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远征手游李世民在哪里

作者:本站作者

在《大祚荣》中,李世民更惨,先是在安市城围攻战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点一命呜呼。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概讲的时候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在安市城被守城大将杨万春射瞎了一只眼睛。远征手游是从端游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地图、模式、人物、职业、技能等,都可以在端游找到原型,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远征端游。

李世民是如何远征高句丽的?

李世民是如何远征高句丽的

【图文原创】 一、高句丽与中国隋唐的关系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国家,是东北的原住民去建立的。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已经发展为东方很强势的国家,军事力量不容小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着很大的野心。如果放任高句丽发展,它必将不断蚕食中国东北地区的疆土。 图一 隋炀帝远征高句丽从612年到614年,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进行三次战争。

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期间动用了数百万的士卒、民夫,战争器械,财物无数。三次远征尽皆惨败,无数士卒埋骨他乡。两国之间的战争,一方面使双方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使两国的关系中也直接埋有仇恨的种子。二、唐太宗为什么要远征高句丽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鼎立。

高句丽最为强大。高句丽怂恿百济打新罗,自己坐山观虎斗,希望坐获渔利。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年年向唐朝进贡。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因百济曾夺取它的四十多座城池、又与高丽联合派兵阻绝百济通往唐朝的道路,百济派使臣向唐求援。唐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信到高丽,告诫高丽停止进攻百济,否则来年将出兵攻之。

三、唐太宗远征高句丽 图二 唐太宗远征高句丽贞观十八年(644)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告诫高句丽,高句丽国王不听。相里玄奖回唐如实禀告。唐太宗决意发兵攻打高丽。644年,唐朝派军六万,徐世绩为大将,还带着一些胡人的雇佣军,远征高句丽。唐太宗亲自去前线慰问士兵,鼓舞士气。

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个心头大患。攻克辽东城夏季,徐世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士兵大骇。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军队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

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清道路的。道路没有扫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到达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进发白岩城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受降高延寿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打得大败。高延寿带领三万六千八百人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

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大意是:东夷小孩子,海曲跳梁小丑……从今以后还敢于天子作战吗?)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都趴在地上无言以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全部释放。久攻安市城安市城小而坚,在城主杨万春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

停战高句丽因为粮草补给没有跟上,加上唐军不适应寒冷,高句丽人顽强坚守,唐太宗担心耗的太久会重蹈当年隋朝的覆辙,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下诏班师。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的战争至此结束。唐军在这次东征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池,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入山海关内。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招降高句丽兵士十万人,又缴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损失最大是战马、战马战死了十分之七八。此战虽重创高句丽,却未能灭亡高句丽。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多去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后续征服之后,唐朝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不停的小规模用兵去骚扰高句丽。与高句丽打持久战,打消耗战。一直到唐高宗,因为高句丽侵略新罗,唐朝与其开战。高句丽还联合靺鞨的兵马,跑去对周边的游牧民族说唐朝的坏话,挑拨离间,唐朝决心要消灭这个顽敌。 图三 苏定方大败百济这时薛仁贵、苏定方等神将都成为唐军的中流砥柱了,加上每次唐军打仗总能带一批少数民族士兵过来,又找了一些契丹兵过来帮忙,被唐军骚扰多年的高句丽显然已经疲软。

朱元璋和李世民谁更有战略大局观?

李世民是如何远征高句丽的

当然是朱元璋了!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贫民身份逆天成为皇帝的传奇人物。当然,也有人会提起汉高祖刘邦,但刘邦是亭长,好歹也是个吃皇粮的公务员。朱元璋不同,他出身极度贫寒,吃不饱穿不暖,家里饿死了好几口人,父母饿死了竟然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朱元璋到处乞讨,实在没办法就入寺院当了和尚,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青年朱元璋抱着饿死也是饿死、不如当兵打仗也许能有条活路的想法加入了红巾军郭子仪部,遂逐渐斩头露角,慢慢的出人头地。后来,郭子仪死后,朱元璋接受了其人马,慢慢的发展壮大起来。朱元璋虚心请教,招贤纳士,广积人才,实力逐渐大增,朱元璋采取了李善长的建议,筑高强、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政策,暗中积攒力量。北边靠张士诚抵挡元军,西边有陈友谅屏护左翼,朱元璋占据金陵龙盘虎踞之地尽力发展。

