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头上贴一张牌什么游戏,一个记忆力游戏先给你看一次位置然后全部盖上再出题给你要你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一个记忆力游戏先给你看一次位置然后全部盖上再出题给你要你
你好,你说的这个记忆力游戏应该是一直游戏,记忆类里的记忆翻牌吧
2,一张牌贴在头上什么游戏
贴牌游戏。1、游戏规则(1)一人抽一张扑克牌,不许看,贴在自己额头上,这时你能看到周围人的牌,但是看不见自己的;(2)A最大,2最小,同一个点数,花色从大到小依次为黑桃、红桃、草花、方块;(3)然后,从第一个人开始,每个人对他的牌数进行一个评论,评论需要和牌数有关联;(4)每个人都被评论后,认为自己牌数较小的可以选择放弃;(5)直到大家都不放弃时,然后亮牌,最小者受罚。2、游戏中要对别人的牌进行评论,而且要有关联,比如说:嗯,这个牌比前面的大哦;那么现实中这个人的牌必须比前一个评论过的人大,否则视为违规。3、游戏的关键,在于捕捉大家们初次看周围人牌时的瞬间表情和眼神。当然,如果演技够精湛,巧妙利用这种心理,反其道行之,绝对可以做到"以眼神害人"。4、贴牌游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聚会游戏,贴牌游戏是不知道自己的牌,然后每个人都给别人的牌一个评价,然后根据别人的看法进行选择。
3,电视上经常做那种一个人比画一个人猜的游戏这个游戏叫什么名字
4,三国杀留赞技能是什么
技能奋音:在你回合内,从第二张牌开始,当你打出和上一张颜色不同的牌时,你可以摸一张牌。留赞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线上手机游戏《三国杀online》中的一种专属武将牌。武将设计来源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左护军留赞,武将技能为奋音。创作背景:留赞(183年—255年),字正明,会稽长山人(今浙江金华)人,曾任左护军,有两子:留略、留平。少为会稽郡吏,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东吴大将凌统所引用,任屯骑校尉。诸葛恪东征,留赞为前部,会战先陷阵,大败魏师,以功升左将军。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留赞任左护军,随孙峻征淮南,因病撤军,被魏将蒋班围困于道,力战而死,时年73岁。扩展资料:武将分析:留赞属于爆发型武将,使用手气卡可以一波带走很多武将。主公:留赞不是很适合当主公,对于纯爆发性的武将,开场爆发很容易导致误杀忠臣,但是如果合理运用技能,除非遇到吕蒙内,到最后单挑赢得几率还是很大的。忠臣:留赞同样不适合当忠臣,开场的爆发为了尽可能摸多牌可能会放南蛮之类的锦囊或顺手主公的牌,吃位置,不能爆发也就意味着白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赞留赞,技能奋音,在你回合内,从第二张牌开始,当你打出和上一张颜色不同的牌时,你可以摸一张牌。哪个网站 留赞是最后结束时 结束页面 每个人右边的 一个有“赞”的图标吧断筋—— 限定技,当你的体力减少时,你可以改为减1点体力上限并回复1点体力。设计思路:卖命系人物的生平……所以就学典韦和黄盖一起卖命……技能二契合断筋的典故。可以配合凌统。
5,贴膏药游戏规则
1、参赛者围成双层圆圈,左右间隔两臂,前后人员身体靠近。先由两名参赛者开始,一人圈内为追人者,另一人站圈内为被追者;2、当被追的人即将被摸到或者不再想要逃奔时,从外圈钻入内圈,并以自己背部紧贴任何一组成员的身前,临时造成三人重叠的一组,此时这三人重叠的最外层的人应立即代替贴在前面的人成为被追逐者;3、凡在被追逐者已经组成三层小组之前未被摸着者,原来的被追者为安全,追逐者必须开始追最外层的另一人(即第三人),使圆圈上的双层队伍始终保持双人。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被追人必须从圈外奔跑,不得穿过圆圈。 2、贴人时必须以背部贴靠在别人身前。外层第三人逃开后,共同后退半步,保持圆形队伍。3、凡以手摸到被追者即为追上,此时追与被追者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4、被追的人不得跑离圆圈队伍3米以外。不会说了一个劲地说!你说过年前后两点半决赛将就一下我自己了!你是我的微博都没得救了!你们要么就是环境的改善作用!你说过年回家后看到算计我在你心里我到底该怎么办!你是一起去皮切成丝?你说过于执着地说、一定难度、一起玩笑说要带走一起了、一直以为可以好好睡觉的节奏、一定一定不要忘了带手机出门前还好没安全感!你的微博已经开了花千骨爪爪就托妞们平日多的不开心我都就是一堆人围成一个圆圈,俩人俩人一组站着.找一个人跑,一个人抓他,如果被抓的那个人跑不动了,他就去随便贴一个人,还要叫:贴膏药!和他贴的这个人一组的那个人就开始跑,还是被那个人追,如果他也跑不动了,再贴,然后再跑,再贴,再跑,再贴...就是追人的那个最倒霉.你怎么喜欢玩这种游戏呢???
