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龙,异特龙有哪些分类
作者:本站作者
1,异特龙有哪些分类
异特龙属于异特龙科,是一个大型兽脚亚目的演化支。异特龙科是肉食龙下目的三个科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鲨齿龙科与中华盗龙科。早在1988年,古生物学家葛瑞格利.保罗提出异特龙科在后期演化为暴龙科,因此成为并系群。但这个看法已遭到否定,暴龙科已经被归为另一群兽脚类支系,即虚骨龙类。异特龙科是肉食龙下目中成员最少的一科,在大多数的近期研究中,除了异特龙属以外,只有食蜥王龙以及一个发现于法国的未命名异特龙超科恐龙被认为是有效属。异特龙
2,异特龙的介绍
异特龙又称异龙或跃龙。生存于1亿5200万到1亿4500万年前,为晚侏罗纪,体长9到10米,高5米,重1.5到2.6吨,最重3.6吨。属蜥臀目兽脚亚目掠食龙科,为中型食肉恐龙。以梁龙、腕龙、弯龙、剑龙等为食。异特龙的头上长了两片角质物,是它的最大特征。
3,异特龙为什么叫异特龙异特是啥意思求专业人士解答
在1877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最初为异特龙命名时,他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所以取名为异特龙(Allosaurus),allos/αλλο?在古希腊文里意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saurus/σαυρο?意为“蜥蜴”。因此异特龙意为“奇特的蜥蜴”。出自《岳阳楼记》。异 不同的意思。第一种就是极度沮丧,郁郁寡欢,悲观避世的思想;第二种则是因为生活的清闲、美好而充满喜悦之情。范仲淹说“或异二者之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异特龙和霸王龙区别是什么
一、分布区域不同1、异特龙:分布于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以及中国。2、霸王龙: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新墨西哥州。二、科属不同1、异特龙:异特龙属于蜥形纲蜥臀目异特龙科异特龙属动物。2、霸王龙:霸王龙属于蜥形纲蜥臀目暴龙科暴龙属动物。三、特点不同1、异特龙:异特龙的大量化石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异特龙的生长模式与年龄上限。2、霸王龙: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
5,异特龙的体型特征是什么
异特龙的身躯体形与暴龙的体形相比略小一些,身长约9.7米,体重为1000千克至4000千克。异特龙拥有9节颈椎、14节背椎、5节支撑臀部的荐椎。异特龙也具有腹肋,但不常被发现,可有稍微的骨化。在生物学家已公布标本中,这些腹肋被发现生前曾受过伤。它主要的臀部骨头肠骨巨大,耻骨有个明显的尾端,可能作为肌肉附着处,以及身体躺在地面时的支撑物。异特龙的尾巴粗并且长,能够灵活运动,并以此作为武器攻击敌害。它的头部头颅骨非常大,上有大型的孔洞,骨头之间有关节连接,活动自如。例如下腭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可往外弯曲,增加骨头间的空隙,因此可以吞下较大的食物。脑壳与额骨之间可能也有类似的关节。异特龙颈部比较粗壮,呈S形。颌部向外扩张的范围比较大,这样很容易吃下一大块肉。此外,它的颌部还长着锋利的牙齿,并且都呈现锯齿状。这些牙齿容易脱落,但也很快能够长出来。眼睛上长有一对泪骨组成的角冠,可能具有遮挡阳光的作用。
6,异特龙有什么形态特征
异特龙又称跃龙或者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自从在1877年被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以来,已有许多的可能种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只有少数被认为是有效种。大型恐怖杀手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它们生存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晚侏罗纪时期。脆弱易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公尺,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的身长估计为9.7公尺,体重为2.3公吨。在兽脚亚目之中,异特龙的头颅骨、牙齿与身体的比例适中。异特龙的牙齿都为锯齿状,越往嘴部深处,牙齿就越短、狭窄、弯曲。这些牙齿很容易脱落,所以它们会不断地生长、替代,并成为常发现的化石。异特龙的眼睛上方拥有一对角冠,由延伸的泪骨所构成,角冠的形状与大小随着个体的不同而不同。鼻骨的上方也有一对低矮的棱脊,并沿着鼻骨,连接到眼睛上的角冠。这些角冠可能覆盖着角质,并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替眼睛遮蔽阳光等。异特龙的头颅骨是由个别的骨头所组成,而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它的头颅骨后上方也有一个棱脊,可供肌肉附着,这个特征也可见于暴龙科动物。异特龙脑壳顶部较薄,可能为促进脑部的体温调节。
