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门手游》玩乐品牌发布会圆满落幕,蜀门手游蜀仙盟在哪里
作者:本站作者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边,这孟获听着势力可不小,那么他的势力在哪里呢?在那?三国演义里边,一直在说南中,南中的?这到底是那块啊!其实这块地,搁到现在包括了三个地方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就这面积不小了。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
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
既然问《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那四姑娘就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史书上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分别记载在《左传》和《史记》中。严格说起来,《赵氏孤儿》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是太史公根据战国时期的传说加工而成的,和《左传》中的记载完全不是一回事。《左传》:乱伦引起的血案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赵衰等五贤士跟随,晋文公继位后,赵衰成为上卿,赵衰生有四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盾,赵衰死后,赵盾成为继承人,并把持晋国国政,赵盾有儿子赵朔,赵朔娶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为夫人。
后来两人生下儿子赵武,而赵朔官至上卿,是赵氏的当家,只是,赵朔去世的比较早。赵朔死后,赵庄姬不甘寂寞,同叔叔赵婴齐勾搭在一起。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赵同和赵括知道两人的奸情后要把赵婴齐驱逐到齐国。赵婴齐不愿意,实际上赵朔死后,赵氏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好的管理者,赵同和赵括能力一般,赵武还是个小孩子,也就是赵婴齐还有点能力。
赵婴齐认为倘若他走了,栾氏一定会对赵氏不利。两人不听,赵婴齐不得不去了齐国。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因为赵婴齐被放逐到了齐国回不了,就怨恨赵同和赵括,她跑到晋宫中对晋景公说:“赵同和赵括要造反,栾氏和郤氏可以作证。”晋景公巴不得有个机会讨伐赵氏,于是在六月,杀害了赵同和赵括,而赵庄姬带着赵武住在晋景公的宫中。
晋景公没收了赵氏的田地,原本想封给别人,后来在韩氏的说和下,晋景公把赵氏田地给了赵武,封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赵氏重新振作起来,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史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当初赵盾专政,扶立晋灵公继位,赵盾的权势越来越大,两人逐渐产生了矛盾,赵盾仁爱,晋灵公骄横,后来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就逃跑了,还没等跑出国去,赵穿杀了晋灵公,扶立了晋成公。
赵盾又跑回来继续专政。然后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盾死后,赵朔继位,公元前597年,晋景公时期,司寇屠岸贾想杀赵氏,原因就是当初赵盾没有救晋灵公。韩氏给赵朔通气让他快跑,赵朔不肯,只是委托韩氏让赵氏有后。屠岸贾没有请示晋景公,就和诸将在下宫攻打赵氏,赵同、赵括、赵朔、赵婴齐全部被杀,赵氏灭族。
赵朔的妻子跑到了晋景公的宫中躲了起来,当时她已经怀了孕。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果然是个男孩,团家知道后就去搜宫,结果赵朔的妻子把他藏了起来。为了让屠岸贾彻底放心,公孙杵臼和程婴商定,一人先死,一人立孤,于是两人找来了一个别人家的婴孩,穿上漂亮的衣服,公孙杵臼带着他藏到了山中。
然后程婴跑出去对屠岸贾的人说:“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你们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诸将一听大喜,答应了程婴,然后程婴带着他们找到了公孙杵臼,杀死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孩。从此屠岸贾放了心,而程婴带着赵氏孤儿藏进了山中。十五年后,在韩氏的帮助下,晋景公知道了赵武的存在,然后偷偷将赵武接进宫中。遍告诸将,诸将不得已遂说当年灭赵氏非他们之愿,实乃屠岸贾逼迫。
于是大家一合计灭了屠岸贾一族。赵武又得到了赵氏的田地。成为赵氏的继承人。而完成任务的程婴也终于要离开人世,去那边寻找赵盾和公孙杵臼。四姑娘更倾向于相信《左传》的记载,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公室衰微,卿大夫纷纷势大,把持朝政,比如鲁之三桓,齐之田氏,晋之六卿。晋国自晋文公时期起,就埋下了六卿作乱的因子,三军六卿制,轮流执政,世家大族纷纷崛起,而尤以赵氏最强。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瞅着这题目,俺首先想到的是孟获这人。印象中这可是个猛人啊!那脑瓜顶上插一脑壳的鸡毛,一张四方脸,身材魁梧,这家伙走路都带着一股子风,呼呼的刮。摇头晃脑的,那张大脸蛋子就剩下俩字——不服!而诸葛亮,摇着人家的鹅毛扇子,谈笑之间就把孟获七擒七放,把个孟获气的脑壳壳都冒青烟了,就差那火苗子往上窜窜了:“丫丫个呸!咋就老往你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手里砸,一砸还七次,俺服了!”“没关系!咱要心服口服啊,嘴上说说这不行,你回去,咱再来一次?”诸葛亮到不是很在意这事,摇着鹅毛扇子说道。
