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游戏中心官网汉室雄风,中国互联网20年
作者:本站作者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其四,匡复汉室是假。刘备要恢复的是刘备家的汉室,而非献帝刘协家的汉室,虽然都是刘邦家的汉室,但根本性质不同。但汉室衰微,已经无力回天,延续汉室灭亡的时间,给献帝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就是最好的结局。
成都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
问答里,大家说了很多成都好的方面,之前关于成都的优势,以及成都的城市综合实力等,我也说了很多,今天换个角度说说成都。1.成都在四川很强势。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建设,成都在我国中西部城市里都属于佼佼者,在四川省内更是一城独大,成都gdp比省内第二城市多了一万多亿,老二不足成都零头。 2017年,成都gdp接近1.4万亿,排名全国第八,但是四川省其他的城市没有一个gdp超过2500亿元,虽然武汉等城市,在省内也是一城独大,但差距远没有四川这么严重,湖北老二老三宜昌、襄阳经济也很强。
东北的哈尔滨和长春,虽然也是一城独大,但是下面的大庆和吉林与它们的省会相差不至于6倍以上的差距。 2.成都很会营销自己。成都头衔很多,什么新一线城市榜首,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可谓星光闪耀,其实很多也就那样。拿交通中心来说吧,其实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航空业比较发达,发达的原因还是因为成都地处盆地,四周群山环绕,陆上交通不发达,当武汉、广州 、南京 、郑州、西安 、沈阳等城市,都不知道通了多少趟高铁动车之后,成都都还没有动车迹象,即便有,也都是低速的伪动车。
从沈阳到北京,人家都来回了4趟,成都到北京的高铁却还在半路上,成都真正通往外界的高铁,其实只有等到郑州到万州的高铁开通之后,才真正算是接通了全国的高铁。成都到周边的西安、兰州、贵阳、昆明等城市,那根本不算高铁。 当成都还在谈起自己是西部交通中心的时候,我只是看到重庆,西安在大笑,郑州交通那么发达,都没看到郑州一天到晚说自己是交通中心,正验证了一句话,越缺少什么,越爱炫耀什么。
匈奴人刘渊为何自称汉皇帝?
首先就是一个‘’合法性‘的问题。为了使得自己灭西晋司马氏更加符合天意。进而达到自己顺应天意而当皇帝的缘故。这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必须要做的,匈奴人刘渊也不例外。刘渊。字元海,那可是正宗嫡系匈奴冒顿单于的直系后裔。西汉初年,由于西汉的和亲政策,所以不少匈奴后裔冒充汉姓,自称为汉室宗亲,刘渊就属于此类,而这时候的刘渊已经基本汉化了。
刘渊,文采出众,武艺高强,刘渊是作为匈奴部族贵族的质子住在洛阳的,但西部族的质子可以在朝为官,在地方担任郡守。刘渊在当质子时候与当世子的司马炎私交不错,司马炎曾对人言,刘元海龙凤之姿,前途不可限量,这时候,刘渊的老爹匈奴左部首领刘豹去世,刘渊继任。但不得返回匈奴部族左国城。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时候。
成都王司马颍看好刘渊,极力拉拢刘渊,召刘渊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刘渊趁次此机会,将匈奴五个部族联合,这五部就是刘渊日后起家的班底,司马颖还加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刘渊正式以朝廷的名义控制匈奴五部。 刘渊在邺城看见西晋同室操戈,大臣纷纷外逃,皇帝有如猪狗,个人野心极度膨胀,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刘渊独自呆在邺城,不敢乱动,但老家根据地左国城却忍不住了,刘渊的叔叔秘密召集匈奴五部高层,号召大家起兵造反,再现冒顿单于的伟大事业,匈奴五部经过协商,一致决定,立刘渊为大单于,由此也可见匈奴部族的团结。