7,谁知道异特龙的资料
异特龙 身长:10-12米,最大的有15米长身高: 站立大约5米高,臀高约2米体重:3吨 时代:侏罗纪后期 食物:肉食 分布地区:北美洲、澳洲、非洲种类:龙盘目兽脚亚目奔龙科。 异特龙英文名字(Allosaurus)的含义是“带头盔的蜥蜴”,是侏罗纪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龙。1883年,M.P. Felch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第一只异特龙化石。后来在科罗拉多州又发现了60多只异特龙化石。这一终极杀手的面目才渐渐为人所熟知。以体型而言,异特龙虽然比暴龙略小一号,但是和暴龙相比起来,异特龙具有比暴龙粗大,且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恐龙的强壮前肢,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异特龙才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猎食动物。它们最早在北美洲侏罗纪晚期生活,1亿5000万年前,它们在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原野上成群捕食猎物,所向无敌。是侏罗纪最凶残的恐龙之一。异特龙头部非常大,头骨长达1米。异特龙下颚是咬合的,上下颚可以前后移动,便于撕裂猎物。异特龙有一个血盆大口,可吞食大块的肉类,一张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有着70枚非常大而坚固的牙齿,不仅锋利,而且还有倒构,每颗牙有4英寸长。所有的牙齿都向后弯曲,正好用于咬开猎物的肉,而且还能防止咀嚼的过程中肉往外掉,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如果某个牙齿脱落了或在战斗中被扭掉了,一个新的牙齿会很快长出来填补这个空缺。它的尾巴又粗又长,后腿高大粗壮,有三只带爪的趾,但前臂小而短,也有三只带有锋利尖爪的趾,这些爪子足有6英寸长。
8,异特龙有哪些特点
异特龙名字的意思是猛禽与鳄鱼的特殊性于一身。它是生活在北美洲、非洲等地的主要肉食性恐龙。在目前所发现的该时期恐龙中,异特龙占1/10。它以蜥脚类恐龙或残弱的大型蜥脚龙为食。异特龙的体形异特龙是侏罗纪晚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它有一个大脑袋,很聪明,其颈部呈S形且强壮有力,就体形而言,异特龙虽然比白恶纪末期著名的暴龙略小一号,但和暴龙相比起来,它具有更粗大,也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性恐龙的短小而强壮的前肢,前肢长有三指,而且指上还长有利爪,后肢高大粗壮,脚掌上长有三只带爪的趾。它的尾巴很粗也很长,它的尾巴可以攻击敌手。异特龙的头异特龙能把颌部张大并向外扩张,这有利于它大块的吞肉,它有70颗牙齿边缘带有锯齿其锋利无比,如果某个牙齿脱落新牙马上过来顶岗。异特龙的生活方式异特龙也有凶残的本性,它后肢强健尾巴健壮,成群猎食,在那个时期地层里,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弯龙的骨骼化石,头骨上有异特龙牙齿留下的深深痕迹,但是异特龙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捕捉到新鲜活物的,因此,估计它也以被其他肉食类动物吃剩的动物尸体为食。异特龙的近亲气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属于中等体形的肉食性恐龙,长约3.5米,高可达2米。古生物学家根据研究推测,它的头骨轻盈,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前后缘上有小锯齿,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前肢上装备有强劲的爪子,可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撕裂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目前气龙只有一具缺失头骨的不完整骨架,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里。异特龙的化石1877年在美国科罗拉州发现了异特龙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在美国犹他州一个叫作克利夫兰·劳艾德的恐龙挖掘场又发现了60具以上的化石,这些都是异龄不等,大小不同的异特龙。科学家推测这是一次集体性的灾难,另外,东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先后出土了一些异特龙的化石。恐龙名片名称:异特龙时期: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外形:长5~14米、重1~3吨属目:兽脚类分布:北美非洲亚洲大洋洲。
