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手游热门人气手游TOP5,龙武手游名将诸葛亮哪里打
作者:本站作者张郃多次与诸葛亮交手,比较了解诸葛亮。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斩杀曹魏名将张郃,是此战最重大战果。诸葛亮的手下不仅没有大将战死沙场,而且在五次北伐中斩杀了曹魏两员大将,一个是王双,另一个就是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张郃,王双死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同样是因为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
为何有人说诸葛亮并不擅长打仗?
不擅长的。脆皮法师。硬刚不行。以上,是玩笑。众所周知,诸葛亮自比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本身就是个文臣。所以诸葛亮在自我定位上,就不是主攻战争和兵法的。但诸葛亮明明打了好多胜仗啊,明明很厉害啊!这里我可以跟大家做一个类比。我高中的时候同桌是个学霸。我刚转学的时候经常听到他说自己比较偏科,理科比较好,英语特别差。
三国时关羽失荆州时,诸葛亮在哪里?
被尊为一代武圣的关羽,在其声望达到巅峰的时刻,却也开启了极速败亡的命运。关羽失荆州时,诸葛亮在成都,为刘备攻汉中做后勤保障。公元219年8月下旬,关羽率荆州军北上进攻曹魏大将曹仁驻守的襄樊,围樊城、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却在三个月之内又迅速败亡,失荆州、走麦城。千百年来,对于关羽的败亡诸葛亮应该负多大的责任一直争议不休、莫衷一是。
危机四伏的孙刘联盟公元219年的天下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刘备得汉中,使了吃奶劲;曹操亡大将,瞪眼白吃亏;遥想当年,孙权索江陵,碰了一脸灰。一眼可见,刘备明着得罪了曹操,暗地又结怨于孙权。赤壁战后,主张连刘抗曹的鲁肃将南郡的江陵暂借刘备作为栖身之地。后来刘备又袭取了荆州南方四郡,势力坐大,周瑜屡出计谋对付刘备,不料周瑜早夭,接任的鲁肃是亲刘派,双方关系得以缓和,但刘备给孙权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214年刘备霸占益州,孙权再次派人索取零陵、长沙、桂阳三郡,被关羽一口拒绝,孙权气的派吕蒙、鲁肃各率军跟关羽对峙,恰逢此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服了软,将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给了孙权才算了事,此间,关羽和鲁肃在益阳相会,鲁肃义正词严地责备关羽,关羽无言以对。
长江在中国古代乃天险,尤其是中上游,扼咽喉所在,川楚位居要地且物产丰饶,顺江东下如居高临下,其势如破竹,所以历代长江防务都以中上游为主。晋灭吴、隋灭陈,总有一路出川峡;金南下攻宋失利,还意图由陕入川,顺江东下;蒙古灭宋,也是由川陕突破,自西向东。可见,长江上中游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刘备得益州和南郡的江陵等地,就扼住了孙权的咽喉。
北有劲敌曹操虎视眈眈,西有刘备据险而守,随时可能东下,东吴的压力委实不小。孙刘联盟的裂隙从刘备在江陵问题上的推三阻四、蛮横无赖就开始与日俱增,何况刘备的坐大还威胁到了东吴的国防安全。联盟外衣下裹藏巨大分歧的和平不会长久,就如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终将破裂。关羽打襄樊,得意忘形、不自量力215年,孙权趁曹军主力远在汉中,率十万大军进攻兵力单薄的合肥,意图拔掉这个重镇,结果被张辽、乐进、李典打的满地找牙。
尝到了曹魏的厉害,加上亲刘的鲁肃病逝,抗刘的吕蒙接任,东吴的矛头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对准荆州。219年,关羽北上的前夕,刘备在汉中取得了大捷。先是曹操得了汉中,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四年前刘备进攻汉中,被夏侯渊、张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次刘备带上除了关羽了之外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严颜和十几万大军,而曹魏一方只有夏侯渊、张郃、郭淮三将,兵马不过三万人。
