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导引术,导引吐纳是什么意思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导引吐纳是什么意思
同意一楼兄弟说的,导引吐纳就是对呼吸进行的节奏、方法、条理上的意思,不过我要补充几句,一般情况下,导引吐纳的练习要通过练动作而练出来的,如易筋经,还有我曾看过一本再版的民国时期少林寺武僧出过的一本硬气功的书,上面有一半内容都是讲的是如何通过动作练习导引吐纳(附有照片)
2,怎样吐纳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宗教中的吐纳法:念经,念咒,呼喊神名念经不在于念什么,在于借此吐浊气。浊气一出,清气自入。
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
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
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 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
更多3条

3,谁知道怎样练吐纳
吐纳,最早是出于中国的导引术,还有道家的气功,对身体有很好的强化和治疗作用。练习吐纳,我的建议是从打坐开始,吐纳,吐就是呼气,纳就是收敛吸气;也就是说,要通过呼吸,采气聚气,并且把体内的气运行通畅于各个经络。你可以从打坐开始,平心静气的坐半个小时,呼吸绵绵深长,越慢越好。再加上一些导引术你就知道怎么办了。导引术推荐:五禽戏,易筋经
4,谈谈现在人们所用的导引方法有哪些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如《庄子?刻意篇》里记载:“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以好也。”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 早期的导引实际上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 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髙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导引属于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它不同于现在的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
5,什么是吐纳之术有用吗
就是内脏运动体操!其实人健康分为生理和心理的,吐纳之术就是要先在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找到一个平衡,其次才是生理的平衡(肢体残疾不在讨论范围),内脏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肢体可以残疾,但内脏必须健全,并且健康!吐纳就是锻炼内脏的体操,其功效甚至超过长跑之类的体育锻炼,如果能同时做好精神的调整,你将会有一个非常棒的身体。根据小说得来的理解,就是一呼一吸契合自然,平心静气,修身养性
6,什么是引导术气功
引导术就是导引术,导引主要是指肢体运动,如《抱朴子?别旨》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原地徘徊),或徐步(绥绥舣步),或息(呼吸),皆导引也。”导引术包括气功,故称气功导引术。《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运气练功时使自己的气运行,这个气叫“真气”。对疾病而言,真气就是祛除病邪的正气。本书所介绍的古导引,动作简单,要练的功夫就在于“运气”,所以有时又叫“行功运气”。意思足这种导引的主要功夫就是“运气”。扩展资料:气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正式确定的正式名称,在古代有多种称呼,如养生、导引、吐纳、守一等等,不下30种。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可见,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比较全面地反映气功锻炼的内容,是技术关键:使“气”更平和,使“体”更柔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引术
7,吐纳术是什么
根据小说得来的理解,就是一呼一吸契合自然,平心静气,修身养性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园起,呼时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息三次。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鄂,收视返听。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同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这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8,怎么修炼内力
武侠小说里对内力的描写非常玄妙,在《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里,段誉、丁春秋、任我行、令狐冲的内力可以被人吸走,也能视情形给人灌输,没有了内力,武林中人就形同废人一个,小孩子都可以击倒他,他们的内力可以自我修炼、储存,也可以借助外力增强体内合成的速度,我最初看武侠小说时,只是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力量,以为修炼内功就是人的力量养成和传递。后来学习了生理卫生和生物课,看到了课本上描述的人体细胞的化学反应以及能量供应,就有一种感觉,这人体能量供应好像与这内力养成非常相似呢,都是一种具体物质,都会损耗,也可以恢复调养,过度使用也可能无法再生,永久衰竭。 课本上说,人需要的能量可以补充(饮食及营养品是能量携带品),它们可以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并合成再生,人累了就要休息,等待精力恢复,饿了就没有力气,需要食物供给能量,这是不是和内力的供应、储备、使用有点类似?穿肠君当年在大学时花费了50元银子去修习气功大法也没有任何成效,已经对内力修炼彻底失去了信心,但对呼吸的“气”的兴趣仍然存在,没有了内功,了解点呼吸知识也好,毕竟呼吸的这口”气“关乎着我们的生命。我们所有的运动甚至包括静止休息状态,都需要能量供应,人类活动的能量来源,我们都知道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但这些含有能量的物质本身无法释放能量出来,需要在氧气的配合下进行一系列的化学作用才能释放,而氧气的供应就是依赖呼吸的这口"气",这口气呼吸无力,氧气供应不足,就会让能量的释放打折,运动效果不佳。在人体中,中枢神经(包括脑组织和脊髓)对缺氧最为敏感。轻度缺氧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随缺氧的加重,就会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如突然中断供氧,只吸入纯氮,二十秒内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还会引起脑水肿而压迫血管,使血流量减少,供氧更加不足。一旦中枢神经停止工作,生命也随之结束。要确保氧气供应充足,就离不开讨论呼吸肌肉——横隔肌了,横隔肌负担着我们呼吸运动的70%的工作量,绝对是我们身体里最勤劳的一个劳模,从生到死,从不歇息,它的忠诚度绝对是NO.1,如果呼吸肌疲劳了,我们的呼吸就会衰减,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对呼吸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其拥有较强的耐受力和强度,让呼吸的深度加强,让呼吸进来的氧气充足,就会让呼吸肌疲劳的状态延后发生,让氧气正常供给,运动表现自然就会有所提升 ,也许,这就是“内力”损耗和恢复性调养的过程吧?
