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我的使命 攻略战役,使命召唤9战役流程视频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使命召唤9战役流程视频攻略

《使命召唤9:黑色行动2》由Treyarch开发。是《使命召唤7:黑色行动》的正统续作。将带领玩家进入未来战争。游戏的冲突双方——美国和中国,围绕着稀土资源和恐怖主义的矛盾开启了新一轮的大战。 现在就来看看战役流程攻略吧。 视频截图: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使命召唤9:黑色行动2专题

使命召唤9战役流程视频攻略

2,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是哪场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所属部队总兵力为103万余人,而“东北剿总”卫立煌全军只有55万人,兵力对比约为二比一。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约80万精锐,华北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也有40万人,加一起总兵力可达120万人,而“华北剿总”傅作义全军不过58万人,总兵力差不多也是二比一,非常的巧合。也就是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就总体形势而言,都是必胜之局:兵力处绝对优势,装备尤其是炮兵也占优势,我军的单位战斗力和单兵素质也肯定高于蒋军。两次战役的实际最高指挥员林总,无非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更短的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尤其是需要贯彻主席“大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不使东北和华北之敌漏网太多,尽量就地歼灭,但战役最终的胜利其实是毫无悬念的。然而淮海战役可不同了,由于中原野战军实力较弱,即便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能够投入战场的野战军数量也不过60余万,与蒋军“徐州剿总”所辖兵力基本持平(考虑了蒋军吃空饷编制不充实的情况),本就是一次在兵力上半斤对八两的战略决战。而战役发起后,蒋军又调来了最精锐的第12兵团12万人(最后又来了一个20军,晚了),因此我方兵力明显处于劣势。这还不算,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武汉地区,还集中着白崇禧“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和三个绥区40多万军队,而能够对其进行牵制的只有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如果白崇禧全力东援,可以肯定我地方武装是挡不住的。尽管历史后来证明,桂系出于私心并没有积极增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白崇禧确实理解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含义,在黄维兵团东来之后,果真放宋希濂兵团甚至直接派张淦兵团也加入战团呢?与此同时,华东蒋军系统其实是对老蒋忠诚度最高的部队,不仅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是铁杆嫡系(能力姑且不论),七个机动兵团司令中有黄维、李延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五个黄埔生,而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也用努力作战表明,他比嫡系还卖力(还一个刘汝明)。也就是说,华东这一坨其实是老蒋中央军的最后家底,华野和中野因此必然遭到敌人的拼死顽抗。说到具体的军级部队,在蒋军所谓的“五大主力”中,第5军、第18军和重建的第74军等三个参加了淮海战役,李弥的主力第8军和第9军、黄百韬的主力第25军和第100军、黄维的主力第10军和第14军、李延年的主力第54军等等,上述十个军都是中央军的老牌精锐。同时黄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还各配属了一个快速纵队,战役最后阶段连小蒋的战车团都开上来了,在装甲部队上也拥有绝对优势。相比较之下,华北傅作义集团是绥远系和中央军的大杂烩,两大派系内部矛盾重重,中央军只是在形式上服从傅的指挥,你不信如果叫第四、第九兵团南撤还能执行命令,让他们跟着傅作义退回塞外试试?肯定不去。而东北卫立煌集团更是远征军、东北军、滇军和地方武装的合体,真正能打的只有廖耀湘兵团,所以兹要辽西围歼战结束,东北传檄而定。徐蚌战场又毗邻南京政府的统治中心,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网,宁沪杭地区存储的大批武器、弹药、粮食、被服都可以迅速前运,包括蒋系空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也最强。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之初,南京及其周边各城市的大小所坊日夜赶制大饼和饼干,空军每天以120架次的起降空投粮食物资多达400吨,甚至在最后时刻还动用了毒气弹,这些优势都是东北和华北的蒋军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在方方面面均处不利的情况下,有决心发起淮海战役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勇气和伟大的精神,尽管考虑到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整个战役的兵力比没有“六十万对八十万”那么悬殊,但正如主席所言仍然“是一锅夹生饭”。