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想到去罗马借兵,游戏战国国战借兵
作者:本站作者《战国志》今年5月份刚公测的新手游,是一款3DMMO即时制国战游戏。游戏画面算是中上水平,打击手感也就别要求什么了,这种游戏无非就是砸钱比战力,无脑丟技能。可以看看刘备当年是怎么借兵的。不知道题主口中的国战是《御龙在天》类的即时制多人国战真像《列王的纷争》的那种SLG策略经营型国战。
有战国类的单机游戏吗?
你好,我是坦克神炮手,很高兴为你和大家解答{有战国类的单机游戏吗}有很多种,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款《东周列国志》,是上海育碧公司根据名著》东周列国志〉改编,于2000年12月发布出品的一款SLG策略类游戏,主题战争经营策略,单机游戏。以下是配置需求。适用系统:Windows95/98/2000,DirectX 8.0或以上版本最低配置:CPU:奔腾166内存:32MB光驱:4倍速声卡:Directx7兼容显卡:Directx7兼容推荐配置:CPU:奔腾Ⅱ内存:64MB光驱:8倍速声卡:Directx7兼容显卡:Directx7兼容这个游戏的发展方式:第一:搞好内政,把武将的忠诚度提升,别让叛逃了。
有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国战手游?
不知道题主口中的国战是《御龙在天》类的即时制多人国战还真像《列王的纷争》的那种SLG策略经营型国战。要说现在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国战手游,刺猬君还真找不出很多,但还是能说出几个。《战国志》今年5月份刚公测的新手游,是一款3DMMO即时制国战游戏。游戏由网易研发,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同服,玩家们可以和港台、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玩家同服战斗。
游戏玩法嘛,以PK对抗为核心,就是强化装备提高战力,然后跟着指挥去攻打敌国、野外对战之类的。游戏画面算是中上水平,打击手感也就别要求什么了,这种游戏无非就是砸钱比战力,无脑丟技能。想图个新鲜热闹可以去玩玩。《权力与纷争》这就是一款和《列王的纷争》一样的SLG策略经营手游了,现在还没公测,当时也是全球同服,玩法无非就是模拟真实城市经营,占领邻国资源,操作各大兵种,联盟其他玩家攻城略地blabla~这类游戏相较于《战国志》的即时战斗,考验的就是玩家的统筹力,不需要无脑点技能,只要规划好自己的成长目标,慢慢的经营发展就可以,比较适合策略爱好者,一般玩个两三年都不会妮,也不氪金。
如果等不及也可以去玩玩《率土之滨》,那也是一款成熟的SLG手游。《神谕文明》这是一款强调深度策略的SLG手游,在游戏中你将扮演一位神明,引领文明从蛮荒走向繁荣。你将召唤中西方史诗英雄统领军队,用刀剑和盟约与其他文明交流。如果说《权力与纷争》是典型的SLG手游,那么《神谕文明》在典型的基础又做了点创新。
开发组认为玩家除了在大沙盘上调兵遣将纵横驰骋之外,以统治一城一国之身运筹全局的投入感也是非常珍贵的游戏体验。所以,他们大胆删去了所有和大地图世界无关的城内建设部分,让建筑和防御设施可以随意放置于领土上,让“征伐”和“建设”这两种乐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直接体现了领土的重要性,让玩家对寸土必争有了深刻的意识。
你玩过最无耻黑心的游戏是什么游戏?
黑心游戏?征途、天龙八部是比较烧钱的,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去肝。因为它们还留给不想氪金的玩家一点生存空间。那个人才冲了200万,不要组他最能描述征途的一句话[我想静静]天龙八部;我只在公测的时候玩儿了一阵,那会儿还不火爆。所以没感觉到烧钱,后来因为不喜欢所以就退出了。但是后来在网上总是能看见有关天龙八部的新闻,身边也有一个朋友在玩儿。
战国初期魏国首霸,为何后期沦为“鸡肋”?