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刘备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魏军分兵据守,蜀军集中兵力攻打张郃,夏侯渊拨兵去救援张郃,蜀军就放火纵烧魏军营寨前的鹿角、拒马,夏侯渊率卫队几百人出来修补,被黄忠瞅见机会,率大队人马围攻,乱军中杀了夏侯渊。但是,在郭淮的提议下,很快推举张郃来领导汉中诸军,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曹操听说刘备打汉中,急忙率军来救,刘备一看曹操来了,就据险而守不出战,曹操一看没辙,粮草又接济不上,就索性把全部汉中让给了刘备,魏军撤走,刘备集团空前大胜,刘备趁此自称汉中王。
此时是8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之后,加封关羽前将军、假节钺。前将军,是王爵可封范围之内的武将最高衔,前后左右四个名号将军中地位最高,前即先,有先锋之意;假节钺,象征着代表皇帝行使特权,军事行动不用请示、自行做主。这对关羽是相当大的精神鼓舞。于是同月,关羽北上攻打襄樊。客观来讲,关羽此时不该北上,理由有四,如下:其一,刘备打汉中,虽然是以多打少,实际上战场对决优势不明显,汉中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刘备集团实力的强大导致曹操惧怕而撤退,反而在魏军名将面前,蜀军无可奈何,比如张郃;其二,驻守襄樊的曹仁虽然兵少,但是曹仁勇谋兼备,当年赤壁战后,周瑜、刘备夹攻曹仁,曹仁尚且能全身而退,阻挡敌方攻势,如今关羽智谋不及周瑜,兵势不及孙刘联军,关羽轻视了曹仁;其三,北上有江陵、公安后顾之忧,吴蜀联盟关系此时微妙,面和心不和;其四,孤军北上,外无援兵、接济,益州道路险塞、交通不便,汉中一路被曹魏掐断。
显然,被汉中胜利极大鼓舞的关羽,没有认识到上述几点。整个战役经过大体是:驻守襄樊的曹仁兵少将寡,被围困在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率七军来救,因秋汛汉水暴涨,魏军军营被淹,于禁势竭投降,庞德力战不屈、被俘受戮;汉水淹没樊城,距离城墙垛子仅有几尺高,曹仁、满宠激励将士,死守不退,关羽顿兵城下;曹操调徐晃、张辽来救,徐晃进兵樊城,数次击败关羽,关羽撤退;吕蒙、陆逊袭击江陵、公安,关羽后方沦陷;关羽向西撤退,被围麦城,兵少食尽,突围被俘。
纵观整个战役,关羽的辉煌,正如司马懿、蒋济所言,不过降于禁、斩庞德而已:于禁的兵马战败全靠一场洪水,并非被关羽打败;威震华夏,不过几个土匪闹事,打着关羽旗号而已。曹魏虽然损失了兵马,对整个集团的损失微乎其微。所以,襄樊战役,关羽就不该打。关羽之败,谁负其责?蜀汉第一大将关羽在荆州兵败身死,这对蜀汉的打击是沉重的,亡了大将,丢了要地。
整个襄樊战役从打响到关羽全线溃败,就三个月的时间。不仅关羽没想到,刘备没想到,孙权没想到,甚至曹操都没想到,因为派去了徐晃之外,还派去了张辽,可见没把握。至于诸葛亮,那就更不会想到了:一路捷报频传,溃败只在半月之间。有人说,这是执行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计划,显然不对:其一,没有两路出兵,时机是错开的;其二,天下无变,曹魏政权如日中天;其三,关羽非上将人选,和曹仁、张辽、张郃、周瑜、吕蒙这类智勇双全的上将没法比。
以此为理由,将责任推给诸葛亮显然不合理。还有人说,诸葛亮作为军师,应该劝谏刘备或者关羽,或者增派援兵。问题是,当时这些事不归诸葛亮管,而且诸葛亮此时不受信任。刘备和诸葛亮其实是存在路线分歧的,刘备当年请诸葛亮出山有言“欲申大义于天下”,然而刘备的做法,不过是打个政治口号而已,哪里是什么匡扶汉室,这和诸葛亮的理想当然格格不入;所以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已经不是御前高级军事顾问了,此时的军师是法正,诸葛亮的责任是筹划粮草;而刘备、诸葛亮的微妙关系,加上刘备和关羽的特殊关系,眼前形势一片大好,刘备又好大喜功、沾沾自喜,诸葛亮也不可能多言;最后就是捷报频传,好似胜利在望,都没预料到关羽败的那么快,即使增援也来不及。
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将北伐战死沙场?
