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年传官妓填词攻略,初年传官妓时期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有关官妓的资料
中国最早的官营妓院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于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开设的。即《战国策?东周策》中的“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女闾,即妓女居住的馆所,也就是后世的妓院。 据古籍记载,当时官府开设经营的卖淫业一是为了收税,“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魏书?龟兹传》)二是为了缓和社会上旷夫和工商市民的性饥渴。因为皇宫贵族、士大夫以及富豪乡绅均蓄养大量美女,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官妓发展到汉武帝时,又分立出一种营妓制度,即《万物原始》中说的“至汉武帝始置营妓,以待军土之无妻者”。(见《汉武外史》)也就是说,营妓是为军队官兵提供性服务的。但后世也有把在乐营中的妓女称为营妓的。确切地说,营妓是官妓的别称。 在一千多年的官妓生活史上,有不少女性甘于作为男子泄欲和玩弄的角色,沉迷于奢侈放荡的生活。她们无法忍受礼教严苛的束缚,也没有忍受清贫的勇气,因而乐于娼门,迷失了本性,成为中国女性中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 但是,毕竟有许多女性身为娼妓,却不愿堕落,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她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争得独立的人格尊严,她们往往十分执著,不惜舍弃奢华的生活,甚至为此献身。 首先,官妓们虽时时周旋于官府,几乎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声色服务,但是,她们身处卑贱,心比天高。对于那些以权势、金钱迫使她们献身献技的狎客,官妓们只是出于被动的尽义务。她们往往倾慕文人学士。 其次,大多数官妓人在娼门,内心却强烈地渴望从良,脱离妓籍,恢复人的尊严和权利。 如明代南都金陵名妓秋香,出身官宦人家,她自幼聪敏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但未及成年,父母染疾,双双亡故。 秋香为生活所迫,投奔在南都金陵为官的伯父。不久,伯父因受一桩官司牵连,被罢官入狱,秋香也被没籍充人官妓。秋香姿色秀丽,能歌善舞,谈笑自如,诗画出众,在妓女中“冠于芳首”,色倾金陵。 但是,秋香并不留恋奢华,她一心想脱籍从良。有一次,秋香结识了一位李公子,两人情投意合,但李公子家境不宽,拿不出为秋香赎身的银钱。但秋香已暗暗积下不少体己钱财,他们定下汁谋,故意叫李公子带六只沉甸甸的箱子来到秋香处,声称要外出经商。 当夜,李公子与秋香在几个贴心姐妹的帮助下,悄悄丢弃箱中的碎石砖瓦,将秋香所积金钱珠宝以及众姐妹赠送的衣物填人箱中。第二天,让李公子把六只箱子如数带走。半个月后,李公子衣冠楚楚来到妓院,用重金将秋香赎出,两人结为夫妇,相亲相爱。有人不甘罢休,仍来会见秋香,秋香一概拒绝,并以扇画柳明志:“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cult_sp/t20051024_25726.html 妓女的分类 历代的妓女都可以分为许多类,妓女越发展,分类就越细,越复杂,唐代也是 如此。如以她们所从事的服务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艺妓和色妓,如前所述,前者 主要提供艺术表演之类的服务,后者主要是出卖肉体。当然有许多妓女两者兼做, 但一般总有主次之分。如以她们的隶属关系来看,可分为宫妓、官妓、营妓、家妓、 私妓(市妓)等,当然其中也有重叠之处,如营妓实际上也是一种官妓,不过服务 对象主要是武官、军人罢了。 总的来说,妓女在社会上都是处于卑贱地位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妓女 各自的色艺才情差别和狎妓者的地位与需求不同,因而她们又有等级区分。尽管这 种区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区标准不一,形式也多样,但是在同一时地的妓女 中,不同等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例如在唐代开元、天宝间教坊妓女就大致 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宜春院妓女,谓之内人(又曰前头人);第二等是云韶院妓女, 谓之宫人;第三等是平民女入选者,谓之搊弹家。内人带鱼,宫人则否,而且她们 之间的待遇也有差别。到了中晚唐,平康妓女则按妓女的等第来划分营业区域:第 一二等居南曲、中曲,多是妓女中的铮铮者;第三等为卑屑妓,居北曲。南曲与中 曲的条件比北曲要优越得多,“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厅事,前后植 花卉,或有怪石盆地,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唐代妓女的这 种分布格局一直影响到后世。 1.宫妓 宫妓是居于深宫,为帝王提供性服务的女子,包括一些没有什么名分的宫女, 更包括大批歌舞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隋、唐、五代都发展到一个很大的规 模。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北齐、北周和南朝梁、陈的乐工都为隋所有。开皇初年, 文帝将他们遣放为百姓。隋炀帝即位后,矜奢好乐,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意,奏 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是后,异技淫声,咸萃乐府,皆 置博士弟子,递相教传,增益乐人至三万余。”这当是设教坊乐舞制度之始。所谓 教坊,它的初始意义就是教习乐舞之所。 唐代初年,皇宫乐舞制度大多依照隋制,但到了唐玄宗时有很大发展。这个嗜 爱声色歌舞的风流皇帝并不满足于教坊提供的声色之乐,还在宫中设立了一个叫作 “梨园”的乐舞机构,其乐工舞人都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出来的优秀者。梨园规 划很大,除长安的宫中外,在禁苑、东京(洛阳)还设立一些分支机构,共有几千 人。这些梨园中的女子和教坊女艺人一样,都可以称为宫妓。 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而衰,只好逐渐裁减乐舞艺人的数量与规模,但有时又 有增加,统治者仍不断征选年轻貌美的女子入宫,如据《旧唐书·李绛传》记载, 元和七年,“教坊忽称密旨,取良家士女及衣冠别第妓人,京师嚣然”。 五代十国各宫廷乐舞制度多承唐制,但由于战争动乱与立国短暂,其乐舞机构 和宫妓的规模都比唐代小得多,比较起来,乐舞机构和宫妓规模大一些的是前蜀、 后唐、南唐等。前蜀宫中的教坊机构已具相当规模,蜀王建有一首《宫词》说:“ 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明头各自请衣裳。”可见教 坊常表演队舞,并且常从宫外妓院中搜选妓女入宫参加表演。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 后,纵情声色,宫中美女成群,他自己曾创作并导演过《折红莲队舞》,规模很大, 有几百人之多。后唐庄宗灭前蜀时,不少将领把王衍宫中的宫妓掳归己有,如郭崇 韬就曾抢夺“王衍爱妓六十”。后唐宫中也设有教坊,规模不小,并经常以教坊妓 乐招待宾客。南唐据险占领富饶的江南之地达39年,其宫廷乐舞制度都极力效仿 唐代,尤其是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而又纵情声色,即位后曾“大展教坊,广开第宅”, 终日与妃妾宫妓一起填词作乐。甚至在国破家亡之时,还写词:“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恋恋不舍。宫妓由宫廷供给衣食,其生活水平几 乎可与贵族比拟,她们都有向皇帝献身的可能性,而且争取得到这种“恩宠”,但 由于宫中美女如云,这种机会很少。她们最大的痛苦是幽闭深宫,缺乏人身自由, 青春虚度,性欲得不到满足。不过籍属教坊的宫妓在性生活方面似乎要自由一些, 有时不仅可同乐工结婚,而且还可能献身他人。 2.官妓 官妓和宫妓都属于国家、政府所有,但区别在于宫妓只为皇帝及娼家属服务, 而官妓则为各级官吏所占有,有向各所属的军政官员献身的义务,她们中的出类拔 萃者往往被第一二把手所独占,有些官员之间还会因某位名妓而争风吃醋。如《旧 唐书·张延赏传》记载: 大历末吐蕃寇剑南,李晟领神策军戍之。及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 而大怒,即使将吏令退焉。晟衔之,形于辞色。 又如《玉泉子》载: 韦保衡初登第,独孤云除四川,辟在幕中。乐籍间有佐酒者,副使李甲属意, 以他适,私期回将纳焉。保衡既至,不知所之,诉于独孤,且将解其籍。李至,意 殊不起。……保衡不能容,即携娼妓以去。李益怒,累言于云,云不得已,命飞牒 追之而回。 一般说来,官妓与家妓不同,前者似属“公有”,后者属于私有。对于官妓, 官员们可以共享,有以官妓送人情的;有的贵宾过境,可派官妓侍寝;如有朋友看 中某个官妓,也可以供给他狎玩。官妓是官给衣粮,她们向官员献身是一种义务, 一般是不收费的,但有时狎玩她们的官员也可能赠她们一些钱物,以示慷慨,以博 欢心。 唐代历史上这方面的记载很多。例如歌妓张好好在江西沈公辖下,后来沈移镇 宣城,又将好好置于宣城籍中。杜晦辞过常州,郡守李瞻宴请他,告辞时与营妓朱 娘告别,掩袂大哭,李瞻说:“此风声贱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于 是让朱随杜而去。刺史戎昱与辖下一个歌妓有情,由于上司节度使于頔征召,不得 不送去,后来于頔又遣还给戎昱。卢鉟守庐江,郡中曹生想要营妓丹霞,卢鉟不给。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一些官吏可以对官妓随意支配,甚至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只是不能私自买卖而已。 妓女的来源很多,就官妓而言,主要是罪人家小籍没,如《辍耕录》说:“今 以妓为官奴,即古官婢。”《唐书·林蕴传》说:“出为邵州刺史,尝杖杀客陶元 之,投其尸江中,籍其妻为娼。”这和宫妓以罪人妻拏没入宫廷为娼的情形相似。 但是,罪人家属毕竟有限,大量的官妓还来自买卖。《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 比畜产。”奴婢既然和牲口、财物一样看待,当然可以买卖。此外,在战乱岁月官 妓往往也由掠夺所得。 3.营妓 对于古代的营妓,有广狭二义的理解。从广义来看,唐、宋间各地方官府或军 镇往往设有“营署”或“乐营”来集居官妓,以便于随时训练和随时传唤。妓女除 称为官妓外,也可称为“乐营子女”、“乐营妓人”等,这样看,营妓就是官妓。 从狭义来看,营妓是专被军队或军事机构掌握的妓女,专供武将、军人满足性需要 而用的。 唐代军镇的官妓时兴称为营妓,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兵制的演变有关。初唐时 沿袭隋朝的府兵制,将帅还难以专兵跋扈。自高宗、武后以降,府兵制已渐破坏, 募兵制代兴。睿宗时开始设节度使,统领个别边防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玄宗时又有所发展,从而造成了方镇权力的大大膨胀,并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 生。安史之乱平息后,但方镇割据的局势从中唐一直延续到晚唐乃至五代。这些方 镇将官重权在握,拥有土地、甲兵、赋税三大权,常常肆意妄为,狎妓作乐,自然 不在话下,更何况朝廷还允许诸道方镇和州县军镇都置妓乐。 这种营妓的衣粮仍由官给,同于京师的官奴婢。她们的身体属于兵将们“公有” ,可任意召唤,但其中的佼佼者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被某将帅独占。在史籍中对营 妓情况有许多记载,如孟?《本事诗》云:“韩晋公镇浙西,戎昱为部内刺史,有 酒妓,善歌,色亦烂妙,昱情属甚厚。浙西乐将闻其能,白晋公,召置籍中。昱不 敢留,饯于湖上,为歌词以赠之。”由此看来,节度使可以任意将部内乐妓召置籍 中,以供玩乐,真是为所欲为。《北里志》载:“杨汝士尚书镇东川,妻子知温及 第,汝士开家宴相贺,营妓咸集。汝士命人与红绫一起,诗曰:郎君得意及青春, 蜀国将军又不起。一曲高歌红一起,两头娘子谢夫人。”这又是多么阔气。唐范 摅《云溪友议》说:“池州杜少府慥,亳州韦中丞任符,二公皆长年务求释道, 乐营子女,厚给衣粮,任其外住。若有饮宴,方一召来柳际花间,任其娱乐。谯 中举子张鲁封为诗谑其宾佐,兼寄大梁李少白,诗云:杜叟学仙轻惠质,韦公事 佛畏青蛾。乐营都是闲人地,两地风情日渐多。”照这一段话看来,可以知道唐 代其他统兵符的,营妓必不使之“外住”,俨然为节度使的姬妾,而韦、杜二人“ 厚给衣粮任其外住”,“柳际花间,任其娱乐”,实在宽大而又例外,所以人们对 此要大书特书了。 营妓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长官、狎客可以任意拿她们玩弄取乐,还可以随意 作践、伤害她们。例如,金陵诸贵公子玩弄一个营妓,营妓死了,他们就一把火烧 了她。岭南乐营妓女一次在席上得罪了宾客,就被长官处以棒刑,官吏们还拿她们 开心,赋诗嘲笑她们“绿罗裙下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命运最悲惨的大概要 数唐末富州营妓杜红儿了。富州长官的手下有一个叫罗虬的官员,在宴席上看中了 红儿,要她唱歌,并赠以缯彩,长官因为副帅早已中意红儿,就不让她接受馈赠, 罗虬恼羞成怒,竟当场拔刀杀了红儿。于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就在野兽的争夺中变 成了被撕碎的羔羊。 4.家妓 家妓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当是公元前562年晋悼公赐给魏绎的八名女乐。 两汉三国时期,贵族、官僚蓄养家妓已蔚然成风。到了魏晋南北朝,家妓的发展进 入兴盛时期,有些大贵族、大官僚蓄家妓成百上千,其规模几乎可与宫廷女乐器美。 历史进入隋、唐以后,家妓的发展仍然保持这个势头,不仅是大贵族、大官僚广蓄 妓妾,而且进一步在士大夫中普遍盛行。 隋代贵族、官僚中拥有家妓最多的是宇文述和杨素。宇文述深得隋炀帝的宠信, “言无不从,势倾朝廷”,他广占良田,夺人财宝,掠人婢女,以致家有妓妾百余 人,家僮千余人。杨素本是北方士族,隋文帝灭陈时,他因功升官受封,后又参与 宫廷政变,拥立炀帝,因此贵宠日隆。他拥有“家僮数千,后庭妓妾曳罗绮者以千 数,第宅华侈,制拟宫禁。”隋代官僚、贵族的家妓往往是直接从战争中掠夺而来, 也有一部分是皇帝所赏赐的。 唐代皇帝也常对有功的文臣、武将赏赐女妓,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获 得这种赏赐的更多一些。可是,对于官僚、贵族所蓄家妓的人数,唐代曾依据官品 的等级作出过规定。如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九月中宗曾下令:“三品已上, 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到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九月, 玄宗又下诏:“五品以上正员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家畜丝竹,以展欢娱。 ”但是实际上根本控制不了,不少官僚、贵族都蓄家妓几十人、百余人,超过皇帝 诏令最高限额的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例如宁王曼有“宠妓数十人”。周宝有 “女妓百数”。李愿有“女妓百余人”。郭子仪有“十院歌妓”,等等。有个富商 名叫邹凤炽的,没有任何官品,而侍妾“尤艳丽者至数百人”。 此外,唐代的官僚、贵族蓄有大量奴婢,这是不受皇帝所规定的蓄妓人数的限 制,其数可达成百上千,如李谨行有奴婢数千人;而那个跨隋、唐二代做大官、被 唐太宗封为越国公的冯盎蓄奴婢竟达万余人。他们完全可以从女奴中选出若干姿色 出众者加以歌舞训练,供其娱乐,而不受限制。如承乾就“常命户奴数百人专习伎 乐”,元载家“婢仆曳罗琦者一百余人”。再以白居易为例,他任刑部侍郎时,官 属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是他的家妓除了善歌的樊素、善舞的小蛮与 春草之外,还有一些是由奴婢充当的,如他在《池上篇并序》中说:“罢刑部侍郎 时,……洎臧获之习筦磬弦歌者指百以归。”所谓臧获,就是奴婢。他还有一首《 小庭亦有月》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诗 末自注曰:“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这四个人实际上都是家妓。