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天下统一手机版攻略,单机游戏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如何开启秘籍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单机游戏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如何开启秘籍

你有都城了,直接输入 密码 效果 ADDSOLDIER 增加待役人口50,000人 ADDPRISON 增加地牢人犯5,200人 ADDGOLD 增加资金50,000 ADDFOOD 增加粮草50,000 ADDARMS 增加武器50,000 ADDWOOD 增加木材50,000 ADDIRON 增加铁砂50,000 ADDHORSE 增加战马50,000 CAPITALINFO 打开观看敌方部队信息,再打一次关闭显示 TROOPINFO 打开观看敌方部队信息,再打一次关闭显示

单机游戏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如何开启秘籍

2,皇帝成长计划2统一天下自由模式攻略是什么

开局上朝招募工匠,工匠行了建寝陵,招兵40万以上,第一回上朝不够就继续招,然后训练度要到一百武器除了大炮之外都要40万 左右,和你的兵数相同,第一回上朝还有特别重要的就是把野心高的德行低的臣子换掉,如果不祭祀那就每天都科举选臣子,一开始臣子德行50以上的和智力50以上的都招起,后来再慢慢变成全都是50以上的,关于后宫前10年虽然说要忙打仗但是这个时候生猴子时间是刚好的,因为一开始钱少你可以选择调整税率到强征,虽然民心会降低,但是这个是不得已的后期打仗赢一块地就会加民心如果哪个地方民心低于50就去紫宸殿浩荡巡游,游一块地一次加10民心,当然户部里面资金扶持也是可以的就是花钱民心加的才一两点,差不多到第五年就可以开始打仗了,建议选重骑兵,就是第二页的右下角那个,中期有钱就可以造大炮,组建重炮兵,就是最后那个,武器这些要在你国库保持在两百万两左右或者以上的时候加紧生产,因为强征钱是真的多,第五年开打,先把日本灭掉,日本最好打,这个时候你的兵力40万以上重骑兵训练100,打日本就特别好打,要么打一回一块地,再不然就两回,有次我在打日本上朝礼部说和突厥的关系变为交战,这个说明和突厥马上就要开打了,如果可以再练一支兵堵在山东,不过我是先打完日本再去管的,这个时候很可能山东失守,但是日本一打完主战区就转到突厥,在第一支兵打突厥的时候赶紧再练一支和第一支差不多的,兵力肯定是要比第一支强的,两支一起打,还有一种方法一个朋友告诉我把40万的大军分成三组或者四组,虽然人少,但是这样几个兵团围攻一块地成速高,当然这是前期,琉球安南这样只有一块的小国先把突厥灭了再管,印度这边打突厥或者打完就去打,一般突厥打完就往下打吐蕃,把突厥灭了就是中期了,这个时候先让一支兵回京,一般突厥灭了应该是有两支以上兵团在的,当然不是那种人少的小兵团,这个时候火炮什么的造的差不多了,如果点将台升了几个档次就出最大兵力,另一支兵可以先打着那些小国了打完第二只兵团就准备的差不多了或者提前了就转战波斯,如果小国没打完就再去波斯,波斯相对比较难打,建筑除了建造书院就是点将台,如果你国库多一点就建造其他的建筑,点将台真的很重要,打波斯和罗马就靠兵力和训练值,还是建议倒数两种兵团,波斯我一支100W的和一支50W的一起打一块地才拿下的,打波斯你应该有三支兵团以上,波斯灭的差不多你点将台就可以有110这样的兵团了,打罗马就最后那种重炮兵好打,在波斯灭的差不多的时候打波斯这个阶段你已经很有钱了,就天天打仗训练在国家的兵力都有两三百万,天天训练有训练值100,天天制造武器都是够的就派出这种兵团移动到波斯那边的时候波斯就差不多灭了或者打完了,如果没灭让原来在打的兵团继续打,打完波斯那些兵团就可以回京,把路让给最好的一支兵进去打出一条路,后面的兵团就跟着后面我是三个兵团一年不要就把罗马灭了,因为训练值100重炮兵110W打的特别轻松,我打罗马两个兵团是重炮兵去打的时候发型特别好打,两回到三回就解决了,另外那个重骑兵发现打的时候特别吃力就干脆给那两个兵团补充兵源。其实最难的是波斯然后突厥,跟剧情况罗马兵虽然多但是们也很强大所以特别好打,但是突厥属于前期的比较难,波斯更是因为国库问题和兵团人数什么的就有点吃力特别是波斯!不过这个仗打到后面是越大越好打费点时间不要在意。我到第29年就完全统一了,结局成吉思汗,但是我前期觉得点将台不重要让很少的工匠去造,到后面发现很重要,反应过来就迟了,还有骑兵营什么的武器增产这样的建筑忽略了,如果再来一回我应该能早早的打完了,这是我的第三局游戏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款游戏是比目鱼团队继《美少女成长计划》、《巨星成长计划》、《皇后成长计划》、《皇帝成长计划》、《皇后成长计划2》之后的养成类游戏。游戏中玩家可以韬光养晦,也可以征战四方,统一天下,本游戏和另几部养成类游戏的区别是:玩家有主角一生的时间来进行游戏。

