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伟大的时代中世纪攻略,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作者:本站作者

1,伟大时代中世纪开局怎么玩 新手向开局玩法攻略

其实这个游戏的新手指导太不友好了 根本没有介绍清楚贸易的性质  这个游戏的商品数量并不多 自动贸易的性质与大多游戏都不一样  其实仔细读自动贸易介绍就不难体会  选平衡的话 商人会自动估计你所设置的商圈里面城市的一个大致需求 然后进行自动配比在进货跑圈圈  那么稳定整个商圈的需求与城市产出搭配 就可以获利  选生产 商人会优先选择城市成品产出 然后配比在跑圈圈  手动的还没试过 进出口价格波动 这个不好计算 感觉好难 就放弃了  对于战斗 不想吐槽战斗力大战 但是还是小兵1队对1队的回合制打发 其他队伍就在旁边摇旗呐喊助威 简直雷的不要不要的  开局并不难 看下城市的商品产出 然后看下第一个城市的商品产出 针对性的设置自己城市的产出 没用的就拆掉  开局我遇到过2种  1种带商人的 这种与其他村子没有交易协定  还1种是没带商人的 这种直接与第一个村子有协定 直接招个商人即可贸易  开局建筑1级就够 然后就做个小分队 出去开村子  这里说一下 ALT键是个好东西建新村子可以看到产出与推荐位置跑商可以看见城市产出 战斗可以看见战斗力  新村子没适合的资源就不要建 以免重复 也为后面的制作商品留下栏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产出然后招个建筑队 建个道路招个商人跑跑初期建设用的材料  然后保持1级 继续重复村子建起来3,4个就可以画上一个大圈给商人自己跑了 肯定不亏 除非你都是卖一样的东西 商人包包不够可以做小货车 1个增加100点运输量  初期 基本没甚么问题了  然后多看看城市产出与城市存货什么差就升那个建筑的级别 反正一个商圈 供需都算一起升1个 都有分享  外交方面不用主动去签订协约中立城邦都会主动和你签约收买城镇 只用送钱和做任务 手上随时留个空闲商人或者跑跑短程

伟大的时代中世纪攻略,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2,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本文分享策略战棋SLG游戏厅《伟大时代:中世纪(Grand Ages:Medieval)》图文攻略教程,详细解析游戏系统,包括游戏菜单界面、上手指南、系统详解、兵种、建筑、科技、发展以及实用玩法技巧等。推荐给喜爱策略游戏的玩家下载体验。   本作的游戏背景设置于公元1050年,在这个时期玩家们可以见证欧洲史无前例的技术和人口的发展速度,你可以从一个小的市长慢慢成长为成长为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南到北非,西起葡萄牙,东到中东的统治全欧洲的霸主。新的边境线将被拓展,新的移民和贸易路线将被建立。作为政权的领导的玩家将带领人民走向强大。 >>伟大时代中世纪官方繁体中文版下载<<   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指南:   一、游戏菜单/界面介绍   首页菜单   载入:载入已有的存档。   新游戏:新建立剧情模式或自由模式。   多玩家:进行多人游戏。   排行榜:联网查看积分榜。   选项:进行游戏设置。   额外内容:查看DKC,目前商店可以购买的两个DLC分别为“神剑”和“自由之城”。   制作群:查看《伟大时代:中世纪》的相关制作人员和组织。   离开:离开游戏退回Windows。   设置菜单   游戏   事件影片:开启或关闭剧情模式中播放的事件过场动画。   部队置中:开启或关闭,建设好的军队处于城镇中部。   游戏提示:开启或关闭,游戏详细提示。   提示:开启或关闭,角落的尖端提示。   对话时暂停:开启或关闭剧情模式中对话时允许暂停游戏。   字幕:开启或关闭字幕。   自动存档:开启或关闭,剧情模式、自由模式自动存档。   快进锁:开启或关闭剧情模式的快进锁。   语言:选择游戏显示的语言。   图像   视讯界面卡:查看玩家当前主机所使用的显卡。   荧幕:选择荧幕的数量。   解析度:调整适合你显卡和显示器的分辨率。   界面:选择自动或手动调整。   细节:调整画质纹理,可以调为低等、正常或优异画质。   显示:可选择全屏幕播放或窗口模式播放。   垂直同步:开启或关闭垂直同步。   音效   声音:开启或关闭游戏声音。   整体:调整整体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音乐:调整音乐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环境:调整环境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效果:调整效果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语言:调整语言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影片:调整影片音效,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   多人模式设置   名称:更改你在多人模式中显示的名字。   画像:更改你在多人模式中显示的头像。

伟大的时代中世纪攻略,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3,是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伟大的艺术还是伟大的艺术成就了伟大的时代

中世纪是欧洲传统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之一:西方人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时期为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上承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下启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近现代史。过去欧洲人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其称之为“黑暗时代”,而我国史学界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往往也直接沿用了欧洲史学界关于“黑暗时代”的定义。不能否认中世纪史的确有其黑暗的一面: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各种封建采邑,教权和王权之间、国王和贵族之间、贵族与贵族之间长期博弈交锋,因此酿成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宗教全面压制着思想体系的内容,控制着人们的经济生活,阻碍着市场经济世纪左右,社会上除了教士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之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世纪历史的另一面——事实上中世纪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取得了很多发展成就。中世纪最为重大的发展变化恐怕要数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3世纪左右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出现中衰的迹象,之后两大帝国都不同程度受到蛮族的侵袭——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罗马被称之为“蛮族入侵”。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诞生了一个个日耳曼人国家: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等等,不过这些日耳曼国家大多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并征服了高卢地区。然而在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瓜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重新统一法兰克,可达戈贝尔特一世依然没摆脱当时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缚——他将法兰克王国分成三个子王国: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基坦、奥斯特拉西亚。自己担任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的国王,两个儿子统治另外两个王国。不过达戈贝尔特一世没能料到他死后他的子孙们终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殆于国事,逐渐沦为了贵族大臣手中的提线木偶,被世人称为懒王。这一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宫相手中——宫相原为王宫的管家、国王的仆从。绝大多数宫相由国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贵族推选出来的。因为宫相地位显赫,逐渐成为控制王宫和军队的重要位置。732年10月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从而避免欧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这也为查理·马特本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赢得巨大声望。尽管如此查理·马特却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然而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承宫相之位后却对自己头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国王甚为不满。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题——自古以来权臣篡位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君权来自于上帝的背书,篡夺君位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在那个教权至上的年代没任何一个欧洲人敢于公然和教会为敌,因为这将意味着与全欧洲为敌。那么如何才能让教会支持自己的篡位行为呢?丕平开始为此冥思苦想。正当丕平冥思苦想之际上帝居然主动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尽管当时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那时因为在基督教王国面前教权对其境内的贵族和百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面对当时还是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寻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时的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教皇的使节就前来寻求法兰克的支持——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会势力的主动上门拜访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顺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良机,于是他通过地区主教向罗马教皇扎卡利亚斯捎去了口信:“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自然对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于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于是教皇答复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丕平的篡位行为开绿灯。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装客气了: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而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王希德里克则被剃掉头发,关进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和教会势力之间结成了共同统治欧洲的政治宗教联盟,然而这种联盟对身为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是毫无约束力的:两年后伦巴第人兵围教皇所在的罗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这是罗马教皇首次离开罗马城去拜会一名世俗君主,丕平亲自为教皇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国王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史蒂芬二世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同时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丕平承诺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却并不打算遵守诺言。756年丕平连续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把它夷为平地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丕平兑现了自己对教皇作出的承诺:将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为使“丕平献土”合法化,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的赠礼” 的丑闻——诡称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罗马城赠送给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属于教皇的领土还给教皇而已 。罗马教皇利用中世纪欧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不断强化自身权威,甚至一度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1077年1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教会和贵族的共同压力之下甚至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跪在冰天雪地里向教皇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时的教皇既是欧洲各国精神生活的绝对主宰,同时也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的世俗君主——教皇的领地正是当年丕平所献,后来教皇国的领地一度扩张到1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亚平宁半岛1/3左右的面积。