、五 代经历几十年的长期动乱,正是军阀、贵族凭借武力掠夺奴婢和以良家妇女为奴婢 的大好时机,因而五代蓄家妓之风仍盛行不衰。例如郭廷诲拥有“艺色绝妓妾十, 乐工七十”。时锐有女妓十余辈。宋彦筠曾在成都一次就夺取“妓女数十辈,尽为 其所有”。前蜀王宗翰“好蓄妓妾,后庭珠翠常百余人。南唐韩熙载后房妓妾也多 达数十人。 关于以上情况,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有过生动的描绘。这幅画 的内容是以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的纵于声伎、侈靡生活为题材,描写他和宾客放浪 不羁的宴乐生活。这是一幅名画,全图共分五段:第一段画韩熙载与一朱衣人(大 约是状元郎粲)坐床上和其他宾客听李家明妹弹琵琶;第二段画韩自击鼓与众宾客 观爱妓王屋山舞六幺;第三段画韩洗手休息状;第四段画韩持扇坐椅聆群妓吹奏状; 第五段画韩侧立观众妓与宾客嬉戏状。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十分具体地把当时的 一些官僚贵族的享乐生活和家妓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家妓是一种以封闭的方式关锁在家庭这个笼子里供主人玩弄的性奴隶,她们不 是人,而只是工具。例如,“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 怀中揣其肌肤,谓之暖手。”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虽名宫妓, 实带有家妓性质)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孙)晟事李升父子 二十余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骄,每食不设几案,使各妓各执一起环立而侍,号肉 台盘,时人多效之。” 从以上记述看来,家妓只不过是“暖炉”、“屏风”、“案几”而已,当然也 是发泄性欲的工具。至于可以出卖、送人、交换其它物品,那都不在话下了。 家妓在她所在的家庭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主子的心目中,妻妾的职责是治内管 家,生儿育女;婢女的职责是侍候主子的衣食住行;而家妓的职责是供主子玩乐— —提供文化娱乐、精神享受和性欲满足。有些士大夫宦游在外、四海为家时,往往 不带妻眷,而只有家妓伴随而行,这些女子实际上担任了妻妾、家妓和婢女的多重 角色。家妓又是当时社交场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家妓的数量、素质、伎艺往往还是 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所以有些人常以自己所得意的 家妓在客人面前侍酒、表演歌舞,以此炫耀于人。反之,如果家妓少而素质差,就 会显得寒酸。这都是封建社会中畸形的、病态的现象。如唐人郑傪设宴招待赵伸, 因舞妓年老而受到俳优孙多子的讥刺:“相公经文复经武,常侍好今也好古。昔日 曾问阿武歌,今日亲见阿婆舞。” 家妓和营妓、官妓之不同处在于她们是主人的私有财产,非经主人许可,他人 不得染指,否则,就是主人的耻辱了。如有个叫杨绘的人,耽于妓乐,日事游宴。 有次他请客吃饭,席间有个叫胡师文的人,是个行为不检的豪民子,半醉时狎玩杨 绘的家妓,无所不至。杨妻在屏风后看到了,深以为耻,不好向客人发作,就呼妓 入而挞之。胡师文见了推开杨绘,叫这家妓出来,杨绘面子上实在下不来,要撤酒 席,结果被胡师文打了一顿。 有些色艺俱佳的家妓有时还成为权贵们争夺的对象和牺牲品,一如争夺珍宝然。 例如: 李丞相逢吉性刚愎而沉猜多忌,好危人,略无怍色。既为居守,刘禹锡有妓甚 丽,为众所知。李恃风望,恣行威福,分务朝官,取容不暇。一旦阴以计夺之,约 曰:“某日皇城中堂前致宴,应朝贤宠妾,并请早赴境会。”稍可观瞩者,如期云 集。敕阍吏:“先放刘家奴从门入。”倾都惊异,无敢言者。刘计无所出,惶惑吞 声。又翌日,与相善数人谒之,但相见如常,从容久之,并不言境会之所以然者。 座中默然,相目而已。既罢,一揖而退。刘叹咤而归,无可奈何,遂愤懑而作四章, 以拟四愁云尔。 再如: 韦庄,字端己,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兼 擅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去。庄追念悒怏,每寄之吟咏,《荷叶杯》 、《小重山》、《谒金门》诸篇,皆为是姬作也。其词情意凄惋,人相传诵,姬后 闻之,不食而卒。 韦庄和刘禹锡都是著名文人,也有一定的官职,但终究敌不过当朝权贵,宠妓 爱妾眼睁睁地被夺而无可奈何。如果反抗,结果又会如何呢? 五代安重诲尝过任圜,任圜为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而圜不与,由是 二人相恶,重诲诬以反而杀之。 这一类的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又如: 唐武后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婢者窈娘,艺色为当时第一。知之宠爱,为之 不婚。武延嗣闻之,求一见,势不可抑。既见,即留,无复还理。知之悲痛成疾, 因为诗,写以缣素,厚赂阍守以达。窈娘得诗悲惋,结于裙带,赴井而死。延嗣见 诗,遣酷吏诬陷知之,破其家。……时载初元年三月也。四月下狱,八月死。 看来,在家妓问题上,实在聚集着当时的多少社会矛盾。 5.私妓 所谓私妓,是指那些不隶乐籍而以卖笑为生的妓女。她们是市民队伍不断壮大、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活跃于各城镇商业区,为商人、市民、游客服务。在唐 代以前,尽管已有私妓活动,但那时官妓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妓也尚未兴起,私妓 这一种类的妓女还没有完整地形成,因此,私妓的发展历史应该从唐代说起。孙? 在《北里志》中记载的妓女,实有两类,一类是“隶属教坊”的市妓,一类是不入 籍的私妓。他说:“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育,或佣 仆下里娼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娼家弃之,以转求厚赂,误 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其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扑备至。” 假母所买所教的这类妓女,如果不向教坊司登记入籍,则为私妓。 由于唐代是一个性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所以私妓不仅可以公开活动,而且可 以和入籍的市妓居住在一起倚门卖笑。如北曲自西第一家假母王团儿有一名妓女福 娘就是私妓。孙?至长安应试时曾游北里,与福娘过从甚密,福娘常惨然郁悲,一 日泣告孙?曰:“某幸未系教坊籍,君子倘有意,一二百金之费尔。”这就是说, 私妓从良,不必经教坊司批准落籍,只要付给假母一笔身价费就可以了。相对于宫 妓、官妓、营妓、家妓来说,私妓还是“自由身”,她们既不是乐户女子,也不是 女俘、女奴,而大多数是良家女子,有较多的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也比较容易从良。 但是,她们在文学艺术素质方面虽偶尔有少数佼佼者,总的来说不如宫妓、官妓、 家妓,她们主要是色妓,对嫖客以提供性服务、满足对方的性欲为主。 唐代的私妓十分兴盛,许多大都市都是她们的聚居地。一是长安。长安妓因为 有公卿举子相往还,声价一般比较高一些,帝王常游北里,朝士宴聚,亦多在此。 “诸妓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 诣。如不惜所费,所下车,水陆备矣。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自 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应对排次,良不可及。”二是 扬州。扬州为当时盐铁转运使所在地,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所 以当时谚语有“扬一益二”之称。于邺《扬州梦记》云:“扬州,胜地也,每重城 向夕,娼楼之上,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杜牧之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珠帘总不如”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 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 不似时期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些诗句,都形容了当时扬州“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荣的卖淫状况。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扬州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商业发达,流动人口很 多,都促使了妓女的增加和发展。 女子之为私妓,和为官妓有所不同。为官妓有许多是政治上的原因,如罪人妻 子或被掠夺等,而为私妓则多为生活所迫。例如为生活所迫而自卖青楼,因婚姻不 幸而被迫为妓,被人引诱或掠卖而误堕风尘等等。例如,前面所述的那个妓女福娘 对孙?诉说过自己的身世:“本解梁人也,家与一乐工邻,少小常依娼家学针线, 诵歌诗。总角为人所误,聘一过客,云入京赴调选,及挈至京,置之于是,客绐而 去。初是家(指假母王团儿)以亲情,接待甚至。累月后乃逼令学歌令,渐遣见宾 客。寻为计巡辽所迫,韦宙相国子及卫僧常侍子所娶,输此家不啻千金矣。间者亦 有兄弟相寻,便欲论夺。某量其兄力轻势弱不可夺,无奈何谓之曰:某亦失身矣, 必恐徒为。因尤其家。得数百金与兄,乃恸哭永诀而去。”福娘从良家女子受人 引诱而掠卖至娼家,即使兄弟找到了也无可奈何,其经历是颇为典型的。 http://www.dt800.com/ebook/book/2005415110455/034.htm
2,初年传官妓时期攻略
刚刚玩了一下官妓时期,整理了一下攻略~ 亲测3次√我第一次玩的时候是一遍过,也没有测数值什么的,有几个重点:1】训练度达到的话3月去璃藻堂;8月浮碧阁;12月去畅音阁,各加一次表演经验值。2】去两次[位有斋](御花园里)看书触发云恪特殊剧情。3】11月后去绛雪轩触发第二次云恪特殊剧情 4】映寒被害后,去三次慎刑司(ps:前两次可以提前去),可获得真相,然后记得去[太医院]通知太医。 (*适用于大礼包玩家*) 5年1月: 上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琴艺曲目 下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舞蹈表演 晚上 (随意) 5年2月: 上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小曲儿 下午 御花园→位育斋→要 晚上(随意) 5年3月: 上午 御花园→璃藻堂 下午御花园→位育斋→进去【触发云恪特殊剧情~】 晚上 (随意) 5年4月: 上午 如意馆 下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琴艺曲目(触发周莹栽赃事件,貌似怎么选都不影响属性,推荐【什么玉佩?奴婢从未见过】) 5年5月: 荣嫔生日演奏事件,如果之前是完全跟着攻略走的,选【八成】或【五成】都可以,(选十成的话会引起嫉妒而被害) 上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舞蹈表演 下午 内教坊→演练楼→排练小曲儿 晚上(随意) (此时琴艺、舞蹈、唱曲儿训练度皆为40,表演成功经验值2) 5年6月: 上午 如意馆→帮他整理画卷 下午 如意馆 →帮他整理画卷 晚上(随意) 5年7月: 宁妃心情不好想看表演事件 选【活泼 欢快】 上午 执务堂→侍奉姑姑 下午 执务堂→侍奉姑姑 晚上 发高烧,映寒相救事件 5年8月: 上午 御花园→浮碧亭 下午 慎刑司 晚上(随意) 5年9月: 上午 慎刑司 ________________自由活动分割线_______________ 这里开始,没有标明必须去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活动,刷刷属性什么的~ #标明要去的不要忽略! 下午 晚上(随意) 5年10月: 上午 下午 晚上 (随意) 5年11月: 丽嫔想看表演事件 选【画眉乐】 上午 【御花园→绛雪轩】(触发云恪特殊剧情~选颜色那个随你喜欢 问名字选【故意不告诉】+15好感,选【告诉】+10好感) 下午 晚上(随意) 5年12月: 早上有映寒失足跌入池水死了剧情 上午 畅音阁【必去】 下午 慎刑司【我想知道梅映寒是怎么死的】 晚上(随意) 6年1月 上午 太医院 下午 晚上(随意) 6年2月 上午 下午 晚上 (随意) 6年3月 太皇太后宴会,成功晋升官女子。(更到这里)
3,一怒之下斩杀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古代官员不能娶官妓为妻,甚至不能与官妓谈情说爱,这在一些朝代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宋朝。宋朝的官场,并不只有官员,还有成群的妓女。不要笑,这是真的,而且是公开合法的。北宋首都汴京,从御街东西的朱雀门外、下桥南北的两斜街等繁华地段,一路排过去,竟然全都是妓馆。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就曾专门作过统计,他说当时汴京的“鬻色户籍”总数达万户。其从业人员之众和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为官员服务,谓之“官妓”。她们是由官府供养、为官员执役的妓女,凡官府聚宴、官员唱酬,皆请教坊在籍娼户去祗应,谓之官妓。官员与妓女,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生活中并无交集,但因朝廷的这种制度设置,使这两种地位悬殊的群体,有了最为紧密的接触,宋朝官场文人与官妓之间的交往,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而美丽的故事。欧阳修任洛阳推官时,就曾与某官妓缠绵悱恻,并为其填词《临江仙》曰:“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苏东坡一生与官妓多有交集,写下过许多诗词,其:“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便是为黄州官妓李宜所作。虽然官员与官妓交往密切,但历代对于官员狎妓,都有规定。而且,“妓”的本意也不是指性,训诂学对“妓”的注解是“女乐”,她们提供的只是歌舞、弹唱、曲艺等,而非皮肉生意。对此,宋朝在制度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官员不能入随意出入青楼,如有所需,只能召官妓。妓女赴会,官员召妓,只限于表演才艺或酒宴陪侍之类的活动,不能发展成性关系,更不能结婚,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明确规定即使是军政要员,也不得让官妓侍寝。而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官员与官妓皆会受到严厉惩处,罪名唤做“逾滥”,属“赃私罪”。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浙江台州有官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皆佳,冠绝一时,尤擅作诗词,多出新意。四方之士,多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欣赏严蕊,凡有雅集,必请严蕊赴会,唐仲友曾命她赋眼前观赏的红白桃花,严蕊援笔立成《如梦令》曰:“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唐仲友阅后大喜,遂待严蕊格外垂青。朱熹与唐仲友虽同朝为官,但在学术观点和政见上分歧较大,为打压异己,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借巡视之机,揭发唐仲友与严蕊有奸情,以“逾滥”之罪上奏弹劾唐仲友,同时下令抓捕严蕊,将严蕊先后关押于台州和绍兴二地,收监数月,施以杖刑,百般拷打,威逼严蕊供出与唐仲友的私情。可怜严蕊女身单薄,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她始终不承认与唐仲友有私,还信誓旦旦道:“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一介娼妓,却威武不能屈,遂在士大夫间声名鹊起。唐仲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向孝宗上章,自辨其污,还弹劾朱熹不明法纪,滥施酷刑。此事引起朝野震动,孝宗叫来宰相王淮,听他的看法,王淮轻描淡写道:“此乃秀才争闲气耳。”