“还玩?你快拉倒吧!都七次啦,俺不服?俺手底下那帮人已经服了,你让俺拿啥玩意再来一次,再说俺累了,不和你玩了。这么玩还不如回家睡大觉去呢?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比被你抓刺激多了!不打了!”孟获摇着脑袋瓜子,一脸嫌弃。“真不打了!”诸葛亮笑着说道。“不打了!真不打了!说死也不打了,你们汉人的弯弯绕俺整不过!再说你这人够意思,栽倒你手里边,不服都不行!搁其他人手里边,俺这脑瓜子早被摘下去了,当皮球的踢了。
所以俺就是不要脸,他不也有个底线不是!七次就蛮可以了!”孟获掰着自己个比胡萝卜小不了多少的手指头说道。好吧,七擒孟获这事,在咱这大华夏的地头,那算是家喻户晓了,基本上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了。所以大家伙对这孟获想要了解的更多一点,那也没啥稀奇的。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边,这孟获听着势力可不小,那么他的势力在哪里呢?在那?三国演义里边,一直在说南中,南中的?这到底是那块啊!其实这块地,搁到现在包括了三个地方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就这面积不小了。
那么这么大一块地方,他分了七个郡,历史上叫做南中七郡。这地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先在这嘎达画出三郡,分别是牂柯郡,越嶲郡以及朱提郡。那么牂柯郡其实就在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管理十七个县。越嶲郡这地就是现在的四川一部分外加丽江地区,大小也有数千里。那么朱提郡这地大部分属于现在的云南,包括邵通市,曲靖市以及昆明市东川区,和贵州的一部分。
这时间到了汉明帝的手中,他又在这地划拉出一个永昌郡。所以这地开头其实就四个郡,但后来刘皇叔进入了巴蜀地区,建立蜀汉政权。接着后来诸葛亮来到这南中平定叛乱,来了个七擒孟获,为了方便管理,又把这四个郡重新划分,就形成了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所以这七个郡听着好像数目变多了,其实土地压根就没有变多,还是原来的地方。
那也就是说,诸葛亮掐着孟获脖子打的时候,其实南中应该只有四郡,而这四个郡都属于益州刺史部。咱现在分析一下,这四郡都在谁的手里边。想当年,刘皇叔夷陵之战中大败,搁永安这地就病逝。大家伙也知道搁过去,只要是一块区域的老大出了事,这块区域总得乱上一阵子,只要感觉自己脑壳够大的,这都想当个草头王嘚瑟嘚瑟。这不这四郡里边有一个大姓,叫雍闿,这货蹦出来就想嘚瑟嘚瑟一番,他这就杀死了当地的太守,捎带还绑架了新上任的太守,这就号召南中四郡的人反叛。
这时间点上越巂酋长高定,也把他们的太守给弄死了,接着高定这就着急忙慌的给自己脑壳上按了一个王的字号,这就开始穷嘚瑟。牂柯太守朱褒这一瞅南中有一半都乱了,他自己也想尝尝鲜,这不也就反叛了。而永昌郡压根就不想闹事,人家集中火力搁城头上守住了这帮人的进攻,一直等到了诸葛亮的到来。所以南中四郡,只有三郡反叛。
孟获的事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里边咋没有孟获的事,他去哪了?”孟获这人也是南中地区的大姓,他的威望要比那挑头的雍闿要高的多。这雍闿闹事,感觉势单力孤,就找了孟获,让他出面说服南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孟获是少数民族各个酋长的头,也就是说只要有少数民族的地,差不多就应该算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说道根子上,这些个少数民族的酋长,压根就不想闹事,就想平平安安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就得了。
结果孟获这货,别看五大三粗的,耍了一个小心思,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了,说是汉人要他们交一些不可能交出来的东西,如果不交这就大兵要压境了,这才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来了。事就是这么个事。过程简单说一下,诸葛亮一来分兵三路,一路进攻高定,一路敲死朱褒,中路突进。结果事还没开打呢?高定就被雍闿弄死了,这一家伙就少了一个敌手,诸葛亮更加的得心应手,三不两下就搞定了朱褒和高定,最后迎战的就是孟获。
说道这里,俺插一句嘴,这七擒孟获的事,在《三国志》压根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有。所以就有这么一说,说是孟获这人是虚构的一个历史人物而已,没有真人。可孟获的事在地方上,却有很多的流传,你比方说嵩明县城盟台路存有一座古盟台,那里就有一块古石碑,到了明朝的时候,还在这古盟台上修了一座武侯祠,而药灵山上还有洗甲池,说那是孟获的练兵场。
“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自此之后,很多君主为了寻访招揽人才,都以此为楷模。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而感动,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深切的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不过,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能够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器重,可对他的建议也并不是言听计从的。
尤其是在刘备建立政权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了拒绝。比如说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在对四位重号将军的封赏时,诸葛亮对封黄忠为后将军就表示了反对。诸葛亮以关羽会对此表示不满来阻止封黄忠。而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对于关羽的态度,刘备则以一句我自己来劝解关羽给化解了。最终,刘备还是封了黄忠为后将军。
在夺取西川后,刘备对当地的人才收揽任用。但是,对于一些有影响,但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物,刘备毫不手软。当时的名士张裕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对刘备和他的政权出言不逊,刘备决心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向刘备说情,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拒绝了诸葛亮的求情,杀了张裕。而这些实例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夷陵之战。