诸葛亮所谓的六出祁山,并不是指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为诸葛亮的北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实只有两次是出祁山。而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众所周知,诸葛亮用兵不像刘备,你看刘备领导的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战死沙场的将领并不少,汉中之战有雷铜、吴兰、任夔等将领战死,夷陵之战有张南、冯习、沙摩轲、傅肜等将领战死。
诸葛一生唯谨慎,尤其是诸葛亮用兵,数次北伐中,除了马谡、张休、李盛等将领因为违抗军令,丢失街亭被诸葛亮斩杀之外,蜀汉大将在北伐中几乎没有损失,都被诸葛亮安全地带了回来,就连诸葛亮在前线病逝,北伐蜀军主力也在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撤退回成都。在撤退回成都的路上,除了魏延因为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又与杨仪有矛盾而被杨仪派出马岱杀害后,其他蜀军大将基本没有损失,但魏延之死是因为蜀军内乱,并不是战死沙场,所以算不上。
随诸葛亮参与数次北伐的蜀汉大将有:魏延、吴懿、王平、姜维、赵云、陈式、邓芝、高翔、吴班、孟琰等将领。诸葛亮的北伐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其实整个北伐只有6年时间,在诸葛亮六年时间的五次北伐中,关于诸葛亮手下在北伐中战死沙场的将领,其实并没有。魏延是蜀军内乱被杀的,吴懿、王平、赵云、邓芝是病死的,姜维一直活到了蜀汉灭亡前夕,因钟会谋反导致成都兵变被杀的,陈式、高翔、吴班、孟琰等将领死因没有记载,从种种迹象来看,绝对不是战死沙场的,因为这几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还活着。
诸葛亮的手下不仅没有大将战死沙场,而且在五次北伐中还斩杀了曹魏两员大将,一个是王双,另一个就是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张郃,王双死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同样是因为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简单地回顾一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出斜谷攻郿城,令马谡、王平率军镇守街亭,让魏延与高翔作为马谡的左右两翼担任护卫,诸葛亮则亲率吴懿及主力出祁山攻打陇右,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因为诸葛亮果断退兵,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张休、李盛因为违抗军令被杀,将军黄袭被夺了兵权。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为响应东吴的石亭之战,仓促出兵陈仓攻打守城的魏军将领郝昭,因为曹真提前预判诸葛亮下一次会攻打陈仓,因此提前加固了城防工事,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攻打郝昭镇守的陈仓城,二十多天没有攻下,粮食快吃完了,只得撤军,魏将王双率军追击,被诸葛亮军所杀。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出将军陈式率军攻打武都、阴平二郡,自己亲率主力在建威牵制魏军将领郭淮,郭淮没有出击,因此陈式成功拿下武都与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围攻魏军在祁山的据点,并向北收割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由于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因此司马懿被调到关中担任魏军主将,与诸葛亮对峙于卤城,诸葛亮成功利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战,这便是著名的卤城之战。诸葛亮派王平坚守卤城南山,派出魏延、吴班、高翔率领蜀军主力与司马懿作战,斩杀魏军首级三千,缴获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大获全胜,最后因为李严运粮不济撤退,在撤退途中魏军车骑将军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伏击射杀。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出斜谷到达郿城,并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同时下令蜀军就地屯田,准备做长期打算,与魏军对峙,与此同时,诸葛亮还联络东吴孙权共同出兵攻打曹魏,由于东吴军队在前线迅速溃败,诸葛亮只能独自在五丈原紧守,而魏军主帅司马懿则闭门不战,坚守以消耗蜀军粮食,最终诸葛亮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除了这五次北伐,其实还有一次魏国预谋南下攻打蜀汉,发生在公元230年,由曹真、司马懿、张郃兵分三路攻打蜀汉,由于天气问题,道路难走,曹真走了一个月也没有走出子午谷,只得退后,攻打未遂。
