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什么时候干预幼儿游戏,教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介入参与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教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介入参与游戏
当游戏规则不完善,容易出现通过非正常捷径获取回报时,需要介入以给儿童输入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老师应该任何时候都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因为这样才能融入他们的世界中,这样可以更加了解他们。
2,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
我觉得老师应该任何时候都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因为这样才能融入他们的世界中,这样可以更加了解他们。
3,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牛顿的苹果幼儿园的师德40字中的同乐发展有很好的诠释:在各项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的参与更能增加孩子的欢乐程度1幼儿游戏出现困难 2幼儿秩序发生混乱 3幼儿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 4内容发展和技巧方面出现困难
4,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一般来说,幼儿的游戏活动如果是教学要求的话,老师都需要对幼儿的游戏做一个引导,也就是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或者是片里的珍藏的游戏环节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引导。如果是自由活动的游戏,那么只要孩子没有其他违规的游戏情况,都不用管他。
5,自闭症孩子独立游戏训练者如何干预
指导者可以用语言提示、亲自示范、手把手辅助等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掌握游戏的步骤。例如,指导者的目的是训练自闭症孩 子学习用积木搭房子。如果一开始自闭症孩子不知道教者的意图, 第二位大人可以从孩子的背后扶着他的手去摆积木。如果孩子学有 所成,指导者应该非常热情地加以表扬和赞赏。在这种条件下,指导者要 避免过于冷静和过于严肃。然后,指导者在其技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逐渐地撤销辅助。但是要注意的是,撤销辅助的幅度应该是一步步 的而不能太快。
6,怎样把握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而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的频率越高,或越积极地参与幼儿游戏,幼儿游戏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反而,教师不适时地盲目介入幼儿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在游戏中过于依赖教师,不利于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反感等。所以,教师不应该盲目介入幼儿游戏,而是要适时介入。教师的适时介入,能推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而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本人认为游戏的指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1.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必然有教师的介入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进行的活动,是幼儿自发性的活动。教师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从而破坏游戏。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否必要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而实际上,幼儿园游戏是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即使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客观上也必然有教师的介入。与发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自发性游戏不同,幼儿园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发性游戏,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教师是游戏功能实现的主导力量 在幼儿园中,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会为了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教师根据游戏需要担当幼儿游戏的准备者、协作者、参与者等角色,使得幼儿的游戏客观上离不开教师。所以,教师成为游戏发挥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选择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参与的活动。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不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速之客”,这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 儿的发展,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 1.遇到矛盾,温馨调解 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解,给予帮助指导,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运用温馨调节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争执和告状行为较多。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及时调解。 2.定点观察,提升经验 每次区域活动时,教师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定点观察介入是指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观察指导,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室内外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要蹲点介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游戏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关注游戏,动态巡视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幼儿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并使区域游戏得以延伸。 动态巡视即教师边走边观察,关注每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三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1.隐性指导策略 隐性指导策略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而不与之交谈。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这样幼儿也可能注意到教师如何游戏,而学到不同的游戏方法。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废旧报纸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一些美丽的水果,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 2.角色扮演策略 教师在游戏中担任某一个角色,实际参与幼儿的游戏。在扮演这个角色时,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妈妈”抱着孩子换衣服,这时教师走过来,对“妈妈”说,“呀!孩子好像发烧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吧!”“妈妈”看看四周说,“老师,我没有电话,你帮我打电话叫救护车吧。”此刻,教师打电话叫医院的幼儿来给娃娃看病。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3.直接干预策略 在美食区中,有一些非常逼真的食物,汉堡包、面条等都是一些塑料玩具,服务员正在给顾客上菜,服务员说:“你的汉堡包好了,可以开始吃了。”顾客回答:“好的。”只见幼儿真的张大嘴巴把汉堡包往嘴里送。老师见此急忙说:“这汉堡包不能吃,是假的。”于是,两个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假装吃起来。 当年幼的幼儿沉溺于游戏的情景时,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淆,以假当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想的食物时,幼儿会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一下,然后再吐出,这样既不卫生又不安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直接干预策略。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这一策略一般不经常使用,而用于非常态下。 