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一部古代战争小说国家名字叫大秦的古代战争小说
作者:本站作者
1,一部古代战争小说国家名字叫大秦的古代战争小说
宙极重天 作者: 极涯 简介: 宇宙海中的存在着亿万颗星辰,亦有亿万个神秘的面纱。在这黑暗凄冷的夜空中诞生着亿万种族。可是,这些都是卑微的生命,无处不在的空间笼罩在宇宙海的周围,无数的位面漂浮在宇宙海之上,这是器与法的较量
2,中国古代战争都有哪些
先秦时期 :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之战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3,古代战争350怎么过
排兵布阵。1、首先,打开古代战争3-50关卡。2、然后,在开始战斗之间将自己的步兵排列在队伍的最前方。2、其次,将弓箭兵和盾牌兵放在后边保护。3、最后,使用弩车和炮车放在最后进行轰炸,这样排列兵种即可过关。
4,历史上的古代战争都会屠杀很多无辜的人吗
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三国混战,打了整整60年;五胡乱华,打了整整124年;战国时期,打了整整232年。古代,为什么一场战争打这么长时间,还能接着打?相比之下,现代战争却逊色了很多,闪击战、突击战往往只需一小会,就能结束战斗。主要原因有五,我们一起来看下:第一点,古代战争的伤亡率极低,短期内有效击杀敌军手段极低当然,无论我们看过三国演义也好,还是看过明朝历史传也好,都会发现古代大规模集团军的作战似乎很容易,眨眼之间就能够让敌军灰飞烟灭,但是我们在看这些史记和历史记录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时间轴给无形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战争只要开打就是一场极其漫长的战争。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结论来呢?因为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说原子弹、氢弹了,就是火箭炮,榴弹炮,坦克,飞机这些通通都没有,有的最多的无非就是投石车和弓箭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弓箭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投石车也是这样,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短期之内集中一大批,除非是国与国之间争国运的战争,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型战争而言根本凑不齐,凑不齐怎么办?那就只能先打着。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这也足以见得古代对于弓箭的无限崇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只弓箭哪那么容易打造得出来?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了整整三天,无外乎100万只弓箭而已,当然这件事情是否真实那还得另说。而在古代的时候,虽然使用弓箭,但是弓箭的杀伤力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为了增加弓箭的杀伤力,只能将弓箭置于金水之中。在金水当中通过浸泡,使得弓箭增加诸多细菌,,然后射伤敌人的时候让敌人不治身亡,那这个所谓的金水是什么呢?就是粪便。除此之外,弓箭的杀伤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弓箭本身细菌密集而且弓箭所带来的伤口十分难以处理,尤其是在战场上这种性命危急的时刻,更不要想着去处理了。当然十分难以处理并不意味着不能处理,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一些将军身中数件,然后被救活的案例。第二点,古代战争动员能力极差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同样是大汉王朝,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刘邦不能对匈奴起到致命一击,唯独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对匈奴的反击有了起色。当然你可以告诉我,是因为卫青是因为霍去病,是因为李广等一系列的人才全心全意地辅助汉武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点:是因为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把整个汉帝国的动员能力给调动起来了呢?这是一件要了亲命的事情,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正因如此,绝大多数的皇帝执政时期,对外进行战争的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出色。但即便如此,汉武帝在此之前也做了诸多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的话,很难想象汉武帝北 击匈奴之后给大汉帝国带来的损失。首先一点就是中央集权,什么叫做中央集权?说白了,汉武帝得自己说了算,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说了不算的情况比比皆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皇帝天下第一。紧随其后,汉武帝直接发布推恩令,所谓的阳谋直接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更小的诸侯国,一来二去的绝大多数的权利都集中在了汉武帝手里面,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越来越小。不久之后,汉武帝又设立了刺史,在用人方面也更改了之前的用人方针,这里面就有着很多很多的优秀的官员,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等。做完这些之后还不够,汉武帝还在军事方面下大力度,比如西域都护所,汉武帝时期,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此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给北击匈奴奠定一定基础。再之后才是击溃匈奴,一个帝国的动员能力一旦差了,那极有可能给这个帝国带来灭顶之灾。而古代的时候战争动员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在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传真,没有手机的前提之下,所谓的动员都只能靠一系列的制度执行下去。比如上级官员宣布什么事情,下级官员必须无条件照办,在短时间之内必须见到成效,只有如此整个帝国的动员才能够动员地起来,动员起来之后再击溃敌军,才能够更加容易。第三点,古代战争的不持续性。相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古代战争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太一样到什么程度呢?古代战争是尽可能的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现代战争也是尽可能的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等等,你刚才说的这些不是废话吗?好像一样呀。不一样的,现代战争可以通过高密度的火炮在第一时间之内将对方的所有生力量通通消灭,紧随其后形成军事碾压,海陆空三方面全方位打击,对不对?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多的便利条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大军压境,而大军压境之前所做的诸多准备,以及大军压境之后能不能打?怎样打如何打都需要慎重考量。刘备大将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擒于禁 ,斩庞德,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 ,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比如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想着是否要避开关羽的风口,但我们发现关羽在打曹操的时候,东吴在干什么?东吴从背后捅了刀子,对不对,那为什么东吴这样做呢?当然东吴会有东吴的考量,我们不为东吴辩解也不去过多地阐述这件事情。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古代战争是不持续的,古代战争的敌人也是不持续的,当然现代战争也是如此,但是现代战争攻打得太快,在持续与不持续之间,可能就已经结束战争了。但古代不是,一个三国乱世就打了60年,这60年当中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来打去大家就都翻脸了。蜀汉和东吴打过,蜀汉和曹魏打过,曹魏也和东吴打过,简而言之三国混战,往往就是大乱斗,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你打我之后我未必会打你,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场持久的战争就出现了。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会容易出现百年战争的原因,再比如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往往是你方登场,我方再来,我方登场你方再来,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愣是折腾了124年。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往往今天合纵联合,明天的时候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这种所谓的战争的不持续性带来的战争目标不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战争的持久性。第四点,战争动员时间极长咱们都听说过古代的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古代的时候运输一小段的粮草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损耗,为什么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明朝的时候,在漠北行军作战,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你总不能指望着漠北的敌人看着大明朝没有粮食了,没有饭吃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牛羊都贡献出来,然后给大明朝吧?这明显不现实也绝不可能,在常规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是由南方往北方一层一层地运送粮食,每一层粮食都层层加码,到了北方的边境处之后,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军队来护送这些粮食。简而言之,每一粒粮食都是由这样层层运送上去的,运送上去有什么问题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运粮食的人要不要吃粮食?当然要吃粮食,他们不但要吃而且还会吃很多,这就造成一个情况,粮食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损耗,他们把粮食运过去再回来再去运粮食,这中间是不是还要吃更多的粮食?