孝宗以为然,遂将朱熹调离,另以岳飞之子岳霖代之。岳霖到任,详察案情,可怜严蕊病弱之身,受刑过甚,让她作词自陈归宿,严蕊作《卜算子》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随后,岳霖将严蕊无罪释放,一场关于官妓纠缠,并夹杂着文人争斗的案子,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古代官员不能娶官妓为妻,甚至不能与官妓谈情说爱,这在一些朝代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宋朝。宋朝的官场,并不只有官员,还有成群的妓女。不要笑,这是真的,而且是公开合法的。北宋首都汴京,从御街东西的朱雀门外、下桥南北的两斜街等繁华地段,一路排过去,竟然全都是妓馆。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就曾专门作过统计,他说当时汴京的“鬻色户籍”总数达万户。其从业人员之众和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为官员服务,谓之“官妓”。她们是由官府供养、为官员执役的妓女,凡官府聚宴、官员唱酬,皆请教坊在籍娼户去祗应,谓之官妓。官员与妓女,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生活中并无交集,但因朝廷的这种制度设置,使这两种地位悬殊的群体,有了最为紧密的接触,宋朝官场文人与官妓之间的交往,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而美丽的故事。欧阳修任洛阳推官时,就曾与某官妓缠绵悱恻,并为其填词《临江仙》曰:“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苏东坡一生与官妓多有交集,写下过许多诗词,其:“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便是为黄州官妓李宜所作。虽然官员与官妓交往密切,但历代对于官员狎妓,都有规定。而且,“妓”的本意也不是指性,训诂学对“妓”的注解是“女乐”,她们提供的只是歌舞、弹唱、曲艺等,而非皮肉生意。对此,宋朝在制度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官员不能入随意出入青楼,如有所需,只能召官妓。妓女赴会,官员召妓,只限于表演才艺或酒宴陪侍之类的活动,不能发展成性关系,更不能结婚,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明确规定即使是军政要员,也不得让官妓侍寝。而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官员与官妓皆会受到严厉惩处,罪名唤做“逾滥”,属“赃私罪”。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浙江台州有官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皆佳,冠绝一时,尤擅作诗词,多出新意。四方之士,多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欣赏严蕊,凡有雅集,必请严蕊赴会,唐仲友曾命她赋眼前观赏的红白桃花,严蕊援笔立成《如梦令》曰:“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唐仲友阅后大喜,遂待严蕊格外垂青。朱熹与唐仲友虽同朝为官,但在学术观点和政见上分歧较大,为打压异己,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借巡视之机,揭发唐仲友与严蕊有奸情,以“逾滥”之罪上奏弹劾唐仲友,同时下令抓捕严蕊,将严蕊先后关押于台州和绍兴二地,收监数月,施以杖刑,百般拷打,威逼严蕊供出与唐仲友的私情。可怜严蕊女身单薄,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她始终不承认与唐仲友有私,还信誓旦旦道:“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一介娼妓,却威武不能屈,遂在士大夫间声名鹊起。唐仲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向孝宗上章,自辨其污,还弹劾朱熹不明法纪,滥施酷刑。此事引起朝野震动,孝宗叫来宰相王淮,听他的看法,王淮轻描淡写道:“此乃秀才争闲气耳。”孝宗以为然,遂将朱熹调离,另以岳飞之子岳霖代之。岳霖到任,详察案情,可怜严蕊病弱之身,受刑过甚,让她作词自陈归宿,严蕊作《卜算子》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随后,岳霖将严蕊无罪释放,一场关于官妓纠缠,并夹杂着文人争斗的案子,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古代官员不能娶官妓为妻,甚至不能与官妓谈情说爱,这在一些朝代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宋朝。宋朝的官场,并不只有官员,还有成群的妓女。不要笑,这是真的,而且是公开合法的。北宋首都汴京,从御街东西的朱雀门外、下桥南北的两斜街等繁华地段,一路排过去,竟然全都是妓馆。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就曾专门作过统计,他说当时汴京的“鬻色户籍”总数达万户。其从业人员之众和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为官员服务,谓之“官妓”。她们是由官府供养、为官员执役的妓女,凡官府聚宴、官员唱酬,皆请教坊在籍娼户去祗应,谓之官妓。官员与妓女,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生活中并无交集,但因朝廷的这种制度设置,使这两种地位悬殊的群体,有了最为紧密的接触,宋朝官场文人与官妓之间的交往,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而美丽的故事。欧阳修任洛阳推官时,就曾与某官妓缠绵悱恻,并为其填词《临江仙》曰:“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苏东坡一生与官妓多有交集,写下过许多诗词,其:“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便是为黄州官妓李宜所作。虽然官员与官妓交往密切,但历代对于官员狎妓,都有规定。而且,“妓”的本意也不是指性,训诂学对“妓”的注解是“女乐”,她们提供的只是歌舞、弹唱、曲艺等,而非皮肉生意。对此,宋朝在制度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官员不能入随意出入青楼,如有所需,只能召官妓。妓女赴会,官员召妓,只限于表演才艺或酒宴陪侍之类的活动,不能发展成性关系,更不能结婚,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明确规定即使是军政要员,也不得让官妓侍寝。而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官员与官妓皆会受到严厉惩处,罪名唤做“逾滥”,属“赃私罪”。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浙江台州有官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皆佳,冠绝一时,尤擅作诗词,多出新意。四方之士,多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欣赏严蕊,凡有雅集,必请严蕊赴会,唐仲友曾命她赋眼前观赏的红白桃花,严蕊援笔立成《如梦令》曰:“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唐仲友阅后大喜,遂待严蕊格外垂青。朱熹与唐仲友虽同朝为官,但在学术观点和政见上分歧较大,为打压异己,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借巡视之机,揭发唐仲友与严蕊有奸情,以“逾滥”之罪上奏弹劾唐仲友,同时下令抓捕严蕊,将严蕊先后关押于台州和绍兴二地,收监数月,施以杖刑,百般拷打,威逼严蕊供出与唐仲友的私情。可怜严蕊女身单薄,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她始终不承认与唐仲友有私,还信誓旦旦道:“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一介娼妓,却威武不能屈,遂在士大夫间声名鹊起。唐仲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向孝宗上章,自辨其污,还弹劾朱熹不明法纪,滥施酷刑。此事引起朝野震动,孝宗叫来宰相王淮,听他的看法,王淮轻描淡写道:“此乃秀才争闲气耳。”孝宗以为然,遂将朱熹调离,另以岳飞之子岳霖代之。岳霖到任,详察案情,可怜严蕊病弱之身,受刑过甚,让她作词自陈归宿,严蕊作《卜算子》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随后,岳霖将严蕊无罪释放,一场关于官妓纠缠,并夹杂着文人争斗的案子,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最近又看了一遍戏骨云集《大明王朝1566》,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清官海瑞,可真是入木三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说起海瑞,相信都不会陌生。历史上以为民做主而闻名遐迩的两个人,一个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个是刚正不阿的“海瑞。”民间的戏剧有一出叫做“海瑞罢官”,想必年长的都知道。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于1549年中举,但其后两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1554年,海瑞受邀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终于在教了8年书之后,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正式步入官场。因为海瑞断案深得民心,后不断升官。一路走来,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在任期间,海瑞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对于豪强敢于打击,对于权贵不阿谀奉承,极力主张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官员受贿;在加上治理有方,比如兴修水路,疏浚河道,最著名的是推行一条鞭法,勒令贪官污吏退田于民。素有“海清天”之美誉。 有人戏言“防火防盗防海瑞”。1570年,海瑞出巡南京,结果让南京一带的豪门权贵甚至把大红的宅门都涂成黑色,平时嚣张跋扈的地痞流氓都躲起来了,连历来趾高气扬的江南织造都夹起尾巴。海瑞的到来不亚于一场灾难,对于官员来说。那百姓呢,当然是夹道欢迎,海瑞当时是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是代表皇帝出巡查找问题的,类似特派员,差不多就是纪委的角色。怪不得当官的都害怕呢。 但正因海瑞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甚至冒死进谏,终于又一次惹怒了皇帝。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买了棺材,并把家人托付给朋友之后,向嘉靖皇帝上呈《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皇帝读后勃然大怒,气得直跳脚,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经过宦官的规劝,没有杀海瑞。但很快地,海瑞就被抓起来,投进了大牢。嘉靖皇帝终究还是没有杀他,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海瑞对明朝,对他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无法忍受一个臣子公然上书怒骂他罢了。所以直到嘉靖皇帝死之前,对于海瑞该怎么处置,还是不置可否。 幸运的是,没过几个月,嘉靖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在此期间,有大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幸好有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以及刑部尚书黄光升力保,才活了下来。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明穆宗)继位,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 后来在仕途上,海瑞屡受排挤,其中包括张居正为相期间,海瑞依然不受重用。明神宗屡次想要重用海瑞,都受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挠,后只好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受不少小人上书诽谤。随着年事越来越高,海瑞也力不从心,于是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海瑞退休养老。 1587年(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因为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由佥都御史王用汲主持海瑞的丧事,当他看到海瑞家里葛布做成的帷帐、破破烂烂的器物,伤心不已,后筹钱为其办丧事。海瑞一生清廉,为民谋福利,自己在生活上却如同苦行僧,真是其心可鉴日月呀。出丧之际,穿白衣戴白帽的老百姓百里不绝,真正的是百姓心中的“海青天”。后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为忠,表彰他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欢迎关注,祝你幸福。以上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古代官员不能娶官妓为妻,甚至不能与官妓谈情说爱,这在一些朝代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宋朝。宋朝的官场,并不只有官员,还有成群的妓女。不要笑,这是真的,而且是公开合法的。北宋首都汴京,从御街东西的朱雀门外、下桥南北的两斜街等繁华地段,一路排过去,竟然全都是妓馆。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就曾专门作过统计,他说当时汴京的“鬻色户籍”总数达万户。其从业人员之众和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为官员服务,谓之“官妓”。她们是由官府供养、为官员执役的妓女,凡官府聚宴、官员唱酬,皆请教坊在籍娼户去祗应,谓之官妓。官员与妓女,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生活中并无交集,但因朝廷的这种制度设置,使这两种地位悬殊的群体,有了最为紧密的接触,宋朝官场文人与官妓之间的交往,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而美丽的故事。欧阳修任洛阳推官时,就曾与某官妓缠绵悱恻,并为其填词《临江仙》曰:“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苏东坡一生与官妓多有交集,写下过许多诗词,其:“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便是为黄州官妓李宜所作。虽然官员与官妓交往密切,但历代对于官员狎妓,都有规定。而且,“妓”的本意也不是指性,训诂学对“妓”的注解是“女乐”,她们提供的只是歌舞、弹唱、曲艺等,而非皮肉生意。对此,宋朝在制度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官员不能入随意出入青楼,如有所需,只能召官妓。妓女赴会,官员召妓,只限于表演才艺或酒宴陪侍之类的活动,不能发展成性关系,更不能结婚,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明确规定即使是军政要员,也不得让官妓侍寝。而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官员与官妓皆会受到严厉惩处,罪名唤做“逾滥”,属“赃私罪”。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浙江台州有官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皆佳,冠绝一时,尤擅作诗词,多出新意。