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伎生何处民伎开启攻略,同校生1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同校生1攻略

你剧情序章完成了下面当然是找那个你开始选择完成序章的那个女的然后和他到各个地方进行XX满足他当他的友好度到最高自然就可以进行下一个人物!你每天让他高潮几次 不都会加分的吗分数越高自然友好度就越高!祝你好运
这好像是2的开头片段啊……

同校生1攻略

2,家中无浪子财从何处来的典故

家中无浪子财从何处来的典故是宋代的浪子是指游手好闲,风流倜傥,浪迹青楼妓馆的公子哥儿。如宋史李邦彦传载,邦彦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语为辞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家中无浪子财从何处来相关资料家无浪荡子财从何处来是来自民间的一句俗语,没办法考证到是谁讲的,这句话讲的是年轻人需要出去打拼,不打拼的话就没有多大概率能成功。类似的一句话是家无浪荡子官从何处来,这句话常用在广东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人经商和做官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家中无浪子财从何处来的典故

3,伎生何处民伎线攻略

伎生何处民伎线怎么刷 伎生何处民伎线攻略。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伎生何处民伎线怎么刷 伎生何处民伎线攻略。一起来看看! 你想走民妓线的话需要先刷唐宝宝。角色礼物建议刷温从安和昊师傅,杨玉的礼物是100钱+3次免费去藏书阁,价值比另外两个少点,这样大概勉强卡的住时间。 以上就是小编带给大家的伎生何处民伎线攻略。