丕平之子查理曼成功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尽管查理曼战功赫赫,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事实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拥有杰出的贡献: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让西欧的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恢复过来,这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中世纪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宗教教育机构。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书写体被创制出来。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也得到了初步的规范。查理曼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君主——据说他行军打仗时还常带着一些学者,以便随时向他们请教,而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会提问就已经是一门学问了。在查理曼大帝的推动下欧洲迎来了学术复兴的局面,后世称其为“加洛林文艺复兴”。直到58岁时已统一西欧的查理曼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功业——他写信给当时50岁但据说还风韵犹存的拜占庭女皇依伦娜,建议两人结婚,以统一全欧洲。然而不久之后依伦娜就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放逐,查理曼通过联姻统一欧洲的计划就此泡汤。查理曼不仅没能实现他统一欧洲的夙愿,他也终究没能摆脱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国分崩离析的命运:为避免自己死后帝国被瓜分的命运查理曼在生前明确指定自己的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继承整个帝国,然而路易去世后路易的3个儿子于843年8月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根据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兰克王国(843年-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年-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年-911年)三国,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萨克森。正是这些公国共同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而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首开这一先例的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这位亨利一世有一个“捕鸟者”的绰号,据说是因为他当选时还在专心致志地捕鸟。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还是故意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时拒绝了涂油礼,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没能得到教会的承认。而且严格意义上此时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帝国,所以亨利一世终其一生的头衔不过是德意志国王(king),而且还是未获教会承认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这一桂冠的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公元936年奥托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萨克森公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君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德意志国王。在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可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实力势均力敌之时推出来充门面的人物。就在奥托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就联合巴伐利亚、洛林等地的贵族造反作乱,这时奥托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贵族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巴伐利亚、洛林这些大贵族们上架空王权,下有心吞并其他中小贵族的封地,这就给王室利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奥托同中小贵族结成了反对大贵族的同盟,尽管这些中小贵族实力有限,可加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更何况背后还有身为国王的奥托的鼎力支持,于是他们很快就镇压了反对国王的大贵族叛乱: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 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然而这样做仅仅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紧接着奥托由出台了从根源上打击地方贵族的政策:937年奥托一世改传统的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这意味着德意志境内的任何公爵贵族死后其爵位的继承归属都必须获得王室的认可才能作数。与此同时奥托禁止公爵同教会势力接触,一面地方公爵同教会势力勾结起来反对自己。之后奥托综合运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联姻等手段把各公国的公爵都换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儿子,巴伐利亚归他弟弟,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由他亲自领导,德意志的局势看起来一切都掌握在奥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心生不满,于是联合大主教反对国王。在镇压了这一事件后奥托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于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的实权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奥托在成功解决内忧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外患:东面的马扎尔人是这一时期德意志面临的最大外患,而这一时期奥托也致力于向东欧扩张,两股势力之间注定将会发生冲突。公元950 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和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 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奥托御挂亲征在955年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由他率领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此战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奥托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这一传统肇始于公元961 年——这一年罗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威胁,于是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后者闻讯之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历史上也称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然而德意志第一帝国始终未能解决国内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发表的黄金诏书进一步确认了地方诸侯的自主权,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以致于德意志境内涌现出数百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直到19世纪晚期德意志才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公元400年罗马帝国面对如潮水般汹涌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将驻守不列颠的军团撤回高卢,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补了这一真空地带,这块土地逐渐被世人称之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击败的原住民凯尔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位于今英格兰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至今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然而此时的英格兰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征服过程中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以及凯尔特人都曾建立过属于自己的王国,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地区犹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般进入了一段各王国相互征战兼并的时代,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之后弱小的国家被吞并,最后剩下了七个较大的日耳曼国家——分别是: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公元829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短暂统一了英格兰七国,然而爱格伯特死后英格兰又陷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871年爱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雷德消灭了六国复辟势力并正式给自己加上英格兰国王的头衔,从此英格兰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统一国家的英格兰并没摆脱被新的入侵者征服的命运:1066年被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此后一部分诺曼人的血统也融合到英格兰人之中,甚至相当一段时间英格兰的统治阶层是说法语的。事实上如今的英国王室的血缘一直往上追溯的源头就是这位征服者威廉一世。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典型的中世纪封建国家:英格兰王室是来自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英格兰国王及其大臣使用的却是法语,同时他们还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历经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英格兰在失去欧洲大陆的领地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更为纯粹的民族国家——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英国不仅在与法国的博弈中形成了较为纯粹的民族国家,同时国王与贵族的博弈也对后来的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从此不经议会许可即使是国王也不得加征新税成为英国政治的一条既定规则——1640年查理一世正因为违背了这一原则而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百年战争同样对法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前的法国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采邑制度国家——法兰西境内有着大量贵族封地,而国王的权力受到相当的制约。战后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所有位于法国境内的英王领地,佛兰德斯、勃艮第等贵族封地也被法国国王控制,法国逐渐由一个封建贵族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开始向王权独尊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生活在法兰西大地上的人开始逐渐摈弃自己是哪家贵族的子民这种观念,转而认同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员,原本封建割据的法兰西大地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变。
