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环世界冰盖生存攻略,北极熊有哪些生活特点

作者:本站作者

1,北极熊有哪些生活特点

北极熊又叫白熊,个体很大,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千克。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它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他小哺乳动物为食,假设够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只能在自己的巢穴里度过。每年的春季二三月份才出来活动,3月至5月是北极熊活动最频繁的季节。温暖的夏天到来时,北极熊就会出穴四处寻找猎物。雌熊和雄熊交配完成后,便会各奔东西。雌熊产仔一般是可爱的双胞胎,偶尔会是1只或3只。刚出生时小北极熊形似小耗子。小熊出生后两年内学会各种捕猎技巧便会离开家独立生活。长大后的子熊与它的父辈一样,单独行动,一般不与同类作伴,以便独自享用猎食。所以,人们一般只能看到单只北极熊,或一个母熊伴着一只或两只小熊在冰上活动。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北极的代表自然就是北极熊了。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自然成了北极的“主宰者”。如果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考虑,人们或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狼群的捕获目标是驯鹿和麝牛等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那么还要北极熊干什么呢?是的,如果仅从陆地上来看,北极熊的存在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如果这种庞然大物生活在草原上,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它让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天堂。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帝国的“主宰者”,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了。尽管如此,但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有一点儿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具有在浮冰上自由行走的本领,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就像一对强有力的双浆,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千米,也算得上游泳健将了。其熊瓜宛如铁钩,熊牙非常锋利,它的前掌一扑,可以使人的头颅粉碎,身首分家,可谓力大无穷。北极熊非常善于奔跑,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千米,可惜的是没有耐力,只能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在宽阔的陆地上,假若人和熊进行长跑比赛的话,北极熊必败无疑。北极熊

北极熊有哪些生活特点

2,为什么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

即是有也会说没有,因为科学无法解释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10月28日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美国科学家公布了火星冰层的高清晰照片,并称如果这些冰层全部 转化为液态水,那么火星表面将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液态水。   美国地质学会的年度会议10月28日在丹佛举行,美国布朗大学火星研究员詹姆斯-赫德在会上公布了火星上存在冰层的高清晰照片,阐述了有关火星地表特点的最新全球化综合观点,同时讲解了他是如何在火星气候模型的研究中应用这种观点。詹姆斯-赫德说,几年前,依据高清晰图像与地形标绘中捕捉到的有关火星上水和气候的细微线索,科学家们拓宽了对火星的认识,形成了一套不但可以解释今天看到的火星地表特点,还可以揭示火星气候变化动态历程的理论。詹姆斯-赫德说:“一旦你有了高清晰照片,研究就相对容易多了,就好像是研究一只胳膊上的一根毛,而不用研究整个胳膊。”   詹姆斯-赫德表示,从图片上来看,火星的冰层特点表明冰层会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单单意味着:气候会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今,在火星的两极存在着明显的水冰堆积层,随着不断往赤道方向移动,就会发现大量证据证明水冰正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改变着火星地表。举个例子。在离两极不远处,处处是崎岖不平、棱角分明的地面,这表明,跟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一样,冰冷的火星永久冻结带地表有着不同程度的收缩与膨胀。而在30度到60度的纬度之间,在这片曾是富含冰的砂尘沉积层上,地表坑坑洼洼。再往赤道方向移动,在火星赤道附近的火山侧翼,随处可见引人注目的巨型冰川迹象,这里分布着看似充满了冰川残骸的弹坑以及笔直落入峡谷的小河谷。这些迹象在地球上通常意味着,冰川曾经充斥着峡谷。   火星冰层的最终去处分为两种:一些冰升华掉了,另一些则沉积在火星两极。根据火星气候模型,当火星的自转轴为45度时,两极接受日光照射最多,这导致冰盖大量蒸发变成水。这些水会在赤道附近和中间纬度的地表上重新冻结,形成冰和冰川。赫德称自己的工作是“探求火星上水的循环过程”。在火星研究中用到的设备仪器有“火星全球探索者号”太空船上装置的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和摄影机,“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随机携带的背景摄影摄影机和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照相机,以及“火星快车号”上的高清晰度立体摄影机。火星缺少二氧化碳也证实了地质学家们的假设,即是水的力量使得火星上出现了许多大峡谷,而且这股造山力量仍继续利用地下水的运动使地面不断隆起。   美国宇宙飞船1966年第一次访问火星后得出结论,火星周围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当时科学家们认为,火星的极冰也多是凝结的二氧化碳。后来美国的宇宙飞船又发现火星北极的冰盖在1米的干冰下有水冰。干冰在每年夏季时都要融化。但当时科学家们坚持认为,火星的南极冰盖都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此后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火星照片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照片表明,火星南极的冰盖上有许多圆坑。这些坑大约有8米深,直径从数百米到上千米不等。科学家发现,这些坑的深度基本相同,但尚不清楚其原因。这些坑的底部平缓,每年随着冰的融化,坑的直径会有1至3米的增宽。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坑为何只增宽而不加深发现,9米左右往下是干冰向水冰过渡的一个层面,即使温度高一些,也仍非常坚硬。   根据新的红外数据分析,这些坑底部的温度比较高,不可能形成干冰。因此,底部应为水冻成的冰。科学家们认为,外表的干冰掩盖了火星南极存有大量的水,而且南极的干冰层比北极要厚一些。因此,在夏季这些干冰层不会完全消失。此外,美国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显示,在火星表面和火星两极外的其他地区都存有大量的水冰。火星上并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推论使得科学家们对火星是否能够适应人类居住产生了疑问。根据科学家们原来的设想,通过增强温室气体效应,可以使火星像地球一样暖和和湿润。例如将火星上的资源变成温室气体,从而使大气变暖,融化极冰。然而,如果火星的两极都是由水冰组成的话,那就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可以实现这种催化作用。
科学家的回答只是一个设想,因为现在的科学能力没有达到技术。科学家学的只是地球上的生物,这就是科学家的思想。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

