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宰相手游虎符哪里获取,萧綦在位16年
作者:本站作者宰相刘齐贤(纳言)、副宰相胡元范(凤阁侍郎)等人出于义愤,便在朝堂上替裴炎辩护,并以性命力保他无罪,同时质问皇太后武则天因何将其逮捕入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得上交。
为什么古代只看虎符,不认人?
首先,虎符也叫兵符,最早是用青铜器制成的伏虎形状的令牌。在古代是一种帝王授权于将领调遣部队权利的凭证,也是除了皇帝玉玺之外最重要的军事权利的象征。其次:古代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地位不受到威胁,也为了防止形成皇权之外的军事集团,于是想出了制造兵符来控制将领权利的方法,有效的遏制了乱臣贼子调兵反叛的局面。
再加上古代战事频发,将士的更替速度较快,而且通讯技术不发达,因此导致兵不认将,将不认兵,所以光凭将领刷脸是无法调动军队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虎符便应用而生。所以古代的军队在训练时就已经给灌输了只认虎符不认将的的观念,而虎符的识别和辨认也成了每个新兵的必修课。虎符一般都是一分二,可想而知,一半在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帝王手里,另一半就在授权的将领手里,两半虎符设有子母缺口,可合二为一。
为了防止造假,也只有两半能无缝隙结合验其为真才能真正调动军队,且古代都有一地一符的说法,可见帝王对兵权的管控是多么的严格。但也有过一些偷用兵符的小插曲,就像在战国时期,秦赵战争,秦国包围了赵国邯郸,于是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立即伸出援手,派大将晋鄙前去救赵,但晋鄙见秦国实力强大便不敢上前,于是魏国信陵君和魏夫人商计对策偷用了魏王的虎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打败秦兵,救赵国于危难之中,使当时将士只认虎符不认将的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
杨国忠是如何从一个落魄赌徒,成为大唐王朝的宰相的?
提起杨国忠,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哥哥,但若真的要论起来,杨国忠与杨玉环并非亲兄妹,只是杨玉环的远房表哥而已。而杨国忠的发迹,也与他这位远方堂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国忠出生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本名杨钊,早年落魄是个赌徒,在杨玉环得宠后凭借杨玉环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
而“安史之乱”这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事件的爆发,更是与杨国忠脱不了干系。那么,杨国忠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落魄赌徒到成为大唐的宰相的呢?杨国忠年轻时行为放荡不羁,还沉迷于喝酒赌博,年到三十了还是一事无成,于是遭受到了一众亲戚朋友的鄙视。三十岁以后幡然醒悟的杨国忠选择了去四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也许是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杨国忠在军中很是努力,表现十分优异,被授予了新都县尉。
此时的杨玉环正得圣宠,杨玉环的三位同胞姐姐也十分得宠,而后与右相李林甫不和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想要结交杨家,便召见了杨国忠,见他仪表堂堂又伶牙俐齿,便征辟他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到了长安的杨国忠便凭借自己与杨氏姐妹的裙带关系,让杨氏姐妹在唐玄宗面前替自己美言,并就此将他引见给了唐玄宗,之后唐玄宗便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
从此,杨国忠便可随便出入禁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势,杨国忠在宫内巴结讨好杨玉环,并小心翼翼的接触唐玄宗,多番投其所好。唐玄宗痴迷玩乐,尤其是喜欢一种叫樗蒲的游戏,经常与后宫妃嫔们在一起玩。杨国忠总是在一旁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妃嫔玩这个游戏,他每次总能“分铢不误”地报出游戏的点数和钱数。唐玄宗见了,当即称赞杨国忠是“好支度郎”,心知杨国忠的敛财能力一定非同寻常,而当时地唐朝地财政情况不容乐观,唐玄宗急需像杨国忠这样的人才来为自己丰盈国库。
再加之当时的右相李林甫独断专权,在朝中的势力日益膨胀,唐玄宗对李林甫存在深深的忌惮,此时他也需要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制衡李林甫,同时李林甫已经年迈,唐玄宗也需要寻得合适人选来接替李林甫的位置,而适时出现的杨国忠便成了唐玄宗的不二之选。于是,杨国忠就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过世以后,顺利坐上了右相的位置,身兼四十余职。
而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的生活变得越发奢靡,并且不断地在朝廷上拉帮结派扩张自己的权势,搞得外戚跋扈,一时间民怨沸腾,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不断被激化。最终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而大唐盛世,便就此由盛转衰。天宝十五年(756),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最终被乱刀砍死。张珪所言:“国之安危,在乎论相”,确实如此,杨国忠专权误国、引得民怨沸腾,最终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强盛的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就此衰落。
《雍正王朝》里的佟国维老谋深算,他到底输在了哪里?
