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八旗有关的游戏,那些穿越千年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八旗子弟多会玩儿?他们在历史上历代的纨绔子弟里如果说排第二,那应该没人敢排第一。首先是核桃,作为一个文玩爱好者,明离子也不少玩,但和八旗子弟比起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现在流行的什么磨盘、四座楼,大部分都是人家旗人给分的类,连乾隆皇帝都好这口,写了个诗至今还在文玩界广为流传:掌上旋明月,时光欲倒流。
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接下来就是玩鸟儿了,可能大多数人对八旗子弟的印象就是托着个鸟笼子到处溜达,对着大姑娘小媳妇吹口哨的样子。旗人玩鸟,不求羽毛鲜艳,更多的是注重鸟的叫声,一般情况下,要想玩好了会叫的鸟,就不能和那些只看外表的鸟混在一起,怕被其他鸟学坏了叫声不清脆。然后可就是玩虫子了,分两种,一种和玩鸟一个意思,就是听响,比如蝈蝈,现在古玩界好些个蝈蝈笼子,制作的那叫一个精美,基本上都是从旗人子弟手里搞过来的。
当然了,玩虫子最厉害的还是斗蛐蛐,到了秋天,八旗子弟们便各处下战表约架,不是真打架,而是用各自的蛐蛐打。逗蛐蛐的“探子”咱们一般人用的最多就是那种草梗,人家讲究的旗人用的是老鼠的胡子,乖乖,这玩蛐蛐还得抓多少耗子?八旗子弟是游牧民族出身,别看到尚武精神忘的一干二净,但这个架鹰的习俗却被他们继承了,其实打猎是次要的,玩儿是主要的。
清朝时汉军旗人是个什么概念?
不邀自答。八旗汉军,满语ujen cooha,音译乌真超哈,也就是重装部队的意思,是清朝入关前专职的炮兵部队。汉军的成分很复杂,既有辽东汉人、投降的明朝官兵,也有长期在辽东地区生活的满洲人,比如石廷柱、佟图赖等人。可以说,汉军并不是专门由归顺清朝的汉人组成,而且辽东汉人也没有全部入旗,我一个朋友,他们家族从明朝开始就是旅顺的坐地户,在旅顺住了四五百年,在清朝也没有入旗。
最开始汉军并没有单独成立,只是一个兵种,也就是炮兵。后来皇太极为了完成后金向君主专制王朝转型,以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方式削弱宗室亲王的实力,将编在旗下的辽东汉人、明朝降人、汉化满洲人编在汉军旗下,组成了八旗汉军。当然,汉军旗人和满洲、蒙古旗人一样都属于正身旗人,地位待遇相同。同时,由于皇太极要入关,必须塑造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凸显出他这个皇帝是满蒙汉所共同拥戴的,所以编蒙古、汉军就有了一层政治正确的意味。
清朝入关后,又有不少汉人被编入汉军旗下,据我所知基本都属于入关初期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兵,被称为“新汉军”,相对的,入关前的汉军人员被称为“陈汉军”。还有不少带地投充到八旗旗下的,基本属于家奴这一阶层,这一阶层八旗旗下广泛存在。当然,乾隆后期这帮人大部分都出了旗。不过,满洲旗分下倒有不少汉军佐领,这些人有不少事努尔哈齐起兵前跑过去的;也有不少是居住在辽东山地的汉人,这类人被称为“台汉人”、“台尼堪”;还有一部分是努尔哈齐起兵后的辽东降民。
这些被编入满洲旗分下的人员时间长了都隐去了汉姓,还被清室视为“满洲家里人”。八旗这一群体由于长时间融合,在身份认同上早已一致。比如说东北的汉军旗人到了清朝中期就隐去了汉姓,有的起了满名,比如清朝中期的大臣阿尔赛、清末的江宁将军富明阿、黑龙江将军寿山、黑龙江副都统凤翔等。所以,建国后很多汉军后代在民族识别的时候都填报满族,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汉军后裔大部分都填报满族。
我们说个有意思的,福建琴江村原来是福州驻防八旗三江口汉军水师旗营,民国认为他们是汉族,到了共和国他们报满族没有被通过,结果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全村都改成了满族。现在村子里还保留很多清朝时期的建筑,可以从一些细节上看出很多为战争服务的细节。他们的前辈曾经歼灭了福建沿海的海盗,渡海镇压天地会造反。在中法战争中这些汉军勇士们悍不畏死,以旧式水师向法国海军发起了冲锋,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
历史上的八旗军是骑兵还是骑马重步兵?有何依据?
