跳起来下三角,一直这样是无限连,副武器弓箭,带够药用个弓箭,弓箭上用木属性玉和轻快玉或者连攻玉(觉醒玉也可以,木属性玉是关键的,早期木属性玉是必备的)必备的武魂:乱射、痛转化、鬼神、生命粉碎。装备、素材路线:建议诸葛亮和庞统。后期出张角。就打小怪、打打小BOSS,一直在一个素材多的地方打怪。如:第三章那里,下呸。等到等级上去了。素材也差不多了。出个许褚或者孙尚香。孙尚香必备武魂:乱射术、穿盾术、痛转化、生命粉碎。带个真 水玉。纯手打。一定给分啊。。
9,突袭2攻略
我也是啊,不知道该到哪。到了他要求的目的地后就找了几个军人问他:CP在哪?然后就回答说:他在FOB的中心。(考,我吧整个地图都看完了还是找不到哪是FOB。)之后我就到处乱逛,也找不着CP。现在只能等高人指点迷津了……我终于找到了哈哈哈哈哈!!!!!!!!!!!!!
Razor two
.
我还没把所有的支线都完成,隐藏目标全部做完的时候就发完整的。
主线是抓上一关逃跑的Loptev和他的手下B某,本关有时间限制,到了时间抓到没抓到都能过关。
一出来就是和指挥官讲话,他说同情理解你们失去队长的心情,问你们要不要去德国度假,肯定按1选留下来继续执行任务。本关任务是抓L和B两个CHDKZ头目,同时还有寻求线索和寻找犯罪证据的目标。
对话完先去寻求线索,指挥队友坐上旁边的悍马车,你上驾驶座,把车开到东面E城内的军事基地,下车,跑到营地的一个棚子下面找到这个基地的指挥官,他会告诉你线索,并在地图上标记了3个可能藏人的叉叉,然后叫你去问同在营地里的CDF军官。CDF军官靠在一辆BMP的旁边,跟他对话问一些情况,注意对话中有个选项是“the CDF is useless”(CDF个废物)这个不要选否则对话就会立即中断什么都问不到,其他对话选项都可用选。
准备上路吧,地图上的3个叉叉只有最远的那个叉才藏了我们要抓的人,因此坐飞机过去是最快的。按M打开地图,按空格键打开一个菜单,用滚轮选中communication这一项,按下滚轮点进去,可以看到request transport,再按下滚轮激活呼叫直升机这个功能,然后在地图上找一个靠近你的平坦的地方点鼠标左键,黄色标记就会出现,不久直升机就会降落到你刚才点的位置。
坐上直升机,飞行员问你要去哪里,跟刚才呼叫他的方法一样,在地图上点一个位置飞机就会飞过去降落。我们需要直接飞到第三个叉叉抓头目,于是就在第三个叉叉附近找一个平坦的没树的地方让直升机降落,注意不要靠叉叉太近否则飞机会被敌人步枪打下来。
降落,4个人一同进攻第三个叉叉,打死一个班的敌人,会看到CHDKZ二号头目B某从一个帐篷里逃出来,抓紧时间进帐篷拿一张能当作犯罪证据的照片然后马上跑出来追身穿蓝色运动服的B某(这个人简直就是COD4小扎卡爷夫的翻版,不仅衣服穿得一样而且逃跑的速度也都是不一般地快)双击W冲刺,追上蓝色运动服任务就完成。
.
注∶如果你速度快的话,在去第三个叉的路上就能看到一辆平民汽车在公路上开,不用怀疑那个就是你要抓的头目。用子弹把汽车打冒烟B某就会弃车逃跑,追上他一样也能完成任务。
文章TAG:
突袭2斯大林格勒攻略 突袭2秘密行动的全程攻略 突袭 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