导读:佟国维不但是外戚还是能臣,是《雍正王朝》中是康熙一朝的上书房大臣之首有佟半朝之称。康熙在明珠、索额图一以后对佟国维本来多有倚重,但是在推荐新太子上犯了康熙的忌讳。佟国维与皇八子胤禩越格交往,已经实属不该。在与康熙达成利益交换后,居然吞下了九门提督职位还坚持推荐皇八子为太子殊为不智。再被康熙揭穿后不但没有羞愧,而且还质问皇上为何不能推荐皇八子为太子?明知故犯在先,不守承诺在后。
作为坚持外戚插手储君人选就是犯了最大的忌讳,这还是与爱新觉罗联姻联亲、休戚相共的佟家的家风吗? 在《雍正王朝》中,几个上书房大臣中佟国维和张廷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做官方式。佟国维是外戚,世代与皇家联姻出过两个皇后。佟国维自身能力不差,况且曾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兄长佟国纲战士沙场,留下的侄儿就是后来的九门提督隆科多。
按说这样的家世应该用不着掺和储君的事情,谁当皇上都免不了一世的富贵。但是佟国维一门心思的替老八胤禩筹划,在重大问题上甚至为老八充当了幕僚和同盟的角色。而张廷玉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做官方针,不与任何皇子过于亲密恪守为臣之道。所以张廷玉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而有“佟半朝”之称的佟国维最终黯然出局。
身为有巨大影响力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身为外戚与皇子交往密切触犯了康熙的忌讳佟国维是上书房大臣之首,位于马齐、张廷玉之前。在《雍正王朝》剧中从一开始就参与了皇八子胤禩夺嫡部分计划。老四胤禛通过江南筹款赈灾荣升雍郡王,又因为以孤臣的心态勇于承担追比国库欠款的事被康熙看中。在宰白鹅事件爆发后,差点被冤杀的张五哥在法场被康熙救下。
废太子就在眼前,是否要承担这个清理户部的差事老八拿不准主意。所以在深夜八阿哥胤禩轻装简从来到佟国维这里请教,这等机密的事情老八就来找佟国维商量可见交往甚密。 佟国维一句“皇上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八爷其有意乎”,坚定了老八主审刑部、诱供肖国兴拉太子下马的觉心。虽然其暂时获得廉郡王的爵位和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但是当真相被图里琛传达给康熙后老八的太子之位已然飞走了。
要知道在清朝皇子与大臣结交甚密是不被允许的,佟国维这明显触犯了康熙的忌讳。更让康熙警惕的是在热河狩猎中,经过老八胤禩招待过的蒙古王公居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为由建议康熙把象征太子之位的明黄如意赐给八阿哥。要知道蒙古王公有精锐骑兵,而且不久就繁盛了太子胤扔奶兄凌普奉手谕调兵事件。康熙宴请佟国维达成利益交换后,佟国维不遵守承诺是为小人之举;被当场揭穿后迁怒张廷玉被康熙怒斥为“以怨报德的无耻小人”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后下明诏公推新太子人选,老奸巨猾的佟国维经过几次试探以为皇子属意八阿哥(老道张德明为皇八子胤禩做声势康熙都没有生气)。
有佟半朝之称的佟国维自然把宝压在了八阿哥胤禩身上,在他和老八门人的串联下很多在京官员都成为皇八子的坚定支持者。半数以上的朝臣联名推举老八胤禩做新太子,在康熙看来这不是民意而是逼宫。看到联名的包括户部、礼部、兵部甚至还有粘杆处的,这股庞大的势力让康熙心惊所以打算借与佟国维吃饭的机会暗示放弃对皇八子胤禩的支持。
“户部的、礼部的、兵部的,乖乖万众一心纳”“收了吧收了吧,跟招魂儿似的”为了劝说佟国维康熙可算用心良苦,以亲戚之谊出发暗示佟国维。“凡事儿不能不操心也不能太操心,有些事让小辈们去干”,这话说的够明显了吧就是你这么大岁数就别掺和举荐太子的事了。以佟国维的聪慧必然听出了皇上意思中的潜台词,果然下面康熙就提出了交换条件。
条件就是让小多子(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当然不能明说,看看康熙和佟国维的对话很有意思:“你佟氏一门自从龙兴关外,就与我爱新觉罗家联姻联亲、休戚相共。不容易,你说吧你的后辈当中有谁是能坎大用的?”“隆科多,隆科多坚韧敏达、才堪大用。”“是啊这么多年小多子历练得差不多了,那就让他出来当差吧。让他出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怎么样?” 一个掌控京城的兵权的九门提督换取佟国维放弃支持皇八子,应该说康熙的条件够有诚意了。
结果佟国维在于隆科多谈论此事的时候依然坚持举荐皇八子胤禩,反而让隆科多去烧四阿哥胤禛的冷灶。隆科多前思后想连忙去向康熙请罪,并把六叔佟国维的计划和盘托出。这才让康熙大怒,指责佟国维是“以怨报德的无耻小人”。推举新太子佟国维亲自上阵发动门人串联朝臣,这种插手储君人选的行为让康熙勃然大怒与皇上达成利益互换的协议后,居然吞下糖衣假装没有听懂皇上的意思依然举荐皇八子胤禩。
佟国维这得有多大胆子,敢拿康熙戏耍?在康熙当中阐明自己当初废太子的初衷与苦心,用张廷玉的折子内容来影射佟国维(张廷玉保举的是废太子胤礽):不像某些人趋红踩黑、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禄位。然后康熙直接问佟国维这两百多名朝臣如果没有人串联,怎么会联名保举皇八子胤禩?佟国维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只好说这是上书房的公意。
当康熙问道张廷玉时张廷玉帮助佟国维说了好话,但是被佟国维称为奸臣并请康熙处罚。这才让康熙勃然大怒,斥责佟国维:什么是以怨报德,什么是无耻小人。有个现成的例子,佟国维就是小结: 有人认为佟国维是刻意的利用这件事退出朝堂,然后让佟家的隆科多顺利接掌权力。这个纵横并不认同,因为如果佟国维按照康熙的意思去办隆科多依然可以获取九门提督的高位。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年少不知软饭香,错把青春插稻秧。对很多人来说,吃软饭是一件很令人羞耻的事情,但是对我们的诗仙李白来说,他却没有这样的顾虑。在他的人生中,他把吃软饭当成了自己的赚钱法宝,接连吃过两次分量十足的软饭。他吃的第一次软饭是在他27岁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手头已经有些许窘迫的他开始向生活低头,他四处寻找,最终在湖北安陆找到了一个很有钱的千金大小姐。
