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霸王之业官渡之战攻略,三国群英传7中刘备在官渡之战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三国群英传7中刘备在官渡之战攻略

官渡之战貌似没有隐藏剧情,所以基本用不着说明注意的。早期占领空城,重点发展大城市,尤其是人口基数大的——把自己原来的小城市抛弃了跑成都去都可以……发展起来之后以该城为根据地,攻击小国,武将少的城市……然后嘿嘿……打曹操灭袁绍

三国群英传7中刘备在官渡之战攻略

2,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翻译是什么

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原句: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翻译:有智之士要审慎地选择主人,才能保全自己,建立功业。袁绍只想仿效周公姬旦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寡断。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我将另投明主,你们为何不离去呢?文言文出处与相关人物简介出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相关人物:郭图(?-205年),字公则,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其长子袁谭效力,于205年和袁谭一同被曹操所杀。

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翻译是什么

3,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决定胜负的一战在乌巢。两军相持曹操在数量上对比上处劣势,而且粮草没有袁绍充足。曹操成功的偷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基地,使袁绍军心大乱,军队失去斗志,才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如果孙策没死,趁曹操与袁绍对持之机,奔袭並攻占许昌。至曹操两面受敌首尾难顾,袁绍一定大举进攻。曹操必败无疑,官渡之战曹操不但没有了获胜的机会,曹魏能否存续也未可知了。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决定胜负的一战在乌巢。两军相持曹操在数量上对比上处劣势,而且粮草没有袁绍充足。曹操成功的偷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基地,使袁绍军心大乱,军队失去斗志,才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如果孙策没死,趁曹操与袁绍对持之机,奔袭並攻占许昌。至曹操两面受敌首尾难顾,袁绍一定大举进攻。曹操必败无疑,官渡之战曹操不但没有了获胜的机会,曹魏能否存续也未可知了。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一、看透曹操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二、看透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三、看透刘备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四、看透吕布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五、看透孙策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七、看透刘表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八、看透蹋顿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九、看透公孙康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结果,孙策直接按照自己预言那样,直接被被人刺杀了。郭嘉只能两手一摊,很无奈的表示,这个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决定胜负的一战在乌巢。两军相持曹操在数量上对比上处劣势,而且粮草没有袁绍充足。曹操成功的偷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基地,使袁绍军心大乱,军队失去斗志,才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如果孙策没死,趁曹操与袁绍对持之机,奔袭並攻占许昌。至曹操两面受敌首尾难顾,袁绍一定大举进攻。曹操必败无疑,官渡之战曹操不但没有了获胜的机会,曹魏能否存续也未可知了。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一、看透曹操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二、看透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三、看透刘备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四、看透吕布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五、看透孙策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七、看透刘表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八、看透蹋顿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九、看透公孙康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结果,孙策直接按照自己预言那样,直接被被人刺杀了。郭嘉只能两手一摊,很无奈的表示,这个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郭嘉的成功和田丰的失败,来论证“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重要性。要知道,郭嘉和田丰都曾是袁绍的谋臣,他们都具备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都是顶尖的人才,但由于对老板袁绍的看法不同,结局也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袁绍是东汉的实权派,掌管四州兵马,名闻天下。但是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面对这种老板,郭嘉很快递交了辞呈,转投到当时实力尚弱的曹操门下;田丰则选择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得到袁绍的重视。  随后,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官渡之战”时,由于曹操的信任,郭嘉的建议全部被采用,他也帮助新老板打赢了袁绍,自己也升官晋级;而田丰频繁地向袁绍进谏,结果遭到老板的厌恶,自己反遭杀身之祸。可见,面对袁绍这位老板,郭嘉和田丰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也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良禽择木而栖”。既然相信自己是良禽,就一定要择木,随便碰到一棵树就急不可耐地栖身,这只会毁了自己。现代人讲究志在四方,虽然公司的规模不错,但是如果现在的上司不赏识你,你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出头之日,那么就应该选择离开。