四方之士,多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欣赏严蕊,凡有雅集,必请严蕊赴会,唐仲友曾命她赋眼前观赏的红白桃花,严蕊援笔立成《如梦令》曰:“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唐仲友阅后大喜,遂待严蕊格外垂青。朱熹与唐仲友虽同朝为官,但在学术观点和政见上分歧较大,为打压异己,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借巡视之机,揭发唐仲友与严蕊有奸情,以“逾滥”之罪上奏弹劾唐仲友,同时下令抓捕严蕊,将严蕊先后关押于台州和绍兴二地,收监数月,施以杖刑,百般拷打,威逼严蕊供出与唐仲友的私情。可怜严蕊女身单薄,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她始终不承认与唐仲友有私,还信誓旦旦道:“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一介娼妓,却威武不能屈,遂在士大夫间声名鹊起。唐仲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向孝宗上章,自辨其污,还弹劾朱熹不明法纪,滥施酷刑。此事引起朝野震动,孝宗叫来宰相王淮,听他的看法,王淮轻描淡写道:“此乃秀才争闲气耳。”孝宗以为然,遂将朱熹调离,另以岳飞之子岳霖代之。岳霖到任,详察案情,可怜严蕊病弱之身,受刑过甚,让她作词自陈归宿,严蕊作《卜算子》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随后,岳霖将严蕊无罪释放,一场关于官妓纠缠,并夹杂着文人争斗的案子,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最近又看了一遍戏骨云集《大明王朝1566》,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清官海瑞,可真是入木三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说起海瑞,相信都不会陌生。历史上以为民做主而闻名遐迩的两个人,一个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个是刚正不阿的“海瑞。”民间的戏剧有一出叫做“海瑞罢官”,想必年长的都知道。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于1549年中举,但其后两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1554年,海瑞受邀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终于在教了8年书之后,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正式步入官场。因为海瑞断案深得民心,后不断升官。一路走来,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在任期间,海瑞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对于豪强敢于打击,对于权贵不阿谀奉承,极力主张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官员受贿;在加上治理有方,比如兴修水路,疏浚河道,最著名的是推行一条鞭法,勒令贪官污吏退田于民。素有“海清天”之美誉。 有人戏言“防火防盗防海瑞”。1570年,海瑞出巡南京,结果让南京一带的豪门权贵甚至把大红的宅门都涂成黑色,平时嚣张跋扈的地痞流氓都躲起来了,连历来趾高气扬的江南织造都夹起尾巴。海瑞的到来不亚于一场灾难,对于官员来说。那百姓呢,当然是夹道欢迎,海瑞当时是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是代表皇帝出巡查找问题的,类似特派员,差不多就是纪委的角色。怪不得当官的都害怕呢。 但正因海瑞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甚至冒死进谏,终于又一次惹怒了皇帝。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买了棺材,并把家人托付给朋友之后,向嘉靖皇帝上呈《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皇帝读后勃然大怒,气得直跳脚,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经过宦官的规劝,没有杀海瑞。但很快地,海瑞就被抓起来,投进了大牢。嘉靖皇帝终究还是没有杀他,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海瑞对明朝,对他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无法忍受一个臣子公然上书怒骂他罢了。所以直到嘉靖皇帝死之前,对于海瑞该怎么处置,还是不置可否。 幸运的是,没过几个月,嘉靖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在此期间,有大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幸好有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以及刑部尚书黄光升力保,才活了下来。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明穆宗)继位,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 后来在仕途上,海瑞屡受排挤,其中包括张居正为相期间,海瑞依然不受重用。明神宗屡次想要重用海瑞,都受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挠,后只好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受不少小人上书诽谤。随着年事越来越高,海瑞也力不从心,于是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海瑞退休养老。 1587年(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因为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由佥都御史王用汲主持海瑞的丧事,当他看到海瑞家里葛布做成的帷帐、破破烂烂的器物,伤心不已,后筹钱为其办丧事。海瑞一生清廉,为民谋福利,自己在生活上却如同苦行僧,真是其心可鉴日月呀。出丧之际,穿白衣戴白帽的老百姓百里不绝,真正的是百姓心中的“海青天”。后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为忠,表彰他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欢迎关注,祝你幸福。以上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将皇位让给宋钦宗,李师师被钦宗逐出宫去,地位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很快金人打了进来,金主点名要将李师师掳到金国去,她到底是否逃脱了这个命运?被皇帝金屋藏娇的一代名妓宋徽宗算不上千古圣君,可是他的名气却并不比那些千古一帝弱。他之所以出名,主要有2个方面:第一就是千古其辱“靖康之耻”;第二就是在艺术上造诣非凡,是少有的艺术家皇帝,或者说是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一般而言,沉迷于艺术的人往往更加贪恋美色,宋徽宗亦然,他也是个嗜好美色如命的皇帝。虽然后宫佳丽远远不止三千人,可是整日与这些妃子缠绵,朝夕相处,也总有厌倦的一天。一日,宋徽宗闲得发慌,看到满桌的美酒佳肴,却感觉厌烦无比,提笔写了一句“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写到这里,突然才思枯竭,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就招来一位大学士,让他帮自己续写,这位大学士也不亏是饱学之士,提笔写道:“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本来,两人聊的是美酒佳肴,可是宋徽宗突发奇想,自己宫中的女人犹如这满桌佳肴,虽然美艳无比,可是却失之新鲜感,我又要去哪里找来那“一点酸的江梅”呢?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是个难题,对于拥有天下的宋徽宗而言,不过是开个口的事罢了,将心中所思所想告诉身边人,很快有人给了他答案。当此时,名妓李师师艳压群芳,成为东京花中之魁,名动一时,风流才子、富家公子莫不想一睹芳容。这一天,一位名叫赵乙的秀才乘着一顶豪华小轿,来到李师师所在青楼,点名要见李师师。虽然赵乙的下人自称主子只是一个秀才,可是自认为见过一些市面的青楼老鸨,一看这排场,就知道这人并没有这么简单,稍微打听了一下来历,对方虽然明说,但是透露出的关系就已经让老鸨不敢继续追问,连忙打发了其他人,亲自将赵乙送到李师师房中。宋徽宗本来还只是出来碰碰运气,心中对这个名扬天下的李师师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毕竟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真的不信这个风尘女子能比得过自己宫中之人。可是,见到李师师的第一面,宋徽宗就发自内心地赞了一句:“此行不亏!”“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这个女子虽然没有后宫女人那么雍容华丽,但是她的气质却为人心折,尤其是那些喜欢伤春悲秋的读书人,对这我见犹怜的气质更是毫无抵抗力。艺术皇帝很快就沦陷了,虽然没有达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但是食髓知味,凡是有一二就有二,从此之后,京城的大人物都知道了一件事,那个名扬京城的李师师已经贵不可言,不再是其他人可以染指的女人。后来,宋徽宗为了往来方便,还专门让人在离宫旁边秘密挖了一条地道直达青楼,为了安全起见,还将离宫隧道出口作为禁区,让御林军长期守卫,另一边自然直达李师师门口。敢于宋徽宗争风吃醋的才子宋徽宗是方便了,后宫佳丽无数,外面还金屋藏娇,可是李师师就悲催了。作为名妓,宋徽宗不能将她接入宫中,可是作为皇帝的女人,也不是外人可以染指的。表面上,身为歌妓,却能俘获皇帝的心,可谓是千古名妓了;但实质上,皇帝一年也才能来几次?除了皇帝,自己不能随意见其他人,尤其是男人,还没有后宫女子的荣誉,这可让李师师如何是好?幸好,这时候还有一个人没有因为宋徽宗的到来而对李师师望而却步,这个人就是一代才子周邦彦。政和年间,周邦彦已经五六十岁,但是他依旧有普通才子的爱美之心,人老心不老,为了这位东京名妓,也是费尽了心思。有一天,他得知徽宗生了病,连早朝都没有上,心想,今天一定是个安全的日子,怎么也不会来李师师这里了吧?于是,周邦彦好好准备了一番,悄悄来到李师师房中,兴致勃勃地与李师师约会。长夜漫漫,二人也不是那种急色之人,作为才子佳人,总要有一桌美酒佳肴来烘托一下气氛。二人相谈正欢之时,守在门外的丫鬟突然闯了进来,告诉二人一个惊天的消息:皇帝来了!周邦彦激动的心顿时凉了下来,好在他们二人都是饱学之士,没有乱了方寸。冷静下来的周邦彦开始考虑后路,留下来与皇帝共饮一杯自然是不敢的,就这么跑出去也是下下之策,毕竟皇帝身边的护卫力量可不弱,就这么出去百分百被抓个正着。二人眼神一对,相继望向房中最大的那个家具——床,周邦彦顿时心领神会,直接往地上一趴,顺势向床底下一滚,房中再也没有了周邦彦的人影。周邦彦在床底下的心思暂时不提,宋徽宗来到李师师这里,可谓是心情大好。江南新上贡了一批鲜橙,徽宗还专门为李师师带来几个。(看看,这就是有没有艺术细胞的差别,身份贵不可言的皇帝,也会给一个青楼女子带礼物。)李师师更是情商满满,很快就亲自动手剥开了一个鲜橙,用自己的芊芊细指喂到宋徽宗口中,二人你一口,我一口,好不快活。床下的周邦彦早已经浑身酸疼,却又要憋着不敢发出一丝声音,度日如年的周邦彦总算是听到了二人从床上坐起的声音,伴随着李师师的话,犹如天籁之音一般传到周邦彦耳中:“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陛下您要小心啊!”徽宗走后,李师师马上将周邦彦从床下拉了出来,此时二人早已经没有了谈情说爱的性质,周邦彦却对李师师说道:“取文房四宝来!”原来,虽然躺在床下十分不便,周邦彦也没有虚度光阴,不愧是大才子,在如此条件下也不忘诗词创作,已经有一首词徘徊在自己心中,现在正是向李师师炫耀的时候。“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的词牌名叫《少年游》,内容浅显易懂,正是周邦彦在床底下听着李师师与徽宗的恩爱,心如刀割,恨不能以身替代。在词的结尾,周邦彦还特意写到,李师师的那句“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表面上是关心宋徽宗,实际上是为了暗示徽宗该回去了,为了给床下的周邦彦腾地方,也是费劲了心思,周邦彦自然要感谢一番。果然,周邦彦对李师师的机智点赞,李师师确实非常高兴,当着他的面就将这首词唱了出来。话说,人一旦高兴就容易忘形,李师师因为喜欢这首词,经常将其挂在嘴边,有一次宋徽宗再来的时候,两人耳厮鬓摩之后,李师师无意间将这首词唱了出来。要说,这要是个其他的皇帝,未必会认真听她唱的什么,可是这皇帝是一代艺术家啊,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味了,当场就问这首词是谁做的,李师师也不敢隐瞒,将周邦彦供了出来。宋徽宗第二天上朝之后,就将周邦彦贬出了京城,不过,后来在李师师的帮助下,又将他给赦免了。李师师与浪子燕青如果说周邦彦很多人不熟悉,那么李师师与另外一个男人之间的绯闻,知道的想必不少,那就是《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星之一的浪子燕青。一年元宵节,东京处处灯火灿烂,而在这满城欢乐的时节,却有一伙反贼入了京,他们就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宋江入京可谓是一片拳拳之心,为了精忠报国,可惜满朝昏庸,想尽了办法都没有门路,最后只能靠浪子燕青,因为燕青有一个红颜知己,是东京名妓李师师。一群反贼却心怀报国之心,报国无门却又将心思寄托在一个浪子与妓女的感情上,不可谓不讽刺。电视剧中,最终浪子燕青带着李师师孤舟箫韵,江湖飘篷,可谓是有了一个大好结局。然而,在《水浒传》小说中,其实并没有这么美好,随着打败方腊,梁山好汉死得死,走得走,燕青的主人卢俊义一心去做他的朝廷官员,燕青却建议他功成身退,不要落得韩信未央宫前斩首的下场。卢俊义不听,燕青只得“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李师师也不过是梁山好汉们为了见徽宗一面的踏脚石,结局根本没有提及,那么李师师到底结局如何呢?李师师的结局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日日心惊胆战,于是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继位之后,立刻贬了徽宗重用的蔡京、童贯等人,除了这些朝堂大臣,还有一个无身份无权力的女人,李师师失去了靠山,也被钦宗驱逐了出去,地位一落千丈。《李师师外传》记载,金人攻破东京之后,金主也听闻过李师师的大名,亲自交代要将李师师一同带回金国。一连找了好几天,李师师都在他人的帮助下逃过了金人的抓捕,可是俗话说“家贼难防”,当时有个汉奸名叫张邦昌,他对东京远比那些金人熟悉多了。在张邦昌的帮助下,李师师很快被金人抓捕到了军营,面对金人的威胁,李师师对张邦昌破口大骂。骂完之后,李师师趁人不备就拿着头顶的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将金簪折断吞了下去,这才一命呜呼。被关押在旁边的宋徽宗听闻李师师的死讯,还有兴致写诗,诗曰:苦雨西风叹楚囚,香销玉碎动人愁。红颜竟为奴颜耻,千古青楼第一流。以上关于李师师的结局主要来自于宋代传奇作品《李师师外传》。因为李师师身份地位不够,不能闻名于正史,她的真实情况自然无法通过正史来获得。而在野史中,也就这本传奇算是时间比较早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其他的野史虽然略有不同,但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宋徽宗都成了阶下之囚,靠宋徽宗而闻名的一代名妓 又能如何呢?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柳屯田善乐章,长慢词。他的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士大夫羁旅行役为主题材,语多俚俗。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堪称是转变五代词风,完成小令向长词转变的大词人。他的词亦俗亦雅,有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百年无事的升平。