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谋士辅佐类历史小说,自己当谋士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谋士给人的印象就是诡谲,捉摸不透的,所以谋士更善于谋。在古代谋士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绝大多数的谋士都是当不了主公的。大多数的谋士,都是饱读诗书,深谙韬略的书生,也没有创业的资本啊。刘备则一直以自己仁慈的人格,有自己祖上的名声中山靖王周围聚集一帮兄弟。
为什么三国谋士鲜有自立山头的想法?
谋士为什么是谋士?很简单,我无论跟着谁混,我都能排老二,赢了少不了我的,输了死的是老板,我再换一家继续打工。这就好比,我跟老婆打牌,儿子做参谋,如果赢了,儿子得一半,如果输了,我出钱,这样,赢了几局后,我跟儿子说,现在你有钱了,要不你自己玩吧,儿子说,不要,还是用爸爸的钱玩,我当参谋。:现在你知道主公和参谋的区别了吧?当君主、老板承受的压力和风险是巨大的,而当谋士和打工仔的责任和风险要小很多,遇到重大问题,君主和老板要在众多似是而非、利弊相杂的建议中,选择一个,并执行,最后承担后果,而谋士呢?只需要说出你的建议就可以了,让君主参考,最后无论结果怎么样,包赚不赔。
为什么感觉古代谋士看书不多,却这么聪明?
古代人比现在的人聪明?这真的是一个谬论,或者说是一个误解,不可能说现代的人处于高科技的时代,人脑反而退化了吧。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几万年以来,人类的脑容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只是用来想象的飞机、汽车、高铁等,现代却是真正的存在,并且还普及了在古人看来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让你天天刷的智能手机。
从某些方面来说古代谋士是智慧的化身,令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的那些计谋即使放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却不会影响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古代谋士看的书,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奇门遁甲,书中获得的知识,科技含量应该不够,远远不如现代一个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点多,即使是计谋和决策都令人敬佩的诸葛孔明也远远赶不上他们。
一、古代读书殊为不易,早期的时候是用竹简来记载知识,现代的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一词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他们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后来用纸张来记载,但纸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能够拥有很多书籍的也是极少部分。二、现代社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和大学也几乎没有门槛,不像古代读书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智识分子门槛非常高。
三、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知识在手机、电脑上都是可以轻松获得。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古人看的书的确没有现代人更广泛,更有深度,更有归类和条理,文人谋士群体数量少,那为什么古代的谋士却这么聪明呢?即使在是科技如此发达现代社会,古人的很多作品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名著。古代谋士读书一的确不多,但通过《论语》一书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可以探寻出他为何如此聪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意为读书的同时要更加善于思考,一味的只读书而不思考那永远不会提高。但你一味只思考不读书,你本身就没有去思考和创新的基础。古人的作息时间是极其规律的,晚上天黑就睡觉,早上天亮就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不像现代这样一个人一天24小时的时间,有一半是花在吃喝玩乐上,另一半才是花在睡觉、工作、思考上面。
这样算下来,现代人一天的思考时间还不足一小时。可以说古人更有闲暇时光去仰望星空,俯视大地,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考。如果说古代的谋士放在现代来看的话,他们应该是哲学界的响当当的人物吧!现代人之中能真正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又能有多少?按人口比例来说,更多的还是没事从手机上了解一点碎片化的娱乐“知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动脑思考的吧!不管哪种科学,都不是一蹴而就,多少现代文明,也都是建在一代代古人的肩膀上。
古代的谋士是不是当不了主公?还是说他们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
在古代谋士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绝大多数的谋士都是当不了主公的。谋士给人的印象就是诡谲,捉摸不透的,所以谋士更善于谋。首先主公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才能和领袖的气质,需要有远大的抱负,有宽广的心胸,善于笼络人才,能够量才而用。历史上有许多的精通兵法谋略,但不适合做主公,譬如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通兵法谋略,深谙奇门遁甲之术,识天文懂地理,百年不遇的奇才,但他无法驾驭主公这一角色,真的不适合。
其次当主公自身要具备一种优秀的气质,要能够统领群臣,能够得到群臣的认可,还要有一定的威望。他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群臣,形成一种凝聚力,让文武大臣团结一心,发挥出更大的威力。至于献计献策,谋划运筹是谋士的主要工作,主公只需要听取、识别,最后做决策。譬如汉高祖刘邦,原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泗水亭长,当地的地痞无赖,但是在起义以后就是有人愿意跟随他。
不曾多次不想干了,想把主公之位让出来,他觉得萧何无论才能,智谋都比自己强,他才适合做主公。萧何却对他说,这个主公就你能干,其他人驾驭不了,我也只愿意辅佐你。所以说,主公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够干的,除了以上的品质,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最后,主公还需要一定的一本,正所谓人力物力财力,你总得占据一样吧。大多数的谋士,都是饱读诗书,深谙韬略的书生,也没有创业的资本啊。
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足智多谋,为什么不自己拉队伍,而是当别人的谋士呢?