离开不代表放弃,而是珍惜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决定胜负的一战在乌巢。两军相持曹操在数量上对比上处劣势,而且粮草没有袁绍充足。曹操成功的偷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基地,使袁绍军心大乱,军队失去斗志,才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如果孙策没死,趁曹操与袁绍对持之机,奔袭並攻占许昌。至曹操两面受敌首尾难顾,袁绍一定大举进攻。曹操必败无疑,官渡之战曹操不但没有了获胜的机会,曹魏能否存续也未可知了。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一、看透曹操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二、看透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三、看透刘备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四、看透吕布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五、看透孙策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七、看透刘表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八、看透蹋顿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九、看透公孙康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结果,孙策直接按照自己预言那样,直接被被人刺杀了。郭嘉只能两手一摊,很无奈的表示,这个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郭嘉的成功和田丰的失败,来论证“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重要性。要知道,郭嘉和田丰都曾是袁绍的谋臣,他们都具备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都是顶尖的人才,但由于对老板袁绍的看法不同,结局也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袁绍是东汉的实权派,掌管四州兵马,名闻天下。但是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面对这种老板,郭嘉很快递交了辞呈,转投到当时实力尚弱的曹操门下;田丰则选择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得到袁绍的重视。  随后,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官渡之战”时,由于曹操的信任,郭嘉的建议全部被采用,他也帮助新老板打赢了袁绍,自己也升官晋级;而田丰频繁地向袁绍进谏,结果遭到老板的厌恶,自己反遭杀身之祸。可见,面对袁绍这位老板,郭嘉和田丰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也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良禽择木而栖”。既然相信自己是良禽,就一定要择木,随便碰到一棵树就急不可耐地栖身,这只会毁了自己。现代人讲究志在四方,虽然公司的规模不错,但是如果现在的上司不赏识你,你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出头之日,那么就应该选择离开。离开不代表放弃,而是珍惜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兴复汉室”理想追求的幻灭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的而开展的一场战斗。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夏之交,在冬十月,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最终袁绍与长子袁谭仅八百骑渡河逃回冀州。如果官渡之战来个大翻转,袁绍取得胜利,曹操败退,那么曹操的命运会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个结局,曹操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在官渡之战相持到八月份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非常不利于曹操的变化,袁绍则乘机向前推进,对官渡发起总攻。曹操感到再坚持下去就十分困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有放弃官渡向许都转移的打算。如果曹操撤回许都,袁绍顺势渡过黄河,直逼许都,曹操的去向又是哪里呢?是像刘备一样南逃荆州?不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强项是金戈铁马的骑兵,他善于平原作战。曹操最有名的战队就是他的虎豹骑。去地处江南的水乡,曹操发挥不出他的绝对优势来。那么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裹挟着汉献帝西窜,越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进入关西,从而在广阔的关中平原,这个八百里秦川,展开周旋。如果袁绍没有迟疑的性格缺陷的话,曹操会与之在潼关展开另一场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战斗。曹操在关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最差做个西北王,他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在政治上足以号召关西诸郡。再加上他有强大的骑兵团,有利于展开灵活机动的平原作战,会把运兵发挥到淋漓尽致。曹操会把战争的矛头迅速指向汉中的张鲁,并且很快结束对汉中的争夺,从而占据地形险要的汉中。还有曹操手下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他们各个都有高瞻远瞩的计谋和事实求是的策略。所以当曹操取得汉中后,益州会陷入被曹操强大攻势下,刘璋阵脚大乱。这时候,曹操的谋士刘晔就会向曹操进言:“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那么曹操的主簿司马懿也会献言:“今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这个时候的曹操,在战略上一定发挥自己会审时度势优点,在决机两阵之间会快准稳狠的把握好时机,进军益州。绝不会有历史那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话,中华成语库也不会留下“得陇望蜀”。那么曹操就会在益州要么继续拥戴汉献帝,要么废黜汉献帝,建立自己的魏汉政权,从而偏霸一隅,接着蚕食雍谅,把益州、凉州连成一片,提前实现周瑜的计划。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呢?绝对没有刘备的好果子啃。刘备的开溜让袁绍恼羞成怒,会拿着关羽斩杀了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为借口,与刘备变脸。以他的谋迟,他会止步于潼关。那么袁绍就在安定好北方后会马上南下荆州。他痛恨刘表在官渡之战时候,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对荆州大打出手。对荆州的战争无论快与慢,刘表最终会吓死,荆州分裂是必然的趋势。刘备只能继续南逃,依附东吴的孙权。那么袁绍和孙权就难免有一场赤壁遭遇战要发生。结局就是袁绍败在周瑜手下,落荒而逃。