魏惠王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不过,尽管他殚精竭虑,但煌煌大魏的霸业,仍然砸在他手里。初登王位,运气爆发,渡过危机,却难免国力收损魏惠王继位之初,弟弟魏缓不服,在韩、赵的支持下来抢王位。韩赵在浊泽大败魏军后,都提出了“歹毒”的计划。其中,韩国的想法最为“歹毒”:魏国各立一君,一分为二。如此,魏国将分为两个与宋、卫类似的诸侯,从此不再构成威胁。
不过,魏惠王运气不错:韩赵谈不拢,相继退兵了。魏惠王把握机会,重整旗鼓,相继击败韩、赵,重新稳定了形势。不过,秦、齐利用三晋大战之机,对魏发起了进攻。西面的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攻取庞城,俘虏了公叔座。东面的齐国攻取了观,并迫使原本顺从魏国的泗上小国朝于齐,已有争霸之像。魏惠王把握时机,渡过危机,但是,魏的国力、霸业都被削弱了。
励精图治,重振霸业,却疲惫不堪渡过危机后,魏惠王励精图治,使国力、霸业得以重振。魏惠王迁都大梁,并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将逢泽“以赐民”,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魏惠王以当年吴起的“武卒制”操练魏军,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精锐部队,使魏军力大增。魏惠王还调整外交策略,与韩、赵会盟,恢复三晋同盟,并在此基础上,压制齐国。
同时,在西面,令龙贾修筑长城,对秦暂取守势。不久,鲁、宋、卫、韩等国朝魏,魏国的霸业得以重振。不过,魏国的疲态很快就显露出来。赵虽与魏修好,但仍然要攻打臣服于魏的卫。为尽霸主的义务,魏赵大战!齐国趁魏军疲劳,“围魏救赵”,重创魏!接着,秦孝公出兵攻取少梁,甚至一度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维系霸业,魏国已有显露疲态!霸业鼎盛:“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并非没有机会摆脱不利!虽疲劳,但魏实力仍然很强。
魏惠王并没有放弃对赵的征伐,并同时与齐作战。第二年,魏国在襄陵击败齐、宋、卫联军,齐国不得不找楚国出面求和。在齐国求和后,赵国无力抗魏,也只能求和,魏国归还邯郸,威服赵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率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会孟津”,霸业再兴!在暂时稳定齐、赵后,魏惠王反击秦国。魏军围攻定阳,秦孝公不敢战,只好求和。
至此,魏国打服了齐、赵、秦,霸业鼎盛。魏国“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在与齐、楚博弈的同时,魏国仍然可以拔邯郸、围定阳。这些说明:尽管魏国处四战之地,但他并非没有机会给赵、秦决定性打击,为自己在西面、北面赢得“几十年的和平”。事实上,“处四战之地”,而能成就大事者,史不绝书。曹操、朱温,无不如此。
当然,前提是:方向明确、策略正确。关键时刻,魏惠王误服了一剂“毒药”。卫(商)鞅出使魏国,给魏惠王下了一剂“甜蜜的毒药”:“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您魏惠王如此牛逼,应该称王!现在,我们秦国彻底服了您了,我们支持您称王,您称王,我跟您一起去干齐、楚!魏惠王信了卫(商)鞅的鬼话,称王!344年,魏惠王称王!他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会盟(秦国也参加了),并带着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称王已成,霸业鼎盛!可是,与此同时:“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种凌驾于其他大国之上的行为,使魏国陷入空前孤立!韩国不服,魏攻韩;齐国“围魏救韩”,马陵之战,魏军大败!秦国再次抓紧时机,对河西发起猛攻,两次大败魏军!魏国霸业,瞬间崩盘。外交操作非常“风骚”,但魏却再遭重击。危局之中,魏惠王再次在外交上做出了一波风骚的操作。
