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城,蜀山在哪儿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蜀山在哪儿
杭州萧山区蜀山街道,简称蜀山,也称卧城。是杭州市打造的休闲之城。临近杭州乐园和萧山湘湖风景度假区。蜀山指四川的山,最早见于杜牧的阿房宫赋。蜀山应在四川境内,很可能是峨嵋山附近一带的山脉统称。传说在蜀地峨眉山之巅的峨眉金顶,就有通向一个神秘的修真异界——蜀山。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蜀山就是指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二者在当地人的眼里,是
2,高一地理题中的卫星城
概念如一、三楼所说,卫星城是主城或母城为了缓解居住、工业发展空间等压力,而在其附近确定或建设的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与主城在行政、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的城镇。还有几点要补充一下。
虽然卫星城这个概念是城市规划中的术语,但卫星城多是自然产生的,很少有人为事先规划的。一般是在大城市与小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已经存在并发展中的小城市/镇才被确定为附近某大城市的卫星城,对大城市城市功能进行协助支援。卫星城一般邻近主城坐落,主城是整个区域的核心。不同于一般的郊区或卧城,卫星城不但具有产业和居住功能,而且它是一定级别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市政组织。
卫星城(Satellite Cti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为了缓解主城的压力,比如主城的环境比较紧张,住房拥挤等等,就在主城的周围建设了许多的新城,那写城市就是卫星城,你看看上海地图,周围就有很多的卫星城。我知道的就这些
3,什么是卫星城
是一种城市生活概念。 卫星城(Satellite Cti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ti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http://baike.baidu.com/view/39177.htm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4,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卧城
原题: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A.东部 B.东南部 C.北部 D.西南部 小题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B.②处为休闲娱乐区 C.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答案:1、A;2、D;分析:1、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们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卧城的人们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东部。答案A正确。2、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流动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工作的地方(比如工厂或办公地点);③处为卧城,即人们的居住地;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白天来购物,晚上要休息。故选D。小题1:A 小题2:D 试题分析:小题1: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们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的人们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东部。故选A。小题2: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流动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少夜多,应是人们上班区(比如工厂);③处为卧城(如上所述);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白天来购物,晚上要睡觉。故选D。
5,东京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
东京都加上卫星城市总共有617平方公里3400万人口,较有名的卫星城有多摩住宅新城,西边的卫星城国立市,千叶市,崎玉县,神奈川县等等
为解决因城市不断膨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东京从多方面加强了城市的规划。卫星城市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对策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距东京25至60公里的东京郊区,在靠近铁路或高速公路干线,建设了7座新城,且多为卧城。
由于这些卫星城多为卧城,自身功能不健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不配套,其居民要在中心城市上班和娱乐。因此,它们对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不大,同时增加了路途往返的复杂性。此外,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先建设住宅,后配套市政和公共福利设施,速度十分缓慢,使新城与母城相比,物质文化条件差别较大,没有吸引力。
1984年5月公布了《首都改造基本设想》,基本方针是改变城市机能过度集中于东京中心部的单极依存结构,将其分散开来,形成有多个核心和圈城的多核多圈型的地区结构,将东京大都市圈建成由东京都城区和几个自立都市圈组成的联合大都市圈。
在联合都市圈内,卫星城自身功能朝着配套齐全的方向发展,增强了相对独立性。
这形成了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组成的东京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总面积1万3千4百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则多达3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GDP更是占到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了整个东京都市圈。地铁和电车,也就是电气列车,是绝大多数人每天要依赖的交通工具。快速、准时的轨道交通,能把你送到都市圈的每个角落。整个东京都市圈,就是在这些轨道上融为一体。轨道交通输送人流,港口码头则承载物流,比起堪称城市融合楷模的轨道交通,东京都市圈的港口一体化,在日本人孜孜不倦的头脑中,还是一个正在酝酿中的划时代的梦想。
这是我综合资料得出的,网上无现成答案!!!
6,什么是卫星城
卫星城镇
satellite town
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在特大城市的郊区或城乡交错带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又称卫星城市。
卫星城镇有独立的中小城镇,也有依附于母城的住宅区性的中小城镇。其特点反映在几个方面:①位置。分布于特大城市周围,距离近的往往居住职能和依附性强,如卧城;距离远的往往工业职能和独立性强,人口数量多。卫星城镇与母城之间一般有绿地分隔,但有时两者因扩展而连接,形成城市群。②发生过程。借助于母城的力量发展,一种情况是在特大城市影响下使乡村自然变质,另一种情况是按照规划人为地建立卫星城镇。③职能。为母城承担部分职能,以工业、居住、文化教育为主。④地域结构。多数是在旧有小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数是在郊区空地和乡村地区建立。
卫星城
卫星城产生于英国,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ti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此后,由英国开使,各国纷纷建立卫星城。
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英国学者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由柳洪平创建。
在经济,文化,社会上成为独立的城市,但仍是大城市附近的衍生物.
