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四号突击炮任务攻略,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作者:本站作者

1,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五个类型的车,都完成,就可以领车了,每完成一个类型的就给一个女成员,要好好利用望采纳

四号突击炮任务攻略,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2,坦克世界4号突击炮任务最后一个怎么

我觉得应该竭尽全力的攻击 即可 。 希望能帮到你,点击好评,祝福你永远幸福 。

四号突击炮任务攻略,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3,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中国最先进的PLZ-05自行履带岸炮/SH-11轮式岸炮、鹰击-62导弹优先装备的就是海岸炮兵——可想而知它们的作用!2017年军改后,中国海防部队隶属陆军管辖:岸防炮兵是保卫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重要火力力量,它配备先进的岸舰导弹/岸炮指/控系统、海岸雷达站网络、联通卫星/战场支援部队网络等对中国海岸线进行监控/保护!早期的中国海岸炮兵以固定式76式130mm岸炮/老式铁道炮、第二代岸舰导弹、海岸观通站为主力:它们直接防御距离只有20-80公里、反应速度慢、精确打击能力弱、人员众多却效率不高、容易受到敌电子战压制/窃听、多用途功能不多、与海军舰艇部队联动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开启,中国岸炮部队也展开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战术的革新,装备革新也同步进行;中国入役少量的155mm牵引自走炮用于试验目的;一、体系跃升中国岸炮主力已经由130mm系统向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转化:155mm系统能快速发现目标并能以迅猛、突然、精确火力对敌进行压制,其主要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是:—压制和歼灭通过防御海域的敌方舰艇——主要打击企图攻击中国沿海城市的敌对势力!—压制和歼灭接近和冲击我方滩头阵地的敌方登陆、上陆工具——巩固/保卫我军已经收复的岛屿;—压制和歼灭敌方火力支援舰艇——消灭敌对势力的登陆企图!—封锁海上航道——对于敌对势力企图侵略的中国岛屿起掩护作用;—支援相邻岛屿(海岸)战斗,掩护我海上运输和海军舰艇行动;—压制和歼灭沿海地区、岛屿和内陆地区地面上固定或活动目标——对于解放被分裂分子占领的外岛解放战役极为有利!155mm自行岸炮系统的列装说明中国岸炮部队已经从单纯的海岸防御装转向全维度机动进攻/防御——适应21世纪复杂/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地区局势的变化;中国AH-1自行155mm岸炮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得到充分利用:阿军利用它们建立起高效、精准的近岸防御系统;中国岸炮部队从中获益匪浅;而中国岸防155武器系统以营级岸防系统为单位:下辖3~4个岸防155毫米火炮连,配备完整的目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技术保障、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主要配属于海防师属炮兵营分队或担负对海上作战任务的野战海防炮兵营(连)分队,可对指定海域、临时海域或陆上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实施有效的火力打击;岸防侦察系统该武器系统配有岸防侦察雷达一部,便携式观察所四部:侦察敌海上运动目标(运输舰、火力支援舰、登陆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标;测定己方弹着点水柱,为己方火炮进行校射;战备值班警戒;测定直升机、飞机着陆点坐标;侦察、监视敌舰航道,供炮兵封锁航道使用。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40公里,最大校射距离不小于50公里;便携式观察所作为重要的对海侦察、监视辅助设备,可设在沿海、岛屿或不具备架设岸防雷达站的地形上,测定30公里内近海敌方目标及我方炸点,并通过有线/无线设备上报信息,完成对海上(或地面)目标的侦察任务,同时可以制定火力请求报告,及时打击重点目标,便携式观察所具有昼/夜间全天候观察能力;该武器系统营建制标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门,以及相应的155毫米系列弹药:发射底排火箭增程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火炮射界范围宽,火力覆盖面大;针对岸防系统重点打击、拦阻舰船等目标的战术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专门研制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弹,同时为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击功能,提高了对舰船的毁伤效能;配有电子维修车一辆,机械维修车两辆,氮气制备加注车一辆;模拟训练分系统用于室内训练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岸防雷达、便携式观察所、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加榴炮等模拟训练器组成;指挥控制系统:营配置下有营指挥车一辆,连指挥车三辆,气象雷达一部;155mm岸炮系统如果配备精确制导跑弹,射程可以延伸到1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15米——与76式130mm岸炮系统最大射程23公里相比,体现巨大的威力!同时,中国海岸炮兵部队装备第二代新型岸舰系统鹰击-62:它的指/控系统链接三军数据链、预警系统;可以即时与各类预警网络、岸炮系统交换战场态势情报和数据——作战效率、拒止距离得到极大提高:近岸防御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近岸防御彻底转变为近海防御;二、体系改革的作用中国岸炮部队全面换装以后,发挥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节约人力成本:大批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用人员消减,投入的军费大幅减少,有利于采购、培训新武器系统和人员,有效提高新岸防系统作战效率;淘汰老旧岸防系统有利于适应了中国岸防部队接轨21世纪的海防环境:以往数量庞大的近岸巡逻艇队占用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与海防部队的无隙对接!而新装备投入使用以后,巡航时间短、反舰火力弱、反潜能力差的巡逻艇可以全部退役,取而代的是056级护卫舰,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岸防系统、水下声呐阵列链接,填补了近岸—近海的空白,由此,中国远洋舰队专心打破岛链封锁——极大节约了反潜资源;岸防系统的升级也是国土防空纵深的升级:面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舰—地”武器系列,陆地防御纵深让沿海城市深受其害!