魏惠王吃了称王的亏,这次,他把毒药转送给了齐国。魏惠王跟齐国认怂,尊齐为王。作为回报,“徐州相王”,齐魏互认为王。如此,齐威王拉走了原本属于魏惠王的仇恨。不久,魏惠王又采取了第二波操作:“阳与齐而阴结于楚”。表面上尊崇齐,暗地里拉拢楚。不久,楚、鲁联军伐齐,并败齐。紧接着,赵、燕也乘机攻齐。齐被迫向楚谢罪,与燕赵讲和。
如此,魏国既化解了齐国的威胁,又保住了“王”位。可是,就在魏惠王把精力投在中原时,西面却遭遇了决定性的重击。从秦孝公去世的短暂混乱中走出的秦国,再次发起了猛攻!仅仅3年,秦国3次破魏。魏国丢掉了整个河西、上郡!秦国获得了西河天线,控大河只险,已经完全压制住了魏国!现在,魏惠王恐怕没有资格考虑争霸问题了,魏国连自保都成问题了!此后,魏惠王又先后用公孙衍、张仪,在合纵与连横之间风骚跑位。
可是,这些都只不过在“朝秦暮楚”之间徘徊,魏国,已经不再是历史的主角了!回顾了魏惠王霸业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他“虽然不错”,但是仍然带领魏国走向衰落的原因。“有术无道”的外交:有纵横之术,但外交思想已过时作为“处四战之地”的诸侯,魏国要保持强大,外交问题格外重要。魏惠王在“术”上,作得不错。早期,他威服三晋,东压齐,西制秦,已经“以图秦”。
在遭遇重挫后,他又算计齐国,稳定中原形势,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经典外交战例。可是,魏惠王仍然停留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思想“,他孜孜追求的,是已经过时的“霸业”。霸业,意味着秩序。任何时代,只有小国才依赖秩序,企图靠所谓秩序求生存。春秋时,天下诸侯众多,各大国之间夹着一群小国。所以,天下的游戏规则是:大国以争霸获得对一众小国的领导权,压制其他大国,限制其扩张行为;同时,霸主自己以“裁判员”的角色兼并小国扩大势力。
战国时,小国已大部被兼并,各大国疆土直接相连。这种情况下,彼此之间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哪有什么“霸业”可依靠呢?因为赵国不给面子,攻魏国的附属国卫,魏国出兵攻赵;因韩国不给面子,不参加会盟,魏国出兵攻韩。结果,“围魏救赵”、“围魏救韩”,魏国连遭齐国强击。魏国会诸侯围定阳,有图秦之心,却因秦尊其为王而掉头“以图齐楚”。
结果,在三大国轮番打击下,霸业中落!魏惠王,正是被霸业所累!反观秦国。卫(商)鞅早就提出:非秦并魏,即魏并韩。秦国早已认识到大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因此,秦国“战胜必攻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攻取魏国近半土地!人才:有求贤之心,却无“若渴”之情魏惠王有一定的识人之能。庞涓、龙贾,都是魏惠王选拔出来的将领;魏惠王对淳于髡认错的故事更是古代君王虚心拉人才的经典。
可是,魏惠王求贤不若渴。在选拔了一批青年将领后,魏惠王似乎不再对人才饥渴。孙膑、卫鞅,原本都是企图在他手下发光发热的。这两位,可不是“只会干不会说”的人,他们是《孙膑兵法》、《商君书》的作者,理论水平也同样高!如果魏惠王给予机会,与“面试”机会,以魏惠王识庞涓之能,二人卓越的才能,魏惠王未必不能识别出这样的天才。