刘邦曾经说过“吾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为什么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他们身上都具备有辅佐别人成为皇帝的才华,却不能自己聚集民众,成为皇帝,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等而观之。成为一国之君,他的能力是全面的,那不是单向的,是要有号召力和人格魅力的,是向前的,抛头露面的,能够一下子把握住机会的,不是隐居的,等待机会的。
首先刘邦所说的善用人,这是谋士,他们身上所不具备的,因为他们身边就没有人可用。刘邦起义的时候,身边就有了萧何和曹参。刘备四处奔波,周围也一直聚集着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人才。朱元璋开始跟随郭子兴,后来又出来单干,他儿时的玩伴徐达,郭英,周德兴都积极跟随他,这些人也都是后来以一当十的明朝开国功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谋士张良除了刺杀秦始皇,身边有个扔铁锤的大力士,凑来凑去总共才凑够100人。
刘伯温虽然在元末当官,但也是个文官,一不顺自己的心意就辞官,压根不敢提谋反的事,不然早已经死无葬身之地。诸葛亮周围则聚集的都是一些隐士,今天所以聊一聊治国,明天聊一聊文学,后天再骂一骂那些没有见识的文人,根本没有号召力。那么这些领导者周围是如何聚集的了这么多的人呢?刘邦虽然是一个地痞流氓式的沛县长官,但是他十分豪爽,不拘小节,送人服役的时候就能把押送的人全部都放了,这种杀头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所以周围一直聚集着一帮因为有救命之恩而回报刘邦的下属。刘备则一直以自己仁慈的人格,还有自己祖上的名声中山靖王周围聚集一帮兄弟。所以刘备得感谢一下,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更要感谢一下,自己祖宗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从参加起义以后就一直处事得当,既能把上级伺候的十分满意(每次战利品全部上交),又对下属十分重视,关心。
所以这些领导者身上,基本都是有一种自带光环,吸引他人聚集到自己身边的品格。这些领导者们都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能很好的用好这些强者。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了刘邦对于自己的认识。刘备更是处处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自己单干以后也是多次请刘伯温出来相助自己。谋士则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傲气,诸葛亮在隐居的时候,他就批评天下的儒生见识鄙陋,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愿意和一般人相处呢,更何况还要召集一帮普通人做大事。
刘伯温当官的时候则是一不顺心就辞职,每天各种吐槽,估计在官员系统里边,也没有几个他看得上的。张良他祖上就是当丞相的料,所以张良的最高定位估计也就是宰相了,因为开始的时候在张良的心里边,韩国国君的地位才是最高的。第三个他们理想的目标不同,刘邦的目标就是做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刘备的愿望就是光复汉统,朱元璋的愿望就是推翻暴元,做出世明王。
张良的目标就是为灭亡的韩国复仇,所以杀了秦始皇是他的目标,自己势力小的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依就能实现。诸葛亮虽然隐居,但是他心怀天下,他的目标就是辅佐明主,成就大业,那么选一个好主子是重要的,没有当头的打算。就算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也不敢贸然取而代之,因为蜀汉满朝的文武,不一定都能答应,更何况他的手下可是没有一兵一卒。