可是,新岸防体系将海上防御纵深延伸到100-400公里以外,这样,舒缓了大部分“舰—地”武器打击密度、强度——节约了防空网络资源、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增强防御厚度;新型鹰击-12B远程超音速岸舰导弹即将加入中国岸防部队:“雷达+红外+卫星制导”制导,巡航速度2马赫、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射程1000公里、命中精度7米、独立发射——简直为美日联合舰队量身打造的“保镖”:美日联合舰队只要进入射程,中国国土预警防御系统全程监控,“鹰击-12B”随时奉陪、随机发射!因此,随着第三代岸舰导弹、第三代预警机/卫星/反潜机/水声阵列、国土防空/对海雷达、远洋电子侦察舰、核潜艇、航母编队等国土防御体系的完善,中国强大的岸防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中国最先进的PLZ-05自行履带岸炮/SH-11轮式岸炮、鹰击-62导弹优先装备的就是海岸炮兵——可想而知它们的作用!2017年军改后,中国海防部队隶属陆军管辖:岸防炮兵是保卫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重要火力力量,它配备先进的岸舰导弹/岸炮指/控系统、海岸雷达站网络、联通卫星/战场支援部队网络等对中国海岸线进行监控/保护!早期的中国海岸炮兵以固定式76式130mm岸炮/老式铁道炮、第二代岸舰导弹、海岸观通站为主力:它们直接防御距离只有20-80公里、反应速度慢、精确打击能力弱、人员众多却效率不高、容易受到敌电子战压制/窃听、多用途功能不多、与海军舰艇部队联动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开启,中国岸炮部队也展开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战术的革新,装备革新也同步进行;中国入役少量的155mm牵引自走炮用于试验目的;一、体系跃升中国岸炮主力已经由130mm系统向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转化:155mm系统能快速发现目标并能以迅猛、突然、精确火力对敌进行压制,其主要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是:—压制和歼灭通过防御海域的敌方舰艇——主要打击企图攻击中国沿海城市的敌对势力!—压制和歼灭接近和冲击我方滩头阵地的敌方登陆、上陆工具——巩固/保卫我军已经收复的岛屿;—压制和歼灭敌方火力支援舰艇——消灭敌对势力的登陆企图!—封锁海上航道——对于敌对势力企图侵略的中国岛屿起掩护作用;—支援相邻岛屿(海岸)战斗,掩护我海上运输和海军舰艇行动;—压制和歼灭沿海地区、岛屿和内陆地区地面上固定或活动目标——对于解放被分裂分子占领的外岛解放战役极为有利!155mm自行岸炮系统的列装说明中国岸炮部队已经从单纯的海岸防御装转向全维度机动进攻/防御——适应21世纪复杂/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地区局势的变化;中国AH-1自行155mm岸炮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得到充分利用:阿军利用它们建立起高效、精准的近岸防御系统;中国岸炮部队从中获益匪浅;而中国岸防155武器系统以营级岸防系统为单位:下辖3~4个岸防155毫米火炮连,配备完整的目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技术保障、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主要配属于海防师属炮兵营分队或担负对海上作战任务的野战海防炮兵营(连)分队,可对指定海域、临时海域或陆上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实施有效的火力打击;岸防侦察系统该武器系统配有岸防侦察雷达一部,便携式观察所四部:侦察敌海上运动目标(运输舰、火力支援舰、登陆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标;测定己方弹着点水柱,为己方火炮进行校射;战备值班警戒;测定直升机、飞机着陆点坐标;侦察、监视敌舰航道,供炮兵封锁航道使用。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40公里,最大校射距离不小于50公里;便携式观察所作为重要的对海侦察、监视辅助设备,可设在沿海、岛屿或不具备架设岸防雷达站的地形上,测定30公里内近海敌方目标及我方炸点,并通过有线/无线设备上报信息,完成对海上(或地面)目标的侦察任务,同时可以制定火力请求报告,及时打击重点目标,便携式观察所具有昼/夜间全天候观察能力;该武器系统营建制标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门,以及相应的155毫米系列弹药:发射底排火箭增程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火炮射界范围宽,火力覆盖面大;针对岸防系统重点打击、拦阻舰船等目标的战术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专门研制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弹,同时为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击功能,提高了对舰船的毁伤效能;配有电子维修车一辆,机械维修车两辆,氮气制备加注车一辆;模拟训练分系统用于室内训练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岸防雷达、便携式观察所、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加榴炮等模拟训练器组成;指挥控制系统:营配置下有营指挥车一辆,连指挥车三辆,气象雷达一部;155mm岸炮系统如果配备精确制导跑弹,射程可以延伸到1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15米——与76式130mm岸炮系统最大射程23公里相比,体现巨大的威力!同时,中国海岸炮兵部队装备第二代新型岸舰系统鹰击-62:它的指/控系统链接三军数据链、预警系统;可以即时与各类预警网络、岸炮系统交换战场态势情报和数据——作战效率、拒止距离得到极大提高:近岸防御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近岸防御彻底转变为近海防御;二、体系改革的作用中国岸炮部队全面换装以后,发挥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节约人力成本:大批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用人员消减,投入的军费大幅减少,有利于采购、培训新武器系统和人员,有效提高新岸防系统作战效率;淘汰老旧岸防系统有利于适应了中国岸防部队接轨21世纪的海防环境:以往数量庞大的近岸巡逻艇队占用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与海防部队的无隙对接!而新装备投入使用以后,巡航时间短、反舰火力弱、反潜能力差的巡逻艇可以全部退役,取而代的是056级护卫舰,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岸防系统、水下声呐阵列链接,填补了近岸—近海的空白,由此,中国远洋舰队专心打破岛链封锁——极大节约了反潜资源;岸防系统的升级也是国土防空纵深的升级:面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舰—地”武器系列,陆地防御纵深让沿海城市深受其害!可是,新岸防体系将海上防御纵深延伸到100-400公里以外,这样,舒缓了大部分“舰—地”武器打击密度、强度——节约了防空网络资源、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增强防御厚度;新型鹰击-12B远程超音速岸舰导弹即将加入中国岸防部队:“雷达+红外+卫星制导”制导,巡航速度2马赫、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射程1000公里、命中精度7米、独立发射——简直为美日联合舰队量身打造的“保镖”:美日联合舰队只要进入射程,中国国土预警防御系统全程监控,“鹰击-12B”随时奉陪、随机发射!