中世纪是欧洲传统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之一:西方人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时期为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上承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下启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近现代史。过去欧洲人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其称之为“黑暗时代”,而我国史学界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往往也直接沿用了欧洲史学界关于“黑暗时代”的定义。不能否认中世纪史的确有其黑暗的一面: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各种封建采邑,教权和王权之间、国王和贵族之间、贵族与贵族之间长期博弈交锋,因此酿成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宗教全面压制着思想体系的内容,控制着人们的经济生活,阻碍着市场经济世纪左右,社会上除了教士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之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世纪历史的另一面——事实上中世纪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取得了很多发展成就。中世纪最为重大的发展变化恐怕要数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3世纪左右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出现中衰的迹象,之后两大帝国都不同程度受到蛮族的侵袭——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罗马被称之为“蛮族入侵”。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诞生了一个个日耳曼人国家: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等等,不过这些日耳曼国家大多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并征服了高卢地区。然而在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瓜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重新统一法兰克,可达戈贝尔特一世依然没摆脱当时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缚——他将法兰克王国分成三个子王国: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基坦、奥斯特拉西亚。自己担任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的国王,两个儿子统治另外两个王国。不过达戈贝尔特一世没能料到他死后他的子孙们终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殆于国事,逐渐沦为了贵族大臣手中的提线木偶,被世人称为懒王。这一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宫相手中——宫相原为王宫的管家、国王的仆从。绝大多数宫相由国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贵族推选出来的。因为宫相地位显赫,逐渐成为控制王宫和军队的重要位置。732年10月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从而避免欧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这也为查理·马特本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赢得巨大声望。尽管如此查理·马特却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然而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承宫相之位后却对自己头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国王甚为不满。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题——自古以来权臣篡位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君权来自于上帝的背书,篡夺君位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在那个教权至上的年代没任何一个欧洲人敢于公然和教会为敌,因为这将意味着与全欧洲为敌。那么如何才能让教会支持自己的篡位行为呢?丕平开始为此冥思苦想。正当丕平冥思苦想之际上帝居然主动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尽管当时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那时因为在基督教王国面前教权对其境内的贵族和百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面对当时还是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寻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时的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教皇的使节就前来寻求法兰克的支持——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会势力的主动上门拜访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顺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良机,于是他通过地区主教向罗马教皇扎卡利亚斯捎去了口信:“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自然对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于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于是教皇答复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丕平的篡位行为开绿灯。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装客气了: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而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王希德里克则被剃掉头发,关进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和教会势力之间结成了共同统治欧洲的政治宗教联盟,然而这种联盟对身为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是毫无约束力的:两年后伦巴第人兵围教皇所在的罗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这是罗马教皇首次离开罗马城去拜会一名世俗君主,丕平亲自为教皇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国王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史蒂芬二世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同时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丕平承诺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却并不打算遵守诺言。756年丕平连续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把它夷为平地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丕平兑现了自己对教皇作出的承诺:将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为使“丕平献土”合法化,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的赠礼” 的丑闻——诡称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罗马城赠送给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属于教皇的领土还给教皇而已 。罗马教皇利用中世纪欧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不断强化自身权威,甚至一度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1077年1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教会和贵族的共同压力之下甚至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跪在冰天雪地里向教皇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时的教皇既是欧洲各国精神生活的绝对主宰,同时也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的世俗君主——教皇的领地正是当年丕平所献,后来教皇国的领地一度扩张到1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亚平宁半岛1/3左右的面积。丕平之子查理曼成功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尽管查理曼战功赫赫,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事实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拥有杰出的贡献: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让西欧的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恢复过来,这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中世纪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宗教教育机构。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书写体被创制出来。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也得到了初步的规范。查理曼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君主——据说他行军打仗时还常带着一些学者,以便随时向他们请教,而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会提问就已经是一门学问了。在查理曼大帝的推动下欧洲迎来了学术复兴的局面,后世称其为“加洛林文艺复兴”。直到58岁时已统一西欧的查理曼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功业——他写信给当时50岁但据说还风韵犹存的拜占庭女皇依伦娜,建议两人结婚,以统一全欧洲。然而不久之后依伦娜就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放逐,查理曼通过联姻统一欧洲的计划就此泡汤。查理曼不仅没能实现他统一欧洲的夙愿,他也终究没能摆脱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国分崩离析的命运:为避免自己死后帝国被瓜分的命运查理曼在生前明确指定自己的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继承整个帝国,然而路易去世后路易的3个儿子于843年8月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根据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兰克王国(843年-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年-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年-911年)三国,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萨克森。正是这些公国共同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而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首开这一先例的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这位亨利一世有一个“捕鸟者”的绰号,据说是因为他当选时还在专心致志地捕鸟。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还是故意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时拒绝了涂油礼,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没能得到教会的承认。而且严格意义上此时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帝国,所以亨利一世终其一生的头衔不过是德意志国王(king),而且还是未获教会承认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这一桂冠的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公元936年奥托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萨克森公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君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德意志国王。在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可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实力势均力敌之时推出来充门面的人物。就在奥托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就联合巴伐利亚、洛林等地的贵族造反作乱,这时奥托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贵族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巴伐利亚、洛林这些大贵族们上架空王权,下有心吞并其他中小贵族的封地,这就给王室利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奥托同中小贵族结成了反对大贵族的同盟,尽管这些中小贵族实力有限,可加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更何况背后还有身为国王的奥托的鼎力支持,于是他们很快就镇压了反对国王的大贵族叛乱: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 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然而这样做仅仅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紧接着奥托由出台了从根源上打击地方贵族的政策:937年奥托一世改传统的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这意味着德意志境内的任何公爵贵族死后其爵位的继承归属都必须获得王室的认可才能作数。