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火蝾螈是什么动物,火貔子是什么动物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火貔子是什么动物

同问。。。
狮子

火貔子是什么动物

2,鸬鹚是什么动物

1.亦作"鸬鹚"。 2.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 3.鸬鹚陂的省称。 4.鸬鹚杓的省称。   鹈形目(Pelecaniformes)鸕鶿科(Phalacrocoracidae)26

鸬鹚是什么动物

3,蝾螈是什么动物

蝾螈属于两栖动物。蝾螈卵在水中孵化,幼体用鳃呼吸,不能离开水。成年后鳃退化,长出肺,直接呼吸空气,可离开水在陆地生活。 蝾螈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淡水和沼泽地区。蝾螈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它们靠皮肤来吸收水分,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大多数成年的蝾螈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觅食。 蝾螈出世以后,一般都要经过幼体时期,这个时期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年。幼体长有外鳃和牙齿,没有眼睑。这些特征可能会保留到性成熟。栖息在北美洲东部的一种泥蝾螈和墨西哥中部的蝾螈都有这个特性。

蝾螈是什么动物

4,猹是什么动物

猹 chá 野兽名。一种獾形野生动物,喜欢吃瓜 。 ㄔㄚˊ 郑码:QMKA,U:7339,GBK:E2AA 笔画数:12,部首:犭,笔顺编号:353123425111 猹,鲁迅按农村人的读法“查”变化而来的字。 野兽, 哺乳动物,脚爪锐利,善掘土打洞,夜间活动。毛可制笔,毛皮可做衣服、皮垫,肉可吃。也叫狗獾。 鲁迅先生曾说:“ 猹 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 …… 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 《现代汉语词典》注: 猹,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穴居在山野,昼伏夜出。脂肪炼的獾油用来治疗烫伤等。也叫獾。

5,鲎是什么动物

鲎,音[hòu],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1] ,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鱼。亦称中国鲎、东方鲎 [horseshoe crab]。剑尾亚纲,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有一个宽的新月形的头胸甲,在背面有一对大的复眼及两单眼,腹面生出六对步足,中部具一口,有一短小的腹部,腹部与头胸甲有关节相接,腹节愈合成一片,游泳足上附着扁平叶片状鳃,有一长而硬的可动关节的尾剑。如:鲎帆(鲎鱼的脊背);鲎杓(用鲎壳制成的杓子);鲎媚(鲎鱼的别名);鲎樽(用鲎壳制成的酒杯)

6,鲥是什么动物

鲥 鲥(Macrura reevesi)属鲱形目,鲱科,鲥亚科,鲥属。俗名:时鱼、三来鱼、三黎鱼。英文名:Hilsa herring , Seasonal shad , Reeves shad 。    濒危等级:濒危。   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与下颌骨正中的突起相吻合。上颌后端达眼后缘下方,眼有发达的脂眼睑。鳃耙细长且密。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鳞片大而薄,上具细纹;尾鳍基部有小鳞片覆盖;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腹面有大形、锐利的稜鳞,排列呈锯齿的边缘。无侧线,体背和头部呈灰黑色,中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及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它各鳍暗蓝色。   鲥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鄱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可达广西桂平。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龄。   我国近海分布极广,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淡水中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   鲥鱼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1-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龄,体长达616毫米,体重3.5-4公斤。它肉细脂厚,味极腴美,其内脏含脂量为18-21.7%,鳞片与皮肤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营养丰富。鲥鱼蛋白质含量为11.4-16.9%,脂肪为11.1-17.0%;还富含钙、铁、磷等,故在烹制时特别强调“清蒸鲥鱼不刮鳞”。鲥鱼历来就是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下游的名贵鱼类,在古代就被作为纳贡之物,清蒸鲥鱼,驰名古今中外。沿江各地鲥鱼到达的时间各各不同,渔泛也有迟早,如江苏江阴是“谷雨见鲥鱼”;安徽是“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江西峡江是“端午吃鲥鱼”;而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为农历3月吃鲥鱼。钱塘江则从立夏至端午节之间。江苏、上海视鲥鱼为长江淡水四大名鱼之首。   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蒸食能补虚劳。将鱼蒸出之鱼油,涂于水火烫伤处,疗效甚佳。   鲥鱼在溯河产卵过程中,常结成大群。长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产量为500吨左右,1974年高达1500吨。由于过度捕捞繁殖亲鱼和索饵肥育的幼鱼,造成补充群体急剧减少。此外,鲥鱼的主要产卵场赣江的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阻断了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破坏了产卵场。由于数种原因,鲥鱼的资源急剧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的种群数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7,蝾螈是什么

蝾螈,两栖动物,隶属蝾螈亚目、蝾螈科、蝾螈属。蝾螈科在中国有6属23种。蝾螈属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蝾螈犁骨齿裂呈“∧”形,前端汇合;颅骨卵圆形;前颌骨1枚,鼻突不与额骨相连,左右鼻骨相接;额鳞弧粗壮;上颌骨甚短,翼骨甚小,二者相距远。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仅有小疣,背上脊棱弱;口角处唇褶明显;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甚侧扁。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较大;雌性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短。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睾丸豆形,分为3叶,中间的1叶较大。早期幼体在眼右后下方有棒状平衡枝,外鳃3对呈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腹鳍褶低而平直。卵产于静水中,产卵期2-5月,非繁殖期陆栖或水栖,在陆地上冬眠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卵数多,卵粒小,卵胶囊椭圆形。[2] 蝾螈都有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鱼,孑孓、水蚤等为食。它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产卵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雄体略小于雌体;雄体活泼灵敏,雌体腹部肥大,行动迟缓;雄体泄殖腔孔隆起,特别在生殖季节,孔裂长,有明显绒毛状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体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无明显乳突。在饲养蝾螈过程中,会发现它有蜕皮现象。请注意观察,蝾螈先是头顶部缓缓蜕去外皮,随后,躯干部、四肢和尾部蜕皮。蝾螈蜕下的皮,有时自己吞食掉,有时被同伴吃掉。
蝾螈   蝾螈的外形与蜥蜴非常相似,但体表没有鳞片,有些人愿意饲养他们为宠物,也有很多动物园展示它们当观赏动物。它们主要是靠皮肤来吸收水分的,过于寒冷的季节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蝾螈又称火蜥蜴、在侏罗纪中期演化的两栖类中其中的一类。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腹蝾螈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东方蝾螈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仅见于云南呈贡。类蝌蚪两栖动物。 中文学名: 蝾螈 中文别名: 火蜥蜴、水八狗、四足鱼、潜水狗。英文名: Salamander界: 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两栖纲(Amphibia)亚纲: 滑体亚纲(Lissamphibia)是两栖纲现存的唯一个亚纲。目: 有尾目(学名Caudata)亚目: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俗称火蜥蜴科: 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种: 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 分布: 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文章TAG:火蝾螈是什么动物  火貔子是什么动物  火蝾螈  是什么  什么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