在当时,刘备要出兵攻打东吴。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他自然是不赞成的。但是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身在东吴,诸葛亮为了避嫌只得不明确的发表意见。在当时,诸葛亮不发表意见,就是不赞成的表示。赵云、黄权出面劝谏刘备,也未必不是诸葛亮在背后指点的缘故。刘备对这一切自然是了如指掌,不过君臣在面上不说破而已。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出乎意料的惨败。诸葛亮在事后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他肯定能够阻止刘备东征。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到,刘备并非是在每一件事上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我们可以看历史上记载的,刘备在刚刚得到诸葛亮的时候,对诸葛亮可谓推崇备至。他和诸葛亮情好日密,食则同桌,寝则同榻,还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
刘备对关羽、张飞解释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一般。这里能够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那么,为何日后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呢?第一个原因是两者的情势不同。在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正是刘备最窘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从北方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寄人篱下。刘表还对刘备心存疑忌,他只给了刘备一个新野小城安身,用他来抵挡曹操的进犯。
刘备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总结了自己半生戎马生涯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的军事骨干尚存,军事实力不难发展起来。可是自己却缺乏治世的人才,在政治方面没有帮手。而刘备虽然在卢植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可因为不喜欢读书成绩不佳。正是在文化方面的短板,让刘备在政治上有着缺陷。这是刘备即便是得到了徐州,也得不到当地世族的拥戴,轻易丢失的原因。
诸葛亮的到来,正好补足了刘备的这一短板。从这一刻起,刘备阵营才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阵营。刘备对于诸葛亮怎么会不推崇备至呢?在这一段时间里,刘备等于是在向诸葛亮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把诸葛亮当作老师对待。对于自己过去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物,当然要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了,这也就给大家留下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印象。
不过,刘备在学习到了治国的方略后,就要将它落实到现实当中去。刘备是一个势力的首领,他当然不可能对于一个下属始终言听计从。那样,刘备岂不是诸葛亮手中的傀儡了吗?所以,在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大,他的政治经验日益丰富以后,就开始行使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作用。诸葛亮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退隐台后。
在很多的重大事项里,诸葛亮都很好的把握分寸,尽量维护刘备的权威。他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要不进行劝谏,要不就保留态度,以刘备的意见为主。这样,虽然给外人留下刘备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的印象,但是诸葛亮尽最大的可能,维护了君臣的和谐,保证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团结。诸葛亮也因此得到刘备的信任,稳居文臣之首的位置,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更是将蜀汉的江山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自身存在的短板,让刘备对他的意见有所选择。虽然在《三国演义》和后人的眼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文治武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在现实中,诸葛亮的能力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诸葛亮在历史上,被人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没能成就功勋。
刘备心中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他在世的时候,让诸葛亮着重从事地方治理和外交,并不让他跟随自己去进行军事行动。这虽然发挥了诸葛亮的专长,让诸葛亮得到了长于理政的名声,也让诸葛亮失去了在战场锻炼的机会。在日后诸葛亮五出祁山的时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对于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中,凡是政治方面的决策,刘备还是尊重诸葛亮的意见的。