3,地球为什么会有冰河时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尼尔· 沙维夫(Nir Shaviv)博士发现了地球冰川期和地球受宇宙射线幅射强度变化相关联的证据,地球冰川期对应于地球受宇宙射线增强的时期.他认为地球上宇宙射线增加源于地球离开银河系螺旋形长臂时爆炸的星体,从而推断地球冰川期发生于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时离开其螺旋形长臂之时.
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这些冰封地带比现在受冰封的地域广阔得多。在冰河时期,冰层覆盖了世界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同时,由于较多水分储在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较低了。冰河时期时间可以维持超过一百万年,地球形成以来冰河时期曾出现过十一次,上一个冰河时期称为“大冰河时代”,发生于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结束于一万年前,当时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  冰河时期期间,温度下降,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因此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  在称为前寒武纪(6亿年前)和奥陶纪(约4.5亿年前)末的两个地质时期,冰河时期出现。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仍可以看见奥陶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广大地区的石头上有被磨损的痕迹,那是冰块经过时留下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在历史上曾出现了8个冰河期.  冰河时期,在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盖,而现在的冰帽和冰层就是那时剩下来的。冰层的移动改变了陆地。冰层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来的石屑就堆积在冰层边缘,称为冰碛。到了气候较暖的时期,冰雪融化,冰层范围缩小,冰碛就留在地上,由冰层融化所流下来的水带到其他地方。曾由冰覆盖的山和盆地形成了很多新湖泊和新河道。  另外,有科学家预测,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时期会最早出现在1.5万年以后,而前提是人类活动在此期间对地球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编辑本段]成因  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这些冰封地带比现在受冰封的地域广阔得多.在冰河时期,冰层覆盖了世界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同时,由于较多水分储在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较低了.冰河时期时间可以维持超过一百万年,地球形成以来冰河时期曾出现过十一次,上一个冰河时期称为“大冰河时代”,发生于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结束于一万年前,当时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冰河时期期间,温度下降,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因此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在称为前寒武纪(6亿年前)和奥陶纪(约4.5亿年前)末的两个地质时期,冰河时期出现.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仍可以看见奥陶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广大地区的石头上有被磨损的痕迹,那是冰块经过时留下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在历史上曾出现了8个冰河期.冰河时期,在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盖,而现在的冰帽和冰层就是那时剩下来的.冰层的移动改变了陆地.冰层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来的石屑就堆积在冰层边缘,称为冰碛.到了气候较暖的时期,冰雪融化,冰层范围缩小,冰碛就留在地上,由冰层融化所流下来的水带到其他地方.曾由冰覆盖的山和盆地形成了很多新湖泊和新河道.另外,有科学家预测,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时期会最早出现在1.5万年以后,而前提是人类活动在此期间对地球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成因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形成冰河期的主要因素: 1.夏半年日照量减少是主要原因.夏半年日照量的变化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黄道面与赤道面交角和岁差3个参数的变化有关.2.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3.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4.与地球表面气温下降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降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球和太阳在运行轨道上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小规模的冰河时期每2—4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每10万年发生一次.科学家认为,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改变了它吸收能量的多少,导致地球突然冷却.但研究表明,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对地球吸收太阳能的影响只占其中的1%.历史在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四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大约是人类刚出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南北两极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热量的,所以两极的温度升高就会相应的造成全球气温失衡,也就是说温度下降.上一次冰河时期是在5万多年以前,因为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闷热,陆地动物都适应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温,最后两极温度失衡造成全球温度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大冰期5亿年来的纪录显示现今和最近的两次大冰期地球史上主要有四次的大冰期.其中8亿 ~ 6亿年前的成冰纪可能是地球史上最严峻的冰期,当时可能整个地球都被冰层所覆盖.而该冰期的结束可能间接促成了后来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但这个理论仍有争议.四次大冰期:1.卡鲁冰期 Karoo 3亿6千万年前至2亿6千万年前 石炭纪和二叠纪 古生代 2.安第-撒哈拉冰期 Andean-Saharan 4亿5千万年前至4亿2千万年前 奥陶纪和志留纪 古生代 3.瓦兰吉尔冰期 Cryogenian(or Sturtian-Varangian) 8亿年前至6亿3千5百万年前 成冰纪 元古宙 4.休伦冰期 Huronian 24亿年前至21亿年前 成铁纪和层侵纪 元古宙 更新世冰期:65万年来南极洲的冰蕊所记录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划分的冰期/间冰期周期距离现代较近的更新世冰期的间冰期约为4万年,而后缩短为1万年.上一次冰河期是约1万年前. 1.沃姆冰期 Würm 冰河期 11万年前 至 1万2千年前 MIS2-4& 2.里斯-沃姆间冰期 Riss-Würm 间冰期 13万年前 至 11万年前 MIS5e 3.里斯冰期 Riss 冰河期 20万年前 至 13万年前 MIS6 4.民德-里斯间冰期 Mindel-Riss 间冰期(s) 30/38万年前 至 20万年前 MIS7 5.民德冰期 Mindel 冰河期(s) 45万5千年前 至 30/38万年前 6.古萨-民德间冰期 Günz-Mindel 间冰期(s) 62万年前 至 45万5千年前 7.古萨冰期 Günz 冰河期 68万年前 至 62万年前 8.Waalian 间冰期 54万年前 至 47万年前 9.多瑙第二冰期 Donau II 冰河期 55万年前 至 54万年前 10.Tiglian 间冰期 58万5千年前 至 55万年前 11.多瑙第一冰期 Donau I 冰河期 60万年前 至 58万5千年前 12.Pastonian interglacial 间冰期 80万年前 至 60万年前 MIS63 13.Pre-Pastonian glaciation 冰河期 130万年前 至 80万年前 14.Bramertonian Interglacial 间冰期 155万年前 至 130万年前 图为冰河时期的地质遗迹“冰臼”,它是因大冰盖融解过程中冰水流冲击而成.