因此,随着第三代岸舰导弹、第三代预警机/卫星/反潜机/水声阵列、国土防空/对海雷达、远洋电子侦察舰、核潜艇、航母编队等国土防御体系的完善,中国强大的岸防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三号突击炮是指二战时期德军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是德国由三号坦克的底盘发展而来,和三号坦克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为车体一体的,也就是不能360度旋转。二战时初速的德国对苏入侵作战中,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这样的武器当时是主力,我们一想到苏德大战就会联想到“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这样的超级陆战武器,其实二战初速真正挑大梁的可不是什么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而且三号坦克、四号坦克以及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是二战时期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总产量达到了万门以上,整个二战时期三号突击炮系列共击毁各式坦克达到了两万辆以上,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三号突击炮本身并不强大。三号突击炮其底盘就采用三号坦克的地盘,加装一门75毫米L/24型火炮,这里的24表示身管口径倍率长度,可见当时的火炮是短身管,被称为三号突击炮A型。三号突击炮有B,C,D,E等改进型号,但火炮依然是短身管的75毫米L/24型火炮。三号突击炮的由来是1939年德军攻打波兰时,德军感觉装甲部队缺乏支援步兵对抗碉堡、坦克、机枪、反坦克火炮的一款武器,因而研制出了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直接由三号坦克改进而来,并于1940年5月用于对法国的战斗,效果明显。三号突击炮火炮的改型是在对苏作战的战场上,面对苏式KV-1、KV-2和采用了倾斜装甲的T-34坦克,当时的德国坦克炮无法击穿这些坦克的装甲,于是就把三号突击炮的火炮进行了改进,换装为75毫米L/43型火炮,并于1942年9月首次参加东线战场作战,首战就取得了击毁20余辆T34坦克,而自己无一损失的好成绩。三号突击炮随后多次改型,主要是火炮,安装了75毫米L/48型火炮的三号突击炮为G型,这也是三号突击炮最后的型号,另外还有一个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Stuh 42型自行榴弹炮,主要是打击并摧毁防御工事,支援坦克作战。三号突击炮也有两侧加挂装甲板的措施,提高抗打击能力,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德国坦克数量不够用。三号突击炮并不是专门为了反坦克作战研发的,它的装甲厚度有两种,11~50毫米、11~80毫米(G型),三号坦克从东线战场上就展示出来具备对坦克目标进行打击的实力。德军的素质也是一个因素,可以说是把三号突击炮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三号突击炮的本身并不强大,但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外型低矮。三号突击炮的高度只有两米左右,刨除突出的潜望镜,舱盖高度,三号突击炮的实际高度和一个人差不多,而T-34坦克则有2.75米。正是低矮的外形让三号突击炮的生存能力增强,想想看,在1200米左右的距离上,用反坦克炮瞄准三号突击炮很难,相当于狙击步枪在同等距离瞄准一个士兵,难度可想而知了。三号突击炮系列型号中,数量最多,生产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G型,总数量约七千多辆,G型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三号突击炮的加强型,前部装甲提高到80毫米厚度,火炮为长身管(75毫米L/48型),另外一个特点是火炮的防盾采用了“猪鼻式”的造型。三号突击炮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做为一款突击火炮,本身就是为步兵提供支援任务,并非是对抗坦克的武器装备,然而却取得了打击坦克的辉煌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是一款成功的突击火炮。当然,三号突击炮毕竟不是坦克,使用中火炮受安装结构的限制不能像坦克那样灵活瞄准,但从成绩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三号突击炮低矮的车体符合当时的作战环境,中远距离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所安装的火炮性能先进,为三号突击炮创造出好成绩。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中国最先进的PLZ-05自行履带岸炮/SH-11轮式岸炮、鹰击-62导弹优先装备的就是海岸炮兵——可想而知它们的作用!2017年军改后,中国海防部队隶属陆军管辖:岸防炮兵是保卫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重要火力力量,它配备先进的岸舰导弹/岸炮指/控系统、海岸雷达站网络、联通卫星/战场支援部队网络等对中国海岸线进行监控/保护!早期的中国海岸炮兵以固定式76式130mm岸炮/老式铁道炮、第二代岸舰导弹、海岸观通站为主力:它们直接防御距离只有20-80公里、反应速度慢、精确打击能力弱、人员众多却效率不高、容易受到敌电子战压制/窃听、多用途功能不多、与海军舰艇部队联动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开启,中国岸炮部队也展开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战术的革新,装备革新也同步进行;中国入役少量的155mm牵引自走炮用于试验目的;一、体系跃升中国岸炮主力已经由130mm系统向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转化:155mm系统能快速发现目标并能以迅猛、突然、精确火力对敌进行压制,其主要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是:—压制和歼灭通过防御海域的敌方舰艇——主要打击企图攻击中国沿海城市的敌对势力!—压制和歼灭接近和冲击我方滩头阵地的敌方登陆、上陆工具——巩固/保卫我军已经收复的岛屿;—压制和歼灭敌方火力支援舰艇——消灭敌对势力的登陆企图!—封锁海上航道——对于敌对势力企图侵略的中国岛屿起掩护作用;—支援相邻岛屿(海岸)战斗,掩护我海上运输和海军舰艇行动;—压制和歼灭沿海地区、岛屿和内陆地区地面上固定或活动目标——对于解放被分裂分子占领的外岛解放战役极为有利!155mm自行岸炮系统的列装说明中国岸炮部队已经从单纯的海岸防御装转向全维度机动进攻/防御——适应21世纪复杂/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地区局势的变化;中国AH-1自行155mm岸炮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得到充分利用:阿军利用它们建立起高效、精准的近岸防御系统;中国岸炮部队从中获益匪浅;而中国岸防155武器系统以营级岸防系统为单位:下辖3~4个岸防155毫米火炮连,配备完整的目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技术保障、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主要配属于海防师属炮兵营分队或担负对海上作战任务的野战海防炮兵营(连)分队,可对指定海域、临时海域或陆上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实施有效的火力打击;岸防侦察系统该武器系统配有岸防侦察雷达一部,便携式观察所四部:侦察敌海上运动目标(运输舰、火力支援舰、登陆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标;测定己方弹着点水柱,为己方火炮进行校射;战备值班警戒;测定直升机、飞机着陆点坐标;侦察、监视敌舰航道,供炮兵封锁航道使用。