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魏延,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作者:本站作者

1,历史三国的魏延简介是什么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刘备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其后又进拜镇北将军。 00:00 / 02:3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魏延,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2,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魏延是反贼。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魏延的故事:建兴六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出祁山,诸将认为可以用魏延、吴懿为先锋,但诸葛亮没有听从,选择让马谡统大众在前,结果导致了街亭之败。?建兴八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3,三国时期的魏延为什么会被刘禅杀死

魏延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演义中,大概能排到十三四的位置上。魏延的武艺与蜀汉五虎的水平很接近,但肯定比不上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咱们拿张飞来做个参照。魏延和张飞都曾经与马岱交过手。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要请战马超,但魏延跳出来了,想抢功。魏延与关羽的性格非常相似,比较自负矜高。他在雒城的时候就对黄忠很不服气,曾经与黄忠争抢先锋的位置,黄忠怒了,要与他比试武艺,魏延毫不畏惧,当场就要奉陪。 魏延当然不是个无脑莽汉,他即然敢于挑战黄忠,心里也是有底气的。这次去打马超,魏延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明抢,其实他内心对张飞也并不服气。但张飞脾气暴躁,诸葛亮也在场,魏延不敢得罪他俩。魏延抢先出发,遇到杨柏,不到十合就速败杨柏,正要追杀,却被马岱阻住。与杨柏交战,杨柏速败,当看到马岱时,魏延以为是马超,心里十分兴奋,怕张飞后面赶来抢功,魏延连通名报姓都顾不上了,立即冲上去就打,战不十合就击败了马岱。 与刚才战败杨柏的过程如出一辙,很相似,这就导致魏延犯了个思维惯性的错误,仍然追上去了。 没想到马岱玩阴的,魏延左臂挨了一箭。张飞正好赶到,挡住了马岱。魏延挨了箭,张飞在后面可看到眼里了,警惕起来,所以,张飞与马岱的交锋,心中是留着仔细的。 战不十合,马岱又败了,转身就跑。 张飞要追,被刘备喊住。刘备是担心张飞上当吃亏,其实没有必要,张飞已经留心了。张飞虽然性情暴躁,但他胆大心细,有了魏延的前车之鉴做榜样,张飞绝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说,魏延与张飞都在十合内打败了马岱,但不能因此这认为魏延的武艺与张飞不相上下。魏延是以为自己遇到了马超,急于抢功,全力以赴地作战。而张飞则是看到魏延中箭后,心里留着神,与马岱交战时就没有完全发力。 咱们再来看一下魏延的单挑战绩:魏延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数都不算很强,比较厉害的是姜维、庞德和张郃。由于魏延遇到姜维和张郃时都诈败,说明不了什么,咱们就只拿庞德来做个比较。魏延与庞德的大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虽然没有说到两人具体交锋的回合数,但即然是“正斗间”,也说明不是几个回合的问题。这次魏延又诈败了,悄悄绕到另一个方向,射了曹操一箭。而后,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也说明庞德发力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平,那么,推测魏延的武艺,应该与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应该和张郃差不多,略微低一些。
魏延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演义中,大概能排到十三四的位置上。魏延的武艺与蜀汉五虎的水平很接近,但肯定比不上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咱们拿张飞来做个参照。魏延和张飞都曾经与马岱交过手。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要请战马超,但魏延跳出来了,想抢功。魏延与关羽的性格非常相似,比较自负矜高。他在雒城的时候就对黄忠很不服气,曾经与黄忠争抢先锋的位置,黄忠怒了,要与他比试武艺,魏延毫不畏惧,当场就要奉陪。 魏延当然不是个无脑莽汉,他即然敢于挑战黄忠,心里也是有底气的。这次去打马超,魏延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明抢,其实他内心对张飞也并不服气。但张飞脾气暴躁,诸葛亮也在场,魏延不敢得罪他俩。魏延抢先出发,遇到杨柏,不到十合就速败杨柏,正要追杀,却被马岱阻住。与杨柏交战,杨柏速败,当看到马岱时,魏延以为是马超,心里十分兴奋,怕张飞后面赶来抢功,魏延连通名报姓都顾不上了,立即冲上去就打,战不十合就击败了马岱。 与刚才战败杨柏的过程如出一辙,很相似,这就导致魏延犯了个思维惯性的错误,仍然追上去了。 没想到马岱玩阴的,魏延左臂挨了一箭。张飞正好赶到,挡住了马岱。魏延挨了箭,张飞在后面可看到眼里了,警惕起来,所以,张飞与马岱的交锋,心中是留着仔细的。 战不十合,马岱又败了,转身就跑。 张飞要追,被刘备喊住。刘备是担心张飞上当吃亏,其实没有必要,张飞已经留心了。张飞虽然性情暴躁,但他胆大心细,有了魏延的前车之鉴做榜样,张飞绝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说,魏延与张飞都在十合内打败了马岱,但不能因此这认为魏延的武艺与张飞不相上下。魏延是以为自己遇到了马超,急于抢功,全力以赴地作战。而张飞则是看到魏延中箭后,心里留着神,与马岱交战时就没有完全发力。 咱们再来看一下魏延的单挑战绩:魏延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数都不算很强,比较厉害的是姜维、庞德和张郃。由于魏延遇到姜维和张郃时都诈败,说明不了什么,咱们就只拿庞德来做个比较。魏延与庞德的大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虽然没有说到两人具体交锋的回合数,但即然是“正斗间”,也说明不是几个回合的问题。这次魏延又诈败了,悄悄绕到另一个方向,射了曹操一箭。而后,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也说明庞德发力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平,那么,推测魏延的武艺,应该与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应该和张郃差不多,略微低一些。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在历史上其实是真的好。感觉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有点儿带资入组的味道。因为机会太多,照顾太多,提拔太多了。早年魏延名不经传,跟着刘备一起进入益州。谁也想不到,汉中太守的位置,刘备会留给魏延这个后起之秀。这可把张飞的老脸给丢惨了。魏延倒也很称职,在镇守汉中时,基本没出什么差错。刘备称帝以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以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可以说魏延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但是我们要知道,刘禅登基,也预示着诸葛亮掌权。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那是非常不满意的,他能不给魏延穿小鞋吗?一、诸葛亮北伐期间,各种提拔魏延。诸葛亮要北伐,第一站就是前往魏延镇守的汉中。他到了汉中以后,立刻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还没立功,就给一堆官职,这是什么操作?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首先就是丞相司马。这属于丞相府的官职,也就是告诉魏延,以后跟着我混,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这是把魏延当成自己人来看待了。其次凉州刺史。当时凉州还没打下来,还不是蜀汉的地盘。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激励魏延,打下凉州,这块地盘就是他魏延的了!为啥不激励别人呢?可见诸葛亮十分看重魏延。魏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甭提多兴奋了,二话不说就在战场上立功了。当时曹魏大军来袭,恰好碰上了魏延的部队。最终魏延一顿操作猛如虎,击败郭淮和费瑶,立下大功。