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姜太公的原因,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作者:本站作者

1,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因为文王的老子一直希望得到向姜子牙这样的人才,但没得到,他儿子的到了,所以人们叫太公望,就是后来的姜太公
尊敬
他是武王的干爹嘛 嘿嘿 那文王挂了以后,他当然辈分最高了!当然叫太公咯!

姜太公的原因,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2,姜子牙为什么叫姜太公

最早是姜族的 那个族群在商朝的时候主要在边境放牧为生 地位和奴隶差不多 王公贵族死时大多是让姜族的人民陪葬实际他的本名是吕望 字子牙 因为是姜族才叫姜子牙后人成太公是因为他的智慧声望等都高于一般人
因为年纪大
因为文王的老子一直希望得到向姜子牙这样的人才,但没得到,他儿子的到了,所以人们叫太公望,就是后来的姜太公
周朝的姜子牙(号太公)

姜太公的原因,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3,姜子牙为什么成为姜太公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10]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姜太公的原因,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4,姜子牙被称为姜太公的原因是什么

“太公望”的简称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因为姜尚是周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贤人,所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人们也就叫他“姜太公”。姜太公前半生碌碌无为,只得在渭水之滨等待机会。周文王从羑里归来以后就一直励精图治,准备灭亡商朝。对于此时的周文王来说,灭亡商朝的最大障碍是旷世大贤的辅佐。于是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与姜太公一拍即合,上演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佳话。周文王见到姜太公后非常高兴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人们便根据周文王“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给姜太公起了一个名号——太公望,“望”也就成为姜太公的名号。因为姜太公是姜姓吕氏,所以姜太公也被称为“吕望”。对于姜子牙封神的事儿,民间有一个传说。话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三百六十五部正神只剩下一个玉皇大帝的位置。这时候众神都来质问玉皇大帝到底是谁。本来姜子牙是有私心的,将这个位置留给自己,一看众神都来来质问,姜子牙心虚了,小声说道:“有人来坐,有人来坐”。这时候封神台下有个叫张友仁的人立马跪倒:“多谢丞相敕封”。从此张友仁就做了玉皇大帝,姜子牙面对众神也无话可说了。

5,要姜太公的来历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6,名人歇后语姜太公的来历

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 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武王伐纣平话》是元朝建安虞氏的刊本,此书现已有影印本 原出于《史记 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口,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7,在民间姜子牙被称为姜太公的原因是什么

“太公望”的简称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专被封为“太师”(武官属名),称“太公望”,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在民间传说中,人们也就叫他“姜太公”。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吕伋(齐丁公)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姜太公前半生碌碌无为,只得在渭水之滨等待机会。周文王从羑里归来以后就一直励精图治,准备灭亡商朝。对于此时的周文王来说,灭亡商朝的最大障碍是旷世大贤的辅佐。于是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与姜太公一拍即合,上演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佳话。周文王见到姜太公后非常高兴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人们便根据周文王“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给姜太公起了一个名号——太公望,“望”也就成为姜太公的名号。因为姜太公是姜姓吕氏,所以姜太公也被称为“吕望”。对于姜子牙封神的事儿,民间有一个传说。话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三百六十五部正神只剩下一个玉皇大帝的位置。这时候众神都来质问玉皇大帝到底是谁。本来姜子牙是有私心的,将这个位置留给自己,一看众神都来来质问,姜子牙心虚了,小声说道:“有人来坐,有人来坐”。这时候封神台下有个叫张友仁的人立马跪倒:“多谢丞相敕封”。从此张友仁就做了玉皇大帝,姜子牙面对众神也无话可说了。

8,姜子牙为什么被叫做姜太公

姜子牙,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名望,字子牙。相传他32岁时上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学道,兼学天文、地理、兵法与武功近20年,居渭水畔,常垂钓于磻溪。后得周文王姬昌赏识,为周朝的兴起出谋划策,被尊为师尚父,拜为丞相。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俗称姜太公。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名周的强国,周历史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商末周族领袖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治理国家,许多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商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淇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宝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双全且谋略超众的人,以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常留涯寻访这样的大贤人。有一次,周文王来到渭水边,他看到有一位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在水边钓鱼。奇怪的是,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3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谈起来才知道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宰过牛,后来在黄河边的孟津卖过酒。他由于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他目的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周文王和姜尚经过一番交谈,发现姜尚是一个谈吐不凡、雄才大略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心里,文王终于找到了姜尚这样的治国能手!文王虔诚地对姜尚说:“请您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姜尚到了文王那里,被拜为太师,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世的时候,就渴望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字去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姜太公果然不负厚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等小国家,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当时周朝的疆域东北拓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周文王病逝以后,姜太公帮助武王建立了周朝,成为有名的军事家和治国贤臣。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10]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因为被尊称为太公望

