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抢地盘大战游戏 战国抢地盘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多惨烈?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多惨烈

据史记所载,周武王即位后,封候封伯的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后,诸侯以武力互相功伐吞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标志周朝正式进入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周道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桓王继位后,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强国郑国,后来双方的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自此,礼崩乐坏,诸侯们不再顾忌周王室,纷纷蚕食周边的小国。

从上面两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许多小国在为其300多年的春秋时期,被春秋五霸分而食之。春秋初期,邻国间的战争还局限于我抢你一季粮食,你砍我几颗树,矛盾可控。但到了齐桓公这一局势改变了,其在管仲的辅助下国力渐强,想起当年逃亡时的委屈,出兵灭掉了谭国,还有不听话的遂国。同时也不忘了经常去敲打南面的鲁国,想当初齐桓公回国的时候,鲁国可是挺公子纠的,还差点杀了他。

晋献公一看东面的齐国胃口不小啊,如果再往西打,下一个可不就是自己了,于是赶紧前往齐国朝拜,结果半路中遇到了周大夫,才得知齐桓公的目标是它东面的几个小国。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兼并邻国,开拓疆域。先假道虞国伐虢,回师时又灭虞,著名的唇亡齿寒这一典故就出于此。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消灭了北边的霍、杨,南边的芮、魏、郇、耿、冀、骊戎、赤狄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其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秦穆公因娶了晋献公女儿,开始倒也没想东进,还时不时地帮助晋国,直到晋惠公背信弃义、晋襄公的崤之役才让他认识到原来东边养了只狼,但羽翼已成,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将目标改为西方的戎人,灭掉西戎国家12个,后出兵攻打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楚国更是野心勃勃,自己封王,不停地蚕食周边的小国,还对中原的诸侯垂涎欲滴,被齐桓公、晋文公教训了几次,气焰有所收敛。

可到了楚庄王,那是霸气侧漏啊,好一句“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举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后来灭掉了萧国,收了郑、许、陈为小弟,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至此楚庄王终于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春秋中后期,吴国在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伍子胥的帮助下,国力大振,鼎盛时灭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后被越国所灭,真是辛辛苦苦几百年,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再后来,晋国公室衰弱,智伯一灭,赵、魏、韩三分晋室,周朝进入战国七雄混战时期。此时,小诸侯国基本上被七雄抢食一空。韩魏夹在中间,地理位置本就不利,还各怀心眼,合纵终毁,上党一亡韩几败,还把赵兄拉下水。

然后韩国控制着崤函通道,秦攻六国必须占据这里,因此韩首当其冲被灭。让秦国最头疼的就是赵国了,两国同宗,都是马背上的战斗民族,你有白起、王翦,我有廉颇、李牧,谁怕谁啊?范睢一看强攻不行啊,出钱贿赂使离间计,一赂走廉颇,二赂杀李牧。赵国一亡,其他几国可谓是所向披靡。齐国靠着孙膑也风光了一段时光,还曾想与秦称东邪西毒两帝,冲昏头脑灭了宋,被其它几国群殴,差点灭国,幸好田单横空出世,救了齐国,然后凭借着地理位置,置身战事之外,直到西毒秦大哥上门,就直接缴枪不杀了。

楚国经吴起变法后,重振雄风。本来一手好牌,毁就毁在贪婪无知的楚怀王,被张仪的六百里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听不进陈轸之言,还逼走了合纵大使屈原,以至于客死他乡。从此楚国一败涂地,被秦国不断蚕食,最后嬴政求得老将王翦出马,终结大楚。总的来说,春秋大国吞小国,诸侯国数量断崖式下降;战国大国吃大国,七国合一。其实秦国胜在用人啊。

在战国时期,中原常年混战,为何匈奴没有趁机南下?

在战国时期,中原常年混战,为何匈奴没有趁机南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匈奴这个民族的起源。匈奴是远古大禹的后代,迁往北方的一支。后来随着年深日久,这群中原人慢慢习惯了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慢慢由中原的农耕民族转化为了草原的游牧民族。大约在商代末期,匈奴部族的攻击已经完全蜕化,开始成为单落在草原各地的游牧小部族。西周末年攻破西周国都的犬戎其实就是匈奴的支。

后来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匈奴逐渐强大这个时间段内也开始吞并一些小的草原部落。到了战国中期匈奴已经对中原王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燕国,赵国秦国。为了抵御匈奴,都建立起了长城。战国中期中原混乱,为什么匈奴没有大规模南下?一方面是因为有秦国赵国这样的强国,作为中原屏障。尤其是赵国。从建国开始,便长期对匈奴作战。