这个时候诸葛亮再次没有吝啬自己的奖赏,他将魏延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假节,进爵南郑侯。这几个职位和爵位,又有什么说法呢?第一,前军师。这职位也是丞相府的官职,等于是告诉魏延:你小子在我心目中又进了一步,跟着我好好混,好日子不远了!第二,征西大将军。这是朝廷的官职,地位相当高。在汉朝,四征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仅仅在三公之下。而征西大将军又是征西将军中的佼佼者。第三,假节。这玩意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不用请命就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人。这权力就太大了,手下几万人的生死都掌握在了魏延手里。第四,南郑侯。汉朝的列侯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等几个等级,其中县侯是最牛的。南郑侯便是县侯。而且南郑是汉中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可见魏延的南郑侯比一般的县侯地位还要特殊一些。从这些提拔,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实在是太喜欢魏延了。甚至有打算将魏延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想法。二、诸葛亮还总袒护魏延。魏延这个人是武将出身,他跟关羽十分类似,脾气不是很好。而且魏延十分瞧不起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假把式。比如说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杨仪,就总是跟魏延吵架。杨仪是读书人,又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可是魏延从来不让着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有时候双方吵急了眼,魏延甚至拿把刀过来威胁杨仪,吓得杨仪当场痛哭流涕。杨仪再不济,好歹也是个大男人,还是诸葛亮的心腹,当众被吓哭是什么感觉?可是诸葛亮却没有为杨仪打抱不平。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刘琰就跟着刘备混了。等到刘禅登基以后,刘琰一路高升,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都是要比魏延高的!可是当刘琰和魏延吵架以后,诸葛亮不仅不帮着刘琰,反而把刘琰骂了一顿,甚至让他主动道歉。刘琰被气坏了,但还是认怂,选择写信给诸葛亮道歉。不过从此以后,刘琰就有点儿神志不清了。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袒护魏延。他或许希望用这种方式,将魏延真正纳入自己的队伍中来,成为自己的嫡系。三、为啥谣传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呢?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说他有反骨。这件事影响深远,以至于明清时期,查反骨很严格,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脑袋睡成了个大扁头,至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之所以罗贯中会觉得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是因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子午谷奇谋。早年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征时,就提出过自己带着1万人马从子午谷攻入关中,最后再跟诸葛亮相会于潼关。这事儿倒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诸葛亮知道蜀汉的本钱不多,万一折本,得不偿失,而且魏延人才难得,蜀汉尤其缺少这样的人才。而且魏延孤军深入,如果诸葛亮大军无法及时从大路绕道前往关中,那魏延不就完犊子了嘛!所以诸葛亮一直不答应这件事,这使得魏延很郁闷。因此魏延常常觉得诸葛亮胆子小,而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二,杨仪借诸葛亮的名义诛杀魏延。此前说过,杨仪跟魏延关系很差。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便以诸葛亮的名义下令,全军退回成都,同时让魏延断后。不知道杨仪有没有夹带私货,全军撤退应该是诸葛亮的命令,可让魏延断后,是否是诸葛亮的命令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果然魏延大怒,认为受到了杨仪的摆布,索性就带兵赶到了杨仪大军前面,甚至烧了部分栈道,不允许大军撤退。这下子算是犯了众怒了!大家都以为魏延谋反了,所以杨仪便派遣马岱砍了魏延的脑袋。甚至诛灭了魏延三族。其实魏延压根就没有谋反的心思,他只是不服气杨仪带队罢了。结果酿成大祸,这事儿跟诸葛亮压根没啥关系,人家都走了,你杨仪还要让他背锅,合适吗?总结:谣言很可怕。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最正确的办法。你看看谣言多可怕?就是因为有人谣传魏延有投降曹魏的倾向,所以罗贯中老爷子就彻底否定了诸葛亮和魏延的良好关系。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其实两个人的关系别提多好了,要是诸葛亮能坚持一段时间,再打磨一下魏延的性格,说不定魏延就是诸葛亮最理想的接班人。当然了,魏延的行事作风,的确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参考资料:《三国志》
魏延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演义中,大概能排到十三四的位置上。魏延的武艺与蜀汉五虎的水平很接近,但肯定比不上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咱们拿张飞来做个参照。魏延和张飞都曾经与马岱交过手。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要请战马超,但魏延跳出来了,想抢功。魏延与关羽的性格非常相似,比较自负矜高。他在雒城的时候就对黄忠很不服气,曾经与黄忠争抢先锋的位置,黄忠怒了,要与他比试武艺,魏延毫不畏惧,当场就要奉陪。 魏延当然不是个无脑莽汉,他即然敢于挑战黄忠,心里也是有底气的。这次去打马超,魏延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明抢,其实他内心对张飞也并不服气。但张飞脾气暴躁,诸葛亮也在场,魏延不敢得罪他俩。魏延抢先出发,遇到杨柏,不到十合就速败杨柏,正要追杀,却被马岱阻住。与杨柏交战,杨柏速败,当看到马岱时,魏延以为是马超,心里十分兴奋,怕张飞后面赶来抢功,魏延连通名报姓都顾不上了,立即冲上去就打,战不十合就击败了马岱。 与刚才战败杨柏的过程如出一辙,很相似,这就导致魏延犯了个思维惯性的错误,仍然追上去了。 没想到马岱玩阴的,魏延左臂挨了一箭。张飞正好赶到,挡住了马岱。魏延挨了箭,张飞在后面可看到眼里了,警惕起来,所以,张飞与马岱的交锋,心中是留着仔细的。 战不十合,马岱又败了,转身就跑。 张飞要追,被刘备喊住。刘备是担心张飞上当吃亏,其实没有必要,张飞已经留心了。张飞虽然性情暴躁,但他胆大心细,有了魏延的前车之鉴做榜样,张飞绝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说,魏延与张飞都在十合内打败了马岱,但不能因此这认为魏延的武艺与张飞不相上下。魏延是以为自己遇到了马超,急于抢功,全力以赴地作战。而张飞则是看到魏延中箭后,心里留着神,与马岱交战时就没有完全发力。 咱们再来看一下魏延的单挑战绩:魏延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数都不算很强,比较厉害的是姜维、庞德和张郃。由于魏延遇到姜维和张郃时都诈败,说明不了什么,咱们就只拿庞德来做个比较。魏延与庞德的大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虽然没有说到两人具体交锋的回合数,但即然是“正斗间”,也说明不是几个回合的问题。这次魏延又诈败了,悄悄绕到另一个方向,射了曹操一箭。而后,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也说明庞德发力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平,那么,推测魏延的武艺,应该与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应该和张郃差不多,略微低一些。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在历史上其实是真的好。感觉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有点儿带资入组的味道。因为机会太多,照顾太多,提拔太多了。早年魏延名不经传,跟着刘备一起进入益州。谁也想不到,汉中太守的位置,刘备会留给魏延这个后起之秀。这可把张飞的老脸给丢惨了。魏延倒也很称职,在镇守汉中时,基本没出什么差错。