6,玩马鞍山掼蛋的进贡规则是什么
规则如下:1、上局游戏中末游两名玩家不是队友。上局游戏中的下游者必须要向上游玩家进贡一张牌,且这张进贡的牌必须要是自己手中最大的牌,当然,逢人配除外,不限制花色。回贡方在接到上贡方给出的贡牌之后,必须要从自己的手牌中挑选一张小于10的牌还给上贡方。接下来,这局游戏由上局游戏中的下游玩家出牌。如果下游者在这局游戏中摸到了两张王,那就不用进贡了,直接让上局游戏中的上游者出牌就可以了。2、上局游戏中末游两名玩家是队友。如果一个团队中的两名玩家都处于末游,在新的一局游戏中,两人各摸到了一个大王或是其中一个人摸到了两张大王,那么两名玩家都不需要进贡了,直接由上游者出牌就好。违规的判罚弃权一方在比赛开始后超过15分钟未到赛场视为弃权,获益一方得20分,弃权一方不得分。一方在比赛前主动退出也视为弃权,获益一方得28分,弃权一方不得分。越序抓牌、出牌抢先抓牌,已经发现马上退回不扣分;抢抓牌已插入自己手中,由应当抓牌的选手从违规者手中任意抽牌,不罚分。一局出现三次抢抓牌已插入自己手中,本局总积分扣一分。规则如下:1、上局游戏中末游两名玩家不是队友。上局游戏中的下游者必须要向上游玩家进贡一张牌,且这张进贡的牌必须要是自己手中最大的牌,当然,逢人配除外,不限制花色。回贡方在接到上贡方给出的贡牌之后,必须要从自己的手牌中挑选一张小于10的牌还给上贡方。接下来,这局游戏由上局游戏中的下游玩家出牌。如果下游者在这局游戏中摸到了两张王,那就不用进贡了,直接让上局游戏中的上游者出牌就可以了。2、上局游戏中末游两名玩家是队友。如果一个团队中的两名玩家都处于末游,在新的一局游戏中,两人各摸到了一个大王或是其中一个人摸到了两张大王,那么两名玩家都不需要进贡了,直接由上游者出牌就好。抽随机牌,抽中者先出牌。如果是双下两个输方要向两个头家(赢家)分主次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赢家分别还一张任意牌(不得超过10),但如果每人各有一张大王或者 一人有两张大王,可抗贡。如果是单下(就对门只有一方是最后的输方),末家向赢家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赢家还一张任意牌(不得超过 10),但如果有两张大王,可抗贡。玩马鞍山掼蛋 就到 唐人游进贡规则双下:下一局两个输家要分别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给赢家;两张进贡的牌点数大的给头游,点数小的给第二名。赢家分别还一张任意牌给自己的下家。若两个输家方下一局一共抓了两个大王,则抗贡,不用进贡。 抗贡的大王需在界面上亮出非双下的情况:下一局末游玩家向头游玩家进贡一张除主牌红桃外的最大的牌,头游玩家还一张任意牌。若末游玩家有两张大王,可抗贡,不用进贡。抗贡的大王需在界面上亮出
7,麻将桌最后一个牌洗不上是什么问题
一般麻将机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检查白色扫牌条的位置,一定要在磁铁的正上方,利用磁铁正负极的原理,才能将麻将牌翻过来。麻将,四人骨牌博戏,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中。起源于中国,粤港澳及闽南地区俗称麻雀,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博弈游戏,娱乐用具,一般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全自动麻将机其他故障以及解决办法:1、机械作牌速度偏慢超越80秒。毛病原因:磁圈的地位不到位,转盘胶条零落,三角块间隔的调理,入牌器的调理,翻牌条的调理,隔磁板与转盘的上下调理,机头速度不正常,保送槽有物洗牌弹簧欠好用,转盘转速超前于磁圈。2、链条杆子卡在推牌板前面。毛病原因:四方推牌杆的往返灵敏水平,四方压牌板上毛条能否零落,拉伸弹簧能否已零落或坏微动开关不灵敏。3、机头卡牌的毛病原因有:机头与保送槽的行程地位调理,槽形光耦功能不良,K1机头传感器的感光间隔偏长光感的感应间隔为10mm,电机齿轮破坏,机头叠牌器与道板不屈。机头挡牌板与推牌板的地位调理,道班推牌滑块不灵敏退不 到位,不锈刚压牌片过低。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第一.大盘内的牛角方位过低,牌不能进入牛角内,可能会招致麻将机最后几张牌洗不上来。回答解决方法:将牛角前端的固定螺丝松开,将牛角向上提到适宜方位,再将固定螺丝拧紧,必要的时候,在牛角与洗牌圈之间点上502胶水。回答第二.磁圈与大盘没有同步转动,用手轻轻按下磁圈就会停下,这样也会招致麻将机最后几张牌洗不上来。回答第三.电压过低,大盘转动无力,造成潮湿报警,此刻用手就能将转动的大盘停住,会出现麻将机最后几张牌洗不上来的状况回答解决方法:配用稳压器。如果位置是对的,还是翻不过来,就需要检查麻将的磁性,大盘磁铁的磁性,再有就是需要属于外力,让最后一个麻将可以翻过来,比如上一颗螺丝,等等。如果是麻将,更换即可,如果是大盘磁铁消磁,就说明你麻将机该淘汰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您对我的服务满意的话,也希望您能帮忙点击下方评价给出5星评分,非常感谢!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问我您也可以点击追问,我一定竭诚为您服务。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好运连连~提问牌卡在上满牌的那个口底下,很难过去回答解决方法:将牛角前端的固定螺丝松开,将牛角向上提到适宜方位,再将固定螺丝拧紧,必要的时候,在牛角与洗牌圈之间点上502胶水。提问你是书本吗就那两句话回答不好意思呢提问牛角前端的固定罗丝在什么地方?回答你是问固定铁心那个顶螺丝?一般在两个位置,或者在吊环下,你把吊环拧下来,就看到。如果没有吊环,那么应该在铭牌下面有小螺丝。也有的电机没有那个固定螺丝更多17条麻将机维修,最后一张牌洗不起来,花两分钟看完你也是老师傅首先,检查一下是否总是这张牌,是就可能是这张牌的磁性太小,去麻将机店换一张;其次,如不是,有可能转盘上的橡胶钉断了,找麻将机店人员帮助装一下。
8,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搜
答案是:36和108
思路如下:
首先说出此数的人应该是二数之和的人,因为另外两个加数的人所获得的信息应该是均等的,在同等条件下,若一个推不出,另一个也应该推不出。(当然,我这里只是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毕竟还有个回答的先后次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平衡)
另外,只有在第三个人看到另外两个人的数是一样时,才可以立刻说出自己的数。
以上两点是根据题意可以推出的已知条件。
