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手游多罗法师在哪里,世界上下五千年西天在哪里
作者:本站作者
1,世界上下五千年西天在哪里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2,个人与世界随笔我和世界的关系
一,题记 这是个很复杂的题目。其复杂性体现在:一,人要认识自己非常难;二,人要洞察世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很难;三,要理清当前的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大容易;四,要想清楚出个体与世界理想的关系很难;五,找到达成理想关系的方法、实现并维持理想的关系,非常难。 这里面的随便一个问题,挑出来,都不好对付,更何况是全部。 但想清楚这些问题,又非常必要非常迫切:一来,人活得稀里糊涂,想求个明白;二来,功利地讲,理清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也活得自在些,对于想做的事情,帮助也要大些。 我们活在世上 ,感觉处处碰壁,其实就是没有理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许世界本没有壁障,是我们用壁障把自己封起来了。 也许。我不大确定。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字,理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我说的,多数是关于我自己的,如果有缘你也读到,希望对你也有些启发。 二,认识我自己 “我”是个什么东西? 这问题看起来好答,其实非常复杂。 ——我们定义一个东西,不仅要说清楚它是什么,更要说清楚它不是什么。只有边界明确,定义才会明确。 “我”或“自己”是什么?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 从生物学上看,我是人,是一个有着一定生理特性的人。高矮胖瘦,肤色,五官,行为习惯,既有普遍性也有独特性。普遍性是说我表现得像个人,独特性是说我和一般的人不一样。 从时空关系看,我是一个点,也是一条曲线。从出生地开始,不同时间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活动,就像一本传记里的大事记。生于某年某年,于某年月日上学,某日毕业,某日结婚,某日做了件什么事情,某日卒。有些人有详细记录,有些人只有生卒年。多数人死后生卒年都没有,被遗忘了。 从社会关系看,我们是别人的某某某。是一些人的亲人,一些人的朋友,一些人的同学,一些人的同事,一些人的天使,一些人的恶魔。我们是别人眼里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构成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自己。 另,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又有不同。别人看自己,自己只是某某某,谁谁谁;自己看自己,处处都是我我我。别人打了我,惹了我,宠我辱我爱我恨我。外界总是刺激自己。自己呢,一方面针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会主动地与世界进行交互。我想怎样怎样,我要什么什么,我觉得,我认为,我爱我讨厌我习惯我不习惯。我我我,到处都是我。这个我似乎不是肉身的我,也不是行为的我,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我,能够提醒自己,规范自己——似乎是另一个自己。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自己,会得出关于自我的不同的看法。如同盲人摸象,不能说没摸到,只能说没摸到全部。 关于自我,我倾向于佛家的观点:人因末那识起我执,由我执起我相,由我相起人我相——人我相,便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从因果看:六根感知世界形成六识,六识通过第七识——末那识——流向阿赖耶识,形成无明业障,人因无明业障而贪嗔痴;反过来推也行,人因有无明业障而起我执,因有我执故有颠倒妄想,七情六欲。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用佛家话讲,是轮回。 自我是由无明业障生起的一种错误观念,我们通过这种观念去活去奔走,驱动肉身为心走使,成为社会上的某某某:这就是我对自我的理解。 三,我的世界观 在我眼里,世界是怎样的呢? 哎,实在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一个答案——这不是我不努力,老实讲,我是花了很多功夫在这个课题上的——当然,和心无杂念、一心求道的人比,我这点努力是不好意思说的——但我依然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以至于我不得不定一个梦想:追求智慧,追求觉悟,搞清楚世界的来龙去脉。 追求智慧的心是迫切的,但结果不尽如意——这实在是一个太难了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确定性的,那么它就符合因果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会引出一个问题——第一因的来由,即推动世界发展的第一块基石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是谁触碰的?