怎么说呢,你题目里两个兵种都有,八旗是一个体系,兵种非常齐全,并非只有骑兵。简单来说,八旗体系当中,有轻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其中精锐重步兵都属于下马步兵,以马匹作为代步、机动工具,战时下马步战。关于八旗的重步兵以及重骑兵,徐光启曾有评价: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
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这里充分说明,八旗兵重步兵以及重骑兵都是身披重甲,尤其是战马也有马甲保护。没有马甲还好意思说自己是重骑兵?在明末清初关于两军对垒的记载,经常有明军枪炮齐发却打不死人的记录,因为明朝火器低劣落后,无法打穿八旗兵的重甲,即便是偶尔破甲,也是仅伤皮肉而已。
尤其是八旗兵还有面具保护脸部,我曾经在《满文老档》中发现八旗兵被明军火枪射中面部得记录,但是因为有面具保护,一点事也没有。可见八旗兵重甲防护的优越。防护精良的满洲盔甲这是由于八旗早期耕战一体,壮丁披甲就是战士,卸甲即是平民。所以八旗兵都是自己准备铠甲、兵器以及战马,所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旗兵都会给自己准备精良的铠甲。
另外八旗重步兵也是很强悍的存在,清初重步兵组成了八旗兵的主力。主要原因是满洲起家地区以山地为主,不利于骑兵作战,反而利于重步兵作战,所以马匹更多时候反而是步兵的代步工具,毕竟身披重甲非常耗费体力。而由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不如关内,粮食作物一年只熟一季,所以满洲人不得已只能通过采集、狩猎的方式弥补因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的生产力不足,所以这也意味着满洲男丁个个都是天生的战士。
同时,满洲妇女也通过练习弓马骑射鼓励父兄子弟练习武艺。另外,人们往往愿意夸大骑射的作用。实际上骑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因为骑射仅仅能起到骚扰作用,因为骑射不如步射稳定,所以骑射手不如步射手那样能够稳定瞄准,所以骑射的作用更多时候是骚扰,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重骑兵冲锋。毕竟重骑兵集群冲锋往往是步兵得噩梦同时,由于八旗拥有重步兵,所以在对付明军的工事时候往往更好用,因为重步兵可以凭借优良的防护发起冲锋,搬开工事的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并且同明军肉搏,在明军的防线上打开缺口,之后就是大军冲锋,彻底粉碎明军的抵抗。
如果明军抵抗过于激烈,可以来一波骑射骚扰明军,给己方步骑兵争取机会。最后需要强调一下八旗火器部队,努尔哈齐时期就将缴获的火器分发放给摆牙喇兵,而且规定各个牛录必须要准备枪炮盾车等装备。而且在技战术上,八旗更高一筹。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
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这是徐光启吐槽的,八旗火器手可以在距离敌军只有二三十步的时候齐射,而明军只会远远的放枪。这说明八旗兵有更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严明的纪律,同时也保证了八旗兵的技战术远强于同行。
为什么大清以6万满八旗军就能征服一亿多人口的大明和蒙古?
题主的六万满洲八旗兵是不准确的,六万只是八旗的骑兵。而根据相关记载,皇太极准备入关时,在太庙举行祭天,可以动员的兵力就达到了15万,为了策应吴三桂“献关”,倾巢而出,号称20万大军,彼时,满清已经是对中原志在必得了。网上总有人说,满清是吴三桂放进来的,明朝是李自成灭的,满清就是捡了一个“漏”。须知,但凡要成就霸业者,必有高人相助,努尔哈赤、皇太极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外因方面:其一,以汉制汉,笼络人心。
众所周知,满洲人作为游猎民族,最擅长的就是“劫掠”,打仗野蛮勇猛,抢到手就是强者。经常以劫掠“人畜”多少炫耀战功。但是,光靠野蛮杀伐抢掠是不能占领中原的。从努尔哈赤时代一直到皇太极时代,他们都很重视汉臣。先是重用范文程,再就是使出百般解数成功招降洪承畴。尤其是,洪承畴的问鼎中原的谏言被多尔衮采纳,“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击败李自成。
当江南战事不利之际,洪承畴被寄以厚望,被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之职,成功安抚江南。可以说,满清入关能够运筹帷幄之中,还真少不了这些汉臣的鞍前马后的献计献策,洪承畴居功至伟。其二,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如果说,后面吴三桂充当了清军入关的“带路党”,无疑,洪承畴等汉臣起到了定海神针、指路明灯的作用,这些人的作用不啻于大海航行中的舵手,让清军在入关之前,就完成了“满蒙汉”集团的联手,如同打完了一艘超级“航空母舰”。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祖孙三代满洲首领,能成功问鼎中原,更源于为“满汉蒙”军事集团赋予的一个超级杀手锏。这个超级杀手锏就是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洲八旗。八旗内部极其团结,这是其壮大取胜的关键。而当时的满族统治者将满汉蒙三旗军队整合成一个利益链条,规定:“凡是兵丁在作战中掳掠奴隶,就可以上升为奴隶主阶级。