地球为什么会有冰河时期

4,什么是冰河期

冰河期概论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76362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冰河期定义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 冲河期成因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专家称非人类或疾病使其一万年前消失
小冰河期指的是地球相对较寒冷的一段时期,但这个冰期又不及以前的冰期寒冷,故称之为小冰河期。
冰河期概论 [编辑本段]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冰河期定义 [编辑本段]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 冲河期成因 [编辑本段]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专家称非人类或疾病使其一万年前消失 动植物特征 [编辑本段] 在一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北美大陆上到处都是巨兽的身影,如长毛的猛玛象、牙齿锋利的乳齿象、有着剑齿的猫科动物以及巨大的熊。但是几千年间,这些巨兽就纷纷走向灭绝。许多专家认为是人类杀害了这些巨兽,去年8月,本报以《人类消灭了冰河期巨兽?》为题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但5月11日出版的权威杂志《自然》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称,一万年前巨兽的灭绝是气候变化而非人类或疾病导致的。 人类营地没有猛犸象和野马尸骨 尸骨化石表明人类热衷于捕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7376363野牛和驼鹿,但是它们都幸存了下来 阿拉斯加大学的戴尔?古色雷等科学家对600块1.8万年前至9千年前的美洲野牛、驼鹿、麋鹿、猛玛象、野马和人类的骨头用放射性碳进行了日期标记,发现在人类的足迹踏上阿拉斯加和现在的加拿大育空地区之前,猛玛象和野马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然而,就在同一时期,野牛大量存在,驼鹿和麋鹿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如果人类过度捕杀导致了巨兽的灭绝,应当首先捕杀体形小的鹿,为何野牛大量存在,而驼鹿和麋鹿数量反而急剧上升呢? 更为有趣的发现是,化石记录显示,人类更热衷于捕杀野牛和驼鹿,但是它们幸存了下来。古色雷说:“我想像人类可以捕杀任何他们能够捕杀的动物。但是人类的营地并没有任何的猛玛象和野马尸骨,恰恰相反,只有很多野牛和麋鹿的遗骸。” 猛玛象、野马等巨兽灭绝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暖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保存的花粉样本表明,气候的变化导致了这些动物的营养供给发生了变化。来自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过渡时期,即晚更新世时期,气候由寒冷干旱变得温暖潮湿,矮草生长更加茂盛,接着出现了森林。在寒冷气候下生存得很好的猛玛象、野马等巨兽,就不能适应新的气候了。由于猛玛象和拉丁美洲马不能从森林中找到足够的食物,它们没能幸存下来。古色雷说:“在野马和猛玛象灭绝很久以前,野牛和麋鹿数量大增。惟一合理的解释是后者有大量的食物来源。” 古色雷还表示,化石记录使人们对一场大瘟疫导致猛玛象灭绝的说法产生怀疑。科学家曾认为致命性疾病会导致所有物种灭绝,但是化石记录上不能体现这一点。并且能够传染并导致多种物种死亡的疾病十分罕见,而且野牛、麋鹿和驼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可以推断这种假设不成立。 专家观点 [编辑本段] 一些问题目前难以解决 尽管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巨兽灭绝的真正原因,但诸多证据表明,更新世大型动物群灭绝原因更有可能是人类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共同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归到其中一方。不过,要证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知道各个大洲从何时起人口数量增长到足以影响大型动物群灭绝的地步,需要确定气候参数如何改变就会影响被捕猎动物的数量范围。为了搞清这一点,就需研究湖积物中大型动物粪便中的真菌孢子,并用DNA来模拟大型动物数量范围的变化。为了更细致地了解最后一次冰期转化是否不同于早期的冰期转化,就需要提高年代学研究水平,并重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气候。 各方争论 新结论引发三大争论 然而,新结论并没有达成大家的一致看法。