而这一部分时间也会被计算在战争当中,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及战争当中的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在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战争的所需时间。可能古代的时候,一场战争动辄就需要个两三年起步。第五点,古代大规模战争往往都是对综合国力的消耗相当于我们的邻国而言,他们可能一场战争几十个人,这样的战争也能够记录在史书上,并且大写特写。而这种战争咱们根本没有太多介绍,原因很简单,因为史书是很珍贵的,只能留给那些大型战争,而一旦遇到大型战争,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涉及到国运的战争,那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能够打完的了。很有可能一打就是一个王朝,一打就是一个朝代,比如明朝的时候和北方敌人之间的战争,秦国的时候和南方百越之间的战争,汉朝的时候和北方匈奴的战争,那都是涉及到国运,一打就打几百年的战争,而这种所谓的战争在短期之内指望着能够停止,根本不可能。而现代战争不要说打一年了,就打几个月,对面的火箭炮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都能够给你射过来,能防御得住你就能反击,防御不住几乎三五天甚至就一天的功夫,国内所有的能反抗的基础设施通通都没有了,那还打个毛?古代的战争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完全消灭对手,当然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少之又少。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古代战争为什么100年之后还能继续打,而现代战争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了。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三国混战,打了整整60年;五胡乱华,打了整整124年;战国时期,打了整整232年。古代,为什么一场战争打这么长时间,还能接着打?相比之下,现代战争却逊色了很多,闪击战、突击战往往只需一小会,就能结束战斗。主要原因有五,我们一起来看下:第一点,古代战争的伤亡率极低,短期内有效击杀敌军手段极低当然,无论我们看过三国演义也好,还是看过明朝历史传也好,都会发现古代大规模集团军的作战似乎很容易,眨眼之间就能够让敌军灰飞烟灭,但是我们在看这些史记和历史记录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时间轴给无形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战争只要开打就是一场极其漫长的战争。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结论来呢?因为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说原子弹、氢弹了,就是火箭炮,榴弹炮,坦克,飞机这些通通都没有,有的最多的无非就是投石车和弓箭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弓箭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投石车也是这样,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短期之内集中一大批,除非是国与国之间争国运的战争,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型战争而言根本凑不齐,凑不齐怎么办?那就只能先打着。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这也足以见得古代对于弓箭的无限崇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只弓箭哪那么容易打造得出来?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了整整三天,无外乎100万只弓箭而已,当然这件事情是否真实那还得另说。而在古代的时候,虽然使用弓箭,但是弓箭的杀伤力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为了增加弓箭的杀伤力,只能将弓箭置于金水之中。在金水当中通过浸泡,使得弓箭增加诸多细菌,,然后射伤敌人的时候让敌人不治身亡,那这个所谓的金水是什么呢?就是粪便。除此之外,弓箭的杀伤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弓箭本身细菌密集而且弓箭所带来的伤口十分难以处理,尤其是在战场上这种性命危急的时刻,更不要想着去处理了。当然十分难以处理并不意味着不能处理,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一些将军身中数件,然后被救活的案例。第二点,古代战争动员能力极差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同样是大汉王朝,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刘邦不能对匈奴起到致命一击,唯独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对匈奴的反击有了起色。当然你可以告诉我,是因为卫青是因为霍去病,是因为李广等一系列的人才全心全意地辅助汉武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点:是因为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把整个汉帝国的动员能力给调动起来了呢?这是一件要了亲命的事情,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正因如此,绝大多数的皇帝执政时期,对外进行战争的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出色。但即便如此,汉武帝在此之前也做了诸多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的话,很难想象汉武帝北 击匈奴之后给大汉帝国带来的损失。首先一点就是中央集权,什么叫做中央集权?说白了,汉武帝得自己说了算,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说了不算的情况比比皆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皇帝天下第一。紧随其后,汉武帝直接发布推恩令,所谓的阳谋直接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更小的诸侯国,一来二去的绝大多数的权利都集中在了汉武帝手里面,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越来越小。不久之后,汉武帝又设立了刺史,在用人方面也更改了之前的用人方针,这里面就有着很多很多的优秀的官员,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等。做完这些之后还不够,汉武帝还在军事方面下大力度,比如西域都护所,汉武帝时期,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此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给北击匈奴奠定一定基础。再之后才是击溃匈奴,一个帝国的动员能力一旦差了,那极有可能给这个帝国带来灭顶之灾。而古代的时候战争动员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在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传真,没有手机的前提之下,所谓的动员都只能靠一系列的制度执行下去。比如上级官员宣布什么事情,下级官员必须无条件照办,在短时间之内必须见到成效,只有如此整个帝国的动员才能够动员地起来,动员起来之后再击溃敌军,才能够更加容易。第三点,古代战争的不持续性。相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古代战争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太一样到什么程度呢?古代战争是尽可能的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现代战争也是尽可能的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等等,你刚才说的这些不是废话吗?好像一样呀。不一样的,现代战争可以通过高密度的火炮在第一时间之内将对方的所有生力量通通消灭,紧随其后形成军事碾压,海陆空三方面全方位打击,对不对?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多的便利条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大军压境,而大军压境之前所做的诸多准备,以及大军压境之后能不能打?怎样打如何打都需要慎重考量。刘备大将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擒于禁 ,斩庞德,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 ,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比如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想着是否要避开关羽的风口,但我们发现关羽在打曹操的时候,东吴在干什么?东吴从背后捅了刀子,对不对,那为什么东吴这样做呢?当然东吴会有东吴的考量,我们不为东吴辩解也不去过多地阐述这件事情。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古代战争是不持续的,古代战争的敌人也是不持续的,当然现代战争也是如此,但是现代战争攻打得太快,在持续与不持续之间,可能就已经结束战争了。但古代不是,一个三国乱世就打了60年,这60年当中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来打去大家就都翻脸了。蜀汉和东吴打过,蜀汉和曹魏打过,曹魏也和东吴打过,简而言之三国混战,往往就是大乱斗,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你打我之后我未必会打你,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场持久的战争就出现了。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会容易出现百年战争的原因,再比如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往往是你方登场,我方再来,我方登场你方再来,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愣是折腾了124年。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往往今天合纵联合,明天的时候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这种所谓的战争的不持续性带来的战争目标不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战争的持久性。第四点,战争动员时间极长咱们都听说过古代的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古代的时候运输一小段的粮草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损耗,为什么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明朝的时候,在漠北行军作战,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你总不能指望着漠北的敌人看着大明朝没有粮食了,没有饭吃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牛羊都贡献出来,然后给大明朝吧?