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40公里,最大校射距离不小于50公里;便携式观察所作为重要的对海侦察、监视辅助设备,可设在沿海、岛屿或不具备架设岸防雷达站的地形上,测定30公里内近海敌方目标及我方炸点,并通过有线/无线设备上报信息,完成对海上(或地面)目标的侦察任务,同时可以制定火力请求报告,及时打击重点目标,便携式观察所具有昼/夜间全天候观察能力;该武器系统营建制标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门,以及相应的155毫米系列弹药:发射底排火箭增程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火炮射界范围宽,火力覆盖面大;针对岸防系统重点打击、拦阻舰船等目标的战术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专门研制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弹,同时为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击功能,提高了对舰船的毁伤效能;配有电子维修车一辆,机械维修车两辆,氮气制备加注车一辆;模拟训练分系统用于室内训练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岸防雷达、便携式观察所、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加榴炮等模拟训练器组成;指挥控制系统:营配置下有营指挥车一辆,连指挥车三辆,气象雷达一部;155mm岸炮系统如果配备精确制导跑弹,射程可以延伸到1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15米——与76式130mm岸炮系统最大射程23公里相比,体现巨大的威力!同时,中国海岸炮兵部队装备第二代新型岸舰系统鹰击-62:它的指/控系统链接三军数据链、预警系统;可以即时与各类预警网络、岸炮系统交换战场态势情报和数据——作战效率、拒止距离得到极大提高:近岸防御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近岸防御彻底转变为近海防御;二、体系改革的作用中国岸炮部队全面换装以后,发挥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节约人力成本:大批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用人员消减,投入的军费大幅减少,有利于采购、培训新武器系统和人员,有效提高新岸防系统作战效率;淘汰老旧岸防系统有利于适应了中国岸防部队接轨21世纪的海防环境:以往数量庞大的近岸巡逻艇队占用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与海防部队的无隙对接!而新装备投入使用以后,巡航时间短、反舰火力弱、反潜能力差的巡逻艇可以全部退役,取而代的是056级护卫舰,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岸防系统、水下声呐阵列链接,填补了近岸—近海的空白,由此,中国远洋舰队专心打破岛链封锁——极大节约了反潜资源;岸防系统的升级也是国土防空纵深的升级:面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舰—地”武器系列,陆地防御纵深让沿海城市深受其害!可是,新岸防体系将海上防御纵深延伸到100-400公里以外,这样,舒缓了大部分“舰—地”武器打击密度、强度——节约了防空网络资源、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增强防御厚度;新型鹰击-12B远程超音速岸舰导弹即将加入中国岸防部队:“雷达+红外+卫星制导”制导,巡航速度2马赫、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射程1000公里、命中精度7米、独立发射——简直为美日联合舰队量身打造的“保镖”:美日联合舰队只要进入射程,中国国土预警防御系统全程监控,“鹰击-12B”随时奉陪、随机发射!因此,随着第三代岸舰导弹、第三代预警机/卫星/反潜机/水声阵列、国土防空/对海雷达、远洋电子侦察舰、核潜艇、航母编队等国土防御体系的完善,中国强大的岸防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三号突击炮是指二战时期德军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是德国由三号坦克的底盘发展而来,和三号坦克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为车体一体的,也就是不能360度旋转。二战时初速的德国对苏入侵作战中,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这样的武器当时是主力,我们一想到苏德大战就会联想到“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这样的超级陆战武器,其实二战初速真正挑大梁的可不是什么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而且三号坦克、四号坦克以及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是二战时期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总产量达到了万门以上,整个二战时期三号突击炮系列共击毁各式坦克达到了两万辆以上,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三号突击炮本身并不强大。三号突击炮其底盘就采用三号坦克的地盘,加装一门75毫米L/24型火炮,这里的24表示身管口径倍率长度,可见当时的火炮是短身管,被称为三号突击炮A型。三号突击炮有B,C,D,E等改进型号,但火炮依然是短身管的75毫米L/24型火炮。三号突击炮的由来是1939年德军攻打波兰时,德军感觉装甲部队缺乏支援步兵对抗碉堡、坦克、机枪、反坦克火炮的一款武器,因而研制出了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直接由三号坦克改进而来,并于1940年5月用于对法国的战斗,效果明显。三号突击炮火炮的改型是在对苏作战的战场上,面对苏式KV-1、KV-2和采用了倾斜装甲的T-34坦克,当时的德国坦克炮无法击穿这些坦克的装甲,于是就把三号突击炮的火炮进行了改进,换装为75毫米L/43型火炮,并于1942年9月首次参加东线战场作战,首战就取得了击毁20余辆T34坦克,而自己无一损失的好成绩。三号突击炮随后多次改型,主要是火炮,安装了75毫米L/48型火炮的三号突击炮为G型,这也是三号突击炮最后的型号,另外还有一个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Stuh 42型自行榴弹炮,主要是打击并摧毁防御工事,支援坦克作战。三号突击炮也有两侧加挂装甲板的措施,提高抗打击能力,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德国坦克数量不够用。三号突击炮并不是专门为了反坦克作战研发的,它的装甲厚度有两种,11~50毫米、11~80毫米(G型),三号坦克从东线战场上就展示出来具备对坦克目标进行打击的实力。德军的素质也是一个因素,可以说是把三号突击炮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三号突击炮的本身并不强大,但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外型低矮。