伎生何处民伎线攻略

4,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丈夫是怎样去平衡几个妻子的关系的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古代称唱戏的为"戏子",是一种蔑称。古代唱戏的地位低下,处于下九流的位置,等同于娼妓。唱戏的出身卑微,许多都是穷人家里养不起才送到戏班学艺唱戏以求生存。唱戏的受到官府富豪的压榨欺凌,地痞流氓的敲榨骚扰,生活不易。但为了生存,只能曲意奉承逆来顺受。女演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特别是漂亮的女演员更加不易。贪官富豪想占有,地痞流氓要强抢,就连街头小混混可以揩油欺侮。如果不从,不仅自身难保,就连整个戏班都要遭殃。所以,古代的戏子想要洁身自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真比登天还难。古代男人不是多妻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多妾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男人好色的本性的,而是为广子嗣!满足古代男性好色本性的专门地方叫做青楼!中国古代对于各种欲望是非常厌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有点像清教徒式的国家,其中对性欲尤其厌恶!淫的本意是多余,不应该,不正确的意思,但是后来就逐渐变成了专指性欲!所以,青楼啊,虽然人人都爱去,但是人人都要骂!现在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有生育上的问题,都是很麻烦的问题,理论上是根本无解的!但是,古代就有解决的办法,女方生育有问题,那就纳妾来解决!要是男子生育有问题,大家所有人都知道话,那这个男的根本不会成婚(杨素有个儿子就是这种情况,不婚)!大概只有太监那种不要面皮的人,才会明明不行,还要娶妻纳妾成婚!而且似乎清朝之前的太监们也没有干这种事情的!古代和现代在有一点上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这个妻子没有孩子的话,都不大好用离婚来解决问题的!除了皇帝包括其他有贵族爵位的人以外,其他人是不大好用离婚来解决的,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没法确定!而且,古代男子对妻子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要负责妻子的这一生的!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男子不碰妻子,妻子肯定无法怀孕,而男子碰没碰妻子,又是一个不可说不可问的范围!为什么皇帝可以呢,因为有一个嫡长子继承的问题,必须要有嫡子,这是政治问题不关儿女私情,其实也有变通的法子,那就是把其他妃子的孩子过继给皇后,皇后做养母,宋仁宗就是这个情况!而妾在古代法理上的地位实际是仆人,是奴隶,所以古代才会出现恶霸强抢民女这种事,不然为什么会不答应去有钱人家过好日子呢?或者说,妾,就是工人,是受雇佣来的!主要工作是生孩子,其他工作包括做家务!即便是现在有哪个女的会因为一个保姆或者代孕的和丈夫发生矛盾吗?当然,保姆或者代孕只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然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受孕方式,只能用原始的受孕办法!当然,丈夫也可能对妾产生其他情感,毕竟就是现在也有保姆和男雇主发生爱情的例子!但,在法理上,妾就是代孕的加保姆!妻子是可以不经过丈夫同意责打甚至虐待妾的,更甚至把妾赶走!要是丈夫死了,妻子基本上都是会把妾赶走或者卖掉的!这就是法理上的!如果丈夫护着妾而欺负妻子,妻子上告,丈夫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的!当然实际上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就好像现在,法律规定一夫一妻,但是真没有妻子和小三小四和谐相处的或者相安无事的吗?更或者,女的既有丈夫也有几个情人,而且也相安无事或者和谐相处的吗?所以古代除非这个妻子连怀孕都没有怀过,否则妻子是想怎么处置妾就怎么处置妾的,甚至包括妾生的孩子!丈夫站在旁边理论上那是劝都没法劝的!一定要搞清楚妾的存在就是为了生孩子的!不是为了其它的!当然男人们会打着为了多生几个孩子的名号来纳妾实则是为了满足色欲性欲!如果这个妻子生了好几个孩子有男有女的,全都没有夭折,那么,妻子完全有权力不准丈夫纳妾的!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不就是因为老爷的夫人讨厌潘金莲,阻止老爷纳潘金莲而把潘金莲卖给武大郎的嘛!电视剧上那种男人坐享齐人之福的完全是胡说八道鬼扯!所以古代的男人们,是,根本不处理妻妾之间的关系的,是没有权力处理,就是妻子来处理的!现在的男人们也可以学学啊!首先要说服妻子允许自己找小三,其次是说服别的女的心甘情愿做小三!不同的是古代,男人们有个为了生孩子的借口,现在没有了!当然,古代如果妻子特别能生,那男人也没有纳妾的理由了,不是也有人照样纳妾的嘛!为了照顾男女平等原则,女人其实也可以这么干啊!汉高祖的吕后,唐中宗的韦后,在她们的丈夫活着的时候,不都有男宠或者情人的嘛!另外说一句题外话,现在人对男主外女主内,一定是有误解,这真的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在古代做饭真的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像现在做饭那么简单容易……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古代称唱戏的为"戏子",是一种蔑称。古代唱戏的地位低下,处于下九流的位置,等同于娼妓。唱戏的出身卑微,许多都是穷人家里养不起才送到戏班学艺唱戏以求生存。唱戏的受到官府富豪的压榨欺凌,地痞流氓的敲榨骚扰,生活不易。但为了生存,只能曲意奉承逆来顺受。女演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特别是漂亮的女演员更加不易。贪官富豪想占有,地痞流氓要强抢,就连街头小混混可以揩油欺侮。如果不从,不仅自身难保,就连整个戏班都要遭殃。所以,古代的戏子想要洁身自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真比登天还难。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古代称唱戏的为"戏子",是一种蔑称。古代唱戏的地位低下,处于下九流的位置,等同于娼妓。唱戏的出身卑微,许多都是穷人家里养不起才送到戏班学艺唱戏以求生存。唱戏的受到官府富豪的压榨欺凌,地痞流氓的敲榨骚扰,生活不易。但为了生存,只能曲意奉承逆来顺受。女演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特别是漂亮的女演员更加不易。贪官富豪想占有,地痞流氓要强抢,就连街头小混混可以揩油欺侮。如果不从,不仅自身难保,就连整个戏班都要遭殃。所以,古代的戏子想要洁身自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真比登天还难。
立倡伎出身的卞氏为正妻,在那个时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读懂曹操,洞悉那个时代,并走进卞夫人的世界,就会感叹:曹公的婚姻才是“乾坤大道”!其实卞氏原本不是曹操的嫡妻,而只是一个妾,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丁夫人终生未育,于是曹操将另一名小妾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建安二年,风流成性的曹操玩了一把火,在宛城之战收降了张绣后,得意忘形的他盯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当晚就给人家来了一场“体检”(《三国演义》称之为邹氏)。颜面尽失的张绣一怒之下反了,曹操猝不及防狼狈窜逃。混战中,曹昂、曹安民和典韦三人,用自己的生命拼来曹操一条生路。曹昂的死让丁夫人陷入绝望之中,她夜夜啼哭,责骂曹操“杀了我的儿子”,搞得曹操不厌其烦,一怒之下把丁夫人打发回了娘家。后来理亏的曹操多次登门试图迎回丁夫人,无奈丁夫人心死了,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留下休书一封,结束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曹操一生有名分的妻妾至少16个,选择面很大,可谁也没料到,他会把嫡妻的身份授予一个倡伎出身的卞氏。曹操此举,表面上不合逻辑,其实首先跟他的出身有关。这个官二代活得很憋屈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桓帝时期官居司隶校尉,汉灵帝时期又出任大鸿胪、大司农,位列九卿。中平四年,也就是曹丕出生的那一年,曹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汉灵帝任命为太尉,位列三公。秦汉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相当于宰相班子,“九卿”即九个行政机构的部长。东汉时期三公的实权虽然并不大,但作为外朝的领袖,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比如袁绍,张口就自夸袁家是“四世三公”。老爸是朝廷“扛把子”,曹操也不拉胯,他不到30岁就先后出任骑都尉、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子承父业的势头很猛。卞夫人的家世却有点拿不出手,她出身于琅琊郡低贱的“倡伎之家”。古代的“倡伎”跟今天的概念不同,它泛指声色行业,也包括皮R生意。卞家的主业就是以歌舞侍奉达官贵人,可以理解为艺人。由此可见卞氏应该是个色艺俱佳的女人,否则绝不会入曹操的法眼。纳妾在东汉相对宽松,可娶嫡妻一定会讲究门当户对,曹操这个尊贵的官二代,东汉政坛的新星,立倡伎为嫡妻,这个举动在当世无异于自绝于主流社会。理由很简单,曹操出身其实也不高贵,他被人骂作“赘阉遗丑”,与豪门士族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曾经有个网友跟我杠,说人家老爸是三公,怎么就是寒门了?其实他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寒门是相对于豪门来讲,也叫庶族,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并非指贫寒。其次曹嵩虽然是三公,可一点也不贵,他这个太尉是干爹曹腾帮他买的。曹腾是桓灵时期的大太监,士族集团最看不起的一个阶层。曹操虽然试图将自己的家族与曹参“并轨”,可事实上,史书上连他的祖父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家族跟“贵”距离十万八千里。所以,曹操的出身成了袁绍、孔融、陈琳等豪门士族集团的笑柄。因此,曹操与卞氏其实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他是上流社会的低贱人而已。曹操那么多妻妾,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们没有一个出身豪门士族,也就是说,曹操即便想与豪门联姻,恐怕也未必能如愿。假如他不立卞夫人,其她夫人要么也是出身低微或低贱,要么就是从别人那里接盘的“再生资源”。你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低微也比低贱的倡家女好很多吧?这就要说到卞夫人的过人之处。这个倡家女深谙“坤道”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他心目中的妻子绝不是让外人膜拜的花瓶,而是对曹家有实际作用的锅碗瓢盆。史书上几乎没有提及卞氏长得如何漂亮,歌舞技艺如何出众,更没有魅惑男人的手段,而是土得掉渣的“烟火味”。作为曹操的妻子,她从来不缺钱,可卞氏一辈子衣着朴素,很少化妆,生活日用品也很简单,家具一律是素黑色不带装饰。曹操经常会给妻妾们一些珠宝玉器,每次都让卞夫人先挑选,可卞夫人只拿中等的。曹操有一次忍不住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挑好的是贪心,挑差的显得我很虚伪。即便这些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卞夫人也舍不得花,大多用来赏赐给别人和资助亲友了。因为卞氏的带头作用,曹操的女人们总体上来说呈现一种简朴之风。卞氏虽然荣升嫡妻,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曹操风流,妻妾儿女众多,作为正妻,卞氏起到了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她对庶妻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威望相当高。正因为如此,曹操会把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一律交由卞氏抚养。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卞氏的德行。丁氏被休后,卞氏为了弥补曹操的愧疚之心,常常请她登门作客,每次宴饮,她依然把正妻的座位让给丁氏。这个举动让丁氏很羞愧,当初她为正妻时,她就没给过卞夫人母子好脸色。丁氏去世后,卞氏又主动为她打理丧葬事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跑到卞夫人那里祝贺,她却一脸平静地说:曹丕被立为太子无非是因为他是长子,我一个低微的人没把他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功劳呢。卞氏的才能也相当出色,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受到董卓追击,门客们听袁术说曹操已经遇害,于是准备一哄而散。