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伎生何处 营妓攻略,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

伎生何处成衣铺有什么用 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伎生何处成衣铺有什么用 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一起来看看! 成衣铺是用来买衣服的地方。不同的衣服会附加不同的属性。 成衣铺需要小比时拿到第一才能在外出时进入。

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

2,古代妓女的文化到底有多高宋朝达到了顶峰吗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虞姬是一位被过度娱乐化的女性,事实很可能不会这么浪漫。(电视剧中的虞姬)正史当中的虞姬仅仅是寥寥数笔,生卒年月、出生地、最终结局,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司马迁写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关于虞姬的,就是那么一句话:“有美人虞,常幸从。”之后项羽唱了那著名的《垓下歌》,“歌数阙,美人和之。”从这段内容中可以肯定,虞姬身份不一般,因为经常跟随项羽——那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为什么打仗还能常常跟在项羽身边?有人说虞姬很可能是“营妓”,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了。虽然项羽军中极有可能设置了营妓,但项羽怎么说也是个王,带上自己喜欢的妃嫔更合适吧?司马迁在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用了“美人”这个词,应该不是指的“小美女”吧?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虞姬的封号了。而“美人”这个封号,比当时“夫人”这个称号要低很多……所以,虞姬很可能是低等级的嫔妃,地位真不高。当然,等级不高不代表不受宠,你看项羽打仗经常带着她,就说明问题了。二十多岁的项羽,很可能没有几个姬妾,虞姬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就带在身边了。不过呢?你要是按司马迁描述,事情没这么感人。霸王别姬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但司马迁原文中描述的,项羽唱过《垓下歌》之后,直接就上马突围走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没有虞姬拔剑自刎这一段,项羽也没有带虞姬走,自己唱完歌就骑马跑了……当然,你要是说这事儿不重要,所以司马迁没写下来,我也无话可说。上面写得有点乱,大概意思就是:虞姬是项羽喜欢的女子,所以常常带在身边,但她并非项羽唯一的嫔妃,地位也并不高。另外,项羽临走的时候,不一定有虞姬自刎这一段内容,虞姬的结局没人知道。但是,英雄配美女,正因为关于虞姬的正史记载很少,我们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所以,虞姬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娱乐化的人物,是人们对项羽浪漫爱情的合理想象,也就没必要深挖太多了。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虞姬是一位被过度娱乐化的女性,事实很可能不会这么浪漫。(电视剧中的虞姬)正史当中的虞姬仅仅是寥寥数笔,生卒年月、出生地、最终结局,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司马迁写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关于虞姬的,就是那么一句话:“有美人虞,常幸从。”之后项羽唱了那著名的《垓下歌》,“歌数阙,美人和之。”从这段内容中可以肯定,虞姬身份不一般,因为经常跟随项羽——那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为什么打仗还能常常跟在项羽身边?有人说虞姬很可能是“营妓”,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了。虽然项羽军中极有可能设置了营妓,但项羽怎么说也是个王,带上自己喜欢的妃嫔更合适吧?司马迁在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用了“美人”这个词,应该不是指的“小美女”吧?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虞姬的封号了。而“美人”这个封号,比当时“夫人”这个称号要低很多……所以,虞姬很可能是低等级的嫔妃,地位真不高。当然,等级不高不代表不受宠,你看项羽打仗经常带着她,就说明问题了。二十多岁的项羽,很可能没有几个姬妾,虞姬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就带在身边了。不过呢?你要是按司马迁描述,事情没这么感人。霸王别姬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但司马迁原文中描述的,项羽唱过《垓下歌》之后,直接就上马突围走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没有虞姬拔剑自刎这一段,项羽也没有带虞姬走,自己唱完歌就骑马跑了……当然,你要是说这事儿不重要,所以司马迁没写下来,我也无话可说。上面写得有点乱,大概意思就是:虞姬是项羽喜欢的女子,所以常常带在身边,但她并非项羽唯一的嫔妃,地位也并不高。另外,项羽临走的时候,不一定有虞姬自刎这一段内容,虞姬的结局没人知道。但是,英雄配美女,正因为关于虞姬的正史记载很少,我们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所以,虞姬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娱乐化的人物,是人们对项羽浪漫爱情的合理想象,也就没必要深挖太多了。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虞姬是一位被过度娱乐化的女性,事实很可能不会这么浪漫。(电视剧中的虞姬)正史当中的虞姬仅仅是寥寥数笔,生卒年月、出生地、最终结局,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司马迁写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关于虞姬的,就是那么一句话:“有美人虞,常幸从。”之后项羽唱了那著名的《垓下歌》,“歌数阙,美人和之。”从这段内容中可以肯定,虞姬身份不一般,因为经常跟随项羽——那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为什么打仗还能常常跟在项羽身边?有人说虞姬很可能是“营妓”,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了。虽然项羽军中极有可能设置了营妓,但项羽怎么说也是个王,带上自己喜欢的妃嫔更合适吧?司马迁在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用了“美人”这个词,应该不是指的“小美女”吧?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虞姬的封号了。而“美人”这个封号,比当时“夫人”这个称号要低很多……所以,虞姬很可能是低等级的嫔妃,地位真不高。当然,等级不高不代表不受宠,你看项羽打仗经常带着她,就说明问题了。二十多岁的项羽,很可能没有几个姬妾,虞姬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就带在身边了。不过呢?你要是按司马迁描述,事情没这么感人。霸王别姬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但司马迁原文中描述的,项羽唱过《垓下歌》之后,直接就上马突围走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没有虞姬拔剑自刎这一段,项羽也没有带虞姬走,自己唱完歌就骑马跑了……当然,你要是说这事儿不重要,所以司马迁没写下来,我也无话可说。