诸葛亮一死,北伐就结束了,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整个北伐战争中,没有损失一员大将,相反诸葛亮的敌人曹魏政权却损失了王双和张郃两员大将,尤其是张郃,这个时候已经是六七十岁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将了,却仍然被诸葛亮用计谋伏击而死。光是凭这一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就远胜刘备,刘备在历次战争中损兵折将,而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用人失误,马谡违抗军令导致蜀军损失一部分士兵,估计有数千人,但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少,足以说明诸葛亮军事能力优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斩杀曹魏名将张郃,是此战最重大战果。对于这一点,史家是毫无争议的。但斩杀张郃的过程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不仅《三国演义》有不同的说法,就是正史记载也是截然相反的。看来诸葛亮斩杀张郃这事,存在很大猫腻,这恐怕也是题主提出“诸葛亮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吧。《三国演义》是咋说诸葛亮斩杀张郃这个桥段的第一百零一回 “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中说道:张郃见蜀兵退去,恐有计策,不敢来追,乃引兵往见司马懿曰:“今蜀兵退去,不知何意?”懿曰:“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
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去。”大将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营而退,正可乘势追之,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坚执不从。张郃看到蜀兵已经撤退,恐怕诸葛亮有计谋,不敢追赶,就来请示司马懿,询问如何是好?司马懿说:“诸葛亮诡计多端,咱还是不要去追了,等他粮尽,自然就走了。”曹魏大将魏平却说:“蜀军撤退,正好乘势追赶,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徒让天下人笑话。
”按照罗贯中的意思就是,司马懿、张郃都惧怕诸葛亮,不敢去追。尽管魏平不怕,但最后还得听司马懿的,按兵不动。却说孔明知祁山兵已回,遂令杨仪、马忠入帐,授以密计,令先引一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两下埋伏;若魏兵追到,听吾炮响,急滚下木石,先截其去路,两头一齐射之。二人引兵去了。又唤魏延、关兴引兵断后,城上四面遍插旌旗,城内乱堆柴草,虚放烟火。
大兵尽望木门道而去。但诸葛亮是真的要撤退了,先派杨仪、马忠引一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埋伏,然后徐徐撤军。魏营巡哨军来报司马懿曰:“蜀兵大队已退,但不知城中还有多少兵。”懿自往视之,见城上插旗,城中烟起,笑曰:“此乃空城也。”令人探之,果是空城,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
”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
吾却引三千兵随后策应。”等到魏军巡哨得知诸葛亮真的撤退了,司马懿大喜,说:“谁敢追赶。”先锋张郃说愿去,但司马懿不同意,说:“你办事毛糙,不可以去。”张郃不高兴了,说:“我是先锋,你不让我去,是啥意思哦?”司马懿说:“既然你愿意去,那一定要注意诸葛亮的埋伏。”结果,毛毛糙糙的张郃就在木门关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射死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是张郃主动要作为先锋追赶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的埋伏射死在木门关。司马懿事前不同意张郃去追,这就说明不是司马懿有意陷害张郃的。但罗贯中这个描写,实在是经不起推敲,暂且不说,那正史中又是咋记载这个过程的呢?正史中对诸葛亮斩杀张郃是如何记载的?《三国志·张郃传》的记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陈寿的记载非常简单,诸葛亮撤退了,张郃追击到了木门,与蜀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就死了。