9,气功的吐纳导引是怎么做
吐纳心法所谓吐纳 就是呼吸 吐故纳新 就是此意 双脚与肩齐 气息自然 目视前方 双手放在丹田处 此时 吸气 一定要吸得不能再吸 然后 呼气 一定要把丹田的气全部吐出 所谓吸满吐尽 一定要记得 如此9遍 然后 双手 掌上背下 自丹田处 向上抬 抬的同时 吸气 抬至胸口 便翻掌下压 同时吐气 如此9遍 如果这时觉得丹田发涨 便可以跟着我向下练 如果没什么感觉 就别练了 不是你没静下来 就是身子的毛病 静下来了再练 再来教大家 如何气走全身 这时 就要用意念了 其实 气的走向 就是靠意念 开始了` 双手还是放在丹田处 吸气 吸的同时 想着气由丹田而起 慢慢向上走 气走至胸口 再想着气开始向两边走 分别走向双手 气走到手指处便回收 再马上让气沉于脚底 沉下去后 便可让这股气回于丹田 此时 便可呼气了 对了```以上的动作 都是在吸气的时候完成 不管你让气走向何处 一定要等气回于丹田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吸满吐尽`` 一定要心境平和 一定要缓缓慢慢 千万记得 吐纳时不要用口 要用鼻子 当你感觉 你练的时候 让气走到哪的时候 能感觉有股气在动的时候 就证明 你丹田有气了 补:所谓意守丹田,只是通常的说法,如果长功快的话,意守百汇则更好,当然年纪大的不能这样炼,有危险,20几岁的没问题。而且所谓意,就是无意,完全放松,无他,无我,天地间一切皆无。若真是意守,又岂能放松。尤其是初学之人,最好不要有意,顺其自然。尽量让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份都放松,就像练瑜伽一样。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样才会使气不受一丝滞碍,慢慢地就会使气游走全身,只要3个月坚持下来,多数人就会有气感,慢慢的才用意趣引导。而且只要气上身,终身都会有。 浅见,请指正 每人的气感可能皆有不同,热,凉,跳,胀,都属正常现象。 内功其实就是长力! 曾助力量的`` 有的人天生力大 不过都是死力 有气的引导`` 来催动力量的爆发`` 一瞬间爆发的力 是最大的 一般人`` 用全身之力爆发的打出来 力量是很大 不过 一拳之后 就会很累了 练内功的人 却是以气御力 用气来催动力量`` 从抖劲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 每一下打出来都是爆发的我说各位朋友,吸纳吐气法要是这么简单,易筋经还会雄霸天下吗?易筋经是不是达摩所创根本没人知道,由于年代久远,少林寺也没有人知道是否达摩所创,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如果楼主想练气功的话最好去少林,别说我太天真,我告诉你,练功走火入魔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会出现幻觉,然后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比如跳楼啊,上吊啊,吃安眠药啊,你想的东西会在你面前出现,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真的。= = 我说的是真的,如果想学还是叫专业人士教你。现在少林寺已经把易筋经公布于世,据说练至顶峰可以拥有无穷无尽的体力,你和别人打一个小时就和没动一样,不耗损你一点体力。 貌似跑题了。。。。。至于你说的最基本的吸纳吐气法是根本没有的。因为吸纳吐气法就是气功,也就是所谓的内功。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根本不正宗。最多让你感觉呼吸顺畅,但是达不到易筋经无穷无尽的体力那么牛b。 所以最好还是去少林,有专业的老师教你,等你出了少林,你就很牛b了!祝你成功!!!\(^o^)/
10,导引术的事 我记得约10年前的新闻上说在南方的一个山洞里发现导引术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早期的导引还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导引图》,养生图谱与专著名。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导引最初见于《庄子》。《庄子·刻意》里面说:“吹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陈元英注释认为:“道引”一句,是指“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王冰的注解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是按皮肉,??是捷举手足。”导引也包括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常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包含一千二百三十六枚竹简(不计算残片),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遗策》八种简书,内容涉及西汉早期的律法、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为汉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其具体内容已经于二零零六年三月由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五禽戏是一种中国导引术(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本名为五禽之戏(见后汉书与三国志文献),但后世均已简称五禽戏,也有别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五禽戏实为优良导引术的一种,传统中医学认为五禽戏有助于调理筋脉运行,在医学上来说为中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复健医学的总结运动法。在中国的道教则将其引用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武术家并将五禽戏视为一种内功的修炼方法。最早记载了“五禽戏”的正史是后汉书、以及三国志。其后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戏。