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揭秘《京门风月》手游春季版本,京门风月手游皇子在哪里

作者:本站作者

不久,范闲在京都抱月楼宴请太子、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枢密院两位副使、江南总督薛清等人。在范闲入京之前,这位二皇子李承泽一直深受陛下宠爱,在陛下诸子中第一个封王,在朝中周纳了一大堆文臣相伴左右。”二皇子李承泽跟靖王世子李弘成关系深厚,范闲上京都之后,二皇子李承泽托靖王世子李弘成准备在流晶河宴请范闲。

《庆余年》中二皇子的故事是怎样的?

《庆余年》中二皇子的故事是怎样的

《庆余年》中的二皇子李承泽,是太子李承平的磨刀石,京都守备师师长叶重的女婿、叶灵儿的丈夫,长公主李云睿暗里扶持的对象,范闲的同父异母哥哥,是一个心比天高,可惜命不由他,还被丈人老头反戈的悲剧人物。在范闲入京之前,这位二皇子李承泽一直深受陛下宠爱,在陛下诸子中第一个封王,在朝中周纳了一大堆文臣相伴左右。

后来众人又知长公主明里保的太子,暗里保的是他,很多人就有了扶龙之意。范闲入京之后,在长公主李云睿的幕后操盘下,范闲与二皇子李承泽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范闲曾经对二皇子李承泽说过:“你不放手,我便要打到你放手。”二皇子李承泽跟靖王世子李弘成关系深厚,范闲上京都之后,二皇子李承泽托靖王世子李弘成准备在流晶河宴请范闲。

宴请那天,爆发了牛栏街遇刺事件,范闲被北齐八品高手之一的程巨树和一对姐妹花暗杀。范闲在滕子京协助下反杀对方,死了三个护卫。后来范闲知道,这起牛栏街遇袭事件是长公主李云睿和二皇子李承泽设计安排的,也是争斗的开始。范闲婚后,从苍山度蜜月回来,二皇子李承泽委托靖王世子李弘成,再次在流晶河的花舫上宴请范闲,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本来就是同父异母兄弟。

范闲归京之后,就一直异常强悍地选择把他打倒,为的就是让他死了争储之心。为了逼当朝宰相林若甫归故里,长公主李云睿、二皇子李承泽利用吴伯安之死,在宰相府谋士袁宏道协助下,携手迫使林若甫辞职。二皇子李承泽等设计利用十四岁的范思辙、八岁的三皇子,参与经营京都抱月楼,被范闲以强悍手段反扑,将范思辙送往北齐,将抱月楼收归弟子史阐力名下。

同时,二皇子李承泽八家将之一的谢必安死,范无救吓走,将二皇子一派打压得喘不过气来。此后,庆帝赐婚,将京都守备师师长叶重的女儿叶灵儿婚配给二皇子李承泽。成婚之后,两人感情甚好。范闲从江南回来,在京都城外被军方狙杀,范闲手下死了十多个人。不久,范闲在京都抱月楼宴请太子、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枢密院两位副使、江南总督薛清等人。

宴请期间,范闲让监察院向二皇子李承泽一系发起总攻,对城外狙杀展开了报复,将二皇子李承泽余下的六家将和嫡系予以定点清除,将其在京中的势力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长公主李云睿与太子之间的暧昧被庆帝发现之后,长公主李云睿被幽禁,太子被打发去南诏国,二皇子李承泽战战兢兢,不敢稍有举动。庆帝谋划二十年之久的大东山杀大宗师之局后,顺着长公主李云睿的布局,秘而不发安然无恙的信息,让李云睿、太子、二皇子在京都发动叛乱。

二皇子李承泽始终以为岳父叶重一系是效忠于他的,没想到临到最后,叶重也是庆帝布局的无间道,反手一击,协同范闲、宫典将军方第一人、支持太子的秦业杀之。叶重的反水,对二皇子不仅是实力上的打击,更是心理上的打击。京都叛乱结束,二皇子李承泽写好遗书,请范闲照顾淑贵妃和叶灵儿后,服药自尽。二皇子李承泽是个极其可悲的人物,心思聪慧,算计过人,又有一帮人背后助力支持,从小就是被庆帝推出来跟太子打擂台的角色,总以为自己也有一争皇位的势力,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别人的一枚棋子而已,可怜可叹可悲!。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清代的阿哥没有级别,普通旗人之间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称呼对方为阿哥。即便是从宗室层面来理解的话,阿哥的意思也只是“未受封的皇子”。既然未受封,那就肯定没有级别了。仅仅只是一个皇子身份而已。不过我估计题主可能是想问“清朝历代皇子都是什么爵位”,所以下面的内容就针对清朝皇子的爵位,做一个统计。一、清代宗室爵位级别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通常来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清朝前期也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二、清初皇子爵位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