如果组建一个三国“梦之队”,主公一名,谋士五个,武将五个,你会选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三国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相互之间势力均衡,而势力的均衡则表现在主公的睿智,谋士的尽心和武将的勇猛。假如撇开隔阂,组建一个三国“梦之队”,怎么组合才能效用最大化呢?我的观点可能与大家不太一样,欢迎交流。首先说主公,主公的位置肯定是曹操的,刘备和孙权都不行。为什么呢?这当然不是因为我偏袒曹操,而是实践充分证明的结论。
曹操善于用人,不论是忠心耿耿的郭嘉,还是反复叛变的张绣,亦或是忠厚老实的刘备,他们都曾投靠曹操,而曹操并不因为张绣有杀子之仇而嫉恨张绣,也不因为刘备胸有大志而故意限制。几乎每一个投靠曹操的人,曹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羽,当关羽投靠曹操后,曹操非常重视他,但是总感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于是派关羽的老乡张辽去套话,关羽对张辽讲了实话:自己与刘备曾经共誓,永不相叛(类似于桃园结义),所以以后还会返回刘备身边。
曹操知道后没有生气,反而佩服关羽的义气,在关羽走后通知手下人不要去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所以曹操做主公是最合适的,刘备太过于相信自己人,用张飞而丢徐州,用关羽而丢荆州,因此刘备虽然擅长笼络人心,但唯才是用他不行。
而孙权就更不行了,为什么呢?孙权在用人方面表现极其不稳定,他用人的策略是隐忍和搞平衡。例如虚伪的尊敬老臣张昭和程普,私底下其实更重视自己招募的人才鲁肃和吕蒙。而孙权一辈子几乎都花在和大臣争斗中,赤壁之战时大臣们都要投降,孙权不投降。大臣们都希望立太子孙登的母亲为皇后,孙权偏偏要立步练师。大臣们更希望后来的太子孙和继承王位,孙权偏偏又喜欢孙霸,争执到最后,孙权死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太子,开启了东吴动乱时代。
因此,孙权只能平衡群臣,而曹操则是驾驭群臣,档次差的太远了。下面说谋士,其实谋士不需要这么多,够用就行。既然问题说需要五个,那么我就选五个。他们分别是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蒋济。其中荀彧和郭嘉是必不可少的,荀彧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拥有大战略意识的谋臣,他对曹操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
为什么呢?曹操基业开创于兖州,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所杀,兖州无主,于是陈宫等人拥戴曹操为新的兖州刺史。但是因为曹操他爹在徐州被劫杀,曹操率军去讨伐徐州,造成兖州被吕布偷袭,差点丢失,当时只剩地下范县、鄄城,东阿三城可守。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大战半年,势均力敌,当时适逢蝗虫之灾,无军粮可食。曹操想要罢兵去争夺徐州,然后再返军夺回兖州,荀彧及时制止了他。
荀彧告诉他,兖州是他的立足之本,如果徐州拿不下,而兖州又彻底丢失,那么曹操将无家可归。后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三次和吕布戮战,终于擒杀了吕布,夺回了兖州。而正是因为曹操据守兖州,当时流浪回洛阳的汉献帝才被部下建议,曹操离洛阳比较近,当时又率兵勇于讨伐董卓,有心向王室之心,因此可以投奔他。这说明了一点,曹操能迎回汉献帝靠的是两点,一是兖州离洛阳近,二是因为曹操曾经刺杀董卓,有心向汉室之心。
而曹操能在兖州这个大本营坚守,后期又及时迎回汉献帝,多亏了荀彧的眼光。曹操迎回汉献帝后,在许都张榜纳贤,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全天下的贤才,从此以后,不是曹操军事实力增强多少,而是曹操召来了一大堆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都是荀彧的功劳,你说荀彧厉害不厉害?郭嘉则是荀彧极力推荐给曹操的人才,自从跟随曹操以来,算无遗策。