老蒋确实曾对东北和华北战场持悲观态度,并且都考虑过全面撤退,唯独对所谓“徐蚌会战”在战前那是有相当信心的,否则的话,这几个看家的兵团早就一溜烟撤到淮河甚至长江以南了。如今回过头看,貌似淮海战役我军取胜很是轻松,实际上这次战役充满变数,若非刘峙昏庸杜聿明东北华东两边跑,若非白崇禧在政治上极为短视,若非老蒋以“微操大师”的身份胡乱干预,若非西柏坡高瞻远嘱和粟裕用兵如神,淮海战役有好几个时间点是非常危急的。比如围歼黄百韬久攻不克时、比如黄维差点突出中野包围圈时、比如杜聿明率30万人马秘密南撤时、比如同时包围杜聿明和黄维两大坨敌人时,莫不如此。期间华野和中野所属的23个步兵纵队,面对战场上敌人34个对等的军级番号,多次出现兵力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不妨列举一下,辽沈战役历时52天,平津战役历时62天,而淮海战役整整进行了66天,是三大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并且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敌人的顽抗程度,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困难的,淮海战役我军伤亡136000余人,而辽沈战役是69000余人,平津战役则只有39000余人,可见一斑。卫立煌全军覆灭,老蒋还能撑着,傅作义阵前起义,老蒋仍然坚持,然而淮海战役还没有彻底结束的1949年元旦,老蒋已经不得不被逼下野,因为老本已经输光,解放大军即将饮马长江,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是对蒋家王朝最致命的打击。也正是淮海战役结束后,老蒋萌生了退守宝岛的念头,他比李宗仁和白崇禧清醒的多:长江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这锅夹生饭硬是被我两大野战军吃下去了,而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正如1949年1月14日西柏坡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GMD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GMD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GMD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这文章是谁的手笔,不言而喻。伟大的淮海战役是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距今天刚好是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一往无前血洒疆场的解放军指战员!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所属部队总兵力为103万余人,而“东北剿总”卫立煌全军只有55万人,兵力对比约为二比一。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约80万精锐,华北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也有40万人,加一起总兵力可达120万人,而“华北剿总”傅作义全军不过58万人,总兵力差不多也是二比一,非常的巧合。也就是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就总体形势而言,都是必胜之局:兵力处绝对优势,装备尤其是炮兵也占优势,我军的单位战斗力和单兵素质也肯定高于蒋军。两次战役的实际最高指挥员林总,无非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更短的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尤其是需要贯彻主席“大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不使东北和华北之敌漏网太多,尽量就地歼灭,但战役最终的胜利其实是毫无悬念的。然而淮海战役可不同了,由于中原野战军实力较弱,即便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能够投入战场的野战军数量也不过60余万,与蒋军“徐州剿总”所辖兵力基本持平(考虑了蒋军吃空饷编制不充实的情况),本就是一次在兵力上半斤对八两的战略决战。而战役发起后,蒋军又调来了最精锐的第12兵团12万人(最后又来了一个20军,晚了),因此我方兵力明显处于劣势。这还不算,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武汉地区,还集中着白崇禧“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和三个绥区40多万军队,而能够对其进行牵制的只有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如果白崇禧全力东援,可以肯定我地方武装是挡不住的。尽管历史后来证明,桂系出于私心并没有积极增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白崇禧确实理解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含义,在黄维兵团东来之后,果真放宋希濂兵团甚至直接派张淦兵团也加入战团呢?