一些科学家对这项研究成果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也许在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猛玛象死于气候变化,但是在大陆的其他地区,人类的滥杀仍然是导致猛玛象灭绝的主要原因。 一、人类猎杀论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从西伯利亚首次进入北美大陆的时间是在大约12000年前,而猛玛象和野马大致在11500年前到12500年前之间灭亡,两个时间正好重合。因此有科学家推断饥饿的人类过度捕杀了这些哺乳动物,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他们认为,如果气候改变是导致巨兽灭绝的主要因素,那么全世界各地的巨兽发生灭绝的时间就应当一致,因为气候改变对全球的影响是一样的。可是,不同地方的巨兽灭绝时间不尽相同,这表明只有人类迁徙各地的时间有先后才能合理地解释。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员大卫?斯德曼表示,温度变化在生物灭绝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许多动物物种更容易受到人类的攻击,人类的威胁甚至比气候改变的影响要大得多。 二、疾病灭绝论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论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在以前的气候变化中,有时气候突变更为剧烈,猛玛象并未灭绝。显然气候的变化不是惟一的原因。同时,人类猎杀论也难以成立。因为,考古发现表明,猛玛象的聚集地很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另一方面,当时(1.1万年前)人类的狩猎工具也极其简单,主要靠石器,围捕巨大强壮的猛犸象是相当冒险的。 今年2月的《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科学家在猛犸象的基因片段上发现有 病毒DNA,属于一种内生逆转录酶病毒。这种病毒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繁衍、进化,并仍然存活着,说明它对生物的基因染色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发现为疾病灭绝论提供了支持。 三、综合因素论 一些科学家通过模拟实验、年代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生态学方面获得的证据验证认为,更新世大型动物群灭绝的原因应归结为人类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认为,如果认为人类开始出现及其捕猎活动是导致一些大型动物群灭绝的原因则过于简单。实际上,有证据表明,过度捕猎(狭义上)是导致大型动物群灭绝的争论不适用于西欧、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甚至也不适用于澳洲和北美洲中部。如果没有晚更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尽管有人类出现,阿拉斯加的马群、欧亚大陆的猛犸象和爱尔兰的巨鹿或许会生存更长时间。 最近获得的资料表明,人类加速了大型动物群的灭绝。但同时,人类对晚更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地球气候变迁的历史上,总是不停地有冰河时期和间冰期在交替出现,为地球增减衣裳,那么下一次的冰河时期将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由于人们大量释放二氧化碳进入空中的结果,使得地球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状态,因此部分科学家大胆预言-冰河期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 比利时的两位科学家:Berger,A.和Loutre,M. F.早在3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冰河期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单就上两次间冰期与冰河期的间隔为1万年做推算,这一次的间冰期已经持续了将近1万年了,也就是说冰河期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根据地球绕日轨道变化所造成地球气候有个125000年的变化周期推算,这一次的间冰期仍将持续7万年之久。虽然上述这两个推算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则是,不管冰期何时才会来,今天地表的二氧化碳量足足比地球最温暖的间冰期时还高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个值将在两百年之内加倍。由此看来,地球的情况似乎不妙。