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随机的,那么一切都无迹可寻,所有规律都是相对的,今天总结出来的铁律,明天可能就不管用了,成功不看实力,看运气,一切皆有可能,悲观的人更悲观,乐观的人更乐观。 从唯物的角度看,人是宇宙的一份子,我是人类的一份子;从唯心的角度看,我心即宇宙,心外无物。 仔细推究,似乎都有道理,那么谁是对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想透了,“我和世界的关系”这个题目也就研究完了。奈何慧根太浅,智力有限,我到现在也没研究出结果。 没有结果也无妨,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既然不知道世界是怎样的,那就干脆把目标定为参透世界的真理,一切行动,,都围绕这个目标制定;第二,不妨把外界当成真正的外界,自己也当成真正的自己,研究二者的交互关系,调整自我的状态。 两条路都走得通,两条路还可以并行着走。虽是权宜之计,但确实有并行的可能的。原因在于:追求智慧和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道一个术的问题——追求智慧是道,是根子;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术,是致用。 道心不变,但关系可以变,道心还可以化解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障碍。譬如碰壁了,挫折了,有修道的心,就比较容易化解了。 四,当下的我和世界的关系 我现在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好,也不好。 好在哪呢?好就好在我有一个好的心态,既能确保自己积极正向,也能确保自己消极负面的时候及时止损,拨乱反正。 不好在哪呢?我的个性太强,给世界带去一定的伤害,同时这种伤害又反作用力到自己身上。主观上讲,我确实可以化解掉这种反弹力,但一时的疼痛是肯定的;但从客观上讲,这对做事情是不利的。 当下的我,和世界是别扭着的,始终隔着一层纱。这层纱是什么呢?就是灵与肉的分裂。心灵想去追求智慧,肉身想跟随俗世走。有人说跟着俗世走才对嘛,其实不是。这是障碍,应该清除掉的。只是我的“戒心”不够,没有纪律,向世界妥协了。 我自己非常清楚,我之所以做事情还有一点点能量,个人能活得洒脱幸福,这全是因为我有了一定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就是:我本来就是来人世间修行学习的,所经历的事,就是修习的事,在修习上有帮助,就是好事,事情成了还是败了,无关紧要的。因为有了这样一层事不关己的想法,我就能常常从具体的事务里抽离出来, 观察别人也观察自己。 我常常在觉察自我与世界的时候笑出声来,觉得这世道真有意思,有嚼头。 人心是战场,角斗的是理和欲,我知道应该“去人欲,存天理”,但很难专注在天理上,也很难摒弃人欲,就在两者间撕扯打磨。追求俗世的成功让我快乐,追求纯粹的智慧也让我快乐。假设我是一个只追求俗世成功的人,我得不到智慧的调和,我的人生将是悲剧;假设我是一个只追求智慧的人,一箪食一瓢饮,那就好了。 所以,说到底,我的一切快乐,都与追求智慧有关;而我有的一点点事功的能量,也与追求智慧有关。我应该保持并强化这样的状态。 说保持,是希望自己不要走弯路,走回头路,堕落了。说强化,是因为当前的自己满是问题——一来,在追求智慧上,还遥遥无期;二来,在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上,也因为智慧不够,而生硬别扭——所以,要找到更好的方法 五,我和世界理想的关系状态是怎样的? 应该像一滴水融入一片海洋,而不是像一块冰砸进海洋。应该像一个泡沫破灭后融入虚空,而不是始终用一层壁障把自己与世界隔开,自己沉浸在五彩斑斓里。 有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说,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种观念说,我是世界,我是你,我们其实是同一属性的东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前一种观念,起分别心,是人的想法;后一种想法,不起分别,梵我同一,物我相合,天人合一,是佛,是圣。 我希望的是后一种状态。我希望空中花归于空虚,第二月合于第一月,我希望沉浸在梦里的自己能够醒来。 说人人本性具足,人人皆可成佛,不是说你成一个佛,我成一个佛,宇宙里有百千万亿佛。不是这样,是说,所有人成佛后,都与宇宙合一。 这是我和世界的理想状态。 我对他人呢?我希望自己也是无我。我要你恭维我,夸我,赞我,崇拜我,依赖我;或者是贬斥我,恨我,诽谤我:都不好。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说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时候,言下之意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当一部分人恭维我的时候,有另一不部分人就会诋毁我。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我,强化自我的存在感,这其实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压力,像一块冰砸进海里,激起水花,排斥其他水分。自己依托海水的力量浮出水面,却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固执,傲慢,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本质上并无差别。 