这里既没有说是张郃主动要求去追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命张郃去追,更没有提到诸葛亮事先设下埋伏。记述事件简练是陈寿一向的习惯,粗看起来,这个桥段没有任何问题。但结合演义所说,再看一下《张郃传》,就发现在这个桥段之前,陈寿还有一段话:张郃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说得是,张郃这个人善于识别战场的变化,精于排兵布阵,熟悉地形战势,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就连诸葛亮都很忌惮他。张郃虽然是一员武将,却喜欢与儒士交往,曾经举荐卑湛,魏明帝曹叡非常欣赏张郃的做法,专门下诏,准许提拔卑湛为博士。
豹眼认为,陈寿这是一个潜台词,有意无意在说张郃深通谋略,不会轻易就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言外之意,张郃之死有猫腻。也就是说,张郃中计被射杀,是有原因的。裴松之以《魏略》的记载为之作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魏略》对这件事,就没有那么隐讳了。诸葛亮撤退了,司马懿命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上说,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不同意,张郃不得已,只能去追击。但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乱箭齐发,射中了张郃的大腿骨。这里没说张郃死了,但可以断定,张郃就是因此而死。《魏略》说得很清楚,诸葛亮懂兵法,在高处设埋伏,张郃懂兵法,认为诸葛亮主动撤军,不是败退,不可以追击。
但就是司马懿不懂兵法,看不懂这些事。为何陈寿记载地如此简略,而《魏略》却直言不讳呢?豹眼认为,陈寿著《三国志》时,正是西晋司马氏执政时期,他不可能直言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而命张郃追击,致使张郃命丧木门。《魏略》是魏郎中鱼豢私撰,类似于个人日记性质,他不会避讳司马氏的感受,因而直言其事。裴松之引用了鱼豢的《魏略》,但没有任何评论,豹眼认为,裴松之是认可鱼豢记载的。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记载:懿等尋亮後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柰天下笑何!」懿病之。
司马懿追赶诸葛亮到达卤城,张郃建议说:“诸葛亮远来想速战速决,但我们不利急战。我们可以坚守不战,派遣一支奇兵,抄诸葛亮的后路。但不可以只是被动地跟在诸葛亮屁股后面,而不敢决战,否则会失去军心民望的。”但司马懿不从,继续跟在诸葛亮后面,等到靠近时,又不出战。贾诩、魏平多次请战不成,就说:“您畏蜀如虎,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哦。
”司马懿对此非常不满意。对这个桥段,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说:〔懿實畏亮,又以長郃嘗再拒亮,名著關右,不欲從其計,及進而不敢戰,情見勢屈,為諸將所笑。〕胡三省在这里说得更直接,说司马懿其实是畏惧诸葛亮,而张郃多次与诸葛亮交战,名著关右。司马懿不想听从张郃派遣奇兵背后突袭诸葛亮的计谋,追击诸葛亮但又不敢跟他交战。
对于司马懿这样被动、无计可施的情况,诸将都耻笑他。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按中道向亮。诸将纷纷请战,到了五月,司马懿才决定分道进军,命张郃攻击南围何平督领的无当飞军,自己从中路进攻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魏延、高翔、吴班出战,魏军大败,被斩首三千,司马懿又退回老营。张郃一路,由于何平(王平)坚守不战,也没有取得啥战绩。
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市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彣而卒。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张郃追到木门,被蜀军埋伏射中右膝而死。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于《三国志》更详细一些,但也没有交代在是否追击诸葛亮的问题上,司马懿与张郃有啥分歧。胡三省却明确说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嫉妒张郃的才能,因而不采纳张郃的计策。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史学家,以严谨治学著称,对《资治通鉴》深有研究,求真求实的风格备受后世称颂。由此可知,胡三省对于司马懿的评价,绝不是随随便便所说的。豹眼评语陈寿对于这个桥段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是出于身不由己的处境。