刘备称帝以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以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可以说魏延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但是我们要知道,刘禅登基,也预示着诸葛亮掌权。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那是非常不满意的,他能不给魏延穿小鞋吗?一、诸葛亮北伐期间,各种提拔魏延。诸葛亮要北伐,第一站就是前往魏延镇守的汉中。他到了汉中以后,立刻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还没立功,就给一堆官职,这是什么操作?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首先就是丞相司马。这属于丞相府的官职,也就是告诉魏延,以后跟着我混,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这是把魏延当成自己人来看待了。其次凉州刺史。当时凉州还没打下来,还不是蜀汉的地盘。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激励魏延,打下凉州,这块地盘就是他魏延的了!为啥不激励别人呢?可见诸葛亮十分看重魏延。魏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甭提多兴奋了,二话不说就在战场上立功了。当时曹魏大军来袭,恰好碰上了魏延的部队。最终魏延一顿操作猛如虎,击败郭淮和费瑶,立下大功。这个时候诸葛亮再次没有吝啬自己的奖赏,他将魏延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假节,进爵南郑侯。这几个职位和爵位,又有什么说法呢?第一,前军师。这职位也是丞相府的官职,等于是告诉魏延:你小子在我心目中又进了一步,跟着我好好混,好日子不远了!第二,征西大将军。这是朝廷的官职,地位相当高。在汉朝,四征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仅仅在三公之下。而征西大将军又是征西将军中的佼佼者。第三,假节。这玩意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不用请命就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人。这权力就太大了,手下几万人的生死都掌握在了魏延手里。第四,南郑侯。汉朝的列侯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等几个等级,其中县侯是最牛的。南郑侯便是县侯。而且南郑是汉中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可见魏延的南郑侯比一般的县侯地位还要特殊一些。从这些提拔,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实在是太喜欢魏延了。甚至有打算将魏延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想法。二、诸葛亮还总袒护魏延。魏延这个人是武将出身,他跟关羽十分类似,脾气不是很好。而且魏延十分瞧不起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假把式。比如说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杨仪,就总是跟魏延吵架。杨仪是读书人,又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可是魏延从来不让着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有时候双方吵急了眼,魏延甚至拿把刀过来威胁杨仪,吓得杨仪当场痛哭流涕。杨仪再不济,好歹也是个大男人,还是诸葛亮的心腹,当众被吓哭是什么感觉?可是诸葛亮却没有为杨仪打抱不平。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刘琰就跟着刘备混了。等到刘禅登基以后,刘琰一路高升,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都是要比魏延高的!可是当刘琰和魏延吵架以后,诸葛亮不仅不帮着刘琰,反而把刘琰骂了一顿,甚至让他主动道歉。刘琰被气坏了,但还是认怂,选择写信给诸葛亮道歉。不过从此以后,刘琰就有点儿神志不清了。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袒护魏延。他或许希望用这种方式,将魏延真正纳入自己的队伍中来,成为自己的嫡系。三、为啥谣传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呢?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说他有反骨。这件事影响深远,以至于明清时期,查反骨很严格,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脑袋睡成了个大扁头,至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之所以罗贯中会觉得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是因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子午谷奇谋。早年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征时,就提出过自己带着1万人马从子午谷攻入关中,最后再跟诸葛亮相会于潼关。这事儿倒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诸葛亮知道蜀汉的本钱不多,万一折本,得不偿失,而且魏延人才难得,蜀汉尤其缺少这样的人才。而且魏延孤军深入,如果诸葛亮大军无法及时从大路绕道前往关中,那魏延不就完犊子了嘛!所以诸葛亮一直不答应这件事,这使得魏延很郁闷。因此魏延常常觉得诸葛亮胆子小,而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二,杨仪借诸葛亮的名义诛杀魏延。此前说过,杨仪跟魏延关系很差。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便以诸葛亮的名义下令,全军退回成都,同时让魏延断后。不知道杨仪有没有夹带私货,全军撤退应该是诸葛亮的命令,可让魏延断后,是否是诸葛亮的命令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果然魏延大怒,认为受到了杨仪的摆布,索性就带兵赶到了杨仪大军前面,甚至烧了部分栈道,不允许大军撤退。这下子算是犯了众怒了!大家都以为魏延谋反了,所以杨仪便派遣马岱砍了魏延的脑袋。甚至诛灭了魏延三族。其实魏延压根就没有谋反的心思,他只是不服气杨仪带队罢了。结果酿成大祸,这事儿跟诸葛亮压根没啥关系,人家都走了,你杨仪还要让他背锅,合适吗?总结:谣言很可怕。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最正确的办法。你看看谣言多可怕?就是因为有人谣传魏延有投降曹魏的倾向,所以罗贯中老爷子就彻底否定了诸葛亮和魏延的良好关系。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其实两个人的关系别提多好了,要是诸葛亮能坚持一段时间,再打磨一下魏延的性格,说不定魏延就是诸葛亮最理想的接班人。当然了,魏延的行事作风,的确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参考资料:《三国志》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其实魏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正史上的蜀汉名将魏延到底有多厉害?很明显,魏延被罗贯中写残了,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依靠背叛主公打开城门投降给刘备的,赤壁之战后,蜀地的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去抵御张鲁,这个时候魏延以部曲追随刘备,为刘备所看重。为什么刘备在遇到魏延的时候就被看重呢?这就要说说部曲是什么意思了,部曲说白了就是私军,魏延能够拥有部曲,很可能是蜀地的一个小军阀,本身就有一定的实力,又是带着私兵来投靠的,相当于入股了。当时孟达以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给封侯了,封侯在汉朝是一个相当。刘备取代刘璋之后,开始攻打汉中,由于关羽要镇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竟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当时很多人都不服,因为刘备起兵很早,辗转的地方很多,魏延算是最后投靠他的,资历太浅,年纪也不大,但是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驻守汉中的话,来犯之敌十万人之内,我都能干掉,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只能防守了,这句话还是挺霸气的,事实上,魏延镇守期间,汉中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充满了很大的悲伤,也导致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谈。