这明显不现实也绝不可能,在常规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是由南方往北方一层一层地运送粮食,每一层粮食都层层加码,到了北方的边境处之后,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军队来护送这些粮食。简而言之,每一粒粮食都是由这样层层运送上去的,运送上去有什么问题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运粮食的人要不要吃粮食?当然要吃粮食,他们不但要吃而且还会吃很多,这就造成一个情况,粮食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损耗,他们把粮食运过去再回来再去运粮食,这中间是不是还要吃更多的粮食?而这一部分时间也会被计算在战争当中,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及战争当中的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在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战争的所需时间。可能古代的时候,一场战争动辄就需要个两三年起步。第五点,古代大规模战争往往都是对综合国力的消耗相当于我们的邻国而言,他们可能一场战争几十个人,这样的战争也能够记录在史书上,并且大写特写。而这种战争咱们根本没有太多介绍,原因很简单,因为史书是很珍贵的,只能留给那些大型战争,而一旦遇到大型战争,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涉及到国运的战争,那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能够打完的了。很有可能一打就是一个王朝,一打就是一个朝代,比如明朝的时候和北方敌人之间的战争,秦国的时候和南方百越之间的战争,汉朝的时候和北方匈奴的战争,那都是涉及到国运,一打就打几百年的战争,而这种所谓的战争在短期之内指望着能够停止,根本不可能。而现代战争不要说打一年了,就打几个月,对面的火箭炮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都能够给你射过来,能防御得住你就能反击,防御不住几乎三五天甚至就一天的功夫,国内所有的能反抗的基础设施通通都没有了,那还打个毛?古代的战争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完全消灭对手,当然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少之又少。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古代战争为什么100年之后还能继续打,而现代战争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代战争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下面就试述两个:暗渡陈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后来项羽与刘邦两军形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两股势力,为了争天下,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在陈恢的建议下,不是一味攻城拔坚,而是对秦军守城将领封官许愿,自已率军走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咸阳。项羽一听刘邦已进入咸阳,不由大怒,急冲冲带领40万大军赶来,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面对强大对手,只好把关中和咸阳让给了项羽,自已带着人马来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地区,去做了汉王。当时,项羽为了防备刘邦,专门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让他堵着汉中的出路。而刘邦为了迷惑项羽,还将计就计地把进入汉中的栈道也烧了。在萧何等人的协助下,刘邦渐渐羽翼丰满,就趁项羽出关平叛时,派人摇大摆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吸引章邯大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派大将韩信,从小路率大军东出陈仓,一举攻下了咸阳,然后如出笼猛虎般直扑彭城,拉开架势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了,最后终于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勇冠三军出自西汉武帝时,兵败被俘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写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一句。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从小精于骑射,又谦让下士,汉武帝觉得他绰有祖风,就让他领五千骑士,为征伐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李陵不干,要求自成一军,侧击匈奴。汉武帝知道他是不愿受李广利的指挥,所以很不高兴,就说没有马可给他了。李陵说,臣愿以少击多,只领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意气风发的李陵出境后恰好遇上了躲避李广利汉军的三万匈奴主力,以强弩射杀数千匈奴兵。单于大惊,就又招集左、右两王约八万人马围攻李陵。李陵毫不畏惧,率军又斩杀三千多匈奴兵。如此再三,几天时间且战且走,快到汉朝边界时,匈奴单于不敢追了,想撤军。这时一个李陵部下因受罚而叛逃,告诉单于李陵没有援军,五十万支箭已告尽,只剩三千人马,且伤兵过半。匈奴单于一听大喜,振作精神又挥军追来。这时李陵军已只靠拆掉车轴当武器来作战了,又杀了一些敌军后,终于力屈被俘。李陵被俘后,匈奴人如获至宝,单于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因家人已被汉武帝屠灭,就只好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这时,恰好出使匈奴的苏武也被扣留,由于过去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关系不错,单于多次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匈奴,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后来汉匈关系和好,被扣十九年的苏武被放回国,后被封关内候,而李陵就永远地留在匈奴了。汉昭帝时,曾让苏武写信招李陵回国,已铁心留在匈奴的李陵就写了这封《答苏武书》,讲述自己的心迹,说明了不回去的原因。书中情真意切,悲壮激昂,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以上两则成语故事,就是产生于古代真实的战争中,读来饶有趣味,还对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一定帮助。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三国混战,打了整整60年;五胡乱华,打了整整124年;战国时期,打了整整232年。古代,为什么一场战争打这么长时间,还能接着打?相比之下,现代战争却逊色了很多,闪击战、突击战往往只需一小会,就能结束战斗。主要原因有五,我们一起来看下:第一点,古代战争的伤亡率极低,短期内有效击杀敌军手段极低当然,无论我们看过三国演义也好,还是看过明朝历史传也好,都会发现古代大规模集团军的作战似乎很容易,眨眼之间就能够让敌军灰飞烟灭,但是我们在看这些史记和历史记录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时间轴给无形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战争只要开打就是一场极其漫长的战争。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结论来呢?因为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说原子弹、氢弹了,就是火箭炮,榴弹炮,坦克,飞机这些通通都没有,有的最多的无非就是投石车和弓箭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弓箭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投石车也是这样,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短期之内集中一大批,除非是国与国之间争国运的战争,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型战争而言根本凑不齐,凑不齐怎么办?那就只能先打着。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这也足以见得古代对于弓箭的无限崇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只弓箭哪那么容易打造得出来?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了整整三天,无外乎100万只弓箭而已,当然这件事情是否真实那还得另说。而在古代的时候,虽然使用弓箭,但是弓箭的杀伤力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为了增加弓箭的杀伤力,只能将弓箭置于金水之中。在金水当中通过浸泡,使得弓箭增加诸多细菌,,然后射伤敌人的时候让敌人不治身亡,那这个所谓的金水是什么呢?就是粪便。除此之外,弓箭的杀伤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弓箭本身细菌密集而且弓箭所带来的伤口十分难以处理,尤其是在战场上这种性命危急的时刻,更不要想着去处理了。当然十分难以处理并不意味着不能处理,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一些将军身中数件,然后被救活的案例。第二点,古代战争动员能力极差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同样是大汉王朝,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刘邦不能对匈奴起到致命一击,唯独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对匈奴的反击有了起色。当然你可以告诉我,是因为卫青是因为霍去病,是因为李广等一系列的人才全心全意地辅助汉武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点:是因为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把整个汉帝国的动员能力给调动起来了呢?这是一件要了亲命的事情,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正因如此,绝大多数的皇帝执政时期,对外进行战争的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出色。但即便如此,汉武帝在此之前也做了诸多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的话,很难想象汉武帝北 击匈奴之后给大汉帝国带来的损失。首先一点就是中央集权,什么叫做中央集权?说白了,汉武帝得自己说了算,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说了不算的情况比比皆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皇帝天下第一。