鱼豢直言不讳,自然有回护曹魏、贬低司马氏的意味,但他是私撰,不受司马氏的影响。作为史家,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很正常,但也不是想咋说就咋说,否则就失去了史书基本的原则。裴松之引用了鱼豢的资料,就说明他认可鱼豢的观点。司马光明确了司马懿与张郃不同的战略主张,但没有再进一步言明在追击诸葛亮时的情况。也就是对于张郃不主张追击、但司马懿却命追击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
胡三省虽然没有明说在张郃不主张追击的情况下,司马懿命张郃追击,但却直言司马懿嫉妒张郃的才能和名望。这就不言而喻,让读者认为,张郃之死是司马懿有意无意要陷害张郃。对于这个桥段,豹眼认为,司马懿与张郃存在不同的战略思想是肯定的,张郃不主张追击但司马懿命其追击是可能的。但说司马懿有意要陷害张郃,似乎不好确定。
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为先锋,司马懿下令张郃追击,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诸葛亮有埋伏,作为先锋,张郃不能有足够的防备,被飞矢射中,这怨不得司马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必须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桥段。张郃作为大将一直在这一地区作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因为张郃击败马谡而导致诸葛亮失败。随后的连续两次北伐,都是大司马曹真为主帅、张郃协助。
张郃多次与诸葛亮交手,比较了解诸葛亮。建兴八年(230年),曹魏想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此时,大将军司马懿才沿着汉水来到西北前线。但由于连续三十天大雨,魏军无功而退,司马懿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交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重,司马懿代替曹真成为主帅。由于司马懿还不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因而非常谨慎。
张郃对诸葛亮比较熟悉,提出的策略也很正确,但司马懿还是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主帅与主将的分歧,是造成曹魏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动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张郃被射杀。豹眼认为,一定要追究张郃被杀的原因,主要还是曹叡用人的错误。主帅不了解对手,又不熟悉地理情况,这仗很难打。出现张郃被杀这种重大损失,在所难免。对于罗贯中的说法,就更有意思了。
本来罗贯中是以蜀汉为正统,贬斥曹魏、司马氏的。但在这个问题上,罗贯中却在回护司马懿。说张郃要求追击,但司马懿不同意,似乎料定诸葛亮有埋伏。看到张郃执意要追时,司马懿还叮嘱张郃要提防诸葛亮的埋伏。豹眼认为,这是罗贯中为了提升诸葛亮的形象而有意为之。把号称“五子良将”的张郃,塑造成远不如司马懿,而司马懿又差诸葛亮很多。
那么,诸葛亮岂不就是神了吗?这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效果需要,并不能说明什么。总之,张郃被蜀军埋伏射杀,说明了曹魏主帅、主将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排除阴谋论不说,起码司马懿作为主帅冒然下令追击,的确犯下了决策不谨慎的错误,而作为先锋大将的张郃,在追击时没有想到诸葛亮有埋伏,也是轻敌冒进的错误。张郃被诸葛亮设计斩杀,是因为司马懿与张郃同时犯下了错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马谡,用何人守街亭有胜算?
诸葛亮悔当初没有听进刘备的评语:"马谡其人,言过其实"。其可做参谋人才,但不能担纲一线指挥官。当时赵云尚在,还有魏延等,镇守汉中十年,军事才干都是一流的。保住街亭不失,战况不至于逆转。但诸葛亮显然对马谡抱有过高期望,导致他过于自信,不听副手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被司马懿断其水源,然后久困山上,最后士兵饥渴难耐,失去了战斗力,很快就失去战略要地。
街亭失守,形势顿时逆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无功而返。这对后来的北伐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后来司马懿坚守不出,待到蜀军粮尽,自然会抽身而退。实际上,魏延在出征时曾对诸葛亮建议,斜穿子午谷,愿亲领一军去偷袭长安,当时魏朝内部有隙,可抓住机会突然袭击,说不定一矢中的。可诸葛亮太过谨慎,顾虑偷鸡不成蚀把米。可事后看,失街亭全局被逆转,真的可能不如放手一搏,失利也只不过一样退兵。
有人说诸葛亮很厉害,为什么打仗“十打九输”?你怎么看?
