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三国贾诩,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贾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 00:00 / 00:47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2,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他的一生如何

贾诩没有大富大贵的出身,但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辗转多个势力,最终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不过,因为贾诩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所以开国之后也没有功高震主之忧,最终得以寿终正寝。贾诩一生献计不多,但算无遗策贾诩虽然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但他一生出谋划策的次数并不多。不过只要按照贾诩的计策实行,此仗必会获胜。比如,贾诩为张绣献计打败曹操,为曹操设计马超、韩遂,因着主公们听从了贾诩的计谋,最终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果。而某些时候,主公没有接纳贾诩的计谋,比如贾诩劝说张绣不要追击曹操,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等等。可见,贾诩在出谋划策上的确聪明又有远见。这也是贾诩能够周转在多个势力之中却依然能够被信任、被接纳的原因。不争名利,不让自己陷入权力漩涡贾诩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谋士,给谁当谋士就为谁出谋划策。除此之外,贾诩没有过高要求,他没有当大官的心,没有手握大权的欲望。贾诩立功之后也不追求高官厚禄,辞去几个高官职位只取尚书一职,又在几个月后,借口辞掉官职,无官一身轻。在儿女的嫁娶方面,贾诩也不用孩子攀附权贵,不仅让自己远离朝堂,也让孩子能够安然度过一生。情商高,处事小心谨慎,不给他人留把柄在乱世之中,能够善终的人不多,贾诩却是其中之一,可见他除了聪明还会做人。因为会做人,所以在站队的时候会隐晦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却不明确表态,说出的话即便被有心人听取,也抓不到把柄攻击自己。这样不争不抢,威胁不到他人的人才有可能在杀人不眨眼的时代安全活下去。

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他的一生如何

3,三国时期的贾诩是怎么样的人

如果要问三国历史上智谋水平高可以跟诸葛亮、庞统、司马懿一较高下的必然是三国的第一毒士或者鬼谋士贾诩。史书上记载,贾诩有良平之奇。这个人一生都很鬼,屡出奇谋,但大多数为自己的性命考虑,因为他出生于凉州地区,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董卓死后,凉州军顿时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各大将领都想赶紧回到自己的故乡避乱,而贾诩却把他们吆喝住了,建议他们此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杀回长安,即便不成功再走也不迟。这才有了王允被杀,汉献帝被他们掠走之势,三国的大幕徐徐拉开。 贾诩在成为曹操重要谋士之前,是为张绣效力的。张绣凭借贾诩的计谋两次挫败曹操,最厉害的一次,居然将曹操的长子曹昂、身边的贴身侍卫典韦全部干掉,曹操差点死于乱刀之下。曹操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深深佩服贾诩的大才,贾诩来到曹操帐下,曹操说了这样句话,是你使我信重于天下!曹操直接封贾诩为都亭侯,这个待遇也是没有谁了,要知道在汉朝封侯是非常不易的。 之后贾诩在曹操日后的几乎每个重大历史时刻都发表意见,献出良策,完全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官渡之战前,袁绍兵力保守估计是曹操的两倍以上,曹操很是沮丧,贾诩见主公面露难色,直接用几句话就说的曹操卸下包袱,烟消云散,信心倍增。贾诩是这么说的,无论是聪明、勇敢,还是用人、决断,袁绍跟你都不是一个水平,现在你要做的事件是当机立断,一鼓作气,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结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干掉袁绍,一统北方。 赤壁之战前,贾诩告诫曹操得到荆州要见好就收,不要去骚惹东吴,但曹操不听,非要南征东吴,结果被孙刘联手火烧赤壁,败军而归,颜面扫地。曹操后悔没听贾诩之良言。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决定平定西面儿的马超韩遂西凉部队,但久攻不下。贾诩站出来给曹操出了一个奇招,那便是用反间计让马超怀疑自己的兄弟韩遂会跟曹操亲亲我我,不清不楚。结果马超很快中计,内讧不断,曹操很快平定西北地区,韩遂被曹军杀掉,马超不得不投靠刘备。曹操年老后整天为接班人的问题搞得头疼脑胀,不得不向贾诩问策。贾诩深知这个问题如果答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他只是简单的说了句,你学一学袁绍和刘表的故事就可以了!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而失败的典型案例,曹操秒懂,曹丕顺利继位。贾诩继成全了自己支持的曹丕,又得以明哲保身。