这个千金大小姐的爷爷是当时的朝廷宰相许圉师,不仅有钱,还非常有权势,妥妥就是一个很多人都倾慕不已的白富美。如果换成了普通人,这样的千金大小姐当然看不上眼。但是李白不一样,他非常有才华,随随便便一出口,就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佳句,这样的人,对于那些年代的很多小姐来说,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力,因此在他展开追求后,双方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
不过二人身份终究有点差距,所以李白为了顺利和许氏结婚,选择了入赘。在很多人看来,入赘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但李白根本不理睬别人的眼光,还是开开心心和许氏结了婚,二人结婚后,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很多人都羡慕他们的生活。只是好景不长。两人结婚仅十来年,这位千金大小姐就去世了。面对着大金主的去世,李白没有闲下来。
后来继续凭借着他惊人的才华又找了一名宰相孙女。和之前的老婆不一样,他这次找的老婆没有那么显赫的权势。他这次找的老婆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宗氏,其爷爷是前朝宰相宗楚客。只是早在韦皇后倒台时,宗氏的爷爷宗楚客就被处死了,所以相比之下权势没有许家那么大。不过宗家毕竟是一个大世家、家族中有着很丰厚的积累,钱财还是完全足够李白使用的。
这点我们从“千金买壁”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话说在天宝三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高适三人来到了当年的宋州梁园、也就是现在的商丘梁园游玩。在梁园里面,三人喝酒谈心好不快哉!酒意上头之后,三人纷纷决定在墙上写点诗留念一下。那个时候,李白在墙上写的是一首《梁园吟》,在写的时候他并没有太过于在意。但是写者无心,看者有意。
在李白等人离开后,当时还未出嫁的宗氏在梁园里面看到了这首诗。一看到这首诗,她立马震住了。当梁园的人准备擦掉这首诗的时候,她赶紧阻止,为了显示自己对这首诗的珍重,她特意花一千两白银从梁园的人手中买下了那片墙,将其连同诗一起敲下来搬回了家。那时候的交通虽然并不是特别便利,但是这样的故事却传得很快。在她买下这片墙之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宋州。
正是听到了人们的议论,李白这才知道竟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二人后来顺利结了婚。为了一首诗,就能随手拿出一千两白银,我们想想就能知道李白这任老婆到底多有钱。这个软饭,吃的不亏。在和宗氏结婚后,他的小日子过得也很自在。拿着老婆家的钱开始了各种游山玩水。不过这样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太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贵族的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在战乱的影响下,李白和他老婆的日子开始变得拮据起来,没过几年,他这任的老婆也去世了。
在那之后,他的生活变得越加困难起来。而除了两次“软饭”之外,李白的人生中也还有着其他谋生手段。在他人生早年的时候,他能那么潇洒,跟他自己家境殷实有关。因为家里比较有钱,所以他读书、学剑、求道、行走天下,根本没有什么忧愁。那时候,他心中装着的是匡扶天下的正义。只是家境再殷实,也经不起他这样只出不进的花费,在家境一路下滑后,他开始直面到了生活的窘迫。
这个时候,他解决自己温饱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投靠自己的亲戚。在当时,李白有不少亲戚都在官府中当官,要是实在吃不上饭,他会去找这些亲戚讨口饭吃。在他晚年无处可去的时候,他就去安徽当涂投靠了在当地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靠这位亲戚的资助,度过了他自己的最后一段时光。第二个就是靠才华结交达官权贵或者有钱的读书人。
要说李白用才华结交最富有权势的人,那就是唐玄宗。话说李白在和许氏结婚之后,虽然生活上没有了钱财的忧虑,但是他对于官场却一直还有着很大的憧憬。为了求官,他离开了湖北,开始去陕西拜见各种王公贵族,想用自己的诗征服这些人,让他们帮助自己谋得一个官职。但是在那个时候,那些人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大帮助。后来,在求官迟迟没有进展之下,他决定放下脸面向这些人拍一下马屁。
通过高官张卿的帮忙,李白给当时的玉真公主写了一首拍马屁的诗,通过这首诗获得了公主的欣赏。因此,后来公主就把他举荐给了唐玄宗。除了公主之外,他还获得了当时的朝廷高官贺知章的欣赏。在他把自己的《蜀道难》等诗给贺知章看之后,贺知章直接把他称之为了谪仙人,也开始在唐玄宗面前为他说起了好话。正是有着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这才有空看了李白的诗。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立马被李白的才华所折服。于是立马让人把李白请进宫。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唐玄宗给了他很大的礼待。那时候看到他进宫,连轿子都不坐了,直接步行着向他走来,后来在吃饭的时候,更是亲手“调羹"给李白吃。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唐玄宗对于他的礼待以及对于他才华的佩服。而在招见之后,唐玄宗也没有忘记给他安排工作,在唐玄宗的安排下,李白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工作。