与此同时奥托禁止公爵同教会势力接触,一面地方公爵同教会势力勾结起来反对自己。之后奥托综合运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联姻等手段把各公国的公爵都换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儿子,巴伐利亚归他弟弟,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由他亲自领导,德意志的局势看起来一切都掌握在奥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心生不满,于是联合大主教反对国王。在镇压了这一事件后奥托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于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的实权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奥托在成功解决内忧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外患:东面的马扎尔人是这一时期德意志面临的最大外患,而这一时期奥托也致力于向东欧扩张,两股势力之间注定将会发生冲突。公元950 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和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 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奥托御挂亲征在955年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由他率领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此战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奥托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这一传统肇始于公元961 年——这一年罗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威胁,于是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后者闻讯之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历史上也称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然而德意志第一帝国始终未能解决国内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发表的黄金诏书进一步确认了地方诸侯的自主权,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以致于德意志境内涌现出数百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直到19世纪晚期德意志才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公元400年罗马帝国面对如潮水般汹涌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将驻守不列颠的军团撤回高卢,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补了这一真空地带,这块土地逐渐被世人称之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击败的原住民凯尔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位于今英格兰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至今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然而此时的英格兰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征服过程中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以及凯尔特人都曾建立过属于自己的王国,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地区犹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般进入了一段各王国相互征战兼并的时代,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之后弱小的国家被吞并,最后剩下了七个较大的日耳曼国家——分别是: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公元829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短暂统一了英格兰七国,然而爱格伯特死后英格兰又陷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871年爱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雷德消灭了六国复辟势力并正式给自己加上英格兰国王的头衔,从此英格兰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统一国家的英格兰并没摆脱被新的入侵者征服的命运:1066年被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此后一部分诺曼人的血统也融合到英格兰人之中,甚至相当一段时间英格兰的统治阶层是说法语的。事实上如今的英国王室的血缘一直往上追溯的源头就是这位征服者威廉一世。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典型的中世纪封建国家:英格兰王室是来自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英格兰国王及其大臣使用的却是法语,同时他们还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历经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英格兰在失去欧洲大陆的领地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更为纯粹的民族国家——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英国不仅在与法国的博弈中形成了较为纯粹的民族国家,同时国王与贵族的博弈也对后来的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从此不经议会许可即使是国王也不得加征新税成为英国政治的一条既定规则——1640年查理一世正因为违背了这一原则而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百年战争同样对法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前的法国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采邑制度国家——法兰西境内有着大量贵族封地,而国王的权力受到相当的制约。战后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所有位于法国境内的英王领地,佛兰德斯、勃艮第等贵族封地也被法国国王控制,法国逐渐由一个封建贵族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开始向王权独尊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生活在法兰西大地上的人开始逐渐摈弃自己是哪家贵族的子民这种观念,转而认同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员,原本封建割据的法兰西大地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变。罗马帝国是一个单一制的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国、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政府,对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个很大的有利因素,所以罗马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罗马帝国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教庭。罗马教庭实施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1,罗马教庭拥有神权和政治解释权,欧洲大都在教庭统治之下,教皇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威,所有人都要向教庭交税,所有权贵的承袭都需要教庭的认可。2,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为多个小国,每一个小国又由很多领主共同构成。实际上就是大国之中又分为无数的小国。国王与教庭将领主们分为五等(公丶候、伯、子丶南)。领主拥有土地、人口、军队。领主臣服于国王,接受国王与教庭的双重领导。领主们也许会背叛国王,加入另一个国家,或者单独立国,但是领主们不会背叛教庭,否则他们的权力将得不到承认,他们的部下也会视他们为异教徒,从而背弃他们。倘若领主背叛教庭,他们就会一无所有,甚至会性命不保。可以说罗马教庭治下的欧洲与达赖活佛治下的西藏,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很相似。在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下,对人民的统治是很严酷的,人民的肉体和灵魂都被套上了枷锁,人民无力反抗。所以西藏农奴制搞了一千多年,也没见过什么人民起义。欧洲中世纪也有上千年的黑暗,也没有大的民众暴动。欧洲的复苏是因为罗马教庭索取过重,连国王们丶领主们都受不了了,于是欧洲社会上层开始有了反抗情绪,而恰好此时,蒙古汗国强势来袭,欧洲人惨败。上帝扛不住蒙古铁骑,教庭的所有对策都失灵了,上帝信徒不给蒙古人磕头就会断头。于是教庭只好对蒙古铁骑屈服。如此一来罗马教庭声誉受损、威望下降,欧洲上层就抓住机会开始了宗教改革,分流了教庭的权力。当时很多欧洲有识之士开始醒悟,开始反思,于是欧洲“文艺复兴"就出现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逐渐摆乱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欧洲从此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一个比罗马帝国时期更为辉煌的时期。政教合一是邪恶的制度,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正是源于政教合一制度,和领主分封制。虽然如今的欧洲已是脱胎换骨,但是任处于分裂之中。黑暗的中世纪给欧洲造成的伤痛,并没有完全修复。
中世纪是欧洲传统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之一:西方人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时期为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上承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下启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近现代史。过去欧洲人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其称之为“黑暗时代”,而我国史学界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往往也直接沿用了欧洲史学界关于“黑暗时代”的定义。不能否认中世纪史的确有其黑暗的一面: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各种封建采邑,教权和王权之间、国王和贵族之间、贵族与贵族之间长期博弈交锋,因此酿成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宗教全面压制着思想体系的内容,控制着人们的经济生活,阻碍着市场经济世纪左右,社会上除了教士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之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世纪历史的另一面——事实上中世纪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取得了很多发展成就。中世纪最为重大的发展变化恐怕要数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3世纪左右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出现中衰的迹象,之后两大帝国都不同程度受到蛮族的侵袭——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罗马被称之为“蛮族入侵”。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诞生了一个个日耳曼人国家: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等等,不过这些日耳曼国家大多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并征服了高卢地区。然而在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瓜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重新统一法兰克,可达戈贝尔特一世依然没摆脱当时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缚——他将法兰克王国分成三个子王国: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基坦、奥斯特拉西亚。自己担任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的国王,两个儿子统治另外两个王国。不过达戈贝尔特一世没能料到他死后他的子孙们终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殆于国事,逐渐沦为了贵族大臣手中的提线木偶,被世人称为懒王。这一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宫相手中——宫相原为王宫的管家、国王的仆从。绝大多数宫相由国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贵族推选出来的。因为宫相地位显赫,逐渐成为控制王宫和军队的重要位置。732年10月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从而避免欧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这也为查理·马特本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赢得巨大声望。