魏延的死,离不开诸葛亮,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面后,决定挥师北伐,当时魏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这个建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这个计谋已经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案例,引起很大的影响。假如真如魏延所说,不过五千兵马,就可以冒险一试,诸葛亮为何拒绝呢?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如果展开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条计谋,也算是充满了很多奇谋的地方,能够使得出其不意,在北伐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然而以当时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想要以这种方式赢得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因为粮食供给不上而不得不无功而返,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场远足,没有激烈的画面,只有长途的跋涉。假如诸葛亮真的能够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魏延。陈寿曾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自然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过于谨慎,是其拒绝奇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针对性格上的缺点,诸葛亮是自知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关于诸葛亮的谨慎,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了“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个仗还怎么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被人知己知彼,那还有胜利的可能嘛!刘备死后,蜀汉没有任何建树,这个锅应该诸葛亮来背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以当时蜀汉与曹魏政权的国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刘备即使是光杆司令,也能屡屡创造奇迹,当时依然能够从曹操手上取得汉中之地。而诸葛亮带领一个偌大的蜀汉政权,结果是多年北伐,无功而返,我看不止是军事上的奇谋为短,即使是在治理内政上,也不见得如何。假如诸葛亮真的是能人,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人才荒的局面?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的。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跟赵括差不多,不是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嘴上功夫远远大于手上的功夫。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出现内讧,差点没能退回蜀地就报废了,带兵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失败了。
魏延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演义中,大概能排到十三四的位置上。魏延的武艺与蜀汉五虎的水平很接近,但肯定比不上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咱们拿张飞来做个参照。魏延和张飞都曾经与马岱交过手。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要请战马超,但魏延跳出来了,想抢功。魏延与关羽的性格非常相似,比较自负矜高。他在雒城的时候就对黄忠很不服气,曾经与黄忠争抢先锋的位置,黄忠怒了,要与他比试武艺,魏延毫不畏惧,当场就要奉陪。 魏延当然不是个无脑莽汉,他即然敢于挑战黄忠,心里也是有底气的。这次去打马超,魏延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明抢,其实他内心对张飞也并不服气。但张飞脾气暴躁,诸葛亮也在场,魏延不敢得罪他俩。魏延抢先出发,遇到杨柏,不到十合就速败杨柏,正要追杀,却被马岱阻住。与杨柏交战,杨柏速败,当看到马岱时,魏延以为是马超,心里十分兴奋,怕张飞后面赶来抢功,魏延连通名报姓都顾不上了,立即冲上去就打,战不十合就击败了马岱。 与刚才战败杨柏的过程如出一辙,很相似,这就导致魏延犯了个思维惯性的错误,仍然追上去了。 没想到马岱玩阴的,魏延左臂挨了一箭。张飞正好赶到,挡住了马岱。魏延挨了箭,张飞在后面可看到眼里了,警惕起来,所以,张飞与马岱的交锋,心中是留着仔细的。 战不十合,马岱又败了,转身就跑。 张飞要追,被刘备喊住。刘备是担心张飞上当吃亏,其实没有必要,张飞已经留心了。张飞虽然性情暴躁,但他胆大心细,有了魏延的前车之鉴做榜样,张飞绝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说,魏延与张飞都在十合内打败了马岱,但不能因此这认为魏延的武艺与张飞不相上下。魏延是以为自己遇到了马超,急于抢功,全力以赴地作战。而张飞则是看到魏延中箭后,心里留着神,与马岱交战时就没有完全发力。 咱们再来看一下魏延的单挑战绩:魏延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数都不算很强,比较厉害的是姜维、庞德和张郃。由于魏延遇到姜维和张郃时都诈败,说明不了什么,咱们就只拿庞德来做个比较。魏延与庞德的大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虽然没有说到两人具体交锋的回合数,但即然是“正斗间”,也说明不是几个回合的问题。这次魏延又诈败了,悄悄绕到另一个方向,射了曹操一箭。而后,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也说明庞德发力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平,那么,推测魏延的武艺,应该与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应该和张郃差不多,略微低一些。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在历史上其实是真的好。感觉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有点儿带资入组的味道。因为机会太多,照顾太多,提拔太多了。早年魏延名不经传,跟着刘备一起进入益州。谁也想不到,汉中太守的位置,刘备会留给魏延这个后起之秀。这可把张飞的老脸给丢惨了。魏延倒也很称职,在镇守汉中时,基本没出什么差错。刘备称帝以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以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可以说魏延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但是我们要知道,刘禅登基,也预示着诸葛亮掌权。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那是非常不满意的,他能不给魏延穿小鞋吗?一、诸葛亮北伐期间,各种提拔魏延。诸葛亮要北伐,第一站就是前往魏延镇守的汉中。他到了汉中以后,立刻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还没立功,就给一堆官职,这是什么操作?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首先就是丞相司马。这属于丞相府的官职,也就是告诉魏延,以后跟着我混,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这是把魏延当成自己人来看待了。其次凉州刺史。当时凉州还没打下来,还不是蜀汉的地盘。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激励魏延,打下凉州,这块地盘就是他魏延的了!为啥不激励别人呢?可见诸葛亮十分看重魏延。魏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甭提多兴奋了,二话不说就在战场上立功了。当时曹魏大军来袭,恰好碰上了魏延的部队。最终魏延一顿操作猛如虎,击败郭淮和费瑶,立下大功。这个时候诸葛亮再次没有吝啬自己的奖赏,他将魏延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假节,进爵南郑侯。这几个职位和爵位,又有什么说法呢?第一,前军师。这职位也是丞相府的官职,等于是告诉魏延:你小子在我心目中又进了一步,跟着我好好混,好日子不远了!第二,征西大将军。这是朝廷的官职,地位相当高。在汉朝,四征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仅仅在三公之下。