比如在诛杀刘封的这件事上,刘备就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将。在当时的刘备阵营中,他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但是这个人年轻气盛,在镇守上庸时,不听从关羽的要求,增援襄樊前线,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在上庸,他又不能和孟达处好关系,凌辱孟达,还夺走了他的鼓吹,致使孟达率部出走,丢失了上庸。
在刘封回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认为刘封此人刚猛难制,怕将来刘禅无法制约他,便劝刘备杀了刘封。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杀死了刘封。虽然刘备对刘封的死感到痛心,为之痛哭流涕,可是在政治的角度来说,他还是认为诸葛亮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因此,刘备依然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还是尊重的。
但是,在军国大事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就不同了。他知道诸葛亮的短板,因此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就采取参考的态度。在法正在世的时候,刘备更看重的是法正的意见。在汉中之战中,正是法正的出谋划策,才让刘备夺取了汉中。相比法正,诸葛亮在接到刘备求援的信件时,还对此犹豫不决。在得到杨洪的回答,说汉中是家门之祸,在这个时候,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什么可以迟疑的?这才紧急动员益州全境,支援刘备前线。
从这一方面来看,诸葛亮的能力和过于谨慎的性格,对他的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当然心中有数。可是发动夷陵之战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自然不会因为诸葛亮的态度而改变。不过,如果法正还在,他的意见就可能会让刘备回心转意了。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才会在事后发出对法正的感叹。
结语:刘备对诸葛亮意见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刘备在政治上的成熟。在诸葛亮的教导下,刘备从对政治一知半解,变得炉火纯青。我们从刘备给刘禅的遗嘱中可以看到,刘备的治国理念已经转变为法家为主的理念。这就是诸葛亮给他带来的转变。在刘备掌握了治国的方略后,他对诸葛亮的依赖就减少了很多。在很多重大事务面前,刘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加以判断抉择。
不过,刘备对于诸葛亮依然是很倚重的。相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短板,刘备更看重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出的政治方面的建议,刘备还是比较容易采纳的。不过,在军事方面,刘备还是比较倚重才能更加突出的庞统、法正等人,这也是刘备知人善任的表现。因此,刘备有时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出自他作为一个集团首领的考虑,并不是对诸葛亮不信任的表现。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为何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他们谁的结局最好?
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
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
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
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
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
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
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
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
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
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
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
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
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
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
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
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
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
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
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
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
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
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
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