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八旗游戏网页游戏大全 有关八旗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八旗子弟多会玩儿?他们在历史上历代的纨绔子弟里如果说排第二,那应该没人敢排第一。首先是核桃,作为一个文玩爱好者,明离子也不少玩,但和八旗子弟比起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现在流行的什么磨盘、四座楼,大部分都是人家旗人给分的类,连乾隆皇帝都好这口,写了个诗至今还在文玩界广为流传:掌上旋明月,时光欲倒流。

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接下来就是玩鸟儿了,可能大多数人对八旗子弟的印象就是托着个鸟笼子到处溜达,对着大姑娘小媳妇吹口哨的样子。旗人玩鸟,不求羽毛鲜艳,更多的是注重鸟的叫声,一般情况下,要想玩好了会叫的鸟,就不能和那些只看外表的鸟混在一起,怕被其他鸟学坏了叫声不清脆。然后可就是玩虫子了,分两种,一种和玩鸟一个意思,就是听响,比如蝈蝈,现在古玩界好些个蝈蝈笼子,制作的那叫一个精美,基本上都是从旗人子弟手里搞过来的。

当然了,玩虫子最厉害的还是斗蛐蛐,到了秋天,八旗子弟们便各处下战表约架,不是真打架,而是用各自的蛐蛐打。逗蛐蛐的“探子”咱们一般人用的最多就是那种草梗,人家讲究的旗人用的是老鼠的胡子,乖乖,这玩蛐蛐还得抓多少耗子?八旗子弟是游牧民族出身,别看到尚武精神忘的一干二净,但这个架鹰的习俗却被他们继承了,其实打猎是次要的,玩儿是主要的。

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清朝王爷很有钱,比如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银(相当于如今五百多万元),可却时常不够花,有时还得向别人借钱,因为他们生活太烧钱!清朝王爷要么有权没钱,要么有钱没权力满族入关之后创立了清朝,将皇族爵位分成12个等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同时,对八位战功赫赫,功勋最大的王爷进行封赏,俗称“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可以代代相传,子孙爵位同级继承,这叫“世袭罔替”,以此表明铁帽子王对国家建立作出的极大贡献。其他王爷的子孙在继承爵位时需要降级继承,但降到奉恩将军就不再降了,可以同级继承,这叫“降等承袭”,以此保证皇族血脉基本生活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守边将领战功赫赫,可以根据军功大小进行授封,进入到十二等级序列。

不过,经历了顺治、康熙、顺治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41年,因为王爵制度比较混乱,因此乾隆将王爵定为“军功”和“恩封”两种方式。凡获得战功所得的王爵,一律按照世袭罔替方式进行,凡子孙继承得到的爵位,一律按照降等承袭方式进行,由此让王爵等级更加清晰明确。只要奉恩将军以上都可被称为王爷。不过,顺治入关后意识到明朝建国后分封土地导致的政权变动,建国之初便规定:留在京城的王爷,除了皇帝的手谕,不得擅自离京,方便接受监督。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王爷都不得担任重要职务,就算担任了重要职务,也不会给予很多的实权。王爷的亲兵人数不得超过36人,一旦超过,便按照死罪论处。那些在外镇守的王爷,不得轻易回城,否则也将处以重刑,由此杜绝王爷拥兵自重,篡夺王位的可能。所以王爷要么有权没有金钱没有自由(权力限定在京城之外),要么有钱有自由没钱(自由限定在京城之内)。

不同王爷的消遣方式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京城外的王爷光地方事务都处理不完,玩的时间比较有限。但京城内的王爷只剩下金钱和时间可以挥霍了,比如雍正皇帝第12子和亲王弘昼,就有一项特殊的爱好:活人葬礼。弘昼特别喜欢给自己举行葬礼,每次举办“活人葬礼”,自己都坐在棺材供奉的位置上,声称“自己已经死了”,让家人们围着他祭奠、哀悼,谁哭的声音越大他就越高兴,同时还吃着别人给自己准备的祭品,以此为生活乐趣。