诸葛亮打仗“十打九输”?题主你还是张口就来啊,诸葛亮一生直接指挥的作战共计七次,四胜一负二平,可以说不错了。诸葛亮第一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三年平南蛮。从春天起兵,七擒七纵孟获,将其收服,到秋天完全平定南中,获得全胜。在中国古代史上,历来这种边疆地区的叛乱最为麻烦,这种地区一般路途艰险,气候环境恶劣,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平息,而且经常会多次反复叛乱。
诸葛亮不仅短时间内平定了南中,而且此后南中一直政局稳定,其出产的物资也极大的增强了蜀汉的国力,“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可以说是大胜。诸葛亮第二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六年春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虽然成功的用赵云的疑兵吸引了魏军主力,乘虚夺取了陇西三郡,不过因为马谡失守街亭,最后只能黯然撤军。这次北伐虽然蜀军损失不大,而且还从西县迁回了千余户居民,充实了蜀汉实力,但是毕竟是失败而回,因此算是小败。
诸葛亮第三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六年冬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其实是因为魏国攻打东吴,东吴向蜀汉求援,诸葛亮为了吸引魏国兵力而发动的一次小规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以后包围陈仓,和曹真对峙。曹叡命张郃率军来救援,诸葛亮看到达成了吸引魏军的目的,就主动撤退,还在撤退时用计斩杀了魏将王双。这一战蜀军虽然没有攻克陈仓,但是达成了预定的战略目标,还在撤退时击败魏军,即使保守算,也可以算是平局。
诸葛亮第四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还是一次小规模的北伐,诸葛亮命陈式攻打阴平、武都两郡,自己率军接应。魏将郭淮主动撤退,蜀军夺取了两郡。这一战虽然没有歼灭多少魏军,但是成功夺取了阴平、武都两郡,改善了汉中防御态势,可以算小胜。诸葛亮第五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八年率军抵御曹真伐蜀。
曹真继任大司马以后,认为蜀军多次北伐,已经成为大患,主张主动出兵攻击,于是兵分三路,进攻蜀汉。诸葛亮亲自驻守汉中,抵御魏军。结果因为天降大雨,魏军寸步难行,最后曹真只能无功而返。诸葛亮则抓住战机,命蜀军入羌中,击败了魏将费耀、郭淮。这一战蜀军击退魏军攻击,还反击成功,可以算大胜。诸葛亮第六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九年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先在上邽击破郭淮、费曜所部,夺取了当地的小麦。然后主动后腿,将魏军吸引到有利地形以后,在卤城大破司马懿。最后在撤退时又以伏兵杀了魏将张郃。这一战诸葛亮连续击败魏军名将,司马懿也在他手下吃了大亏,魏军损失惨重,可以说大胜。诸葛亮第七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十二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这次北伐兵出斜谷,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
司马懿由于上次被诸葛亮击败,因此这次死守不出。最后诸葛亮因病去世,蜀军撤退。这次北伐虽然因为诸葛亮去世而半途终止,不过诸葛亮临死前安排得当,因此撤退时没有损失,因此可以算平局。结语综合来看,诸葛亮亲自指挥的七次作战,三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小败,两次打平,总体胜率很高。而且他还曾经击败过司马懿这样的军事家,完成平定边疆这样的高难度军事行动,其军事水平应该说是非常高的,所以后人也把他评为武庙十哲之一,和白起、韩信等人并列。
诸葛亮死后,凭一己之力杀死魏延的马岱,后来去了哪?结局如何?