后汉书之卷八十二下册——方术列传、以及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中略)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注一: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庄子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注二:佗别传曰:“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今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考据自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足以证明五禽戏,并非华佗凭空发明而成,而是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将零散的导引动作,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八段锦,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八段锦”是“拔断筋”的别名。因为此功多为筋骨拉伸动作,意欲将筋拔断,而后人以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 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 “下里巴人, 和之者众”。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但作者不详。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八段锦功法共八节,分坐式和立式两种。 立式八段锦风格上一般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柔为主称为“文八段”,北派以刚为主称为“武八段”。“文八段”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武八段”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武八段”因多为马步式,故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 而坐式八段锦又称“内八段”,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气。 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八段锦功法历史悠久,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不出偏差、功效显著而流传于世。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文八段”站式八段锦。《易筋经》,经唐豪著作《少林武当考》中结论为清道光三年市隐斋版的易筋经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两序一跋。一序托古于唐李靖而另序托古于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说达摩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两本经书之一(另一本为《洗髓经》)。“易筋经十二势”载于清咸丰八年,潘霨整编成的《内功图说》中,并收载于《卫生要术》。第一势图说是“韦驮献杵”,韦驮为寺院守护神(十六罗汉之一;宋时增至十八),唐初才开始安放寺院门前。书中内容为道教人士的导引术,亦有僧人不会练习的下部(睾丸与玉茎)行功法,这种毫无科学根据之所谓仙道采补之术,岂会为苦行沙门之经文。可见纯是托古伪造。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认为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也有人说易筋经是由古印度的瑜伽姿势和特殊的呼吸法两部份组成的。 “易筋经十二势”在清朝中叶的广东武术发展中,演生出十八罗汉手,为洪拳元始型态。洪拳在民国初年称为少林拳。《导引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每层各有11幅小图(见图一)。而发明“五禽戏”的华佗是东汉时期人。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导引图》与《五禽戏图》不是一回事。那么,《导引图》与华佗的“五禽戏”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导引”的含义。所谓“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姿势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疗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导引”就是保健医疗体操。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庄子·刻意》道:“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行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马王堆《导引图》所反映在导引上的四个方面内容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导引的国家。欧洲学者马亭伦承认,西方通过艾氏的介绍,从远东抄袭了中国的医疗体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西方现代的医疗体操实际上是从中国早期的体操传入欧洲演变而成的。所以,西方学者称呼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
11,世界上有真的修真功法或吐纳功法吗有的话给我见识一下谢谢
修真就算了,吐纳的这个有,但别指望这个能飞升,强身健体而已《九阴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第一重诀曰:子午卯酉四正时,归气丹田掌前推。面北背南朝天盘,意随两掌行当中。意注丹田一阳动,左右回收对两穴。拜佛合什当胸作,真气旋转贯其中。气行任督小周天,温养丹田一柱香。快慢合乎三十六,九阳神功第一重。每日子、午、卯、酉四正时,找一阴气重的地方,最好为四高中低。面北而坐,五心朝天,静心绝虑,意守丹田,到一阳初动之时,双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 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行,任脉下归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气归丹田后,双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气行两掌。双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对准气海穴,右手掌心对准命门穴,真气随手式成螺旋状贯入气海、命门两穴。汇于丹田内。如此意守下丹田一柱香的时间。待此功练有一定功力,能收发自如,有抗寒之功时可修第二重。 第二重诀曰:极寒午时正,独坐寒冰床。裸体面朝北,气行小周天。五心朝天式,打开丹田门。