9,异特龙进化史
异特龙与人类大小比例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公尺,最长可达12到13公尺。它们生存於晚侏罗纪,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颚也可以前后滑动。颚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你好!cbjdhdiiddixckcduuuu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10,异特龙的资料有谁知道
异特龙,又被称为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霸王龙的一种。它是一种中等水平经营规模的二足、掠肉食性霸王龙,长8.5米,较大 9.7米,重1.5~3吨,最重要3.6吨。她们日常生活在侏罗纪时代,大概在一亿5500一亿年到一亿3500一亿年。自1877年被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取名为OthnielCharlesMarsh至今,早已有很多很有可能被分类为异特龙,但仅有极少数被觉得是合理的。Allosaurus(Allosaurus)又被称为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霸王龙的一种。它是一种中等水平经营规模的二足、掠肉食性霸王龙,体长9米,最大可以达到9.7米。她们日常生活在侏罗纪时代末期,大概一亿5500万年到一亿3500一亿年。特殊龙有大部分头骨,上面有窟窿,能够缓解净重,双眼上面有角冠。她们的头头骨由好多个分离的骨骼构成,骨骼中间有可挪动的骨关节。用餐时,颌能够先下伸开,随后上下伸开咽下食材;她们的下颚还可以前后左右滚动。口中有70颗大、尖、弯的牙。与大、强的后腿对比,他们的前腿小,手有三个手指头,指爪大而弯,长25厘米。尾长而重,能够均衡人体和头顶部。特殊龙的框架和别的兽脚亚目霸王龙一般主要表现出相近飞禽的轻便空心特点。在这段时间,异特龙是北美洲莫里逊组最普遍的大中型掠食小动物,坐落于食物网的顶部。她们可以吃别的大中型食草霸王龙,例如:鸟脚底目,剑龙科,蜥脚底目霸王龙。大家经常觉得,异特龙根据人群协作来进攻蜥脚霸王龙,可是非常少有直接证据说明他们有一同进攻的社会行为。她们能够根据埋伏来进攻大物,用上颚来进攻猎食。异特龙眼上面有一对角冠,由拓宽的泪骨构成。角冠的样子和尺寸因个人而异。鼻上也有一对低棱脊,顺着鼻梁骨,连接到双眼上的角冠。这种角冠能够遮盖角质层,而且有不一样的作用,比如:为双眼挡住太阳,视觉效果展现,及其种群内部的战斗行为(难题是他们十分敏感)。头后边还有一个棱脊,能够用于粘附全身肌肉,这还可以用于粘附暴龙科小动物。泪骨里侧有凹痕,很有可能掩藏腺管,如盐腺。上颌里侧有凹痕,比基本兽脚霸王龙的鼻息肉发展趋势得更强,例如角鼻龙和马什龙;这种凹痕很有可能与味觉人体器官相关,例如犁鼻器。异型龙脑袋顶端较薄,能够推动人的大脑特异性免疫。异型水龙头头骨由单独骨骼构成,骨骼中间有可挪动的骨关节。比如,下巴的上半部分和下半一部分能够向外弯折,提升骨骼中间的空隙,进而咽下更高的食材。脑袋和额骨中间也很有可能有相近的骨关节。凭借下颚灵便的骨关节,异特龙的嘴张大非常大,非常容易撕扯。针对猎食而言,它是。科学研究尸体,我们知道许多霸王龙都非常大,但这并不代表着她们很聪慧。马门溪龙活著时重约40-50吨,脑重约1斤。如同剑龙一样,他的人体像小象一样大,而他的人的大脑像核桃仁一样小。异特龙也有一个极大的人体,但据推断,他的人的大脑很有可能十分比较发达,是侏罗纪时期智商最高的大中型肉食恐龙,这也为她们的群居动物给予了便捷。特殊龙归属于特殊龙科,特殊龙科是一种大中型兽脚亚目地演变支撑。1878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创立了特殊龙科,可是在七十年代以前,特殊龙科非常少被应用,取代它的的是斑龙科,可是斑龙科一直以来被视作大中型兽脚霸王龙的“未分类种群聚集地”。巴特里在1976年发布他的专题论文以前,与特殊龙同样阶段取名的腔躯龙常常被视作特殊龙的近义词,而且常常被应用。几个学者以前在她们的著作中应用斑龙科来替代特殊龙科,包含:吉尔克分子、休尼博士研究生、罗默博士研究生、罗德尼·史提尔和亚历克·沃克。自巴特里发布他的知名度专题论文后,特殊龙科逐渐广泛应用,但没有确立的界定。有一些半科学研究特性的著作把特殊龙科用在不一样的大中型兽脚霸王龙科上,一般包含这些比斑龙科更高、更知名的种群。特殊龙科是肉食龙下目地三科之一,此外两科分别是鲨齿龙科和中华盗龙科。一九八八年,葛瑞格利·韦德明确提出特殊龙科演变为暴龙科,因此变成并系群;可是,这一见解已被否认,暴龙科已被分类为另一群兽脚支派,虚骨龙类。特殊龙科是肉食龙下目中组员至少的一科,在大部分科学研究中,除开特殊龙属以外,仅有食蜥王龙和一只发觉在荷兰的未命名特殊龙超科霸王龙被觉得是很有可能的合理属。