皇帝成长计划2统一天下自由模式攻略是什么

3,三国群英1统一天下攻略

三国群英传1统一天下的攻略是,这款游戏在于武将的武力高低,要用武力高的武将,比如吕布关羽张飞等,不在同一阵营的要招降,武将的数量还要多。要搜索,这样可以得到好的装备。

三国群英1统一天下攻略

4,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关键词:李渊家族在前朝已经位极人臣,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邦、朱元璋而言,唐朝统一天下过程相对较容易。1、出身贵族,家学渊源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步步为营,西图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杨广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杨广。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杨广一死,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李渊称帝长安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3、统一战争,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唐朝统一天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中原、江南。3-1、平定北方 ◆当时薛举占据着陇西,拥有兵力13万,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618年秦进攻唐朝,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没有在场指挥,唐军败于秦军。八月,由于薛举病逝,儿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回到指挥位置上,最终结局是李世民指挥唐军赢得胜利。 ◆619年,凉王李轨反叛唐朝,被唐朝联络吐蕃夹击,并且策反李轨手下大臣安修仁,安修仁进攻凉州,擒获李轨,至此,唐朝对西北完成统一。▲唐初天下形势图 ◆619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唐朝,打败留在太原的李元吉,占领太原,他的将领宋金刚继续南下,唐朝一时间被攻陷数州,之后又打败唐将裴寂,眼看挡不住了,李渊想退出河东。李世民却不赞同,之后他率兵反击。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等人,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不久被杀。经过三年的征战,唐朝基本统一北方和巴蜀地区。3-2、平定中原◆619年,王世充成了中原最大割据势力。620年,李世民率军10万,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退守洛阳城,由于王世充据守洛阳,一时间难以攻下,李世民改变策略,包围洛阳城,消灭通往洛阳城的物资和周边来救援的势力。其中窦建德是最大的救援势力。◆当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前来时,抵达虎牢关时,被李世民阻挡。621年,李世民趁着窦建德军队疲惫时,一举灭掉窦建德大军主力,窦建德被捉,王世充眼见无望,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见窦建德已败,自己带领其他部下起义。后又反叛唐朝,于公元623年,被李建成给击败并杀掉。至此山东等地平定。这样唐朝统一天下局面,就差南方了。3-3、平定江南◆南方也有好几个势力,其中萧铣是最强大的一个。621年,李孝恭和李靖出击平定南方,首先就是消灭萧铣。唐军从巴蜀顺长江而下,李靖在清江打败萧铣的勇将林士弘。唐军直逼江陵,萧铣坐不住了,率宿卫军抵挡,依旧没有挡住唐军的脚步,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统一北方的唐朝◆至此,强大的萧铣被灭,江南地区也是震动。唐军顺势东进,击败林士弘。看到唐军的强大,江南地区的杜伏威势力投降唐朝,其他势力也跟着投降。621年,李靖越过南岭,所到之处,纷纷投降,其中以大首领冯盎为首的南岭地区势力,全部投降。到624年,除了梁师都投降突厥外,唐朝基本统一全国。从统一天下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之上,他们分别是:李世民、李孝恭、李靖。李渊起兵时,李孝恭就出使巴蜀,降服巴蜀地区,灭掉中原的朱粲。除开后来是帝王的李世民,李靖和李孝恭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们收服和打下的领土,已经是当时唐朝版图的一半。这才是名流千古的功臣。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关键词:李渊家族在前朝已经位极人臣,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邦、朱元璋而言,唐朝统一天下过程相对较容易。1、出身贵族,家学渊源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步步为营,西图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杨广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杨广。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杨广一死,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李渊称帝长安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3、统一战争,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唐朝统一天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中原、江南。3-1、平定北方 ◆当时薛举占据着陇西,拥有兵力13万,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618年秦进攻唐朝,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没有在场指挥,唐军败于秦军。