比司马氏强多了。刘渊知道后,几次以部族有事请假,司马颖都没有同意,为了拉拢刘渊,他加封刘渊为冠威将军,而此时刘渊想立即返回部族造反,一个将军对刘渊来说,屁用没有。而此时司马家的宗室继续战斗,司马腾率领大军20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奔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不到30岁,膏粱子弟,都下尿了,忙问刘渊如之奈何,刘渊面露鄙夷之色,但这对自己是个机会,忙说,我有一计可胜司马腾,司马颖道,计将安出?刘渊道,王爷可驻守邺城,我回五部带领部族士兵前后夹击司马腾,如此一来,司马腾必败。
司马颖大喜立即让刘渊带兵,帮他剿灭司马腾,司马颖却不知道,这个刘渊实际上是西晋的真正掘墓人。司马氏家族目光短浅,纷纷借部族,少数民族的士兵,这些部族士兵却成为整个北方的豺狼,开启五胡乱华的种子。 刘渊是一去不复反了。而且是永远的回不来了。 龙归沧海,虎归山林,刘渊一回到老家根据地,立即继任大单于,拥兵五万。
这时,刘渊听从谋士刘宣建议,整编军队,依晋律治理左国城,招兵买马,取贤纳仕。经过一番运作。正式开基建国。在304年于左国城正式登基为帝,自称汉王,年号永熙,尊蜀汉刘禅为祖,刘禅大概也想不到自己当年哪天裤裆不紧,和哪位女子生下的刘渊祖父,而且自己的基因如此强大,有这样的一个好玄孙,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报了自己当年的亡国之恨。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荀彧本都不该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死又不行,何况他遇到的老板又是曹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啦,只不过荀彧死的体面些,无奈一些罢啦。01职业杀手政治就是屠宰场,政治家从事的就是杀人的职业,一定意义上啊!曹操欲成就霸业,就必须大开杀戒。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杀董卓,杀吕伯奢,杀吕布,杀袁绍,杀袁术,杀刘备,杀孙权,杀孔融,杀杨修,自然也杀了许攸,荀彧。
当然也有许多想杀没有杀得了的,有时还差点被人家杀啦。这就是游戏规则,你不把他干掉,他就把你干掉。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有点想法的人,几乎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我不玩三国杀,不知道其游戏规则,我猜想是否也是这个套路呢?被杀的人不仅仅是对手,还有一种人,那就是耽误你杀人的人。在杀人的道路上,谁成为绊脚石,谁就会被踢开,无一例外。
不把绊脚石踢开,就会被绊脚石绊倒。何况杀人这个活,不是去赶集,绊倒了再爬起来。杀人时被绊倒,就再也爬不起来啦。“宁教我负天下人,决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说的,时人及后人对曹操诟病较多,视其滥杀,多是因为这句话,多是因为杀了不该杀的吕伯奢一家。杀人是不对,啥时候杀人都不行。但他是曹操啊,他想干大事啊!在曹操眼里只有两种人,一是帮手,二是对手。
不能成为帮手,那就作为对手来对待,无一例外。知道“问路杀樵”的故事吧,那是韩信干的!韩信行军打仗,找了个樵夫问路,问明白了就把他杀啦,部下惊问其故,韩信说怕泄露行动机密。看我军抓个舌头,堵上嘴,捆起来,战斗结束就放了,多么仁义啊。不比较就没有伤害,曹操是不太仗义,但项羽仗义啊,鸿门宴把刘邦放跑了,自己玩完了。
如果曹操不杀吕伯奢而被其告密,丢性命的就是曹操,果真如此,又作何评论哪?岂不又说曹操你傻啊!说了半天,我就想说,不杀许攸,就可能被许攸所杀。曹操深知许攸不是吕伯奢,更不能留着,留着就是祸害,好比是怀里揣着个地雷,不定哪时就会爆炸。02杀许攸许攸,曹操,袁绍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小时候经常玩“两个撒尿,一个和泥”的游戏,那时玩玩还是很开心的。