可是,尽管有公叔座的推荐,魏惠王仍不与卫鞅一谈;孙膑更是被庞涓迫害,魏惠王仍然不闻不问!结果···正是孙膑、卫鞅,给了魏国最沉重的打击!治政:有治理之能,却无深彻之意魏惠王在发展经济、调理政治上有可圈可点的表现。魏国因此经济得到发展,军力得到增强。可是,魏惠王却没有从深层次上改善国力。魏惠王是李悝变法的受益者。
李悝变法,尽地教之利,使魏实力冠绝诸侯。可是,此时,列国已经开始第二轮变法。秦、齐在第二轮变法中,打击豪强、公族,加强中央集权;严明赏罚,使国家适应战国的环境。惠施曾建议魏惠王限制公族,加强集权,但魏惠王不采纳。与此同时,李悝变法是设立的严明法纪,也被魏惠王所“慢”。难怪卜皮很早就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魏惠王虽有治政之能,但没有跟上时代,没有深度改革!魏,“处四战之地”,在地缘上比较吃亏。
不过,历史上并非没有“处四战之地”却能脱颖而出者。与后来的曹操、朱温相比,魏惠王接手的局面比两位创业者要好得多。但取胜的关键是:正确的策略,高明的领导。魏惠王有一定的才能。如果在太平盛世,他或许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可是,生逢战国,魏惠王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外交思路、行政方略,不能保持对变革、人才的饥渴态度,又如何能追上历史的浪潮呢?最终,这位“不错”的君王,被历史的大浪无情地击倒在沙滩上。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所谓“借兵”,主要看这个“借”字怎么理解了,许多时候,被“借”兵的一方都是要支取好处的,他们更在意的并非这些士兵的损耗,而是后面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换句话说,这借兵就如同风险投资一样,实际上是个砸成本的行为,赚了但有损耗,无非增加了成本,那还是赚。成本损耗过高,赔了也怨不得别人。历史上的“借兵”,往往都有很高的附加条款,在一个聪明的借兵者手里,这些兵哪怕打光了,打死完了,也是能带来收益的。
或者干脆就是看情分,压根就是送人情,借兵者从没想着这些借出去的兵能囫囵回来。毕竟在封建统治者眼里,兵员也不过是些私产罢了,能全须全尾的还回来更好,损兵折将还回来你还得继续欠人情。可以看看刘备当年是怎么借兵的。东汉末年,曹操围攻徐州,刘备这会儿刚好给北海孔融解了黄巾之围,孔融求刘备去救陶谦,刘备转手就跑去找辽东公孙瓒借了两千兵,这些兵当时被赵云带着,随刘备一同征战。
刘备带着这些兵打仗了吗?没有,他也知道自己与公孙瓒靠的就是点老乡加同学关系,这里面孔融的面子也很大,靠这点人马也干不过曹操,只能代表公孙瓒的态度,所以刘老板随即开始了一段骚操作。他带兵跑到徐州附近以后,装模作样,就是不攻曹,找了个机会居然写信给曹操,说曹老板啊,你看我都带兵来了,还是公孙瓒的兵,你就算了吧。
曹操这会儿其实也很难下台,因为吕布正在后面挖他的老家,见刘备在那一副很默契的样子,便卖了刘备的顺水人情,撤了。这样,刘备便进入了徐州,成功利用一次借壳上市的机会进入徐州,还混了一批路上的饥民和陶谦给的4000丹阳兵。赵云的军队也就是这个时候完成了任务,对刘备辞行而去,害得刘老板又哭了一场。这个兵“借”的是兵马吗?其实借的不过是公孙瓒的“势”罢了,作为辽东的大军阀,公孙在在曹、二袁以及周围的州郡中影响力特别大,他能让赵云带兵陪刘备打仗,恰好说明了幽州方面对徐州的态度,容不得曹操不疑虑。
若曹操真的跑去把刘备借来的兵灭了,那就是另一个政治问题了,公孙瓒打落牙齿合血吞,怀恨在心是绝对的。如果激化了矛盾,不利于当前形势。所以,公孙瓒的风险投资成功了,他的部队没有一点损耗,却让借自己情分的刘备进入了徐州。倘若不是后来吕布、曹操、袁绍之流翻江倒海般的争斗,公孙瓒等于为幽州派系赚了一大块战略要地。