与此同时,华东蒋军系统其实是对老蒋忠诚度最高的部队,不仅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是铁杆嫡系(能力姑且不论),七个机动兵团司令中有黄维、李延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五个黄埔生,而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也用努力作战表明,他比嫡系还卖力(还一个刘汝明)。也就是说,华东这一坨其实是老蒋中央军的最后家底,华野和中野因此必然遭到敌人的拼死顽抗。说到具体的军级部队,在蒋军所谓的“五大主力”中,第5军、第18军和重建的第74军等三个参加了淮海战役,李弥的主力第8军和第9军、黄百韬的主力第25军和第100军、黄维的主力第10军和第14军、李延年的主力第54军等等,上述十个军都是中央军的老牌精锐。同时黄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还各配属了一个快速纵队,战役最后阶段连小蒋的战车团都开上来了,在装甲部队上也拥有绝对优势。相比较之下,华北傅作义集团是绥远系和中央军的大杂烩,两大派系内部矛盾重重,中央军只是在形式上服从傅的指挥,你不信如果叫第四、第九兵团南撤还能执行命令,让他们跟着傅作义退回塞外试试?肯定不去。而东北卫立煌集团更是远征军、东北军、滇军和地方武装的合体,真正能打的只有廖耀湘兵团,所以兹要辽西围歼战结束,东北传檄而定。徐蚌战场又毗邻南京政府的统治中心,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网,宁沪杭地区存储的大批武器、弹药、粮食、被服都可以迅速前运,包括蒋系空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也最强。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之初,南京及其周边各城市的大小所坊日夜赶制大饼和饼干,空军每天以120架次的起降空投粮食物资多达400吨,甚至在最后时刻还动用了毒气弹,这些优势都是东北和华北的蒋军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在方方面面均处不利的情况下,有决心发起淮海战役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勇气和伟大的精神,尽管考虑到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整个战役的兵力比没有“六十万对八十万”那么悬殊,但正如主席所言仍然“是一锅夹生饭”。老蒋确实曾对东北和华北战场持悲观态度,并且都考虑过全面撤退,唯独对所谓“徐蚌会战”在战前那是有相当信心的,否则的话,这几个看家的兵团早就一溜烟撤到淮河甚至长江以南了。如今回过头看,貌似淮海战役我军取胜很是轻松,实际上这次战役充满变数,若非刘峙昏庸杜聿明东北华东两边跑,若非白崇禧在政治上极为短视,若非老蒋以“微操大师”的身份胡乱干预,若非西柏坡高瞻远嘱和粟裕用兵如神,淮海战役有好几个时间点是非常危急的。比如围歼黄百韬久攻不克时、比如黄维差点突出中野包围圈时、比如杜聿明率30万人马秘密南撤时、比如同时包围杜聿明和黄维两大坨敌人时,莫不如此。期间华野和中野所属的23个步兵纵队,面对战场上敌人34个对等的军级番号,多次出现兵力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不妨列举一下,辽沈战役历时52天,平津战役历时62天,而淮海战役整整进行了66天,是三大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并且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敌人的顽抗程度,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困难的,淮海战役我军伤亡136000余人,而辽沈战役是69000余人,平津战役则只有39000余人,可见一斑。卫立煌全军覆灭,老蒋还能撑着,傅作义阵前起义,老蒋仍然坚持,然而淮海战役还没有彻底结束的1949年元旦,老蒋已经不得不被逼下野,因为老本已经输光,解放大军即将饮马长江,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是对蒋家王朝最致命的打击。也正是淮海战役结束后,老蒋萌生了退守宝岛的念头,他比李宗仁和白崇禧清醒的多:长江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这锅夹生饭硬是被我两大野战军吃下去了,而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正如1949年1月14日西柏坡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GMD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GMD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GMD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这文章是谁的手笔,不言而喻。伟大的淮海战役是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距今天刚好是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一往无前血洒疆场的解放军指战员!把菜刀磨一磨,准备些干粮,去深山老林打野,历史课上老师说过,换朝换代穷人常在。