这个工作与平常的官职不同,并不需要处理什么公务。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唐玄宗出游或者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跟在唐玄宗身边,用他优美的诗为唐玄宗记录美好生活。在那段时期,李白就为杨贵妃写出了《清平调》这样的名诗。这首诗里面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在历史中格外出名。虽然没过两年他就因为过分张狂被唐玄宗炒了鱿鱼,但是有了这段经历之后,他的人生却完全不一样了。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大家进入一个误区,古代调动兵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战争,因为虎符是分为两半,一半是将军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毕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没见过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级管一级,如果换人或者越级调兵,这时候就需要虎符。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当然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从,所以大多将军还是会用虎符调动。
虎符分两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持有,导致独断专行,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虽说虎符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天子的权力并没有太大。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还得上交。
君主专制实行之后,虎符调兵登上历史巅峰,历朝历代都效仿,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就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过,有的士兵跟随将军多年,甚至只对将军忠心,功高震主的将军在历史上太多,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万一发动叛变,军权在握,到时候很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所以只要是出现不用虎符就调兵的事情,皇帝便会猜忌,同时还有监督的官员,以至于很多将军其实不用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但是依然会走这波流程。
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者比将军官职更大的人来调动兵马,这个时候没有虎符的确是调不动的,这是这几本的士兵素质,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人官职很大。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其实条件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谁,只要能拿到两个虎符外加皇帝的诏书,调动兵马其实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诏书也能调动兵马。为什么能带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是谁,他能从将军的手里拿到虎符,这只是一半就已经很不错,就算他是偷来的,他还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宫,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经非常大了,要么就是这个将军和皇帝都是形同虚设。
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可以调兵,但是未必能成功,毕竟你是个“陌生人”,所以会严格检验虎符,确认虎符是真之后,则需要出示诏书或者手札,毕竟每一次大规模调兵都是有记载的,如果不能出示诏书,最后就不能调兵,要么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为没有调兵手札,最后还是斩了将军通过自己的威望调动了军队,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一个人能调动吗?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仿制一个虎符?《国家宝藏》提及:“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
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个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么仿制?就算你见过也未必仿制的出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人仿制了虎符,一是难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险程度太大。以上说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要是强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并不统一,有没有虎符其实关系并不大。
当年岳飞要直捣的黄龙府在哪里。他为什么要说直捣黄龙府呢?