这和秦朝的军功制度相似,只要你打仗能够击溃敌人,杀伤敌人就奖励给你土地,获得侯爵封赏”。其实都是要激起战士内心的战斗欲望,使他们为了巨大的利益而不顾性命的奋勇杀敌。“长期的狩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天然的锻炼,所以在与明朝军队的作战中,往往舍身不顾命地奋勇拼杀,连连取胜。”这些都让满洲八旗爆发出洪荒之力,尤其是数量远超明军的骑兵,如同一支移动的机械化坦克军团,日行一百公里决战千里之外。
复旦大学知名历史学者侯杨方教授研究后认为:“光靠步兵,炮兵,野战中如何冲锋、追击? 松锦大战时的追杀,山海关的冲锋,都是骑兵,即使明清第一次决战的主力仍然是骑兵,一次性投入就有三万多骑”。强大的骑兵诠释了“骑射乃满洲之本”的用兵思想,并成功获得战争主导权。自此,满洲有了庞大的军事集团,那么以此为开端,满清如何收买人心、网罗中原豪杰呢?其三,“怀柔手段”,恩威并施。
为了笼络明朝抵抗势力,满清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欺骗世人。正是受益于汉臣的谏言,入主中原必须清除各种障碍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他们眼中的流寇,而是训练有素的残余明军。众所周知,闯王李自成犯下了一个最大的失误是逼死了崇祯。当然,这并不是李自成想要的结果。崇祯帝一死,群雄并起,他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逼死崇祯的李自成。
值此混乱之际,满清迅速调整政治手段,以“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抢关多隘,抵抗势力,望风而降。这其中,不但有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投靠清廷“轻车熟路”引发的多米诺效应,更有他们俩人,一文一武,将明朝残余势力的动摇分子瞬间吸收到麾下。很多人以为这是报仇的机会,以为他们满洲人不是来争夺天下的!但事实证明,世人被欺骗了!尽管洪承畴之流,为满清立下了“开清第一功”,但讽刺的是,若干年后,康熙将其列入《贰臣传》,留下后世骂名。
时至今日,其后人不知羞耻为其搞隆重的祭祀庆典,实在不可理喻。既然尝到了“怀柔”的甜头,满清如法炮制,以“联姻”为名,将蒙古各部落王公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形成铁血联盟,彻底解除了满洲人的后顾之忧。于是,满人成为蒙古的姻亲,蒙古成为满人的帮凶。再用八旗制度,让蒙古成为满清的铁杆死忠粉。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满洲狼来了,就这么走了?没那么容易!内因方面:其一,国库空虚,透支严重。
明朝自从万历三大征后,虽然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自身也损失巨大。不仅军事实力损失巨大,更因为援助朝鲜,战争旷日持久,导致国库亏空严重。在这场大战中,明朝辽东边军损失了一多半的精锐力量。从最初的十万之众打到胜利后仅仅不足四万军力。而这场战争消耗了大明朝有限的国防预算,当时一年的国库收入在四百万两,而实际战争支出却达到了七百万两白银。
其二,饥荒不断,税赋加重。如果说建州女真的外忧是主因,那么,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导致的内患则让明朝雪上加霜。国库空虚后,为了维持和辽东后金的战争,各地加大了农民的税赋,而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灾害严重,不仅饥荒不断,颗粒无收,一亿多人口的生活无法保证。而明末引进的番薯、土豆和玉米还在福建等地试种,正在逐步推广,但是这个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留给明朝。
偏偏各地饥民太多,食不果腹,他们纷纷铤而走险啊,揭竿而起,由于饥民源源不断,起义军从来不缺兵源,这也是为什么明军越镇压造反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根源在于,人口与自然灾害下的有限资源严重不成比例。反而满清通过这场战争,在屠杀了七千万人后,暂时缓解了人口和粮食短缺引发的最突出矛盾,在后期将土豆红薯玉米推广后,恢复人口就很快了。
其三,南明政权,内讧不断。内部纷争,党争四起,山头林立,无法号令天下,不能形成合力,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如果说,满清军队打进来,是一个强有力地攻击力量,那么,事实上,还不至于将明朝彻底打倒。因为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南明建立的几个政权,都无法做到让天下人“归心”。虽然都标榜自己是正统,但崇祯帝死后,这些政权的实力都不能完全掌控明朝残余势力。
比如,郑芝龙就完全架空了隆武帝,他大权在握,不仅掌控兵权,而且早年就很擅长海上贸易,中饱私囊,根本没有兴趣抗清,更别说收复明朝破碎的山河了。他不仅对隆武帝敷衍塞责,抗清是假,捞政治资本才是真,更是善于趋炎附势,审时度势,被清廷拉拢很快就叛变了,不但毁灭了隆武政权,最终自己也落了个被清廷斩首的下场,好在儿子郑成功争气,矢志抗清,收复台湾,成为坚持抗清的民族英雄。