到了官渡大战,再撒尿和泥就不行了。许攸先是鼓动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接豪强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造反,失败后让王芬顶锅,自己跑了。看到曹操袁绍也反了的时候,就投靠了势力较为强大的袁绍,出谋划策想把曹操做掉。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垒。恰恰许攸家人犯事被抓,看看不好,就投奔了曹操,出了些馊主意,火烧乌巢,掘漳淹邺,把袁绍做掉了。
曹操之所以看到许攸到来“跣足相迎”,是因为“君从敌营来,必知敌营事”啊。曹操正愁拿袁绍木办法呢,来了个叛徒投靠,叫谁谁不高兴那?人家曹操说“我想死你啦,这几年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啦,不想你在这里啊,来得正是时候啊。”那是人家曹操会做人,你还真以为他念旧情啊。就你许攸那个小性格,荀彧都知道你“好贪不治”,难道曹操就忘啦,你几斤几两,曹操不知道吗?这是杀许攸的主要原因。
你昨天能废汉灵帝另立新帝,能背叛袁绍,将来说不定哪一天有个风声草动,你就会割下我的脑袋去做投名状啦。可许攸不明白啊,还在那里嘚瑟呢!一次聚会上,许攸叫着魏公的小名说: 阿瞒啊,不是我,你能坐在这里哈酒啊!曹操当时就想,我想把你脑袋挂腰上当酒壶,可嘴上却说:是啊是啊,不是你的话,我的脑袋现在就成了本初的尿壶啦(袁绍,字本初)。
许攸还以为是在撒尿和泥,不小心把尿滋在曹操脸上的时候哪!攻下邺城后,许攸出邺城城门,继续跟守门的将士得瑟,不是我许攸,你们会在这里吗?守门的就把许攸抓啦,曹操就把他杀啦。许攸之死,在于他做人没有底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屁股坐不到该坐的地方去,只生活在美好的记忆里,屁股不动,那就只好脑袋换个地方啦。03荀彧之死荀彧说许攸“好贪不治”,意思是贪图利益,又没啥能耐,官渡之战之所以能出奇计是因为对袁绍的情况熟悉啊。
无能而不自知,必有一死。既然这么清楚,那为何自己的事就没整明白呢?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威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养女为妻。汉末宦官权势很大,但毕竟地位卑微,是以曹操跟荀彧这对小兄弟自然有了阶级感情,一个战壕奋斗有了共同的阶级基础。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避难冀州,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为曹操除吕布保全兖州三城出计谋立下大功,又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被曹操奉为首席谋士,称之为:“吾之子房”(刘邦的谋士张良)。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
同时,举荐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曹操之女)许配荀彧长子荀恽为妻,成了儿女亲家。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还要授以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这些都不是许攸那个财迷所能做到的。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曹操做皇帝的心思都有,何况做个魏公。当时持荀彧这个意见的不在少数,荀彧又是第一大佬,也就成为曹操成就霸业最大的绊脚石,那就只好借荀彧的脑袋用用啦。
同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趁机把他留在军中。后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史书有种说法:曹操送荀彧一空食盒,荀彧因而服毒自杀。不管是否属实,荀彧的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荀彧一直以为跟曹操是一起背靠背战斗的兄弟,同为汉家高管,至多就是级别高一些罢啦。不曾想,到了到了,曹操想自己做老板。而荀彧不想给曹操打工啦,而且导致了员工们产生了情绪波动。
三国中刘备的作为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吗?