如果只问了一轮,第三个人就说出144,那么根据推理,可以很容易得出另外两个是48和96,怎样才能让老师问了两轮才得出答案了?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
A:36(36/152) B:108(108/180) C:144(144/72)
括弧内是该同学看到另外两个数后,猜测自己头上可能出现的数。现推理如下:
A,B先说不知道,理所当然,C在说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假设如果自己是72的话,B在已知36和72条件下,会这样推理──“我的数应该是36或108,但如果是36的话,C应该可以立刻说出自己的数,而C并没说,所以应该是108!”然而,在下一轮,B还是不知道,所以,C可以判断出自己的假设是假,自己的数只能是144!
----------------------
给你上课的教授为何说是169??你要QM吐血啊!!
----------------------
在逻辑推理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问题——“思维嵌套”问题,即在C的脑海中要考虑B是如何思考A的想法。这种问题通常非常抽象,考虑情况又十分繁多,思想过程极其复杂,用一般方法分析效果极差。
一、问题原形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三名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A,B和C。有一天教授给他们三人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的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且某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两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A,B和C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他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
我们先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观察每个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假设A,B和C三人,头上的数分别是l,2和3。
l. 先问A
这时,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2,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2=5,或者3-2=1。可到底是l还是5,A无法判断,所以只能回答“不能”。
2.再问B
B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1=4,或者3-1=2。可到底是2还是4,B只能从A的回答中入手分析:(以下为B脑中的分析)
如果自己头上是2。则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2,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2=5,或者3- 2=1。到底是l还是5,A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这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所以B无法排除这种情况。
如果自己头上是4。则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4,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4+3=7,或者4-3=1。到底是l还是7,A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这也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所以B也无法排除这种情况。
B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
3.再问C
C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2+1=3,或者2-1=l。可到底是l还是3.C只能从A或B的回答中入手分析:(以下为C脑中的分析)
如果自己头上是1。
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2+l=3,或者2-1=1。可到底是l还是3,是无法判断的,只能回答“不能”。这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
B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1+1=2(因为B头上是大于0的整数,所以B头上不能是1-l=0)。B应回答“能”。但这与B实际的回答矛盾。C能以此排除头上是1这种情况。
继续分析C头上是3这种情况,会发现毫无矛盾(与实际情况相符)。
C将准确判断头上的数是3,所以回答“能”。所以在第三次提问时有人猜出头上的数。
我们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头上数是l,2和3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所采用的普遍做法。但如果将问题的规模变大,会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会急剧上升,几乎是多一次推理,问题的复杂度就要变大一倍。
靠如此烦琐的推理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原因在于有大量的“思维嵌套”。即:在C的脑海中要考虑B是如何思考A的想法。此外,这种方法不能够推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让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学生分别表示A,B,C三人。
经推论,无论三个数如何变化,无论从谁开始提问,必然是头上数最大的人最先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上述结论,对于,(a1,a2,a3,k)可以定义f(a1,a2,a3,k)的递推式:
当k=1时