4.提问指导策略 提出问题,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少干预,避免幼儿的思维受到他人思维的干扰。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多问幼儿开放性的问题,取代直接给予信息;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允许幼儿犯错,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从而提升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5.能进善退,适度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它的主体是幼儿,教师之所以介入游戏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加自主地、顺利地开展游戏,因此当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使游戏能够继续进行时,教师就应该立即退出游戏。否则,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者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念,注重观察幼儿游戏的反馈,适时适当地退出幼儿游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使自己成为不受幼儿欢迎的“不速之客”。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教师的介入是否会烦扰游戏的自主性,除了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外,还要注重介入的方式方法,避免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干扰、转移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握介入的时机。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采用灵活有效的策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引导和适当介入的责任。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7,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更有效
首先教师应做到观察,观察孩子的游戏状态是否需要教师的介入;其次,需要教师在介入游戏时考虑自己的介入方式,以一个怎样的角色介入;介入后的脱离也很重要,如何良好的脱离,不好的脱离对孩子游戏的影响也很大。你好!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这个一般看你介入幼儿游戏后是否让游戏更有趣味,是否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生活常识或者育儿知识!如果你能让幼儿更投入于游戏中,得到一些能力,比如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懂得团队配合,这样你就是很有效的介入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8,哪些时机适宜教师介入幼儿的个别化学习
1、“个别化学习”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而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是孩子“个别化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 2、要素:(1)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选择。(2)活动材料呈现方式。学习中材料的呈现方式全面的、多变的和多样化的,教师要正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并科学、适时指导。 3、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区别。(1)游戏无个别性。(2)游戏没有适时指导或启发。(3)游戏的结果是虚拟成就,而学习是认知和知识成就。
9,宝宝喜欢打游戏怎么办
很多孩子从学校回来就打开电脑。与和朋友一起玩相比,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电脑,吃饭时也不愿离开,关上电脑就会生气。看到孩子这样,妈妈当然会很操心,担心他们电脑中毒。电脑中毒和电视中毒一样,副作用都很大,家长一走要积极应对。即使孩子还没有达到中毒的程度,也应该注意他们使用电脑的方式。男孩子喜欢玩射击或打猎游戏,这会使他们产生破坏和威胁他人的想法。女孩子喜欢通过网络社区、聊天工具或虚拟角色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沉迷于其中,就很容易陷入幻想。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低年级学生对学校附近文具店里的迷你游戏机非常痴迷。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玩这些游戏机,所以孩子不会感到任何负担,很容易深陷其中。这种会使孩子产生投机心理的游戏机出现在学校附近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如果这种情况实在无法避免,妈妈就要出面干预了。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原因很晚才从学校回来,就要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沉迷于迷你游戏机。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游戏机是非常大的诱惑。发现孩子存钱罐或钱包里的钱没有了,父母也要询问一下,他们很可能为了玩而把钱全部拿走丁。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孩子经常会出现问题。所以,妈妈要考虑周全,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不能保护孩子的时间也要纳入考虑范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1、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与电脑保持距离 孩子之所以会对游戏产生兴趣,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受父母影响,有的父母会经常子在孩子面前玩游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恋上电脑游戏。所以父母要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 2、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 孩子在玩电脑游戏时要限制时间,即使孩子不乐意,也要将这一措施执行到底。 3、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孩子喜欢电脑游戏会对电脑产生依赖。所以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他多和同龄人接触,一方面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放松身心。父母也要多抽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时,就会主动远离电脑。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吸引他,做孩子喜欢的游戏等。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电脑游戏上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可以减少他对电脑的依赖。那你要给孩子做做规矩才行,不然的话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你要给孩子规定要先写好作业才可以玩,不然的话没的玩,一定要做规矩要和宝宝做好约定,必须要先写作业,作业写的合格了,才可以玩游戏的,而且游戏时间也要有限制,给孩子养成习惯和规矩,不能一味的惯着孩子的。
10,用怎样的方法指导策略跟进措施等提高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
维果斯基曾说过:“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不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式,成年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幼儿游戏的实践表明,教师介入指导游戏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那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究竟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来指导幼儿游戏呢?(一)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按照幼儿游戏的基本进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主要发挥四种作用。1. 为游戏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丰富其相关经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安排布置游戏场地等2. 2.细致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行为,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游戏中的同伴关系,游戏的持续时间、专注程度,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等等3. 3.