1,刘备真的想一心匡复汉室吗?我们看《三国演义》后,都有一个认识,就是刘备是真心实意地想匡扶汉室。对于这种认识,大多数人都是局外的吃瓜者,不明就里。正如今天乐坛上蒋大为与朱之文的纷争一样,大家都只是一个吃瓜群众,没有几个人人知道真相。综合史料看,刘备只是借匡扶汉史为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没有半点诚意匡扶汉室!为什么说刘备没有诚意匡复汉室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根本不想与抗曹力量为伍。曹操在徐州打败吕布后,挟持刘备到了许都,让刘备见了汉献帝。汉献帝由此也认了刘备这个皇叔。认了皇叔,从内心里找到了依靠,以为有了这个英雄皇叔在身边就可以牵制为所欲为的曹丞相了。如果刘备真心实意的抗曹,匡复汉室正为天时。当时,在汉献帝周围也有为数不少的保皇派。如孔融、杨彪为代表的遗老派。
特别是孔融,不但多次公开向曹操叫板,曹操出兵征讨袁绍,他反对。出兵征讨后来逃跑到荆州的刘备,他反对。曹操要杀杨彪,他反对。曹操娶了袁绍的儿媳,他也反对。除了这一批遗老派外,还有遗少派。如耿妃、韦晃、金祎、吉邈、吉穆之流。他们都以“吾素为汉臣,安能从贼,欲扶汉室”为大任,高喊“杀尽曹贼,以扶汉室”,纠集一切抗曹力量抗曹。
另外,还有皇亲国戚,如董承、伏完之流。董承是国舅,封为列侯,是车骑将军。身边还有太医去平、侍郎王子服、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之流。朝廷之外,还有马腾。这些都是铁杆的反曹保皇派,他们都以死来向汉献帝进奉忠义,这是人和。还有地利,刘备身在许都,身在汉献帝身边,如果是真心实意的匡复汉室,可以说此时的刘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紧密的团结在汉献帝周围,以身在许都的便利条件,聚集这些忠心保皇,誓死抗曹的遗老派、遗少派、皇亲国戚实力派,那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曹拥刘的力量。到时,是剿灭曹贼,还是被曹贼剿灭难以预料,最少可以拼个鱼死网破。但刘备没有这么做,也许是有贼心,没有贼胆。董承拿着衣带诏来找刘皇叔时,刘皇叔开始还推三阻四、支支吾吾。
后来又千叮万嘱董承“切宜缓缓施行,不可强泄”。如果说刘备是真心实意地匡复汉室,这是第一个难得的天赐良机。可惜,刘备的心事根本不在匡扶汉室上,他只想千方百计的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魔掌。他成天担心害怕的是他已成为曹操的池中鱼,网中鸟,他整天做的事就是到后院种菜,亲自浇水,以此蒙混曹操。其二,不敢与曹操为敌。
刘备当时在许都的时候,曹操还是十分畏惧朝廷周围的那股势力的。程昱曾对曹操说:“今明公威名日盛,何必趁此时行霸之事?”曹操回答说:“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朝廷还是惧怕三分的。田猎之后,曹操得出结论,当时的民心是向汉不向曹。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也许与此次田猎有关。
为什么说刘备不敢与曹操为敌呢?田猎过程中,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群臣将校“万岁”的高呼声。当时,关羽在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以此制止了关羽。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就此除掉曹操,不说以后的事态怎么发展,也可以昭示刘备匡复汉室的忠心。但刘备没有做,没有做的原因是惧怕曹操,惧怕拥侍曹操周围的心腹。
其三,忽视孙权的存在。后来刘备逃到了荆州,联盟孙权,于赤壁打败了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如果这个时候,巩固孙刘联盟,匡复汉室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当时的孙权并没有称帝的野心,赤壁之战胜利后,他十分赏识鲁肃,亲自出营劳军,见鲁肃至“权乃下马立待之”。“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公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福加于四海,总括九州, 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也。
’权抚掌大笑,同至帐中。 ”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所叙述的内容,与《三国志·鲁肃传》的内容比较一致。尽管鲁肃劝孙权“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对此孙权只是抚掌大笑,不置可否,也许是心领神会,而心照不宣,但终究是不置可否。在此之前,鲁肃刚到东吴,也曾与孙权说过同样的话。“剿除黄祖,讨伐刘表,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听后只是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我现在之尽力于一方土地,只希望用来辅佐汉朝罢了,你说的这些话,还不是我能做到的。说明此时的孙权还没有称帝的野心,既然没有称帝的野心,又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刘备就应该正视这股力量,况且经赤壁之战后的孙权看见刘备的力量在壮大,也有意巩固孙刘联盟,并为此做了两件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一是借荆州于刘备以养其军马,图其壮大。二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糟老头子刘备,以此巩固孙刘联盟。从这个角度来讲,孙权是刘备匡复汉室的一股强大力量,但刘备却忽视了这股力量的存在。他不但没有为巩固孙刘联盟继续努力,反而过河拆桥,一是赖着荆州不还,一二再,再而三的找借口,拒绝东吴的讨要荆州的合理要求。二是派个刚愎自用,不懂统一战线的关羽守荆州,致使孙刘关系一天天恶化,最后走到刀剑相向的程度。