曾经在赵肃候,赵武灵王时期都发动过对匈奴的歼灭性大战。但是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很难从根本上消灭和征服。到了到了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原以后。集结了30万大军,对匈奴发动了阴山大战。收回了全部的河套地区,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也使得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南侵战争。这就是为什么在楚汉争霸中原混乱之际,匈奴没有趁机南下的原因。

等到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匈奴慢慢的从秦代的损伤中恢复元气。并且匈奴出了一位伟大的首领——冒顿。他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夺取了匈奴的政权,并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起了奴隶制的军事独裁帝国。并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孤涂,即匈奴语上天的意思。单于即儿子的意思。撑犁孤涂单于即天子的意思。从那时候开始,匈奴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赤壁之战后,刘备是如何抢地盘、抢人口、抢夺胜利果实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是如何抢地盘、抢人口、抢夺胜利果实的

从《演义》中看事情是这样的:赤壁之战曹操缋败后逃到南郡被曹仁接着。稍作休整后,曹操对后事作了按排,具体是,曹仁负责荆州和南郡;夏侯惇负责襄阳;张辽、李典、乐进负责合肥;曹操自己暂回许都。周瑜得胜后,便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其目标是收获荆襄九郡。刘备此时仍无立锥之地,暂时寄居在江夏刘琦处。他的愿望是夺取南郡作为立足地。

这就矛盾了,诸葛亮和周瑜对南郡都是志在必得的,但由于赤壁之战人力、物力都是东吴出的,所以经商量后还是由东吴去取,如果东吴取不了或不取,则再由刘备去取。可结果,当周瑜取南郡时与曹仁打得两败俱伤,最后,周瑜即将获胜时,诸葛亮却乘虚而入袭取了南郡,并同时派张飞袭取了荆州,关羽袭取了襄阳。至此,周瑜除了身负一箭之伤外,一无所获。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首先说一下,到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的版图相差并不大。我们来看看一地图吧。我研究历史比较喜欢看地图。▲前260年秦楚版图▲楚国被灭,其实跟其它五国被灭,大致原因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吴起与魏击的“西河对话”:魏击在西河乘坐御舟,顺流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神采焕发,对大将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吴起说:“我不认为地理形势有什么重要,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

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领导人堕落不振,夏王朝开国君王姒文命,把他们消灭。夏王朝末代君王姒桀,首都也在安邑,东有黄河、济水,西有华山,南有伊阙,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大行山中,顾名思义,道路好像羊肠,易守难攻)。可是政治腐败,商王朝开国君王子天乙,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

等到商王朝末代君王子受辛(纣),西边是孟门,东边是太行山,北方有恒山,南方有黄河,可是他暴虐无道,周王朝开国君王姬发,把他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魏击懔然说:“我紧记你的话。”这次著名的对话,《资治通鉴》之所以要写得这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因为这五个字:“领导人品德”。

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兴亡,原因有很多,绝对不是一个问题导致的。但历史书总是喜欢在这时说某一个点,那时又说另外一个点。让我们鲜有全局观。不过,我们还是从“领导人品德”这五个字说起吧。▲战国游戏画面▲领导人品德关于领导人的品德,对不同的时期,古人的评价并不完全一样。在战火纷飞,各国都图强争霸的战国时期,领导人的才能主要体现在能以权势来驾驶人才、以信誉来团结人才、以赏罚来使用人才。

所以,前提是要有人才。能吸引和任用人才,就是那个时期领导人最好的品德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么来看吧。楚国在用人方面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开始,看看楚国直到被秦国灭了,都有些什么人才:楚顷襄王手下的大臣,只有这么几个:子兰,子椒,子晰、昭雎,州侯,悼齿,景阳,景差,昭常,昭奇,屈景,庄辛。

这些人中,朋友们认识几个?在《史记 楚世家》里,从前298年到前223年,上面的人出现的也就只有一个景阳(前255年,声东击西救了燕国)。而后,在《史记 楚世家》里出现的能人也就只有两个:春申君黄歇(前238年被李园杀)和项燕(前223年,被秦杀)。说实在的,单从数量来看,楚国也是够寒酸的。没有人才,只能等死,就象后来三国时期的蜀国一样。

人才的重要,难道楚国的历代国君都不知道吗?当然不是!但是,知道又能怎么样?在那个时代,尤其战国后期,国君着实不大好做。▲古楚王国城墙遗址▲国君看起来“没有品德”的原因吴起的话说得很对,可是,即使让他来做国君,也改变不了战国时期各国君“没有品德”的现象。因为,不是国君没有,而是国君没有办法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晋国去哪里了?公元前403年,魏、赵、韩直接就被称诸侯国了。