像庖丁解牛,畅通无阻,这是我渴望的境界。 六,我该怎样达成这种理想关系,并维持好这种关系? 这是大问题,和“我的世界观”的问题一样,我也没有答案。可能正因为没有答案,人生才会痛苦又快乐,无聊又有趣吧。 我希望:第一,我能够始终保持赤子之心,意诚心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佛心),要接近于道;第二,我要行动而不执著,行动是和世界交互,这本身就是一个修习过程,但不能太执着于这样的游戏,要跳得出来,尽情游戏,输赢无关紧要,不要沉迷上瘾;第三,我希望提升自己的游戏技能,玩得如鱼得水。 问题的答案在自己身上,不在世界那端。世界不可控,自己可控。只能调整自己,与世界共舞。 【本文作者:李日白 (微信公众号:日白匠)】 【本文为塬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西游记第一回解读
我不粘贴原著了,自己先看一回原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看懂《西游记》也一样,这书里有 大量的佛道专业术语,还隐藏着各种修行理论、各种隐喻,是一部修仙之旅集大成资料。 同时还有各种批判佛道宗教的不良现象。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造诣,就只能当小说情节看看了。我有篇 《西游记的一点解读》 可以先了解。 《西游记》描绘的是另一种世界观,这世界观是非常新潮的—— 在我们能够感知的物理世界之外,还有多重空间维度,我们现在的世界相当一个梦幻泡影,要悟到这个生死游戏的梦幻泡影,找到背后的存在;同时,人除了身体大脑,还有灵魂精气神的存在。 说新潮也古老,这种世界观其实占据了人类的主流认知很多年,无论西方东方,都有大量的神话、鬼神、魔法仙术、因果论及各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殊现在,最简单的如提前梦见未来等等,都是是现代有限的科技水平无法自圆其说的。当然书里也很多虚构的隐喻成分,需要自己辨别。 看西游记之前要先了解下《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唐玄奘在唐朝没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审批,私自出游,成功回来后受到了隆重接待,并由辨机法师(徒弟)一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自述非常的真实。现代人根据书里的地址记录,发掘出了很多古老的遗址,至今的科研价值还很高。 我是最近才看的《大唐西域记》,心里受到很大冲击,里面大量的玄幻故事,比如一队商人遇到五百女鬼的鬼城,发生了爱恨情仇的纠葛,比如龙在印度地位很低很丑陋,各种与人斗争的故事...........充满了异域风情记录,完全把我带入一个比聊斋还聊斋的世界,故事情节非常大胆,不禁感慨:这才是高僧啊,敢于描绘真实的见闻、听闻。 相比之下,《西游记》显的温情多了,里面的妖怪神仙都受人管制,遵循礼节,满满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背景思想。。 总之,真实的《大唐西域记》远比《西游记》玄幻、艰难。而且并没有多少宗教哲理的论述。 所以想来,作者是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但融入了自己的认知见解,补上了这个缺。 目录解说 第一回的“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道家有修命和修性的说法, 命可以简单理解为生理,性简单理解为心理 ,当然也有性命双修的。一般来说,道家侧重先把身体的基础打好,生理气脉直接影响心理,身体都不好,病怏怏的哪有精气神去修炼啊,中医也是道家在修道路上的产物,佛家侧重修心理,不太重视身体健康,所以我们现实中见到道家的相对仙风道骨一些,佛家身子骨相对弱些。 当然,这些是指我们汉族地区,到了藏区的佛教场地,又不一样了。(道家只是泛指我们汉族进行修道仙学的人,和道教不一样) 第二回:“ 彻悟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这一回是讲孙悟空得到真传,断魔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魔可以理解为“阻力”,人的胡思乱想等等都属于阻力,去掉了阻力心就安了,归于本位,合于元神。 道家的说法修的是自己的元神,元神才是指挥命啊性的,统御生理和心理的 。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的自我,连接了多维空间的本体,所以可以巧妙的变化这个世界的东西。 但到了这个合于元神的程度,同样段位的神仙还很多,还有更高的维度空间,现代说法是是十一维,所以还要继续努力,所以后面就有了一系列的修行之路,去掉身上的”贪嗔痴妄念“才能真正圆满,但最后取的又是无字真经,在另外一个维度看心理活动无足轻重,只是一种波动。但又不得不经历这些过程,因为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 有关这些内容的理解一个是自己深入探索求证,另外看看《三体》《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盗梦空间》《与神对话》等等大量的现代资料,都描述的很清楚,说的内容都差不多。前面是讲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十二地支,天干地支是古人的基本工具,如果要了解传统文化,是必须知道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比如甲子、乙丑.......