八月,由于薛举病逝,儿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回到指挥位置上,最终结局是李世民指挥唐军赢得胜利。 ◆619年,凉王李轨反叛唐朝,被唐朝联络吐蕃夹击,并且策反李轨手下大臣安修仁,安修仁进攻凉州,擒获李轨,至此,唐朝对西北完成统一。▲唐初天下形势图 ◆619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唐朝,打败留在太原的李元吉,占领太原,他的将领宋金刚继续南下,唐朝一时间被攻陷数州,之后又打败唐将裴寂,眼看挡不住了,李渊想退出河东。李世民却不赞同,之后他率兵反击。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等人,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不久被杀。经过三年的征战,唐朝基本统一北方和巴蜀地区。3-2、平定中原◆619年,王世充成了中原最大割据势力。620年,李世民率军10万,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退守洛阳城,由于王世充据守洛阳,一时间难以攻下,李世民改变策略,包围洛阳城,消灭通往洛阳城的物资和周边来救援的势力。其中窦建德是最大的救援势力。◆当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前来时,抵达虎牢关时,被李世民阻挡。621年,李世民趁着窦建德军队疲惫时,一举灭掉窦建德大军主力,窦建德被捉,王世充眼见无望,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见窦建德已败,自己带领其他部下起义。后又反叛唐朝,于公元623年,被李建成给击败并杀掉。至此山东等地平定。这样唐朝统一天下局面,就差南方了。3-3、平定江南◆南方也有好几个势力,其中萧铣是最强大的一个。621年,李孝恭和李靖出击平定南方,首先就是消灭萧铣。唐军从巴蜀顺长江而下,李靖在清江打败萧铣的勇将林士弘。唐军直逼江陵,萧铣坐不住了,率宿卫军抵挡,依旧没有挡住唐军的脚步,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统一北方的唐朝◆至此,强大的萧铣被灭,江南地区也是震动。唐军顺势东进,击败林士弘。看到唐军的强大,江南地区的杜伏威势力投降唐朝,其他势力也跟着投降。621年,李靖越过南岭,所到之处,纷纷投降,其中以大首领冯盎为首的南岭地区势力,全部投降。到624年,除了梁师都投降突厥外,唐朝基本统一全国。从统一天下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之上,他们分别是:李世民、李孝恭、李靖。李渊起兵时,李孝恭就出使巴蜀,降服巴蜀地区,灭掉中原的朱粲。除开后来是帝王的李世民,李靖和李孝恭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们收服和打下的领土,已经是当时唐朝版图的一半。这才是名流千古的功臣。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感谢阅读,欢迎讨论※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关键词:李渊家族在前朝已经位极人臣,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邦、朱元璋而言,唐朝统一天下过程相对较容易。1、出身贵族,家学渊源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步步为营,西图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杨广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杨广。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杨广一死,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李渊称帝长安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3、统一战争,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唐朝统一天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中原、江南。3-1、平定北方 ◆当时薛举占据着陇西,拥有兵力13万,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618年秦进攻唐朝,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没有在场指挥,唐军败于秦军。八月,由于薛举病逝,儿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回到指挥位置上,最终结局是李世民指挥唐军赢得胜利。 ◆619年,凉王李轨反叛唐朝,被唐朝联络吐蕃夹击,并且策反李轨手下大臣安修仁,安修仁进攻凉州,擒获李轨,至此,唐朝对西北完成统一。▲唐初天下形势图 ◆619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唐朝,打败留在太原的李元吉,占领太原,他的将领宋金刚继续南下,唐朝一时间被攻陷数州,之后又打败唐将裴寂,眼看挡不住了,李渊想退出河东。李世民却不赞同,之后他率兵反击。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等人,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不久被杀。经过三年的征战,唐朝基本统一北方和巴蜀地区。3-2、平定中原◆619年,王世充成了中原最大割据势力。620年,李世民率军10万,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退守洛阳城,由于王世充据守洛阳,一时间难以攻下,李世民改变策略,包围洛阳城,消灭通往洛阳城的物资和周边来救援的势力。其中窦建德是最大的救援势力。◆当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前来时,抵达虎牢关时,被李世民阻挡。621年,李世民趁着窦建德军队疲惫时,一举灭掉窦建德大军主力,窦建德被捉,王世充眼见无望,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见窦建德已败,自己带领其他部下起义。后又反叛唐朝,于公元623年,被李建成给击败并杀掉。至此山东等地平定。这样唐朝统一天下局面,就差南方了。3-3、平定江南◆南方也有好几个势力,其中萧铣是最强大的一个。