卫星城的作用: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7,说说三墩值得引以自豪的人或事
三墩,这个位于杭州西北、距离市中心十余公里的城郊板块的“变脸”过程,在杭州“大都市战略”的实施中意义非同小可:它首先意味着一个近郊区域成功完成郊区城市化抑或城市郊区化的转型;它也不再是以前摊大饼式的城市开发模式的延续,而是与主城区相呼应的城市区域中心的概念;它还意味着杭州郊区板块的开发建设已变革为规模性的城市公共开发模式。 一句话:一个郊区板块,颠覆了它以往的郊区化生存状态。 不知不觉间,一直被视为杭州郊区房地产开发热点的三墩,其身份和角色已淡化了“郊区”的影子。 11月3日,杭州三墩镇政府及三墩集镇建设指挥部宣称:三墩作为城西——和谐杭州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与各方面统一步调、协同并进,打造出一个住、学、游、创业协同发展的和谐城区。 这是个颇有些颠覆性的提法,因为三墩以前是个不折不扣的郊区;但如今其背后的支撑,是“以浙大新校区为重点,西湖科技经济园、西湖风景区和三墩镇有机衔接的一镇三区”。如今,10.8平方公里的城市扩建范围涵盖居住、交通、教育、产业、商贸、休闲等全方位的市政配套建设,三墩已然是杭州西北新中心的面孔。 “居住的可实现性”成就市场号召力 凭借杭州住宅需求几年来的巨大增量,以及城西原有浓厚居住氛围的带动,三墩区域的住宅开发势如破竹。 据三墩城建部门统计,目前该区域已经入住的社区有信鸿花园、新世纪花苑、铭雅苑、金帝花园、金厦公寓、新星小区等十余个约8000户人口;即将入住的有省直政苑、都市水乡、三墩镇农居点改造项目共计4万余户;已经启动建设和陆续入住的有坤和建设·亲亲家园、名都·西雅城、耀江·文鼎苑、广宇·西城年华、新南北·兰韵天城、佳苑房产29号地块、三墩·颐景园、天阳·美林湾、华立11号地块等总量近200万平方米、规模超万户的数个住宅区。 “在杭州各个近郊板块的开发中,三墩先做到了居住的可实现性。”坤和建设集团销售总监钟益民说。那种打着瞌睡上下班、先奔菜场后回家的郊区化生存方式,耗去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配套的缺失又使生活变得很不方便,而且郊区化生存还会使人被迫淡出朋友及社交圈而失去很多东西,包括发展的机会。 据三墩镇镇长邵国建介绍,目前三墩无论是教育设施、医疗保键设施,还是金融保险配套、餐饮娱乐配套以及购物场所等一应俱全,各种生活需求全部可以就地解决。在交通方面,早在2003年初,三墩就全面启动了“2117道路大会战工程”,开工建设20条道路,成功实现了和杭州市区路网的对接融合,公交网络也如影随形地基本形成,24小时全天候均可乘公交到达市中心;而作为大运量交通工具的杭州地铁工程也于年初浮出水面,三墩恰恰处在地铁2号线的规划结点上。“乐观估计,将来三墩至杭州市中心武林门只需要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他说。 居住的可实现性加上相对较低的房价,为三墩带来超强人气,即使在半年来杭州楼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三墩楼盘价格和销量依然坚挺。8月7日,三墩区域规模最大的新街坊式完全功能社区坤和建设·亲亲家园二期第一批住宅开盘,买房的长龙从坤和建设售展中心门口排到了环城北路上,仅3天时间销售近90%%,目前已全部售罄。这样的销售成绩足以印证三墩地块独有的市场号召力。 一着先,步步先。根据三墩新城最新的规划:三墩人口近期会达到9.8万,中期20万,远期将达到40万。 定位“区域中心”产生巨大张力 如果把三墩开发仅作为以往城西住宅区开发模式的延续,那么它在众多郊区板块中也就毫无特色可言。即使建再多的住宅、再完善的社区配套,也仍然脱不开“郊区化生存”的本质,反而可能会带来上下班的潮汐拥堵现象或者变成一个“卧城”。 三墩的能量与活力源于其城市区域中心的定位,其开发建设也明显有城市公共开发的特点,即:建设规模及投资巨大、配合环节多;技术及社会风险大;项目生命周期长;项目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环境有重大影响;项目有明显的政策性色彩;资金筹措复杂;项目决策程序复杂。
文章TAG:
卧城 蜀山在哪儿 蜀山 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