虽然这种方式相当滑稽,但却有一个重要目的:敛财。作为王爷,去世不是小事,王公大臣必须要供奉重礼进行祭奠,礼品收完之后,弘昼立马会从死亡中“活过来”,死而复生更是十分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王公大臣又要送上一笔价值不菲的贺礼,光这一死一生便能大捞两笔,而这种“活人葬礼”并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隔三差五就来上这么一出,王宫大臣们有苦难言,而弘昼则十分开心,乐此不疲。

他父亲雍正经常被气得七窍生烟,可却管不了,他哥哥乾隆更是懒得管,因此弘昼就这样一直嚣张下去。其实,弘昼并不傻,他特别懂得明哲保身,早年间他曾被哥哥弘时摆了一道,为八弟做了伪证,让八弟接管了京城外两营的兵权,差点造成八王篡权。当时感觉不对劲的弘昼将此事告诉了十三叔,十三叔立即夺回了兵权,使得八王议政失败。

雍正特意召见弘昼,问他“那天具体说了什么?”弘昼装疯卖傻,说“记不清楚了”。雍正又说“你不愿意说就算了,在所有孩子中你最像我了,当年九子夺嫡时我也是这样,一心向佛、不问政事”。即使雍正把话都说成这样,弘昼还是什么都不说,继续装疯卖傻,明哲保身。正是因为打着迷信、好玩儿、敛财的名义,弘昼才让哥哥乾隆彻底放心,避免卷入皇位之争,晚年醉心于写字画画,不断地钻研学习、日渐精进,终成一代大家。

这种影响爱好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子孙,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便是他的后代。晚年弘昼过得十分潇洒,到60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京,享尽了荣华富贵。乾隆皇帝的十一子永瑆也是著名的乾隆四大家之一,他的字画得到很多文人士子的追捧,甚至达到了“士大夫的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程度,像他这样在文化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王爷比比皆是。

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自王公至闲散宗室,文人代出,红兰主人、博问亭将军、塞晓亭侍郎等,皆见于王渔洋、沈确士诸著作。其后继起者,紫幢居士文昭为饶余亲王曾孙,著有《紫幢诗钞》。宗室敦成为英亲王五世孙,与弟敦敏齐名一时,诗宗晚唐,颇多逸趣,瞿仙将军永忠为恂勤郡王嫡孙,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还有一位“王爷中的清流”名为载涛,他是光绪的亲弟弟,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了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回国之后潜心学习相马、养马。

据说一匹马从他身边跑过,他便能辨别是欧洲马还是亚洲马,以及它的年龄和用途。载涛也是个文艺青年,京剧水平极高,同时又是运动健将,喜欢自行车、爱好骑行。更难得的是他还精通各种厨艺,时不时被慈禧叫到宫里做菜。后来,日本人邀请他和溥仪到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他却严词拒绝,宁可摆摊当小贩、捡破烂、卖破烂,也没有同流合污,把房产都卖了过着简朴的日子,建国后还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职位步步高升,善始善终,可谓颇有远见。

雍正皇帝的六子弘曕喜欢做生意,还是一名理财高手。在生活中他十分节俭,最大的爱好便是置办产业,开设了很多煤窑,还贩卖人参,开设衣局,为满朝官员提供朝衣,为王府制造衣物,蟒袍,时不时还倒腾些古玩字画,涉及面很广,这些产业让他结识很多人脉,打听很多消息,为自己稳固的地位打下良好基础。照相在清朝绝对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从外国传入后京城曾有数家照相馆,但因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王爷们便成为了照相馆的常客,他们还有自己的专职照相师,比如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就是一个资深拍照狂热者,每天乐此不疲,甚至还有上色照片。

不思进取的王爷们除了吃喝玩乐别无他事除了这些王爷外,大部分王爷每天基本上就是吃喝玩乐。满族是骑射民族,马上射箭、打猎是日常活动,也被乾隆定为国策,这些王爷从小就进行过相关训练,玩起来得心应手,既能强身健体还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有些王爷喜欢吃喝,吃得饭菜无比奢侈。比如他们吃小鸡炖蘑菇用的就是冬虫夏草、人参这样的名贵食材当原料。