当元朝与张士诚两败俱伤之时,朱元璋决定向西扩展,吃掉强敌陈友谅,刘伯温算定张士诚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会去救援陈友谅,于是朱元璋发兵南昌,在鄱阳湖同陈友谅决战。此战朱元璋大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遂回过头来攻打张士诚,消灭了张士诚后,朱元璋已经控制了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候,朱元璋在金陵建国,国号大明。

次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领兵北伐,驱逐残元,一统天下。开创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反看李世民,虽然也是一代雄主,但他毕竟有个好父亲李渊,大唐帝国也是李渊开创的,李世民只是负责打仗,后来,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兄杀弟囚父,才当上皇帝,是为唐太宗。他的谋略眼光不及朱元璋。当然,李世民还因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而备受争议。

李世民是否被高句丽人射瞎一只眼?

李世民是如何远征高句丽的

公元1732年,有一个叫金昌翕的朝鲜人写了一本小说,名叫《三渊集》。在这本小说里,有一首诗,造成了这个传播已久的谣言。先看看这首诗吧:高丽旧疆踔远矣,凤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汉形胜弱,文皇何如洪太始。大概讲的时候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在安市城被守城大将杨万春射瞎了一只眼睛。公元1732年,是雍正年间。

在这之前,不仅中国史料毫无记载,就连朝鲜正史、野史、小说、八卦谣言……都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个金昌翕发明了这个段子(虽然他还不敢直接称呼李世民),此后,朝鲜的很多人就开始胡编乱造,开启自嗨模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怎么可能被射瞎一只眼呢?整个征讨高句丽的过程,唐军十几万人,一路拿下十城,其中大多数都是对方直接投降的。

打到安市城的时候,对方确实激烈抵抗。但是李世民是在后方坐镇,安市城里难道有个“鹰眼”,可以超远距离来个狙杀?再者说,凭当时大唐的国力和李世民征战多年的性格,真要被射瞎了一只眼,还能饶过高句丽?还能没事儿人一样班师回朝?那为什么朝鲜人要编这么一个段子呢?首先是当时他们对满清统治的抗拒情绪,大家如果看近些年的韩国电影,就会发现他们眼中的满清完全是负面形象,是野蛮的侵略者形象。

如何评价冰川网络的《远征手游》?

远征手游是从端游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地图、模式、人物、职业、技能等,都可以在端游找到原型,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远征端游。但是远征手游在游戏体验上和端游相差比较大,具体可以表现角色战力值表现得不是很清楚,在两个战力值相差不超过10%的情况下,低战力值的基本打不过高战力值的,但是在端游是可以的,端游是比较讲究操作技巧,手游基本靠堆战力。

说实话,这个手游还是比较单一一点,让人玩不出激情,操作灵活性不是很好,在地图方面看得比较眼花缭乱,特别是新手,一下就懵了不知道怎么走,小地图不是很给力。网游也是靠充钱才能提升角色实力,在端游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提升角色实力,但是在手游,基本只能靠充钱,而且法定的游戏币不能买卖,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玩家,后期不完了。

杨广李世民李治为什么都要远征高丽?

这个问题,过细分析起来就很复杂,各方面因素很多,但直白一些就两点,一是政治,二是地缘,导致从隋文帝杨坚开始,想打国力不够没开打,随后的杨广、李世民、李治均征高丽,输了再来,一副誓不罢休的态势。隋炀帝,杨广。与其说远征高丽,不如说打辽东,所有的目地是围绕着辽东来的,并不是为了打高丽。为什么打辽东呢,很简单,因为辽东是中原统一王朝的一部分,以前属于幽州管辖,所以辽东本是汉人领地,直到永嘉之乱时,高句丽趁着西晋灭亡,霸占了辽东。

图为吉林省通化市高句丽洞沟古墓群。作为英明神武想办大事的帝王,完成国家统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我大汉的辽东地区被一苍蝇小国给盯了,肯定是要拿回来的,所以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定下了用兵用辽东,以辽东为意的基调,杨广用兵了,李世民用兵了,李治也用兵了,都为了一个目标,把辽东纳入进来,完成统一。隋征高丽示意图。

再讲地缘问题,当年的高丽可不是今天的半岛那点地方,辽水流域都被它给占了,是北方数个政权里比较强大的,很强横,还喜欢带着靺鞨、扶余等袭扰我方驻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共3个,突厥、高丽,吐谷浑,要命的是高丽时常和突厥眉来眼去,搞军事同盟,高丽占的又是我们的故地,不打高丽打谁,所以吐谷浑一招击败,突厥内部分裂瓦解,剩下个高丽死磕。

唐太宗李世民和秦始皇谁的历史功绩更大?

