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语言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着眼,重视环保教育,针对本学科知识和特点采取渗透模式,即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传播有关的环境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一、 挖掘教材中教育因素,渗透环保教育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环保教育切入点,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广教版英语教材本身就有直面环境教育的教学单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第五单元都是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主题内容。如:《we mustnt pick flowers》教育学生爱护植物及身边公共设施、环境,《dont feed animals in the zoo》则教育学生爱护关心动物园的动物,教材中更有多处描述可爱的动植物及爱护美好环境的人物对话,这些都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环境的好题材。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寻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二、利用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环保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学科中包含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事,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1、课内活动渗透在教授以环保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设计唱歌、讨论、游戏、表演、调查等课堂任务活动。在课堂上唱歌是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时机,如在《they are going to the zoo》、《they are visiting the zoo》的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唱有关动物的儿童英语歌曲,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迅速集中注意力,初步感知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歌曲中感受到花草的美丽、动物的可爱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we mustnt pick flowers》的work with language,组织学生分组讨论what we can do and what we cant do in the park , 然后填写表格。这样学生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不应该破坏,而应该保护的意识。2、课内语言渗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这一时机,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知识点,用语言点滴渗透环境教育。四年级在讲到 what do cleaners do?they clean up everything这个句型时,用简单语言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好环境。在教授第六单元sweep the floor , clean the house ,wash clothes,do gardening等短语时,教育学生讲卫生,爱劳动,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教育1、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要注意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把环境教育思想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英语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一、突出渗透的重点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史料,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近代我国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危机感,进而增强为富国强民而努力攀登数学高峰。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本身就充满着辩证因素。它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辩证思想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等,启发学生足部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观点,使他们逐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抓主要矛盾等科学的思想方法。3.非智力因素教育。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获得发展;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应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二、研究渗透的方法1.情感诱导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2.背景介绍法。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3.课堂渗透法。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4.美感启迪法。“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5.习题引申法。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6.竞赛强化法。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三、掌握渗透的原则1.情感性原则。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胸怀,和谐的发展个方面的素质。2.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引导,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3.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4.随机性原则。即教师要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注意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进行随机渗透,切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5.延伸性原则。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渗透。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