尽管如此查理·马特却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然而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承宫相之位后却对自己头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国王甚为不满。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题——自古以来权臣篡位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君权来自于上帝的背书,篡夺君位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在那个教权至上的年代没任何一个欧洲人敢于公然和教会为敌,因为这将意味着与全欧洲为敌。那么如何才能让教会支持自己的篡位行为呢?丕平开始为此冥思苦想。正当丕平冥思苦想之际上帝居然主动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尽管当时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那时因为在基督教王国面前教权对其境内的贵族和百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面对当时还是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寻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时的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教皇的使节就前来寻求法兰克的支持——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会势力的主动上门拜访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顺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良机,于是他通过地区主教向罗马教皇扎卡利亚斯捎去了口信:“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自然对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于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于是教皇答复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丕平的篡位行为开绿灯。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装客气了: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而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王希德里克则被剃掉头发,关进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和教会势力之间结成了共同统治欧洲的政治宗教联盟,然而这种联盟对身为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是毫无约束力的:两年后伦巴第人兵围教皇所在的罗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这是罗马教皇首次离开罗马城去拜会一名世俗君主,丕平亲自为教皇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国王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史蒂芬二世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同时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丕平承诺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却并不打算遵守诺言。756年丕平连续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把它夷为平地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丕平兑现了自己对教皇作出的承诺:将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为使“丕平献土”合法化,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的赠礼” 的丑闻——诡称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罗马城赠送给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属于教皇的领土还给教皇而已 。罗马教皇利用中世纪欧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不断强化自身权威,甚至一度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1077年1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教会和贵族的共同压力之下甚至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跪在冰天雪地里向教皇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时的教皇既是欧洲各国精神生活的绝对主宰,同时也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的世俗君主——教皇的领地正是当年丕平所献,后来教皇国的领地一度扩张到1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亚平宁半岛1/3左右的面积。丕平之子查理曼成功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尽管查理曼战功赫赫,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事实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拥有杰出的贡献: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让西欧的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恢复过来,这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中世纪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宗教教育机构。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书写体被创制出来。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也得到了初步的规范。查理曼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君主——据说他行军打仗时还常带着一些学者,以便随时向他们请教,而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会提问就已经是一门学问了。在查理曼大帝的推动下欧洲迎来了学术复兴的局面,后世称其为“加洛林文艺复兴”。直到58岁时已统一西欧的查理曼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功业——他写信给当时50岁但据说还风韵犹存的拜占庭女皇依伦娜,建议两人结婚,以统一全欧洲。然而不久之后依伦娜就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放逐,查理曼通过联姻统一欧洲的计划就此泡汤。查理曼不仅没能实现他统一欧洲的夙愿,他也终究没能摆脱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国分崩离析的命运:为避免自己死后帝国被瓜分的命运查理曼在生前明确指定自己的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继承整个帝国,然而路易去世后路易的3个儿子于843年8月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根据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兰克王国(843年-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年-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年-911年)三国,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萨克森。正是这些公国共同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而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首开这一先例的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这位亨利一世有一个“捕鸟者”的绰号,据说是因为他当选时还在专心致志地捕鸟。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还是故意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时拒绝了涂油礼,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没能得到教会的承认。而且严格意义上此时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帝国,所以亨利一世终其一生的头衔不过是德意志国王(king),而且还是未获教会承认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这一桂冠的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公元936年奥托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萨克森公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君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德意志国王。在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可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实力势均力敌之时推出来充门面的人物。就在奥托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就联合巴伐利亚、洛林等地的贵族造反作乱,这时奥托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贵族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巴伐利亚、洛林这些大贵族们上架空王权,下有心吞并其他中小贵族的封地,这就给王室利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奥托同中小贵族结成了反对大贵族的同盟,尽管这些中小贵族实力有限,可加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更何况背后还有身为国王的奥托的鼎力支持,于是他们很快就镇压了反对国王的大贵族叛乱: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 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然而这样做仅仅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紧接着奥托由出台了从根源上打击地方贵族的政策:937年奥托一世改传统的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这意味着德意志境内的任何公爵贵族死后其爵位的继承归属都必须获得王室的认可才能作数。与此同时奥托禁止公爵同教会势力接触,一面地方公爵同教会势力勾结起来反对自己。之后奥托综合运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联姻等手段把各公国的公爵都换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儿子,巴伐利亚归他弟弟,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由他亲自领导,德意志的局势看起来一切都掌握在奥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心生不满,于是联合大主教反对国王。在镇压了这一事件后奥托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于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的实权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奥托在成功解决内忧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外患:东面的马扎尔人是这一时期德意志面临的最大外患,而这一时期奥托也致力于向东欧扩张,两股势力之间注定将会发生冲突。