于其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织入冷落的景色,形成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凡有#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赞。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虽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天生好语,宜+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钦为真爱誓言。《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里荷花,更被传金宗南侵的愿望之—。《戚氏》晚秋天,—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声喧。更是通篇多佳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柳词所描写的对象,但我却喜欢柳词的通俗和传达技巧。古代官员不能娶官妓为妻,甚至不能与官妓谈情说爱,这在一些朝代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宋朝。宋朝的官场,并不只有官员,还有成群的妓女。不要笑,这是真的,而且是公开合法的。北宋首都汴京,从御街东西的朱雀门外、下桥南北的两斜街等繁华地段,一路排过去,竟然全都是妓馆。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就曾专门作过统计,他说当时汴京的“鬻色户籍”总数达万户。其从业人员之众和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为官员服务,谓之“官妓”。她们是由官府供养、为官员执役的妓女,凡官府聚宴、官员唱酬,皆请教坊在籍娼户去祗应,谓之官妓。官员与妓女,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生活中并无交集,但因朝廷的这种制度设置,使这两种地位悬殊的群体,有了最为紧密的接触,宋朝官场文人与官妓之间的交往,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而美丽的故事。欧阳修任洛阳推官时,就曾与某官妓缠绵悱恻,并为其填词《临江仙》曰:“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苏东坡一生与官妓多有交集,写下过许多诗词,其:“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便是为黄州官妓李宜所作。虽然官员与官妓交往密切,但历代对于官员狎妓,都有规定。而且,“妓”的本意也不是指性,训诂学对“妓”的注解是“女乐”,她们提供的只是歌舞、弹唱、曲艺等,而非皮肉生意。对此,宋朝在制度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官员不能入随意出入青楼,如有所需,只能召官妓。妓女赴会,官员召妓,只限于表演才艺或酒宴陪侍之类的活动,不能发展成性关系,更不能结婚,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明确规定即使是军政要员,也不得让官妓侍寝。而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官员与官妓皆会受到严厉惩处,罪名唤做“逾滥”,属“赃私罪”。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浙江台州有官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皆佳,冠绝一时,尤擅作诗词,多出新意。四方之士,多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欣赏严蕊,凡有雅集,必请严蕊赴会,唐仲友曾命她赋眼前观赏的红白桃花,严蕊援笔立成《如梦令》曰:“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唐仲友阅后大喜,遂待严蕊格外垂青。朱熹与唐仲友虽同朝为官,但在学术观点和政见上分歧较大,为打压异己,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借巡视之机,揭发唐仲友与严蕊有奸情,以“逾滥”之罪上奏弹劾唐仲友,同时下令抓捕严蕊,将严蕊先后关押于台州和绍兴二地,收监数月,施以杖刑,百般拷打,威逼严蕊供出与唐仲友的私情。可怜严蕊女身单薄,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她始终不承认与唐仲友有私,还信誓旦旦道:“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一介娼妓,却威武不能屈,遂在士大夫间声名鹊起。唐仲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向孝宗上章,自辨其污,还弹劾朱熹不明法纪,滥施酷刑。此事引起朝野震动,孝宗叫来宰相王淮,听他的看法,王淮轻描淡写道:“此乃秀才争闲气耳。”孝宗以为然,遂将朱熹调离,另以岳飞之子岳霖代之。岳霖到任,详察案情,可怜严蕊病弱之身,受刑过甚,让她作词自陈归宿,严蕊作《卜算子》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随后,岳霖将严蕊无罪释放,一场关于官妓纠缠,并夹杂着文人争斗的案子,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最近又看了一遍戏骨云集《大明王朝1566》,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清官海瑞,可真是入木三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说起海瑞,相信都不会陌生。历史上以为民做主而闻名遐迩的两个人,一个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个是刚正不阿的“海瑞。”民间的戏剧有一出叫做“海瑞罢官”,想必年长的都知道。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于1549年中举,但其后两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1554年,海瑞受邀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终于在教了8年书之后,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正式步入官场。因为海瑞断案深得民心,后不断升官。一路走来,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在任期间,海瑞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对于豪强敢于打击,对于权贵不阿谀奉承,极力主张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官员受贿;在加上治理有方,比如兴修水路,疏浚河道,最著名的是推行一条鞭法,勒令贪官污吏退田于民。素有“海清天”之美誉。 有人戏言“防火防盗防海瑞”。1570年,海瑞出巡南京,结果让南京一带的豪门权贵甚至把大红的宅门都涂成黑色,平时嚣张跋扈的地痞流氓都躲起来了,连历来趾高气扬的江南织造都夹起尾巴。海瑞的到来不亚于一场灾难,对于官员来说。那百姓呢,当然是夹道欢迎,海瑞当时是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是代表皇帝出巡查找问题的,类似特派员,差不多就是纪委的角色。怪不得当官的都害怕呢。 但正因海瑞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甚至冒死进谏,终于又一次惹怒了皇帝。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买了棺材,并把家人托付给朋友之后,向嘉靖皇帝上呈《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皇帝读后勃然大怒,气得直跳脚,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经过宦官的规劝,没有杀海瑞。但很快地,海瑞就被抓起来,投进了大牢。嘉靖皇帝终究还是没有杀他,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海瑞对明朝,对他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无法忍受一个臣子公然上书怒骂他罢了。所以直到嘉靖皇帝死之前,对于海瑞该怎么处置,还是不置可否。 幸运的是,没过几个月,嘉靖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在此期间,有大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幸好有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以及刑部尚书黄光升力保,才活了下来。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明穆宗)继位,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 后来在仕途上,海瑞屡受排挤,其中包括张居正为相期间,海瑞依然不受重用。明神宗屡次想要重用海瑞,都受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挠,后只好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受不少小人上书诽谤。随着年事越来越高,海瑞也力不从心,于是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海瑞退休养老。 1587年(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因为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由佥都御史王用汲主持海瑞的丧事,当他看到海瑞家里葛布做成的帷帐、破破烂烂的器物,伤心不已,后筹钱为其办丧事。海瑞一生清廉,为民谋福利,自己在生活上却如同苦行僧,真是其心可鉴日月呀。出丧之际,穿白衣戴白帽的老百姓百里不绝,真正的是百姓心中的“海青天”。后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为忠,表彰他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欢迎关注,祝你幸福。以上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将皇位让给宋钦宗,李师师被钦宗逐出宫去,地位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很快金人打了进来,金主点名要将李师师掳到金国去,她到底是否逃脱了这个命运?被皇帝金屋藏娇的一代名妓宋徽宗算不上千古圣君,可是他的名气却并不比那些千古一帝弱。他之所以出名,主要有2个方面:第一就是千古其辱“靖康之耻”;第二就是在艺术上造诣非凡,是少有的艺术家皇帝,或者说是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一般而言,沉迷于艺术的人往往更加贪恋美色,宋徽宗亦然,他也是个嗜好美色如命的皇帝。虽然后宫佳丽远远不止三千人,可是整日与这些妃子缠绵,朝夕相处,也总有厌倦的一天。一日,宋徽宗闲得发慌,看到满桌的美酒佳肴,却感觉厌烦无比,提笔写了一句“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写到这里,突然才思枯竭,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就招来一位大学士,让他帮自己续写,这位大学士也不亏是饱学之士,提笔写道:“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本来,两人聊的是美酒佳肴,可是宋徽宗突发奇想,自己宫中的女人犹如这满桌佳肴,虽然美艳无比,可是却失之新鲜感,我又要去哪里找来那“一点酸的江梅”呢?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是个难题,对于拥有天下的宋徽宗而言,不过是开个口的事罢了,将心中所思所想告诉身边人,很快有人给了他答案。当此时,名妓李师师艳压群芳,成为东京花中之魁,名动一时,风流才子、富家公子莫不想一睹芳容。这一天,一位名叫赵乙的秀才乘着一顶豪华小轿,来到李师师所在青楼,点名要见李师师。虽然赵乙的下人自称主子只是一个秀才,可是自认为见过一些市面的青楼老鸨,一看这排场,就知道这人并没有这么简单,稍微打听了一下来历,对方虽然明说,但是透露出的关系就已经让老鸨不敢继续追问,连忙打发了其他人,亲自将赵乙送到李师师房中。宋徽宗本来还只是出来碰碰运气,心中对这个名扬天下的李师师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毕竟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真的不信这个风尘女子能比得过自己宫中之人。可是,见到李师师的第一面,宋徽宗就发自内心地赞了一句:“此行不亏!”“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这个女子虽然没有后宫女人那么雍容华丽,但是她的气质却为人心折,尤其是那些喜欢伤春悲秋的读书人,对这我见犹怜的气质更是毫无抵抗力。艺术皇帝很快就沦陷了,虽然没有达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但是食髓知味,凡是有一二就有二,从此之后,京城的大人物都知道了一件事,那个名扬京城的李师师已经贵不可言,不再是其他人可以染指的女人。后来,宋徽宗为了往来方便,还专门让人在离宫旁边秘密挖了一条地道直达青楼,为了安全起见,还将离宫隧道出口作为禁区,让御林军长期守卫,另一边自然直达李师师门口。敢于宋徽宗争风吃醋的才子宋徽宗是方便了,后宫佳丽无数,外面还金屋藏娇,可是李师师就悲催了。作为名妓,宋徽宗不能将她接入宫中,可是作为皇帝的女人,也不是外人可以染指的。表面上,身为歌妓,却能俘获皇帝的心,可谓是千古名妓了;但实质上,皇帝一年也才能来几次?除了皇帝,自己不能随意见其他人,尤其是男人,还没有后宫女子的荣誉,这可让李师师如何是好?幸好,这时候还有一个人没有因为宋徽宗的到来而对李师师望而却步,这个人就是一代才子周邦彦。政和年间,周邦彦已经五六十岁,但是他依旧有普通才子的爱美之心,人老心不老,为了这位东京名妓,也是费尽了心思。有一天,他得知徽宗生了病,连早朝都没有上,心想,今天一定是个安全的日子,怎么也不会来李师师这里了吧?于是,周邦彦好好准备了一番,悄悄来到李师师房中,兴致勃勃地与李师师约会。长夜漫漫,二人也不是那种急色之人,作为才子佳人,总要有一桌美酒佳肴来烘托一下气氛。二人相谈正欢之时,守在门外的丫鬟突然闯了进来,告诉二人一个惊天的消息:皇帝来了!周邦彦激动的心顿时凉了下来,好在他们二人都是饱学之士,没有乱了方寸。冷静下来的周邦彦开始考虑后路,留下来与皇帝共饮一杯自然是不敢的,就这么跑出去也是下下之策,毕竟皇帝身边的护卫力量可不弱,就这么出去百分百被抓个正着。二人眼神一对,相继望向房中最大的那个家具——床,周邦彦顿时心领神会,直接往地上一趴,顺势向床底下一滚,房中再也没有了周邦彦的人影。周邦彦在床底下的心思暂时不提,宋徽宗来到李师师这里,可谓是心情大好。江南新上贡了一批鲜橙,徽宗还专门为李师师带来几个。(看看,这就是有没有艺术细胞的差别,身份贵不可言的皇帝,也会给一个青楼女子带礼物。)李师师更是情商满满,很快就亲自动手剥开了一个鲜橙,用自己的芊芊细指喂到宋徽宗口中,二人你一口,我一口,好不快活。床下的周邦彦早已经浑身酸疼,却又要憋着不敢发出一丝声音,度日如年的周邦彦总算是听到了二人从床上坐起的声音,伴随着李师师的话,犹如天籁之音一般传到周邦彦耳中:“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陛下您要小心啊!”徽宗走后,李师师马上将周邦彦从床下拉了出来,此时二人早已经没有了谈情说爱的性质,周邦彦却对李师师说道:“取文房四宝来!”原来,虽然躺在床下十分不便,周邦彦也没有虚度光阴,不愧是大才子,在如此条件下也不忘诗词创作,已经有一首词徘徊在自己心中,现在正是向李师师炫耀的时候。“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的词牌名叫《少年游》,内容浅显易懂,正是周邦彦在床底下听着李师师与徽宗的恩爱,心如刀割,恨不能以身替代。在词的结尾,周邦彦还特意写到,李师师的那句“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表面上是关心宋徽宗,实际上是为了暗示徽宗该回去了,为了给床下的周邦彦腾地方,也是费劲了心思,周邦彦自然要感谢一番。果然,周邦彦对李师师的机智点赞,李师师确实非常高兴,当着他的面就将这首词唱了出来。话说,人一旦高兴就容易忘形,李师师因为喜欢这首词,经常将其挂在嘴边,有一次宋徽宗再来的时候,两人耳厮鬓摩之后,李师师无意间将这首词唱了出来。