那么郭嘉到底哪里厉害呢?郭嘉是这样一种谋士,他出的主意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是一旦成功了,作用很大。郭嘉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喜欢稳妥,而郭嘉善于应变,甚至不惜冒险。为什么这样讲呢?当时郭嘉建议曹操深入不毛之地乌桓去继续追击袁尚、袁熙二兄弟,这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来远离许都,很可能许都会被偷袭。二来乌桓地势复杂,当时曹军无水,差点渴死。
但是最终,曹军熬过来了,将袁尚、袁熙赶到了辽东。最终袁尚、袁熙被杀,算是完成任务。而袁尚、袁熙的身死则意味着北方从此无大的战事,曹操可以专心用兵南方。曹操冒了险,郭嘉丢了命,但是换取的成果是很喜人的。这就是郭嘉,即使自己身死,即使冒着极大风险,也要完成既定目标。所以,郭嘉也不可或缺。其实郭嘉进团队,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年龄小,可以支撑谋士这个团队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实另外一个人可以替代郭嘉,他就是贾诩,而贾诩比郭嘉年龄大,可以和荀彧一起搭班。贾诩是毒士,更是智士,只是当时他投靠曹操时,自己的身份有些尴尬,所以从此以后深藏功与名,不怎么帮曹操出主意罢了。贾诩有多厉害呢?李傕、郭汜在走投无路时听贾诩的话,从此兵入长安,祸乱一时。张绣听贾诩的话,数次击败曹操。还杀死了曹操的儿子和侄子,你说贾诩厉害不厉害。
那么诸葛亮和蒋济为什么能够进谋士团队呢?诸葛亮主要用于后勤保障,诸葛亮在提供粮草和训练士卒上在三国时期几乎是没有敌手的,因此,如果用它来保障后勤,基本可以高枕无忧。蒋济则是因为忠诚和有一定的大局观,另外一点就是他年轻,等荀彧和贾诩死后,他可以以后和郭嘉搭班,继续效力。最后说武将,我选的五个武将分别是文鸯、张辽、关羽、魏延和赵云。
张飞、夏侯惇、夏侯渊等等都有很大的缺点,不能入选。那么这五个入选的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猛呀。文鸯是三国时期最猛的武将,有多猛呢?当时司马师率军进击盘踞在乐嘉城的叛军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认为应该趁敌军立足未稳,奇袭司马师的军队,这样才有可能胜利。后文钦、文鸯决定两面夹击司马师的军队,文鸯率军来到司马师军营前擂鼓挑战,吓得司马师眼疾发作。
文鸯挑战一夜,文钦没有赶过来汇合,这时文鸯率军撤退。司马师派司马班领八千骑兵来追击,文鸯单枪匹马逆袭敌军,来回冲击了数十次,杀伤百余人扬长而去。这就是文鸯的勇猛,几乎无人能敌。可以在敌军阵营中任意厮杀,简直就是长坂坡赵子龙的化身。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关羽和张辽有些类似,善于突袭战。张辽当时随曹操来到柳城,突遇乌桓骑兵。史书上说曹操看到乌桓骑兵杂乱不整,于是决定进击。其实事实情况是张辽看到机会来了,又加上自己勇猛,所以才请战的。结果大胜乌桓骑兵,斩了乌桓单于蹋顿。后期,张辽在据守合肥时,看到孙权领兵撤退。孙权也是太大胆,前军几乎撤完了他的中军大帐还没动,于是张辽率领魏军趁机追上去,差一点生擒了孙权。
关羽就不用说了,他在白马之围时,于两军阵前阵斩颜良,技惊四座。后期更是水淹樊城,力斩庞德,是刘备帐下唯一一个拿得出手的大将。魏延入选是因为他子午谷奇谋的大胆建议,为兵者,如果怕冒险,还称得上大将风范吗?当年韩信用兵,哪一回不冒险?所以,魏延有韩信之风,但是死的过早,没有机会施展罢了。赵云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他主要是防止我军失败时有人断后,防止损失过重。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赵云和邓芝佯攻箕谷,结果被曹真击败。而赵云临危不乱,从容断后,使蜀军损失不大。我认为由曹操做主公,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蒋济做谋士,文鸯、张辽、关羽、魏延和赵云做武将,几乎是天下无敌的。你认为呢?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如果穿越到三国当主公,让你选出一个丞相、五个谋士、五个武将,你会选谁?