(由于太多了,下面只捡重要的说)皇长子褚英,生前为太子,后被废,最高爵位是贝勒。皇次子代善,生前封和硕礼亲王,礼亲王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皇三子阿拜,生前爵位为二等镇国将军,死后追封为镇国公。皇五子莽古尔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曾经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塔拜,生前爵位为三等辅国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皇七子阿巴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死后追封郡王。皇八子皇太极,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十子德格类,生前爵位为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皇十二子阿济格,生前封和硕英亲王,后来因密谋造反,被削爵幽禁赐死。皇十三子赖慕布,生前爵位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十四子多尔衮,生前封和硕睿亲王,死后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被罢。睿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皇十五子多铎,生前封和硕豫亲王,豫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皇长子豪格,生前爵位为和硕肃亲王。

肃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皇五子硕塞,生前爵位为和硕承泽亲王,后被康熙改为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皇九子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生前封襄亲王。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皇长子牛钮,幼年夭折,无爵位。皇二子福全,生前封和硕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皇五子常宁,生前封和硕恭亲王。 皇七子隆禧,生前封和硕纯亲王。小结: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初的皇子封爵极其零乱,封王爵者非常少。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设王爵,当时的贝勒是宗室最高爵位。后来皇太极建清称帝,才开始设立王爵,并在自己的兄弟之中晋封了一批亲王、郡王,如代善晋封为礼亲王,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多尔衮晋封为睿亲王,多铎晋封为豫亲王。

此外,皇太极还在自己的皇子之间晋封了一批爵位,如长子豪格晋封为肃亲王,四子叶布舒晋封为镇国将军,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硕塞年幼,均没有获得爵位。至于说册封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就看有没有军功。有军功者封高等爵位,无军功者只授低级爵位。三、康雍乾皇子爵位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皇长子胤禔,在很多影视剧中,他的爵位是亲王。但是其实他的爵位只是郡王。后来因为被圈禁,贬为了贝子。皇二子胤礽,康熙朝太子,因圈禁被剥夺所有待遇,临死前被册封为理亲王。皇四子胤禛,登基前爵位为和硕雍亲王,他是清朝皇帝当中,第一个在登基前被封为亲王的皇子。(顺治、康熙在登基前都没有爵位,皇太极只是贝勒)皇九子胤禟,爵位为贝子,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爵位最低的。

并且,他还是清朝入关后,有册封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皇十三子胤祥,爵位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没有爵位,亲王爵位是雍正登基后直接册封的。皇十四子胤禵,爵位为郡王,其实他应该封亲王。但因为九子夺嫡的原因,所以最终只落了一个郡王虚衔。皇十六子胤禄,爵位为和硕庄亲王。

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备注①:庄庄亲王爵位就是太宗第五子硕塞的承泽亲王爵位,康熙将“承泽”改为“庄”。由于承泽亲王是铁帽子王,所以庄亲王也是铁帽子王。备注②:庄亲王实际上有儿子,但是雍正坚持要把胤禄过继给庄亲王一脉,让他承袭铁帽子王。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胤禄就是雍正的心腹。皇十七子胤礼,生前爵位为和硕果亲王,他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

皇二十四子胤秘,爵位为和硕誠亲王,他是和乾隆、弘昼一起册封的。很多人怀疑胤秘也是雍正的心腹。(至少也有恩于雍正,否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封王)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皇长子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因夭折,生前无爵位。乾隆继位后,追封大哥为亲王。皇三子弘时,生前因不讨雍正喜欢,因此无爵位。