卞氏挺身而出,她慷慨陈词,安定了人心,避免了曹氏家族的溃散,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卞氏深知杨氏家族的威力,于是她以个人身份,给杨修的母亲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哀痛,和深深的歉意,并送去厚重的礼物。卞夫人虽然不干政,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弥补,往往是不可忽视的。曹丕登基后,曾经公报私仇要杀了曹洪。卞夫人很生气,她一边以当年曹家危难之际曹洪的贡献打动曹丕,一边威逼郭女王出面说服曹丕,这才让曹洪躲过一劫。这些事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德行高尚,堪为人妻楷模的形象,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卞夫人深谙女人的“坤道”,懂得如何做好一名贤内助,并愿意一生为之努力。从卞氏的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好女人就在曹操眼前,他焉能错过?这个时代是曹操革命的对象其实,即便曹操有一个出身名门的妾,恐怕曹操选择的依然会是卞氏,因为曹操的政治立场就是“革豪门士族集团的命”!前面我们提到,曹操与豪门集团不是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东汉的没落跟豪门政治密不可分,那些垄断了官场的豪门集团,就是帝国腐朽没落的罪魁祸首。曹嵩认宦官当爹,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豪门集团的政治垄断,导致庶族集团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他们只能依附权贵,或给豪门集团当门客,或拜在皇亲国戚、宦官门下。这是庶族集团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就是豪门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国家的衰败。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以“唯才是举”代替“荐举制”,企图从选拔制度上直接斩断豪门集团的利益之根。曹操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辈子都在跟豪门集团斗。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曹操的妻妾没有一个名门之后了,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也只有卞夫人这种德才兼备的“低贱”女人,才更容易引起他的好感。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一、少年英主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二、开发东吴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三、问鼎中原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1、攻占荆州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2、联蜀抗魏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四、坐困江东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1、敌人强大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国失栋梁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3、内部矛盾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名人,首推民国时期的胡兰成。这位胡兰成可不简单,张爱玲是他前妻;徐志摩与他齐名;汪精卫是他至交。文学界夸赞他是才子散文的翘楚;书法界川端康成说全日本的书法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他。这样一位才子,在私生活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他的代表作《今生今世》,读作“今生今世”,写作“我与八个女人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就连张爱玲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了这篇“狗血爱情故事”中的一份子。活在文章里的糟糠之妻(民国最有文化的流氓:胡兰成)胡兰成的第一任妻子叫玉凤,这桩婚事是胡家给胡兰成的操办的,胡兰成很不喜欢。民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文化人不少,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坦坦荡荡离婚便是。可胡兰成却不愿意承担抛弃糟糠之妻的骂名,在自己的文章里,他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玉凤情意绵绵的好丈夫。可实际上呢?胡兰成担任教职的时候,玉凤千里迢迢从乡下到学校看他在一群新锐的女学生、女先生之中,玉凤显得又土又平庸,胡兰成感觉丢了面子,把玉凤大骂一通。玉凤28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一死,胡兰成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从此开始了他祸害良家妇女的花丛征途。我出轨是因为爱情,不是欲望玉凤去世以后,照理说胡兰成应该可以自由恋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了吧?很快,他就娶了一个叫全慧文的女人,然而他娶全慧文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妻子。他与全慧文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只是偶尔为全慧文买些她爱吃的龙眼。正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胡兰成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当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找女人是因为爱情,而不是欲望。不久胡兰成遇到了一个叫应英娣的歌女,他们两个就像何书桓和陆依萍一样在舞厅相爱了。全慧文又如何不知道丈夫出轨,可对他毫无办法。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慧文得了精神病,胡兰成趁机和她离婚,把女儿丢给自己的亲戚,和应英娣双宿双飞去了。大作家和小护士,我都爱没了前任的阻碍,满心欢喜的应英娣正做着成为胡太太的梦,可她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已经有了新的目标,这次不是别人,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胡兰成这样一个外表俊美,性格成熟又能和她在文学上擦出火花的男人,对于张爱玲来说简直就是毒品。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纠缠一生的张爱玲)面对张爱玲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大笔稿费的优秀女子,胡兰成果断地抛弃了应英娣,投入张爱玲的怀抱。可惜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持续了不到三个月,胡兰成就死性不改地和一个姓周的小护士搞在了一起。张爱玲伤心欲绝,跑去找胡兰成摊牌,希望胡兰成能够断绝和小周的关系。胡兰成沉默了许久,说出了他那句人渣名言:“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张爱玲才明白,这段感情终究不能挽回了,于是与他黯然分手。临走前胡兰成还拿了张爱玲30万的分手费。果然滋味最好的是人妻拿钱的胡兰成就过上了好日子吗?当然没有。很快日本战败,当了汉奸的胡兰成见势不妙,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悟出一个道理:小姑娘们虽然好骗,但是太矫情,动不动就要闹事,找女人,还是要成熟一点的好。没错,胡兰成这次决定对“熟女”下手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寄宿在温州一个朋友家里,不料他却看上了这位朋友父亲的二姨太。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父亲的妻,他倒是一点都没客气。胡兰成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这位姨娘私奔了。更加无耻的是,他竟然带着这个女人跑去找张爱玲,问张爱玲要钱,求张爱玲收留,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胡兰成和张爱玲还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胡兰成常年混迹民国上流社会)最终归宿是黑社会老大 后来胡兰成渐渐觉得身边的女人十分累赘,于是他抛下了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子,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了另一位人妻佘爱珍。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胡兰成没想到,这位人妻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佘爱珍是上海一个黑帮的帮主夫人,胡兰成帮着佘爱珍毒死了黑帮帮主,让佘爱珍继承黑帮。(面貌清秀的少女佘爱珍竟然是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胡兰成满心以为可以靠着佘爱珍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佘爱珍可不像张爱玲那样惯着他,不光不给他一分钱,还用黑帮的手段,压得胡兰成不敢去拈花惹草,一代情圣就这样栽在了女恶霸的手里。逼死、逼疯、始乱终弃、乱伦、下毒……胡兰成可以算是坏事做尽。最为可怕的是,他始终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不引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1981年,这个一生都在被唾弃的大才子穷困潦倒地死于日本,他应该算是才华出众却因为私生活而遗臭千古的代表人物了。你还知道那些民国时期私生活混乱的名人呢?在评论里一起聊聊吧~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人生如戏,如画,亦如梦。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梦醒时,唤酒;云散时,问路;风起时,扬帆;登高时,掌舵;跌宕时,拉阀;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一,为光宗耀祖而参军。薛仁贵本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东薛氏也算是当时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贵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没享受过祖先的荣华富贵,为了生活,干起了修地球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转眼就到了三十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从军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妻子柳氏的劝告。话说这一年他想迁祖坟,或许是希望改一下风水格局转转运吧。但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对他说:“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你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再迁祖坟,那祖宗也觉得光荣啊。”薛仁贵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麾下,来到了辽东。历史上的张士贵可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世的演义里,就成了陷害薛仁贵的小人和奸臣了。然而在正真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刁难薛仁贵,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妻子的鼓励下呢,薛仁贵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成为征东唐军中普通的一个士兵。而这个三十岁的小兵在征伐辽东的战役中靠着两次战斗彻底的翻身,实现了自己从士兵到将军的梦想。二,画戟白袍薛仁贵。在唐军攻打安地城的时候,当时唐军的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的军队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危急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还把这个人头就悬挂在他的马头之上,这样的操作让高句丽的士兵们看的心惊胆战,敌人士气减弱,在唐军的冲杀下只得撤军,刘君邛也因此获救。