要说,这要是个其他的皇帝,未必会认真听她唱的什么,可是这皇帝是一代艺术家啊,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味了,当场就问这首词是谁做的,李师师也不敢隐瞒,将周邦彦供了出来。宋徽宗第二天上朝之后,就将周邦彦贬出了京城,不过,后来在李师师的帮助下,又将他给赦免了。李师师与浪子燕青如果说周邦彦很多人不熟悉,那么李师师与另外一个男人之间的绯闻,知道的想必不少,那就是《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星之一的浪子燕青。一年元宵节,东京处处灯火灿烂,而在这满城欢乐的时节,却有一伙反贼入了京,他们就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宋江入京可谓是一片拳拳之心,为了精忠报国,可惜满朝昏庸,想尽了办法都没有门路,最后只能靠浪子燕青,因为燕青有一个红颜知己,是东京名妓李师师。一群反贼却心怀报国之心,报国无门却又将心思寄托在一个浪子与妓女的感情上,不可谓不讽刺。电视剧中,最终浪子燕青带着李师师孤舟箫韵,江湖飘篷,可谓是有了一个大好结局。然而,在《水浒传》小说中,其实并没有这么美好,随着打败方腊,梁山好汉死得死,走得走,燕青的主人卢俊义一心去做他的朝廷官员,燕青却建议他功成身退,不要落得韩信未央宫前斩首的下场。卢俊义不听,燕青只得“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李师师也不过是梁山好汉们为了见徽宗一面的踏脚石,结局根本没有提及,那么李师师到底结局如何呢?李师师的结局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日日心惊胆战,于是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继位之后,立刻贬了徽宗重用的蔡京、童贯等人,除了这些朝堂大臣,还有一个无身份无权力的女人,李师师失去了靠山,也被钦宗驱逐了出去,地位一落千丈。《李师师外传》记载,金人攻破东京之后,金主也听闻过李师师的大名,亲自交代要将李师师一同带回金国。一连找了好几天,李师师都在他人的帮助下逃过了金人的抓捕,可是俗话说“家贼难防”,当时有个汉奸名叫张邦昌,他对东京远比那些金人熟悉多了。在张邦昌的帮助下,李师师很快被金人抓捕到了军营,面对金人的威胁,李师师对张邦昌破口大骂。骂完之后,李师师趁人不备就拿着头顶的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将金簪折断吞了下去,这才一命呜呼。被关押在旁边的宋徽宗听闻李师师的死讯,还有兴致写诗,诗曰:苦雨西风叹楚囚,香销玉碎动人愁。红颜竟为奴颜耻,千古青楼第一流。以上关于李师师的结局主要来自于宋代传奇作品《李师师外传》。因为李师师身份地位不够,不能闻名于正史,她的真实情况自然无法通过正史来获得。而在野史中,也就这本传奇算是时间比较早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其他的野史虽然略有不同,但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宋徽宗都成了阶下之囚,靠宋徽宗而闻名的一代名妓 又能如何呢?秦国的名将王翦王贲父子俩是灭六国的功臣,封侯得而善终。秦国的名将像白起、蒙骜、蒙恬、章邯等都是不得善终,特别是白起长平之战打败赵国70万雄兵, 恃才傲物功高盖主,秦王多次请白起领兵攻打赵国,都称病在家,秦王派其他人出兵被打败,白起又说不听我的话等等传到秦王那里,秦王很生气,就赐劍让白起自裁,白起的死是性格的恃才傲物和高调做人必然。而王翦父子得益是很回做人做事的政治觉悟,在攻打六国前,向秦始皇要封地、财宝、美女!让秦始皇感觉这是一个套图小利没有野心的人,使秦始皇放心地把六十万大军交给他带领,打败了六国统一之后,王翦父子被封侯,要求解甲归田,回到封地得以善终,王翦父子做人的低调、谦虚,不恃才傲物,没有以功高盖主炫耀,这才是王翦父子俩得以善终的原因!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自己十分信任的大臣石亨诏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一番嘱咐,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石亨看着病重的朱祁钰,又考虑到他已经无后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石亨下定主意要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说法,有一群文臣在劝朱祁镇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是襄王朱瞻墡的长子。石亨也参与了抗击瓦剌的战争,在这之后石亨很受器重,石亨也有自己的盘算,如果朱祁镇死后,他在新一届政府中,待遇会如何就不好说了,而帮助朱祁镇复辟,那么肯定是首功一件,以后就算朱见深继位,待遇肯定也不会差。于是石亨就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对他们说道,现在皇帝已然病重,又没有子嗣,不如趁这个时候,助太上皇复辟,这也是大功一件。于是这三人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开始谋划帮助朱祁镇复辟,当然就靠三个人难成大使,他们又去找了杨善,许琳等人,在许琳推荐下,又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招募进来。夺门之变一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就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动手,在这之前曹吉祥提前告知了孙太后明英宗准备复辟的消息,在皇宫之中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当晚,石亨,徐有贞等一行人来到南宫,撞塌了南宫宫墙,放出了朱祁镇,在一群大臣簇拥下,朱祁镇来到了奉天殿复辟登基。英宗复辟后,“功臣们”的下场几天之后,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杀害,而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均得到了加封,石亨是谋划夺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被封为了忠国公。最开始朱祁镇非常感激石亨帮助自己复辟,对他是言听计从,石亨也越来越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攀附,巴结石亨混个一官半职的,竟然多达数千人。石亨画像石亨大量收受贿赂,打压异己,干涉朝政,很多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狱。石亨最跋扈的时候,无故入宫去见朱祁镇,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朱祁镇最开始也由着他,最后实在烦了才下令,没有宣召,大臣一概不得入宫。在石亨权势最鼎盛时,朝中一半的武将都是石亨的门人,后来石亨因为受其侄儿石彪谋反牵连,被削去官职,其朋党大多被革职。不久,石亨又被锦衣卫举报说他图谋不轨,朱祁镇下令将石亨关进监狱,以谋反罪处死,几天后石亨病死在了监狱中。曹吉祥是宫中的宦官,在夺门之变后,他和内阁的矛盾不断加大,石亨和曹吉祥经常勾结在一起,打压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因为朱祁镇被太监坑过了一次,所以对曹吉祥还是多有防范。石亨倒了之后,曹吉祥有所警觉,开始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划叛变,结果事情败露之后,明英宗立刻下令逮捕曹吉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以磔刑处死。曹吉祥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被封为武功伯,出任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在徐有贞诬陷下,于谦被处死。在此之后,徐有贞和石亨一党互相倾轧,却在石亨和曹吉祥诬陷下,被罢官流放,徐有贞一直希望得到明英宗再次起用,但是事与愿违,经过了石亨,曹吉祥两人背叛后,明英宗已经对旧臣失望了,徐有贞最后病逝在家中。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自己十分信任的大臣石亨诏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一番嘱咐,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石亨看着病重的朱祁钰,又考虑到他已经无后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石亨下定主意要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说法,有一群文臣在劝朱祁镇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是襄王朱瞻墡的长子。石亨也参与了抗击瓦剌的战争,在这之后石亨很受器重,石亨也有自己的盘算,如果朱祁镇死后,他在新一届政府中,待遇会如何就不好说了,而帮助朱祁镇复辟,那么肯定是首功一件,以后就算朱见深继位,待遇肯定也不会差。于是石亨就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对他们说道,现在皇帝已然病重,又没有子嗣,不如趁这个时候,助太上皇复辟,这也是大功一件。于是这三人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开始谋划帮助朱祁镇复辟,当然就靠三个人难成大使,他们又去找了杨善,许琳等人,在许琳推荐下,又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招募进来。夺门之变一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就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动手,在这之前曹吉祥提前告知了孙太后明英宗准备复辟的消息,在皇宫之中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当晚,石亨,徐有贞等一行人来到南宫,撞塌了南宫宫墙,放出了朱祁镇,在一群大臣簇拥下,朱祁镇来到了奉天殿复辟登基。英宗复辟后,“功臣们”的下场几天之后,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杀害,而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均得到了加封,石亨是谋划夺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被封为了忠国公。最开始朱祁镇非常感激石亨帮助自己复辟,对他是言听计从,石亨也越来越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攀附,巴结石亨混个一官半职的,竟然多达数千人。石亨画像石亨大量收受贿赂,打压异己,干涉朝政,很多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狱。石亨最跋扈的时候,无故入宫去见朱祁镇,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朱祁镇最开始也由着他,最后实在烦了才下令,没有宣召,大臣一概不得入宫。在石亨权势最鼎盛时,朝中一半的武将都是石亨的门人,后来石亨因为受其侄儿石彪谋反牵连,被削去官职,其朋党大多被革职。不久,石亨又被锦衣卫举报说他图谋不轨,朱祁镇下令将石亨关进监狱,以谋反罪处死,几天后石亨病死在了监狱中。曹吉祥是宫中的宦官,在夺门之变后,他和内阁的矛盾不断加大,石亨和曹吉祥经常勾结在一起,打压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因为朱祁镇被太监坑过了一次,所以对曹吉祥还是多有防范。石亨倒了之后,曹吉祥有所警觉,开始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划叛变,结果事情败露之后,明英宗立刻下令逮捕曹吉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以磔刑处死。曹吉祥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被封为武功伯,出任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在徐有贞诬陷下,于谦被处死。在此之后,徐有贞和石亨一党互相倾轧,却在石亨和曹吉祥诬陷下,被罢官流放,徐有贞一直希望得到明英宗再次起用,但是事与愿违,经过了石亨,曹吉祥两人背叛后,明英宗已经对旧臣失望了,徐有贞最后病逝在家中。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次子刘璟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自己十分信任的大臣石亨诏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一番嘱咐,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石亨看着病重的朱祁钰,又考虑到他已经无后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石亨下定主意要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说法,有一群文臣在劝朱祁镇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是襄王朱瞻墡的长子。石亨也参与了抗击瓦剌的战争,在这之后石亨很受器重,石亨也有自己的盘算,如果朱祁镇死后,他在新一届政府中,待遇会如何就不好说了,而帮助朱祁镇复辟,那么肯定是首功一件,以后就算朱见深继位,待遇肯定也不会差。于是石亨就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对他们说道,现在皇帝已然病重,又没有子嗣,不如趁这个时候,助太上皇复辟,这也是大功一件。于是这三人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开始谋划帮助朱祁镇复辟,当然就靠三个人难成大使,他们又去找了杨善,许琳等人,在许琳推荐下,又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招募进来。夺门之变一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就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动手,在这之前曹吉祥提前告知了孙太后明英宗准备复辟的消息,在皇宫之中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当晚,石亨,徐有贞等一行人来到南宫,撞塌了南宫宫墙,放出了朱祁镇,在一群大臣簇拥下,朱祁镇来到了奉天殿复辟登基。英宗复辟后,“功臣们”的下场几天之后,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杀害,而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均得到了加封,石亨是谋划夺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被封为了忠国公。最开始朱祁镇非常感激石亨帮助自己复辟,对他是言听计从,石亨也越来越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攀附,巴结石亨混个一官半职的,竟然多达数千人。石亨画像石亨大量收受贿赂,打压异己,干涉朝政,很多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狱。石亨最跋扈的时候,无故入宫去见朱祁镇,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朱祁镇最开始也由着他,最后实在烦了才下令,没有宣召,大臣一概不得入宫。在石亨权势最鼎盛时,朝中一半的武将都是石亨的门人,后来石亨因为受其侄儿石彪谋反牵连,被削去官职,其朋党大多被革职。不久,石亨又被锦衣卫举报说他图谋不轨,朱祁镇下令将石亨关进监狱,以谋反罪处死,几天后石亨病死在了监狱中。曹吉祥是宫中的宦官,在夺门之变后,他和内阁的矛盾不断加大,石亨和曹吉祥经常勾结在一起,打压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因为朱祁镇被太监坑过了一次,所以对曹吉祥还是多有防范。石亨倒了之后,曹吉祥有所警觉,开始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划叛变,结果事情败露之后,明英宗立刻下令逮捕曹吉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以磔刑处死。