三号突击炮的高度只有两米左右,刨除突出的潜望镜,舱盖高度,三号突击炮的实际高度和一个人差不多,而T-34坦克则有2.75米。正是低矮的外形让三号突击炮的生存能力增强,想想看,在1200米左右的距离上,用反坦克炮瞄准三号突击炮很难,相当于狙击步枪在同等距离瞄准一个士兵,难度可想而知了。三号突击炮系列型号中,数量最多,生产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G型,总数量约七千多辆,G型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三号突击炮的加强型,前部装甲提高到80毫米厚度,火炮为长身管(75毫米L/48型),另外一个特点是火炮的防盾采用了“猪鼻式”的造型。三号突击炮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做为一款突击火炮,本身就是为步兵提供支援任务,并非是对抗坦克的武器装备,然而却取得了打击坦克的辉煌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是一款成功的突击火炮。当然,三号突击炮毕竟不是坦克,使用中火炮受安装结构的限制不能像坦克那样灵活瞄准,但从成绩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三号突击炮低矮的车体符合当时的作战环境,中远距离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所安装的火炮性能先进,为三号突击炮创造出好成绩。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两栖攻击舰;海上攻击、抢滩登陆纵深推进之最佳选择,但决定胜负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人。
据《观察者网》5月25日报道,乌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先进火炮——法国“凯撒”车载加榴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刚刚证实,扎胖在脸书官方账号上说,乌军炮兵部队已经获得了法国支援的“凯撒”155卡车炮,并且这些火炮已经抵达前线作战。扎胖说:法国“凯撒”式火炮是新一代自行火炮,可以在距离前线2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以高精度与敌人进行炮战。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打击敌人的火炮、预备队和指挥所。“凯撒”大炮的巨大杀伤力降低了敌人的进攻能力。这些火炮的交付速度非常快,在5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2门“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这批火炮在5月中旬交付,乌军用几天时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就掌握了火炮的运用。对此扎胖夸张地说:“乌军炮手实际上是在2-3小时内就掌握了新的自行火炮系统”。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也是乌军获得的第一种52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目前,北约国家支援乌克兰的重型火炮包括,100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英国的AS90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此外还有意向中的美国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德国PZH 2000自行火炮,以及一些D30等老式火炮。在已经交付给乌克兰的西方火炮里,法国“凯撒”卡车炮是最先进的。“凯撒”自行火炮的基本型底盘是乌尼莫克(Unimog)U2450L 6x6底盘,而法国向乌克兰交付的这批“凯撒”卡车炮采用了雷诺公司的Sherpa 10型6x6卡车底盘。与乌尼莫克底盘的区别是,雷诺公司 Sherpa 10的前鼻子做得更圆润更流线型,不像乌尼莫克那样像奔马大G那样有棱有角的愣头青造型。“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是世界第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大口径车载榴弹炮,也是现代卡车炮的鼻祖。在80年代,法国提出要发展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轻型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要求重量要控制在1架C-130就能运走。于是在1994年,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正式推出了凯撒车载自行榴弹炮。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卡车炮其实是比较低端和简化的产品,它没有履带式自行火炮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给卡车炮贴上“矮矬穷”的标签。卡车炮相当于一门没有装甲和履带的轮式自行火炮,火力与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但重量要轻很多,机动性更强,造价比较低。“凯撒”自行火炮就非常便宜,例如在2004年法军采购了72门凯撒火炮,合同总价仅为3.58亿美元,单价为500万美元。法国在研制“凯撒”卡车炮时,创造性地将一门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了一辆6×6中型卡车底盘上。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驻锄板来承受火炮射击的大部分后坐力,并增加了发射时的稳定性。“凯撒”还采用自动化控制架腿、后驻锄设计,耗时大为缩短,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行军和战斗转换收放工作。而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则麻烦,需要由运输车牵引到阵地,然后整个炮兵班需要全员开设阵地,既费时又费力地将火炮顶推到位,展开火炮,固定驻锄……即使是最先进的牵引式火炮,完成战斗转换也需要近4分钟的时间。如果是老式的牵引式火炮,展开时间则会超过10分钟。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和23升药室,堪称最佳内弹道匹配,同时有利于普通炮弹提高射击精度。可配用多种装药,在发射北约标准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35公里,发射底排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公里,发射新型V-LAP超远程榴弹时最大射程达58公里,是当前乌军拥有的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超过了俄军2S7型203毫米“芍药花”自行火炮使用火箭增程榴弹的最大射程。卡车炮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其强大火力,而是卓越的机动性。“凯撒”卡车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还可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将一门“凯撒”卡车炮和一个基数的弹药从法国直接空运至非洲。卡车炮采用的是轮式越野车底盘,比起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履带底盘,它的装备成本更低、故障率比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比较少、远程机动时不需要大型平板车运输,依靠自己就能够快速反应机动到达作战地域。