紧随其后,汉武帝直接发布推恩令,所谓的阳谋直接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更小的诸侯国,一来二去的绝大多数的权利都集中在了汉武帝手里面,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越来越小。不久之后,汉武帝又设立了刺史,在用人方面也更改了之前的用人方针,这里面就有着很多很多的优秀的官员,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等。做完这些之后还不够,汉武帝还在军事方面下大力度,比如西域都护所,汉武帝时期,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此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给北击匈奴奠定一定基础。再之后才是击溃匈奴,一个帝国的动员能力一旦差了,那极有可能给这个帝国带来灭顶之灾。而古代的时候战争动员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在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传真,没有手机的前提之下,所谓的动员都只能靠一系列的制度执行下去。比如上级官员宣布什么事情,下级官员必须无条件照办,在短时间之内必须见到成效,只有如此整个帝国的动员才能够动员地起来,动员起来之后再击溃敌军,才能够更加容易。第三点,古代战争的不持续性。相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古代战争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太一样到什么程度呢?古代战争是尽可能的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现代战争也是尽可能的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等等,你刚才说的这些不是废话吗?好像一样呀。不一样的,现代战争可以通过高密度的火炮在第一时间之内将对方的所有生力量通通消灭,紧随其后形成军事碾压,海陆空三方面全方位打击,对不对?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多的便利条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大军压境,而大军压境之前所做的诸多准备,以及大军压境之后能不能打?怎样打如何打都需要慎重考量。刘备大将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擒于禁 ,斩庞德,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 ,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比如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想着是否要避开关羽的风口,但我们发现关羽在打曹操的时候,东吴在干什么?东吴从背后捅了刀子,对不对,那为什么东吴这样做呢?当然东吴会有东吴的考量,我们不为东吴辩解也不去过多地阐述这件事情。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古代战争是不持续的,古代战争的敌人也是不持续的,当然现代战争也是如此,但是现代战争攻打得太快,在持续与不持续之间,可能就已经结束战争了。但古代不是,一个三国乱世就打了60年,这60年当中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来打去大家就都翻脸了。蜀汉和东吴打过,蜀汉和曹魏打过,曹魏也和东吴打过,简而言之三国混战,往往就是大乱斗,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你打我之后我未必会打你,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场持久的战争就出现了。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会容易出现百年战争的原因,再比如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往往是你方登场,我方再来,我方登场你方再来,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愣是折腾了124年。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往往今天合纵联合,明天的时候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这种所谓的战争的不持续性带来的战争目标不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战争的持久性。第四点,战争动员时间极长咱们都听说过古代的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古代的时候运输一小段的粮草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损耗,为什么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明朝的时候,在漠北行军作战,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你总不能指望着漠北的敌人看着大明朝没有粮食了,没有饭吃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牛羊都贡献出来,然后给大明朝吧?这明显不现实也绝不可能,在常规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是由南方往北方一层一层地运送粮食,每一层粮食都层层加码,到了北方的边境处之后,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军队来护送这些粮食。简而言之,每一粒粮食都是由这样层层运送上去的,运送上去有什么问题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运粮食的人要不要吃粮食?当然要吃粮食,他们不但要吃而且还会吃很多,这就造成一个情况,粮食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损耗,他们把粮食运过去再回来再去运粮食,这中间是不是还要吃更多的粮食?而这一部分时间也会被计算在战争当中,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及战争当中的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在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战争的所需时间。可能古代的时候,一场战争动辄就需要个两三年起步。第五点,古代大规模战争往往都是对综合国力的消耗相当于我们的邻国而言,他们可能一场战争几十个人,这样的战争也能够记录在史书上,并且大写特写。而这种战争咱们根本没有太多介绍,原因很简单,因为史书是很珍贵的,只能留给那些大型战争,而一旦遇到大型战争,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涉及到国运的战争,那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能够打完的了。很有可能一打就是一个王朝,一打就是一个朝代,比如明朝的时候和北方敌人之间的战争,秦国的时候和南方百越之间的战争,汉朝的时候和北方匈奴的战争,那都是涉及到国运,一打就打几百年的战争,而这种所谓的战争在短期之内指望着能够停止,根本不可能。而现代战争不要说打一年了,就打几个月,对面的火箭炮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都能够给你射过来,能防御得住你就能反击,防御不住几乎三五天甚至就一天的功夫,国内所有的能反抗的基础设施通通都没有了,那还打个毛?古代的战争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完全消灭对手,当然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少之又少。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古代战争为什么100年之后还能继续打,而现代战争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代战争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下面就试述两个:暗渡陈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后来项羽与刘邦两军形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两股势力,为了争天下,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在陈恢的建议下,不是一味攻城拔坚,而是对秦军守城将领封官许愿,自已率军走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咸阳。项羽一听刘邦已进入咸阳,不由大怒,急冲冲带领40万大军赶来,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面对强大对手,只好把关中和咸阳让给了项羽,自已带着人马来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地区,去做了汉王。当时,项羽为了防备刘邦,专门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让他堵着汉中的出路。而刘邦为了迷惑项羽,还将计就计地把进入汉中的栈道也烧了。在萧何等人的协助下,刘邦渐渐羽翼丰满,就趁项羽出关平叛时,派人摇大摆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吸引章邯大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派大将韩信,从小路率大军东出陈仓,一举攻下了咸阳,然后如出笼猛虎般直扑彭城,拉开架势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了,最后终于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勇冠三军出自西汉武帝时,兵败被俘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写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一句。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从小精于骑射,又谦让下士,汉武帝觉得他绰有祖风,就让他领五千骑士,为征伐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李陵不干,要求自成一军,侧击匈奴。汉武帝知道他是不愿受李广利的指挥,所以很不高兴,就说没有马可给他了。李陵说,臣愿以少击多,只领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意气风发的李陵出境后恰好遇上了躲避李广利汉军的三万匈奴主力,以强弩射杀数千匈奴兵。单于大惊,就又招集左、右两王约八万人马围攻李陵。李陵毫不畏惧,率军又斩杀三千多匈奴兵。如此再三,几天时间且战且走,快到汉朝边界时,匈奴单于不敢追了,想撤军。这时一个李陵部下因受罚而叛逃,告诉单于李陵没有援军,五十万支箭已告尽,只剩三千人马,且伤兵过半。匈奴单于一听大喜,振作精神又挥军追来。这时李陵军已只靠拆掉车轴当武器来作战了,又杀了一些敌军后,终于力屈被俘。李陵被俘后,匈奴人如获至宝,单于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因家人已被汉武帝屠灭,就只好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这时,恰好出使匈奴的苏武也被扣留,由于过去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关系不错,单于多次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匈奴,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后来汉匈关系和好,被扣十九年的苏武被放回国,后被封关内候,而李陵就永远地留在匈奴了。