三国时期的贾诩是怎么样的人

4,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究竟做过哪些事情有多聪明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著名谋士和军事家。贾诩之所以被称为“毒士”,不是中国人所说的,而是来自日本的游戏。贾诩善于看透人心,能力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眼光。贾诩之所以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贾诩一个计划使王允迷失,吕布逃跑,长安混乱,人们死亡无数。虽然这一切都不是贾诩想看的,但毕竟起源在他身上,叫毒士不算过分。 王允用美人计杀了董卓,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屠戮与董卓有关系的大臣。 董卓的西凉兵首当其冲。 曾经散布谣言说王允和吕布要杀西凉人。所以西凉官兵都有恐慌情绪,李榷郭汜等主要将领也在计划逃离。在李榷郭汜血腥统治的岁月里,瘟疫频发,还有天灾,战争等,汉献帝只好逃离长安,仓皇逃跑。 当时长安的人差点死了,而这一切的后果,贾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是因为贾诩的话,造成了长安城中大量的百姓伤亡。是因为贾诩贪生怕死,不顾后果,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使世界陷入混乱,而改变了命运的大人物,因此,三国毒士是贾诩的。三国时对贾诩的描写是:看人说什么,说什么是什么。 善于运用细心观察,考虑说话人的身份,性格,爱好等通俗的方式与人交流,让对方听自己的话。在沟通交流中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对方从不拘泥于规则,应变能力很强。 这样的分析,可以断言贾诩的“诩”应该是第一个意思,说得很有套,沟通能力很强。 这样的人像他的名字也很符合贾诩这样的人。贾诩,是东汉至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人称毒士,其人足智多谋,可谓无谋略。贾诩曾经是董卓部将,董卓被杀后,献计李傕、郭汜等董卓余党反击长安,吕布战败,王允被杀,西凉军阀再次控制皇帝。本来,董卓部就准备逃跑,而贾诩在鼓励他们反击,让李傕、郭汜控制了汉献帝,成功控制了东汉朝廷,东汉末年有望稳定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从此,东汉朝廷名存实亡。李郭之乱,成为东汉末年的导火索,贾诩为自保而提出毒计,葬送了东汉江山。但在贾诩看来,汉朝的存亡并不在他的心中。 李,郭两人都感激贾诩的贡献计划,准备以朝廷的名义给贾诩加官进爵,贾诩只是自己保命的计划,算不上什么大功为理由拒绝了李、郭二人的封赏。表面上看,这是贾诩淡泊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实际上这是贾诩内心的计策。李、郭二人控制汉献帝,不仅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关东诸侯都会乘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东汉末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贾诩的计策可以说是最毒的。贾诩年少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次九死一生的险情,同行的伙伴都被杀害,但是贾诩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一劫。当时太尉段颎长期镇守边疆,劫匪对太尉是非常害怕的,正因如此,贾诩却忽悠他们说他是段颎的外孙,利用氐人对段颎的恐惧,使自己脱离险境。“贾”这个字就不用多解释了,是被大家熟知的姓氏。那么贾诩的名字有何意义呢?“诩”念xu第三声,意思有三个方面:第一,夸大,能言善辩,例如词语自诩。第二同“栩”,形容欢喜、开心。第三,普遍。例词有:来自《说文》的“诩,大言也。”来自《礼记·礼器》的“德发扬,诩万物。”来自《礼记·少仪》的“合同主诩。”贾诩的毒,体现在了观事准确,眼光犀利,并且有点出人意料,并且切中要害,不计后果。其目光远大,算无遗策,精通兵法。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在曹操这里,贾诩更是为曹操选择世子方面立下了功劳。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贾诩的比喻,让曹操避免了曹操的儿子为了魏王位争夺。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一点不为过,《素书》中讲:“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讲的就是练达之人必须“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惟有“动静不失其时”,方能“其道光明”。