放心,袁绍绝对没有曹操的本事,他会一撤千里,也没有周瑜后期努力,也没有联刘备抗袁的史事。周瑜就很快的腾出手收拾寄寓江东,有似养虎的刘备。他会把刘备困在荆州一隅之地,使刘备这个蛟龙不得云雨,把刘备逼死在狭长地带。刘备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刘备的蜀汉历史。至此,历史的发展就是,孙权全据长江防线,曹操拥有益州和凉州,而袁绍也就龟缩于偏狭的北方地带。但这个局面不会像历史的魏蜀吴一样持续仅百年,它会很快被打破,而最有可能就是周瑜帮助孙权统一天下。闲将西话: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曹操会撤回关西,谋求益州,魏汉政权会提前出现。周瑜会简单结束与袁绍的赤壁之战,在荆州困死刘备。袁绍退守北伐,可能要称帝,做他的春秋大梦。官渡之战前,郭嘉就认为曹操必定会赢,其中不少笃定的成分,让人不禁好奇,他怎么就能这么肯定?难不成真的可以预言未来,算无遗漏?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得说曹操本身就有取胜的资本,而郭嘉必定能够看到才会有如此表现,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看一看。汉献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战是汉末足以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型会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那么双方实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国志》之中,其实有兵力的描写,言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众。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当时,真正的十万大军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毕竟历史之中,许多十万大军都是吹水,实际不过万余人而已。但是想一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却可能士真的,毕竟在那之前,袁绍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说并非筛选人士,可以说是大批涌入,而后也有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的记录,足见这个数字并不假。那么曹操呢?实际上有多少我们看一下,首先《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这并站不住脚,首先文中还说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试问不足万人的曹操军,这般分营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后期又有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对于不足万人,而且大多伤病的部队来说,这般已经很难说是奇袭了,而几乎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这在历史上绝非曹操的军事作风。那么我们要怎么知道人数呢?需要从侧面思考,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记载官渡交战期间,袁军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这什么意思?就是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单是后勤供给,就有近万人,而一车之资,绝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军人数至少也有数万之多,恐怕至少也多于五万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万之重,才能和袁绍分“河”抗礼。不过综合古文记录方式,既然做了人数的夸张,很显然还是曹操略逊于袁绍的,至少有明显的人数比对,才能夸张,故而综合考量,恐怕曹军人数五、六万人最为可能。那么兵力虽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其实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曹军中许多其他谋士也因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劣势与袁绍本人的性格缺陷,断定袁绍必败。当然,我们不乏可以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毕竟大战将至,言败者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袁绍真的就有那么不堪么?还真就不是!首先双方有着实打实的实力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后,曹军在缴获的袁军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绍,曹操命人焚烧信件。这件事可不单单只是说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说明,这一战可以说是惊险万分,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内部反噬,从而大败。还有彼时刘备于许都以南两次开辟第二战线进行游击作战,先克隐强,后杀蔡阳,使得曹军始终要抽调部分精锐部队投入到许都南战场。不能专心,同样也是兵家大忌。甚至曹操一度作书荀彧商议欲弃官渡退保许都,即便是乌巢奇袭也是兵行险招,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好,那么说回来,既然如此,难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为了鼓励曹操,鼓舞士气,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胜十败论吗?还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么笃定!首先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因此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不能判断的结果妄下结论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判断,也绝非官渡之战时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绍手下待的一小段时间里,他就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遂弃袁绍而去,后来在荀彧引荐下成为曹操谋士。这时候,其实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谋略家,都掌握一个技能,就是识人,这段时间,让郭嘉看清楚了袁绍,而且士亲自看清楚的,绝非士听到各种消息拼凑而成,这就成为他为官渡之战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十胜十败论的重要依据,当然,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多少充斥者“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面对自己选择的明主,谁有不会这么做呢?选照片入仕,还孤高疯言的,或许是一个名士,但决不能成为好的谋者。其次,郭嘉能够有大局眼光,当然也不是单单因为天纵奇才,其家庭环境与培养士绝对拖不了干系,郭嘉是谁?