到最后的癸亥的循环,刚好是六十对,所以有六十花甲或一甲子的称呼。十二地支又对应十二时辰的循环,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圆圈的图,也可以理解为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比如半夜子时(11点到1点)阳气微动,到了午时(11点到13点)太阳当空照,阳气由最盛转弱。 天干地支 的应用还包括:年月日时、古代的八字算命的大数据预测等等。具体有兴趣可以找我要资料,或自己网络搜索。 “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这一段是取自《大唐西域记》,做一个东南西北的地理标识 。 另外,在后面如来佛的取经缘起会再提到。 “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这里有个梗,《淮南子》古书里有段话: 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讲述了人和食物的关系,在修道的专业领域里,不吃饭七天十天是很平常的,我认识的人里就有80天不吃饭 只喝开水的。也就是说石猴一开始吃了水和食物,就沾染了土气,开启了凡间生活,先天的 金光就熄灭了。 “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碣即镌刻玄机的石碑; 这里解释下偈子:偈子,又名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 梵文Gāthā的音译“偈陀”,简称“偈”,意为“颂” 、 偈子是佛经体裁之一,僧人常用这种韵文来阐发佛理, 最出名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说:带禅机佛理道学感悟内容的诗词形式即为偈子。 偈子(JI ZI )是单人偏旁,人口述的,碣是刻在石头上的。 所以石碣为什么不是石碑就容易理解了,石碑更倾向于传颂事迹、记录内容等等。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六福地 的说法,网上都有资料。这些地方都是风水磁场俱佳,很适合修道,也有说这些地方有特殊的用途,比如广东的罗浮山,道家名人葛洪曾经在这个地方修炼,如果对地气敏感的人,自然能感受到。 这个并不玄,我们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也会感觉神清气爽,去到坑坑洼洼的湿地,就会受潮湿的地气影响。地气就是不同的地理空间产生的状态。 正在大家找到水帘洞,很快乐的时候,石猴突然烦恼起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有位通背猿猴高声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 道心开发 也!” 重点在“ 道心开发 ”这四个字,好比刚才说的修道到底是什么? 修道总要有想法吧——就是对生死的困惑,和对世界探索的好奇。一旦萌发对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答案,而需要自己去印证到的,就是道心开发。小孩子的时候总是有很多问题: 比如我从哪里来,宇宙外面是什么等等,长大后这些好奇心就慢慢被泯灭了。 在传统文化里会经常出现:道心两个字,以后就不难理解了。 通背猿猴还说:有三种人佛仙神圣已经解决了这个”生死问题”,一定要注意哦,很多人落入了这个文字陷阱,开口闭口儒(儒家圣人)释(佛家)道(道家),其实是代指:某些修道人,并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统称, 能够解决这问题的肯定不仅仅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还有不同空间的物种,还有野兽和西方世界的各类人群。 解决生死问题成功人士就会总结理论和方法指导别人,所以就衍生了不同的派系方法,比如各种教派等等;但入了教派的人不等于成功人士,这个要懂得识别。 想起《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小故事:有个寺庙里阁楼上住着狐仙,和楼下的僧人倒也相安无事,有次来了位外来的僧人要住阁楼,狐仙们全部撤退让出了地方。外来僧人走后,寺庙里的人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你们会对他那么敬重?狐仙说:他们是修行人。 寺庙僧人就奇怪的问:那我们也是修行人啊,为什么不避讳我们呢? 狐仙久久不回答,再三问之,逼急了才说:你们自以为是修行人而已。 轮回指轮回转世,这个事情到底存在与否,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中国有个村,里面大部分的人都能记得上辈子的事情,而且很轻易的得到印证确认。 石猴由东到了南,又从南到了西,听到一个樵夫唱歌,最后一句是“与神仙论黄庭”,《黄庭经》是古代的一部修道书籍 石猴就问他:为什么你和神仙都做了朋友,不请教些长生不老的事情呢?樵夫说:我上有老下有小,要先照顾家里人,如果修道的人就明白这段也是点明:缘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之路,不是人人都能修道,都是追求长生不老的,要先处理好人世间的事情。 石猴问他:那你指点下方向吧。樵夫说的“灵台方寸山”,在修道术语里“灵台即指自己的内在世界,部位上勉强可以理解为头部里,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的,方寸也是在心口部位,比如方寸大乱; 包括斜月三星洞,即“心”字。