鬼谷子也一再强调:“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三国时期的贾诩以身垂范,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5,贾诩是个怎样的人贾诩生平简介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谋臣,也是魏国开国功臣。贾诩早年跟随董卓,董卓死后贾诩用计让李傕、郭汜重返长安,但最后计划失败贾诩又转投张绣。他曾帮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不过曹操依然发展壮大起来,直到官渡之战前夕贾诩才归顺曹操。历史上对于贾诩的评价也比较两极化,贾诩虽然有大才,但长安之乱也是他一手造成。可能还有不少朋友对贾诩这个人物了解的不够多,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三国》里面,总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么多谋士中间,究竟谁是最聪明的人? 有人说周瑜不如诸葛亮、诸葛亮不如司马懿,有人说都不如奇才郭嘉。其实,作为谋士而言,长期隐于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却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的贾诩,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永远不说废话。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人。最初,贾诩被汉阳郡阎忠赏识,被举孝廉为郎。不久,贾诩患病返乡,途中遇到一伙氐族马贼。 混乱年头,没钱没货,落在马贼手里基本别想活。 很不巧,贾诩身上没带多少盘缠。 没钱,那就去死吧! 马刀架在脖子上,贾诩却丝毫不慌,简单说了一句:你们杀我会后悔的! 氐人很好奇,贾诩又简单说了一句:我外公是大将军段熲! 氐人一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当年羌乱炽盛,段熲却以400人的损失扫清羌乱,斩首4万级。 当然,这是贾诩瞎编的,他很清楚,搬出段熲就能镇住这伙马贼。 镇住肯定还不够,要想脱身还得和氐人商量,贾诩的话还是简洁明了:我家贼有钱,别杀我,我愿出双倍的赎金! 氐人一听,感觉很划算,再说也不敢杀,就和他定下“盟誓”,贾诩保证一定回来送赎金,氐人随即放了他。 很傻很天真。 赎金是不可能给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的。 贾诩回到州里,立即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提供的线索,一路追寻将这伙马贼全部消灭。 从刀下亡魂到逃出生天并完成反杀,贾诩只用了三句话,他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 02 董卓入洛阳,贾诩被提拔为平津都尉,随后王允献连环计诛杀董卓,心腹将领李榷、郭汜、张济、樊稠逃往陕西,是走是留,走往哪里走,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却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贾诩发话了,还是熟悉的风格,只有四个字:杀回长安,他从来不喜欢浪费口水。 如果建议对你们有触动,我就接着说,如果完全不感兴趣,我说多了也没用,反而显得我很Low。 见众人并未拒绝,贾诩这才把想法铺展开来:各位大佬若弃军跑路,朝廷随便派些人就能把你们揪出来,不如集合本部人马杀回长安,事成则重掌朝廷,不成再跑也不迟。 于是,这才有了后面李傕郭汜再乱朝纲之事。 后来,随着局势发展,西凉军在长安待不下去了,这时贾诩提前一步溜号,跑到宛城(今河南南阳)投靠了张绣。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大败张绣、刘表联军,胜利回师。张绣性格很莽,亲自率兵追击想讨回场子。贾诩劝阻,一共六个字:不可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果然中了曹军埋伏,被亲自殿后的曹操击败。 灰头土脸的张绣返回宛城,贾诩又来献计,一共八个字: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这回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去追击,将曹操后军击溃。 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来你才是大神。大神以后说话能多说点吗? 贾诩摆了摆手,多说无益。 一年后,袁绍派使者招降张绣,贾诩却当面让张绣拒绝了袁绍。 张绣表示不解,不投靠袁绍,我应该归顺谁? 贾诩给出六个字的建议:不如归顺曹操。 张绣很意外:老铁啊!袁强曹弱,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和曹某人有仇,他儿子侄子都死在宛城,我这不是去送死吗? 贾诩一拍桌子:就是因为有仇,才去投奔曹操。 你这脑回路有点奇特啊,给解释解释呗。 贾诩的解释依旧简洁清晰: 其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归顺曹操就是归顺朝廷; 其二,袁绍势大,投奔不受重视,曹操力微,必善待于我; 其三,有志称霸天下者,无不抛去私怨,以彰其德。 张绣这才选择归顺曹操,曹操也果不其然对张绣重视有加。