只要是越野卡车能行驶的地方,车载炮也都能到达。此外由于卡车炮具有动力系统和整套液压操炮系统,火炮的发射、操控和展开撤收都非常迅速。因此卡车炮具有完美的战略投送机动性和战场战术机动性,满足了现代炮兵远程机动、快打快撤的需要。从全世界而言,法国“凯撒”卡车炮是地表第二强大的车载榴弹炮。当中国PCL-181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没有面世之前,西方几个型号的卡车炮各种吹嘘,性能都上天了,那时候“凯撒”卡车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PCL-181卡车炮服役以后,这些西方卡车炮都不吹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卡车炮的蹲式射击的设计更合理更先进,而且火线高度更低,装填更方便。(乌军在炮弹上写了“为了马里乌波尔”的字样)有很多观点认为,北约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野战火炮的生存力不高,会被俄罗斯空军很快消灭。有人认为这些火炮在俄军的飞机面前,就是送菜的,露头就会遭到俄军的空地打击的毁灭。其实未必,从近期的战场态势看,乌克兰军队的前沿炮兵依然非常活跃,多次猛烈炮击俄军,甚至有很多炮击造成了俄军的重大损失。例如指挥所被炮火覆盖,俄军高级指挥员的伤亡。以及俄军炮兵集结地被乌军打掉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并不具备空中长航时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只能进行计划空袭。尽管俄军的空中打击很猛烈,但依然不能够有效地消灭乌克兰的炮兵力量。因此,既然俄军连乌军现有手里的老旧火炮都不能完全压制和摧毁,那么乌军在接收北约新型火炮以后,炮兵打击会更活跃,俄军的损失会更大。“凯撒”卡车炮的乘员仅5人,但最低3名士兵就能操作火炮,显示出这款武器强大的自动化能力。“凯撒”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炮兵侦察-指挥-火控系统,俄军炮兵还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凯撒”的现役火炮。因此乌克兰军队获得“凯撒”155毫米卡车炮以后,很可能与俄军炮兵的较量中占得上风,只是,数量太少了,目前只有12门。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中国最先进的PLZ-05自行履带岸炮/SH-11轮式岸炮、鹰击-62导弹优先装备的就是海岸炮兵——可想而知它们的作用!2017年军改后,中国海防部队隶属陆军管辖:岸防炮兵是保卫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重要火力力量,它配备先进的岸舰导弹/岸炮指/控系统、海岸雷达站网络、联通卫星/战场支援部队网络等对中国海岸线进行监控/保护!早期的中国海岸炮兵以固定式76式130mm岸炮/老式铁道炮、第二代岸舰导弹、海岸观通站为主力:它们直接防御距离只有20-80公里、反应速度慢、精确打击能力弱、人员众多却效率不高、容易受到敌电子战压制/窃听、多用途功能不多、与海军舰艇部队联动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开启,中国岸炮部队也展开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战术的革新,装备革新也同步进行;中国入役少量的155mm牵引自走炮用于试验目的;一、体系跃升中国岸炮主力已经由130mm系统向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转化:155mm系统能快速发现目标并能以迅猛、突然、精确火力对敌进行压制,其主要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是:—压制和歼灭通过防御海域的敌方舰艇——主要打击企图攻击中国沿海城市的敌对势力!—压制和歼灭接近和冲击我方滩头阵地的敌方登陆、上陆工具——巩固/保卫我军已经收复的岛屿;—压制和歼灭敌方火力支援舰艇——消灭敌对势力的登陆企图!—封锁海上航道——对于敌对势力企图侵略的中国岛屿起掩护作用;—支援相邻岛屿(海岸)战斗,掩护我海上运输和海军舰艇行动;—压制和歼灭沿海地区、岛屿和内陆地区地面上固定或活动目标——对于解放被分裂分子占领的外岛解放战役极为有利!155mm自行岸炮系统的列装说明中国岸炮部队已经从单纯的海岸防御装转向全维度机动进攻/防御——适应21世纪复杂/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地区局势的变化;中国AH-1自行155mm岸炮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得到充分利用:阿军利用它们建立起高效、精准的近岸防御系统;中国岸炮部队从中获益匪浅;而中国岸防155武器系统以营级岸防系统为单位:下辖3~4个岸防155毫米火炮连,配备完整的目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技术保障、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主要配属于海防师属炮兵营分队或担负对海上作战任务的野战海防炮兵营(连)分队,可对指定海域、临时海域或陆上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实施有效的火力打击;岸防侦察系统该武器系统配有岸防侦察雷达一部,便携式观察所四部:侦察敌海上运动目标(运输舰、火力支援舰、登陆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标;测定己方弹着点水柱,为己方火炮进行校射;战备值班警戒;测定直升机、飞机着陆点坐标;侦察、监视敌舰航道,供炮兵封锁航道使用。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40公里,最大校射距离不小于50公里;便携式观察所作为重要的对海侦察、监视辅助设备,可设在沿海、岛屿或不具备架设岸防雷达站的地形上,测定30公里内近海敌方目标及我方炸点,并通过有线/无线设备上报信息,完成对海上(或地面)目标的侦察任务,同时可以制定火力请求报告,及时打击重点目标,便携式观察所具有昼/夜间全天候观察能力;该武器系统营建制标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门,以及相应的155毫米系列弹药:发射底排火箭增程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火炮射界范围宽,火力覆盖面大;针对岸防系统重点打击、拦阻舰船等目标的战术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专门研制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弹,同时为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击功能,提高了对舰船的毁伤效能;配有电子维修车一辆,机械维修车两辆,氮气制备加注车一辆;模拟训练分系统用于室内训练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岸防雷达、便携式观察所、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加榴炮等模拟训练器组成;指挥控制系统:营配置下有营指挥车一辆,连指挥车三辆,气象雷达一部;155mm岸炮系统如果配备精确制导跑弹,射程可以延伸到1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15米——与76式130mm岸炮系统最大射程23公里相比,体现巨大的威力!