这三者都指向修道都在自己的心内,也即心内求法。 菩提也是个专业术语:“菩提”一词是 梵文 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等,据说释迦摩尼是在菩提树下顿悟的。 也有把菩提子磨成做佛珠首饰的,佛珠的用途本意是108颗用来念佛自己一心不乱,也方便计数。而现在更多是装饰品。 石猴还希望樵夫带他去,樵夫不耐烦的说:我都指的那么透彻了,你还不快去。(我都把如何修道的本质告诉你了) 到了地方看到了仙童:骛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貌和身自别我不太理解,心与相俱空,相是指“所知所见之世界”;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指心怡然不动,不沾染世间的执着,任凭岁月翻腾,甲子指岁月,前面说过六十花甲,一甲子60年) 石猴还没敲门,就有人开门出来,说是师傅让人开的,也就是传说中的 未卜先知。修道的人到一定境界,因为心里纯净,杂波少,阻力小,觉知敏感度特别强, 对周围信息的捕获,包括远处的特定信息都能接受,好比大功率的无线电波一样。 因为世界的物质存在是一个频率,还有很多不同的频率,比如我们现在生活中穿梭的网络信号等等,如果会翻译,就能翻译出不同的信息。 见到菩提老祖后,诗里的专业术语解释: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1 大觉 : 大梦谁觉晓,平生我自知;我们的存在就好像梦幻泡影一样,比如昨天存在吗?未来存在吗?随着时间流逝,都只是我们的一串记忆流。 2 神仙: 神仙,指的是非凡的存在,是人类中拥有 超自然 力量的生命体。 3 金仙: 是古代书籍里对神仙的等级划分,所以是“人给神仙封了神”有:鬼仙、地仙、天仙、金仙、真人、上仙等等。大罗金仙肯定是高等级的存在了。 4 不生不灭 出自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首多心经全文260个字,也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会经常遇到,无论这本书还是生活里,歌曲都会见到。 大概意思就是:觉知自己久了,就会发现眼耳鼻舌身的感官世界并不真实存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涵盖了我们的三维空间,所以所见所想又真实又是虚幻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还有什么烦恼苦厄呢,经常念这个经,你就能慢慢体悟有很多好处的,要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没骗你的哈。 (据说舍利子是个人名,而不是现在指高僧死了以后火化会有亮晶晶的小石头叫舍利子,说明精气到了一个程度不被火化,神走了。但道家修身连精气也化掉了,叫飞升,连个小石头也不留) 5 真如本性就是,意识流背后的存在,那个才是真实的我们。好比做梦的那个人,和梦里的人。 6 历劫:历劫是一个汉字词语,一指是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曰名为周而复始。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二指为佛教用语,谓宇宙在时间上一成一毁叫“劫”。经历宇宙的成毁为“历劫”。后统谓经历各种灾难。南朝 《云笈七签》卷二:“天地改易,谓之大劫。” 简单理解为生和灭,有生即有灭,所以这个灭大家都不想接受。 菩提老祖问:“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 这里又是个专业玄机,第一个性是性情的性,即没有太多的“自我设定“,一生无性情,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只有感知,那末后来石猴为什么又会大闹天宫呢? 菩提祖师就说:不是这个性,是你父母姓什么?, ,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阴阳之说,阳气生发,比如少阳为欣欣向荣之意,好比儿童少年。与阴气敛收对应,老阴有老阴的用,但化育就弱了。 孙的含义要好很多,婴儿本论,是道家修身的指导思想,比如道德经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体内出生后的阴浊之气化掉后,人体会软绵绵的气脉流畅通畅,好像婴儿一样。 任何的病气都容易使人呈现僵硬状态,无论思想、身体的衰退,比如死者为什么僵硬,就是里面没有气的流通了。 汉族的取名习俗,先取一列有正能量的字,作为中间的辈份排列,前面是姓,最后一个是名。 广大智慧,很容易理解。真如性海,参照刚才说的真如本性。 圆觉是佛教的专业术语“圆满觉性”,指到达了一个大圆满境界,有一部经叫《圆觉经》。 大家不要把经书看的神秘,静下心来,都是一些对话和感悟指导,容易理解的。 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毕竟不知向后修些什么道果。 这段话就阐述了悟空的内涵;鸿蒙初辟(天地混沌开启)原无姓,但这只是顽空,象顽石一样没有意义的空,打破这种顽空,需要悟空。 这也是修行界里的一种歧途,认为修的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放下空了就是一切了,这种叫顽空。
文章TAG:
我的世界手游多罗法师在哪里 世界上下五千年西天在哪里 我的 我的世界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