还有一种名叫“猪背肉”的食品选用上等小猪,在猪活着的时候将其洗干净,用鞭子不停抽打其背部,使其疼痛,让血液聚集在脊柱处,然后在脊柱处割下手掌大小的一块肉来作为菜肴的原料,这样一道菜下来往往需要十几头这样的小猪,而其他的肉则被丢弃。其他很多菜肴更是如此,比如蒸鹅掌、食驼峰等等,数不胜数,同时吃的饭菜要配上好的餐具,他们的餐具要么是玉,要么是水晶,绝对不会用竹筷子,那样用起来在他们看来太“丢份儿”。

有些王爷只喝龙西湖龙井,为了喝上最新鲜的茶,常会在产茶之地包上茶山,等茶叶成熟之后,带采茶师傅在王府里现场制作,冲茶的水来自北京颐和园西边玉泉山,此水专为皇室贵族提供,水质清澈,杂质最少,普通人想喝都喝不到,如此当然花销不少,但对于王爷来说都不是事儿。有些王爷热衷于玩乐,经常出入风月场所,比如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便是戏子文人聚会的场所,里面唱戏、演出、评书、相声一应俱全,王爷们会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吟诗作赋,场面十分热闹,过后转个房间听听戏,看看哪个角唱的好,长得漂亮,就把她包下来,寻欢作乐也是常态。

有些无聊的王爷还会饲养、驯化宠物“海东青”。海东青在满语中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据说10万只神鹰才能训练出一只海东青,因此也是满族最高精神的图腾。有“万鹰之神”,“最接近神的存在”,“神选中的子民”,“神的使者”等等称号。还有种说法“贝勒爷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王府中有一帮专门的仆人伺候主人,时刻琢磨各种新鲜的玩乐点子,一旦王爷感兴趣便会立刻实行,反正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因此很多王爷玩着玩着钱就不够了,借钱也就理所当然。李鸿章当年曾经孝敬亲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4万两银票,这是清朝的重要税收收入,让王爷帮着活动买官,由此可知王爷们花销过大,为了敛财腐败到了何种境地。结语: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大小官员,基本上都处于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的状态,极少有有识之士去想想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此时国家已经进入无法挽救的颓势状态,作为皇室中坚的清朝王爷纵情声色犬马,安于享乐,更不要提其他人了,因此清朝灭亡也是一种必然。

清朝时汉军旗人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不邀自答。八旗汉军,满语ujen cooha,音译乌真超哈,也就是重装部队的意思,是清朝入关前专职的炮兵部队。汉军的成分很复杂,既有辽东汉人、投降的明朝官兵,也有长期在辽东地区生活的满洲人,比如石廷柱、佟图赖等人。可以说,汉军并不是专门由归顺清朝的汉人组成,而且辽东汉人也没有全部入旗,我一个朋友,他们家族从明朝开始就是旅顺的坐地户,在旅顺住了四五百年,在清朝也没有入旗。

最开始汉军并没有单独成立,只是一个兵种,也就是炮兵。后来皇太极为了完成后金向君主专制王朝转型,以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方式削弱宗室亲王的实力,将编在旗下的辽东汉人、明朝降人、汉化满洲人编在汉军旗下,组成了八旗汉军。当然,汉军旗人和满洲、蒙古旗人一样都属于正身旗人,地位待遇相同。同时,由于皇太极要入关,必须塑造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凸显出他这个皇帝是满蒙汉所共同拥戴的,所以编蒙古、汉军就有了一层政治正确的意味。