同时,中国海岸炮兵部队装备第二代新型岸舰系统鹰击-62:它的指/控系统链接三军数据链、预警系统;可以即时与各类预警网络、岸炮系统交换战场态势情报和数据——作战效率、拒止距离得到极大提高:近岸防御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近岸防御彻底转变为近海防御;二、体系改革的作用中国岸炮部队全面换装以后,发挥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节约人力成本:大批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用人员消减,投入的军费大幅减少,有利于采购、培训新武器系统和人员,有效提高新岸防系统作战效率;淘汰老旧岸防系统有利于适应了中国岸防部队接轨21世纪的海防环境:以往数量庞大的近岸巡逻艇队占用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与海防部队的无隙对接!而新装备投入使用以后,巡航时间短、反舰火力弱、反潜能力差的巡逻艇可以全部退役,取而代的是056级护卫舰,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岸防系统、水下声呐阵列链接,填补了近岸—近海的空白,由此,中国远洋舰队专心打破岛链封锁——极大节约了反潜资源;岸防系统的升级也是国土防空纵深的升级:面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舰—地”武器系列,陆地防御纵深让沿海城市深受其害!可是,新岸防体系将海上防御纵深延伸到100-400公里以外,这样,舒缓了大部分“舰—地”武器打击密度、强度——节约了防空网络资源、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增强防御厚度;新型鹰击-12B远程超音速岸舰导弹即将加入中国岸防部队:“雷达+红外+卫星制导”制导,巡航速度2马赫、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射程1000公里、命中精度7米、独立发射——简直为美日联合舰队量身打造的“保镖”:美日联合舰队只要进入射程,中国国土预警防御系统全程监控,“鹰击-12B”随时奉陪、随机发射!因此,随着第三代岸舰导弹、第三代预警机/卫星/反潜机/水声阵列、国土防空/对海雷达、远洋电子侦察舰、核潜艇、航母编队等国土防御体系的完善,中国强大的岸防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三号突击炮是指二战时期德军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是德国由三号坦克的底盘发展而来,和三号坦克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为车体一体的,也就是不能360度旋转。二战时初速的德国对苏入侵作战中,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这样的武器当时是主力,我们一想到苏德大战就会联想到“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这样的超级陆战武器,其实二战初速真正挑大梁的可不是什么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而且三号坦克、四号坦克以及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是二战时期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自行突击火炮,总产量达到了万门以上,整个二战时期三号突击炮系列共击毁各式坦克达到了两万辆以上,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三号突击炮本身并不强大。三号突击炮其底盘就采用三号坦克的地盘,加装一门75毫米L/24型火炮,这里的24表示身管口径倍率长度,可见当时的火炮是短身管,被称为三号突击炮A型。三号突击炮有B,C,D,E等改进型号,但火炮依然是短身管的75毫米L/24型火炮。三号突击炮的由来是1939年德军攻打波兰时,德军感觉装甲部队缺乏支援步兵对抗碉堡、坦克、机枪、反坦克火炮的一款武器,因而研制出了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直接由三号坦克改进而来,并于1940年5月用于对法国的战斗,效果明显。三号突击炮火炮的改型是在对苏作战的战场上,面对苏式KV-1、KV-2和采用了倾斜装甲的T-34坦克,当时的德国坦克炮无法击穿这些坦克的装甲,于是就把三号突击炮的火炮进行了改进,换装为75毫米L/43型火炮,并于1942年9月首次参加东线战场作战,首战就取得了击毁20余辆T34坦克,而自己无一损失的好成绩。三号突击炮随后多次改型,主要是火炮,安装了75毫米L/48型火炮的三号突击炮为G型,这也是三号突击炮最后的型号,另外还有一个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Stuh 42型自行榴弹炮,主要是打击并摧毁防御工事,支援坦克作战。三号突击炮也有两侧加挂装甲板的措施,提高抗打击能力,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德国坦克数量不够用。三号突击炮并不是专门为了反坦克作战研发的,它的装甲厚度有两种,11~50毫米、11~80毫米(G型),三号坦克从东线战场上就展示出来具备对坦克目标进行打击的实力。德军的素质也是一个因素,可以说是把三号突击炮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三号突击炮的本身并不强大,但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外型低矮。三号突击炮的高度只有两米左右,刨除突出的潜望镜,舱盖高度,三号突击炮的实际高度和一个人差不多,而T-34坦克则有2.75米。正是低矮的外形让三号突击炮的生存能力增强,想想看,在1200米左右的距离上,用反坦克炮瞄准三号突击炮很难,相当于狙击步枪在同等距离瞄准一个士兵,难度可想而知了。三号突击炮系列型号中,数量最多,生产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G型,总数量约七千多辆,G型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三号突击炮的加强型,前部装甲提高到80毫米厚度,火炮为长身管(75毫米L/48型),另外一个特点是火炮的防盾采用了“猪鼻式”的造型。三号突击炮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做为一款突击火炮,本身就是为步兵提供支援任务,并非是对抗坦克的武器装备,然而却取得了打击坦克的辉煌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是一款成功的突击火炮。当然,三号突击炮毕竟不是坦克,使用中火炮受安装结构的限制不能像坦克那样灵活瞄准,但从成绩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三号突击炮低矮的车体符合当时的作战环境,中远距离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所安装的火炮性能先进,为三号突击炮创造出好成绩。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两栖攻击舰;海上攻击、抢滩登陆纵深推进之最佳选择,但决定胜负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人。我们大体分别从陆军、空军和海军来对比下两国的军事实力:陆军德国陆军分为野战陆军和后备军。野战陆军总共有204个野战师,总兵力380万人,其中148个野战师将投入到对苏作战中,兵力超过327万人。此外武装党卫军还拥有5个野战师和1个师级战斗群,总兵力15万人,全部投入对苏作战。此外还包括4个独立的摩托化部队(相当于旅级兵力的希特勒师、大日耳曼团、第900教导旅和第500特种营)、5个独立坦克营、11个突击炮营、127个独立炮兵营。德国后备军还拥有120万人,其中84万人属于补充单位和军区,15万是伤病员,还有25万其他人员。总的来看,德国陆军拥有550万人,5695辆坦克和突击炮,20.3万挺机枪,6.1万门火炮。