而征西大将军又是征西将军中的佼佼者。第三,假节。这玩意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不用请命就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人。这权力就太大了,手下几万人的生死都掌握在了魏延手里。第四,南郑侯。汉朝的列侯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等几个等级,其中县侯是最牛的。南郑侯便是县侯。而且南郑是汉中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可见魏延的南郑侯比一般的县侯地位还要特殊一些。从这些提拔,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实在是太喜欢魏延了。甚至有打算将魏延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想法。二、诸葛亮还总袒护魏延。魏延这个人是武将出身,他跟关羽十分类似,脾气不是很好。而且魏延十分瞧不起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假把式。比如说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杨仪,就总是跟魏延吵架。杨仪是读书人,又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可是魏延从来不让着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有时候双方吵急了眼,魏延甚至拿把刀过来威胁杨仪,吓得杨仪当场痛哭流涕。杨仪再不济,好歹也是个大男人,还是诸葛亮的心腹,当众被吓哭是什么感觉?可是诸葛亮却没有为杨仪打抱不平。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刘琰就跟着刘备混了。等到刘禅登基以后,刘琰一路高升,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都是要比魏延高的!可是当刘琰和魏延吵架以后,诸葛亮不仅不帮着刘琰,反而把刘琰骂了一顿,甚至让他主动道歉。刘琰被气坏了,但还是认怂,选择写信给诸葛亮道歉。不过从此以后,刘琰就有点儿神志不清了。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袒护魏延。他或许希望用这种方式,将魏延真正纳入自己的队伍中来,成为自己的嫡系。三、为啥谣传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呢?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说他有反骨。这件事影响深远,以至于明清时期,查反骨很严格,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脑袋睡成了个大扁头,至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之所以罗贯中会觉得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是因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子午谷奇谋。早年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征时,就提出过自己带着1万人马从子午谷攻入关中,最后再跟诸葛亮相会于潼关。这事儿倒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诸葛亮知道蜀汉的本钱不多,万一折本,得不偿失,而且魏延人才难得,蜀汉尤其缺少这样的人才。而且魏延孤军深入,如果诸葛亮大军无法及时从大路绕道前往关中,那魏延不就完犊子了嘛!所以诸葛亮一直不答应这件事,这使得魏延很郁闷。因此魏延常常觉得诸葛亮胆子小,而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二,杨仪借诸葛亮的名义诛杀魏延。此前说过,杨仪跟魏延关系很差。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便以诸葛亮的名义下令,全军退回成都,同时让魏延断后。不知道杨仪有没有夹带私货,全军撤退应该是诸葛亮的命令,可让魏延断后,是否是诸葛亮的命令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果然魏延大怒,认为受到了杨仪的摆布,索性就带兵赶到了杨仪大军前面,甚至烧了部分栈道,不允许大军撤退。这下子算是犯了众怒了!大家都以为魏延谋反了,所以杨仪便派遣马岱砍了魏延的脑袋。甚至诛灭了魏延三族。其实魏延压根就没有谋反的心思,他只是不服气杨仪带队罢了。结果酿成大祸,这事儿跟诸葛亮压根没啥关系,人家都走了,你杨仪还要让他背锅,合适吗?总结:谣言很可怕。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最正确的办法。你看看谣言多可怕?就是因为有人谣传魏延有投降曹魏的倾向,所以罗贯中老爷子就彻底否定了诸葛亮和魏延的良好关系。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其实两个人的关系别提多好了,要是诸葛亮能坚持一段时间,再打磨一下魏延的性格,说不定魏延就是诸葛亮最理想的接班人。当然了,魏延的行事作风,的确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参考资料:《三国志》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其实魏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正史上的蜀汉名将魏延到底有多厉害?很明显,魏延被罗贯中写残了,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依靠背叛主公打开城门投降给刘备的,赤壁之战后,蜀地的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去抵御张鲁,这个时候魏延以部曲追随刘备,为刘备所看重。为什么刘备在遇到魏延的时候就被看重呢?这就要说说部曲是什么意思了,部曲说白了就是私军,魏延能够拥有部曲,很可能是蜀地的一个小军阀,本身就有一定的实力,又是带着私兵来投靠的,相当于入股了。当时孟达以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给封侯了,封侯在汉朝是一个相当。刘备取代刘璋之后,开始攻打汉中,由于关羽要镇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竟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当时很多人都不服,因为刘备起兵很早,辗转的地方很多,魏延算是最后投靠他的,资历太浅,年纪也不大,但是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驻守汉中的话,来犯之敌十万人之内,我都能干掉,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只能防守了,这句话还是挺霸气的,事实上,魏延镇守期间,汉中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充满了很大的悲伤,也导致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谈。魏延的死,离不开诸葛亮,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面后,决定挥师北伐,当时魏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这个建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这个计谋已经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案例,引起很大的影响。假如真如魏延所说,不过五千兵马,就可以冒险一试,诸葛亮为何拒绝呢?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如果展开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条计谋,也算是充满了很多奇谋的地方,能够使得出其不意,在北伐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然而以当时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想要以这种方式赢得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因为粮食供给不上而不得不无功而返,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场远足,没有激烈的画面,只有长途的跋涉。假如诸葛亮真的能够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魏延。