621年,李孝恭和李靖出击平定南方,首先就是消灭萧铣。唐军从巴蜀顺长江而下,李靖在清江打败萧铣的勇将林士弘。唐军直逼江陵,萧铣坐不住了,率宿卫军抵挡,依旧没有挡住唐军的脚步,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统一北方的唐朝◆至此,强大的萧铣被灭,江南地区也是震动。唐军顺势东进,击败林士弘。看到唐军的强大,江南地区的杜伏威势力投降唐朝,其他势力也跟着投降。621年,李靖越过南岭,所到之处,纷纷投降,其中以大首领冯盎为首的南岭地区势力,全部投降。到624年,除了梁师都投降突厥外,唐朝基本统一全国。从统一天下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之上,他们分别是:李世民、李孝恭、李靖。李渊起兵时,李孝恭就出使巴蜀,降服巴蜀地区,灭掉中原的朱粲。除开后来是帝王的李世民,李靖和李孝恭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们收服和打下的领土,已经是当时唐朝版图的一半。这才是名流千古的功臣。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感谢阅读,欢迎讨论※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关键词:李渊家族在前朝已经位极人臣,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邦、朱元璋而言,唐朝统一天下过程相对较容易。1、出身贵族,家学渊源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步步为营,西图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杨广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杨广。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杨广一死,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李渊称帝长安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3、统一战争,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唐朝统一天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中原、江南。3-1、平定北方 ◆当时薛举占据着陇西,拥有兵力13万,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618年秦进攻唐朝,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没有在场指挥,唐军败于秦军。八月,由于薛举病逝,儿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回到指挥位置上,最终结局是李世民指挥唐军赢得胜利。 ◆619年,凉王李轨反叛唐朝,被唐朝联络吐蕃夹击,并且策反李轨手下大臣安修仁,安修仁进攻凉州,擒获李轨,至此,唐朝对西北完成统一。▲唐初天下形势图 ◆619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唐朝,打败留在太原的李元吉,占领太原,他的将领宋金刚继续南下,唐朝一时间被攻陷数州,之后又打败唐将裴寂,眼看挡不住了,李渊想退出河东。李世民却不赞同,之后他率兵反击。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等人,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不久被杀。经过三年的征战,唐朝基本统一北方和巴蜀地区。3-2、平定中原◆619年,王世充成了中原最大割据势力。620年,李世民率军10万,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退守洛阳城,由于王世充据守洛阳,一时间难以攻下,李世民改变策略,包围洛阳城,消灭通往洛阳城的物资和周边来救援的势力。其中窦建德是最大的救援势力。◆当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前来时,抵达虎牢关时,被李世民阻挡。621年,李世民趁着窦建德军队疲惫时,一举灭掉窦建德大军主力,窦建德被捉,王世充眼见无望,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见窦建德已败,自己带领其他部下起义。后又反叛唐朝,于公元623年,被李建成给击败并杀掉。至此山东等地平定。这样唐朝统一天下局面,就差南方了。3-3、平定江南◆南方也有好几个势力,其中萧铣是最强大的一个。621年,李孝恭和李靖出击平定南方,首先就是消灭萧铣。唐军从巴蜀顺长江而下,李靖在清江打败萧铣的勇将林士弘。唐军直逼江陵,萧铣坐不住了,率宿卫军抵挡,依旧没有挡住唐军的脚步,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统一北方的唐朝◆至此,强大的萧铣被灭,江南地区也是震动。唐军顺势东进,击败林士弘。看到唐军的强大,江南地区的杜伏威势力投降唐朝,其他势力也跟着投降。621年,李靖越过南岭,所到之处,纷纷投降,其中以大首领冯盎为首的南岭地区势力,全部投降。到624年,除了梁师都投降突厥外,唐朝基本统一全国。从统一天下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之上,他们分别是:李世民、李孝恭、李靖。李渊起兵时,李孝恭就出使巴蜀,降服巴蜀地区,灭掉中原的朱粲。除开后来是帝王的李世民,李靖和李孝恭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们收服和打下的领土,已经是当时唐朝版图的一半。这才是名流千古的功臣。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感谢阅读,欢迎讨论※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历史造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