农民也很无奈,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所属部队总兵力为103万余人,而“东北剿总”卫立煌全军只有55万人,兵力对比约为二比一。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约80万精锐,华北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也有40万人,加一起总兵力可达120万人,而“华北剿总”傅作义全军不过58万人,总兵力差不多也是二比一,非常的巧合。也就是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就总体形势而言,都是必胜之局:兵力处绝对优势,装备尤其是炮兵也占优势,我军的单位战斗力和单兵素质也肯定高于蒋军。两次战役的实际最高指挥员林总,无非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更短的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尤其是需要贯彻主席“大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不使东北和华北之敌漏网太多,尽量就地歼灭,但战役最终的胜利其实是毫无悬念的。然而淮海战役可不同了,由于中原野战军实力较弱,即便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能够投入战场的野战军数量也不过60余万,与蒋军“徐州剿总”所辖兵力基本持平(考虑了蒋军吃空饷编制不充实的情况),本就是一次在兵力上半斤对八两的战略决战。而战役发起后,蒋军又调来了最精锐的第12兵团12万人(最后又来了一个20军,晚了),因此我方兵力明显处于劣势。这还不算,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武汉地区,还集中着白崇禧“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和三个绥区40多万军队,而能够对其进行牵制的只有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如果白崇禧全力东援,可以肯定我地方武装是挡不住的。尽管历史后来证明,桂系出于私心并没有积极增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白崇禧确实理解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含义,在黄维兵团东来之后,果真放宋希濂兵团甚至直接派张淦兵团也加入战团呢?与此同时,华东蒋军系统其实是对老蒋忠诚度最高的部队,不仅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是铁杆嫡系(能力姑且不论),七个机动兵团司令中有黄维、李延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五个黄埔生,而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也用努力作战表明,他比嫡系还卖力(还一个刘汝明)。也就是说,华东这一坨其实是老蒋中央军的最后家底,华野和中野因此必然遭到敌人的拼死顽抗。说到具体的军级部队,在蒋军所谓的“五大主力”中,第5军、第18军和重建的第74军等三个参加了淮海战役,李弥的主力第8军和第9军、黄百韬的主力第25军和第100军、黄维的主力第10军和第14军、李延年的主力第54军等等,上述十个军都是中央军的老牌精锐。同时黄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还各配属了一个快速纵队,战役最后阶段连小蒋的战车团都开上来了,在装甲部队上也拥有绝对优势。相比较之下,华北傅作义集团是绥远系和中央军的大杂烩,两大派系内部矛盾重重,中央军只是在形式上服从傅的指挥,你不信如果叫第四、第九兵团南撤还能执行命令,让他们跟着傅作义退回塞外试试?肯定不去。而东北卫立煌集团更是远征军、东北军、滇军和地方武装的合体,真正能打的只有廖耀湘兵团,所以兹要辽西围歼战结束,东北传檄而定。徐蚌战场又毗邻南京政府的统治中心,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网,宁沪杭地区存储的大批武器、弹药、粮食、被服都可以迅速前运,包括蒋系空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也最强。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之初,南京及其周边各城市的大小所坊日夜赶制大饼和饼干,空军每天以120架次的起降空投粮食物资多达400吨,甚至在最后时刻还动用了毒气弹,这些优势都是东北和华北的蒋军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在方方面面均处不利的情况下,有决心发起淮海战役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勇气和伟大的精神,尽管考虑到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整个战役的兵力比没有“六十万对八十万”那么悬殊,但正如主席所言仍然“是一锅夹生饭”。老蒋确实曾对东北和华北战场持悲观态度,并且都考虑过全面撤退,唯独对所谓“徐蚌会战”在战前那是有相当信心的,否则的话,这几个看家的兵团早就一溜烟撤到淮河甚至长江以南了。如今回过头看,貌似淮海战役我军取胜很是轻松,实际上这次战役充满变数,若非刘峙昏庸杜聿明东北华东两边跑,若非白崇禧在政治上极为短视,若非老蒋以“微操大师”的身份胡乱干预,若非西柏坡高瞻远嘱和粟裕用兵如神,淮海战役有好几个时间点是非常危急的。比如围歼黄百韬久攻不克时、比如黄维差点突出中野包围圈时、比如杜聿明率30万人马秘密南撤时、比如同时包围杜聿明和黄维两大坨敌人时,莫不如此。