岳飞将军当年想要去直捣的【黄龙府】府城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农安】如今是【吉林省长春市】下辖的一个【县级政区】,位于【长春市区】的正北方稍偏西一点。寒鲲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庆假期中刚刚到访了这处县城,有趣的是,该县的路灯柱下部赫然标着【黄龙府】三个大字(见下图),显然该县现在也是在拿岳飞将军当年直抵黄龙之语做文化牌来宣传,还是很有意识的,当地甚至还有一个叫【古城黄龙府】的小区、一个叫【黄龙府商贸街】的商业街、一个叫【黄龙府中医院】的中医院、一个叫【黄龙府大桥】的跨伊通河的桥梁,显然,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黄龙府】是【农安】曾用名的氛围。
那么这个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黄龙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名呢?寒鲲为您介绍一番:【黄龙府】主要使用于辽代与金初,它的得名是因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掉渤海国后在返程的路上驾崩于此,并且《辽史》吹嘘当时有【黄龙】出现,这才将原本的渤海国扶余府,改名为龙州黄龙府,由此成为辽代一直使用的一个地名。辽圣宗以后,黄龙府归东京道管辖,下辖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辽兴宗设置了归属黄龙府管辖的祥州,并且开始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五国部划归黄龙府管辖,而这个女真五国部恰恰在此后不久便逐渐归附了女真完颜部,成为日后金朝崛起时的女真部落势力之一。
可以说,黄龙府的管辖区域实际控制今天的吉林省中北部,间接管理黑龙江中下游与松花江流域分布的女真诸部,管控的区域相当广大,基本上黄龙府所间接控制的区域便是金朝的发源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反辽前自然便在辽朝黄龙府间接统辖的区域活动,金朝所建国定都的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不仅远远没有黄龙府那般有名,而且却曾在辽朝间接归属于黄龙府管辖之下。
岳飞等刚刚经历了金灭辽灭北宋的宋(南宋)人,自然会更熟悉辽朝用了一百多年的【黄龙府】,而非新命名的【会宁府】,这才把【消灭金人军事力量】的远大理想表现为【直抵黄龙府】,而非【直抵会宁府】。何况,辽朝是宋朝曾经承认的北方政权,金朝则是刚刚制造靖康之耻的仇国,自然没必要用金朝自己对于其都城的称谓(会宁府),用辽朝黄龙府的旧称谓其实也是在政治上贬低金政权的需要所致,毕竟【黄龙府】是在辽兴宗以来承担了一部分辽朝压制女真、统辖女真诸部的职能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岳飞知晓金朝首都已经是会宁府,但仍旧用黄龙府指代金人腹地的可能:毕竟岳飞是在公元1142年被冤杀的,而金朝在1140年以前也一直保有【黄龙府】的名称。【黄龙府】被【济州】之名取代是发生在岳飞去世前两年的,岳飞可能是用更被中下层兵将熟知的【黄龙府】来鼓舞士气,他本人也可能知道金朝首都是会宁府。
综上,黄龙府曾是辽朝用来控制女真诸部的桥头堡,也是金朝初起之时的腹地所在,被岳飞用来指代金人的腹心之地,这才有了直抵黄龙府的说法。黄龙府的府城位于如今的吉林省农安县,辽朝黄龙府的管辖范围则以吉林省中北部为主并向如今的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流域辐射间接影响力。如今,我们依然能在农安县看到一座农安辽塔(见下图),是一座经过较大程度复原性修复的辽代砖塔,依稀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雍正王朝:隆科多当过逃兵,还欠款卖刀,为何还能得到康熙重用?
领导的重要职责就是选人用人,用对了人,残局也能扭转乾坤,比如刘邦用韩信;用错了人,大好形势也会兵败如山倒,比如诸葛亮用马谡。《雍正王朝》中,要论用人之道,康熙是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尤其对隆科多的运用,堪称妙笔生花。隆科多在关外当过逃兵,回京后工作也没了,还欠下户部三千两白银,最后连康熙御赐的宝刀也卖了,按理说,他已经被组织淘汰,仕途上也不会有前途,可康熙为何还会重用他呢?将小多子提拔为九门提督,要从双方关系说起康熙与隆科多的关系,并非纯粹的君臣关系,还有两层亲戚情谊。
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是佟国维的姐姐,也就是隆科多的姑妈。因此,康熙是隆科多的表哥。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也是隆科多的姐姐。因此,隆科多又是康熙的小舅子。不管是历史上还是《雍正王朝》中的康熙,都比较重感情。正是在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下,隆科多的起点已经高出一般人太多,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御前侍卫,还兼着帮康熙管理猎狗的差事。
在清朝,侍卫是一条入仕途的康庄大道,能当上侍卫的人,大多都是皇亲国戚。离皇帝近,表现机会也比较多,小多子刚开始也没让家族失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被康熙赏赐一把宝刀。接着,小多子高开低走,一直在低位徘徊。直到胤礽第一次被废,在佟国维的安排下,小多子才谋得一官半职,成了理藩院的牢头。当时,朝廷正在议立新太子,各方人马都不甘落后,纷纷出手,其中八爷党一枝独秀,令康熙都有所不安。
康熙为了挫败八爷党,联手了佟国维,两人在饭局上谈笑风生,推杯问盏之间达成交易:佟国维退休换取小多子上来,顺便帮忙对付八爷党。秋媚说:康熙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一是表明自己重视亲戚关系,二是拉拢佟氏家族,换取支持。临终时的重用,主要是出于形势考虑“毙鹰事件”发生后,康熙一病不起。朝野上下忧心忡忡,大家不仅关心老爷子的身体,更关心大清未来的继承人,说到底都是关心自己的前途。