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关键词:李渊家族在前朝已经位极人臣,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邦、朱元璋而言,唐朝统一天下过程相对较容易。1、出身贵族,家学渊源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步步为营,西图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炀帝杨广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杨广。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杨广一死,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李渊称帝长安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3、统一战争,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唐朝统一天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中原、江南。3-1、平定北方 ◆当时薛举占据着陇西,拥有兵力13万,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618年秦进攻唐朝,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没有在场指挥,唐军败于秦军。八月,由于薛举病逝,儿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回到指挥位置上,最终结局是李世民指挥唐军赢得胜利。 ◆619年,凉王李轨反叛唐朝,被唐朝联络吐蕃夹击,并且策反李轨手下大臣安修仁,安修仁进攻凉州,擒获李轨,至此,唐朝对西北完成统一。▲唐初天下形势图 ◆619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唐朝,打败留在太原的李元吉,占领太原,他的将领宋金刚继续南下,唐朝一时间被攻陷数州,之后又打败唐将裴寂,眼看挡不住了,李渊想退出河东。李世民却不赞同,之后他率兵反击。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等人,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不久被杀。经过三年的征战,唐朝基本统一北方和巴蜀地区。3-2、平定中原◆619年,王世充成了中原最大割据势力。620年,李世民率军10万,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退守洛阳城,由于王世充据守洛阳,一时间难以攻下,李世民改变策略,包围洛阳城,消灭通往洛阳城的物资和周边来救援的势力。其中窦建德是最大的救援势力。◆当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前来时,抵达虎牢关时,被李世民阻挡。621年,李世民趁着窦建德军队疲惫时,一举灭掉窦建德大军主力,窦建德被捉,王世充眼见无望,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见窦建德已败,自己带领其他部下起义。后又反叛唐朝,于公元623年,被李建成给击败并杀掉。至此山东等地平定。这样唐朝统一天下局面,就差南方了。3-3、平定江南◆南方也有好几个势力,其中萧铣是最强大的一个。621年,李孝恭和李靖出击平定南方,首先就是消灭萧铣。唐军从巴蜀顺长江而下,李靖在清江打败萧铣的勇将林士弘。唐军直逼江陵,萧铣坐不住了,率宿卫军抵挡,依旧没有挡住唐军的脚步,最后只能出城投降。▲统一北方的唐朝◆至此,强大的萧铣被灭,江南地区也是震动。唐军顺势东进,击败林士弘。看到唐军的强大,江南地区的杜伏威势力投降唐朝,其他势力也跟着投降。621年,李靖越过南岭,所到之处,纷纷投降,其中以大首领冯盎为首的南岭地区势力,全部投降。到624年,除了梁师都投降突厥外,唐朝基本统一全国。从统一天下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之上,他们分别是:李世民、李孝恭、李靖。李渊起兵时,李孝恭就出使巴蜀,降服巴蜀地区,灭掉中原的朱粲。除开后来是帝王的李世民,李靖和李孝恭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们收服和打下的领土,已经是当时唐朝版图的一半。这才是名流千古的功臣。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感谢阅读,欢迎讨论※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历史造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答:一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而当三足鼎立之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举例说明,就拿蜀国为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且连年北伐,造成国内的空虚。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政局混乱腐败。导致内部矛盾众多,内讧严重。反观魏国呢,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不仅重用元老,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张华、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担任镇南将军一职,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立下汗马功劳,执行者杜预,雷厉风行,有胆识和军事能力,所以统一有必然性。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三家归晋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趋势下,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将实力最弱的蜀国灭掉了。可当时司马家族已经一手遮天,终于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并在公元280年灭吴大一统。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刘基,12岁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至正六年(1346年),过了半隐居的生活。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偶感疾病,经过药物治疗,不愈。