寒气螺旋入,收发当自如。合和汇丹田,落雪雪不化。缩如一寒珠,雪落无化雪。扩为雾环身,九阴第二重。每日午时,找一极寒之地,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于寒冰床上(一种玉、一年四季都如寒冰一样)。今人练习可在冰或雪上练习,静心绝虑,启动周天三十六圈,意守丹田片刻,打开气海、命门两穴,分别成螺旋状入寒气,吸一柱香的时间后,关闭以上两穴,丹田内有一寒球再不停的旋转,越转越大,至到隔体三丈远,收回。如此反复八十一次,练到雪花落体而不化,放气时雪花距体三尺不落为功成。 第三重诀曰:法如第二重,阴阳互相克。意在修罡气,热火不侵法。阳中求真阴,九阴第三重。每日子时,找一极热之地,坐于火鼎之上(今人练习坐在铁板上,下面加火,应慢慢加热,以不能忍耐为度)。面北背南,五心朝天,静心绝虑,起动丹田寒气防止热气侵入,其方法就是第二重所练寒气用以抗热量。此乃“真阳中求真阴”。 第四重诀曰:法如第三重,阴合阴为生。同为修罡气,静流极之法。以阴练真阴,九阴第四重。不拘时间,找一静止不动的水池,五心朝天,坐于湖底,静心绝虑,水位不过脖子,运行丹田真气用以抗水之压力,其方法与第三重相同,待体入水,而衣不湿为成。然后找有流动河水中练,急流下练,而衣不湿为成。到此《九阴神功》成。如用掌把真气放出击人,就是催心掌。 第五重采气大法诀曰: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使双眼在对敌时能求察分明,并有摄取敌人神魂之效。每日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视太阳,带双眼发热时,意念太阳之气由双目吸入汇于上丹田,吸汇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双眼收回,如此反复。 《横空挪移》螺旋九影,左右挪移,其聊不为,以气行之,可幻化九影诱敌。如加九阴白骨爪其威力可增十倍。如何横空挪移可据个况自定,今公之二法以参考。 诀曰:左转一,左转半。右转一,右转半。左右转一为不一,横空旋较为太一。 诀曰:左旋右旋天地旋,左踏右空平地旋。合手阴阳为上旋,右踏左空旋不为。虽为身法,实含玄理。须参照“九阴行功诀曰”进行,以防走火。习此功主要为子、午两时,其它时间亦可。必须选一处绝对安静,空气必须流畅。此功中的呼吸均为鼻吸鼻呼。习此功贵在持之以恒。功中会出现各种幻境,千万不可惧怕,顺其自然。练功中出现自然腾空,应顺其自然,千万不可妄加意念。 《鬼狱阴风吼》 此功属音波功,以音伤人,以音索魂,亦可以音布罡气,其威力无比,其音如地狱鬼吼,阴风阵阵,使人不攻自退,不寒而栗。 第一重:面北而坐,取五心朝天式,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双手于下丹田处成托式,即掌心向上,掌指相对,意守丹田一柱香,引真气自督脉、任脉行到中丹田,并在此汇聚成乒
12,求一强身健体之功法呼吸导引吐呐之术
黄帝内经》认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人们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的根本法则。其中“和于术数”就是指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道教作为一门重人贵生的宗教,其一切方术技艺活动都是围绕人的生存展开的。道教术数与中医养生“和于术数”的思想和实践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服气导引是道教术数中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炼养方术,对中医“和于术数”养生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
1道教服气导引术的养生旨趣
“服气”是一种以气息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在道界流传甚久。古来名称不一,或称“行气”“食气”“调息”“吐纳”“胎息”等等,但不同的称法包含的技法和层次也有些微区别,如“胎息”就是服气练养方技中的最高层次。道书对服气方法的记述很多,总体来说,就是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纳或内气运行,达到疏理气机,使人体气血愉快、脏腑通利的作用。服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做到轻、缓、匀、长、深。道教在坚持“道”的本体地位时,还以“气”作为生命赖以维持的根源之一。《云笈七签》摘引的《元气论》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正是因为“气“在道门中人眼中十分尊贵,道界才十分重视修炼服气之术,这也成为道教“服气”术的理论基础。服气之法虽然各有门派路径,但概括起来无非两大类型,一是服内气,二是服外气。所谓“服内气”,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意念导引,激发内气运转,以增进内脏功能。所以,“行气”这一称谓,有时又特指“服内气”。一般的方法是:在夜半之后或者是五更以后,等到谷气消尽、心神安静之时,即忘情闭气,将心念贯注于下丹田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咽气三两次便闭气,仿佛将心“送入”丹田,渐渐感觉丹田内有声音鸣响,即将心念移入气海。坚持一会儿,即开口渐渐吐气,又闭口咽气。如此反复二三十次,即感冥心忘情,消息万虑。久而久之,感觉口中津液甘香,这就是内气运行的气象。[1]与“服内气”相对应的是“服外气”,这里所讲的“外气”,是指身体以外的自然之气。当然自然之气也不是随意可服的,因自然之气有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利,有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害。道教“服外气”是服的对人体有利的气又叫“生气”,而那些对人有害的气即“死气”是不可服的。所以,道教服外气对四周环境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选择适宜的时辰、场合等。不过在实际练养过程中,往往将服内气与服外气结合起来,达到内外沟通,天人感应的效果。“胎息”是指如婴儿在母胎中呼吸一样,主观上不用口鼻呼吸,而体会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其动作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腹式呼吸。胎息所服之气主要为内气。《太清调气经》说:“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道教认为,进入不用口鼻呼吸而真气在体内运行,返还到婴儿在母胎中之胎息状态时,就能返本归元,长生不死。所以,道教认为胎息是服气进入较高阶段,修道达到较高境界的标志之一[2]。历代道士中,有不少人通过服气炼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延年益寿的效果。