死后也没有追封。皇四子弘历,登基前爵位为和硕宝亲王。皇五子弘昼,生前爵位为和硕和亲王。皇六子弘瞻,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果亲王胤礼没有儿子,弘瞻便过继给了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袭爵降一等)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皇长子永璜,生前因不讨乾隆喜欢,没有册封爵位。嘉庆继位后,按照惯例,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四子永珹,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康熙十二子胤裪没有儿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履亲王一脉传承香火。(袭爵降一等)皇五子永琪,生前爵位为和硕荣亲王。他是乾隆儿子当中第一个封王的。皇六子永瑢,生前爵位为和硕质亲王。因为康熙二十一子胤禧无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瑢过继给慎郡王一脉。永瑢承袭爵位后,最开始只是贝勒(袭爵降一等),但后来乾隆连续给他升爵,便升到了亲王。

皇十五子永琰,登基前的爵位为和硕嘉亲王。皇十七字永璘,生前爵位为和硕庆亲王。他原本只是郡王,后来因为病重,嘉庆为了给他冲喜,就册封为亲王。小结:康雍乾时期的皇子封爵,爵位普遍都比较高,除了未封爵的皇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封王爵。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功劳特别大的,还能升爵。比如乾隆第六子永瑢由贝勒升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由亲王升铁帽子亲王。

三、嘉道皇子爵位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宣宗道光有九子,封亲王者三人,其中两人为铁帽子王。郡王者两人,贝勒一人,皇太子一人,因夭折无封爵者两人。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小结:嘉道时期的皇子爵位,级别也是普遍都很高。

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道光长子奕纬情况比较特殊,他如果不是早早病死,肯定也是亲王。四、综述有清一代,序齿皇子是97人,其中封亲王者36人,郡王9人,贝勒贝子9人,国公5人,镇国辅国将军4人,奉国奉恩将军1人。无爵位者32人。若按时代划分,清初封爵非常严格,无军功者不可能封王;康雍乾时期,由于逐步进入和平时期,皇子们还要想获得较高等级的爵位,就不容易了。

他们必须靠出身背景、为朝廷办事的机会,来获得宗室爵位。比如康熙的十三子胤祥因为支持雍正,就被直接提拔为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因为跟嘉庆帝是亲兄弟,因此也被晋封为亲王。但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过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比如康熙第九子胤禟,只是一个贝子。他是清朝入关后,有爵位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嘉道时期,封爵开始泛滥。只要是皇子,一律封王。按关系亲疏封,亲近皇帝的皇子封和硕亲王,关系一般的也能熬到郡王。道光第七子奕譞因为亲近慈禧,从郡王一路爬到铁帽子亲王。堪称是清末一景。另外,乾隆是清朝入关后,在皇子封爵方面比较严格的一位。从顺治开始,未夭折,且没有封爵的皇子只有四人,其中三人都是乾隆的儿子。

《琅琊榜》中梁帝为什么不把霓凰许配给他的皇子?

梅长苏在选择靖王的时候,提过除了靖王,他无从选择,因为三皇子身有残疾,六皇子胸无大志,九皇子年纪尚幼。而梁帝在世的儿子中,除了三皇子,六皇子,九皇子,还有太子,誉王,以及靖王,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而,梁帝是不可能选择他们的。以霓凰郡主的名声地位,他不能贸然指婚当年太皇太后给霓凰郡主和林殊指婚,谁曾想,最后出现了这样的事,梁帝对当年赤焰军的狠绝不仅让穆老王爷寒了心,同时也是寒了霓凰郡主的心的。

虽说为了家国天下,为了百姓,霓凰郡主什么也没说,就怎么独守一人,扛下了穆老王爷的担子,这一扛,就是十多年。梁帝自己心中也清楚,甚至直接说让霓凰郡主别再独守一人,适可而止,他这相当于是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到了霓凰郡主的手里,任由霓凰郡主自己去折腾,没说什么。一方面是没敢说,一方面是多说无益。霓凰郡主毕竟统领着南境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对她是忠心不二,他不敢贸然对霓凰做什么。

何况,霓凰郡主没有什么错,加上又有军权,军心,他若是贸然指婚,只怕会引起霓凰郡主的反弹,引起十万大军的反对。而且,霓凰郡主毕竟年纪相对较大,又先有婚约,如今再指婚给谁,其实都不容易。配得上霓凰郡主的人不多,霓凰郡主勉强看得上的人,就更少了,于是只能用比武招亲的方式,给她选一个她自己也能看得上的了。给自己的儿子指婚,会打破皇子间的势力平衡梁帝着急让霓凰郡主出嫁,目的就是借着穆青已经成年,该把穆王府和南境大军交给穆青的由头削弱霓凰郡主对南境十万大军的控制权。