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吓的敌人退军,还救了军官的性命,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啊。通过此战,薛仁贵的名声传遍了大唐的军营。然而这并不能让薛仁贵满足,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他还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个月之后,薛仁贵的机会来了。当时高句丽结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前来与唐军对阵,作为最高统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站在高处指挥战斗。薛仁贵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旧唐书~薛仁贵传》李世民正在高处观战,只见唐军阵中冲出一个造型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声呼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样,除了造型与众不同外这个小将杀敌也特别生猛,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被他的画戟刺倒在地,敌军一阵混乱。唐军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敌军,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溃散而去。这个与众不同的白袍小将就是薛仁贵,而他的造型和杀敌时的英勇表现,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没想到自己的军队里还有这样厉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战斗结束后,他就特意召见了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赏赐了两匹马,40匹绢以及俘虏的十个高句丽人,让他们作为薛仁贵的奴隶。并且当时就升他为游击将军等官职。后来李世民班师回朝,他对薛仁贵说:“以前辅佐我的人都已经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终于发现你了啊,辽东能不能打下来这我都不怎么在乎,我特别高兴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赏自己发现的这个猛将。薛仁贵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终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赏识。他总算翻身了,从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将领,再也不用过着农夫的艰苦生活了。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虽然这只是一个门卫性质的岗位,但玄武门作为李世民当年发动政变夺权的重要地方能交给薛仁贵驻守,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贵于是在玄武门当了十二年的门卫,再次赢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三,新的机遇与传奇。十二年的光阴过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贵任然驻守在玄武门,平静的当一个门卫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一下就冲到了玄武门。汹涌的洪水把守门的士兵们全吓跑了,薛仁贵很生气,他怒吼说:“皇帝还在玄武门内的万年宫里呢,你们这些负责守卫的人怎么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们哪里搭理他,纷纷逃命去了。此时洪水已经很大,淹没了玄武门。薛仁贵登上了玄武门上的横梁,大声呼喊,向宫内告警。唐高宗李治听到了薛仁贵的警报,忙从床上跳起来,爬上高处。不一会功夫大水就灌进了寝殿,李治因为爬到高处没有被冲走。水退后的统计显示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宫侍卫以及当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严重的山洪爆发。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治对薛仁贵十分感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忠臣啊,自己要是没薛仁贵的警报的话早就喂鱼了。于是赏赐薛仁贵御马一匹,李治心里也在盘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该好好重用,守大门太屈才了,该派他做点什么呢?四,薛仁贵征东。当时,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仍然是大唐的一个边境威胁。虽然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当时呢,在高句丽的南面还有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新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的祖先,他是臣服于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也作为副将参与东征。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斩首无算。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大战。当时敌军中有一个神箭手,一连射杀十多名唐军士兵。薛仁贵大怒,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把那名神箭手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被生擒。唐军也趁机冲杀,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三千余人。在攻打高句丽的用时,薛仁贵也顺手把当时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给活捉了。这样的功劳让李治很是开心,自己果然有一员福将阿。等到战事结束后,薛仁贵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作为征东将领的薛仁贵却被调回,因为另一场战争等着他去指挥。五,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的时候,和大唐关系不错的回纥首领去世了,而新继位的首领开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里了。李治就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攻打铁勒九姓部落。临行之前,李智在内殿赐宴。吃饭的时候,他就问薛仁贵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让我看一看。”薛仁贵答应后弯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层铠甲。李治大吃一惊,当命人取来非常坚硬的一套铠甲赐给薛仁贵。唐代的明光铠是十分坚硬的,能够一箭射穿五层,可以想见薛仁贵的箭术与臂力是多么的惊人!郑仁泰和薛仁贵率军赴天山之后,九姓铁勒联军集结了十万余人。并挑选数十名骁勇的战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击毙三人,铁勒军队大为惊恐,被薛仁贵的神威所震慑,全都下马来请求投降。薛仁贵趁着敌军魂飞胆丧之际迅速剿灭残余部众,生擒亲王兄弟三人凯旋回城。薛仁贵收兵之后,军中就传唱出这样的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而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也被天下人所传颂。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薛仁贵也透露出残忍嗜杀的性格,他将投降的九姓铁勒坑杀了二十余万人。并且在战胜后大肆搜刮金银美女,被人上报给唐高宗。由于功过相抵,并未受到处罚。薛仁贵天山一战,成就了自己战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铁勒从此衰败,无力威胁边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杀降兵过于残忍,所以没有让薛仁贵进入武庙。六,平灭高句丽。解决了不听话的铁勒九姓后,薛仁贵也没闲着,因为东边的高句丽还没有彻底解决呢。在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而大打出手,内乱爆发。被哥哥们夺权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并且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这真是灭亡高句丽的天赐良机,唐高宗命薛仁贵率部众跟随李世绩攻打高句丽,唐军到一路节节胜利,但到了金山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丽趁胜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但他们忘了,唐军里有薛仁贵这样开挂一般的牛人存在。正当他们反扑唐军时,薛仁贵忽然率军杀出,把高句丽军前后截断。一场混战下来,被杀了五万多人。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三座城池,与泉男生的军队会师成功。李治亲自写信给他说:“金山的故事,你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都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一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年,薛仁贵带领两千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有人说他带这么少的兵会不会太冒险,老薛很牛逼的说:“士兵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看会不会运用!”事实证明,薛仁贵确实很牛,他用两千人奇袭,硬是攻破了扶余城。并且杀死和俘虏一万多高句丽军。这真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了,面对这样没战必胜的神人,高句丽有什么办法呢?大小城池一听到薛仁贵来了,纷纷望风归降。终于,李世绩与薛仁贵最终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唐军入城后擒拿了夺权的泉男建等人,高句丽灭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并任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同时唐朝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设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罗则被设置为鸡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罗国王担任。经过多年的东征,大唐王朝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也为后来的唐罗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治理高句丽遗民的时候,薛仁贵能够任用当地的贤能之士,并且以仁爱为治理的基本原则。他帮助高句丽恢复了生产和治安,让高句丽遗民们很是感激。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薛仁贵仁政高句丽”的故事。然而,自从平灭高句丽以后,老薛开始走背运了。不久以后,他离开高句丽,再次被派去征西。七,大非川惨败。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而命56岁的薛仁贵领军五万征讨吐蕃,他安排副将郭待封将辎重粮草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亲自率领精锐突袭敌人的重镇乌海城,驻守在这里的吐蕃军大败而逃,薛仁贵占领乌海城,并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击吐蕃都城逻娑城(今拉萨)。如此一来,可以彻底解决吐蕃给西域带来的威胁。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后方却出问题了。原来这个郭待封也是出身将门,身份尊贵。之前一直与薛仁贵是平级的将领,但此时却作为副将管理辎重粮草,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他不愿意功劳被薛仁贵独占,于是违背了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大非川缓缓前进。结果,离开了有利地形,唐军的粮草辎重部队被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围困,死伤惨重。断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无奈只得从乌海城撤军救援,唐军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四十万进攻大非川,唐军惨败。战败后薛仁贵与吐蕃鉴定了停战条款而得以回国。