陈寿曾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自然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过于谨慎,是其拒绝奇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针对性格上的缺点,诸葛亮是自知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关于诸葛亮的谨慎,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了“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个仗还怎么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被人知己知彼,那还有胜利的可能嘛!刘备死后,蜀汉没有任何建树,这个锅应该诸葛亮来背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以当时蜀汉与曹魏政权的国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刘备即使是光杆司令,也能屡屡创造奇迹,当时依然能够从曹操手上取得汉中之地。而诸葛亮带领一个偌大的蜀汉政权,结果是多年北伐,无功而返,我看不止是军事上的奇谋为短,即使是在治理内政上,也不见得如何。假如诸葛亮真的是能人,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人才荒的局面?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的。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跟赵括差不多,不是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嘴上功夫远远大于手上的功夫。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出现内讧,差点没能退回蜀地就报废了,带兵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失败了。魏延当时应该没有起反心,不过他的行为和造反也没什么区别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时,自知时日不久,于是开始着手安排后事。诸葛亮担心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自己死了以后谁来接管北伐的蜀军;二是魏军可能追击,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将魏延脾气桀骜不驯,除了自己之外无人可制,自己死后由其他人接管蜀军难以节制魏延。其中这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本来此时蜀军军中武将中以魏延官职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军的话,那么也不用担心接管者能不能节制魏延了。然而魏延虽然骁勇,可是脾气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关系极差,甚至能在开军务会议时公然拔剑相向,这么一个人显然并不适合独掌军权。所以诸葛亮最终决定由长史杨仪接管部队,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协助他领军,魏延则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考虑到魏延可能抗命,诸葛亮还交代必要的话大军自行撤退,魏延就让他自己行事。诸葛亮这个安排可以说煞费苦心,这样即使魏延拒绝服从杨仪的命令,那么也不至于被人当做造反,事后还有挽回余地。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抗命,而且还打算夺取兵权。在夺取兵权失败以后,魏延又率军攻打杨仪,想杀死杨仪。魏延此举纯粹是肌肉快过大脑的本能反应,并非真的想谋反。问题是他的举动在任何一个朝代里,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属于典型的造反行为。此时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实已经没有区别了。所以在刘禅收到杨仪和魏延互相弹劾对方的表章后,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时,董允和蒋琬都支持杨仪。刘禅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配合杨仪攻打魏延。魏延的命运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就注定了。
魏延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演义中,大概能排到十三四的位置上。魏延的武艺与蜀汉五虎的水平很接近,但肯定比不上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咱们拿张飞来做个参照。魏延和张飞都曾经与马岱交过手。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要请战马超,但魏延跳出来了,想抢功。魏延与关羽的性格非常相似,比较自负矜高。他在雒城的时候就对黄忠很不服气,曾经与黄忠争抢先锋的位置,黄忠怒了,要与他比试武艺,魏延毫不畏惧,当场就要奉陪。 魏延当然不是个无脑莽汉,他即然敢于挑战黄忠,心里也是有底气的。这次去打马超,魏延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明抢,其实他内心对张飞也并不服气。但张飞脾气暴躁,诸葛亮也在场,魏延不敢得罪他俩。魏延抢先出发,遇到杨柏,不到十合就速败杨柏,正要追杀,却被马岱阻住。与杨柏交战,杨柏速败,当看到马岱时,魏延以为是马超,心里十分兴奋,怕张飞后面赶来抢功,魏延连通名报姓都顾不上了,立即冲上去就打,战不十合就击败了马岱。 与刚才战败杨柏的过程如出一辙,很相似,这就导致魏延犯了个思维惯性的错误,仍然追上去了。 没想到马岱玩阴的,魏延左臂挨了一箭。张飞正好赶到,挡住了马岱。魏延挨了箭,张飞在后面可看到眼里了,警惕起来,所以,张飞与马岱的交锋,心中是留着仔细的。 战不十合,马岱又败了,转身就跑。 张飞要追,被刘备喊住。刘备是担心张飞上当吃亏,其实没有必要,张飞已经留心了。张飞虽然性情暴躁,但他胆大心细,有了魏延的前车之鉴做榜样,张飞绝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说,魏延与张飞都在十合内打败了马岱,但不能因此这认为魏延的武艺与张飞不相上下。魏延是以为自己遇到了马超,急于抢功,全力以赴地作战。而张飞则是看到魏延中箭后,心里留着神,与马岱交战时就没有完全发力。 咱们再来看一下魏延的单挑战绩:魏延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数都不算很强,比较厉害的是姜维、庞德和张郃。由于魏延遇到姜维和张郃时都诈败,说明不了什么,咱们就只拿庞德来做个比较。魏延与庞德的大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虽然没有说到两人具体交锋的回合数,但即然是“正斗间”,也说明不是几个回合的问题。这次魏延又诈败了,悄悄绕到另一个方向,射了曹操一箭。而后,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也说明庞德发力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平,那么,推测魏延的武艺,应该与五虎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应该和张郃差不多,略微低一些。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在历史上其实是真的好。感觉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有点儿带资入组的味道。因为机会太多,照顾太多,提拔太多了。早年魏延名不经传,跟着刘备一起进入益州。谁也想不到,汉中太守的位置,刘备会留给魏延这个后起之秀。这可把张飞的老脸给丢惨了。魏延倒也很称职,在镇守汉中时,基本没出什么差错。刘备称帝以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以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可以说魏延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但是我们要知道,刘禅登基,也预示着诸葛亮掌权。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那是非常不满意的,他能不给魏延穿小鞋吗?一、诸葛亮北伐期间,各种提拔魏延。诸葛亮要北伐,第一站就是前往魏延镇守的汉中。他到了汉中以后,立刻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还没立功,就给一堆官职,这是什么操作?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首先就是丞相司马。这属于丞相府的官职,也就是告诉魏延,以后跟着我混,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这是把魏延当成自己人来看待了。其次凉州刺史。当时凉州还没打下来,还不是蜀汉的地盘。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激励魏延,打下凉州,这块地盘就是他魏延的了!为啥不激励别人呢?可见诸葛亮十分看重魏延。魏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甭提多兴奋了,二话不说就在战场上立功了。