∵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赫赫有名的有作为的君王。秦始王是个有功也有过的君王,世人对秦始皇是颇有争议的,其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暴政”、“焚書坑儒”等,但他在执政时的功大于过的。他的功绩历史作了充分肯定:1,统一文字,使其文字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一直延用发展至今。2,废封国,立郡县,成功的统一了辽阔的国土,时达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4,修建长城,巩固了国疆国防,并使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有了天然分界,稳定了国家的安全统一。历史至今万里万城而闻名世界。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版图。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他吸取隋朝忘的教训,调整统治关係。正确处理君臣关係,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完善三生六部别和科举制度,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民族关係,使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1,正确处理君臣关係。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国策正确,政治清明。2,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3,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统治基础。4,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和恢复发展。5,民族关係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民族融洽,民族大团结。6,对外交关係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係。以上面的贡献的对比,个人觉得还是秦始皇功绩大,秦始皇不愧为中国古代的君主。。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唐太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唐太宗耗费大量的人力丶财力丶物力去远征高丽,是在为后世子孙扫清障碍、消除后患。当时,高丽的实力在塞外首屈一指,若假以时日,高丽将来必定一统塞外,进而会挥师中原。当年,隋炀帝看出了高丽的实力,因而多次征伐高丽,结果隋朝每次都铩羽而归。唐朝初立之时,根基不稳,国力不足,因此魏征老夫子千方百计,阻止大唐征伐高丽。

当魏征老夫子逝世后,唐太宗倾力伐高丽,以大唐之威势,唐朝也仅是险胜高丽而已。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大唐再没遇上来自北方的挑战者了。关于征伐北方,华夏史上有很多案例:1,汉武帝伐匈奴,为中原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安定环境。2,唐朝伐突厥丶伐高丽,为大唐免除了两百年边患。3,明成祖朱棣及其子孙,多次北伐,大大打击了蒙古各部。

由于蒙古汗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致使蒙古分裂,从而彻底消除了蒙古人南下的能力,导致蒙古诸部从此衰落。纵观历史,就可以发现,有作为的君主,总是居安思危。没有作为的君主,总是自我陶醉、安于现状,尽管有些君主,无为而治的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显然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债留子孙。”的做法。这或许就是大治之后,必定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几乎举大唐全国之力,为什么却没有打赢?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

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无败绩,那么为什么举大唐全国之力进攻高句丽,却没有取胜呢?首先,李世民并未使出全力: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掉了原国王高建武。其实这种政变很常见,只是这位盖苏文从掌权之后,就开始不听唐朝号令,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许的。起初,李世民还是很克制的,一方面由于考虑到战争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史料记载:“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假如高句丽的新领导能审时度势,继续听从唐朝号令,那么李世民也不会大动干戈。只是独裁者盖苏文不仅杀掉了国王和百余名朝臣,还虐待百姓,并开始频繁发兵侵扰邻国。李世民作为“联合国”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毕竟当时给大家承诺的便是有困难找唐朝。

新罗使者也来到长安,表说百济已经和高句丽联兵,企图切断新罗入贡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亲自抄刀上马。此战和开国之战不同,李世民保持着情形的头脑,换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战令唐军陷入泥潭,李世民会及时抽身而退。唐军在进攻白岩城之时,城内守将出尔反尔,本来说投降,却有后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城府极深的李世民,很清楚这道命令的结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时,将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然而,唐军在城下拼死厮杀,或许破城只在旦夕之间,城中守将再次请求投降,这次对方表现得很至诚,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还是同意了对方投降的请求。得知消息,将军李世勣带了几十名校尉,火急火燎地冲到李世民帅帐前,原话是这么说的:“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意思就是说,士兵们舍死忘生地攻城,不就是为了城中金银财物,现在接受对方投降,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李世民赶紧安抚:“将军所言极是,只是朕不忍心看到纵兵杀戮,凡事有功的将士,朕会府库中的金银赏赐给诸位。”好说歹说,李世民才把众人安抚住。可见李世民并不想赶尽杀绝,对于这场战争,李世民不想冒太大风险,哪怕将士们舍死忘生,他作为统帅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在攻克白岩城后,进攻计划也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认为要先攻克坚固的安市城,再继续进攻建安城,这样最稳妥。