其实周天子也不愿意给他们分封,因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僭越的行为。但周天子彼时已经无能为力,阻止不了三家的僭越行为,只好承认他们,至少还能得到一点三家的好处。僭越,是混乱的原因。所谓僭越,指超越本分行事。古时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尤其帝王)的名义或器物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下级享受了上级的头衔(名)、待遇(器)等等。

比如,诸侯国国君不能称“王”,楚国叫了,这就是僭越了名。又比如,只有国君才能用的仪仗队,你卿大夫家用了,这就是僭越了器。孔子说:“唯有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也就是说称呼与待遇,是上下有别的标志,不能乱。但既然有别,下面的人总会想往上走的。也难怪老子会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可盗”。如果没有贵贱之分,人民也就不会去“盗”了,僭越就是“盗”。

有了向往,又有了实力,下面的人就会问:凭什么我们就不能享受上级的待遇?问了,就会去行动了,世界不就开始乱套了。是的,战国就是一个乱了套的世界,从乱套开始(三家分晋),最后被收拾结束(秦统一)。周王朝的分封制,是乱的根源。分封制是这样的:假设周天子的老婆生了三个儿子,那么长子(嫡长子)就是未来的天子,其它两个弟弟就只能被分封为诸侯国国君。

如果周天子还有其它小老婆,也生了儿子,也只能被分封为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君也是一样,嫡长子继任国君,其它儿子只能分一点土地,做卿大夫(小宗宗主)。卿大夫也还是一样,嫡长子可以接卿大夫(小宗宗主)位置,其余儿子就只能领一点点土地,做“士”。这在周王朝开始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可是,几代人下来以后,土地不够分了。

首先是“士”这一阶层,他们失去土地,就恨不得自己上面的卿大夫去侵占别宗的土地,于是他们大部分都去做了谋士,专门游说卿大夫使乱。卿大夫之间,为了自己这一宗能生存,没有办法,也只好大动干戈,互相兼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那个时代“士”的理想,可是,他们恰恰好就是乱世的始作俑者!此时,国与国之间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国家能生存下来,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也相互征伐。

问题是,很多诸侯国国君对外作战都是依赖各卿大夫,久而久之,卿大夫的实力因不断的作战而强大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魏、赵、韩就是晋国原来的卿大夫家族。于是,超级厉害的,就把国家分了,比如魏、赵、韩。还有的就自己直接取代了国君,如田代姜齐。至于实力还不够把国君家族搞下来的,就想办法把持朝政。至于那些因“为什么你可以我就不可以?”、“我就看你不顺眼!”、“趁你病要你命”等等原因带来的国内纷乱,在战国后期,每天都在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只能更依赖卿大夫,没有卿大夫的支持,自己很有可能命都没了,不要说王位了。而每个卿大夫都只为自己家族着想,任用自己家族的人,国君根本无法去任用真正有能力的人。楚国也一样。▲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什么秦国能灭楚国?道理很简单,秦国国内没有这些纷争。秦国,从秦穆公年代开始就不鸟周天子制定的那一套什么“嫡长子”制,他们只信奉“谁行谁上”,所以,国家一直都控制在国君手里。

后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更是将国家攫取资源的能力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使得秦国国力强盛,政令直达全国每一个人民百姓。整个国家就象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就象2019年美国的科幻巨作《掠食城市》里的城市战车一样。碾压前行,所向披靡。秦国“唯能力而用”的国情,更体现在秦国任用人才方面。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虞国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到秦惠王时期的张仪(魏国人)、秦昭王时期的范睢(魏国人),全部都是外国来的三无人员:无尊贵血统、无显赫政绩、无秦国为政的资历。

这种现象在被卿大夫把持了的其它国家里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上面这些,都是“文”人,出谋划策的。在武将这方面,秦国也不缺也人才,比如:樗里子(名疾,秦惠王的弟弟)、魏章(魏国人)、甘茂、司马错、白起、王龁、蒙骜(齐国人)、王翦、王贲(王翦之子)、李信等。这些人,除了魏章、蒙骜之外,全是秦国人。这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秦本国厉害的武将如此之多?道理也很简单,秦国没有文化啊。

秦国从秦穆公时期自我发展之后,一直往西扩张。不但掠夺了大片的土地、粮食矿产资源,还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兵源。而商鞅来了后,改变了秦国残留的周王朝的爵位世袭制,把“谁行谁上”演绎到了极致。秦国上下没几个文化人,秦国也不重视文化,于是大伙只好拼命立战功来获取国家奖励(爵位)。武将由此井喷而出。秦国这台整齐划一的巨型机器,有命听令随的大量武将,再加上那些智谋层出不穷的外援谋士,内乱纷争的楚国以及其它五国,如何能不败?......以上各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TAG:抢地盘大战游戏  战国抢地盘游戏  抢地盘  地盘  大战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