5,汽车尾气可造成多大危害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汽车的尾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其中有许多有害的成分,比如: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和含铅、磷汽油所形成的铅、磷污染等。一氧化碳是有剧毒的物质,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约大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当一氧化碳血红素占到人体内总血红素的60%~65%,人会立即死亡。当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百万分之十时,人长期接触就会慢性中毒;当含量达到1%时,人只能活2min即死亡。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因为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又和空气中的水反应形成硫酸,硫酸随雨降下,成为酸雨。酸雨有很大的危害性,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地土壤酸化,还会加快建筑物腐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等地的酸雨已危及人们的生存,特别是柳州地区的酸雨频率年均在80%以上,1991年达到98.4%,几乎是每雨必酸,且酸度pH值最低已达2.94,这就是说,雨水和人们日常吃的食醋差不多。可见我国的汽车尾气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二氧化硫还会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或)痉挛导致窒息二氧化氮同样是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硝酸,硝酸随雨降下,成为酸雨。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患者,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响。对儿童来说,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研究指出长期吸入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 危害一: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它能使动脉粥样化累积,使动脉内的血压升高,造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疾病。调查结果显示,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吸入的一氧化碳比一般人高出90%,一氧化氮含量也平均高了30%。他们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60%。可见长期吸入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 危害二: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许多直径小于10mm的可吸入颗粒物。当人体的肺部吸入这些小颗粒,就会逐渐破坏肺部内的绒毛,使黏液增加,于是肺部就会发生慢性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据研究,在我国11个最大城市,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危害三:汽车尾气中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离公路越近,公路上汽车流量越大,肺癌死亡率越高。据最新资料显示,天津市男女肺癌死亡率分别为31.1/10万、32.9/10万,已经成为全国肺癌高发区。去年,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为78.33/10万,已成为本市第四大死因。 危害四:汽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随呼吸进入血液,并迅速地蓄积到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它们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0.6ppm~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六、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 危害一:通过我们的实验证明:汽车尾气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这些气体会使大气形成酸雨。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湖泊酸化。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值常为3点多,有时甚至为2点多。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迹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另外,酸雨还会使农作物减产。 危害二: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它会造成温室效应。对于温室效应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而冰盖融化以后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海平面将升高30cm~100cm,由此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海拔低的岛屿和沿海大陆就会葬身海底,如上海、纽约、曼谷、威尼斯等许多大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底城市。 危害三:汽车排气污染最严重的危害是生成“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它是由汽车排出或泄漏的氮氧化物,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分解,生成游离氧原子。游离氧原子的活性很高,在大气中经催化作用,与普通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臭氧的氧化性极强,能将汽车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氧化成甲醛、乙醛和酮类等,并进一步与氮的氧化物反应,生成过氧酰基硝酸酯(简称PAN)等一系列强氧化剂。
直接危害 1、概述 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 2、固体悬浮颗粒 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所以,即使是微量吸入一氧化碳,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 4、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它们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4毫克/立方米的空气中暴露10分钟,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5、碳氢化合物 目前还不清楚它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但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中包含有臭氧、醛类、硝酸脂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这种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1952年12月,伦敦发生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的约为平时的2倍。 6、铅 铅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汽车用油大多数掺有防爆剂四乙基铅或甲基铅,燃烧后生成的铅及其化合物均为有毒物质。