当时曹魏大军来袭,恰好碰上了魏延的部队。最终魏延一顿操作猛如虎,击败郭淮和费瑶,立下大功。这个时候诸葛亮再次没有吝啬自己的奖赏,他将魏延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假节,进爵南郑侯。这几个职位和爵位,又有什么说法呢?第一,前军师。这职位也是丞相府的官职,等于是告诉魏延:你小子在我心目中又进了一步,跟着我好好混,好日子不远了!第二,征西大将军。这是朝廷的官职,地位相当高。在汉朝,四征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仅仅在三公之下。而征西大将军又是征西将军中的佼佼者。第三,假节。这玩意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不用请命就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人。这权力就太大了,手下几万人的生死都掌握在了魏延手里。第四,南郑侯。汉朝的列侯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等几个等级,其中县侯是最牛的。南郑侯便是县侯。而且南郑是汉中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可见魏延的南郑侯比一般的县侯地位还要特殊一些。从这些提拔,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实在是太喜欢魏延了。甚至有打算将魏延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想法。二、诸葛亮还总袒护魏延。魏延这个人是武将出身,他跟关羽十分类似,脾气不是很好。而且魏延十分瞧不起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假把式。比如说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杨仪,就总是跟魏延吵架。杨仪是读书人,又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可是魏延从来不让着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有时候双方吵急了眼,魏延甚至拿把刀过来威胁杨仪,吓得杨仪当场痛哭流涕。杨仪再不济,好歹也是个大男人,还是诸葛亮的心腹,当众被吓哭是什么感觉?可是诸葛亮却没有为杨仪打抱不平。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刘琰就跟着刘备混了。等到刘禅登基以后,刘琰一路高升,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都是要比魏延高的!可是当刘琰和魏延吵架以后,诸葛亮不仅不帮着刘琰,反而把刘琰骂了一顿,甚至让他主动道歉。刘琰被气坏了,但还是认怂,选择写信给诸葛亮道歉。不过从此以后,刘琰就有点儿神志不清了。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袒护魏延。他或许希望用这种方式,将魏延真正纳入自己的队伍中来,成为自己的嫡系。三、为啥谣传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呢?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说他有反骨。这件事影响深远,以至于明清时期,查反骨很严格,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脑袋睡成了个大扁头,至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之所以罗贯中会觉得诸葛亮和魏延关系不好,是因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子午谷奇谋。早年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征时,就提出过自己带着1万人马从子午谷攻入关中,最后再跟诸葛亮相会于潼关。这事儿倒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诸葛亮知道蜀汉的本钱不多,万一折本,得不偿失,而且魏延人才难得,蜀汉尤其缺少这样的人才。而且魏延孤军深入,如果诸葛亮大军无法及时从大路绕道前往关中,那魏延不就完犊子了嘛!所以诸葛亮一直不答应这件事,这使得魏延很郁闷。因此魏延常常觉得诸葛亮胆子小,而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二,杨仪借诸葛亮的名义诛杀魏延。此前说过,杨仪跟魏延关系很差。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便以诸葛亮的名义下令,全军退回成都,同时让魏延断后。不知道杨仪有没有夹带私货,全军撤退应该是诸葛亮的命令,可让魏延断后,是否是诸葛亮的命令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果然魏延大怒,认为受到了杨仪的摆布,索性就带兵赶到了杨仪大军前面,甚至烧了部分栈道,不允许大军撤退。这下子算是犯了众怒了!大家都以为魏延谋反了,所以杨仪便派遣马岱砍了魏延的脑袋。甚至诛灭了魏延三族。其实魏延压根就没有谋反的心思,他只是不服气杨仪带队罢了。结果酿成大祸,这事儿跟诸葛亮压根没啥关系,人家都走了,你杨仪还要让他背锅,合适吗?总结:谣言很可怕。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最正确的办法。你看看谣言多可怕?就是因为有人谣传魏延有投降曹魏的倾向,所以罗贯中老爷子就彻底否定了诸葛亮和魏延的良好关系。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其实两个人的关系别提多好了,要是诸葛亮能坚持一段时间,再打磨一下魏延的性格,说不定魏延就是诸葛亮最理想的接班人。当然了,魏延的行事作风,的确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参考资料:《三国志》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其实魏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正史上的蜀汉名将魏延到底有多厉害?很明显,魏延被罗贯中写残了,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依靠背叛主公打开城门投降给刘备的,赤壁之战后,蜀地的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去抵御张鲁,这个时候魏延以部曲追随刘备,为刘备所看重。为什么刘备在遇到魏延的时候就被看重呢?这就要说说部曲是什么意思了,部曲说白了就是私军,魏延能够拥有部曲,很可能是蜀地的一个小军阀,本身就有一定的实力,又是带着私兵来投靠的,相当于入股了。当时孟达以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给封侯了,封侯在汉朝是一个相当。刘备取代刘璋之后,开始攻打汉中,由于关羽要镇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竟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当时很多人都不服,因为刘备起兵很早,辗转的地方很多,魏延算是最后投靠他的,资历太浅,年纪也不大,但是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驻守汉中的话,来犯之敌十万人之内,我都能干掉,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只能防守了,这句话还是挺霸气的,事实上,魏延镇守期间,汉中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充满了很大的悲伤,也导致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谈。魏延的死,离不开诸葛亮,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面后,决定挥师北伐,当时魏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这个建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这个计谋已经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案例,引起很大的影响。假如真如魏延所说,不过五千兵马,就可以冒险一试,诸葛亮为何拒绝呢?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如果展开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条计谋,也算是充满了很多奇谋的地方,能够使得出其不意,在北伐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然而以当时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想要以这种方式赢得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因为粮食供给不上而不得不无功而返,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场远足,没有激烈的画面,只有长途的跋涉。