太子和誉王都看的清清楚楚梁帝的用意,他们知道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掌控南境大军,她在京城的分量也不比任何人低的,尤其是,穆青跟霓凰郡主相依为命长大,对霓凰郡主仍是极力维护,马首是瞻的,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控制南境大军,也不影响她的实力和威望。这样的算计和心思昭然若揭,梁帝也懒得掩饰,可霓凰郡主这样一个人,嫁给谁都行,但就是不能嫁给自己的儿子,更不能嫁给支持自己儿子的臣子。

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嫡子,庶子中,谁都有上位的资格,一旦霓凰郡主嫁入,那就相当于为那个皇子增加了夺嫡的砝码,从而打破他好不容易维持的现有平衡,何况,霓凰郡主的身份地位,自然得是正妃,而且对方不能是纨绔子弟,皇子中,能够符合条件的,就更少了。首先是太子,太子有没有正妃,剧中没有提及,权且当做没有来看,霓凰郡主若是嫁入东宫,那就是太子妃,那么太子这边的军方力量就非常可怕了。

到时候就会是自己当年上位的景象,太子顺利上位,霓凰郡主是皇后,那到时候就是外戚坐大,重走当年的路了。其次是誉王,誉王已有正妃,没过错,不可能贸然让人家让位,而且,当时的誉王已经有庆国公这个军方力量了,而且誉王有红袖招秦般弱的谋划,已经步步紧逼太子了,霓凰郡主嫁入,那就是为誉王增加上位的砝码,到时候太子和誉王的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

紧接着,就是靖王了。靖王虽说不受宠,但却是一方军侯,又是皇子之身,霓凰郡主跟靖王的结合,势必会让靖王如虎添翼。虽说梁帝因为靖王的倔脾气不待见他,但有了霓凰郡主,他不待见也不行,何况,靖王还身负祁王和林殊当年的理念和感情,即便他跟霓凰愿意,这也直接会将大梁朝廷变成三足鼎立的状态,到时候,夺嫡势力更乱,大梁朝廷只会永无宁日了,这不是一心想要守住皇权的梁帝想要的。

至于三皇子,深有残疾,根本就配不上,六皇子胸无大志,成日饮酒作乐,霓凰郡主又怎么会看得上呢,九皇子年纪太小,更不可能了。为此,不管是哪个皇子,都不是梁帝能选的。就算有这念头,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想法嫁入皇家并不是什么好事,就算梁帝曾经动过这样的念头,想要将霓凰郡主嫁给没啥出息其他皇子啥的,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虽说在梁帝打算让霓凰郡主比武招亲的时候,梅长苏还没入京,可他的耳目遍布大梁内外,对于霓凰郡主的状况,更是了如指掌,他不可能让霓凰郡主卷入到夺嫡乱战中,皇家无情,若是霓凰郡主卷入到其他皇子中,一方面霓凰郡主受伤害,另一方面,梅长苏扶持靖王,那就有可能会跟那些皇子,乃至跟霓凰郡主为敌了。梅长苏深知皇子中,没有适合霓凰郡主的好选择,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了。

剧中南楚想要跟大梁联姻的时候,静妃不想让靖王成为联姻对象的时候,梅长苏尚且能用些方法,破坏这样的联姻,让靖王置身事外,那么,他若是想让霓凰郡主跟皇家不再有什么利益牵扯,也不难。一旦梁帝有这些想法,大概他的那些势力也就应时而动了。梅长苏爱着霓凰郡主,也亏欠于她,害的她如今近30了,仍孑然一身,孤孤单单的,他当然不会将霓凰郡主随便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了。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梅长苏早早布局,让百里奇潜伏其中,在比武招亲的时候,解决掉霓凰郡主看不上的那些人的原因吧。不管是对于梁帝来说,还是于梅长苏而言,给霓凰郡主择婿,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不能贸然指婚,一个没法眼睁睁看她嫁给不靠谱的人,有了他们两的共同干预和霓凰郡主自身的主见,霓凰郡主最终的终身事,真不是这么好定夺的。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说的是哪九子,他们各有什么势力?