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以上就是刘伯温的一生,宦海沉浮,先为元朝,后为明朝。并没有历史演义和小说里讲的那么璀璨绚丽。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刘基,12岁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至正六年(1346年),过了半隐居的生活。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偶感疾病,经过药物治疗,不愈。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以上就是刘伯温的一生,宦海沉浮,先为元朝,后为明朝。并没有历史演义和小说里讲的那么璀璨绚丽。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蜀国怎么做才能统一全国的最好办法是,,,,好好睡上一觉,可能会在梦中实现。
历史没有假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说不定是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和司马昭等人的老爸。就因为赤壁之败形成了三国局面,曹操就成了"乱世之枭雄"。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他还是缺少一种霸气,正好与项羽相反,项羽有霸气,少谋略。两人互补,项羽开创大楚霸业,曹操就能一统魏业。曹操不能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性子,战胜一个对手就想抱对手的美人,还影响了子女,有样学样,非是君子所为。曹操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太过于猖狂。很早就背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给刘皇叔丶孙仲谋以借口,天下人不服。项羽也能玩弄楚王于股掌间,杨坚丶李渊丶赵匡胤不露声色,待到羽翼丰满,取而代之。曹操光是杀丶杀丶杀,人心惶惶。曹操本来更多精力以勤王之名安抚汉川,解决西南,随后渡军南下,文武两手解决东吴,东吴和谈人士不少,如无诸葛亮劝说,主和派还是占上风。只要解决了东吴,天下可定。曹操先要树立天下一统之理念,在政治上就进退裕如了。至少建立统一之首功,跻身于姜太公之列,在历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笔。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大中华的境基础,功垂万古。真诸葛亮都统一不了三国,当个假诸葛亮就会统一三国了,做梦都梦不出好法子来。刘备若用赵云守荆州就能够统一天下。首先,赵云够忠够勇、够稳够谋。所以,用赵云守荆州,必然会很好地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略。这样《隆中对》中的两步战略,在占领益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一路自汉中北伐,一路自荆州北伐,夺取天下就可以实施了。其次,赵云守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自己也丧命的事就不会发生,张飞也不会死,刘备也不会错误伐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不会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尽失,国力耗空。而是可以持久保持蜀汉的实力鼎盛,保持三国中最强。同时,保住了荆州,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会过于得势,不会完成内部分裂和内耗,刘备也可以多活十年八年。这样,天下有变,天下会变,且变得利于刘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就是刘备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刘基,12岁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至正六年(1346年),过了半隐居的生活。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偶感疾病,经过药物治疗,不愈。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以上就是刘伯温的一生,宦海沉浮,先为元朝,后为明朝。并没有历史演义和小说里讲的那么璀璨绚丽。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蜀国怎么做才能统一全国的最好办法是,,,,好好睡上一觉,可能会在梦中实现。答:一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而当三足鼎立之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举例说明,就拿蜀国为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且连年北伐,造成国内的空虚。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政局混乱腐败。导致内部矛盾众多,内讧严重。反观魏国呢,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不仅重用元老,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张华、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担任镇南将军一职,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立下汗马功劳,执行者杜预,雷厉风行,有胆识和军事能力,所以统一有必然性。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三家归晋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趋势下,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将实力最弱的蜀国灭掉了。可当时司马家族已经一手遮天,终于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并在公元280年灭吴大一统。