大非川惨败后,朝臣纷纷请求严惩战败将领。薛仁贵对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辩白:“根据天象显示,不宜西征,出师不利失败,是注定的事。”唐高宗听后大为恼火,直接将薛仁贵贬为庶人,这算是从轻发落了,因为要按照当时造成了严重后果来说,是该直接被处死的。这说明李治给他留了一条后路。八,再次启用与流放象州。薛仁贵被贬为庶民的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后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贬谪以后没多久,朝鲜半岛又开始叛乱了。于是唐朝再次启用薛仁贵,这次他被任命为鸡林道总管。关于薛仁贵任鸡林道总管时发生了什么,国内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老薛这次又因为惹事情被流放到广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鲜古代的《三国史记》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贵在鸡林州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又打败仗了。当时,由于大唐的势力已经囊括了整个朝鲜半岛,这让新罗很不满。他联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国的遗民,趁着唐朝与西方的吐蕃用兵时,不断侵蚀唐朝设置的熊津都督府。战争最终爆发,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率军与新罗军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处)展开激战,结果是唐军惨败。由于这次失败,有损国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弹劾,再加上自己平时有贪污受贿,喜欢金银珠宝的污点。于是唐高宗很生气,直接把他贬谪到象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国内的史书中对于薛仁贵被贬的原因只有一句话:“复坐事,贬象州。”《三国史记》中虽然写了薛仁贵指挥与新罗交战并且大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所以,老薛为啥被贬的象州,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传说薛仁贵被贬谪但象州以后,又帮助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热爱。所以今天的广西一带也有许多薛仁贵的塑像。这个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书》说:“薛仁贵被贬谪象州后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九,脱帽退万敌。公元681年的时候,李治召见见当时已经68岁的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朕就葬身鱼腹了。你曾经上阵消灭过九姓突厥,平定高勾丽,使漠北辽东都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又怎么会忘记呢?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就能安稳的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呢?”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老,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威名早就传遍了四方。在那些蛮夷的心中,薛仁贵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派薛仁贵出征,可以从心理上就压倒敌人。公元682年69岁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两军阵前,突厥人就问唐军:“你们这次打仗,将领是谁呀?”唐军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呢?”这时候,薛仁贵脱掉头盔。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行礼,向后缓缓撤退。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上万人,夺取粮草辎重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战,也是接近于神话的一战。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在长安病亡。唐高宗很伤心,追封其为左骁尉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车马送薛仁贵骨灰回家乡埋葬。一代战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儿子薛讷也成长为唐代战功赫赫的将军,继续书写着薛家的传奇。小说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这是子虚乌有的。总结:薛仁贵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于传奇色彩。这就让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随着这些故事的不断演化,在宋末元初时出现了《薛仁贵征东事略》的话本小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薛仁贵的小说。以后薛仁贵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杂剧和平话中,艺术形象越发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离奇。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薛仁贵及其子孙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明代的《唐书志传》和清代的《说唐传》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长,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薛家将的规模。有趣的是,薛仁贵在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另一个形象“薛平贵”。这个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蓝本,重新虚构的一个文学人物。这也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原型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关系。民间文学中的薛仁贵是天神下凡,但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贪财,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污点。但他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这辈子所创造的传奇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而正因为这些传奇,所以他也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永远被后世传颂和演绎。首先说高手在民间是在夸奖某人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或与原来的某人有一拼,其实现实中还真有那样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下去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我在火山看到有几个男的或女的唱歌却实很好听,不比原唱差,假如机缘巧合是他原唱,那也就不是现在的网红的他了,所以呀民间也有不少好的爱好者,也有唱歌一般也很红的网红,这个就不叫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些农民,拯个什么木牛流马什么的,造个飞机什么的,反正也挺厉害,一个农民能做到那一点不容易,点赞,但说这类人文化有的不是很高,但有一颗直执想象的心!!佩服!总之奇人怪事不少古代称唱戏的为"戏子",是一种蔑称。古代唱戏的地位低下,处于下九流的位置,等同于娼妓。唱戏的出身卑微,许多都是穷人家里养不起才送到戏班学艺唱戏以求生存。唱戏的受到官府富豪的压榨欺凌,地痞流氓的敲榨骚扰,生活不易。但为了生存,只能曲意奉承逆来顺受。女演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特别是漂亮的女演员更加不易。贪官富豪想占有,地痞流氓要强抢,就连街头小混混可以揩油欺侮。如果不从,不仅自身难保,就连整个戏班都要遭殃。所以,古代的戏子想要洁身自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真比登天还难。古代男人不是多妻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多妾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男人好色的本性的,而是为广子嗣!满足古代男性好色本性的专门地方叫做青楼!中国古代对于各种欲望是非常厌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有点像清教徒式的国家,其中对性欲尤其厌恶!淫的本意是多余,不应该,不正确的意思,但是后来就逐渐变成了专指性欲!所以,青楼啊,虽然人人都爱去,但是人人都要骂!现在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有生育上的问题,都是很麻烦的问题,理论上是根本无解的!但是,古代就有解决的办法,女方生育有问题,那就纳妾来解决!要是男子生育有问题,大家所有人都知道话,那这个男的根本不会成婚(杨素有个儿子就是这种情况,不婚)!大概只有太监那种不要面皮的人,才会明明不行,还要娶妻纳妾成婚!而且似乎清朝之前的太监们也没有干这种事情的!古代和现代在有一点上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这个妻子没有孩子的话,都不大好用离婚来解决问题的!除了皇帝包括其他有贵族爵位的人以外,其他人是不大好用离婚来解决的,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没法确定!而且,古代男子对妻子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要负责妻子的这一生的!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男子不碰妻子,妻子肯定无法怀孕,而男子碰没碰妻子,又是一个不可说不可问的范围!为什么皇帝可以呢,因为有一个嫡长子继承的问题,必须要有嫡子,这是政治问题不关儿女私情,其实也有变通的法子,那就是把其他妃子的孩子过继给皇后,皇后做养母,宋仁宗就是这个情况!而妾在古代法理上的地位实际是仆人,是奴隶,所以古代才会出现恶霸强抢民女这种事,不然为什么会不答应去有钱人家过好日子呢?或者说,妾,就是工人,是受雇佣来的!主要工作是生孩子,其他工作包括做家务!即便是现在有哪个女的会因为一个保姆或者代孕的和丈夫发生矛盾吗?当然,保姆或者代孕只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然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受孕方式,只能用原始的受孕办法!当然,丈夫也可能对妾产生其他情感,毕竟就是现在也有保姆和男雇主发生爱情的例子!但,在法理上,妾就是代孕的加保姆!妻子是可以不经过丈夫同意责打甚至虐待妾的,更甚至把妾赶走!要是丈夫死了,妻子基本上都是会把妾赶走或者卖掉的!这就是法理上的!如果丈夫护着妾而欺负妻子,妻子上告,丈夫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的!当然实际上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就好像现在,法律规定一夫一妻,但是真没有妻子和小三小四和谐相处的或者相安无事的吗?更或者,女的既有丈夫也有几个情人,而且也相安无事或者和谐相处的吗?所以古代除非这个妻子连怀孕都没有怀过,否则妻子是想怎么处置妾就怎么处置妾的,甚至包括妾生的孩子!丈夫站在旁边理论上那是劝都没法劝的!一定要搞清楚妾的存在就是为了生孩子的!不是为了其它的!当然男人们会打着为了多生几个孩子的名号来纳妾实则是为了满足色欲性欲!如果这个妻子生了好几个孩子有男有女的,全都没有夭折,那么,妻子完全有权力不准丈夫纳妾的!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不就是因为老爷的夫人讨厌潘金莲,阻止老爷纳潘金莲而把潘金莲卖给武大郎的嘛!电视剧上那种男人坐享齐人之福的完全是胡说八道鬼扯!所以古代的男人们,是,根本不处理妻妾之间的关系的,是没有权力处理,就是妻子来处理的!现在的男人们也可以学学啊!首先要说服妻子允许自己找小三,其次是说服别的女的心甘情愿做小三!不同的是古代,男人们有个为了生孩子的借口,现在没有了!当然,古代如果妻子特别能生,那男人也没有纳妾的理由了,不是也有人照样纳妾的嘛!为了照顾男女平等原则,女人其实也可以这么干啊!汉高祖的吕后,唐中宗的韦后,在她们的丈夫活着的时候,不都有男宠或者情人的嘛!另外说一句题外话,现在人对男主外女主内,一定是有误解,这真的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在古代做饭真的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像现在做饭那么简单容易……