曹吉祥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被封为武功伯,出任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在徐有贞诬陷下,于谦被处死。在此之后,徐有贞和石亨一党互相倾轧,却在石亨和曹吉祥诬陷下,被罢官流放,徐有贞一直希望得到明英宗再次起用,但是事与愿违,经过了石亨,曹吉祥两人背叛后,明英宗已经对旧臣失望了,徐有贞最后病逝在家中。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次子刘璟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自己十分信任的大臣石亨诏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一番嘱咐,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石亨看着病重的朱祁钰,又考虑到他已经无后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石亨下定主意要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说法,有一群文臣在劝朱祁镇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是襄王朱瞻墡的长子。石亨也参与了抗击瓦剌的战争,在这之后石亨很受器重,石亨也有自己的盘算,如果朱祁镇死后,他在新一届政府中,待遇会如何就不好说了,而帮助朱祁镇复辟,那么肯定是首功一件,以后就算朱见深继位,待遇肯定也不会差。于是石亨就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对他们说道,现在皇帝已然病重,又没有子嗣,不如趁这个时候,助太上皇复辟,这也是大功一件。于是这三人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开始谋划帮助朱祁镇复辟,当然就靠三个人难成大使,他们又去找了杨善,许琳等人,在许琳推荐下,又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招募进来。夺门之变一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就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动手,在这之前曹吉祥提前告知了孙太后明英宗准备复辟的消息,在皇宫之中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当晚,石亨,徐有贞等一行人来到南宫,撞塌了南宫宫墙,放出了朱祁镇,在一群大臣簇拥下,朱祁镇来到了奉天殿复辟登基。英宗复辟后,“功臣们”的下场几天之后,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杀害,而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均得到了加封,石亨是谋划夺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被封为了忠国公。最开始朱祁镇非常感激石亨帮助自己复辟,对他是言听计从,石亨也越来越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攀附,巴结石亨混个一官半职的,竟然多达数千人。石亨画像石亨大量收受贿赂,打压异己,干涉朝政,很多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狱。石亨最跋扈的时候,无故入宫去见朱祁镇,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朱祁镇最开始也由着他,最后实在烦了才下令,没有宣召,大臣一概不得入宫。在石亨权势最鼎盛时,朝中一半的武将都是石亨的门人,后来石亨因为受其侄儿石彪谋反牵连,被削去官职,其朋党大多被革职。不久,石亨又被锦衣卫举报说他图谋不轨,朱祁镇下令将石亨关进监狱,以谋反罪处死,几天后石亨病死在了监狱中。曹吉祥是宫中的宦官,在夺门之变后,他和内阁的矛盾不断加大,石亨和曹吉祥经常勾结在一起,打压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因为朱祁镇被太监坑过了一次,所以对曹吉祥还是多有防范。石亨倒了之后,曹吉祥有所警觉,开始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划叛变,结果事情败露之后,明英宗立刻下令逮捕曹吉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以磔刑处死。曹吉祥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被封为武功伯,出任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在徐有贞诬陷下,于谦被处死。在此之后,徐有贞和石亨一党互相倾轧,却在石亨和曹吉祥诬陷下,被罢官流放,徐有贞一直希望得到明英宗再次起用,但是事与愿违,经过了石亨,曹吉祥两人背叛后,明英宗已经对旧臣失望了,徐有贞最后病逝在家中。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次子刘璟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清宫剧中不乏各种“贝勒爷”,“贝勒”是清朝的一种爵位名。相较于前朝,清朝的爵位比较特殊,那就。是拥有两套独立的爵位系统。对于大清贵戚和国家功勋,采用和汉王朝一致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系统,如和珅封一等忠襄公,鳌拜封一等超武公。出于崇满抑汉的考虑,这种爵位也大多授予满洲贵族,汉人极少。对于皇家宗室,则采用另一套十二级的爵位系统,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贝勒”为第三级爵位。这套爵位系统主要针对皇室及一些蒙古王公,即便如鳌拜、和珅这样的权臣和重臣,也没有这种待遇。当然,清朝的爵位系统是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16 16 年,努尔哈赤称汗,设“四大贝勒”协助自己主持国事。此时的贝勒在努尔哈赤之下,相当于后世的亲王,比后来的贝勒地位要高很多。毕竟努尔哈赤称汗并未称帝,汗即王,他就不可能在自己下面再设亲王郡王之类,贝勒的称谓是最合适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其中,代善为努尔哈赤次子,莽古尔泰为五子,皇太极为八子,阿敏是“四大贝勒”中唯一一位非努尔哈赤一脉,而是努尔哈赤之侄,其弟舒尔哈齐次子。大贝勒代善为努尔哈赤嫡次子,由于长子褚英死,代善成为努尔哈赤事实上的长子。代善名字里带个善字,其实一点也不是个善茬,而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家伙,当然努尔哈赤的儿子基本上个个都能打。代善本来极有希望接努尔哈赤的班,但由于传出其其与努尔哈赤中宫大妃阿巴亥,也是就是多尔衮的母亲之间的绯闻,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于是转而支持皇太极,成为后金的第二位大汗。这里我们复盘一下满清的历史。1626 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成为第二位大汗。1636 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是为亲太宗,追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所以皇太极是大清朝的开国皇帝,这也是大清朝立国 276 年之原因,起点便是从 1636 年皇太极称帝开始算起。很多人把清朝的历史定格在 1644 入主北京,虽也有理,但在逻辑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代善支持皇太极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于与阿巴亥之间的桃色新闻,加之年龄又长,对政治及世态有更深入的理解,后来虽也与皇太极有些出入,但整体上保持平和的政治心态。1648 年代善去世,享年 65 岁,他也是“四大贝勒”中唯一一位活到清军入主中原的贝勒。无论是四大贝勒,还是多尔衮,多铎,孝庄等等,都算是第二代,第一代当然是努尔哈赤及其兄弟舒尔哈奇。两人为同胞兄弟,小时一起受继母虐待,一起劳作谋生,一起投奔外公,一起做了明军的俘虏,一起成为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假设,仅仅是假设,李成梁当年嘴稍微一歪歪,努尔哈赤兄弟肯定是小命不保,那就没有大清国的什么事儿了。25 岁时,努尔哈赤兄弟以 13 副铠甲起兵开始打天下。随着努尔哈赤兄弟势力的扩展,以及舒尔哈齐两次进京朝贡开阔了视野,权力欲望和野心进一步激发。这一点也被大明朝廷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看在眼里,于是支持舒尔哈奇,分化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但努尔哈赤毕竟是努尔哈赤,后来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至死,两个儿子被杀。(多尔衮)虽然父亲和两位兄弟都死于叔父努尔哈赤之手,但不影响阿敏继续为后金征战沙场,攻城拔寨,后成为“四大贝勒”之一。1631 年,阿敏因桀骜不驯不尊上命,被皇太极夺爵圈禁,步了他老爸舒尔哈奇的后尘。阿敏是“四大贝勒”第一个出局的,圈禁 10 年后去世。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满蒙等北方游牧民族对待仇恨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阿敏不是个例,其弟济尔哈朗后来成为皇太极儿子顺治帝的第一辅政大臣。多尔衮的母亲被皇太极、代善等人逼杀殉葬,但也不影响多尔衮兄弟继续为大清打天下,定鼎中原!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子,也是个狠角色,当然不能打也进不了四大贝勒的行列。1633 年,莽古尔泰死,死后有人揭发其图谋造反,不管是真是假,皇太极将其夺爵,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四大贝勒”中第一个走的!(清太宗 皇太极)努尔哈赤当年设立四大贝勒主持国是,努尔哈赤是长辈又有威望,四大贝勒自然排在其之下。而当 1626 年“四大贝勒”之末的皇太极继承汗位,这事儿就比较麻烦了。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皇太极与其余三位贝勒共同南面而坐,共同接受朝臣的参拜。这种情况皇太极显然不会容忍太久,四大贝勒也注定会被彻底废除。随着 1631 年二贝勒阿敏被圈禁, 1633 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又被揭发图谋造反,除了皇太极仅剩大贝勒代善,代善也是个聪明人,于是皇太极顺水推舟彻底废出了“四大贝勒”共同南面而坐的制度。1643 年皇太极病逝,年 51 岁,曾经的四贝勒也没有活到清军入关的那一天。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也不完全是,罪行轻些的发配到苦寒之地。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为了能够复兴汉室,想要利用钟会除掉邓艾,再伺机杀死钟会。而钟会则是想要利用姜维来成就霸业,所以和姜维达成了协议。邓艾打了胜仗之后非常的嚣张,甚至敢和司马昭谈条件,大有想要占领蜀汉称王的意思。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三人在蜀汉灭亡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竟然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死了,而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卫瓘。卫瓘是钟会军队里面的监军,手里只有一千军队,但是凭借着监军的职权,卫瓘在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姜维和钟会想要谋害邓艾,于是诬告邓艾谋反,并且派遣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的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好,让卫瓘逼迫邓艾造反,等到邓艾杀死卫瓘,自己再出手消灭邓艾,然后就能独霸蜀汉。不过钟会最后还是失算了,他小瞧了卫瓘的能力。卫瓘在进入邓艾领地后,马上诱惑对邓艾不忠心的部下,在邓艾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卫瓘趁机抓住了邓艾父子。而邓艾的军队想要来营救邓艾的时候,卫瓘假装不知情,还说要给邓艾求情,最终顺利带走了邓艾。在钟会和姜维谋反的时候,卫瓘先稳住了钟会,然后偷偷的放出去消息,称钟会要杀死诸将。这个消息引发了骚乱,卫瓘假装去劝阻,随后又诈称身体不舒服,让钟会误以为他不行了,最终骗过了钟会。回到军队中的卫瓘集合了部队进攻姜维和钟会,并且最终杀死了两个人。这时候邓艾已经被无罪释放,卫瓘认为自己之前得罪了邓艾,邓艾又是一个能打的将才,不能留着他。所以派遣田续杀人灭口,邓艾父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害了。在蜀汉战争结束后,由于卫瓘成功控制了局面,受到了很高的奖励。虽然卫瓘杀死邓艾是为了私仇,不过上面提到,邓艾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就让司马昭不满,司马昭也就默许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之后的卫瓘仕途顺利,在司马炎时期一直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成为了晋惠帝的老师。卫瓘在晋惠帝时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得到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获得的剑履上殿的资格。不过卫瓘在权力斗争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比自己小37岁的贾南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老婆,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晋惠帝时期朝廷实际上被贾南风控制。卫瓘在得罪贾南风之后被贾南风派人矫诏诛杀,当时的卫瓘已经72岁。卫瓘被杀之后遭到了仇人的报复,子孙大部分都跟随卫瓘一起受难。综上所述,卫瓘在钟会造反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可以说他聪明也可以说他阴险。作为一国的将领,卫瓘所做的也是维护曹魏(其实已经到了西晋,但为了读者方便,还是称作曹魏。)的利益。不过卫瓘最后诛杀邓艾纯粹是为了报私仇,确实没有大将应有的风范,后来的被杀其实也是没有处理好朝中的关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自己十分信任的大臣石亨诏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一番嘱咐,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石亨看着病重的朱祁钰,又考虑到他已经无后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石亨下定主意要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说法,有一群文臣在劝朱祁镇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是襄王朱瞻墡的长子。石亨也参与了抗击瓦剌的战争,在这之后石亨很受器重,石亨也有自己的盘算,如果朱祁镇死后,他在新一届政府中,待遇会如何就不好说了,而帮助朱祁镇复辟,那么肯定是首功一件,以后就算朱见深继位,待遇肯定也不会差。于是石亨就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对他们说道,现在皇帝已然病重,又没有子嗣,不如趁这个时候,助太上皇复辟,这也是大功一件。于是这三人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开始谋划帮助朱祁镇复辟,当然就靠三个人难成大使,他们又去找了杨善,许琳等人,在许琳推荐下,又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招募进来。夺门之变一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就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动手,在这之前曹吉祥提前告知了孙太后明英宗准备复辟的消息,在皇宫之中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当晚,石亨,徐有贞等一行人来到南宫,撞塌了南宫宫墙,放出了朱祁镇,在一群大臣簇拥下,朱祁镇来到了奉天殿复辟登基。