先是逼着刘备让出了三郡,后是吕蒙趁关羽与曹仁相持襄阳之机,一举夺回了荆州。而且使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由此孙刘联盟彻底瓦解,从刘备对待孙刘联盟前后的态度可以看出刘备不是真心实意的匡复汉室。在被曹操打得无处安身的时候,到了孙权那里,希望借孙权的力量抗击曹操。在自己的实力发展壮大后就抛弃了孙权,而且还视孙权为对手,企图彻底剿灭孙权,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说穿了,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匡复汉室只是江湖行骗的幌子。
其四,匡复汉室是假。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又占据了汉中,做起了汉中王。关羽此时乘势进攻襄阳,没有想到后方荆州被吕蒙抄了窝。关羽襄阳兵败,一路败走麦城,最后脑袋也被东吴端走了。后来,张飞见二哥被东吴端了脑袋,天天嚷着要替二哥报仇。刘备这边又没了动静,脾气更加暴躁,肆无忌惮的鞭笞身边的士卒,最后也被部属范姜、赵达砍了脑袋,送到东吴。
由此,刘备再也坐不住了,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东吴。对此,朝中大小官员无不忧心忡忡。东吴百官也是尽皆失色,先是东吴使者,诸葛丞相之兄诸葛瑾,晓之以义:“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先有赵云苦谏:“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见刘备不听,又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此时的刘备一心只图报关、张之仇,“不报此仇,虽有万里江山也不为贵。”因此,根本听不进赵云的谏言。既而又有学士秦宓的伏地死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 ”刘备对秦宓的劝谏不但不听,还要左右武士推出斩之,后因众官告免,改为“暂且囚下,待朕报仇回时发落”综合以上的劝告,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
你刘备不是一心一意要匡复汉室吗?你要匡复汉室,那么最大的仇人是曹丕,他今天已篡夺大汉帝位,你应该集中力量征剿曹丕,这是大义,也是大势,更是大事。你却弃大义而不顾,屈万乘之身去报私仇,这是舍大义取小义。赵云说的更明白的是舍公仇,报私仇。秦宓说的更直接“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刘备于此置若罔闻,已是“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东汉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朝廷的责任。尤其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之时,汉室不再值得兴复,大汉百姓亟待拯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与其费劲百般心机、千般努力,终得不到万分之一的回报,还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让百姓拥有安稳的生活。古语有云“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
通读三国时,每每想起此事总忍不住心生感慨: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呢?中国的统一因此推迟了7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多少人生离死别、沙场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没在乱世纷争里?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理蜀地。演义之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相往往让人难以接受:政治军事方面:跟随刘备的荆襄势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张鲁汉中残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纳三大派系的纷争。
刘备所属力量并不充足,诸葛亮只得巧妙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刘备入主成都,因为兵器钱粮短缺,率先铸造劣质五铢钱币“直百钱”(举例,银行发行万元纸币,市场的百元大钞迅速一钱不值),瞬间造成民间市场经济的巨大通货膨胀,从民间搜刮钱财无数,充实自己的口袋,这一点比“与民争利”严重百倍。
书上写得好听,实际上成都汉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来了。文化教育方面:青黄不接,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私以为亟待拯救兴复的不是汉室,而是大汉战火中的千万百姓。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天下为棋,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轮番上场,这是他们的抱负,他们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因为那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事实上诸葛亮只为刘备鞠躬尽瘁报了知遇之恩,对于如同蝼蚁般的大汉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发明,能够巧匠亦能做。作为汉室丞相事必躬亲,积劳而死,虽然声名远播青史留名,弱点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与之相比,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日月昭昭,虽也用过一些铁血手段,不能掩盖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稳;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真正心系民生疾苦。
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为何还去辅佐刘备?