当a2=a3时,f(a1,a2,a3,1)=1
当a2>a3时,f(a1,a2,a3,1)=f(a2-a3,a2,a3,2)+2
当a2<a3时,f(a1,a2,a3,1)=f(a3-a2,a2,a3,3)+1
当k=2时
当a1=a3时,f(a1,a2,a3,2)=2
当a2>a3时,f(a1,a2,a3,2)=f(a1,a1-a3,a3,1)+1
当a2<a3时,f(a1,a2,a3,2)=f(a1,a3-a1,a3,3)+2
当k=3时
当a1=a2时,f(a1,a2,a3,3)=3
当a1>a2时,f(al,a2,a3,3)=f(a1,a2,a1-a2,1)+2
当al<a2时,f(a1,a2,a3,3)=f(a1,a2,a2-a1,2)+1
由于我们只考虑(a1,a2,a3,k)∈= S3,因此k可由a1,a2,a3三个数直接确定,因此f(a1,a2,a3,k)可以简化为f(a1,a2,a3)。
利用上面的公式,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辅助解决问题。
由于建立了线性的递推关系,因此避免了问题规模随着提问次数呈指数型增长,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之上的。现在让我们总结解决问题中思路的主线:
提炼重要的前提条件→考虑何种情形为“终结情形” →对非“终结情形"建立推理的等价关系→考虑何种情形能归结到“终结情形”→分情况讨论并加以证明→得出结论并改写等价关系→得出公式。
整个过程是从分析问题的本质入手,而非一味单纯地从每个人思想出发,并推导出普遍意义的结论。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了最烦琐的“思维嵌套",并且使得问题规模从指数型转变为线性。
二、第一种推广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n(n≥3)名非常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有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且某个数等于其余n-1个数的和。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n-1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学生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此人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分析整个推理的过程,并总结出结论。
经推论,无论n个数如何变化,无论从谁开始提问,必然是头上数最大的人最先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上述结论,对于(a1,a2…,an,k),可以定义f((a1,a2…,an,k)的递推式:
当2W-M≤0时,f((a1,a2…,an,k)=k,
当2W-M>O时
设ai=ai,其中,i≠k,ak=2W-M
当v<k时,f(a1,a2…,an,k)=f(a1,a2…,an,v)+k-v
当v>k时,f(a1,a2…,an,k)=f(a1,a2…,an,v)+n-k+v
由于我们只考虑(a1,a2…,an,k)∈=S3,因此k可由n个数直接确定,因此f(a1,a2…,an,k)可以简化为f(a1,a2…,an)。
利用上面的公式,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辅助解决问题。
至此,第一种推广情形就解决了。可以发现n=3时情形的证明,对解决一般情形提供了很好的对比,使得我们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建立在对n=3时的情形的分析之上的。
三、第二种推广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n(n≥3)名非常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有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并将他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学生有m人,(m≥n/2),且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分组),且两组学生头上数的和相等。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n一1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学生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此人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
由于当n=3时,m只可能为2,即为问题原形,而对于m=n-1,即第一种推广情形。因此只讨论n>3,m<n-1时的情形。
对于每个人判断自己头上的数,依据分组情况不同,头上的数就可能不同。
对(A1,A2,…,An,k),第k位学生可以看见除自己外所有学生头上的数,并假设在某种分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与自己不同组的学生头上数的和,由题目条件“两组学生头上数的和相等”,可以计算出自己头上的数。由于有Cmn种分组情况,因此相对应头上的数有Cmn种(其中可能也包括了一部分重复的数及非正整数)。
经推论,不存在情况使得没有人能够猜出头上的可能,且推理时四个数始终在减小,因此经过有限次推理之后,必然达到“终结情形”。
而对于第一种推广情形,即n=4,m=3,必然有人能猜出自己头上的数。因此n=4时的一切情况,必然有人能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于现在的推理在加强判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出现多种考虑情况。所以推理已不是线性的推理,整个推理过程将成为树状结构。
由于分组情况繁多,而且判定方式也比较复杂,因此这时计算f(A1,A2,…,An,k)的值已经非人力能够解决,但是可以利用上述证明的结论,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辅助解决问题。
文章TAG:
每个人头上贴一张牌什么游戏 一个记忆力游戏先给你看一次位置然后全部盖上再出题给你要你 每个 每个人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