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

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党羽。

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

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

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

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

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

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

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2.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

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3.暗度陈仓之策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

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

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

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

清朝的铁帽子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有什么区别吗?

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

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

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

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

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

参与“九子夺嫡”失败被圈禁起来的七位皇子当时圈禁的条件怎样?

康熙晚年的诸子争夺皇位也被称为“九子夺嫡”,当时史书上明确记载参与进争夺皇位的诸子之中有九位皇子,也就是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这其中最后的胜者就是雍正,还有一个也算是胜者,那就是在雍正继位后得到重用的老十三胤祥,因此也就是说在这场“九子夺嫡”争夺皇位之中胜者就是老四雍正和老十三胤祥。

剩下七位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最终都被圈禁起来,虽然都是被圈禁起来,但是这七位皇子的圈禁时期的条件待遇却又大不相同,这七位皇子的圈禁待遇基本可以分为享受型待遇、地狱型待遇以及普通型待遇,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七位皇子都分数哪个级别。享受型待遇: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算是参与争夺皇位失败七人中被圈禁之后环境待遇最好的两位,他们俩在被圈禁之后那环境待遇可是美滋滋的,两人圈禁后还生了不少孩子,可见其待遇和环境有多么不错。

其实最初争夺皇位的就是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毕竟他们俩是康熙诸子中最为年长的两个儿子。胤禔是康熙的庶长子,而胤礽则是康熙的嫡子,他是康熙原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而孝诚仁皇后因为生育胤礽难产而死,康熙对孝诚仁皇后是十分怀念与愧疚,因此胤礽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康熙册立为太子。而胤禔作为康熙的长子,自然对胤礽的太子之位垂涎欲滴,所以他自幼就密切监视胤礽的一举一动,专门找胤礽的毛病过错来在康熙面前打小报告。

康熙一废太子也与胤禔经常在面前挑拨康熙与胤礽的父子关系有很大关系。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之后,胤禔就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开始非常活跃谋求太子之位,他也是康熙诸子中最先暴露有争夺皇位野心的皇子,这让康熙十分厌憎他。后来康熙干脆直接对外公布: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

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康熙的意思就是胤禔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他想就此杜绝胤禔争位之心。但胤禔并没有领会到老爹康熙的意图,虽然康熙明确说明他此生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也就是他与皇位无缘了,不过胤禔立刻又准备支持其他兄弟继位,他好有拥立之功,能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荣华富贵。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胤禔决定扶持生母惠妃的养子与自己关系相对亲近的老八胤禩做上皇太子,因此后来拙劣的胤禔又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

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他这意思就是说胤礽行为卑劣,失去了人心,有相面的术士张明德曾经给胤禩相面说他有大贵之相,胤禩都已经是皇子了,那么再大贵那就是当皇帝了,这意思就是说胤禩有帝王之相,既然这样那胤礽留着就没用了,这意思就是不如由他替康熙杀掉胤礽然后再改立胤禩为太子吧。这也是历史上的“张明德相面”事件,胤禔想杀害弟弟胤礽,这件事康熙十分恼火,他当场痛骂胤禔为畜生,随即命人将胤禔看管起来。

后来善于隐藏的老三胤祉适时出马,又给胤禔来了落井下石,胤祉向康熙禀报胤禔曾经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诅咒胤礽,康熙震怒开始调查胤禔,又查出相士张明德乃身怀武功之人,胤禔曾经想收买张明德行刺胤礽。这一下康熙就怒火冲天了,胤禔已经不止是想杀弟弟胤礽了,他已经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了,因此康熙立刻下旨褫夺胤禔直郡王爵位,并将其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由八旗士兵严加看管。

一废太子时胤禔和胤礽算是同时被圈禁起来,但是很快康熙又反悔了,他又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不过胤禔可就一直被圈禁起来了。胤礽后来虽然被复立了太子之位,但康熙同时大封诸子爵位,很多皇子势力都逐渐强盛起来,胤礽的太子之位已经并不稳固了,而且康熙在位时间过长集权很强,也导致了皇帝与储君之间矛盾日益不可调和,因此胤礽开始在政治上纠集党羽,他准备谋划废掉父亲康熙,提前登基为帝才算是稳妥。