5,诛仙手游天生情种隐藏任务攻略 天生情种称号怎么获得

怎么壁咚? 点击异性玩家,在点击“互动”,找到壁咚动作之后,对方同意了就可以完成壁咚。另外注意,壁咚隐藏任务是连续两天壁咚同一个异性。然后才能获取天生情种称号。 第三个,壁咚异性,具体壁咚几个能触发等小编完成再补充。这个也是给个称号,称号是《天生情种》,具体触发条件帮里伙伴说是不停的壁咚异性,有的玩家表示壁咚了一个下午也玩不成,这里要注意的是壁咚隐藏任务是连续两天壁咚同一个异性。 记住哦,“壁咚”对象美女帅哥不限的哦,所以有想要告白的小伙伴们赶紧行动吧。希望以上内容的推荐对您有所帮助哦,更多精彩的诛仙手游攻略,请关注。
天生情种称号获得方法天生情种称号需要通过完成壁咚隐藏任务获得的。那么怎么壁咚异性呢?1. 点击异性玩家,在点击“互动”,找到壁咚动作之后,对方同意了就可以完成壁咚。2. 另外,壁咚隐藏任务是连续两天壁咚同一个异性。然后才能获取天生情种称号。3. 第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壁咚异性,壁咚隐藏任务是连续两天壁咚同一个异性。