题主这个问题有些莫名其妙,如果说大汉气数已尽,诸葛亮为何还去辅佐献帝刘协似乎符合逻辑,为何还去辅佐刘备就不合逻辑。恰恰相反,正因为汉室气数已尽,诸葛亮才去辅佐刘备。如果汉室气数未尽的话,诸葛亮就不能去辅佐刘备,否则直接就是谋反。此时的大汉犹如秦末,已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谁逮到算谁的,刘备干嘛不去逮呢?诸葛亮又为何不辅佐刘备去逮呢?豹眼认为,此时诸葛亮去辅佐刘备正是时候,此时不去,更待何时?《隆中对》所言,许多人把它解读为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刘备占据人和,是以三分天下。
其实这么解读并不是非常准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就是占据天时。当初,献帝东归,诏令天下勤王,没有一个诸侯主动去奉迎天子。这么大的好事咋就没人做呢?难道是曹操白白的捡了个大便宜吗?奉迎天子,本身就是人谋,哪里是天时?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可以说汉室衰微为天下所有的诸侯,都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就是共同拥有天时,或者说就不存在天时,都有跟都没有一样。
诸葛亮说道曹操与袁绍之战,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里这个“抑”并不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明确了曹操战胜袁绍不仅仅是依靠天时,或者也是因为人谋之故。何为“人谋”,那就是齐心协力,精心策划,共同奋斗哦。这个“亦”指得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人谋的结果,把他看做天时,就否认了曹操的人谋。孙权哪,占据了江东,的确是占据了地利,因为有长江为天堑,可胜百万雄师。
对于刘备来说,荆州、益州都是好地方,他们的主人都是没有大志的菜鸟,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就足以与他们抵抗一阵了。诸葛亮也没说刘备占据了人和哦。从诸葛亮的分析看,荆、益那也是地利,军事地理位置很好。至于说刘备是帝室之胄,那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一招,可以打出这个旗号,以对抗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去求得天时。
至于刘关张情同兄弟的人和,诸葛亮根本就没提。如果关羽、张飞能有刘备的战略眼光,还能出现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的情况吗?刘备还需要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吗?这恰恰反映出因为诸葛亮一事,刘备集团出现了不一致,也可以说不和。如果关羽、张飞也像刘备那样认为,得到了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还会如此吗?直到最后,也没有彻底尿到一个壶里去。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在确定了战略方向以后,在具体的实施方略上,诸葛亮与刘备出现了分歧,最主要的是在取得荆州的问题上。当初,司马水镜先生推荐了庞统、诸葛亮给刘备,他认为庞统是南郡士子之首,也就是在诸葛亮之上。但刘备对待庞统和诸葛亮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其中有徐庶的因素存在。但豹眼更认为,刘备看重的是诸葛亮与荆州牧刘表的关系。
刘备希望通过诸葛亮这个跳板,逐步渗透到刘表的势力中去,在合适的时机接管荆州。但诸葛亮认为荆州早晚是别人的,不如早一些夺取更为主动。从刘表长子刘琦的处境就可以看出端倪。刘琦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果能够协助刘琦成功取得继承权,就刘琦的个性而言,那就是刘备的菜。但刘备没有明确的表态,诸葛亮也不好下手,只能退而求其次,出了个主意,让刘琦去江夏驻守。
刘琮继位后就投降了曹操,只有刘琦统带的原刘表兵马留给了刘备,这是诸葛亮事先布下的一个眼。没有史料具体记载刘备、诸葛亮图谋荆州的任何踪迹,但豹眼认为,他们一定没闲着。诸葛亮没有出山就打起了荆州的主意,出山后还不抓紧去张罗这事吗?由于这事绝对是最高机密,除了二人谁都不可能知晓,包括关、张。更何况刘表已经对刘备开始猜忌,这事需要更加谨慎。
