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先行游戏图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作者:本站作者由此才会出现“粮草先行”一说。这里讲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的是在打仗前,先要做好后勤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有效进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什么道理吗?
这里讲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的是在打仗前,先要做好后勤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有效进行。在打仗,尤其是重要的战役的时候,往往动辄动用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上百万的军队。这样的规模,军队士兵的衣食住行都要提前的准备,而且未必是今日宣战,明日就能备齐,一般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筹备阶段。此外还要预估出来战争延长,甚至是长线作战粮草运输的问题。
要知道,一车的粮食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人专门去运送,运送的这些人也需要粮食,住宿,因此。战备的后勤保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此才会出现“粮草先行”一说。以下可以举例拿破仑征俄时的后勤准备,来看一下规模。拿破仑仅在普鲁士就征粮6000万公斤,马20万匹,牛4万头,酒7万瓶。为了储存和运送军用物资,拿破仑在丹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华沙等地设置了大型仓库,并计划进入俄境后,在维尔纳(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地设立仓库。
战前一个月,拿破仑储备的弹药也到位,多数火炮配备的炮弹达600—1100发。从表面上看,拿破仑的准备是充分的,其实这个后勤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征战俄国的需要。法军有60万人和25万匹马,1天就需要给养7000吨,消耗其总运力的70%;加上随军携带的4000吨弹药,法军的运力充其量只能保障军队1天的消耗量。
《长津湖》里为什么战士出发前没有准备好棉衣,需要后期补给?
首先一点,以高岗同志的能力,在一定时间下是可以给九兵团备好十五万份棉衣以及鞋帽的。当时1950年中旬,为应对半岛局势,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任司令。按纪录片所示,东北的棉衣棉裤都是四斤重的填充棉花。至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确定边防军改为人民志愿军。此时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剿匪,西北野战军解放新疆以及部分人员专业就地军垦。
而九兵团在福建浙江整训积极备战解放台湾。本来九兵团大部以浙江江苏山东兵居多,适应关内气候。当决定援朝后,先至山东集结整训三个月的。山东局也准备各类物资弹药。不过二十军就没在山东中转,直接去往朝鲜战场了。不过东北局的人,如贺晋年将军就说过,你们这样的穿着是没办法打仗的,如果给我五天时间,我一定凑好过冬的装备,哪怕给我两天。
古代打仗为何运输5粮草军械的士兵不多?多少战役都是输在粮草被偷袭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不但古代,今天也是如此。因为军队主要用于作战,不可能调动大部队去保护辎重部队。以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为例,日军辎重部队和汽车运输部队共有1000多人,其中作战部队只有“增援步兵1个小队”、汽车队的自卫小队,和“神代中队的高桥小队和病愈后的四五名士兵”,满打满算只有1个小队,总兵力也就100多人。
就是因为日军辎重部队的护卫兵力很弱小,才会在几小时内被八路军歼灭。至于辎重兵和汽车兵很多是没有配枪的,就算有枪他们也只是受过新兵训练,没有参加过战斗,战斗力不强。不然,如果这1000多人都是战斗部队,吃掉他们是很困难的,因为八路军也不过4000多兵力。在抗战中,我军吃掉日军1个大队1000多人一般都是非常困难,即便以绝对优势兵力合围,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吃掉。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常态。因为粮食辎重运输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基本是昼夜不停,你不可能抽调大量兵力长期保护。电影《投名状》中,有个很好玩的悖论。为什么刘德华他们一群土匪,敢于去抢劫太平军辎重部队运输的粮食。然而,清军杀入土匪村子抢粮食的时候,他们却根本不敢抵抗,刘德华还被抽了几鞭子。很简单,太平洋辎重部队的护卫士兵压根没多少。
在电影上来看,也就几十人而已,其他都是推车子的辎重兵。而且,这些护卫士兵装备很差,只有带队军官才有一支火枪。而来抢粮食的清军则是主力部队,几乎人手一只火枪,人数至少有数百人,土匪哪里敢抵抗,根本不是对手。古代作战,一般对于军粮存储仓库会部署重兵,防止敌人偷袭。就比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在乌巢这个粮食仓库部署了1万军队,而当时曹军也就四五万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