6,日本艺妓与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有何不同

艺妓在日语中称为芸妓(げいぎ)或者芸者(げいしゃ)辞典的释义是宴会时歌舞侍酒的女艺人,在中国有一段时间把艺妓称为“艺伎”。虽然辞典的释义不是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本艺妓和中国妓女最大的不同就是卖艺不卖身,且她们的社会地位比妓女高得多。现在普遍认为艺妓起源于江户时代,大量武士随着幕府的驻扎涌入,造成了性服务行业的繁荣,为了弥补妓女(当时称游女)才艺上的缺陷,出现了为助兴而生的艺者。艺者有男有女,女性主要表演歌舞、弹奏以三味线为主的乐器,而男性则表演武术。中国历史上的青楼中虽然也存在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但通常很难保节,与妓女的界线十分不明确。值得一提的是,艺妓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并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她们一般在文学、音乐、舞蹈或茶艺上有极高造诣,服务于达官贵人们,与他们讨论上到社会时政,下到市井杂谈的话题,在给显贵们解闷的同时也能得到显贵们的尊敬。而中国历史上的妓女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低,除了少数花魁外,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服务的阶层跨度也很大。艺妓在日本甚至被算作是一种文化,她们的装束打扮以及身姿气质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的认识,这个行业甚至还有着传承已久的品格操守。时至今日,日本的艺妓已经渐渐没落了,但他们对艺妓的训练却越发严格,每年的艺妓巡演也做得有声有色,艺妓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引以为傲的职业,并作为日本文化精髓的载体存在着。

7,绝地求生屏息小技巧介绍

吃鸡和其他FPS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加入了屏息射击,屏息射击能够提高射击的精准度,那么吃鸡中的屏息有什么技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谢玩家“风流的打野”分享屏息技巧分享,非常感谢! 屏息分享与技巧 测试服里可以把屏息改成鼠标左键 然后把屏息设置成长按 好处是不管什么枪 只要开镜的时候开枪点射连射都是屏息状态。 缺点是没镜和基础镜的时候一点就自动放大,不过不太影响。 这里详细说下,屏息是设置两个按键,一般默认设置应该是Shift,像我设置成V区别不大。 但是屏息是个能量条的东西很宝贵,不能随便浪费。咱们平时点射的时候,开镜屏息和开枪中间还是有间隔,这段时间的屏息,如果是按住的话,其实是浪费的。所以给他改成和左键开枪同时作用的话,开镜点射,不按住屏息,可以省下很多的肺活量的。
跳伞时大体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定律:1.两点之间直线最短。2.滑翔速度再快也快不过飞机。3.纵向角度45°为最佳着陆点,太远了很难飞过去,太近了人会很多。如果你实在是看不懂以上三点,那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假设飞机航道如下图:↓飞机在进场时路过2-3区域时,跳伞g港你将是这场游戏最早一批落地的人之一。但由于离航道近且是最早的大区域,人也会非常多,落地必有恶战。飞机在4附近时,跳伞p城,你可以几乎笔直的垂直下落。飞机在5附近时,离航道稍远,且此时已经跳了2大批人左右,r城是不错的选择,但附近的学校和宿舍可能会有大批人降落,不过r城丰富的资源,只要你活过落地阶段,你完全有实力和他们一战。y城离航道最远且物资丰富,是lyb类玩家或多人开黑的不错选择。但实际上,在这个航道的情况下我个人是最推荐m城的。因为 m城这个位置极为特殊,我为何这么说?m城是两个大区域之间通道的唯一一个大型物资点,若毒圈在上区域,m城十有八九是在初始圈边缘。而如果毒圈在下面大岛的范围,那么就对你更有利了,你占据着咽喉要道,牢牢掌控着主动权,别人都得疲于奔命,而你有大把的时间考虑是先过河占据有利地势还是蹲守桥边拦路打劫。绝地求生大逃杀怎么跳伞快 绝地求生大逃杀跳伞快方法技巧 当游

8,洪洞县中无好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洪洞县里无好人”,其实说的是洪洞县衙无好人。因为封建社会衙门制度腐朽落后,有钱者任意犯法而不究,无钱者蒙冤受屈无人问,洪洞县衙没有为苏三主持公道的人,民女苏三因而悲呼“洪洞县里无好人”。出自京剧《玉堂春》。明代正德年间,北京前门怡春院姑娘苏三与落榜书生王三公子一见钟情,两人一起相处了半年,风花雪月,逍遥浪漫。王三公子钱花完后,被人从怡春院里赶了出来。苏三自此茶饭不思,梳妆无心,于是被老鸨卖给了来自山西洪洞县的马贩子申鸿。扩展资料《玉堂春》不仅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还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此剧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作者不详,故事见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情史》卷2中亦有此事。至于舞台剧,明代已编成《完贞记》、《玉镯记》传奇(《远山堂曲晶》),到清代,《玉堂春》传奇(《笠阁批评旧戏目》)即演出于昆曲舞台,剧本已失传。剧情简介:写官家子弟王景隆与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因金尽被逐,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使王得回南京。后鸨儿将苏三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景隆,遂使冤案平反,王、苏团圆。即为苏三……后得藩司潘必正、臬司刘秉义之助,与苏三团圆。演出情况:据记载,各地方戏剧种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剧版在嘉庆七年(1802)时三庆班就已在京演出(清代笔记《众香国》载记作者曾看到名角鲁龙官的演出),1828年所作《金台残泪记》中也有“近日三庆部陈双喜年未及冠,演《关王庙》”(《关王庙》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记述。其他剧种:各地方剧种中,以评剧白派的版本最为著名,其唱词大体与京剧相同,白派唱腔低回婉转的特色很明显,是白派唱腔奠基作之一。另外,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秦腔、晋剧、汉剧、湘剧、徽剧、桂剧、祁剧、滇剧、粤剧、潮剧、豫剧等均有此剧目的全部或《起解》、《会审》、《探监》等折。汉剧还有一出丑脚戏《忘八犯夜》,也属于《玉堂春》全剧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堂春