有的人认为,安市城城坚粮足,士兵精锐,很难攻克,不如绕道先攻克建安,那么安市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先攻克建安城,风险较大,但收益同样大,只是如果这样,安市城内的守军,可能出兵切断唐军粮道,到了那时,唐军就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李世民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李世民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先攻破安市城,再做打算。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统领下,唐军一直留有余地,如此这般,取得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止步在安市城下,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高句丽抵抗顽强,唐军不能攻破: 隋炀帝曾举大隋全国之力,率百万军队,三次亲征高句丽,不仅连连败北,整个隋朝都被战争拖垮了。其中主要有原因在于,高句丽军兵十分强悍,不论是战斗意识,还是整体素质,都不弱于隋兵。

虽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小国,但的确不好对付,史料记载:“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安市城的守军,在城内防守,他们见到李世民的黄罗伞盖,竟在城头大声叫嚷,甚至还有戏谑之词,明摆着就没有把天可汗放在眼里。李世民又怒了,再次下令,城破之后屠城,高句丽军兵不仅不怕,反而作战更为勇武,在很长时间内,李世民都无法攻克。

为攻下安市城,唐军可是下了血本,唐军用上了投石车和冲车。每天轮班进攻,日夜不停,大小石头就像雨点般砸向城池,足足打了六十天,动员五十多万民力,安市城岿然不动。看到攻城没效果,唐军开始在城边建造土山,一度山顶离着城墙只有几丈远。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土山忽然倾倒,压倒了城墙。但因为当时负责的将领没有在现场,唐军没有抓住机会。

反而城内的守军及时出来,再次占领了土山,这次极好的机会也化作了泡影。再有,天气、环境影响:由于李世民没有及时改变策略,在安市城下拖的时间太长,唐军士气大不如前,最要命的是唐军远道而来,粮草马上就供给不上了。史料记载:“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了粮食,再强大的军队打不了胜仗。除此之外,冬天到了,辽东这个地方比较冷,而且当时还没有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这种现象,所以估计最少也有零下十几度或许更低。气温骤降,水都变成了冰,供应马匹的草料也成了问题,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宣布撤军。为了挽回颜面,李世民命唐军在城下列兵整齐,一队一队撤军,再次秀了秀“肌肉”。

事实上,不论承认与否,李世民还是栽了个大跟头,在此之前,李世民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薛举曾经让李世民栽过跟头,但当时大唐刚刚建立,各地割据政权尚未平定。而征高句丽时,大唐已经建立多年,十分强盛,此战也让李世民大为惋惜。最后,还是要提战斗意志的问题:其实,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这几次进攻高句丽,其战斗意志明显不同。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狗追兔子的故事,兔子如果不拼命跑,那么它丢掉的是一条命,而狗如果不拼命追,顶多是少吃一顿肉。高句丽如果败了,那就是灭国之战,李世民如果败了,大不了回大唐,这也是双方战斗胶着的原因所在。当然,高句丽最终还是败了,李世民之后的策略便是时不时就骚扰一下高句丽。这种拼国力的战争,高句丽也就落入了下风,唐高宗时期,最终灭亡,并入了大唐版图。

而那次李世民征服高句丽的战斗,也成为了如今影视剧热点,在韩国历史剧《帝国的早上》中。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可是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李世民到大唐都城长安,硬是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再让李世民跪地求饶才作罢。在《大祚荣》中,李世民更惨,先是在安市城围攻战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点一命呜呼。后来又一路溃败,最终在长安保卫战中,愚蠢无能的李世民再次被射瞎一只眼睛。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远征被有些人认为是无功而返,真实情况如何呢?

首先从战果看,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而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战马约七八成。 其次从结果看,此次战役可谓重创高句丽,但没有使其灭亡。究其原因:一是唐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过长;二是当时高句丽国力尚强,并且军民拼死抵抗。

文章TAG:李世民  手游  高句丽  亲征  远征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远征手游李世民在哪里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