假如诸葛亮真的能够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魏延。陈寿曾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自然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过于谨慎,是其拒绝奇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针对性格上的缺点,诸葛亮是自知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关于诸葛亮的谨慎,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了“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个仗还怎么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被人知己知彼,那还有胜利的可能嘛!刘备死后,蜀汉没有任何建树,这个锅应该诸葛亮来背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以当时蜀汉与曹魏政权的国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刘备即使是光杆司令,也能屡屡创造奇迹,当时依然能够从曹操手上取得汉中之地。而诸葛亮带领一个偌大的蜀汉政权,结果是多年北伐,无功而返,我看不止是军事上的奇谋为短,即使是在治理内政上,也不见得如何。假如诸葛亮真的是能人,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人才荒的局面?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的。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跟赵括差不多,不是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嘴上功夫远远大于手上的功夫。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出现内讧,差点没能退回蜀地就报废了,带兵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失败了。魏延当时应该没有起反心,不过他的行为和造反也没什么区别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时,自知时日不久,于是开始着手安排后事。诸葛亮担心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自己死了以后谁来接管北伐的蜀军;二是魏军可能追击,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将魏延脾气桀骜不驯,除了自己之外无人可制,自己死后由其他人接管蜀军难以节制魏延。其中这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本来此时蜀军军中武将中以魏延官职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军的话,那么也不用担心接管者能不能节制魏延了。然而魏延虽然骁勇,可是脾气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关系极差,甚至能在开军务会议时公然拔剑相向,这么一个人显然并不适合独掌军权。所以诸葛亮最终决定由长史杨仪接管部队,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协助他领军,魏延则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考虑到魏延可能抗命,诸葛亮还交代必要的话大军自行撤退,魏延就让他自己行事。诸葛亮这个安排可以说煞费苦心,这样即使魏延拒绝服从杨仪的命令,那么也不至于被人当做造反,事后还有挽回余地。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抗命,而且还打算夺取兵权。在夺取兵权失败以后,魏延又率军攻打杨仪,想杀死杨仪。魏延此举纯粹是肌肉快过大脑的本能反应,并非真的想谋反。问题是他的举动在任何一个朝代里,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属于典型的造反行为。此时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实已经没有区别了。所以在刘禅收到杨仪和魏延互相弹劾对方的表章后,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时,董允和蒋琬都支持杨仪。刘禅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配合杨仪攻打魏延。魏延的命运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就注定了。阿呆首先要明确一下,魏延是被诸葛亮杀的,借了杨仪的手,马岱的刀,杀了魏延。阿呆以前上班的时候,要经过汉中石马坡下,每天都要从一个石碑前过,石碑上赫然刻着:马岱斩魏延处。魏延作为蜀国的汉中太守,北伐的前督军,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为啥要在临死的时候,安排除掉魏延呢?是因为魏延有反骨吗?错,大错。诸葛亮在汉中跟魏延共事了八年,作为汉中太守,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离不开魏延的大力支持。离开魏延,一次北伐都搞不成。诸葛亮除掉魏延的唯一原因是:战略思想不一致。诸葛亮清楚,北伐是一个口号、旗帜,实际上北伐是成功不了的。北伐的目的,只是以攻为守,以空间换时间,来拖延蜀国的灭亡时间。类似游击战术,来骚扰魏军,让魏军不能主动进攻。诸葛亮的这个战术很成功,正因为后来蒋琬、姜维贯彻这种拖延战术,才使得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又存在了39年。魏延的战略是进攻,而不是拖延,这恰恰是诸葛亮最忌讳的事情。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个例子,这个方案很正确,能成功。问题是,局部的胜利,暂时的胜利,会给蜀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以蜀军区区几万家底,子午谷突破,占领长安后,将面临三面受敌,一马平原的关中大地,正是曹军发挥特长的地区。蜀军的退路却很只有秦岭的四条栈道。这一局部胜利,会拼光蜀国的家底,连打游击的本钱都会没有。诸葛亮当然会否决的。诸葛亮不敢说出北伐的真实意图的。诸葛亮死后,魏延如果理所当然地担任起北伐的总指挥,以魏延的战略思路,肯定会选择进攻,而不是诸葛亮的拖延和游击。这样就将蜀国代入了加速灭亡的道路,当然是诸葛亮不愿意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必须除掉魏延,选择一个能贯彻拖延和游击战术的统帅。所以,诸葛亮设了个陷阱,借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杀害了魏延。总之,阿呆认为,是因为魏延激进的战略思想,违背了诸葛亮的拖延和游击的北伐战术,导致了魏延的被害。

魏延,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4,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是一个乱臣贼子吗

魏延十分向往蜀汉集团 魏延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有着不俗的武艺和过人的军事能力,在蜀汉后期是中流砥柱的大将。魏延一开始并不是蜀汉集团的武将,而是在徐州做守将,但是一直十分向往蜀汉集团,在刘备逃难路过徐州的时候魏延就想要投靠刘备,但是被刘备拒绝了,而魏延也辗转来到了长沙;在关羽进攻长沙的时候魏延依旧想要投靠刘备,于是在太守韩玄想要斩杀黄忠的时候救下了黄忠,并且杀掉了韩玄献城投降,可见魏延对刘备集团是十分向往的,并不是小说中那样有反骨。魏延为蜀汉集团立下许多功劳 魏延在跟随刘备之后受到了刘备的重用,并且在很多战役之中魏延都有出色的发挥,比如在汉中之战的时候魏延在战场上一箭射掉了曹操的两颗门牙,若不是曹洪等等将领拼死阻拦魏延,可能曹操就被魏延斩杀了;而后赢得汉中之战后魏延也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可见魏延的能力强大;后来在刘备死后,蜀汉集团遭到了重大了人才损失,而魏延也成为了蜀汉集团中少有的大将,为蜀汉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并没有背叛蜀汉集团 在《三国演义》之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能力,魏延确实如诸葛亮所说最终背叛了蜀汉集团,想要夺走兵权;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魏延和杨仪有矛盾,而诸葛亮在死后害怕继续北伐会失败,于是让主张退兵的杨仪带领军队退军,而杨仪掌握了兵权之后引得了魏延的不满,于是魏延站出来反对杨仪,最终势单力薄的魏延被杨仪所杀,可惜蜀汉集团的大将,没有死在战场之上,反而被自己人所害,十分可惜。
文章TAG:魏延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忠臣  还是  反贼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