期间华野和中野所属的23个步兵纵队,面对战场上敌人34个对等的军级番号,多次出现兵力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不妨列举一下,辽沈战役历时52天,平津战役历时62天,而淮海战役整整进行了66天,是三大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并且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敌人的顽抗程度,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困难的,淮海战役我军伤亡136000余人,而辽沈战役是69000余人,平津战役则只有39000余人,可见一斑。卫立煌全军覆灭,老蒋还能撑着,傅作义阵前起义,老蒋仍然坚持,然而淮海战役还没有彻底结束的1949年元旦,老蒋已经不得不被逼下野,因为老本已经输光,解放大军即将饮马长江,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是对蒋家王朝最致命的打击。也正是淮海战役结束后,老蒋萌生了退守宝岛的念头,他比李宗仁和白崇禧清醒的多:长江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这锅夹生饭硬是被我两大野战军吃下去了,而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正如1949年1月14日西柏坡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GMD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GMD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GMD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这文章是谁的手笔,不言而喻。伟大的淮海战役是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距今天刚好是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一往无前血洒疆场的解放军指战员!把菜刀磨一磨,准备些干粮,去深山老林打野,历史课上老师说过,换朝换代穷人常在。农民也很无奈,下一个加速器,直接搜完后下载就可以。现在大部分玩家都玩台服。也就是东南亚服。
把菜刀磨一磨,准备些干粮,去深山老林打野,历史课上老师说过,换朝换代穷人常在。农民也很无奈,
把菜刀磨一磨,准备些干粮,去深山老林打野,历史课上老师说过,换朝换代穷人常在。农民也很无奈,下一个加速器,直接搜完后下载就可以。现在大部分玩家都玩台服。也就是东南亚服。
把菜刀磨一磨,准备些干粮,去深山老林打野,历史课上老师说过,换朝换代穷人常在。农民也很无奈,下一个加速器,直接搜完后下载就可以。现在大部分玩家都玩台服。也就是东南亚服。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所属部队总兵力为103万余人,而“东北剿总”卫立煌全军只有55万人,兵力对比约为二比一。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约80万精锐,华北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也有40万人,加一起总兵力可达120万人,而“华北剿总”傅作义全军不过58万人,总兵力差不多也是二比一,非常的巧合。也就是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就总体形势而言,都是必胜之局:兵力处绝对优势,装备尤其是炮兵也占优势,我军的单位战斗力和单兵素质也肯定高于蒋军。两次战役的实际最高指挥员林总,无非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更短的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尤其是需要贯彻主席“大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不使东北和华北之敌漏网太多,尽量就地歼灭,但战役最终的胜利其实是毫无悬念的。然而淮海战役可不同了,由于中原野战军实力较弱,即便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能够投入战场的野战军数量也不过60余万,与蒋军“徐州剿总”所辖兵力基本持平(考虑了蒋军吃空饷编制不充实的情况),本就是一次在兵力上半斤对八两的战略决战。而战役发起后,蒋军又调来了最精锐的第12兵团12万人(最后又来了一个20军,晚了),因此我方兵力明显处于劣势。这还不算,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武汉地区,还集中着白崇禧“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和三个绥区40多万军队,而能够对其进行牵制的只有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如果白崇禧全力东援,可以肯定我地方武装是挡不住的。尽管历史后来证明,桂系出于私心并没有积极增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白崇禧确实理解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含义,在黄维兵团东来之后,果真放宋希濂兵团甚至直接派张淦兵团也加入战团呢?