这时的隆科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多子,而是当了十几年的九门提督,手里两万兵马,负责京城的安全保障工作。他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局势的走向,所以,他成了各方争取的力量。对胤禩而言,他知道自己失去圣心,康熙不太可能传位给他,因此,他希望局面越乱越好,然后浑水摸鱼,这也是他导演“毙鹰事件”的初衷。胤禩想要逆天改命,就必须控制兵权,尤其是九门提督,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拉拢隆科多。
对胤禛而言,要的就是稳住局面,一旦隆科多倒向八爷,他的前景堪忧。隆科多面对多方争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因为一旦压错了宝,对佟家就会是灭顶之灾。所以,他还特地跑去请佟国维指点迷津。对康熙而言,为了顺利完成权力交接,同样需要局面稳定。但要稳住局面,康熙必须先“摆平”隆科多,因为他一旦与胤禩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对隆科多出了“三张牌”:一、先用一份圣旨,给他罗织罪名,将其打入“地狱”,让其万念俱灰,只想着求生。二、再用另一份圣旨,将其送入“天堂”,让他笑逐颜开,对圣恩感激涕零。同时,将第一份圣旨交给张廷玉保管。这时的隆科多,经历过恩威并施、世道轮回,只会更加敬畏康熙,对康熙的指示也会更加遵从。三、将隆科多当掉的宝刀,归还给他。
这把刀的再次出现,表示康熙时刻惦记着自己的这位亲戚,连隆科多都感到意外,让他一下就找到了存在感、自豪感、荣誉感,拉进了彼此的关系,有感情牌的成分;刀可以用来斩将杀敌,也能用来护国除奸,象征着军权。此时的康熙,需要隆科多配合宣读传位遗诏,赏赐这把刀是告诫他:保护好遗诏,如果有人阻挡传位,可以用刀来开路。
刀能杀敌人,也能杀自己人,关键看执刀人如何运用,康熙也是在警告隆科多:你小多子别老想着投机,朕知道刀的去向,也知道你的行踪,我才是真正的执刀人,这把刀能赏给你,也能收回;能助你杀敌,也能取你小命;能让你光耀门楣,也能让你家道中落。隆科多经过佟国维的指导,加上康熙的驭人之术,只得乖乖就范。秋媚说:与其说康熙临终前重用隆科多,不如说他重用九门提督,只是隆科多恰好在那个位置上。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Δ早朝模拟图(来源于网络)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不要看着他们起的早,他们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了。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了,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
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Δ皇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大多数都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唐朝就已经实行了“宵禁”政策,太阳下山后,所有的集市,店铺,居民全部都要闭户,就连皇城大门也是关着的。
一直到了第二天五更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皇宫城门楼上会敲鼓释放信号,这个时候才允许打开大门。所以官员就算是起的再早,身为皇城一员,就要以身作则,恪守皇城规矩,不到点出不了自家大门。所以古代官员都是算好了时间起床,然后去赶早朝。上朝时间是规定死的,只可以早到,不可以迟到。一旦迟到,轻则挨骂罚款,重则判刑入狱。
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必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全部在大明宫前站好队。一般太监会在旁边打着灯笼,或是举着火把。倘若运气不好,遇到了阴雨天气,没有办法只能硬熬着。唯有宰相等德高望重之人,才被允许到宫门外地方避避雨。Δ皇宫(图片来源于网络)退朝一般是叫做“放仗”,也就是撤除仪仗的意思。皇帝还要和宰相继续讨论朝政,一般是退到后面规格比较小,却很舒服的地方。
其他下朝的官员,都可以在朝堂廊下吃一顿皇家提供的早餐,一般被称作是“廊下食”。在这之后,没有特殊安排的人,都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去上班,但是下午就休息了,只上半天班。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虽然下午与晚上不上班,但是有人一直在值守。Δ长安(图片来源于网络)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
宰相写了“青鹅”两字,武则天为何把宰相满门抄斩了?怎么一回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雄才大略铁血无情,为了夺取与保住最高权力,她杀人如麻滥杀无辜,武则天连亲生儿子女儿等亲人都杀,何况宰相,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宰相最多的皇太后,所谓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而这位传说因为写了“青鹅”两个字而遇害的宰相裴炎,就是武则天从皇太后攀登女皇宝座过程中杀害的第一位宰相。
唐朝名相裴炎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毕业后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并由此踏上仕途。裴炎从濮州司仓参军做起,历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务,因才能卓越、治事有方,极受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倚重。公元680年,传说是皇后武则天情人的术士明崇俨被人暗杀。这件事一度轰动朝野,裴炎怀疑皇太子李贤参与其中,于是在皇后武则天的授权下到东宫审讯,结果查实皇太子李贤在宫中暗藏数百副铠甲,皇后武则天的四个亲生儿子中最有才华的皇太子李贤随即被废,可见裴炎也属于皇后武则天的亲信。