汉昭帝时,曾让苏武写信招李陵回国,已铁心留在匈奴的李陵就写了这封《答苏武书》,讲述自己的心迹,说明了不回去的原因。书中情真意切,悲壮激昂,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以上两则成语故事,就是产生于古代真实的战争中,读来饶有趣味,还对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一定帮助。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经典著名的伏击战是南北朝时期的,沙苑之战,沙苑之战,历来被军事家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伏击战。当时东魏掌权的是高欢,西魏掌权的是宇文泰,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所以无无休止地对决。公元537年。东魏丞相高欢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恒农之机,亲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以图洗雪之前在海潼关战败的耻辱,高欢大军西渡黄河,妄图直取长安。宇文泰得知大军压境,见此状况,决定采用设伏于先,采用伏击战,然后将其击败。当时的宇文泰以1:10的兵力击败高欢,斩杀东魏军八万余人,以少胜多,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伏击战!??????????简单来说,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为主,远程杀伤为辅,讲究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的策略,很少长距离奔袭,主要限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足。近代战争以远距离击杀为主,火枪火炮大规模普及,很少面对面厮杀,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距离作战使得过去相距很遥远的国家也能战场上兵戎相见。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从战略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近代战争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这是我的个人愚见,不知道说的在不在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约六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虚报军队数量是常有事情。曹操南征给孙权去信说率八十万军队。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四十七万。都是明显夸大数量。2、古代战争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有限,后勤人数占很大比例。这都大量增加了军队人数。例如: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后勤运输,仅马匹就遭到大量损失。3、古代战争有时候兵民分不清。例如:曹操招降百万青州兵,真正能打仗的估计几万人,大多数是随行的家眷等。李自成进攻河南后,扩军到百万,这其中大量人员是随行的家属孩子和妇女。4、古代战争有时候进行几年,不断增派军队。例如:长平之战真正算起来五个多月时间,而从秦赵冲突发生到结束有近三年时间,双方不断增派军队,最后秦军可能达到六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双方共投入一百余万军队。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是进行了几次战斗,包括白马坡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乱军踩死文丑。5、古代战争有时候打起来,胜负已定。一方军队还在途中,没有真正全部集结起来。如果途中军队也算,参战人数就会增加。例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组织了八十三万或一百余万大军,而真正在前线与东晋交战仅有二十五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许多军队还在途中。韦孝宽平定尉迟炯叛乱,尉迟炯已经失败了,许多叛军还在途中。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军队数量都一百余万,而失败的时候许多军队还在途中。6、古代战争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候组织起来全民皆兵,这样参战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例如: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队中往往挟裹大量农民,这样军队战斗力不一定强,但是人数却很多。这样来看,古代战争动不动数十万军队参战是正常现象。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三国混战,打了整整60年;五胡乱华,打了整整124年;战国时期,打了整整232年。古代,为什么一场战争打这么长时间,还能接着打?相比之下,现代战争却逊色了很多,闪击战、突击战往往只需一小会,就能结束战斗。主要原因有五,我们一起来看下:第一点,古代战争的伤亡率极低,短期内有效击杀敌军手段极低当然,无论我们看过三国演义也好,还是看过明朝历史传也好,都会发现古代大规模集团军的作战似乎很容易,眨眼之间就能够让敌军灰飞烟灭,但是我们在看这些史记和历史记录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时间轴给无形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战争只要开打就是一场极其漫长的战争。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结论来呢?因为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说原子弹、氢弹了,就是火箭炮,榴弹炮,坦克,飞机这些通通都没有,有的最多的无非就是投石车和弓箭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弓箭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投石车也是这样,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短期之内集中一大批,除非是国与国之间争国运的战争,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型战争而言根本凑不齐,凑不齐怎么办?那就只能先打着。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这也足以见得古代对于弓箭的无限崇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只弓箭哪那么容易打造得出来?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了整整三天,无外乎100万只弓箭而已,当然这件事情是否真实那还得另说。而在古代的时候,虽然使用弓箭,但是弓箭的杀伤力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为了增加弓箭的杀伤力,只能将弓箭置于金水之中。在金水当中通过浸泡,使得弓箭增加诸多细菌,,然后射伤敌人的时候让敌人不治身亡,那这个所谓的金水是什么呢?就是粪便。除此之外,弓箭的杀伤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弓箭本身细菌密集而且弓箭所带来的伤口十分难以处理,尤其是在战场上这种性命危急的时刻,更不要想着去处理了。当然十分难以处理并不意味着不能处理,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一些将军身中数件,然后被救活的案例。第二点,古代战争动员能力极差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同样是大汉王朝,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刘邦不能对匈奴起到致命一击,唯独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对匈奴的反击有了起色。当然你可以告诉我,是因为卫青是因为霍去病,是因为李广等一系列的人才全心全意地辅助汉武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点:是因为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把整个汉帝国的动员能力给调动起来了呢?这是一件要了亲命的事情,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正因如此,绝大多数的皇帝执政时期,对外进行战争的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出色。但即便如此,汉武帝在此之前也做了诸多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的话,很难想象汉武帝北 击匈奴之后给大汉帝国带来的损失。首先一点就是中央集权,什么叫做中央集权?说白了,汉武帝得自己说了算,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说了不算的情况比比皆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皇帝天下第一。紧随其后,汉武帝直接发布推恩令,所谓的阳谋直接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更小的诸侯国,一来二去的绝大多数的权利都集中在了汉武帝手里面,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越来越小。不久之后,汉武帝又设立了刺史,在用人方面也更改了之前的用人方针,这里面就有着很多很多的优秀的官员,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等。做完这些之后还不够,汉武帝还在军事方面下大力度,比如西域都护所,汉武帝时期,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此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给北击匈奴奠定一定基础。再之后才是击溃匈奴,一个帝国的动员能力一旦差了,那极有可能给这个帝国带来灭顶之灾。而古代的时候战争动员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在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传真,没有手机的前提之下,所谓的动员都只能靠一系列的制度执行下去。比如上级官员宣布什么事情,下级官员必须无条件照办,在短时间之内必须见到成效,只有如此整个帝国的动员才能够动员地起来,动员起来之后再击溃敌军,才能够更加容易。第三点,古代战争的不持续性。相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古代战争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太一样到什么程度呢?古代战争是尽可能的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现代战争也是尽可能的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等等,你刚才说的这些不是废话吗?