城市大气中的铅60%以上来自汽车含铅汽油的燃烧。人体中铅含量超标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影响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由于铅尘比重大,通常积聚在1米左右高度的空气中,因此对儿童的威胁最大。 7、二恶英 二恶英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威胁的环境污染物,它有强烈的致癌性,而且能造成畸形,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男女生殖功能造成损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有毒化合物之一。 [编辑本段]三、间接危害 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近100年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的一大祸患。冰川融化、水位上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二氧化碳则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致癌呼吸道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汽车的尾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其中有许多有害的成分,比如: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和含铅、磷汽油所形成的铅、磷污染等。一氧化碳是有剧毒的物质,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约大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当一氧化碳血红素占到人体内总血红素的60%~65%,人会立即死亡。当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百万分之十时,人长期接触就会慢性中毒;当含量达到1%时,人只能活2min即死亡。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因为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又和空气中的水反应形成硫酸,硫酸随雨降下,成为酸雨。酸雨有很大的危害性,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地土壤酸化,还会加快建筑物腐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等地的酸雨已危及人们的生存,特别是柳州地区的酸雨频率年均在80%以上,1991年达到98.4%,几乎是每雨必酸,且酸度pH值最低已达2.94,这就是说,雨水和人们日常吃的食醋差不多。可见我国的汽车尾气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二氧化硫还会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或)痉挛导致窒息二氧化氮同样是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硝酸,硝酸随雨降下,成为酸雨。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患者,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响。对儿童来说,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研究指出长期吸入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 危害一: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它能使动脉粥样化累积,使动脉内的血压升高,造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疾病。调查结果显示,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吸入的一氧化碳比一般人高出90%,一氧化氮含量也平均高了30%。他们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60%。可见长期吸入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 危害二: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许多直径小于10mm的可吸入颗粒物。当人体的肺部吸入这些小颗粒,就会逐渐破坏肺部内的绒毛,使黏液增加,于是肺部就会发生慢性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据研究,在我国11个最大城市,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危害三:汽车尾气中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离公路越近,公路上汽车流量越大,肺癌死亡率越高。据最新资料显示,天津市男女肺癌死亡率分别为31.1/10万、32.9/10万,已经成为全国肺癌高发区。去年,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为78.33/10万,已成为本市第四大死因。 危害四:汽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随呼吸进入血液,并迅速地蓄积到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它们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0.6ppm~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六、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 危害一:通过我们的实验证明:汽车尾气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这些气体会使大气形成酸雨。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湖泊酸化。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值常为3点多,有时甚至为2点多。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迹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另外,酸雨还会使农作物减产。 危害二: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它会造成温室效应。对于温室效应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而冰盖融化以后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海平面将升高30cm~100cm,由此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海拔低的岛屿和沿海大陆就会葬身海底,如上海、纽约、曼谷、威尼斯等许多大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底城市。 危害三:汽车排气污染最严重的危害是生成“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它是由汽车排出或泄漏的氮氧化物,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分解,生成游离氧原子。游离氧原子的活性很高,在大气中经催化作用,与普通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臭氧的氧化性极强,能将汽车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氧化成甲醛、乙醛和酮类等,并进一步与氮的氧化物反应,生成过氧酰基硝酸酯(简称PAN)等一系列强氧化剂。
文章TAG:环世界冰盖生存攻略  北极熊有哪些生活特点  世界  冰盖  生存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