而且公孙瓒也不傻,他一开始就没给刘备什么好兵,他给的是“幽州乌丸杂胡骑”。这是啥么玩意儿?公孙瓒自己杀乌桓胡人杀得血流遍野,这帮子乌桓杂胡还能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一帮当炮灰使用的奴隶骑兵罢了。即便死光了,公孙瓒恐怕也不会皱个眉头。也就刘备反应快,知道这帮垃圾自己HOLD不住,索性硬把赵云给要过来镇邪,如此才安安稳稳的完成了任务。
孙策就比刘备不要脸多了,孙老板朝袁术借兵,完全靠的是利诱,诱饵便是“传国玉玺”。袁术想当皇帝,孙策想要江东,于是孙策靠玉玺借来了袁术的3000兵马,等打完了江东,这些兵也没见还回去,凭东西换的为啥要还?最出名的一次借兵是唐代王玄策打古印度的天竺。这个故事其实挺出名的,王玄策带了30多人从大唐出使天竺,天竺国王挺高兴,还了许多的财礼,由使者随着王玄策去拜访大唐。
结果王玄策刚走,天竺朝中发生政变,大臣阿罗那顺篡位成了新王。这位新王估计有点脑残,他派出大军追上王玄策,与大唐使团发生了交战,劫掠了贡品,然后王玄策跑了。跑了之后呢,王玄策马上找到吐蕃松赞干布那里借兵。松赞干布非常够意思,当即点起1200精兵。但王玄策觉得不够,干脆在吐蕃发讨逆檄文,自封为“将军”,又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借来7000尼泊尔骑兵。
就这样,王玄策带着近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天竺,一路疯狂推进,攻城略地,三天就连下两城,斩首3千,对方还溺死了1万多。没多久阿罗那顺就被追得逃无可逃,被副使蒋师仁率军车翻活捉,尽获其妃子、王子,以及年轻男女一万两千多,牲畜三万,简直赚翻了。借来的吐蕃和尼泊尔的这些部队吃亏吗?不可能的,当时据说有五百八十三座城邑投降(可能就是些村镇级别),这还能不发点烧杀抢掠的战争财,那可是古代!此外,光东天竺王送来劳军的牛马就有三万,另带刀、弓箭、宝璎珞无数。
后来王玄策都带了一万两千人和两万牛马到长安献俘,那些随同征战的只会赚的比这个数字更多,可谓盆满钵满,死几个人算啥?王玄策借兵塑造了一段传奇,唐肃宗借兵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连长安和洛阳都守不住,大唐岌岌可危。唐肃宗趁唐玄宗逃跑避难时,在灵武继位,开始收拾国家的烂摊子。当时的唐军完全不能战,根本打不赢安禄山的军队,于是郭子仪出了个点子——借兵回纥。
国难当头,没有办法,唐肃宗只得出此下策。最终唐回联军打败了安禄山,回纥的可汗还在继续勒索唐朝,要求将正牌的宁国公主献给他们和亲,唐肃宗也只能答应了,痛苦的将宁国公主送走。除了宁国公主,唐朝还将荣王的女儿以陪嫁的身份一同送了去,回纥人高兴的不得了,被几代可汗日夜把玩,称其为“小宁国”。除了将贵女陪嫁,唐朝还得给钱,每年需要给回纥2万匹绢帛。
这借来的回纥兵安分吗?哪有那么简单,他们绝不是为你大唐出生入死的,这些人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奸淫掳掠与叛军没什么区别。甚至回纥兵四处劫掠人民的行为,唐政府不仅不管,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只为他们勇猛作战,赶快结束安史之乱。到后来,唐肃宗求回纥借兵几成习惯,动不动就求回纥帮忙,甚至还在诏书中称:“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合着都感激上了。
诗人杜甫极度厌恶这种行为,先作诗《北征》曰:“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后又作诗《留花门》,称:“中原有驱除,安忍用此物!”果不其然,最后回纥人越欺负唐朝越有信心,他们甚至能因为太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没尊重他们的礼仪,冒犯了可汗”,用鞭子将几个唐朝官员活活打死。可见,这借兵真不是件不要成本的事情,人家不缺那几个人,要的是更多的利益。
如果抛开历史来说,我们能否把战国7雄那一段拍成类似于《权游》一样的史诗级神剧?