好像一样呀。不一样的,现代战争可以通过高密度的火炮在第一时间之内将对方的所有生力量通通消灭,紧随其后形成军事碾压,海陆空三方面全方位打击,对不对?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多的便利条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大军压境,而大军压境之前所做的诸多准备,以及大军压境之后能不能打?怎样打如何打都需要慎重考量。刘备大将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擒于禁 ,斩庞德,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 ,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比如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想着是否要避开关羽的风口,但我们发现关羽在打曹操的时候,东吴在干什么?东吴从背后捅了刀子,对不对,那为什么东吴这样做呢?当然东吴会有东吴的考量,我们不为东吴辩解也不去过多地阐述这件事情。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古代战争是不持续的,古代战争的敌人也是不持续的,当然现代战争也是如此,但是现代战争攻打得太快,在持续与不持续之间,可能就已经结束战争了。但古代不是,一个三国乱世就打了60年,这60年当中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来打去大家就都翻脸了。蜀汉和东吴打过,蜀汉和曹魏打过,曹魏也和东吴打过,简而言之三国混战,往往就是大乱斗,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你打我之后我未必会打你,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场持久的战争就出现了。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会容易出现百年战争的原因,再比如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往往是你方登场,我方再来,我方登场你方再来,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愣是折腾了124年。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往往今天合纵联合,明天的时候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这种所谓的战争的不持续性带来的战争目标不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战争的持久性。第四点,战争动员时间极长咱们都听说过古代的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古代的时候运输一小段的粮草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损耗,为什么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明朝的时候,在漠北行军作战,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你总不能指望着漠北的敌人看着大明朝没有粮食了,没有饭吃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牛羊都贡献出来,然后给大明朝吧?这明显不现实也绝不可能,在常规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是由南方往北方一层一层地运送粮食,每一层粮食都层层加码,到了北方的边境处之后,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军队来护送这些粮食。简而言之,每一粒粮食都是由这样层层运送上去的,运送上去有什么问题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运粮食的人要不要吃粮食?当然要吃粮食,他们不但要吃而且还会吃很多,这就造成一个情况,粮食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损耗,他们把粮食运过去再回来再去运粮食,这中间是不是还要吃更多的粮食?而这一部分时间也会被计算在战争当中,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及战争当中的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在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战争的所需时间。可能古代的时候,一场战争动辄就需要个两三年起步。第五点,古代大规模战争往往都是对综合国力的消耗相当于我们的邻国而言,他们可能一场战争几十个人,这样的战争也能够记录在史书上,并且大写特写。而这种战争咱们根本没有太多介绍,原因很简单,因为史书是很珍贵的,只能留给那些大型战争,而一旦遇到大型战争,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涉及到国运的战争,那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能够打完的了。很有可能一打就是一个王朝,一打就是一个朝代,比如明朝的时候和北方敌人之间的战争,秦国的时候和南方百越之间的战争,汉朝的时候和北方匈奴的战争,那都是涉及到国运,一打就打几百年的战争,而这种所谓的战争在短期之内指望着能够停止,根本不可能。而现代战争不要说打一年了,就打几个月,对面的火箭炮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都能够给你射过来,能防御得住你就能反击,防御不住几乎三五天甚至就一天的功夫,国内所有的能反抗的基础设施通通都没有了,那还打个毛?古代的战争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完全消灭对手,当然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少之又少。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古代战争为什么100年之后还能继续打,而现代战争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代战争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下面就试述两个:暗渡陈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后来项羽与刘邦两军形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两股势力,为了争天下,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在陈恢的建议下,不是一味攻城拔坚,而是对秦军守城将领封官许愿,自已率军走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咸阳。项羽一听刘邦已进入咸阳,不由大怒,急冲冲带领40万大军赶来,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面对强大对手,只好把关中和咸阳让给了项羽,自已带着人马来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地区,去做了汉王。当时,项羽为了防备刘邦,专门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让他堵着汉中的出路。而刘邦为了迷惑项羽,还将计就计地把进入汉中的栈道也烧了。在萧何等人的协助下,刘邦渐渐羽翼丰满,就趁项羽出关平叛时,派人摇大摆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吸引章邯大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派大将韩信,从小路率大军东出陈仓,一举攻下了咸阳,然后如出笼猛虎般直扑彭城,拉开架势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了,最后终于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勇冠三军出自西汉武帝时,兵败被俘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写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一句。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从小精于骑射,又谦让下士,汉武帝觉得他绰有祖风,就让他领五千骑士,为征伐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李陵不干,要求自成一军,侧击匈奴。汉武帝知道他是不愿受李广利的指挥,所以很不高兴,就说没有马可给他了。李陵说,臣愿以少击多,只领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意气风发的李陵出境后恰好遇上了躲避李广利汉军的三万匈奴主力,以强弩射杀数千匈奴兵。单于大惊,就又招集左、右两王约八万人马围攻李陵。李陵毫不畏惧,率军又斩杀三千多匈奴兵。如此再三,几天时间且战且走,快到汉朝边界时,匈奴单于不敢追了,想撤军。这时一个李陵部下因受罚而叛逃,告诉单于李陵没有援军,五十万支箭已告尽,只剩三千人马,且伤兵过半。匈奴单于一听大喜,振作精神又挥军追来。这时李陵军已只靠拆掉车轴当武器来作战了,又杀了一些敌军后,终于力屈被俘。李陵被俘后,匈奴人如获至宝,单于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因家人已被汉武帝屠灭,就只好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这时,恰好出使匈奴的苏武也被扣留,由于过去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关系不错,单于多次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匈奴,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后来汉匈关系和好,被扣十九年的苏武被放回国,后被封关内候,而李陵就永远地留在匈奴了。汉昭帝时,曾让苏武写信招李陵回国,已铁心留在匈奴的李陵就写了这封《答苏武书》,讲述自己的心迹,说明了不回去的原因。书中情真意切,悲壮激昂,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以上两则成语故事,就是产生于古代真实的战争中,读来饶有趣味,还对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一定帮助。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经典著名的伏击战是南北朝时期的,沙苑之战,沙苑之战,历来被军事家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伏击战。当时东魏掌权的是高欢,西魏掌权的是宇文泰,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所以无无休止地对决。公元537年。东魏丞相高欢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恒农之机,亲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以图洗雪之前在海潼关战败的耻辱,高欢大军西渡黄河,妄图直取长安。宇文泰得知大军压境,见此状况,决定采用设伏于先,采用伏击战,然后将其击败。当时的宇文泰以1:10的兵力击败高欢,斩杀东魏军八万余人,以少胜多,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伏击战!??????????战争都会伤害无辜的!不只是古代!现代也一样!谢邀!