不过康熙毕竟是康熙,他的政治敏锐性非常强,当他发现胤礽有所图谋时,康熙第一时间行动,于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再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名位,将其圈禁于居所咸安宫内。此后二人一直到雍正继位也没有释放出来,一直被圈禁在各自的居所之中。胤禔自康熙四十七年被圈禁,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享年63岁,被圈禁27年。

胤礽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被圈禁,他在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享年51岁,被圈禁了将近12年。胤禔和胤礽都是被父亲康熙所下旨圈禁,所以雍正继位后也没有将他们释放出来,毕竟胤禔曾经支持过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而胤礽的前太子身份更加敏感,因此雍正不可能将他们俩释放出来。但雍正也不会去刻意为难刁难他们俩,其一是因为康熙临终前一再嘱咐雍正要善待他的两个哥哥胤禔和胤礽,其二则是二人已经被圈禁十多年了,在政治上没有太大影响力,对雍正的皇权也构不成威胁,所以雍正没必要去刻意为难他们俩,反而雍正为了向天下人表现自己的宽容,对他们俩还非常礼遇厚待。

胤禔在圈禁生涯中生了20名子女,而胤礽也在圈禁生涯中生了10多名子女,康熙时期他们俩的圈禁待遇还都不错,雍正继位后比以前更好,所以胤禔和胤礽被圈禁只是失去了自由和政治权利而已,各方面的待遇还都很不错,远比普通人生活要幸福得多。因此二人才能各自在圈禁生涯中生育这么多子女,而且二人寿命也都不算短,算是寿终正寝,所以说二人算是享受型的圈禁待遇,也是参与争夺皇位失败后被圈禁起来的皇子中待遇最好的两位,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他们俩是在康熙时期被圈禁起来,康熙作为父亲肯定要比雍正作为兄弟对他们更好了。

普通型待遇:老三胤祉、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老三胤祉和雍正想类似,都属于善于隐藏自身的人,他们俩都在明面上表现出无心政治不参与争位,实际在背地里使劲。胤祉上面有大哥和二哥,所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这点他心知肚明,因此胤祉一面与太子胤礽保持亲密且良好的关系,一面又在康熙这表现出不关心政治,专心著书立作的表现。

胤祉虽与胤礽关系亲密,但他始终与胤礽保持一定界线,所以当康熙清算胤礽党羽时曾怀疑胤祉,但后来康熙明白胤祉是忠于储君,并没有过分参与胤礽的违法图谋之举。这就是胤祉手段高明之处,他一面与胤礽保持良好关系,做好了万一将来胤礽继位也能保全自身的准备,一面又拉拢文人著书立作,得到了天下文人的支持,同时胤祉还冷眼旁观老大和老二互相斗法,他就等着跳出来坐收渔人之利呢。

所以在一废太子时,胤祉跳出来指证老大胤禔,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段,老大和老二都被整垮了,那太子之位按理也该轮到老三身上了。但是胤祉此后也一直在隐藏自身,他并没有着急,没有过早表现出对皇位的野心,所以在诸子争位期间,胤祉一直是颇受康熙喜爱。胤祉唯一得意忘形的时刻就是在康熙二废太子之后,他非常的得意忘形,他在与关系亲密的文人交往时,往往以储君身份自居,这就是因为胤祉认为太子胤礽彻底完蛋了,这位置很可能到自己手中,所以他才开始得意忘形,也正是他这个得意忘形,最终让康熙把他跳过,选择了老四雍正。

由于胤祉善于隐藏,所以雍正继位后对他十分猜忌,不过胤祉并没有做太过分的事情,因此雍正也一直没有对他动手,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老十三胤祥去世,雍正才以胤祉在胤祥葬礼上迟到,对兄弟没有情义为理由将他褫夺爵位圈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在将胤祉圈禁后曾说过: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说明雍正看不透胤祉的真心,所以雍正对他始终无法放心,才将他夺爵圈禁起来。胤祉是参与“九子夺嫡”中最后一个被雍正收拾的兄弟,胤祉被圈禁在景山永安亭,这里的环境和待遇应该不是很差,不过胤祉主要是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最终胤祉被圈禁两年后于雍正十年(1732年)抑郁而亡,享年56岁。老十胤誐和老十四胤禵算是参与“九子夺嫡”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了,这主要在于两人一个身份血统高贵,一个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弟。