扒姐作为原著《冰与火之歌》的骨灰级爱好者、《权力的游戏》的忠实拥泵、半拉子历史研究者……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娇躯一震:这么优秀的问题为什么没人邀请我?不管是把“春秋五霸”,抑或是“战国七雄”那段波澜壮阔、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血流成河、流血漂橹……的历史拍成类似于《权力的游戏》这样史诗级神剧!想想都会笑的胸疼好不?抛开历史也要正经地从历史说起!闲话少叙,直接正题。
战国七雄对应维斯特洛七国战国七雄时期,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异性诸侯分封时期。楚汉之争后,刘邦一统天下。这时候,新帝登基一把火:铲除异性诸侯之后,更是下达一条铁律——后世非刘姓不得封王!虽然大汉的气数尽了之后,异性皇帝登基,这条铁律一直延续下来。不管割据如何征战,最终都归为一统!尽管战国七雄没法与维斯诺七国完全对应,但是我们不是有前提“抛开历史吗”?于是,扒姐掰着手指头一一给它们对应了一下:齐国——狮 ;秦国——鹰 ;燕国——狼 ;韩国——鱼 ;魏国——鹿 ;楚国——多恩 ;赵国——玫瑰 ;匈奴——多斯拉克。
如果有人问为啥多个匈奴出来,这个问题你就不要看了,赶紧去翻初中历史课本,顺带把《冰与火之歌》的原著看一下!为啥扒姐要这样对应,一方面是我喜欢,另一方面还是我喜欢!真正了解七国历史,以及看过原著的朋友肯定会明白我这样对应的原因。谁来拍、拍什么?张艺谋的大制作、大场面已经见识过了;陈凯歌为了《猫妖传》花了几年的时间在襄阳重建一座王城也有所耳闻;冯小刚就《一九四二》、《集结号》等作品来看,他拍现代战争片貌似靠谱一点……咦!有人提醒我张纪中,用《西游记》的特效来解决问题……朋友,你还是太年轻!上一张齐国都城临淄的模型:再来一张印度宝莱坞大片《巴霍巴利王》的剧照:历史片不要拍成玄幻片!不要拍成玄幻片!不要拍成玄幻片!如果,把战国七雄争霸的剧拍成《封神演义》观众能买账吗?再来说拍什么。
《巴霍巴利王》拍得一个“王子复仇记”顺带聊妹的电影动用多少群演了解过吗?几十万!七雄争霸这段历史,双方出兵十万以上的战争数不胜数,需要多少群演?七国的建筑不同、服装不同、饮食不同、武器不同……造型师难受了!陈凯歌建一座王城花费了几年,这次要建七座……战争要拍,推进剧情;宫斗要拍,权力游戏;爱情要拍,迎合年轻观众……拍什么?谁来拍? 资金问题众所周知,《权力的游戏》几乎做到无植入广告。
可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大成本、大制作,没有广告和赞助,开机就已经困难。再说了,这种类型的剧,哪些公司的营销思路与之匹配?巧克力吗?嚼一块打仗更勇猛!抑或是,“来一桶”一统天下?战国尽管时间上非常短,但是里面的故事却非常之多。再加上汗牛充栋的正史、稗官野史、民间传说……大,太大了!大得一部剧撑不下!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愿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关于战国七雄的史诗级大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