公元950 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和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 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奥托御挂亲征在955年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由他率领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此战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奥托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这一传统肇始于公元961 年——这一年罗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威胁,于是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后者闻讯之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历史上也称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然而德意志第一帝国始终未能解决国内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发表的黄金诏书进一步确认了地方诸侯的自主权,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以致于德意志境内涌现出数百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直到19世纪晚期德意志才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公元400年罗马帝国面对如潮水般汹涌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将驻守不列颠的军团撤回高卢,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补了这一真空地带,这块土地逐渐被世人称之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击败的原住民凯尔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位于今英格兰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至今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然而此时的英格兰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征服过程中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以及凯尔特人都曾建立过属于自己的王国,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地区犹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般进入了一段各王国相互征战兼并的时代,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之后弱小的国家被吞并,最后剩下了七个较大的日耳曼国家——分别是: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公元829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短暂统一了英格兰七国,然而爱格伯特死后英格兰又陷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871年爱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雷德消灭了六国复辟势力并正式给自己加上英格兰国王的头衔,从此英格兰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统一国家的英格兰并没摆脱被新的入侵者征服的命运:1066年被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此后一部分诺曼人的血统也融合到英格兰人之中,甚至相当一段时间英格兰的统治阶层是说法语的。事实上如今的英国王室的血缘一直往上追溯的源头就是这位征服者威廉一世。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典型的中世纪封建国家:英格兰王室是来自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英格兰国王及其大臣使用的却是法语,同时他们还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历经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英格兰在失去欧洲大陆的领地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更为纯粹的民族国家——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英国不仅在与法国的博弈中形成了较为纯粹的民族国家,同时国王与贵族的博弈也对后来的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从此不经议会许可即使是国王也不得加征新税成为英国政治的一条既定规则——1640年查理一世正因为违背了这一原则而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百年战争同样对法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前的法国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采邑制度国家——法兰西境内有着大量贵族封地,而国王的权力受到相当的制约。战后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所有位于法国境内的英王领地,佛兰德斯、勃艮第等贵族封地也被法国国王控制,法国逐渐由一个封建贵族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开始向王权独尊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生活在法兰西大地上的人开始逐渐摈弃自己是哪家贵族的子民这种观念,转而认同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员,原本封建割据的法兰西大地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变。罗马帝国是一个单一制的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国、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政府,对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个很大的有利因素,所以罗马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罗马帝国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教庭。罗马教庭实施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1,罗马教庭拥有神权和政治解释权,欧洲大都在教庭统治之下,教皇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威,所有人都要向教庭交税,所有权贵的承袭都需要教庭的认可。2,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为多个小国,每一个小国又由很多领主共同构成。实际上就是大国之中又分为无数的小国。国王与教庭将领主们分为五等(公丶候、伯、子丶南)。领主拥有土地、人口、军队。领主臣服于国王,接受国王与教庭的双重领导。领主们也许会背叛国王,加入另一个国家,或者单独立国,但是领主们不会背叛教庭,否则他们的权力将得不到承认,他们的部下也会视他们为异教徒,从而背弃他们。倘若领主背叛教庭,他们就会一无所有,甚至会性命不保。可以说罗马教庭治下的欧洲与达赖活佛治下的西藏,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很相似。在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下,对人民的统治是很严酷的,人民的肉体和灵魂都被套上了枷锁,人民无力反抗。所以西藏农奴制搞了一千多年,也没见过什么人民起义。欧洲中世纪也有上千年的黑暗,也没有大的民众暴动。欧洲的复苏是因为罗马教庭索取过重,连国王们丶领主们都受不了了,于是欧洲社会上层开始有了反抗情绪,而恰好此时,蒙古汗国强势来袭,欧洲人惨败。上帝扛不住蒙古铁骑,教庭的所有对策都失灵了,上帝信徒不给蒙古人磕头就会断头。于是教庭只好对蒙古铁骑屈服。如此一来罗马教庭声誉受损、威望下降,欧洲上层就抓住机会开始了宗教改革,分流了教庭的权力。当时很多欧洲有识之士开始醒悟,开始反思,于是欧洲“文艺复兴"就出现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逐渐摆乱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欧洲从此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一个比罗马帝国时期更为辉煌的时期。政教合一是邪恶的制度,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正是源于政教合一制度,和领主分封制。虽然如今的欧洲已是脱胎换骨,但是任处于分裂之中。黑暗的中世纪给欧洲造成的伤痛,并没有完全修复。在西方绘画,中世纪的的油画表现内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反映基督教统治。严格来说这个时期的油画不是现在使用油画材料,是使用"丹培拉"技法画画。发明油画颜料的漫长过渡时期,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为西方油画的前期。十五世纪佛兰德画家凡.爱克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油画材料,把油画发展到更加完美地步。中世纪之前,基督教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的斗争,公元313年,基督教才被合法化。当时,教权高于君权,这点和中国正相反。之后中世纪开始,一直是基督教统治欧洲长达一千的历史。所以绘画的表现内容题都是和基督教有关的内容。表现形式当然强化神的表现不是神圣,就是悲苦。呈现出僵硬的,程式化的形式,没有人情味,严肃麻木使人不寒而怵。著名的画作有《基督头像》,《圣母领报》等等都是些和基督教有关的,大多出自于《圣经》故事,表现天使和圣母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人间烟火世俗情感。这种形式到换来了独特的装饰性效果。中世纪时间太长,所以欧洲的文化艺术受中世纪影响太深,甚至于“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表现的内容题材大多受中世纪影响。
中世纪是欧洲传统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之一:西方人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时期为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上承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下启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近现代史。过去欧洲人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其称之为“黑暗时代”,而我国史学界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往往也直接沿用了欧洲史学界关于“黑暗时代”的定义。不能否认中世纪史的确有其黑暗的一面: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各种封建采邑,教权和王权之间、国王和贵族之间、贵族与贵族之间长期博弈交锋,因此酿成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宗教全面压制着思想体系的内容,控制着人们的经济生活,阻碍着市场经济世纪左右,社会上除了教士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之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世纪历史的另一面——事实上中世纪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取得了很多发展成就。中世纪最为重大的发展变化恐怕要数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3世纪左右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出现中衰的迹象,之后两大帝国都不同程度受到蛮族的侵袭——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罗马被称之为“蛮族入侵”。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诞生了一个个日耳曼人国家: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等等,不过这些日耳曼国家大多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并征服了高卢地区。然而在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瓜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重新统一法兰克,可达戈贝尔特一世依然没摆脱当时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缚——他将法兰克王国分成三个子王国: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基坦、奥斯特拉西亚。自己担任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的国王,两个儿子统治另外两个王国。不过达戈贝尔特一世没能料到他死后他的子孙们终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殆于国事,逐渐沦为了贵族大臣手中的提线木偶,被世人称为懒王。这一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宫相手中——宫相原为王宫的管家、国王的仆从。绝大多数宫相由国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贵族推选出来的。因为宫相地位显赫,逐渐成为控制王宫和军队的重要位置。732年10月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从而避免欧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这也为查理·马特本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赢得巨大声望。尽管如此查理·马特却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然而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承宫相之位后却对自己头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国王甚为不满。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题——自古以来权臣篡位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君权来自于上帝的背书,篡夺君位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在那个教权至上的年代没任何一个欧洲人敢于公然和教会为敌,因为这将意味着与全欧洲为敌。那么如何才能让教会支持自己的篡位行为呢?丕平开始为此冥思苦想。