5,天下贰天下一统血战江湖的进

50点=70J 100点=130J 150点=180J 有2000J的话 飞天应该就齐了 现在我们区飞天便宜 估计1500J差不多了 苍龙别想着卖了 现在我们区70级都是一片一片的 你看到的小号 10个有9个是有大号的 所以说苍龙根本卖不出去 一定要说能卖多少的话 一个部位15-20J你可以尝试着卖卖看 我看到有人卖30J的 不过没人买就是了
老区的J比元宝值钱,。。新区是1:1
申请个小号。。 进去看下寄售店的价格就知道了。 市场价格差不多、 、

6,战国BASARA3宴天下统一模式下刷钱攻略有哪些

开始以为能把下注的国家用堵口法堵在里面,最想赌的就是南部老头,可惜失败了,堵不住。换了种方法,倍率越高的国家越容易被灭,倍率低的国家生存可能性比较大,当然也不是绝对。我见过80多除掉40多的。倍率低的经常有几个人,比如家康,正宗,真田小队长,我们大概赌20多倍率的,下完注先杀最低倍率那个,再杀次低的(就是倍率7,8,倍率超低这样子的人)。这样你赌的人很有可能活到最后,但不一定是谁。关键的操作是上来开战时先攻谁,刚开战时是可以打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第二战就只能打旁边的了。(记着上来别记录,打一仗就能看出来走势,走势不好直接读记录。一般开场前分析对了,有80%能中奖。下注别扎堆,最好分开,地图左部,中部,右部这样子)。也有可能是打酱油的,关键还要看局势,看当前倍率,每次倍率都不一样。我压的正宗,家康,和杂贺,结果中了两个家康和杂贺。其实3个都中了,家康把正宗杀了。倍率超高的比较稳定的中法目前还没研究出来。

7,游戏一统天下中装备洗练什么是秘籍

《一统天下》在新版本中对装备的洗练做出了一些改动。如今在提升玩家战力的途径中,装备洗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备洗练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游戏中,玩家有12次免费洗练的机会,如果玩家想要奢侈一点,可以花费5个金币进行至尊洗练,或者是花费50个金币享受更高级的终极洗练。当然花费越高洗练的效果也就越好。 装备的洗练可以得到攻击、防御和战法等技能。  游戏在装备洗练中增加了隐藏技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装备都有隐藏技能的,比如黄装就没有。对于红装而言,如果装备有两个相同的LV.3技能玩家就可以激活隐藏技能了。而紫装则需要三个相同的LV.5技能才能激活隐藏技能。当玩家有满足这些条件的装备时,就可以在装备洗练界面,点击“恢复”按钮来激活装备的隐藏技能。激活之后,装备为玩家带来的战力加成是十分可观的。
不用洗,直接放模具石头练化,练化后系统提示你是否保留信属性,你看看是你以前的练化好还是现在的好在作决定,要分谢谢