老十胤誐是康熙诸子中母系家族血统除了太子胤礽之外最为高贵的皇子,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是清朝开国功臣、康熙初期首辅索尼的孙女,而胤誐的血统更加高贵,他爷爷的爷爷和姥爷的姥爷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胤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钴禄氏,温僖贵妃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儿,而遏必隆生母是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父亲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因此钮钴禄氏家族一直都是清朝的政治豪门。

胤誐的妻系家族政治势力也很强大,他的第一任嫡福晋是蒙古郡王之女,第二任嫡福晋是索尼的曾孙女,因此来说胤誐的母系家族加上妻系家族的都有很强大的政治势力,只不过胤誐为人粗莽不得人心,所以他无意于皇位。但胤誐自幼与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亲近,因此成年之后胤誐一直是支持胤禩争夺皇位,并且胤誐动用母系家族和妻系家族政治势力帮助胤禩争位,所以胤誐被雍正记恨。

可是由于胤誐为人粗莽且不得人心,他在政治上对雍正的威胁并不大,外加母系家族和妻系家族的强大政治势力,所以雍正对胤誐并没有太过分。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将胤誐夺爵圈禁起来,胤誐被圈禁于宗人府,但是圈禁的环境和待遇还都算可以,再加上胤誐没心没肺的性格,所以他最终顺利的把雍正给熬死了。除了胤誐,雍正的同母弟胤禵结局也是非常不错,胤禵虽然与雍正是同母所生,但二人兄弟关系并不亲近,胤禵却与胤禩走得更为亲近,所以胤禵在诸子争位中是明确支持胤禩,到后来胤禩失去康熙宠爱,又推举胤禵出来争夺皇位,所以胤禵与雍正也是直接的皇位竞争对手。

但是胤禵毕竟是雍正的亲弟弟,外加他们的生母德妃在去世前一再叮嘱雍正不要记恨弟弟要善待弟弟,所以雍正也不能违背母亲的临终遗愿,因此胤禵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被雍正夺爵圈禁于景山寿皇殿,并没有被雍正进一步折磨和迫害。胤禵的圈禁环境和待遇应该还算不错,因为他在这期间还生了两个女儿,这也说明了雍正并没有刻薄对待他,而他也和胤誐一样每天该吃吃该喝喝,最终顺利的熬死了哥哥雍正。

乾隆继位之后将胤誐和胤禵释放出来,并赐予他俩镇国公爵位,乾隆六年(1741年)胤誐去世,享年58岁,乾隆命人以贝子之礼厚葬胤誐;胤禵后来还被乾隆晋封为恂郡王,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病逝,享年68岁,胤禵也算是“九子夺嫡”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了。胤誐和胤禵所受到的圈禁环境和待遇应该差不多,胤祉可能比他们俩略差一些,再加上被雍正打击迫害的也更厉害一些,所以胤祉被圈禁不到两年之后就抑郁而亡。

总得来说胤祉、胤誐、胤禵三人的圈禁环境和待遇还都算可以,尤其是胤禵最好,这期间他还生了两个女儿,这也说明了雍正并没有进一步对他们进行过分的打击和迫害。地狱型待遇:胤禩和胤禟胤禩曾一度是太子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他自幼聪慧,为人儒雅宽和,待人细腻,才能卓越,善于拉拢人心,因此朝臣中对于胤禩的支持者很多。因此胤禩曾经深得康熙的喜爱,一度是皇位继承人选的强力竞争者。

但是胤禩的野心暴露太早,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康熙让群臣推举太子,结果群臣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而康熙的初衷是希望群臣推举胤礽复位,所以康熙由此猜测胤禩有图谋皇位的野心。胤禩也由此逐渐失去康熙的喜爱,在后期胤禩明知继位无望的情况下,他决定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老十四胤禵争夺皇位,并且在雍正继位后,胤禩对雍正的继位不服以及胤禩深得人心,对雍正的政治威胁很大,所以雍正最终对他下了死手。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公布胤禩四十条大罪,褫夺胤禩爵位,削除宗籍,将胤禩关入宗人府内,二月初七,雍正命令宗人府修筑高墙,将胤禩囚禁在高墙之中,三月初四,雍正给胤禩改恶名为“阿其那”,就这样胤禩被独自囚禁在高墙之内,无人照看,只是供给粗食,生病也没人管的囚禁生涯,最终老八在衣食无着和无人照料的情况下于当年九月初八咳血而死。