之所以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关张二人醋意大发,可能就是二人在协商这事时,没有让关张参与。在这之前,刘备啥事都会哥仨商量,现在只与军师协商,张飞沉不住气去问,你们在嘀咕啥呢,刘备只是傻笑也不言明,自然就引起二人不满。但是诸葛亮一定会建议早取荆州,但刘备并不赞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南撤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以不忍心为由拒绝,也可以看出君臣二人之分歧。
因此,豹眼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刘备打出帝室之胄的旗号,与曹操抢占天时;诸葛亮认为很有把握夺取荆州,然后占据益州,这样就得到了地利;只要刘备真心像三顾茅庐那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这就取得君臣之和。诸葛亮自信凭借自己的人谋,完全可以去跟曹操以争天下。可惜的是,刘备并没有那么听诸葛亮的话,在荆州问题上下手太晚了,导致了以后战略的被动。
刘备和荀彧都是为了匡扶汉室,为何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之所以有人问上面这个问题,估计是《三国演义》中毒太深。这里再提醒一下,《三国演义》是小说,也就是说虚构的成分不少,不能当真实的历史看。比如,刘备一心匡扶汉室,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意淫出来的。实际上,除了刘备,哪个军阀都会打这个旗号,包括曹操、袁绍、、孙权等(当然也有贸然称帝的傻子袁术,但这种人极少),谁都标榜自己是汉室忠臣,谁都宣布自己对大汉忠心耿耿。
比如曹操说过:希望我死后,坟墓上能刻上9个字——“故汉征西大将军之墓”。所以,拿匡扶汉室来说这些军阀,其实很可笑。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后,反而是曹操没有称帝,其他两位——刘备和孙权都先后称帝。显然,拿匡扶汉室来说荀彧不投刘备,本身就是可笑的。说完刘备,再来说荀彧,就匡扶汉室来说,人家比刘备真心太多。荀彧出自鼎鼎大名的颍川荀氏,一门英杰,是出名的世家大族。
作为世家大族,一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族出来的杰出子弟,常常选择不同的主公效力。这样一来,不管谁得了天下,这个家族都与有荣焉,都会有立足之地。不过,世家大族也不是随便选老板去当高级打工仔,他们挑老板——效力的主公,起码要是他们看得上的。荀家子弟主要效力于两个老板——曹操和袁绍两家。有人可能感到不解,袁绍是个草包,荀家怎么会选他当老板?其实,袁绍被妖魔化和丑化了。
袁绍是四世三公,可称东汉末年第一豪门。所以,荀家子弟投奔老袁家很正常。至于曹操,出身不比袁绍差,老爸曹嵩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高官中的高官。曹操从小和袁绍、袁术等豪门公子哥一起长大,标准的官二代,实力与名望兼备。荀彧和荀攸这样的精英投奔曹操,也很正常。因此,刘备和曹操、袁绍站在一块儿,根本没法比。论出身,刘备完全是寒门子弟,所谓“中山靖王之后”那是唬人的。
因此,就算刘备再有本事,对不起,荀家这样的世家大族连正眼都不会瞧他一下。在门阀观念非常重的中原地区,不要说荀家看不上刘备,刘小贩连生存下去的资本都没有。中原世家,最看重的是出身,当然能力和政治理念也同样重要。荀彧投奔和辅佐曹操,是因为两人在很多政治理念上互通。荀彧需要一个大平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曹操对他完全信任,并有足够的资源给荀彧这个平台,让他尽情施展。所以,曹操和荀彧不仅仅是君臣,还是知己,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看,出身寒门的刘备完全不具备如此条件,他给不了荀彧这样的平台,也不可能和荀彧做到心意相通。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的起点不一样,三观不一致,没法走到一起。“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刘备要恢复的是刘备家的汉室,而非献帝刘协家的汉室,虽然都是刘邦家的汉室,但根本性质不同。荀彧比谁都清楚刘备的套路,他怎么会去辅佐刘备呢?01刘备与袁绍、曹操没有根本的区别。荀彧先是投奔袁绍,发现袁绍不是成就大事之人,确切地说,是因为袁绍想废掉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帝,这让荀彧接受不了。荀彧转而投奔曹操,他深知曹操也是称王图霸之人。