8,介绍几个战争策略类的PSP游戏

策略类PSP游戏推荐: http://psp.duowan.com/top/slg/
三国志5 6 7 推荐三国志5 目前刚出的战国天下统一也挺好 给你个连接看看 http://psp.duowan.com/top/slg/ 以下是下载排行 精品rpg策略类psp游戏全推荐更多 战国天下统一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魔界战记2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阿克西斯的威胁v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足球经理09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订购吧!我们的世界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超级机器人大战mx 中文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机战a 完全汉化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最终幻想 狮子战争 汉化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三国志6 简体中文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三国志5 简体中文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超级机器人大战mx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圣女贞德 汉化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太阁立志传4 中文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荒野兵器xf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勇者别嚣张 中文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龙与地下城 战略版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大战略7 超越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新纪幻想 圣魔之魂2 无限阵营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大战略 携带版2 游戏下载 游戏介绍 新天魔界:混沌时代4

9,求三国志10曹操统一天下的攻略

曹操很简单的,一开始用曹操在许昌陈留几个城吧人都说服出来,然后就简单了,注意不要合并虎豹骑,多一只前期很厉害,中期都装备上井栏和斗舰就无敌了,那么多智力型,开发不成什么问题的如果前期钱循环不开就用曹操多接点任务,接客就行了~~
这很简单啊,假如你在陈留,那么先进攻小型城市,千万不要到后期再开始进攻,不用发展内政,直接军政,存兵马,先进攻洛阳(天子在的城市),再进攻一些周围的边城,例如璞阳,汝南,许昌等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灭掉实力最强大的几个国家,先从中原开刀,最好先灭董卓,这样你就可以封到职位(如大将军,大司马)等,你到大将军就可以发动战役了,你大概有二十几万的兵马或者三十几万就好发动战役了,建议你先发动中原战役,再发动河北战役,太守中原弄点就行了,河北的你战役打完了你在把兵输送到中原太守城池里面,当然,河北的一些重要都市(人口多的)城市你可以放三四个人练兵…………这样就有了后勤保障,这样你的兵越来越多,将士也越来越多(强大的敌军势力单位也少了),接着往江东战役,得江东豪杰,之后天下就统一了啊! 如果一城一寨打过去太费力,并且发动战役的话也好建设阵,城塞之类的东西来巩固防御 友情提醒:记住一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练兵,到后期在发展 还有要注意城池防御问题,不要一开始就被人端了…………
曹操最艰难的一个时间段 应该是讨董卓吧曹操孤悬于陈留 董卓势力强大 仅仅是虎牢关就有吕布三万大军 而当时的曹操 也就2万多人吧所以 必须动员一切力量 集中精力抵挡董卓的轮番进攻曹操手下文臣如雨、猛将如云,必须用计谋,比如荀彧、程昱等人的眩晕,然后用夏侯敦、夏侯渊、曹仁等猛攻吕布。那个年代,好像许昌是座空城,我出来的时候,就派人占领了许昌,如果陈留难保,可以退守许昌。许昌地势险要,又是大都市,发展速度很快。
必须是兵器那个城啊,好像是陈留。。当然濮阳也是要的,因为产青州兵的~~时不时搞几只青州兵必然是给力的。。。你是哪个剧本的曹操?应该是前几个吧?。。首先整理内政,推钱和粮,处理一阵,就出去跑关系。10里面一个猛将就够,主要是统御高的军师称号的人物比较给力。和别的势力的将领变成义兄弟,趁他当太守的时候,一个登庸城就是你的了。。或者是练技能的方式~城市建设差不多屯兵也有一定数量的时候配置兵器肯定会不够钱,首推一个骑兵队多配个冲车,其余井栏。。赚钱可以来回SAVELOAD 搞仲裁里面的事情,赚很多~~
文章TAG:天下统一手机版攻略  单机游戏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如何开启秘籍  天下  统一  手机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