享年45岁。老九胤禟是胤禩的铁杆支持者,他为人比较重情义,头脑精明,善于理财,出手豪爽阔气,擅长交际,因此在朝廷中有不少朝臣都被胤禟的豪气所拉拢。还是因为对于雍正继位的不臣服,以及胤禟与胤禩关系亲密,还都善于拉拢人心,对雍正的政治威胁还是比较大的,所以雍正对胤禟也极为憎恨,必须要对他下死手。同样也是雍正四年,雍正公布了胤禟二十八条大罪,将其圈禁在保定直隶总督府,由直隶总督李绂看管,雍正命令李绂在保定筑造如在宗人府囚禁胤禩的高墙大院将胤禟囚禁在内,并且雍正给胤禟改恶名为“塞思黑”,明令李绂:除下贱饮食之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都不能给予。

胤禟被囚禁时正直酷暑,墙高房小,他手脚都被戴上镣铐,在拘禁之所经常中暑昏迷,李绂只是派人用冷水将他浇醒。胤禟可以算是参与“九子夺嫡”失败的皇子中待遇最差且被折磨的最惨一个,胤禟在历经暑期三个半月的折磨之后在43岁生日之后不久就咽了气。胤禩和胤禟在圈禁之后的待遇绝对是地狱级别,这也说明了他们俩对雍正的政治威胁最大,雍正也最为憎恨他们俩。

写在最后所以说这些参与争位失败的皇子最终的圈禁待遇也不尽相同,老大和老二所享受到的待遇最好,属于享受型待遇;老三、老十、老十四还都算可以,算是普通型待遇;至于老八和老九那就是最惨的地狱型待遇了,谁让他们俩对雍正的政治威胁最大,再者也是十分不肯臣服于雍正,因此才受到了雍正的疯狂打击和迫害。小岛知风拙见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庆余年》最后王启年没有出现,他会不会也是二皇子的人?为什么?

看来很多人都已经把第一季《庆余年》看完了啊,第一季的最后一集,范闲从沈重的口中的得知了二皇子才是暗杀自己的主谋,义愤填膺的范闲准备回京都找二皇子算账。那边范闲正在马不停蹄地往京都赶,这边二皇子则出人意料地向范闲摊牌了,二皇子以滕梓荆儿子、范思辙、费介三人的性命要挟范闲,范闲自然不会妥协,于是二皇子的得力助手谢必安便带着一队人马包围了范闲。

的确,王启年确实没有出现在《庆余年》第一季的结尾,当谢必安带着人马围困范闲时,我们看到了言冰云,我们也看到了高达,但我们就是看不到王启年。不卖官司,原著中的王启年从始至终都是范闲的忠实追随者,虽然剧版《庆余年》的剧情和原著略有出入,但每个角色的立场还是没有变的,长公主和二皇子有所勾结,同时长公主和太子还有不伦关系,在庆帝还没浮出水面之前,和范闲做对的一直都是长公主、太子、二皇子。

当然了,长公主、太子、二皇子一派死的很惨,大东山一战,庆帝用行动告诉了所有人什么叫老谋深算。庆帝从一开始就下了一盘大棋,为了除掉长公主一派以及四顾剑和苦何,庆帝一手策划了大东山事件。大东山之上,苦何和四顾剑被庆帝重伤,苦何没撑多久便魂归故里,四顾剑多撑了几日便追随苦何而去。除掉了苦何和四顾剑后庆帝封锁了所有的消息,京都所有人都以为庆帝已死,就在长公主一派准备夺权时庆帝王者归来收拾了他们。

在长公主一派被庆帝铲除后,范闲的对手便成了庆帝,除了王启年和高达外,范闲一方还有海棠多多、影子、上杉虎、五竹等人,最终的决战可谓是惊天地 泣鬼神。在最后的决战中,五竹可谓是贡献了最大战力,其先是以一己之力灭掉了庆帝的上万禁军,代价是一条腿负伤,随后其又重伤了庆帝,最后五竹又用自己的镭射眼秒掉了庆帝,当然,庆帝的殒灭颇有作死的韵味,毕竟是其自己非要摘下五竹的眼罩。

文章TAG:京门  手游  风月  皇子  春季  揭秘《京门风月》手游春季版本  京门风月手游皇子在哪里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