但汉室衰微,已经无力回天,延续汉室灭亡的时间,给献帝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就是最好的结局。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尽管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但曹操也暴露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曹操、荀彧都是心知肚明的。官渡之战,袁绍的目的就是攻占许都,挟持献帝以号令天下。荀彧清楚,把献帝交给袁绍,献帝会更惨,汉室灭亡的会更快。
袁绍与袁术是死敌,袁术称帝败亡后投奔袁绍。袁绍欣然接纳,足以看出袁绍有称帝之心。在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决最关键的时刻,刘备背叛曹操,企图与袁绍夹击曹操,其用意何在?是为了匡扶汉室吗?刘备被击败后,投奔了袁绍。投奔反贼,这是曲线救国吗?任何人都清楚刘备在想啥,都清楚刘备匡扶汉室就是一个幌子。刘备的野心昭然若揭,荀彧岂能不知。
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包括关羽、诸葛亮,毫无例外。荀彧是有信仰的人,但他更是一个明白人,不像关羽那么稀里糊涂。02刘备没有任何势力去匡扶汉室,这一点荀彧更清楚。抛开刘备匡扶汉室的动机不说,仅就刘备的势力、能力而言,刘备根本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没有能力和实力,凭一张嘴、一个口号,是不能匡扶汉室的。
荀彧是王佐之才,但诸葛亮、庞统的才能并不在荀彧之下。尽管司马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两个都得到了也没有得到天下,即便再加上荀彧,也无济于事。曹操就是头狮子,刘备至多是只狼,而益州牧刘璋恰恰就是一只绵羊。如果不是刘璋,不要说换作曹操、孙权试试,就是袁绍、刘表、吕布之流,刘备也别想得到益州。诸葛亮、庞统的确是大才,但都没有得到刘备足够的信任,这是刘备的格局、能力决定的。
曹操就善于采纳谋士们的奇策,所以郭嘉才吃得开。就庞统一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刘备尚且不能采纳其上策,这是导致庞统身亡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差距。在刘备病逝前,对诸葛亮也没有充分的信任,委以重任。临终托孤,也是不得已为之,而且做了很多限制诸葛亮的安排。如果不是诸葛亮崇高的政治品行,刘备那点安排,岂能限制得了诸葛亮。
史实也证明,诸葛亮一步步就把他们处理掉了。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局比庞统、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荀彧因为不赞成曹操进位魏公,而被迫自杀;刘备自立汉中王,荀彧又会作何态度呢?据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刘巴传》作的注解,引用了晋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零陵先贤传》记载: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
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从这里看出,主薄雍茂就是因为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为此劝谏,刘备就借口把雍茂杀掉了。刘巴也曾劝谏刘备自立为王,看到雍茂被杀,害怕了,就热心的张罗刘备自立为帝的所有事情,因此免祸。就这个情况,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果会死得更惨,甚至连一个空食盒也得不到。而且子孙后代都会受到牵连。
如果三国蜀汉势力是刘秀带他的云台28将一起争夺,汉室还会像200年前一样复兴吗?
小编这个问题有点无语。同时感觉到可爱的小编非常纯洁,纯洁的如同泰山脚下山沟沟里面盛开的小黄花一样。世界上没有如果,更不存在光武帝晚生那么上百年,刘秀不是哪吒,就算刘秀是哪吒,那其母还未必是其母,不会怀胎一段历史再降生。换言之,就算蜀汉是刘秀携28星宿要恢复汉室,绝对不会复兴二百年的东汉。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再讨论一下,能够用力分开两个角斗的五虎上将,那绝对是牛掰中的牛掰,论智谋能在屡次挫败中找到生存之地这更不是刘秀所能相提并论,五虎上将更是个个都是一方诸侯能守土镇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