可是颍川郭氏的人,要知道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战乱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审时度势的眼光绝对是毒辣的,否则很难全身而退,保存实力,这样的培养之下,郭嘉不光看人准,看势力也准士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下这样的论断。当然,他之所以会这样判断,还因为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两军的真正特点,即分军则曹军利,合战则袁军胜。袁绍起初屡屡分兵,结果白马失颜良、延津折文丑、鸡洛丧韩荀。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后袁绍不再冒险,形势随即变化,袁军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正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可惜,原本可以取胜的袁绍,却因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终还是无法掌握这个取胜的方式,故而一言断之,曹军必胜,也成就了一段最为经典的历史。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袁绍伤到主骨和心肝,无法复生。这曹操虽败,但只伤到肌肉,他的主脉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风,斗志昂昂。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决定胜负的一战在乌巢。两军相持曹操在数量上对比上处劣势,而且粮草没有袁绍充足。曹操成功的偷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基地,使袁绍军心大乱,军队失去斗志,才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如果孙策没死,趁曹操与袁绍对持之机,奔袭並攻占许昌。至曹操两面受敌首尾难顾,袁绍一定大举进攻。曹操必败无疑,官渡之战曹操不但没有了获胜的机会,曹魏能否存续也未可知了。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一、看透曹操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二、看透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三、看透刘备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四、看透吕布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五、看透孙策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七、看透刘表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八、看透蹋顿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九、看透公孙康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结果,孙策直接按照自己预言那样,直接被被人刺杀了。郭嘉只能两手一摊,很无奈的表示,这个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郭嘉的成功和田丰的失败,来论证“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重要性。要知道,郭嘉和田丰都曾是袁绍的谋臣,他们都具备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都是顶尖的人才,但由于对老板袁绍的看法不同,结局也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袁绍是东汉的实权派,掌管四州兵马,名闻天下。但是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面对这种老板,郭嘉很快递交了辞呈,转投到当时实力尚弱的曹操门下;田丰则选择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得到袁绍的重视。  随后,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官渡之战”时,由于曹操的信任,郭嘉的建议全部被采用,他也帮助新老板打赢了袁绍,自己也升官晋级;而田丰频繁地向袁绍进谏,结果遭到老板的厌恶,自己反遭杀身之祸。可见,面对袁绍这位老板,郭嘉和田丰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也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良禽择木而栖”。既然相信自己是良禽,就一定要择木,随便碰到一棵树就急不可耐地栖身,这只会毁了自己。现代人讲究志在四方,虽然公司的规模不错,但是如果现在的上司不赏识你,你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出头之日,那么就应该选择离开。离开不代表放弃,而是珍惜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兴复汉室”理想追求的幻灭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好像是这样说的,要么对中原战场沒有兴趣,要么相隔太远使不上劲,有的内部不稳,不出兵,选择了作壁上观,只有刘皇叔想参与,在官渡之前刘备两次占领徐州,并联合袁绍抗曹,由于袁绍决策慢半拍,在官渡对峙阶段,曹操面对压力选择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逃亡,关羽被擒,想和能参与官渡之战的势力基本都被曹操灭了火!官渡之战的形势是,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面对袁绍的进攻,曹操也是一在退后,终于退到了官渡,而这个战场可以说是曹操选择好的,官渡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不要大举进攻,用小部队去骚扰曹操,袁绍10万军对战曹操不到3万兵马,兵马粮草袁绍都占优势,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自己是缺兵少粮,贾诩告诉曹操,四胜四败之言,曹操接受了,也有了战胜袁绍的信心!因为在官渡开战对于曹操有利,官渡靠近许都,在军需粮草补给线上比袁绍要短,曹操调度得当,往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袁绍各个击破,战争从一边倒转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曹操胆略更胜一筹,再大局上曹操也有过绝望,相持阶段自己粮草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他曾想过撤兵而特意派人去往许都询问荀彧,荀彧讲明厉害,不能撤兵,曹操知人善任太再次听取了荀彧的意见!在战局中,双方互有胜负,孙策曾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所伤,计划流产,许攸此时看不惯袁绍的行径就投降了曹操,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粮草所在,果断下令偷袭乌巢,结果大胜,张郃等人还投降了曹操,袁绍阵营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公元200年冬,袁绍败逃!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4,官渡之战的作战策略