5,帝国时代几最好玩
先排除1,因为不用修改器的话1没劲,如果不信自己试,2的征服者还可以,和国家的崛起差不多,帝国3酋长是半立体的,因此比2和4有意思,不过操作麻烦,文明比24多 ,如果操作找简单的话还是推荐4或者2,2时古代战争,4是现代战争,不过4的资源模式要比2好的多,也更接近真实,古代玩得也还可以,如果是单玩古代战争的话就玩2,如果是想体会战争发展过程的就玩4(国家的崛起)
6,中国古代战争列表
夏商时期战争年表(约前21世纪—前1057年)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益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甘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河西之战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夏相攻东夷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夏少康复国之战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浇灭相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少康灭浇之战夏王槐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洛伯与河伯之战夏王芒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夏王不降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夏不降攻九苑之战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施氏之战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缗氏之战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灭夏的战争商王中丁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商中丁攻蓝夷之战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西周时期战争年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攻录国之战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康王攻鬼方之战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昭王攻荆楚之战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犬戎之战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徐之战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攻群舒之战周共王元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共王灭密之战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孝王攻西戎之战周懿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周懿王攻犬戎之战周夷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武公攻玁狁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与淮夷之战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周国人爆动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周抗玁允荆蛮之战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攻玁狁之战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05—前790年)晋穆侯攻戎之战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周攻鲁之战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攻六济戎之战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秦攻戎之战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之战——(暂时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年表(简)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晋阳之战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攻秦河西之战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灭中山之战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攻中山之战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浊泽之战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收复河西之战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合纵攻秦之战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邯郸之战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鄗代之战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河外之战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破匈奴之战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蕞之战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灭六国的战争秦朝时期战争年表(简)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战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西汉时期战争年表(简)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楚汉战争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白登之战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汉平诸吕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平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下邑之战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漠南之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汉平南越之战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六月昆阳之战东汉建武二年(26年)九月杜陵之战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23年)十月至东汉建武二年(26年)刘秀统一河北之战汉更始二年(24年)冬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三月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东汉统一战争东汉元初二年(115年)赤亭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黄巾农民起义东汉光和七年(184年)四月长社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八月至十月广宗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下曲阳之战——三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鲁阳之战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三国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夷陵之战晋朝时期战争年表(简)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正月至十二月凉州之战汉光兴二年(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四月宁平城之战西晋永嘉五年(311年)至建兴三年(315年)杜弢起义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襄国之战东晋太兴二年(汉光初二年,319年)四月至次年六月浚义之战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十二月棘城之战前赵光初三年(320年)六月赵平大秦之战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至四年二月晋平苏峻之战后赵太和元年(前赵光初十一年,328年)七月至十二月洛阳之战东晋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晋平成汉之战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襄国之战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兴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灭冉魏之战东晋永和十年(前秦皇始四年,354年)二月晋攻前秦之战前燕元玺三年(354年)三月鲁口之战前燕元玺四年(355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广固之战东晋升平五年(前燕建熙二年,361年)二月至七月野王之战东晋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四月晋攻前燕之战前秦建元五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前秦灭前燕之战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吕光攻龟兹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淝水之战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后凉太安二年(387年)凉州之战后秦建初四年(前秦太初四年,389年)大界之战后秦建初五年(前秦太初五年,390年)四月杏城镇之战北魏登国五年(390年)至六年七月北魏灭刘卫辰之战后凉麟嘉四年(西秦太初五年,392年)吕光攻西秦之战后燕建兴八年(西燕中兴八年,393年)十一月至九年八月后燕灭西燕之战后燕建兴十年(北魏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参合陂之战北魏皇始元年(后燕永康元年,396年)八月至三年正月北魏攻后燕之战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起义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七年(411年)卢循起义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至三月覆舟山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刘裕击桓玄之战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刘裕灭南燕之战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刘裕灭后秦之战——南北朝时期战争年表(简)北魏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九月至次年闰四月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宋元嘉三年(426年)闰正月至二月宋攻谢晦之战西秦建弘七年(北凉玄始十五年,426年)八月西秦攻北凉之战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北魏攻统万之战北魏始光四年(夏承光三年,427年)统万之战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北魏攻柔然之战宋元嘉七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三月至次年二月宋攻魏河南之战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平凉之战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432年)北魏攻北燕之战宋元嘉十年(433年)九月至次年闰三月汉中之战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北魏灭北凉之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之战宋孝建元年(454年)二月至六月,宋平刘义宣之战宋大明三年(459年)四月至七月广陵之战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至魏皇兴三年(宋泰始五年,469年)青州之战宋元徽二年(474年)五月建康之战齐建元元年至齐永元二年(479年—500年)齐与北魏的战争北魏太和三年(齐建元元年,479年)至次年寿阳之战齐建武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淮汉之战齐建武二年(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汉中之战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497年)至次年南阳之战北魏景明四年(梁天监二年,503年)至次年钟离、义阳之战梁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合肥之战北魏正始四年(梁天监六年,507)钟离之战梁天监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硖石之战梁天监二年至大通元年(527年—503年)梁与北魏的战争梁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陈庆之攻北魏之战东魏武定五年(太清元年,547年)至承圣元年(552年)三月侯景之乱北魏中兴元年(531年)至次年高欢攻尔朱氏之战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北魏分裂之战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潼关之战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沙宛之战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邙山之战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玉壁之战梁承圣三年至天成元年(554—555年)江陵之战北齐天保七年(梁太平元年556年)三月至六月北齐攻梁之战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洛阳之战陈光大元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五月至次年三月沌口之战北周天和四年(北齐天统五年,569年)九月至六年六月宜阳、汾北之战北齐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至九月河阴之战隋朝时期战争年表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统一的战争隋大业九年(613年)宋子贤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杜彦冰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正月李德逸起义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黎阳之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邙山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窦建德攻占冀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窦建德攻幽州之战——唐朝时期战争年表(简)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唐统一的战争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北宋辽金西夏时期战争年表(简)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北宋统一战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高梁河之战辽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满城之战