英宗复辟后,“功臣们”的下场几天之后,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杀害,而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均得到了加封,石亨是谋划夺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被封为了忠国公。最开始朱祁镇非常感激石亨帮助自己复辟,对他是言听计从,石亨也越来越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攀附,巴结石亨混个一官半职的,竟然多达数千人。石亨画像石亨大量收受贿赂,打压异己,干涉朝政,很多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狱。石亨最跋扈的时候,无故入宫去见朱祁镇,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朱祁镇最开始也由着他,最后实在烦了才下令,没有宣召,大臣一概不得入宫。在石亨权势最鼎盛时,朝中一半的武将都是石亨的门人,后来石亨因为受其侄儿石彪谋反牵连,被削去官职,其朋党大多被革职。不久,石亨又被锦衣卫举报说他图谋不轨,朱祁镇下令将石亨关进监狱,以谋反罪处死,几天后石亨病死在了监狱中。曹吉祥是宫中的宦官,在夺门之变后,他和内阁的矛盾不断加大,石亨和曹吉祥经常勾结在一起,打压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因为朱祁镇被太监坑过了一次,所以对曹吉祥还是多有防范。石亨倒了之后,曹吉祥有所警觉,开始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划叛变,结果事情败露之后,明英宗立刻下令逮捕曹吉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以磔刑处死。曹吉祥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被封为武功伯,出任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在徐有贞诬陷下,于谦被处死。在此之后,徐有贞和石亨一党互相倾轧,却在石亨和曹吉祥诬陷下,被罢官流放,徐有贞一直希望得到明英宗再次起用,但是事与愿违,经过了石亨,曹吉祥两人背叛后,明英宗已经对旧臣失望了,徐有贞最后病逝在家中。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次子刘璟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好玩的国学的回答,有趣好玩,又有技术含量!柳永: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歌唱爱情的流浪歌手!北宋词人柳永,是北宋文艺界的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撕裂感。歌女们喜欢他缠绵悱恻的爱的歌唱,经过他填词的歌曲,必定荣登北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歌手和词作共享大名;大众们喜欢柳永的深入人性的歌唱,因为他写出了作为人,特别是一个生物的人的欲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热恋的欢乐和失恋的悲伤。因为在此之前的词人们,基本上都是虚情假意的无病呻吟。他们看不起那些描写市井生活,描写看不起那些灯红酒绿娱乐场所姑娘们的生活。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人们,其实是万分喜欢柳永那些词,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但是他们顶着正人君子的光环,纵然心里痒痒,但必须不遗余力的装。就拿宋朝的皇帝来说,宋真宗严厉禁止在民间有那么些靡靡之音的存在,体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私下里却是柳永的粉丝,经常让宫女们演唱柳永的曲子,然后脑子里一直单曲循环。那么柳永呢?柳永是否喜欢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他自称是白衣卿相,自称已经厌倦了官场,其实在他51岁之前,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官场。柳永在科举考试落第之后,是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理念的。既然不让我居于庙堂,干脆我就找姑娘,和娱乐场所的姑娘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班头,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经纪人,更是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因为,柳永的一首词,可以影响一个行业,提升一个地区的娱乐行业的整体水平。柳永成了北宋著名的城市流浪诗人,也成为北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你看他去过的一些城市,直到现在,文化娱乐业也还是相当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成都,哪一个不是惹人遐想的城市?我想,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在莺歌燕舞的浪漫中,柳永似乎都还在那里。当然,晚年的柳永还是不忘仕途,不忘让他灰头土脸,让他穷困潦倒的失败的科举之路。最终他在宋仁宗的格外开恩中,和哥哥一起,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声。最终做到屯田员外郎,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柳永不是看透世事的庄子,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仕途,就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他那些所谓的奉旨填词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发泄而已。所以,如果让柳永用歌声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话,他很可能悲伤地唱起BEYONG的“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为什么柳永这么一个背负理想身负大才的才子,最后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地步?当然,好玩的国学并不认为,奉旨填词就是不好,事实上,奉旨填词恰恰让柳永找到了历史留名的道路,恰恰让柳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恰恰让柳永成为北宋婉约派的大师,成为慢词的专业作家,成为歌女们心心念念的柳七哥,成为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试问,那些假装正经,在仕途的路上一路狂奔的人,他们在哪里?不过是暮色中的荒烟蔓草,风中的一捧黄土而已!还是来讲讲柳永倒霉的原因吧。柳永的一生成于词,也败于词。其中有两首词直接决定了他的落魄的中年和潦倒的晚年。第一首是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败,写下的一首牢骚之词。当时柳永已经写下了著名的望海潮,闻名天下,他觉得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大意是说,我的失败是偶然的,因为我的才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老子不干了,不去做官了,去找姑娘们玩去了。文人在宋朝虽然很幸福,没有性命之虞,但是还没有开放到文人可以挑战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宋真宗明确禁止那些靡靡之音,而柳永偏要挑战,结局可想而知。于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被皇帝直接开掉,说他柳永既然要填词,干脆就去做专业作家好了,干嘛还要考试?所以柳永的前途直接歇菜。而柳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写个奉旨填词的牌子,出入于灯红酒绿,在莺歌燕舞偎红依翠中,做江湖浪子去了!后来的仁宗皇帝开恩,让受过处分的一些人继续参加考试,柳永才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朝廷官员的序列。晚年的柳永,给皇帝写了一首词,看起来很美,马屁拍的很到位,但是皇帝因为当中的一句话,直接发火,柳永想继续往上爬的希望彻底落空。好玩的国学列出来,送给立志于拍马屁的人,作为一个教训:《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这首词是拍皇帝马屁的,写的很用力,但是仁宗对“太液波翻”这一句,极其不感冒,好像是犯了忌讳,总之,仁宗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柳永往上升迁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柳永成于词,而败于词!但最终,我们记住了柳永的名字,记住了他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而那些假正经的人,只是无名的一堆腐骨而已!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清宫剧中不乏各种“贝勒爷”,“贝勒”是清朝的一种爵位名。相较于前朝,清朝的爵位比较特殊,那就。是拥有两套独立的爵位系统。对于大清贵戚和国家功勋,采用和汉王朝一致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系统,如和珅封一等忠襄公,鳌拜封一等超武公。出于崇满抑汉的考虑,这种爵位也大多授予满洲贵族,汉人极少。对于皇家宗室,则采用另一套十二级的爵位系统,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贝勒”为第三级爵位。这套爵位系统主要针对皇室及一些蒙古王公,即便如鳌拜、和珅这样的权臣和重臣,也没有这种待遇。当然,清朝的爵位系统是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16 16 年,努尔哈赤称汗,设“四大贝勒”协助自己主持国事。此时的贝勒在努尔哈赤之下,相当于后世的亲王,比后来的贝勒地位要高很多。毕竟努尔哈赤称汗并未称帝,汗即王,他就不可能在自己下面再设亲王郡王之类,贝勒的称谓是最合适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其中,代善为努尔哈赤次子,莽古尔泰为五子,皇太极为八子,阿敏是“四大贝勒”中唯一一位非努尔哈赤一脉,而是努尔哈赤之侄,其弟舒尔哈齐次子。大贝勒代善为努尔哈赤嫡次子,由于长子褚英死,代善成为努尔哈赤事实上的长子。代善名字里带个善字,其实一点也不是个善茬,而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家伙,当然努尔哈赤的儿子基本上个个都能打。代善本来极有希望接努尔哈赤的班,但由于传出其其与努尔哈赤中宫大妃阿巴亥,也是就是多尔衮的母亲之间的绯闻,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于是转而支持皇太极,成为后金的第二位大汗。这里我们复盘一下满清的历史。1626 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成为第二位大汗。1636 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是为亲太宗,追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所以皇太极是大清朝的开国皇帝,这也是大清朝立国 276 年之原因,起点便是从 1636 年皇太极称帝开始算起。很多人把清朝的历史定格在 1644 入主北京,虽也有理,但在逻辑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代善支持皇太极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于与阿巴亥之间的桃色新闻,加之年龄又长,对政治及世态有更深入的理解,后来虽也与皇太极有些出入,但整体上保持平和的政治心态。1648 年代善去世,享年 65 岁,他也是“四大贝勒”中唯一一位活到清军入主中原的贝勒。无论是四大贝勒,还是多尔衮,多铎,孝庄等等,都算是第二代,第一代当然是努尔哈赤及其兄弟舒尔哈奇。两人为同胞兄弟,小时一起受继母虐待,一起劳作谋生,一起投奔外公,一起做了明军的俘虏,一起成为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假设,仅仅是假设,李成梁当年嘴稍微一歪歪,努尔哈赤兄弟肯定是小命不保,那就没有大清国的什么事儿了。25 岁时,努尔哈赤兄弟以 13 副铠甲起兵开始打天下。随着努尔哈赤兄弟势力的扩展,以及舒尔哈齐两次进京朝贡开阔了视野,权力欲望和野心进一步激发。这一点也被大明朝廷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看在眼里,于是支持舒尔哈奇,分化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但努尔哈赤毕竟是努尔哈赤,后来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至死,两个儿子被杀。(多尔衮)虽然父亲和两位兄弟都死于叔父努尔哈赤之手,但不影响阿敏继续为后金征战沙场,攻城拔寨,后成为“四大贝勒”之一。1631 年,阿敏因桀骜不驯不尊上命,被皇太极夺爵圈禁,步了他老爸舒尔哈奇的后尘。阿敏是“四大贝勒”第一个出局的,圈禁 10 年后去世。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满蒙等北方游牧民族对待仇恨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阿敏不是个例,其弟济尔哈朗后来成为皇太极儿子顺治帝的第一辅政大臣。多尔衮的母亲被皇太极、代善等人逼杀殉葬,但也不影响多尔衮兄弟继续为大清打天下,定鼎中原!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子,也是个狠角色,当然不能打也进不了四大贝勒的行列。1633 年,莽古尔泰死,死后有人揭发其图谋造反,不管是真是假,皇太极将其夺爵,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四大贝勒”中第一个走的!(清太宗 皇太极)努尔哈赤当年设立四大贝勒主持国是,努尔哈赤是长辈又有威望,四大贝勒自然排在其之下。而当 1626 年“四大贝勒”之末的皇太极继承汗位,这事儿就比较麻烦了。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皇太极与其余三位贝勒共同南面而坐,共同接受朝臣的参拜。这种情况皇太极显然不会容忍太久,四大贝勒也注定会被彻底废除。随着 1631 年二贝勒阿敏被圈禁, 1633 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又被揭发图谋造反,除了皇太极仅剩大贝勒代善,代善也是个聪明人,于是皇太极顺水推舟彻底废出了“四大贝勒”共同南面而坐的制度。1643 年皇太极病逝,年 51 岁,曾经的四贝勒也没有活到清军入关的那一天。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凌辱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双方互通信使,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政权。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镇压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怎么稳住孟达呢?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造反,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八天。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文章TAG:
初年传官妓填词攻略 初年传官妓时期攻略 初年 官妓 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