Epanterias是另一种很有可能的合理特性,可是Epanterias和食蜥王龙很可能是特殊龙属的大中型个人。最近的科学研究保存了食龙,将Epanterias归到特殊。一直以来,半科学研究参考文献和大家读本都把异特龙叙述为团体觅食,并且以蜥脚霸王龙和别的大型恐龙作为觅食目标。约翰逊·帕洛(RobertT.Bakker)从掉下来的牙和大中型猎食被咬骨骼中分辨出去。异特龙有一种等位基因抚养的社会行为。帕洛觉得,成年人异特龙将食材带到洞穴,供幼时异特龙服用,避免 别的肉食动物寻找食材。这还可以表述异特龙动物化石中,年青人和近成人的占比相对性较高;由于在当代鄂鱼和科莫多龙中,年青人和近成人非常少在聚食的地区被杀掉。这一基础理论还可以表述帕洛发觉的洞穴情况。一些直接证据说明,异特龙在类似食材中,如肋巴骨残片上的类似食材很有可能会掉下来。
11,异特龙有哪些习性
侏罗纪大型肉食恐龙是三叠纪恐龙——鸟鳄龙的后裔。在整个侏罗纪,随着巨型植食性恐龙身体的增大,肉食性恐龙的体形也相应增大。侏罗纪最大的肉食恐龙是威风凛凛的异特龙:其体长11米,有差不多一辆大客车那么长,三趾形的后脚上长着可怕的巨爪,正是利用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它在侏罗纪的大地上,大行杀戮。当猎物被杀死后,它再用灵巧的“双手”和锐利的抹刀状牙齿开膛破肚,撕而食之。异特龙体重2吨,不可能跑得太快,然而,绝大多数的植食恐龙更为笨重,因此,很少有在它的追捕之下逃脱的猎物。脚印化石显示:它曾横穿泥塘,追捕大型蜥脚类恐龙,迈出的每一步都超过了两米。由此可见,异特龙是富有生气的“猎手”!异特龙的另一个近亲叫角鼻龙,约为异特龙的一半大小,它与异特龙一样,眼睛上方的骨骼加厚,打斗起来,没有“脑震荡”的后顾之忧,特别骁勇。角鼻龙还在鼻端长着一块骨钉,并因此而得名。就在大型肉食龙享受美味佳肴时,一群小型肉食恐龙闻着肉香,有时会冲将过来,以便抢几片鲜肉充饥。这类动物中,有一种叫小鸟龙的,体长约2米,长着一双肌肉发达的长腿,尾巴细长、僵硬,手指长而灵活,一看就知道它是结构轻巧的三叠纪动物——腔骨龙的后裔,它保持和发扬了其祖先“快腿猎人”的优势,常以小的哺乳动物和大恐龙幼崽为食,甚至连那些因发育不全、受惊吓而不幸坠地的翼龙,也是它们攻击的对象。像异特龙、角鼻龙这样的大型肉食动物非常笨重,不可能去搜寻藏在灌木丛中的猎物。在那些地方,虚骨龙类恐龙反而可以大显身手,它们是所有小型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也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其情形颇似今天的鬣狗和豺,在大型肉食龙吃饱喝足离去之后,它们再来打扫战场,将残杯冷炙吃它个一干二净。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恐龙是秀颌龙。秀颌龙是小鸟龙的近亲,身体更小,长到成年时也只有70厘米长,除去长长的尾巴,身体不过母鸡般大小,不会对任何别的恐龙构成威胁,但由它们来对付更小的哺乳动物、小蜥蜴和昆虫却是绰绰有余的。它还有一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当猎物逃往树上避难时,它也会跟踪而至爬上树去。由于秀颌龙具有如此的捕食特性,所以别看它小,照样是恐龙时代成功的征服者。
12,异特龙是什么样的
概况
[编辑本段]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公尺,最长可达12到13公尺。它们生存於晚侏儸纪,於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後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颚也可以前後滑动。颚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1]相较於大型、强壮的後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徵。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於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於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於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後,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於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於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形态
[编辑本段]