马岱作为马超的从弟,属于刘备集团中凉州系的二号人物。当初,马超归降刘备时,本是希望和刘备合作,他帮助刘备平定西川,刘备帮助他反攻凉州,两人只算同盟关系。但后来在刘备、关羽和诸葛亮的压制下,马超逐渐沦落成为刘备的小弟,彻底向刘备臣服。 不过,刘备给马超所敕封的官职是骠骑将军加凉州牧,从官职来看,刘备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凭借马超在西凉地区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将凉州也纳入到蜀汉的版图内。
只可惜,蜀汉在最鼎盛时突然急转直下,随后马超、刘备先后病逝,夺取凉州的计划就此搁浅。 等到诸葛亮北伐时,魏延被拜为凉州刺史,从官职来看,诸葛亮所要传达的意图是,蜀汉北伐的目标,是借机夺取凉州,所以你魏延不要总想着打长安。当然,因为魏延是荆州人,在西凉地区并没有什么影响力,所以诸葛亮就将马岱派到魏延身边做助手,此后马岱就一直跟随在魏延身边作战,也全程参与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后来,等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因不满诸葛亮见军权交给杨仪,遂带兵私自撤离,还防火烧毁通往汉中的栈道。在魏延看来,诸葛亮见军权交付给杨仪,就是默认杨仪将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凭借杨仪和魏延的恶劣关系,等到杨仪彻底掌权,魏延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才冒险烧毁栈道,打算借司马懿的手除掉杨仪。 按照魏延所计划,他的先行撤退必然会走漏消息,到时司马懿肯定会率大军对杨仪进行追击,因为撤退的栈道已经被烧毁,杨仪很有可能会被司马懿追上,到时杨仪自然凶多吉少。
当然,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魏延很清楚所有的歼灭战都会有生还者,搞不好杨仪也会逃出来。 所以,为以防万一,魏延亲率大军堵在褒斜道南谷口,这里是栈道被烧之后,回汉中的必经之地,在魏军追击之下生还回来的蜀军必然要经过这里,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展开阻击了,魏延命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只等杨仪的到来。当时,魏延的先行撤退确实让杨仪差点遭到司马懿的围歼,好在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栈道虽然被烧,但好在杨仪知道另一条通往汉中的小道,所以最终有惊无险。
而当杨仪的大军出现在魏延面前时,魏延当场惊得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一手制造的险境中,杨仪的大军竟然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失。此时,魏延以区区两万人对抗杨仪的八万大军,实际已经处于明显的下风,只不过大家碍于魏延的威名,不敢冒然出击。于是,杨仪就派王平出战,结果两军还未打,王平便先声夺人:“丞相刚刚去世,尸骨还未寒,你们这群混蛋就想造反么?”王平一语正中魏延部下要害,这些将士此前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杨仪大军出现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多数人心里本就已经不愿卖命,现在王平又以大义相激,再思及家中父老妻儿,丞相恩德,一时间全部一哄而散。
在这种背景下,孤家寡人的魏延也只能带着他的儿子和少数亲信拨马落荒而逃,杨仪不打算就此放过魏延,他命令马岱带人前去追击,总而言之,对敌需狠,斩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很快,马岱在汉中成功追上魏延,并将魏延斩首示众。而杨仪则用脚践踏着魏延的头颅狂笑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接着,杨仪下令诛灭魏延三族。
这战过后,马岱因诛杀魏延的首功,被刘禅进封为平北将军、陈仓侯,成为蜀汉为数不多封侯拜将的人物。在诸葛亮死后的第二年,蒋琬已经全面替代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蒋琬并不热衷于北伐,这也让马岱很是忧虑,因为马岱和马超一样,都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反攻回自己的家乡西凉,加上当时马岱年事已高,随时可能会被上天给唤走。
在这种背景下,马岱就连着给朝廷上了好几道奏表,要求允许他出兵伐魏,一方面蜀汉朝廷也想夺取凉州,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马岱确实年事已高,如果等他也去世,蜀汉内部就再也找不出一个在凉州有根深蒂固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还不如趁马岱健在,让他试一试。于是,蒋琬就同意了马岱的出兵请求,当然,蒋琬肯定是不会向诸葛亮那样举全国之兵来伐魏,所以他只是让马岱带领驻扎在汉中前线的一万多士兵伐魏。
蒋琬的意思很简单,先小打小闹一阵,打赢了就追加兵力,打输了就赶紧跑回来,对蜀汉也没什么损失。随后在公元235年,马岱正式率领一万大军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但可惜的是,马岱这支军队,很快遭到魏将金牛的阻挡。这金牛曾经是曹仁的部将,后跟随司马懿一同从荆襄来到关中,在得知马岱出兵后,司马懿就立即派遣牛金前去迎战,而金牛也不负众望,一战将马岱打得大败而归,斩首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