当然,收下贾诩,才是曹操最开心的事。 见面时,曹操不禁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散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呀! 贾诩微微一笑:哪里哪里…… 03 归顺曹操后,官渡之战随即爆发。 《三国演义》中,郭嘉为曹操定下“十胜十负”的判断极有水平。 其实,贾诩也曾过类似说法,只不过比较简洁:您英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只需等待一个战机,瞬间就能干翻袁绍。 曹操顺利统一北方,贾诩则随荀彧留守许昌,基本不随曹操出征,他更像是个救火队员,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一旦遭遇紧急情况,才会压轴出场。 时常跟在领导身边,计策难免不出失误,说话难免会有纰漏,还不如让我在家多休息休息呢! 这对性格隐忍、不爱说话又乐于居于幕后的贾诩来说,简直不要太适合。 当然,贾诩不可能不做事。西凉马超联合韩遂率军来犯时,曹操被打得割须弃袍,贾诩悄悄献上一计:离间他们。 曹操故意给韩遂修书一封,贾诩则提议在书信上涂抹几笔,让马超的猜忌心无限放大,相当轻松地瓦解了西凉军的战斗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与曹植的储位争夺中渐渐落于不利局面,他主动找贾诩问计。 贾诩有心支持曹丕,却不想给人留下把柄,他回答得极为简单高明: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别的不用关心。 曹丕直接懵逼了,这话跟没说一样,他再问道:先生,能不能给点干货呢? 贾诩笑而不答。 随后,曹操对立谁为嗣一样拿不定主意,他找来贾诩聊天。 聊天内容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说:文和啊,丕儿植儿皆我爱子,究竟立谁为嗣我真拿不定主意呀! 贾诩回道:这是大王的家事。 曹操一听,觉得贾诩不负责任,就直接发问:我想立曹植为嗣,你看如何? 贾诩回答:这是大王的家事。 曹操只好再问:那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啊! 贾诩故作思索,过了好一会儿,还是不回答。 曹操有些焦虑:你咋不说话呢? 贾诩这才缓缓说出那句最能体现其聪明才智的话。 当然,还是很简洁。 贾诩说:您问我时,我正在想死去的袁绍和刘表。 曹操一听,不由得大笑道:罢了罢了,我明白了! 原来,袁绍和刘表都曾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四起,大大降低了凝聚力。 废长立幼,取祸之道也!贾诩的话外之音点醒了曹操,给曹丕加了好几分,又由于曹植在此后的表现实在不给力,曹丕终于成功被立为政权继承人。 04 皇初元年(220年),曹丕正式建立曹魏政权,为报贾诩之恩,晋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这一年,魏国智囊团中,郭嘉病逝多年,荀彧已被曹操赐死,荀攸郁愤而终,徐庶仍然一言不发,程昱、满宠水平有限,老狐狸司马懿还在努力装孙子,真正成为魏国第一谋臣的,却是非曹操嫡系旧臣的外人贾诩。 登上“三公”之位后,贾诩却活得像个隐士,整日闭门不出,不与别人私下交往,就连子女婚嫁都不攀结权贵。 有人就朝政向其询问意见,贾诩总是简单一句:交众人共议。 政事要众人商议去办,我还跟你废什么话! 这正是贾诩的聪明之处。 皇初四年(224年),曹丕远征东吴,临行前向贾诩问计: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对付哪一个? 贾诩回答:最好先治理好国家。 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贾诩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郭嘉活了多久?三十七岁;诸葛亮活了多久?五十四岁;司马懿活了较久,也只有七十二岁,中间却还有长达十几年的隐退期。 正史《三国志》对其为人处事有极为中肯的抨价: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谋士(不谈政治家),应该没有异议。 三国中,最忠心耿耿的肯定是诸葛亮;最狼子野心的肯定是司马懿;最善用计的肯定是郭嘉,而贾诩却是最无私心、最讲职业道德的谋士。 跟李傕时,几句话帮领导化险为夷;跟张绣时,打得曹操大败而归;归曹操后,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说他“通达权变,算无遗策”诚非虚言。 他的成功,除了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之外,最关键的就是他永远不多说话、不说废话。 所谓言多必有失。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说话不说满,不懂不要说、不乱说,想好再说,要说就说到点子上,给彼此留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这既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又是对听者表示尊重,让彼此身心愉悦。
文章TAG:三国贾诩  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三国  贾诩  是什么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