与此同时,华东蒋军系统其实是对老蒋忠诚度最高的部队,不仅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是铁杆嫡系(能力姑且不论),七个机动兵团司令中有黄维、李延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五个黄埔生,而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也用努力作战表明,他比嫡系还卖力(还一个刘汝明)。也就是说,华东这一坨其实是老蒋中央军的最后家底,华野和中野因此必然遭到敌人的拼死顽抗。说到具体的军级部队,在蒋军所谓的“五大主力”中,第5军、第18军和重建的第74军等三个参加了淮海战役,李弥的主力第8军和第9军、黄百韬的主力第25军和第100军、黄维的主力第10军和第14军、李延年的主力第54军等等,上述十个军都是中央军的老牌精锐。同时黄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还各配属了一个快速纵队,战役最后阶段连小蒋的战车团都开上来了,在装甲部队上也拥有绝对优势。相比较之下,华北傅作义集团是绥远系和中央军的大杂烩,两大派系内部矛盾重重,中央军只是在形式上服从傅的指挥,你不信如果叫第四、第九兵团南撤还能执行命令,让他们跟着傅作义退回塞外试试?肯定不去。而东北卫立煌集团更是远征军、东北军、滇军和地方武装的合体,真正能打的只有廖耀湘兵团,所以兹要辽西围歼战结束,东北传檄而定。徐蚌战场又毗邻南京政府的统治中心,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网,宁沪杭地区存储的大批武器、弹药、粮食、被服都可以迅速前运,包括蒋系空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也最强。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之初,南京及其周边各城市的大小所坊日夜赶制大饼和饼干,空军每天以120架次的起降空投粮食物资多达400吨,甚至在最后时刻还动用了毒气弹,这些优势都是东北和华北的蒋军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在方方面面均处不利的情况下,有决心发起淮海战役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勇气和伟大的精神,尽管考虑到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整个战役的兵力比没有“六十万对八十万”那么悬殊,但正如主席所言仍然“是一锅夹生饭”。老蒋确实曾对东北和华北战场持悲观态度,并且都考虑过全面撤退,唯独对所谓“徐蚌会战”在战前那是有相当信心的,否则的话,这几个看家的兵团早就一溜烟撤到淮河甚至长江以南了。如今回过头看,貌似淮海战役我军取胜很是轻松,实际上这次战役充满变数,若非刘峙昏庸杜聿明东北华东两边跑,若非白崇禧在政治上极为短视,若非老蒋以“微操大师”的身份胡乱干预,若非西柏坡高瞻远嘱和粟裕用兵如神,淮海战役有好几个时间点是非常危急的。比如围歼黄百韬久攻不克时、比如黄维差点突出中野包围圈时、比如杜聿明率30万人马秘密南撤时、比如同时包围杜聿明和黄维两大坨敌人时,莫不如此。期间华野和中野所属的23个步兵纵队,面对战场上敌人34个对等的军级番号,多次出现兵力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不妨列举一下,辽沈战役历时52天,平津战役历时62天,而淮海战役整整进行了66天,是三大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并且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敌人的顽抗程度,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困难的,淮海战役我军伤亡136000余人,而辽沈战役是69000余人,平津战役则只有39000余人,可见一斑。卫立煌全军覆灭,老蒋还能撑着,傅作义阵前起义,老蒋仍然坚持,然而淮海战役还没有彻底结束的1949年元旦,老蒋已经不得不被逼下野,因为老本已经输光,解放大军即将饮马长江,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是对蒋家王朝最致命的打击。也正是淮海战役结束后,老蒋萌生了退守宝岛的念头,他比李宗仁和白崇禧清醒的多:长江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这锅夹生饭硬是被我两大野战军吃下去了,而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正如1949年1月14日西柏坡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GMD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GMD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GMD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这文章是谁的手笔,不言而喻。伟大的淮海战役是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距今天刚好是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一往无前血洒疆场的解放军指战员!

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是哪场

文章TAG:攻略  使命  我的  使命召唤9战役流程视频攻略  攻略战役  我的使命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