首先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消灭其前锋精锐部队,挫其锐气;然后屯兵于官渡,据险固守,继续消耗其士气;最后获取对手兵粮屯于乌巢,尽出其精锐攻破乌巢,烧尽粮草,袁绍大乱,然后全力出击,击破袁绍军。总的来说,曹军在这一战中用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还能充分利用地利和抓住了袁军粮草尽失的有利战机,表现非常出色。
诱、佯。。。。。。。。

5,三国志10官渡之战

在战役里,把你曹操的棋子站到官渡那个地方(如果对手在这里建了营,要拆掉)就会发生奇袭乌巢事件。官渡大战役结束后你就专心干自己的活。过几个月自动发生仓亭之战,。
官渡之战的条件是:1.发生时期:200年4月1日以后2.可扮演的势力是(袁绍势力/曹操势力/刘备势力)3.曹操与袁绍各占领中原一定数量城市并且公孙瓒势力灭亡才会发生。4.扮演袁绍势力或曹操势力,且拥有一个以上中原城市可参加此战役。你的条件满足了1了吗?就是说到时间了吗?要游戏开始至少11年后啊!还有就是公孙瓒被灭了吗?

6,欢乐园龙将官渡之战攻略 官渡之战怎么打

灵转的话在后面的4大战役(官渡之后)长坂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败走华容道 都会出 非灵转的话 2楼的胡说。。。。。你可以再延津的 精英怪(朱灵)背后的金色箱子里面拿到在文丑的正下方 最下面战力要求15W左右 在就是火烧乌巢战役里面 袁绍的 背后有个金色箱子 可以拿到战力要求25W左右还有一个在开始的时候往上走叫鞠义的家伙背后也有个金色箱子可以拿到战力要求16W左右 最后就是官渡之战的袁绍3个儿子走下面困难路线袁熙、袁谭、袁尚的背后都有战力要求分别是120W 45W 150W,只有单人模式下才能打出哦。打字不易。。。。

7,三国志11官渡之战刘备怎么玩啊

官渡大战没有刘备的事情,刘备可以乘曹操与袁绍对决的时候专心发展,先发展内政,然后寻找人才,向南向北扩张领土,等曹操兵少的时候偷袭,尽量解决曹操。如果不行了,等袁绍败了后,狂招人才,再与曹操决战。不过要与袁绍,孙家,保持好关系,尤其孙家,免的两面受敌。曹操完了,就是时间问题了,就可以通关了
第一个回答的人没有认真玩过三国吧 !官渡战役,在游戏上很奇怪的!一出来不久,袁绍和曹操会结盟,直到打完吕布,刘备后才会开始互相对打!(基本上不管是普通的版本或者加强版本,这样的几率到达80%)。 有俩办法。 1,跑远一点,一开局什么都不管,直接带着大军跑吧。跑的到空城去!切记利用陶谦的同盟关系走水路,要不你要被攻击的!(加强版本貌似只有这样才能行的通) 2,速度发展势力,拿下下坯,和北海。形成一定势力可以与之对抗!(当然怎么打你要看情况定的)而且普通版本上可以利用简雍的说客的特技,与对方停战,从而得到发展和喘息的机会!
保持好于袁绍的同盟关系,再赠你一句话,南联东吴,西拒曹操。即可通关。
答:跑、跑远一点,,, 去新野