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写有闻名的《服气精义论》和《导引论》,其摸索出的一套服气方法,给后世以很大启迪。他认为:“凡服气,皆取天景明澄之时为好。若恒风雨晦雾之时,皆不可引吸外气。但入密室,闭服内气,加以诸药也。”他对服气的论述很多,但其方法简单易行,并将服气术总结为五个步骤、七个阶段,十分简洁、明了、易学。“导引”又称“道引”,就是用意念以自力引导肢体运动,以使内气顺畅、气血平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导引属道教方术中的动功范畴,但又与现代纯粹肢体运动的体操等体育锻炼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在肢体运动的同时,必须伴有行气、存思守一等方术,所以道教典籍往往将导引与服气一并论述。[2]《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古代养生术可分为导引服气、服食炼养和房中养生三大不同流派,导引行气这一派可谓最古老[3]。早在《庄子刻意》中就有记载:“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对于导引术的养生疗病作用,道士们早有深刻熟悉。《抱朴子》曰:“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以排却风邪,四者以长进血气。……言人导引动摇,而人之精神益盛也。”《神仙传》《淮南子》《楚辞》中都记载了彭祖、王乔、赤松子等神仙方士导引行气的事迹。后世历代道士也创立了很多具体的导引之术。汉末三国时期闻名的道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导引之术。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熟悉,他沿着《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讲的模拟熊、鸟、虎、猿、鸱之动作思路,编制了一套模拟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套路,因简便实用,流传甚广,起到了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导引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各种功法具有不同的炼养针对性,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集中意念,调动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以达到炼养的目的。
2中医养生学从道教服气导引术得到启示和借鉴
《素问上古天真论》将中医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总结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中,十分强调“和于术数”在养生保健中的的重要作用。“和”即中和、适中,含有适当应用之意;“术数”,这里特指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而且总结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之“术数”受道教炼养方术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慢性病调养宜用“导引按跷”的记载。中医养生技法众多,流传至今的各种方法中,气功类方法是与道教服气导引之术最相似的,实际上,道教服气导引就是目前气功术尤其是动功类健身气功的源流。健身气功是以熊经鸟伸的身体运动,伴以吹呼吸的调息练习和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意念活动,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功法,这种功法不仅采纳了道教的服气吐纳之术,也应用了意念守一和导引之术。健身气功的门派很多,方法各异,但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意念引导肢体运动,注重气息的调和。在太极拳、大雁功、鹤翔桩气功等众多经典功法中,太极拳是直接起源于道教,流传最久,倍受推崇的功法。太极拳由武当山高道张三丰创立,时至今日,仍是武当山道界最为盛行和崇奉的一种功法。[1]它结合了服气导引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阴阳五行学说、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功法套路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它强调对立统一,将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动作巧妙结合。它以“棚、捋、挤、按、、、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深匀自然,动作柔和缓慢,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一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法盛行不衰,并不断完善,不仅国人习炼,而且风靡海外。历史上,中医养生名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养生“术数”的探讨,代不乏人,代有创新。精于服气导引的中医名家除前所述的华佗之外,还有如嵇康、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所创制的理论和方法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动静适宜,自然调息,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张仲景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论述“导引、吐纳”,认为“不令邪气干忤经络”。陶弘景著有《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等,其《养性延命录》共有6篇,“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就占其中两篇。他是十分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众术合修的一位医家,认为形神相依,主张清心寡欲以养神,导引运动以养形。.
文章TAG:
吐纳导引术 导引吐纳是什么意思 吐纳 导引 导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