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雁门之战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瓦桥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至南宋建炎元年(982年—1127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岐沟关之战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冬君子馆之战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代州之战北宋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989年)徐河之战北宋淳化四年至至道二年(993—996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咸平二年至三年(999—1000年)河北之战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澶州之战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至三年鄯州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延州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寨之战辽重熙十八年(西夏延嗣宁国元年,1049年)河南、凉州之战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昆仑关之战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五月断坞道之战西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元祜二年,1087年)西夏、吐番攻宋之战金朝开国前一年至天会三年(辽天庆四年至保大五年,1114—1125年)金与辽的战争金开国前一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宁江州之战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晏州之战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金战争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太原之战金天会三年至五年(宋宣和七年至靖康二年,1125—1127年)金灭北宋东京之战——南宋金夏蒙元时期战争年表(简)南宋建炎元年至二年(金天会五年至六年,1127—1128年)邵兴抗金起义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金天会五年至十一年,1127—1133年)八字军抗金起义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三翼之战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阔亦田之战南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合兰真沙陀-折折运都山之战南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春纳忽昏山-不黑都儿麻之战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至西夏乾定五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韩侂胄攻金之战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十月至开禧三年十一月仆散揆攻宋之战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至窝阔台汗六年(金大安三年至天兴三年,1211—1234年)蒙金战争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边堡寨之战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红袄巾抗金起义金至宁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七月至贞祜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金贞祐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五月至三年五月中都之战金贞祐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北京之战金贞祐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年)潼关、南京之战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蒙古攻西辽之战南宋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襄阳之战南宋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至十一年三月枣阳之战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二月金军三道攻宋之战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七月枣阳之战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南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1221年)正月仆散安贞攻宋之战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四月你沙不儿之战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十月江陵之战元太宗九年(宋嘉熙元年,1237年)黄州之战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庐州之战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至次年四月京襄之战南宋嘉熙三年(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大垭寨之战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冬乞瓦之战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三月赛约河之战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余玠防蜀之战宋淳祐四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年)寿春之战元宪宗二年至世祖中统元年(1252年—1260年)蒙古第三次西征元中统一年(1260年)二月大马士革之战元中统元年至二年(1260年—1261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元中统三年(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古平李璮之战元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虎啸山之战元至元五年至十六年(南宋咸淳四年至祥兴二年,1268年—1279年)元灭宋的战争元至元五年(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至十年襄樊之战元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至十二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淮西之战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第一次攻日本之战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明攻河南之战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明靖难之役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至十二年(1414年)三月明平交阯之战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一月至十三年(1448年)十月麓川之役明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至二年(1466年)四月大藤峡之战明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红盐池之战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刘六、刘七起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春西海之战明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至九月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战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至三年(1623年)十一月明平奢崇明之战清朝时期战争年表(简)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水昌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之战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莱阳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至6月陕中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宜沙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扶郿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福州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9月兰州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1950年5月舟山群岛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9月翠微峰战斗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宁夏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河西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至10月漳厦金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至1950年3月大别山剿匪1949年11月至1953年7月西北剿匪1949年10月衡宝战役1949年10月至11月广东战役1949年10月阳明山战斗1949年10月阳江战役1949年10月金门战斗1949年10至11月鄂西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西南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广西战役1949年11月南川县北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博白战役1949年12月成都战役1949年12月剑门关战斗1949年12月昆明战役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滇南战役1950年1月至1951年12月西藏战役1950年至1953年西南剿匪1950年1月八面山战斗1950年2月天全保卫战1950年3月至5月海南岛战役1950年3至4月西昌战役
7,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样的
应该是都有吧,不过不同时代不一样,像三国时期就可能是武将单挑,胜了的一方就杀过去了,也会摆阵之类的什么时期 打什么时候的仗 不要被三国里面的武将单挑糊弄。 一般是双方布阵或计谋,战斗之间也是有规律的,如何的进退。当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这样,中国古代战争因为兵多将广,所有布阵法之类的多些。 而欧洲人口少,各个地方的贵族和领主都有私兵。经常有摩擦,不过他们的战斗人数很少,几千人就算是个大战役了。而且他们打仗无非是两边排好队,然后冲锋混战。对阵法计谋是很少运用的。我看到一本书上还有轮战那种第一轮你攻打我,第二轮我攻打你那种,直到哪一方先溃败就分出胜负!战争有很多类型,如果是偷袭敌军,那当然是混战。。
也有下战书的,攻城战,那时就有武将之间的单挑和布阵了
8,求有气势的背景音乐要严谨符合中国古代战争场景的武侠场景也
楼主,不知道有没有玩过 汉之殇全面战争。和汉匈全面战争,这两个游戏的音乐设置都很不错,我有文件,但是我不知道那些音乐文件,真正名字是什么,仅供参考。如果要的紧急,就加我QQ。513754081网络三国杀的背景音乐~这个估计很多玩家会有共鸣哦。95版神雕侠侣插曲音乐《三国的黎明》,别名《英雄的黎明》这个大爱哦~气势恢宏悲壮。97版天龙八部插曲音乐《阿西达卡战记》,本出自宫崎骏电影《幽灵公主》,久石让所做~很好。百家讲坛里战国七雄的结束曲,绝对经典。强烈推荐。《十面埋伏》 《将军令》 《兰陵王入阵曲》你好!楼主,不知道有没有玩过 汉之殇全面战争。和汉匈全面战争,这两个游戏的音乐设置都很不错,我有文件,但是我不知道那些音乐文件,真正名字是什么,仅供参考。如果要的紧急,就加我QQ。513754081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9,古代战争中如何分清敌我
主要是通过军服、武器装备、军旗、口令、阵型、头巾等方法区分敌我的。在古代军队除了盔甲以外军旗是最重要的敌我识别标识,根据军法,旗帜倒了,全队集体斩首。然而,仗打到红眼睛的地步,旗帜可能被火箭焚毁或者人马踩踏之下实在是找不到了,这就给区分对面的部队是否是友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盔缨和铠甲的样式判断敌我。中国在古代诸侯割据,城邦与城邦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频繁的战争也造成了各大城邦的严重消耗,很多时候朝廷往往不给士兵发放铠甲,因为铠甲头盔是金属或皮革制品,在古代,这是很昂贵的军事装备,除非精锐部队,或者任务非常艰巨。否则,士兵是没有盔甲的,盔缨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有些士兵家境不错,为了保命,自备了盔甲,也是样式不一,很难区分敌我。还有一个方法是根据口音发髻。这个方式在对外族作战时是可以的,例如,对匈奴作战,对突厥作战,都很容易区分敌我。然而,像隋末唐初这种乱世,人们流动性很大,不好区分。例如,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就是陕西人,他们的对手郑军和瓦岗军则是杂七杂八哪里都有,郑军中有江淮兵,瓦岗军更是五花八门,来自全国各地。府兵大多为汉人,发髻、服饰、相貌方面实在是不太好区分。口令识别法,口令虽然容易识别,但是,战场上模仿对方口令的比比皆是,再者,古代军队通讯不发达,完全靠轻骑或两条腿跑着送到,往往会造成口令不一致的问题。再者,中国自古就有成百上千种方言,比如,今天广东士兵和来自河北的友军之间,如果用方言问答口令会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结果。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不是也有官话(官方规定的标准普通话)吗?答案是有,但是,士兵都来自于社会的底层,是普通劳动人民,自然不会像达官贵人那样说一口标准的官话,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较为容易办到的是,通过抹额(类似于头巾)的颜色、队伍的旗帜(旗帜倒下之前)、口令相结合来判断敌我。例如,黄巾军的黄巾就是个显著的、容易办到的标志。 另外,我认为,即使是乱世,国力不足,也应该是有一定的统一要求。例如,战国时期军队虽然自备服装,却是有统一的颜色要求,秦国尚黑,齐国尚红,等等。如果进入到肉搏战,此时区分敌我的关键就在于阵型了,这个时候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基本等于零,只能依靠之前的排兵布阵保证自己的军队面向敌军,在混战中尽量保持队形,如果阵型被击破,那么等待军队的只能是溃退,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平均减员30%就会崩溃的原因之一。像是后金这种几乎没有阵型的军队,在减员10%左右的时候就有可能崩溃,只不过明朝连这10%的战损都很少打出来。再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他们则是用严格的军法,通过喇叭、传令兵、腰牌、旗帜,来保证自己的队形,在大阵下还设有鸳鸯阵这样的小阵,区分敌我还是很容易的。但即使如此,也免不了在混乱条件下被队友误伤。在晚清时期,为了增强军队控制力,湘军和淮军采用了将同乡士兵编为一组的办法,大家都是同乡,怎么说也是面熟,而且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大家能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常常有误伤的情况,所以在古代区分敌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文章TAG:
古代战争 一部古代战争小说国家名字叫大秦的古代战争小说 古代 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