正当丕平冥思苦想之际上帝居然主动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尽管当时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那时因为在基督教王国面前教权对其境内的贵族和百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面对当时还是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寻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时的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教皇的使节就前来寻求法兰克的支持——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会势力的主动上门拜访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顺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良机,于是他通过地区主教向罗马教皇扎卡利亚斯捎去了口信:“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自然对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于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于是教皇答复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丕平的篡位行为开绿灯。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装客气了: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而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王希德里克则被剃掉头发,关进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和教会势力之间结成了共同统治欧洲的政治宗教联盟,然而这种联盟对身为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是毫无约束力的:两年后伦巴第人兵围教皇所在的罗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这是罗马教皇首次离开罗马城去拜会一名世俗君主,丕平亲自为教皇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国王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史蒂芬二世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同时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丕平承诺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却并不打算遵守诺言。756年丕平连续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把它夷为平地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丕平兑现了自己对教皇作出的承诺:将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为使“丕平献土”合法化,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的赠礼” 的丑闻——诡称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罗马城赠送给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属于教皇的领土还给教皇而已 。罗马教皇利用中世纪欧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不断强化自身权威,甚至一度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1077年1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教会和贵族的共同压力之下甚至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跪在冰天雪地里向教皇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时的教皇既是欧洲各国精神生活的绝对主宰,同时也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的世俗君主——教皇的领地正是当年丕平所献,后来教皇国的领地一度扩张到1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亚平宁半岛1/3左右的面积。丕平之子查理曼成功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尽管查理曼战功赫赫,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事实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拥有杰出的贡献: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让西欧的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恢复过来,这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中世纪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宗教教育机构。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书写体被创制出来。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也得到了初步的规范。查理曼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君主——据说他行军打仗时还常带着一些学者,以便随时向他们请教,而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会提问就已经是一门学问了。在查理曼大帝的推动下欧洲迎来了学术复兴的局面,后世称其为“加洛林文艺复兴”。直到58岁时已统一西欧的查理曼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功业——他写信给当时50岁但据说还风韵犹存的拜占庭女皇依伦娜,建议两人结婚,以统一全欧洲。然而不久之后依伦娜就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放逐,查理曼通过联姻统一欧洲的计划就此泡汤。查理曼不仅没能实现他统一欧洲的夙愿,他也终究没能摆脱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国分崩离析的命运:为避免自己死后帝国被瓜分的命运查理曼在生前明确指定自己的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继承整个帝国,然而路易去世后路易的3个儿子于843年8月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根据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兰克王国(843年-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年-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年-911年)三国,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萨克森。正是这些公国共同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而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首开这一先例的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这位亨利一世有一个“捕鸟者”的绰号,据说是因为他当选时还在专心致志地捕鸟。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还是故意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时拒绝了涂油礼,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没能得到教会的承认。而且严格意义上此时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帝国,所以亨利一世终其一生的头衔不过是德意志国王(king),而且还是未获教会承认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这一桂冠的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公元936年奥托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萨克森公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君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德意志国王。在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可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实力势均力敌之时推出来充门面的人物。就在奥托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就联合巴伐利亚、洛林等地的贵族造反作乱,这时奥托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贵族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巴伐利亚、洛林这些大贵族们上架空王权,下有心吞并其他中小贵族的封地,这就给王室利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奥托同中小贵族结成了反对大贵族的同盟,尽管这些中小贵族实力有限,可加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更何况背后还有身为国王的奥托的鼎力支持,于是他们很快就镇压了反对国王的大贵族叛乱: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 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然而这样做仅仅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紧接着奥托由出台了从根源上打击地方贵族的政策:937年奥托一世改传统的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这意味着德意志境内的任何公爵贵族死后其爵位的继承归属都必须获得王室的认可才能作数。与此同时奥托禁止公爵同教会势力接触,一面地方公爵同教会势力勾结起来反对自己。之后奥托综合运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联姻等手段把各公国的公爵都换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儿子,巴伐利亚归他弟弟,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由他亲自领导,德意志的局势看起来一切都掌握在奥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心生不满,于是联合大主教反对国王。在镇压了这一事件后奥托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于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的实权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奥托在成功解决内忧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外患:东面的马扎尔人是这一时期德意志面临的最大外患,而这一时期奥托也致力于向东欧扩张,两股势力之间注定将会发生冲突。公元950 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和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 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奥托御挂亲征在955年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由他率领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此战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奥托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这一传统肇始于公元961 年——这一年罗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威胁,于是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后者闻讯之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历史上也称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然而德意志第一帝国始终未能解决国内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发表的黄金诏书进一步确认了地方诸侯的自主权,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以致于德意志境内涌现出数百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直到19世纪晚期德意志才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公元400年罗马帝国面对如潮水般汹涌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将驻守不列颠的军团撤回高卢,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补了这一真空地带,这块土地逐渐被世人称之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击败的原住民凯尔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位于今英格兰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至今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然而此时的英格兰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征服过程中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以及凯尔特人都曾建立过属于自己的王国,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地区犹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般进入了一段各王国相互征战兼并的时代,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之后弱小的国家被吞并,最后剩下了七个较大的日耳曼国家——分别是: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公元829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短暂统一了英格兰七国,然而爱格伯特死后英格兰又陷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871年爱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雷德消灭了六国复辟势力并正式给自己加上英格兰国王的头衔,从此英格兰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统一国家的英格兰并没摆脱被新的入侵者征服的命运:1066年被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此后一部分诺曼人的血统也融合到英格兰人之中,甚至相当一段时间英格兰的统治阶层是说法语的。