不久裴炎加拜侍中,成为唐朝的宰相。唐高宗因病到洛阳去休养,让裴炎和皇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政务。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治在死前曾经下遗诏要裴炎做唐中宗李显的辅政大臣,晋升为朝廷首相(中书令)。唐中宗李显性格忠厚大度,他谨遵父训,他对母亲皇太后武则天及顾命大臣裴炎都非常尊敬。唐中宗李显上台以后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太后武则天连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都早已经架空成为傀儡皇帝,怎么可能把最高权力交还给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呢?年轻气盛的唐中宗李显企图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来对抗皇太后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非常宠爱美若天仙的皇后韦香儿,对她言听计从。青春靓丽的皇后韦香儿年仅18岁,她与婆婆皇太后武则天一样都是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在风情万种的皇后韦香儿的枕边风鼓动下,唐中宗李显提拔老丈人韦玄贞为刺史,但韦香儿仍然不满足,她要求唐中宗李显提拔父亲韦玄贞为宰相。韦玄贞此前最高的官职是参军,七八品的芝麻官,一下子从七八品的参军升到封疆大吏的刺史,再升到副宰相的侍中,可谓一步登天。
唐中宗李显提拔老丈人韦玄贞明显有点操之过急,威胁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的权力,遭到裴炎等大臣的反对。 唐中宗李显只有28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看到裴炎反对自己提拔老丈人韦玄贞,一怒之下说: 我提韦玄贞为侍中算什么,我高兴把皇位都能让给他。 朕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唐中宗李显这明显是气话,他只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漂亮媳妇皇后韦香儿的爱。
他不可能真的让位。 但是作为顾命大臣的首相裴炎不能容忍唐中宗李显的任性,他把这话原封不动的密告皇太后武则天。 野心勃勃想做女皇帝的皇太后武则天正中下怀,她正为了怎么掌握更多的权力,怎么把自己儿子名正言顺的废黜而发愁,宰相裴炎给他送来了唐中宗李显要让位给自己老丈人这个好消息。武则天马上发动宫廷政变,派裴炎与大将程务挺等人带兵进宫,把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流放湖北房州。
武则天又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唐睿宗李旦比唐中宗李显更加软弱无能,他刚刚继位就被母亲武则天软禁起来,成为失去人生自由的傀儡皇帝。这样皇太后武则天顺理成章的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手中。 裴炎因为助纣为虐帮助皇太后武则天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唐中宗李显有功,被武则天加封为永清县男。武则天的野心很大,岂止满足于当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她要当前无古人的女皇帝。
就像赵高指鹿为马一样,武则天也开始试探群臣的反应。第一步就是建立武家的七庙,这个建议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提出的。 武则天敢立七庙,就是向天下昭示武家要出皇帝了。 顾命大臣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但是他就像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一样,虽然忠于曹操但反对曹操篡汉。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先后帮助武则天废掉皇太子李贤与唐中宗李显,但裴炎作为唐高宗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他反对武则天篡唐,于是裴炎激烈反对武则天立武家七庙说:且独不见吕氏事乎!你(武则天)没看见西汉皇太后吕雉一家篡权的下场吗?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太后吕雉专权,权倾天下,吕雉甚至连小皇帝都杀,虽然小皇帝是她的亲孙子。
但吕雉一死就吕雉家族就被西汉皇族与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联合起来满门抄斩,裴炎这话颇有威胁的意味,但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比吕雉更加心狠手辣,她怎么可能被裴炎一句话吓住?说出独不见吕氏事这句话时,武则天已经对裴炎恼羞成怒,动了杀机。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则天想做女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不久,为了清除通往皇位之路上的障碍,武则天将矛头对准李唐皇室,准备诛杀辈高位尊的韩王李元嘉(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鲁王李灵夔(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要诛杀李唐宗室,首先要询问宰相的意见,三个宰相中的两个都沉默不语,只有首相裴炎极力反对,让武则天非常恼怒。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首相裴炎一再与皇太后武则天针锋相对,武则天对裴炎更加恨之入骨。作为武则天的亲信大臣,裴炎侍奉武则天多年,知道她是个心狠手辣、权力欲极强的女人,若不采取必要手段阻止她,那么唐朝将会有覆灭的危险,自己也将因为受到猜忌而被杀。