根据上述观察的情况,结合幼儿的特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参与幼儿游戏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帮助幼儿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提升游戏水平4. 4.组织幼儿结束游戏,整理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分享经验,提升游戏水平,酌情对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进行总结5.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6. 1.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7.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比如某幼儿在小超市中当售货员,然而无人前往超市购物,该幼儿无所事事,老师可以通过扮演顾客前往购物,和售货员交流,还可以假装购买的东西太多,引导幼儿上门送货。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包括两种:平行式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8. (1)平行式介入法。9. 什么是平行式介入法呢?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一名游戏者,教师的行为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当幼儿不会操作幼儿材料、游戏情节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新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教师在活动区投放了新的材料,但是孩子只玩了一会儿,就因为没有更好地玩法而失去了进一步操作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幼儿身边操作玩具,建构更多的作品,开拓幼儿的思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还可以边说边做,一是吸引幼儿兴趣,二是教给幼儿操作的方法。10. (2)交叉式介入法。11. 交叉式介入法就是教师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到幼儿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下去时,教师则可以退场,不能待得太久。12. 2.材料指引介入法13. 材料指引介入法就是通过材料的提供达到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方法。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材料很多游戏就无法开展。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游戏材料,可以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不同,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也不尽相同。14. 3.语言指导15. 语言指导是通过教师的话语达到对游戏指导的一种方式,它是游戏指导中非常重要,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而不同语言在游戏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根据提问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16. (1)询问式语言。17. 比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谁?”“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开刀?”“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拿不下了怎么办?”“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18. 上述就是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教师借助询问式语言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情境描述出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思考并寻找解决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可以考虑加入别的的角色,比如“宠物”)“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开刀?”(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有的孩子刚刚还扮演医生,但很快就忘了自己的角色,到处闲逛)“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帮助幼儿丰富对的认识)“拿不下了怎么办?”(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指导幼儿学会使用替代材料)这就是询问式语言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19. (2)建议式语言。20. 建议式语言,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给予建议,指导幼儿游戏。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情节发展停滞不前或出现困难时,给予的不是直接的指导,而是采用建议的方式,比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建议:“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为了在麦当劳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教师可以建议说:“麦当劳没有油条卖,那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21. (3)澄清式语言。22. 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有时候由于不太理解社会规则,或者模仿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游戏中表现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游戏行为。据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澄清幼儿对事情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23. (4)鼓励式语言。24. 鼓励式语言是教师通过鼓励或表扬的方式,激励幼儿把游戏行为继续进行下去或走向深入。25. 给飞机涂色26. 比如,孩子们在美工区开展绘画活动,主体是兵器,有的孩子画迫击炮,有的画飞机,画完后用油画棒涂色,一个小女孩想用白色的油画棒给飞机上色,可是没有白色的油画棒,她就求助老师,说没有白色油画棒。老师先采用了建议式的语言,“可不可以用其他颜色呢?”小女孩想了想,从中找出银灰色的油画棒涂色,刚涂了几下,就把头转向老师,老师看了看她涂的色,说“用银灰色涂多漂亮啊,很多战斗机都是银灰色,真棒”。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小女孩高兴地用银灰色涂起来。27.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促进了儿童游戏的顺利开展。28. (5)邀请式语言。29.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性格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幼儿偏内向,或者社会性发展水平较差,不知道如何加入同伴游戏,总是一个人玩耍,很少会主动发起交往,或者在游戏中往往处于配角。这时教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咱们去给汽车加油好吗”等语言邀请幼儿与老师一起游戏或者进入游戏情境,围棋创造和其他幼儿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乐趣,并逐渐学会如何参与别人的游戏中,如何与他人展开交往。30. (6)角色式语言。31.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游戏情节更为丰富和深入地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扮演角色和参与游戏时应自然,不要露出“”的痕迹。这种方法和我们之前讲到的交叉式介入法,二者是非常类似的,只不过在这里更强调语言的使用。32. (7)指令式语言。33. “指令式语言”即直接的命令或指令。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违反规则或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时,教师要立即通过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制止其行为,比如,“不能这样”“赶紧停下来”“不可以用玩具打小朋友的头,这样会很疼得”,等等。明确具体的指令,能及时制止幼儿的不恰当行为,避免危险的出现,保证游戏活动安全健康地开展。34. 在游戏指导策略这个问题中,一共给大家分享了三种方法: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提供游戏材料、通过语言指导,教师应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策略对幼儿游戏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文章TAG:
应该什么时候干预幼儿游戏 教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介入参与游戏 应该 什么 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