事实上如今的英国王室的血缘一直往上追溯的源头就是这位征服者威廉一世。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典型的中世纪封建国家:英格兰王室是来自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英格兰国王及其大臣使用的却是法语,同时他们还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历经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英格兰在失去欧洲大陆的领地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更为纯粹的民族国家——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英国不仅在与法国的博弈中形成了较为纯粹的民族国家,同时国王与贵族的博弈也对后来的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从此不经议会许可即使是国王也不得加征新税成为英国政治的一条既定规则——1640年查理一世正因为违背了这一原则而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百年战争同样对法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前的法国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采邑制度国家——法兰西境内有着大量贵族封地,而国王的权力受到相当的制约。战后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所有位于法国境内的英王领地,佛兰德斯、勃艮第等贵族封地也被法国国王控制,法国逐渐由一个封建贵族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开始向王权独尊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生活在法兰西大地上的人开始逐渐摈弃自己是哪家贵族的子民这种观念,转而认同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员,原本封建割据的法兰西大地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变。罗马帝国是一个单一制的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国、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政府,对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个很大的有利因素,所以罗马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罗马帝国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教庭。罗马教庭实施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1,罗马教庭拥有神权和政治解释权,欧洲大都在教庭统治之下,教皇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威,所有人都要向教庭交税,所有权贵的承袭都需要教庭的认可。2,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为多个小国,每一个小国又由很多领主共同构成。实际上就是大国之中又分为无数的小国。国王与教庭将领主们分为五等(公丶候、伯、子丶南)。领主拥有土地、人口、军队。领主臣服于国王,接受国王与教庭的双重领导。领主们也许会背叛国王,加入另一个国家,或者单独立国,但是领主们不会背叛教庭,否则他们的权力将得不到承认,他们的部下也会视他们为异教徒,从而背弃他们。倘若领主背叛教庭,他们就会一无所有,甚至会性命不保。可以说罗马教庭治下的欧洲与达赖活佛治下的西藏,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很相似。在政教合一的领主分封制下,对人民的统治是很严酷的,人民的肉体和灵魂都被套上了枷锁,人民无力反抗。所以西藏农奴制搞了一千多年,也没见过什么人民起义。欧洲中世纪也有上千年的黑暗,也没有大的民众暴动。欧洲的复苏是因为罗马教庭索取过重,连国王们丶领主们都受不了了,于是欧洲社会上层开始有了反抗情绪,而恰好此时,蒙古汗国强势来袭,欧洲人惨败。上帝扛不住蒙古铁骑,教庭的所有对策都失灵了,上帝信徒不给蒙古人磕头就会断头。于是教庭只好对蒙古铁骑屈服。如此一来罗马教庭声誉受损、威望下降,欧洲上层就抓住机会开始了宗教改革,分流了教庭的权力。当时很多欧洲有识之士开始醒悟,开始反思,于是欧洲“文艺复兴"就出现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逐渐摆乱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欧洲从此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一个比罗马帝国时期更为辉煌的时期。政教合一是邪恶的制度,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正是源于政教合一制度,和领主分封制。虽然如今的欧洲已是脱胎换骨,但是任处于分裂之中。黑暗的中世纪给欧洲造成的伤痛,并没有完全修复。在西方绘画,中世纪的的油画表现内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反映基督教统治。严格来说这个时期的油画不是现在使用油画材料,是使用"丹培拉"技法画画。发明油画颜料的漫长过渡时期,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为西方油画的前期。十五世纪佛兰德画家凡.爱克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油画材料,把油画发展到更加完美地步。中世纪之前,基督教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的斗争,公元313年,基督教才被合法化。当时,教权高于君权,这点和中国正相反。之后中世纪开始,一直是基督教统治欧洲长达一千的历史。所以绘画的表现内容题都是和基督教有关的内容。表现形式当然强化神的表现不是神圣,就是悲苦。呈现出僵硬的,程式化的形式,没有人情味,严肃麻木使人不寒而怵。著名的画作有《基督头像》,《圣母领报》等等都是些和基督教有关的,大多出自于《圣经》故事,表现天使和圣母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人间烟火世俗情感。这种形式到换来了独特的装饰性效果。中世纪时间太长,所以欧洲的文化艺术受中世纪影响太深,甚至于“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表现的内容题材大多受中世纪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们对生活生产的认识观察实践总结的不断提升,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艺术产生了。可以肯定的讲,艺术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紧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但是,有时候艺术发展并非是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的;有时候,艺术与时代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或者时代发展走在了艺术前面,或者艺术发展走在了时代前面。可以说,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艺术之间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史的里程碑,它不仅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而且对整个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发端于被人们称为“欧洲黑暗而漫长中世纪”的末端十四世纪,无论怎么说,都不能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确确实实是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再比如说,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法国,随着资本主义完成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矛盾剧增,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这个时期也不能称作是伟大的时代。但恰恰在这一时期,西方艺术以法国为中心得到了空前发展。继古典主义绘画之后,油画三大画派的另外两大画派印象主义画派和抽象主义画派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西方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产生伟大艺术的时代并非一定就是伟大时代,但其中必定酝酿或存在着产生伟大艺术的因素和条件。比如文艺复兴,是在人们经受了千年封建宗教神学统治束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十九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方艺术“黄金季”也是在变革动荡中各种思潮活跃的前提下出现的。只能说,艺术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无论这时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艺术的发展又会对时代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甚至是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伟大的时代中世纪攻略,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4,伟大时代中世纪后期怎么打 后期战斗打法攻略

外交方面过境协议--贸易协议--和平协议--军事同盟!过境协议:允许商队通过城市,不管有没有贸易。贸易协议:允许商队在本城交易。和平协议:清除城市所在地的战争迷雾,可以直接点城市外交。军事同盟:目前只知道以后可以在中立城市市长好感达到80以上,城市尊敬95以上,给钱要求城市加入本国。其他战斗方面的没有试过,期待小白鼠测试。科技方面生产,基础,军事生产方面,建议速出衣服或者奢侈品,其他产品以后再慢慢添加。基础方面,建议先出商队运输量翻倍,然后出仓储技术,最后出修路,剩下的在科技点有盈余的话随便点。军事方面,没有建议,主要是战斗模式简单。最下面一排就是各国特色兵种,需要在对应的区域才可以组建。战斗方面请别对这个期待太多,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兵种克制。斧头克长柄,长柄克骑兵,骑兵克远程,远程克斧头及钝器,大概就是这么个对应。这个系统也就比页游好那么一点点,真的是一点点!称号方面村长--商--商人--XX--XX--XX--XX--男爵--伯爵--侯爵--公爵--XX--XX,XX表示不记得了,以后补上!还有一些特殊称号,比如巴尔干王子,西班牙哈里发之类的,作用是所在板块区域城市、商队和部队全部显示,不管是什么外交关系。经济方面说白了就是跑商。在跑商之前,我们先了解下都有哪些商品:初级产品:木材、砖、水果、小麦、羊毛,这些产品每个城市都可以建。特产产品:鱼、盐、煤、铁、毛皮、蜂蜜、葡萄酒。在选中殖民者的时候按ALT就可以显示出大地图上的特产分布。这其中,鱼和盐只要城市靠海就可以生产,大地图上一般不显示。粗加工产品:特制品、面包、麦酒、布、陶器,肉。铁制品=铁+煤面包=小麦+蜂蜜麦酒=小麦布=羊毛陶器=煤肉=盐精加工产品:奢侈品和衣服奢侈品=铁制品+陶器衣服=布一个城市假如有对应的生产产品可以直接使用,例如我在A城建设了羊毛、布和衣服,那么衣服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但是前面说了这个游戏的重点在于跑商赚钱,同城交易的话我们是不能获得差额利润的。也就是说,在布-衣服这两个中间环节,商品是不存在流通的,所以也就没有差价利润,等于是白白使用。城市生产方面,简单介绍下安排,以奢侈品为例:A奢侈品,B铁制品、陶器,C铁、煤奢侈品就是以上这么个生产模式,那么我们为了增加商品的流通赚钱,可以这么安排生产:A-放在第一个城市生产,B-放在第2个城市生产,C-放在第3个城市。这么安排我们可以看到,A城市出产铁+煤---商队买进---B城市出售铁+煤---B城买进铁制品+陶器---C城市出售铁制品+陶器---C城市买进奢侈品----所有城市卖出。这就形成了一个简单循环,各个生产环节产品流通,我们既赚到了产品差价,又形成了以个完整产业链。其他粗加工和精加工的产品都可以以类似的方法形成产业链,这样跑商跑下去,钱来的是哗哗滴呀!当然,以上都是理论上,具体生产安排还是要看实际情况,但是方法是这么样!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原材料产地和产品产地不能相隔太多城市,最远大概在3个,也就是说A城市产原材料,最远可以在D城市生产,E城市的话会出现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一些个人心得:升级不要太猛,要看供需关系,升级资源前先看看所有城市里面的生产和消耗数据,我一般是消耗-生产gt;=15以上的时候才升。2.某些原材料如砖和木头,初始弄个2级就差不多了,后期很容易溢出。溢出的话就减少城市收入,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亏钱,任何产品生产满仓了都会占用大量的城市收入去储存。3.前期科技点都点生产里面,速出精加工产品,尤其是奢侈品,600块一个,战斗方面佣兵就够了敌人基本不怎么打你,可以中后期再考虑。PS:请容许我吐槽下:这个游戏真是简单的过分,游戏性没有深度挖掘,除了经济方面略微好点,其他4个方面就是简单粗暴的代名词。个人感觉开发商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把05年应该发售的游戏放在15年发售了。另:预购真是深坑,看感觉很不错的游戏,实际体验却有很大差别。各位想入正的朋友,入之前先去游侠三大妈之类的下个破解体验下再入吧
文章TAG:伟大的时代中世纪攻略  伟大时代中世纪攻略教程  系统上手玩法技巧指南  伟大  伟大的  时代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