8,少年三国志名将官渡之战攻略

官渡之战: 胜利条件:打爆袁绍的部队 出来徐晃就走森林,然后夏侯敦张辽走平地 ,不要打张合和高览,因为后面他们会投降的,曹操仗着智力优势可以去伪报张合或者高览。李典就用投石车狠砸除张合高览的其他人。 第二回合运输队就会出现,徐晃上去,很轻松的搞定他。然后就会发生剧情,乌巣就会出现,用夏侯渊或者曹仁过去牵制守乌巣的人,用一个人去就行了,另外一个把住路口,因为一会刘备会来偷袭濮阳。李典的投石车就在河这边狠砸乌巣。 夏侯张辽徐晃继续狂扁除张合高览剩余的人,曹操继续晕张合高览。期间好像许攸会投降,让他当炮灰吧,嘿嘿。 等李典把乌巣搞定,张合和高览就会投降,剩下的就没什么难度了 群殴袁绍 过关~~ 注意刘辟会从下方上来偷袭陈留,如果觉得危险的话随便让谁下去收拾
一开始徐晃一人走森林,张辽夏侯敦曹操走大路,张辽夏侯敦狂扁高览和张郃以外的部队,曹操狂放高览和张郃伪报,李典龟在军乐台旁边砸(高览和张郃以外的)人. 出现袁绍军的运输部队后,徐晃刚好去打爆它.之后顺道去打袁绍. 出现乌巢后,李典直接隔一条河去砸烂乌巢,曹仁去和乌巢守军周旋,夏侯渊则去挡住赵云(不然濮阳会很危险). 主战场那边则是继续扁人并悄悄靠近包围袁绍,曹操可以继续放伪报,许攸最好故意跑出来,袁绍会追出来(最好让他出来这样比较好包围). 李典让乌巢爆炸(要砸3回合)后,战局大逆转,张郃和高览倒戈.曹操接著去混乱袁绍,然后就围炉准备帮袁绍收尸吧另外还要注意一下陈留不能掉,如果有敌军偷偷摸到陈留那边,张郃高览李典要有人去负责收拾掉.(一般而言李典就够)

9,求三国志11官渡之战详细攻略具体到坐标点的最好

开始除了李典都到前面顶着,分出一队兵由树林向前等待,杀粮车.别杀张颌与那个什么忘了.因为他们会成为祢的部队.兵粮车劫了,就好打了.这段时间李典隔江打那个碉堡.下面卟是还有一队弓兵与戟兵吗?也去砸碉堡.戟顶前,弓乱射(包括碉堡).卟要浪费一回合,立即回去守城,放火拦路等,想尽一切办法.就行了
只知道做掉那个据点会大减兵,加张合高览许攸叛变
1. 第一回合,张飞、关平和糜竺三队围攻附近的箭楼,而刘备可以选择来到襄阳城边一个不会被敌军搅乱的位 置待机,赵云走到夏侯恩身旁突击焦触,这样在敌军行动阶段就会自动触发赵云单挑夏侯恩的剧情,胜利后得 到青釭剑,并使敌军士气下降20 2. 如果之后夏侯敦没有在箭楼边上堵住路线的话,那可以选择攻破箭楼后并由刘备直接从夏侯敦边上逃脱;还 有一种方案就是让刘备沿着土垒往下绕行,注意各人的走位配合,千万不能让敌军搅乱了,同样也是可行的, 只是比较费时费力罢了 3. 赵云那边,如果运气好的话,没有被敌军限制住行动路线,这样第二回合就能够与出现在西边的糜氏碰面, 随后就会发生著名的单骑救主事件,糜氏跳井自杀并将阿斗和5000兵交付赵云,赵云士气全满,而敌军全部陷 入混乱中且士气下降10,而我军士气上升10;如果赵云的路线被限制住的话,那拖到第三回合触发事件也问题 不大 4. 后面就容易很多了,刘备等人继续马不停蹄地通过南面的狭窄通道长坂桥,随即关羽带领8000兵出现支援, 我军士气上升20,敌军下降20;其中当张飞立于长坂桥之上时,触发喝退曹军的剧情,使之再度陷入混乱且士 气下降50,而我军上升10;当赵云带着阿斗与刘备碰面后,我军士气再度上升20,不过这段剧情实际意义不大 ,基本可以忽略 5. 最后刘备等人突破最后一道土垒,来到汉津港过关
没有那么麻烦的,记住两点就好:1、善用火船;2、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走位什么的很灵活,没有必要确定坐标什么的,希望有所帮助
李典退到自己城池附近等着打后来出现的碉堡,曹操主扰乱张合和姓高的,俩人后来会加入,骑兵队要突破过去灭掉粮车,其实袁绍这边没什么,最重要是防守好刘备的偷袭,河对岸的两支部队用最快速度退回濮阳防守,把刘备和赵云灭掉就赢了
文章TAG:霸王之业官渡之战攻略  三国群英传7中刘备在官渡之战攻略  霸王  王之业  官渡之战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