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最早的信史是什么朝代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最早的信史是什么朝代
商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供研究的历史往往是以“信史”为开端的。所谓“信史”,是指有藉可查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的“信史”是从商代开始的。众所周知,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纪年历史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的历史。《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传说由孔子编定。《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上是可信的。因而,中国最早的“信史”是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开始的。
2,夏朝没有文字记载那夏朝帝王表是怎样知道的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都成书较晚,最早也要到东周时期了,应该是根据当时能见到的记载和传说来写的。夏朝之前的历史也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实际上在殷墟甲骨文出土前,人们也一直质疑商朝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商朝之前有一个朝代是可能的,只是还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考古证据。很多历史都是在古墓中墓主的铭文中知道的,还有墓中的一些历史文献,专家通过整理才发表。有文字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象形文字,黄帝炎帝时期,仓颉创的文字。不是夏朝帝王创的很多历史都是在古墓中墓主的铭文中知道的,还有墓中的一些历史文献,专家通过整理才发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3,华夏与东夷是什么关系
东夷,是一个在学术上指代的名词,远古东方部落称为夷,而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但是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文明,他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中原文明,关中文明,和诸多南方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作为东夷文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华夏的名字上:“华”来源于“东夷之人”(《孟子》)有虞氏舜帝姚重华,华原意为眼睛里的瞳孔,重华即为两个瞳孔的意思,而初始是指舜帝统率的一个叫重的东夷氏族里的人民。而华则指古代先圣的后代,有仁厚大德者的后代,东方的贵族。《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帝舜建立的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据史料记载,“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记录的是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华夏在古代一般是指关中中原地区。东夷作为一个名词也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华夏是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应,是地区与文化的代名词。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4,请问什么叫椒房之宠
形容宠爱有加。1、古代的皇帝的洞房用椒墙,因为辣椒又红火,里面又多子,而且还杀菌。所以椒房成为古代后宫的称呼,这一说法源自西汉。2、椒房的椒,是指花椒,不是红辣椒。花椒这个名字,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3、椒房,始于西汉,是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也叫“椒室”。这是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4、《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5、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得名,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所以名为“椒房”。扩展资料:西汉住在未央宫中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漪房。当她还是窦姬的时候得代王刘恒独宠。荣宠中的窦姬也果然多子,很快便为刘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刘嫖。孝惠帝七年(前187),窦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启。后又育有一子,名刘武。窦太后是西汉王朝最后一位信仰“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椒房之宠参考资料来源:新浪博客-“椒房之宠”是什么意思形容宠爱有加。古代的皇帝的洞房用椒墙,因为辣椒又红火,里面又多子,而且还杀菌。所以椒房成为古代后宫的称呼,这一说法源自西汉。椒房的椒,是指花椒,不是红辣椒。花椒这个名字,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诗经》是收载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说明中国人民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了。而辣椒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花椒树上长小花椒果非常多,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故《诗经·唐风》称:“椒聊之实,藩衍盈升。又班固《西都赋》载“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意思是皇帝的妻妾用花椒泥涂墙壁,谓之椒房,希望皇子们能像花椒树一样旺盛。《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层入宫请候”之句足以佐证。椒房,始于西汉,是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也叫“椒室”。这是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得名。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所以名为“椒房”。《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扩展资料:曾享椒房之宠的女人:西汉住在未央宫中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漪房。当她还是窦姬的时候得代王刘恒独宠。荣宠中的窦姬也果然多子,很快便为刘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刘嫖。孝惠帝七年(前187),窦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启。后又育有一子,名刘武。窦太后是西汉王朝最后一位信仰“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历史上承蒙皇帝椒房贵宠的皇后还有: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阴丽华是光武帝刘秀原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还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同年二月初八,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椒房是以花椒的花朵研成粉末与泥活在一起涂墙的,花椒多籽(“多子”)是花椒并不是辣椒。辣椒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椒房殿亦称椒室。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后亦用为后妃的代称。椒房之宠就是宫中女子受到皇帝宠信.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得名,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后亦用为后妃的代称。北魏时也是妃嫔封号。《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可见椒房,是后宫中最尊贵的荣耀,意喻“椒聊之实,蕃衍盈生”。椒房之宠就是古代皇帝对妃子超出一般的有所寄望的宠爱。希望有帮助!
5,夏商时期的诗歌源自于哪里
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如下面这几首:“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如下面这几首:“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如下面这几首:“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如下面这几首:“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商文学是指中国先秦时期夏、商两代的文学。具体时期指中国脱离原始社会,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到商朝结束这一段时间。夏商文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属于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常识文学篇。
文章TAG:
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最早的信史是什么朝代 第一 第一个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