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秘本图书馆攻略,中国的四项文献遗产
作者:本站作者
1,中国的四项文献遗产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清朝内阁秘本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大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2,对于古懂书籍什么叫孤本什么善本 什么叫独本
孤本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独本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孤本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独本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3,四大晚清藏书楼位于山东聊城的是
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分别为: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四家,首推铁琴铜剑楼,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久。诗云:“琴剑飘零百百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峥嵘一阁留天壤,文献东南此大宗。”诗中所提是晚清南北四大藏书楼,即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南瞿),山东聊城海源阁(北杨),浙江湖州陆氏百百宋楼,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
海源阁,海源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约4000余种、22万余卷。珍本书主要得之于黄丕烈等藏书家,很多是孤本秘籍。故与其现存的藏书书目有《楹书隅录》及《续编》、《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的海源阁、归安陆氏的宋楼、钱塘丁氏的八千卷,位于山东杨氏的海源阁。
4,两汉策要是什么
有明以来,学术界、藏书界无不知晓的一部书,就是盛传四百余年的元赵孟頫抄本《两汉策要》。“天下何人不识君”即谓此也。一睹书中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所钤八十余方印记,即可想见当年名动天下之状了。
然此本名动天下收藏界者,非其所收两汉政论文章百六十余篇内容,而是其手书者及其书法。诚如翁方纲题跋中称:“今以是书,首尾一气,九万八千余言,使鉴赏家必实指为赵书”。乾嘉考据学大家钱大昕观此书叹称:恍如名人法帖。不独全文之为元人精钞,可爱也。故此本四百年来,名家猜度此本书手为赵孟頫者,亦非少数。若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主人毛晋,在《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称:又元人手抄本《两汉策要》十四册,题云:“元人手抄二书(另一书指《古文苑》),一笔赵字,或者谓赵文敏者尔?其笔法之妙,不可殚述,一见便知尔。”及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云:“乾隆五十八年(应五十三年)如皋张氏以毛本重刻,摹仿极工。……定为松雪手迹,谓非余子能辨,吾亦信以为然。”故翁方纲称:“不欲确指为赵书,而于赵书神理,尤得其要焉。”此本书法深得“赵书神理”,所论中肯。
此书经明代名家递藏,流传有绪。嘉靖年间存著名藏书家毗陵周良金处。此人藏有宋刻《曹子建集》,为民国间蒋氏密韵楼翻刻底本,今存上海图书馆,海内孤本;元建安勤有堂刻本《刑统赋》今存首都图书馆,近入中华再造善本出版。可知此公非等闲藏家。明末清初,此本入海内第一藏书家毛氏汲古阁,目为珍藏秘本。自此明确有文字记录,推为赵文敏手书者。清乾隆年间,此本入赣州知府张朝乐家,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延请名家穆大展之手刊刻,摹刻之精,纤毫不爽,纸用开化,墨如点漆,成一朝精刻善本。更有清光绪间,海上坊肆付之石印者,再次出版,化身千百,令天下人皆有幸一睹芳容。清末,此本入满清贵族完颜景贤家,名列《三虞堂书画目》。张伯驹先生《春游记梦》云:“清末至民初北京书画收藏家,首应推完颜景贤。景贤字朴孙,满族人,精鉴赏,所见甚广。当时端方尝与游,手录有《三虞堂书画目》(三虞者,唐虞永兴《庙堂碑》册、《汝南公主墓志铭稿》卷、《破邪论》卷也),目共百四十六件。……又赵孟頫书《两汉策要》十四册,按语云是学赵书而非真迹。”景氏故后,遗物散出。前辈傅增湘先生曾叹称:“景氏云殂,法书名画,散落如烟,独此帙(宋宫抄本《洪范政鉴》)与赵松雪手书《两汉策要》最为晚出。”知完颜后人看此本之重也。后傅氏得完颜家《洪范政鉴》,终未能一见此本。此本辗转再入晚清重臣世家,收藏至今,已近百年。间有劫难,数枚“大公无私”印记,当知保存不易。
此《两汉策要》,七百年元朝抄本,世所罕见,文物价值之重,自不待言;五百年来名家递藏流传有绪,不入寻常人家;书法艺术直敌赵文敏,四百年来赞誉如潮;翻刻影印化身千百,学者、鉴赏家、收藏家莫不慕名知晓。是书如此重负身价盛名,后之者毛劳黄顾,焉能望其项背耶?
5,四库全书有几本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
续书: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四库全书》的分类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又称“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四库全书》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之一。
经 部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孝经》 《尔雅》《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 部
《国语》 《史记》 《汉书》 《晋书》 《宋书》 《梁书》《陈书》 《魏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史通》《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南齐书》 《北齐书》《旧唐书》 《新唐书》 《列女传》 《越绝书》 《水经注》 《岛夷志略》《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吴越春秋》 《风俗通义》 《华阳国志》《建康实录》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 《天工开物》 《东周列国志》
子 部
儒家:《荀子》 《说苑》 《帝范》 《政训》 《潜书》 《新序》 《盐铁论》 《潜夫论》 《近思录》 《郁离子》 《传习录》 《呻吟语》《孔子家语》 《温公家范》 《袁氏世范》
兵家:《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 《孙膑兵法》 《六韬》《三略》 《握奇经》 《素书》 《将苑》 《李卫公问对》 《虎钤经》《守城录》 《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 《何博士备论》
法家:《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
医家:《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洗冤集录》
数理天文类 :《周髀算经》
集 部
《楚辞》 《诗品》 《曲品》 《南戏》 《花间集》 《柳永词》《晏殊词》 《东坡词》 《秦观词》 《放翁词》 《姜夔词》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删改古籍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原本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文章TAG:
ff14秘本图书馆攻略 中国的四项文献遗产 ff14 秘本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