再比如,左梦庚。他是明朝名将左良玉之子,手握重兵,投降清军时精锐最保守有二十万之众,号称80万。兵可谓多,粮也足,兵精粮足,可是却偏偏向比他更弱的清军投降了。而来受降的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人数只有他的一个零头,一万人!这得有多讽刺?据不完全统计,明军前前后后投降的兵力达到了百万之多,降兵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剃发易服,作为归顺新朝的标志。
而同时,人数并不占优势的满洲八旗军,总是作为督战队、侧翼包抄力量出现,为这些汉旗军“打鸡血”,攻城夺寨,肆无忌惮。他们烧杀抢掠,用杀戮激发出恐怖的战力。虽然,整个南明政权先后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如史可法、李定国、张苍水、郑成功、李来亨、闫应元、夏完淳、黄得功等等,但在“覆巢之下”,都没能力挽狂澜,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曲曲英雄悲歌,传颂后世。
总之,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饥荒不断,让明朝不堪重负。而满清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依靠合理正确的军事策略,分化瓦解明军残余势力,残酷镇压中原抵抗势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成功入主中原。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满清窃取了明朝的政权,依靠暴力手段入主中原,尤其是为让中原百姓归附新朝,采取极端残酷的屠戮手段,实施“剃发易服”,给中原百姓带来了一段长达268年、黑暗的血泪历史,是必须受到批判的!这也时刻警示后人,任何时候,只有团结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大家好,我是艾米,如果喜欢我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 点赞”我!你的“关注 点赞”,是我前进的助推动力,你的“转发 评论”是我进步的坚实后盾!“感恩有你,有你更精彩!”2019让我们超越梦想,再造辉煌,一起飞!。
清朝的八旗营和现代人持短械斗殴是啥水平?能达到次高手水平吗?
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为集中力量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事实上最早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满人重渔猎,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山林,因此养成了勇猛好战的风俗,在这个基础上八旗士兵才能趁虚而入,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的抵抗力量!由上可知,清初的八旗子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擅长骑射和摔跤等冷兵器作战,所以如果是清前期的八旗子弟与现代人进行械斗,估计现代人要被吊打,而且是打的很惨那种的!。
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
清末的八旗虽然大部已经糜烂不堪,不过从编制上来说一直存在,期间清政府也曾经努力恢复八旗的战斗力,可惜效果不大。清廷入关以后,作为其基本武力的八旗军很快就腐化糜烂,战斗力急剧下降。在三藩之乱时,八旗军面对吴三桂的部队的表现就非常糟糕,全靠绿营清廷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此后在历次战争中,除了关外八旗因为生活艰苦,还保持了几分战斗力外,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只会斗鸡走狗,毫无作用。
但是八旗毕竟是清廷的根本武力,加上其既得利益者众多,因此并没有被撤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南方太平军的崛起、地方督抚势力的加强和外部列强的压力,恭亲王奕䜣在开展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八旗军中引入了新式的西洋火器,并按西式操典进行训练,以增强八旗军的战斗力。应该说奕䜣这一举措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像甲午战争期间,丰升阿统帅的正红旗、正蓝旗部队也参加了战斗,表现在清军中属于中等。
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编练的镇边军则招募猎户配以八旗军官,其战斗力比普通八旗军要强不少,和淮军相当,在甲午战争中发挥出色。不过大部分八旗军除了换装西洋武器外,变化不大。更糟糕的是在之后的庚子事变中,北京的八旗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重创,而东北八旗也被俄军打了一个七七八八。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此后清廷虽然借着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机会,再次以旗人为核心组建了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