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一般在什么时间举行,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婚礼出现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婚礼出现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也就逐渐形成。一般认为,我国一夫一妻制形成于西周,婚礼制度也是在这时正式形成的: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有很多繁琐的程序。正式的婚姻缔结要坚持“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
2,古代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也算顾名思义。除了一些山寨的强盗之外,很少人家会在天黑之后才举行婚礼。而且习俗是,太阳下山之前婚礼必须结束。那些闹新房的活动是婚礼之后的事情了。
3,古时候结婚是在何时早上中午傍晚
4,古代人什么时候开始结婚典礼的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对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希望对你有帮助
5,古代人什么时候开始结婚的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也就是说,女子15,男子20,方可成婚。不过,古人大都早熟,结婚比较早。楼主说的是年纪么?如果是年纪的话,一般以成年为准,女子十五岁就是成年,称为“笄(读作“计”)”男子一般是二十岁成年,称作弱冠。不过也有的男的比较早婚。而女子多在十六或十八岁嫁人。
6,古人举行婚礼时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很多人都觉得结婚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但是别看现在我们结婚流程简单,在古代,结婚更是有很多讲究,而且他们一般都要选择吉时,这样才能保证夫妻二人一生都比较顺利。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发现:古人的婚礼大多都是在傍晚举行,然后拜堂成亲,送入洞房……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白天有那么多时间,怎么还选在晚上呢?首先,晚上举行婚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迎娶花轿娶婚都是在黄昏以后,就连《白虎通》都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就是说在黄昏时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刻,是结婚的最佳时间。从结婚的“婚”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古人的结 婚时间。“婚”字是“女”加“昏”,古人写结婚的 “婚”是写成黄昏的“昏”的。在上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流行抢婚这一习俗。所谓的抢婚就是男子叫上自己的伙伴,趁着黄昏出去抢夺妇女,并逼迫她们和自己成婚。在 《周易?屯》爻辞中记载道:“屯如遭如,乘马班 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意思是说 一帮貌似强盗的马队过来抢夺妇女,不愿服从的妇女 泣泪涟涟,拼命呼喊。后来这种抢夺妇女逼迫其结婚的习俗被人们抛 弃,但是其中的某些仪式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我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地区仍然有抢婚的习俗,只不过“抢婚”变成了结婚的仪式。而在黄昏 这个时间结婚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为了将结婚的 “婚”和黄昏的“昏”区分开来,所以在其旁边加了 个“女”字,就成了现在的“婚”。另外,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尤其是在清朝,在洞房之前,新郎一般都要先去向宾客敬酒,而且去接新娘也要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傍晚举行婚礼,是最好不过了!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午接亲,晚上拜堂”,而“婚与昏”同音,这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最好的例证,这表明在黄昏举行婚礼以后,女人要改变自己的姓氏!古代结婚都是讲究三书六礼,而在现在的结婚的习俗,都是在那个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精简,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般是在当天的黄昏时候举行的,因为古时候的婚礼又叫做昏礼,所以是在一天的晚上举行的。正午以前是古代举行婚礼的时间,因为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拜完天地刚好吃中饭。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拜堂是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拜 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 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 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家中的一员,婚礼正式结束。
7,古代是什么时辰举行婚礼呀
由古至今,婚嫁都是人間大事。但是,我是最近才知道對婚嫁古今有不同的態度。
周代專員掌做媒
周禮中有記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一個「令」字,就有「令」的執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時節的男女相會,「奔者不禁」。周朝的法規習俗竟然並不受制於春天這個特殊時節,可見,當時的人還保有相當的動物性,國法要服從於「春天」。)從周時到春秋都有專門做媒的官吏,官名「媒氏」,專職負責使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向他們配給田宅,以使其能安身成家。當時的男人結婚三年後才可以被國家徵用外出作戰或做工,叫「赴國役」。
今天人們的婚嫁是喜事,遠古時候卻恰好相反。迎親只能在夜裏,車馬服飾都必須是黑色。起源於古人引陰氣入家門,黑色是配合著陰的。黑夜黑馬黑車黑衣人,車前置兩枚火燭,在那種銀河當頭的黑夜裏試探前行,就是去娶親的了。
娶親之家三日不奏樂
按《禮記》中記錄,嫁走了女兒的人家,三個晚上不熄滅火燭,似乎女兒還能回來,似乎女兒還能看到娘家的光。而娶了新人的男家,三天內不能有絲竹樂器的響聲。婚嫁是一件哀痛的事兒。現代女人出嫁有哭的,有依依惜別的,多數只是做姿態。終究習俗變了,嫁人是張燈結綵浩浩蕩蕩歡天喜地的事情。而古人說,「昏事不賀,人之序也」,不對婚禮表示祝賀,居然曾經是規矩道理。婚事,當時寫成「昏事」,看起來有點古怪。雖然知道古人「昏」和「婚」通用,還是看著不好。到了漢朝,有皇帝詔書說,禁止民間嫁娶備酒食相賀。按漢律,禁止三人以上結群喝酒,但可以印證,民間嫁娶已經飲酒聚眾慶賀了。由周到漢的大約千年裏,娶親已經從只能趁黑夜裏進行的壞事變成了好事,由漢到今天,再沒變過。
《呂氏春秋》中說新娶來的婦人要「煙視媚行」,煙一樣的視線,縹緲不定,嫵媚地走路,大約是絕不能快步如飛,要忸怩細瑣要徐徐而行。那尺度一定很難把握。
三十不嫁要受罰
古時候婦女出嫁年齡,在漢代有嚴格規定,十五歲到三十歲為界線,過三十還獨身在娘家,就罰「五算」,合當時的六百錢。據說,罰款不重,只是懲治遲遲不嫁的女人對風俗的挑戰。
有一種被古人稱作「姆」的女人,類似現在的保姆。專指婦人到了五十歲,還沒有生下孩子,被男家廢出,按規定也不能再嫁。如果這婦人能奉行「婦道」,才有資格給別人的孩子做保姆。
漢時候,有叫王吉的人,居住在長安,房東家有一棵大棗樹,王吉的妻子隨手摘一顆棗給王吉嘗,王吉當即廢掉了這個妻子,因她偷盜。元朝規定廢妻有七條:無子,淫佚,不事公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任何一條都可以發休書廢掉妻子。由於女人的命運不能自保,她們只能暗藏心機,私自積蓄,以防萬一。
沒事兒亂看歷史,看到的是做女人的千萬難處。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名曰:亲迎。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
文章TAG:
古人的婚礼一般在什么时间举行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婚礼出现 古人 婚礼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