异特龙与人类的体型相比。由大到小分别是:Epanterias、AMNH680、脆弱异特龙、「大艾尔」。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脆弱易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公尺,[5]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 680)的身长估计为9.7公尺,[6]体重为2.3公吨。[6]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sen)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2到13公尺。[7]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从19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500公斤、1000到4000公斤、以及1010公斤等不同的数据。[8]在近年,莫里逊组专家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异特龙的体重为1000公斤,但根据他所测量、参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计值应约700公斤。[9]
目前有数个巨型标本被归类於异特龙属,但可能事实上属於其他恐龙。异特龙的近亲食蜥王龙(编号OMNH 1708)身长可能有10.9公尺,[6]曾被归类於异特龙的一种,巨异特龙(A. maximus),最近的研究多认为它们是个别的属。[10]另一个可能属於异特龙的标本(编号AMNH 5767),曾长期被归类於Epanterias,身长为12.1公尺。[6]近年在新墨西哥州莫里逊组的彼得森采石场,发现一个大型的异特龙科部份骨骼,可能是食蜥王龙的第二个标本。[11]
头颅骨
异特龙的头部重建模型
在兽脚亚目之中,异特龙的头颅骨、牙齿与身体的比例适中。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依据一个长度为84.5公分的异特龙头颅骨,估计该个体的身长为7.9公尺。[12]每块前上颚骨各有5颗牙齿,牙齿的横剖面呈D形,而每块上颚骨约有14到17颗牙齿;异特龙的牙齿数量与骨头大小并不呈正比。而每块齿骨约有14到17颗牙齿,平均数量为16颗。越往嘴部深处,牙齿就越短、狭窄、弯曲。异特龙的牙齿都为锯齿状。这些牙齿很容易脱落,所以它们会不断地生长、替代,并成为常发现的化石。[7]
异特龙的眼睛上方拥有一对角冠,由延伸的泪骨所构成。[7]角冠的形状与大小随者个体而不同。鼻骨的上方也有一对低矮的稜脊,并沿者鼻骨,连接到眼睛上的角冠。[7]这些角冠可能覆盖者角质,并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替眼睛遮辟阳光、[7]视觉展示物、以及物种内的打斗行为(问题是它们非常脆弱)。[13][12]头颅骨後上方也有一个稜脊,可供肌肉附著,这特徵也可见於暴龙科动物。[12]
泪骨内侧有凹处,可能内藏腺体,例如盐腺。[14]上颚骨内侧有凹陷处,发展的比基础兽脚类恐龙的鼻窦还好,例如角鼻龙与马什龙;这些凹陷处可能与嗅觉器官有关,例如犁鼻器。异特龙脑壳顶部较薄,可能为促进脑部的体温调节。[7]
异特龙的头颅骨是由个别的骨头所组成,而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例如下颚的前半部与後半部可往外弯曲,增加骨头间的空隙,因此可以吞下较大的食物。[15]脑壳与额骨之间可能也有类似的关节。[7]
骨骸
异特龙的骨骼重建。位於圣地牙哥自然历史博物馆
异特龙拥有9节颈椎、14节背椎、5节支撑臀部的荐椎。[16]尾椎的数量不明,可能随者个体大小而不同;詹姆斯?麦迪逊估计异特龙有接近50节尾椎,[7]而葛瑞格利?保罗认为这个数量过多,提出应该不超过45节。[12]颈椎与前段背椎有中空区域,[7]这种空间也可见於现代鸟类,被认为具有类似鸟类的气囊系统,使用於呼吸作用上。[17]异特龙的肋骨宽广,形成桶状胸腔,与较原始的兽脚类(例如角鼻龙)不同。[18]异特龙也具有腹肋,但不常被发现,[7]可能有稍微的骨化。[12]在一个已公布标本中,这些腹肋被发现生前曾受过伤。[19]有一个叉骨被保存下来,但直到1996年才被确认出来;在一些案例中,叉骨与腹肋则被混淆。[20][19]主要的臀部骨头肠骨巨大,耻骨有个明显的尾端,可能作为肌肉附著处,以及身体躺在地面时的支撑物。在1976年,麦迪逊发现克利夫兰劳埃德恐龙采石场所发现的异特龙化石,有接近一半个体的两个耻骨上端,并未互相固定者。由於这个特徵与体型无关,因此麦迪逊认为这是种两性异形,雌性个体的耻骨上端没有互相固定者,可使产卵时更为顺利。[7]然而,这个理论并未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脆弱异特龙的指爪
与後肢相比,异特龙的前肢相当短,约是後肢长度的35%。[21]每个手部具有三根手指,以及大型、大幅弯曲的指爪。[7]异特龙的前肢强壮,[12]与其他的兽脚类恐龙相比,它们的前肢适合抓握一定距离内的猎物,或是将猎物拉近。[22]前臂稍短於上臂,肱骨与尺骨的比例为1:1.2。[23]手腕具有类似半新月形的腕骨,[22]手盗龙类的腕骨更为接近半新月形。异特龙的三根手指中,内侧第一根手指是最长的。[12][23]指爪的状态显示手指可能用来钩住东西。[23]