上面写得有点乱,大概意思就是:虞姬是项羽喜欢的女子,所以常常带在身边,但她并非项羽唯一的嫔妃,地位也并不高。另外,项羽临走的时候,不一定有虞姬自刎这一段内容,虞姬的结局没人知道。但是,英雄配美女,正因为关于虞姬的正史记载很少,我们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所以,虞姬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娱乐化的人物,是人们对项羽浪漫爱情的合理想象,也就没必要深挖太多了。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之笔,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北宋的王巩被流放蛮荒岭南宾州五年,北归时反而黑发如漆,面如红玉,神采焕发,性情豁达。苏轼写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三十三年是在被贬谪的异乡度过。宦海沉浮,苏轼也曾挣扎彷徨孤寂,拣尽寒枝不肯栖,感叹,何是忘却营营。被贬黄州时,人生的顺逆,在他看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再贬惠州,他把所有的困厄愁苦都变成了甜蜜,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海南,他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心志。苏载一次比一次被贬滴的更偏远,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滴之地,最后竟二成了苏轼引以功业的地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伦海角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一白居易云一一如果内心安定,即便困于伤心之地,也如同身在故乡了。这就是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乐观豁达的心态。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虞姬是一位被过度娱乐化的女性,事实很可能不会这么浪漫。(电视剧中的虞姬)正史当中的虞姬仅仅是寥寥数笔,生卒年月、出生地、最终结局,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司马迁写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关于虞姬的,就是那么一句话:“有美人虞,常幸从。”之后项羽唱了那著名的《垓下歌》,“歌数阙,美人和之。”从这段内容中可以肯定,虞姬身份不一般,因为经常跟随项羽——那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为什么打仗还能常常跟在项羽身边?有人说虞姬很可能是“营妓”,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了。虽然项羽军中极有可能设置了营妓,但项羽怎么说也是个王,带上自己喜欢的妃嫔更合适吧?司马迁在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用了“美人”这个词,应该不是指的“小美女”吧?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虞姬的封号了。而“美人”这个封号,比当时“夫人”这个称号要低很多……所以,虞姬很可能是低等级的嫔妃,地位真不高。当然,等级不高不代表不受宠,你看项羽打仗经常带着她,就说明问题了。二十多岁的项羽,很可能没有几个姬妾,虞姬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就带在身边了。不过呢?你要是按司马迁描述,事情没这么感人。霸王别姬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但司马迁原文中描述的,项羽唱过《垓下歌》之后,直接就上马突围走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没有虞姬拔剑自刎这一段,项羽也没有带虞姬走,自己唱完歌就骑马跑了……当然,你要是说这事儿不重要,所以司马迁没写下来,我也无话可说。上面写得有点乱,大概意思就是:虞姬是项羽喜欢的女子,所以常常带在身边,但她并非项羽唯一的嫔妃,地位也并不高。另外,项羽临走的时候,不一定有虞姬自刎这一段内容,虞姬的结局没人知道。但是,英雄配美女,正因为关于虞姬的正史记载很少,我们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所以,虞姬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娱乐化的人物,是人们对项羽浪漫爱情的合理想象,也就没必要深挖太多了。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之笔,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北宋的王巩被流放蛮荒岭南宾州五年,北归时反而黑发如漆,面如红玉,神采焕发,性情豁达。苏轼写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三十三年是在被贬谪的异乡度过。宦海沉浮,苏轼也曾挣扎彷徨孤寂,拣尽寒枝不肯栖,感叹,何是忘却营营。被贬黄州时,人生的顺逆,在他看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再贬惠州,他把所有的困厄愁苦都变成了甜蜜,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海南,他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心志。苏载一次比一次被贬滴的更偏远,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滴之地,最后竟二成了苏轼引以功业的地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伦海角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一白居易云一一如果内心安定,即便困于伤心之地,也如同身在故乡了。这就是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乐观豁达的心态。唐,宋、明时名妓和名人的风流事传的特别多,但我觉得明朝更多……古代妓女也分等级吧!妓则伎通,《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妓,女乐也。”《康熙字典》也将“妓”解释为女乐,可见在古代妓女,大多都会歌舞。而用我们现在词妓女指女艺人,妓在古代社会基本上都是合法的,在先秦时妓都是由国家管理,据《战国策》记载齐国管仲开设的公营妓院,所收的钱都归国库所有,用于军费。妓女们不但要卖笑还要学习歌,舞、琴、弹唱等,以博取客人的青睐。古代妓女可为多才多艺,唐代以后,文人官员眠花宿柳,出入烟花场所是很平常的事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就是风流文士的写照,风情万种的妓女往往是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唐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曾留恋温柔乡闹出不少事情。宋代后妓女盛行,甚至皇帝像什么宋徽宗与李师师……不过是民间传说,真假未知。到了明朝,朝廷里还有“教坊司”的设置,名义上管的是歌舞女子其实都是官妓,不过大多是犯了罪官员女眷,明朝著名的秦淮八艳如柳如是、马湘兰、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等,个个貌美如花,艳名远播。而且,那个时期的妓女,还都特别有才,个个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在当时妓女文化很高,因为古代那时大多良家女子很少读书,不能上学堂,谈何文化。以前去妓院时,女子会说,公子……小女子给你抚琴一首,现在可能在也没有了吧!哈哈

古代妓女的文化到底有多高宋朝达到了顶峰吗

文章TAG:伎生何处  营妓攻略  伎生何处成衣铺攻略  伎生  何处  营妓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