(一)丞相首先,丞相一职并非问题关键所在,汉朝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
因此,丞相一职选择必须威望高,组织能力强,熟知纲常、礼仪、法度之人,这里我会选择司马懿,因为在丞相这个位置上,需要极高的政治天赋,而纵观三国名士中,政治玩到最后成为赢家的只有司马懿,只有这样的政治高手,才能权衡利弊各个势力派别,以致内部稳定。(二)谋士谋士第一位选择荀彧,时称王佐之才的荀彧,不仅自身善于内政治理,身后颖川士族的背景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投靠。
谋士第二位当选择诸葛亮,这里会觉得与荀彧有所重复,同为治内之大才,如何安排二人看似有点问题,但我将其入选,是为了专职全国军需粮草,后勤保障工作,这一点上,个人觉得没有人比诸葛亮做的更好。至于税务,经济发展就由荀彧主持错错有余了。谋士第三位当选择郭嘉,此人作为“鬼谋”之才,军事天赋是时人无法比拟的,曹操平定北方若非郭嘉,恐难成事。
任军师一职应最为合适,每逢战事,良策必出自郭嘉。谋士第四位当选贾诩,“毒士”贾诩的才能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在军事上同样具有一手阴险手段,马超韩遂反目便是贾诩所为,与郭嘉搭档军事参谋,应该是阴阳结合之作,一个善明处定乾坤,一个善暗处使手段。谋士第五位本想选择法正,因其同样是军事天赋过强,位置与郭贾二人重复,便改为外交能力更强的鲁肃,鲁肃是在危难之际促成孙刘结盟的人,孙刘联盟也因利益分配问题间隙不断,若非鲁肃的外交能力,想必孙刘两家早早就反目成仇。
而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外交家也是万万不行的。(三)武将武将之首,我选择周瑜,对于周瑜,很多人认为是儒将,可我更愿意称其为武将,本身周瑜是从行伍出身,并非投笔从戎之人,与陆逊等人是有区别的,而其在军事谋略、灵机应变、治军用人上都有着极高才能,并且在正史中,周瑜确实没有任何劣迹,只是演义将其丑化的过于严重。在军中任职大都督绝对是首当其冲,在赤壁之战观其应变及军队调度,堪称是史诗级别的操作。
武将第二位我选择夏侯惇,在曹魏集团里,夏侯惇为武将之首,其刚勇和大局观是名副其实的,而从吕布偷袭兖州时,夏侯惇两胜吕布保曹操后方稳定,可以看出夏侯惇的应变能力,以及作战指挥能力,其在曹魏多年治军调配的成绩单也相当好看,任职副都督,配合周瑜应该是最佳组合,一柔一刚,刚柔并济。武将第三位我选择曹仁,得防守者得天下,而在三国时期,第一守将应当是曹仁,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留曹仁守江陵,面对周瑜进攻坚守数月,还在守城之余出击甘宁,差点活捉甘宁,与周瑜相持数月,把城丢给刘备,这样的政治头脑在将军中是罕见的。
而关羽围樊城之际,曹仁也是坚守数月至徐晃援军到达,保住了曹操南方边境。在乱世三国,有如此守将,大可放心。任职边境战区统帅非曹仁莫属。武将第四位我选择马超,虽然历史上对此人褒贬不一,害得全家一百余口丧命,但不得不说,论军事能力,骑兵作战,马超应该首当其冲,潼关之战杀的曹操割须断袍,即使是曹纯的虎豹骑,也敌不过马超统帅的西凉铁骑,倘若令马超掌管一支骑兵特种部队,相信奔袭战可以非常放心。
武将第五位我选择文鸳,诸多统帅级别的将领之下,当有一位陷阵冲锋的勇将,而三国时期不乏勇将,诸如张辽、吕布、赵云等等,但正史里观战绩,陷入敌阵杀敌最多的确实是文鸳,二十余骑杀入千余追兵阵中,斩杀百人,六进七出,这等战绩甚至被罗贯中拿来借用到了赵云头上,论勇猛,恐怕文鸳才是三国第一人。倘若当年带领五百军士冲击周瑜的不是牛金,而是文鸳,想必也不需要曹仁出城再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