与暴龙科相比,异特龙的腿部较短,不像暴龙科适合奔跑,而且趾爪较原始,类似早期兽脚类恐龙的蹄状趾爪。[12]每个脚部具有三个巨大趾爪,可以承受它们的巨大重量;第四趾萎缩成为上爪,麦迪逊认为幼年个体的上爪具有挖握功能。[7]异特龙被认为具有残馀的第五蹠骨,可能作为跟腱与脚部的夹层使用。 [24]
分类
[编辑本段]
破碎异特龙的想像图
异特龙属於异特龙科,异特龙科是一个大型兽脚亚目的演化支。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8年建立异特龙科;[25]但在1970年代以前,异特龙科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斑龙科,但斑龙科长期以来被当作大型兽脚类恐龙的「未归类物种集中地」。在1976年麦迪逊公布他的专题论文以前,跟异特龙相同时期被命名的腔躯龙,常被当作异特龙的同义词,而且更常被使用。数个研究人员曾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斑龙科来取代异特龙科,包含:吉尔摩尔、[23]休尼博士、[26]罗默博士、[27][28]罗德尼?史提尔、[29]以及亚历克?沃克。[30]
在麦迪逊公布他的具影响力专题论文之後,异特龙科开始普遍使用,但没有被明确的定义。一些半科学性质的著作将异特龙科使用於不同的大型兽脚类恐龙,通常包含那些比斑龙科更大型、更著名的物种。在兽脚亚目中,常被认为是异特龙近亲的物种,包含:印度龙、皮亚尼兹基龙、皮尔逖龙、永川龙、[31]高棘龙、吉兰泰龙、巧鳄龙、史托龙、以及四川龙。[32]随者相关恐龙的研究增加,兽脚类恐龙开始变得多样性。而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则显示,上述原本被认为是异特龙近亲的物种,都不是异特龙科的成员,只有少数属被归类於相近的科,例如:高棘龙、永川龙。[17]
异特龙科是肉食龙下目的三个科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鲨齿龙科与中华盗龙科。[17]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罗提出异特龙科演化为暴龙科,因此成为并系群;[33]但这个看法已遭到否定,暴龙科已经被归类为另一群兽脚类支系,虚骨龙类。[34]异特龙科是肉食龙下目中成员最少的一科,在大多数的近期研究中,除了异特龙属以外,目前只有食蜥王龙以及一个发现於法国的未命名异特龙超科恐龙被认为是可能的有效属。[17]Epanterias是另一个可能的有效属,但Epanterias与食蜥王龙有可能是异特龙属的大型个体。[12]最近的研究则保留了食蜥王龙,而将Epanterias归类於异特龙的一个种。[8][17]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公尺,最长可达12到13公尺。它们生存於晚侏儸纪,於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後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颚也可以前後滑动。颚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1]相较於大型、强壮的後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徵。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於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於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於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後,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於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於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A]科学家在澳洲墨尔本附近的奥图华雷吉(Otwa Range)发现一根关节骨,后来证明这是一只侏罗纪肉食恐龙异特龙的后裔所拥有的骨头,但身材比异特龙矮。但由於所依据的证据太薄弱,因此这样的认定引来了一场论战。然而,这关节的骨头并无法显示恐龙的大小。而它既然属于兽脚类动物,而所有兽脚类动物都是肉食动物,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当时那儿一定有一只大的掠食者。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这类肉食恐龙会猎捕雷利诺龙其他棱齿恐龙(当时应该都生活在那儿)。我们同时也安排了一个矮异特龙遭遇一群木他龙的场景。掠食者正在设法使这群木他龙移动。今天的掠食者(例如野狼)同样也采用这种掠食法,目的在于试探它的猎物,并找出较弱或受伤的动物。
文章TAG:
异特龙 异特龙有哪些分类 龙有 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