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三十六计》特点介绍,战神三十六计游戏从哪里登录
作者:本站作者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是三十六计的源头,《孙子兵法》是由2500年前春秋时期孙武的作品,而《三十六计》是由明末清初有心人收集编撰的,两者不是一个朝代。这就有一点像现在的“斗鸡”游戏。20万大军从对垒到溃败,仅半天时间而已。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
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是三十六计的源头,《孙子兵法》是由2500年前春秋时期孙武的作品,而《三十六计》是由明末清初有心人收集编撰的,两者不是一个朝代。但三十六计给人们拿实际例子展示,让人们更易理解,情节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古往今来,统兵打仗都是技术活。优秀的统帅不仅要会练兵,会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还要在战斗之前,对士兵体力、战场地形、饮食饮水、气象条件以及行军距离等因素做统筹考虑。不至于让客观因素影响到军心士气,以致士兵心态颓废,无法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战场变化与作战任务。所以,古代正儿八经的大规模对阵(数万人对垒厮杀),并不会出现两军突然相遇,在弄不清楚对方虚实,只听主帅一声号令,就发起冲锋,与对方厮杀一起,连主帅都抡着大刀参与其中打群架的画面。
实际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两军的统帅在交锋之前,往往都会先派斥候侦查对方情报(斥候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侦察兵加通信兵)。派出去的斥候陆续回来后,主帅会召集将领们开会。一是为了鼓舞人心,二是为即将到来的交锋做战前部署。交战的当天,两边的统帅还会派斥候对敌方再侦查一遍,等到斥候回报后,主帅对先前的部署再做修正。
接下来,双方各自吹响号角,士兵起床收拾物品军装。然后再听号令,做饭进食,清点干粮辎重。办完这些事后,大部队仍然不出发。主帅会继续派斥候出去活动。这一次,斥候的数量会比先前几次多很多,基本是五个斥候为一组(古代称为“塘”,每塘五人),派出十几组斥候。这些人在侦查时,既要尽可能扩大侦查范围,还要彼此相望,注意自己同伴的位置,不能脱离各自视线。
主帅之所以要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敌方打埋伏。另外,大军在行进时,队伍会拖的很长。“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朱日和阅兵现场。不到一万人,几万大军的规模有多大,自己可以估量)几万人的大部队在行军时,队伍可能会有十几里长。主帅也是人,主帅的眼睛不可能看到自己部队的全貌。如果队尾有人跑了,主帅也不见得知道。
所以斥候在侦查敌人的行动时,还要在外围给本方主帅传递本方大部队行进的情况。(站的高,看的远,通过旗语传达信息)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接下来就是两军正面对垒厮杀了。在厮杀之前,各营的指挥官会按主帅先前的部署,站在自己位置上。打先锋的营,先出去厮杀。随后,第二线、第三线的营,逐次杀入战场。是的,大部分古代战争在战斗时,双方都是要分战线的,起码第一线,第二线,是绝对会分的。
一般不会出现几万人的军队,全部投入战场进行厮杀的情况。所以古代大军对垒时,并不会像电视里那样从主帅到小兵,无一不奋勇拼杀的场景。真实情况大致是前锋营在战斗,第二线士兵等待,第三线士兵做准备。各线士兵听从上级号令,轮番上阵。待厮杀一阵后,打先锋的士兵会随即撤下来休整。吃饭休息,上厕所,恢复元气。然后再投入战场。
举个例子。康熙第一次征噶尔丹时,双方就是先用大炮对轰,然后火枪对射,紧接着各自出动骑兵对砍,最后步兵肉搏。一轮下来,最后以噶尔丹军弹尽,不得不退兵才结束。士兵也是人,在战场上打半天,就算是头牛也累趴了。两军对垒,拼杀固然重要。但士兵的休整也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两军厮杀,肉搏的情况不多见。双方更多的是利用阵型对撞。
阵型垮掉的一方,如果不能恢复阵型,或者二线、三线的部队也撞不赢对方,那基本就可以宣告这方失利了。因为只要阵型散了,士兵就放鸭子了,指挥员必然就无法号令自己的士兵。而且更可怕的是,溃败情绪是能传染的。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有的部队看见前锋败了,后面的部队,打都不打,直接就撒丫子跑路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不一定是这支部队的兵怂,更有可能是由于前锋军的溃败,所造成的指挥失灵和群体性恐慌。
以上说的都是在有组织情况下的战斗。如果没有组织,那情况又不同了。一般来说,几百人厮杀,无组织性,往往几十分钟就能分出胜负。一两千人的厮杀,至多也不会超过半天。几万人的厮杀,如果没有组织,可能连半天时间都用不着。因为古代打仗,10%的伤亡,士兵的锐气可能就泄了,继而导致大规模溃败。在缺乏组织的情况下,人越多,往往战斗的时间反而还更短。
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军20万(后面还有87万大部队没赶到前线)。看似兵强马壮,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8万东晋军。但前秦军士兵来自不同民族,成分复杂,军心不稳。淝水之战时,几个晋军降将临阵造谣,说前面的人败了,后面十几万前秦军瞬间全撒丫子跑路。东晋军顺势冲锋,前秦军在慌乱之间出现踩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比被晋军杀掉的还多。
20万大军从对垒到溃败,仅半天时间而已。总的来说。古代打仗,比现在影视剧中的乱战场景要“平和”许多。双方都会按章法来。不会让部队失控。所谓的“一打一天”,并不是双方军阵,就踏踏实实的互相砍杀一天。一天时间里,双方真正有效的砍杀时间,实际上也就两三个小时。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是互相试探,游走,变换阵型,再试探。
不停的循环。直到找准机会向对方发动攻击。这就有一点像现在的“斗鸡”游戏。(有的地方叫“撞拐”)双方真正“斗”的时间,其实很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绕着对方走,试探对方,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姿势。厉害的斗鸡高手,绝不会轻易出招,都是抓住时机,一鼓作气,一撞就让对面摔倒。让自己不仅能赢,而是还赢得不累。当然,古代大规模战争不是单人“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