正因如此,裴炎决定利用武则天出游龙门之际带兵把她抓起来,逼迫武则天把最高权力还给唐睿宗李旦。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连日大雨让武则天取消出游计划,致使裴寂的谋划半途流产。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见《新唐书·裴炎传》“兵谏”计划破产后,裴炎并没有放弃推翻武则天的计划。
等到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以匡扶中宗复位为名义起兵讨武,并号召天下响应后,裴炎便利用叛军声势浩大、武则天忧心不已的机会,向武则天进言,希望她顺应民心,将大政归还给唐睿宗李旦。裴炎声称若皇太后武则天如果能听从自己的建议,那么不需要动用一兵一卒,徐敬业叛军便会自行瓦解。武则天老谋深算,当然知道裴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所以她断然拒绝。
裴炎见武则天死活不肯交出最高权力,穷极无奈之下便跟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并派心腹连夜送往扬州。然后此人还没有出京,便被武则天派去暗中监视裴炎的人给抓获,并从他的身上搜出裴炎给徐敬业的那封密信,随即呈递给武则天。武则天打开信件,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大字-“青鹅”,此外便再无其他内容。武则天拿着密信琢磨良久,突然明白其中的含义,随即下令将裴炎逮捕入狱。
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这个时候,裴炎才发现自己事与愿违,辜负了唐高宗李治的临终遗命。对比此时的裴炎,颇有些像三国刘备托孤以后,诸葛亮面对的无奈。不同的是,诸葛亮面对的是软弱无能又胸无大志的阿斗刘禅,他必须为先帝的功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裴炎面对的却是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武则天,他必须为践行先帝的遗命而一次次梗直脖子,据理力争,保证李唐的江山不易姓。
于是,才有了裴炎一次次与武则天展开的抗争,有了他对下狱后面对生死的通透。首相裴炎无端被皇太后武则天逮捕入狱的消息传出后,大唐朝廷上下顿时炸开了锅。宰相刘齐贤(纳言)、副宰相胡元范(凤阁侍郎)等人出于义愤,便在朝堂上替裴炎辩护,并以性命力保他无罪,同时还质问皇太后武则天因何将其逮捕入狱。面对着群情激愤的质问声,见惯了大场面的皇太后武则天毫不示弱,对着满朝文武宣称裴炎意图谋反,所以才被逮捕入狱。
武则天此言一出,满朝为之哗然,耿直的大臣们此时已顾不得君臣礼仪,纷纷要求皇太后武则天拿出裴炎“谋反”的证据。武则天见状,便在朝堂上出示截获的密信,并命人递给大臣们一一观看。满朝文武见信中只有“青鹅”两字,都纷纷低头沉思,表示不解其意“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唯有“青鹅”,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
”《朝野佥载·卷五》。武则天见状冷冷一笑,她向大臣们讲道:“这封密信当用拆字法解读。‘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这便是说裴炎欲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迎接徐敬业入城。”群臣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感慨皇太后英明,绝非凡人能及。“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
”《朝野佥载·卷五》公元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首示众,随即家产也遭到抄没。裴炎遇害后,那些曾为他辩护的大臣们遭到武则天的清算,其中,刘齐贤被贬官为吉州长史,胡元范被远流巂州,并最终死在那里。就在裴炎遇害后一个多月,徐敬业兵败被杀,一场足以撼动武则天统治的兵变,就此被平定。公元690年,武则天逼迫唐睿宗李旦“禅位”,随即灭亡大唐王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女皇宝座。
晋武帝请宰相何曾等人吃饭,席间聊起家常,为何何曾认为国家快亡了?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其父亲何夔,是魏太仆、阳武亭侯。根据《晋书·何曾传》记载,何曾年少时继承了爵位,好学习见识广,与同郡的袁侃都有名声。曹魏时期,何曾为平原侯曹叡文学掾,曹叡即位后,何曾多次升迁至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侍中、司隶校尉。何曾也参与谋国废黜谋划魏帝的事件中,得到司马家族的重用。
升迁为征北将军,晋封颍昌乡侯;后来受命担任司徒,进封朗陵侯,与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同列三公。司马炎代魏称帝后,何曾以太保之职兼任司徒,后又进位太傅。何曾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让位。司马炎下诏不许,进升何曾为太宰,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子上殿,遵循汉相国萧何、田千秋及曹魏太傅钟繇的旧例。何曾性情奢侈,豪华铺张,帷帐车服,要尽可能华丽,酒肉饭食,超过王室。
每逢宴会朝见,不吃太官准备的食物,司马炎每次召见何曾,都允许何曾自带平时喜欢的饮食衣服器物,并让其两个儿子陪同。据说,何曾侍奉武帝司马炎宴饮,回去后告诉何遵等人说:“国家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开创大业留传子孙。我每次赴宴参见,没有听到过治国的长远谋略,衹说些平常琐事,这不是为子孙谋划的兆头。自己还能在位,后代恐怕危险了!这是子孙们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