清朝入关后,又有不少汉人被编入汉军旗下,据我所知基本都属于入关初期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兵,被称为“新汉军”,相对的,入关前的汉军人员被称为“陈汉军”。还有不少带地投充到八旗旗下的,基本属于家奴这一阶层,这一阶层八旗旗下广泛存在。当然,乾隆后期这帮人大部分都出了旗。不过,满洲旗分下倒有不少汉军佐领,这些人有不少事努尔哈齐起兵前跑过去的;也有不少是居住在辽东山地的汉人,这类人被称为“台汉人”、“台尼堪”;还有一部分是努尔哈齐起兵后的辽东降民。

这些被编入满洲旗分下的人员时间长了都隐去了汉姓,还被清室视为“满洲家里人”。八旗这一群体由于长时间融合,在身份认同上早已一致。比如说东北的汉军旗人到了清朝中期就隐去了汉姓,有的起了满名,比如清朝中期的大臣阿尔赛、清末的江宁将军富明阿、黑龙江将军寿山、黑龙江副都统凤翔等。所以,建国后很多汉军后代在民族识别的时候都填报满族,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汉军后裔大部分都填报满族。

我们说个有意思的,福建琴江村原来是福州驻防八旗三江口汉军水师旗营,民国认为他们是汉族,到了共和国他们报满族没有被通过,结果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全村都改成了满族。现在村子里还保留很多清朝时期的建筑,可以从一些细节上看出很多为战争服务的细节。他们的前辈曾经歼灭了福建沿海的海盗,渡海镇压天地会造反。在中法战争中这些汉军勇士们悍不畏死,以旧式水师向法国海军发起了冲锋,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

满清的“八旗子弟”是如何从享有贵族特权走向没落破败的?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过是清朝的军户,专门向朝庭提供常备兵员,并靠当兵的军饷生活。除少数贵族享有特权外,由于清朝对“八旗子弟”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限制,大多数家庭生活并不好。随着清亡,满族贵族自然失去了特权,从而没落破败了。而大多数“八旗子弟”家庭,由于清亡,从职限制被废,生活得到改善;因而,并不留恋清朝。

清朝的八旗营和现代人持短械斗殴是啥水平?能达到次高手水平吗?

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为集中力量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事实上最早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满人重渔猎,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山林,因此养成了勇猛好战的风俗,在这个基础上八旗士兵才能趁虚而入,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的抵抗力量!由上可知,清初的八旗子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擅长骑射和摔跤等冷兵器作战,所以如果是清前期的八旗子弟与现代人进行械斗,估计现代人要被吊打,而且是打的很惨那种的!。

近期关闭网络游戏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你觉得该关闭吗?为什么?

网络游戏关闭,我是举双手赞成。为什么这样讲,原因很简单,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对青少年危害太大了。 很多孩子因为玩游戏上瘾,荒废了学业,为此,家长用尽各种办法,最终还是很无奈的。当然,对比较有自律性的孩子,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孩子本身也知道,就是控制不了。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就是在玩游戏的挣扎中走过来的,他基础学习很优秀,可就在初二迷上了网吧,一发不可收拾。

老师、父母都绞尽脑汁拉他上岸,他自己也努力的想戒掉,因为他知道玩游戏的危害,不但惹父母生气,关键是影响学习,将来考学无望。这些道理他能不懂吗?懂!可从思想上他很难管了自己,其也很痛苦,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追求美好未来的欲望。最后这个孩子连滚带爬的好在将将巴巴的走了个三本,每年学费一万多,给家庭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

这还不算完,读大学期间依然在玩,家长气恼也就顺其自然了。现在的网络游戏不但影响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也在联网夜战,打打杀杀。就这样把大好的时光都荒掉了,精神颓废。你想晚间熬夜,白天工作质量能不受影响吗?我们就是看个抖音还放不下那,何况是诱惑的游戏。这种精神鸦片真的需要制止了,可以从知识层面上开发一下有趣的学习软件,让孩子们喜欢并“上瘾”,这样家长管理也不用累心了,孩子也会健康的成长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益处,殷切期待!!!。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

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

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所以说,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也就是说,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

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也就是说,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

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

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

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所以总而言之,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

文章TAG:八旗游戏网页游戏大全  有关八旗的游戏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