9,姜子牙姜太公的传说和由来最早

姜太公是一位中华历史伟人。他不仅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又是齐国的缔造者。作为齐国的首城昌乐营丘,姜太公曾在这里演绎了一段灿烂的历史文明,将一块“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一个“人民多归齐“的国家。姜太公去世后,他的子孙“五世六侯”继承他的遗志,又在营丘执政一百余年,后来,先迁薄姑再迁临淄,逐步将齐国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春秋五霸之一,被后人称之为东方的“泱泱大国”。 齐国之所以由积贫积弱变得非常强大,究其原因,盖由于姜太公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姜太公既是一位影响久远的韬略家、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精通儒、道、法、兵、农、工、商、贸等各路学问,被誉为“百家宗师”。单就齐国发展经济方面,姜太公就独创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说和理念,长期指导和影响了齐国的发展与成长。姜太公经济方面的学说与理念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把发展农工商经济作为安定国家之本。姜太公是韬略家,擅长权谋,凡事都高屋建瓴,讲求策略和因果。为了辅佐新生政权周朝和治理封地齐国,姜太公都颇动了一番脑筋。《六韬·文韬》载:“文王问:君国王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答: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文王问:何为‘六守’?何为‘三宝’?姜太公答:‘六守’就是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在这里,姜太公说的“六守”是选择人才的标准,用人应该坚持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么何谓‘三宝’?“姜太公答: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即:“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就是‘三宝’。使农民集聚在一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就会充足;使手工业者集聚在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器物就会充足;使商人积聚到一个地区经商,货物就会充足。农工商三业各安其所,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不至于有什么顾虑。如此,百姓就不会扰乱乡土,也不会扰乱亲族。臣的财富不会超过君主,都城不会大于国家。总之,如果能长期坚守用人的六条标准,则君主的事业就会昌盛;如果始终保全农工商三业发展的领导权,则国家就可实现长治久安。”在这里,姜太公指出了影响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是用人上的问题,二是经济上的问题。特别是经济上的问题更令人堪忧。如果农工商没安排好,也就是说事关百姓的吃穿住行都没有保障,仍然处在贫困状态,他们就会担忧,发生骚乱。姜太公的这一思想理念,虽然朴素但很深刻,虽然古老但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像姜太公指出的那样,坚持不懈地抓好农工商经济。 其次,坚持农工商“三宝”并重之举。在古代,包括齐国之前的很多领袖人物以及后来的一些政治经济学家,虽然把发展经济作为强国安民的一项重大韬略,但实践起来,往往把农业看作是“本业”,把工商业看作是“末业”,重农业抑制工商业。因此,重本业抑末业便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模式。姜太公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他的“三宝”说中第一次提出了农工商并重为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他所说的“三宝”,一方面蕴含着所要发展经济的全部内容和规模,都是“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都是“农一其乡”、“工一其乡”、“商一其乡”,是国家统一抓的重要产业,要在规模上做到一乡一业、一乡一品,不可分散;另一方面,还说了农工商三者对于人的需求之间的因果、辩证与循环的关系。只有农民农事齐备,粮食就会充足,百姓才会生存繁衍。只有百工匠人齐备,器具就会充足,百姓才能从事生产。只有商贾货物齐备,财货才会充足,百姓才能真正富裕。如果农工商三大行业各安其业,民众就无缺粮食、少器具、乏才货的忧虑,日子才过得美好,社会才不会发生乱子。这些因果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可在古代有很多帝王将相就没有弄懂,或者弄懂了也不准备实行之。姜太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弄懂了“三宝”中的每“宝”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宝”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本末并利”、“农工商并重”的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在当前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常说,要“农工商并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坚持农工商贸大合唱”、“发展一乡一品经济”、“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的路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姜太公那套朴素的经济思想而提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原汁原味。本文来自: http://www.lunwengc.com
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尚,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字子牙,吕氏 姜子牙图集(20张) ,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 姜尚(18张) 之号为“师尚父”,世称 吕尚画像“姜太公”,汉族(华夏族)。虞夏之际,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诗人陈志岁《姜牙》诗曰:“兵权与奇计,何妨出屠酤。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鱼。人世重功业,贵谋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顺势但一呼。”(载《江南靖士诗稿》) 姜太公是齐国的创建者,周文王图商、武王克殷的主谋、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齐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均尊崇其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 姜太公钓鱼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文章TAG:姜太公的原因  姜子牙为什么人们叫他姜太公  姜太公  原因  姜子牙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