9,说话的技巧如何熟能生巧循序渐进

有人认为,说话这事儿跟天分有关,对于这种观点我不大认同。在我看来,说话技巧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逐步提升的。所以,不要把说话想得那么难,你看到的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口才就很好,他们也是通过不断总结、不断练习,才成为别人眼中那个会说话的人(很多人只看到别人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付出)。那么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要怎么通过练习来提高说话技巧呢?接下来将通过5个方面来讲述如何通过“练习”提高说话技巧。善于沟通者,必善于倾听想想看,你跟一个人聊天时,说了老半天,对方愣是一声不吭,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你TM到是说句话呀!倒是给个回应呀!”所以,在谈话中,适时地回应对方,适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想要别人尊重我们,首先得先学会尊重他人。在职场中,与上司沟通也是一样。上司安排任务时,要有回应,要用笔记下来(别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任务布置完成后,要有反馈,把上司安排的任务再次复述一遍,最后不要忘了加一句:“您看我理解得有问题吗?”懂倾听,会回应,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重,更是你做事得体、说话得体的表现。察言观色,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你的同事今天心情看起来不太好,你还不知趣地跑过去分享你的喜事。你说,这不是找骂嘛!从这个例子再延伸一步,与人聊天过程中,若感觉对方面露不悦(通常只有一瞬间,要懂得捕捉),就要及时停止当前话题或转移话题,可能当前的话题触碰到了他某些痛处。还有记住一点,一定不要追问,如果他想说,自然会跟你说;如果不想说,追问对已对人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任何人,都要学会说不同的话,对好朋友,可以随意些;对长辈,要礼貌些;对领导,要尊重些......舍弃赘词,说话要有因果、结论什么是无意义的赘词?这个……这个……那个……那样……那样……这样……然后……然后……然后……沟通时频繁的使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口才不好,要么就是想隐瞒什么。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频繁地使用这些词语,说话最好要有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即使……但是……如果……那么……说了这么多技巧,其实总结一点,还是要多去练习。没有实践,懂再多的理论也没用
学 习 英 语好方法:一、总则: 1、坚持每天都利用一些时间学英语,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大量的时间是学好英语的保障 2、听、说、读、写、译,五项都要练 3、求质不求量,把英语文章彻底搞懂足够了,不要贪大贪快。要扎扎实实,按部就班4、听写是学习、巩固和检测的好方法。5、抓住一套教材,不要盲目的更换,等把它全部搞懂再考虑其他教材6、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要有自信 二、分则: (一)听、译 1、有时间就听听英语磁带,即使在睡前、早起后、吃东西时都可以听,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听力能力和发音2、多看英语电影。 3、重视精听,听无数遍,直到把每个单词都能听得准确无误为止4、争取把每天听的短文都翻译成中文。(二)说、读 1、努力复述听过的短文。 2、每天坚持朗读几篇英语短文,注意在朗读过程中纠正发音 3、周末可以阅读一些英语杂志 (四)写 1、在每次课上、补习班上都要注意整理笔记。小窍门:1、多报补习班,学习课外知识2、多参加英语活动3、有时间可以收看电视217频道的“英语辅导”4、多背课文、短语,掌握大量的词汇量

10,天涯何处不相逢出自那啊

天涯何处不相逢,是此生何处不相逢,在现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出自:《送人》,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此生何处不相逢。解释: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 何处不会再相逢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其他出处解释:宋·晏殊 《金柅园》: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译文:临川郡柅园中的楼上,十五年前在此与君相聚饮酒的情形与今日是相同的。今日听(小萍弹奏)一曲清歌满饮此杯(庆贺),人的缘分在哪里又不重逢呢?扩展资料:相关作品作品名称:送人作者:徐月英创作年代:晚唐文学体裁:七律作品出处:全唐诗作品原文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作品欣赏诗的首句点题:“惆怅人间万事违”。为什么呢?下面三句都是对于首句的回答。平望亭是吴江上的驿亭,送人登船都在这个驿亭,因此她“憎”这个亭前的“水”,因为是它“照”得“鸳鸯相背飞”。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行人与送行人告别相背而行形象化了。“鸳鸯相背飞”也就是“两人同去一人归”。全诗语言清奇新颖,促缓有致,得之于自然,又大有神韵。作者简介徐月英,晚唐五代江淮名妓,生卒年不详,工于诗,有诗集传于当时,今佚,现仅存七言绝句两首,外加断句一联。所谓断句即: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后被宋代女词人聂胜琼借去,凑成了一首《鹧鸪天》。《舌华录》中载有故事:徐月英,唐江淮间名娼也。有徐公子者,宠一营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谓徐曰:“此娘平生风流,殇犹带焰。”徐月英是晚唐江淮间的歌妓,是一名女诗人,她有一首不全的诗,仅有二句,在唐末宋初流传,可谓佳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后来被宋代女词人聂胜琼凑成一首《鹧鸪天》词:“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几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足见徐月英在创作上的灵气。她的这首《送人》绝句,在唐诗中,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篇佳作。【作品名称】送人【创作年代】唐朝【作者姓名】王建【作品体裁】五绝作品原文送人河亭收酒器,语尽各西东。回首不相见,行车秋雨中。词语注释酒器:指用来盛酒用的器具在我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在商代时,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中国古代的青铜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商代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到战国、秦汉之际。青铜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枓、勺、禁等。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闓怿,回首面内。”宋苏轼《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红楼梦》第一○四回:“雨村回首看时,只见烈焰烧天,飞灰蔽日。”毛泽东《十六字令》之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秋雨:秋天下的雨。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人

11,杨贵妃到底魂归何处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的容颜被诗意地记录下来。而她们本身,却都有着一段凄凉的故事。杨贵妃与唐玄宗曾经有过一段令人艳羡的爱情,贵妃却也因此成了红颜祸水。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被视作祸水的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被迫于7月15日自尽,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  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  谜团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装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难定。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据宋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着。  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谜团三,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  破解谜团 杨贵妃真正的归宿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  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  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  《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  (1)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  (3)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  为什么?  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  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
文章TAG:伎生何处民伎开启攻略  同校生1攻略  伎生  何处  开启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