苏联陆军拥有303个师,455万人,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苏军有170个师又3个旅,270万人,22600辆坦克,24.8万挺机枪,7.6万门火炮。空军德国空军共编成5个航空队,另有1个独立的第10航空军和1个中央航空司令部(实力相当于1个航空军),隶属于作战单位的飞机有4882架,如果加上训练飞机和补充飞机,飞机总数将达到10000架以上。即将投入东线作战的有3914架,其中3032架可用。此外德国空军还拥有强大的高射炮部队,拥有1206个重型高炮连、887个轻、中型高炮连和265个探照灯连。德国空军的总兵力在168万人左右。苏联空军由于不像德国空军那样拥有大量的后勤机关和地面作战单位,所以它的总兵力只有48万人,但是飞机数量却多的吓人,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拥有20000架作战飞机,其中轰炸机8400架、对地攻击机100架、战斗机11500架。此外苏联空军还有12100架训练飞机和运输机等。也就是说苏联的飞机总数在32100架左右。海军由于东线战争主要在陆地上进行,双方海军的作用发挥有限,尤其是对德国海军而言,黑海由于土耳其的中立原因德国海军难以进入,而波罗的海由于地理上限制,德国海军也没有必要投入大型军舰。德国海军一开始在东线只投入上百艘小型舰艇和几个岸炮连,没有1艘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苏联海军在西部地区拥有3个舰队和几个河区舰队,主要战斗舰艇包括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46艘驱逐舰和131艘潜艇。综合来看,截止到1941年6月,德国的武装力量人数在725.4万人,而苏联武装力量人数则在537万人。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因为这玩意的定位非常尴尬,它的本意是取代三号突击车,成为一台火力和装甲都更优秀的坦歼,但德国人在造四号歼击车的时候似乎没想明白它到底用来干嘛,想要对付谁。咱们都知道三号是成功的,虽然早期三号上只是一门短管子的75mm榴弹炮,主要用来反步兵和工事,拆坦克很弱。但等1942年换上了43和48倍径的75反坦克炮之后,基本就能虐当时绝大多数盟军坦克了。而三秃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它是用三号坦克地盘改的。但三号坦克当时的设计是落伍的,它炮塔撑死了装50mm反坦克炮,这对于当时东线的T34和KV1而言真的不够看。所以三秃子的成功源自于对三号的废物利用。回过头来看四号坦歼,这不一样了啊,四号德意志战马是打穿整个二战的,虽然25吨的量级比盟军他们差了10个吨位,但整体战果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四号在坦克战中还是堪用的。然而四歼的定位就很尴尬了,首先是出生时间很晚,1944年初。这会黑豹都已经服役了,而四歼本身是希望装备黑豹那门70倍径的长75炮,但这有限供给黑豹用了。其实这不难解释,黑豹当时成本已经很低,仅117,100马克,相比四号那会也要103,462马克,相差真的不远(这个价格是不含火炮等武器的),而黑豹作战效能还真的不错,真想不到任何理由把长75炮丢给四歼而不是黑豹。所以早期四歼还在用那批老掉牙的43/48倍径75,这让他的穿透杀伤和三号突击车没啥区别。等后来终于装上了长75之后,整车的重心又太靠前了(毕竟四号底盘本来就轻),结果就是故障率、机动性、越障能力大大降低。结果四号就成了这么一个机动不行、性价比不行、可靠性不行、战场适应性差,火力也没得好,几乎是一无是处的玩意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因为这玩意的定位非常尴尬,它的本意是取代三号突击车,成为一台火力和装甲都更优秀的坦歼,但德国人在造四号歼击车的时候似乎没想明白它到底用来干嘛,想要对付谁。咱们都知道三号是成功的,虽然早期三号上只是一门短管子的75mm榴弹炮,主要用来反步兵和工事,拆坦克很弱。但等1942年换上了43和48倍径的75反坦克炮之后,基本就能虐当时绝大多数盟军坦克了。而三秃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它是用三号坦克地盘改的。但三号坦克当时的设计是落伍的,它炮塔撑死了装50mm反坦克炮,这对于当时东线的T34和KV1而言真的不够看。所以三秃子的成功源自于对三号的废物利用。回过头来看四号坦歼,这不一样了啊,四号德意志战马是打穿整个二战的,虽然25吨的量级比盟军他们差了10个吨位,但整体战果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四号在坦克战中还是堪用的。然而四歼的定位就很尴尬了,首先是出生时间很晚,1944年初。这会黑豹都已经服役了,而四歼本身是希望装备黑豹那门70倍径的长75炮,但这有限供给黑豹用了。其实这不难解释,黑豹当时成本已经很低,仅117,100马克,相比四号那会也要103,462马克,相差真的不远(这个价格是不含火炮等武器的),而黑豹作战效能还真的不错,真想不到任何理由把长75炮丢给四歼而不是黑豹。所以早期四歼还在用那批老掉牙的43/48倍径75,这让他的穿透杀伤和三号突击车没啥区别。等后来终于装上了长75之后,整车的重心又太靠前了(毕竟四号底盘本来就轻),结果就是故障率、机动性、越障能力大大降低。结果四号就成了这么一个机动不行、性价比不行、可靠性不行、战场适应性差,火力也没得好,几乎是一无是处的玩意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因为这玩意的定位非常尴尬,它的本意是取代三号突击车,成为一台火力和装甲都更优秀的坦歼,但德国人在造四号歼击车的时候似乎没想明白它到底用来干嘛,想要对付谁。咱们都知道三号是成功的,虽然早期三号上只是一门短管子的75mm榴弹炮,主要用来反步兵和工事,拆坦克很弱。但等1942年换上了43和48倍径的75反坦克炮之后,基本就能虐当时绝大多数盟军坦克了。而三秃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它是用三号坦克地盘改的。但三号坦克当时的设计是落伍的,它炮塔撑死了装50mm反坦克炮,这对于当时东线的T34和KV1而言真的不够看。所以三秃子的成功源自于对三号的废物利用。回过头来看四号坦歼,这不一样了啊,四号德意志战马是打穿整个二战的,虽然25吨的量级比盟军他们差了10个吨位,但整体战果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四号在坦克战中还是堪用的。然而四歼的定位就很尴尬了,首先是出生时间很晚,1944年初。这会黑豹都已经服役了,而四歼本身是希望装备黑豹那门70倍径的长75炮,但这有限供给黑豹用了。其实这不难解释,黑豹当时成本已经很低,仅117,100马克,相比四号那会也要103,462马克,相差真的不远(这个价格是不含火炮等武器的),而黑豹作战效能还真的不错,真想不到任何理由把长75炮丢给四歼而不是黑豹。所以早期四歼还在用那批老掉牙的43/48倍径75,这让他的穿透杀伤和三号突击车没啥区别。等后来终于装上了长75之后,整车的重心又太靠前了(毕竟四号底盘本来就轻),结果就是故障率、机动性、越障能力大大降低。结果四号就成了这么一个机动不行、性价比不行、可靠性不行、战场适应性差,火力也没得好,几乎是一无是处的玩意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卡车炮其实也属于广义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则更多的指采用履带式重型底盘的火炮,而突击炮在如今则更多的是轮式底盘,用于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卡车炮一般都是将牵引式火炮去除牵引轮等部分,直接安装到重型卡车底盘上使用,其实际性能和牵引式火炮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不具备导弹计算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成本不算太高,但是机动性大大提升,而且省去了牵引式火炮布置发射阵地的时间,因此不仅小国,不少大国也在使用这种武器。自行火炮则主要指的是使用具有装甲防护的采用重型履带式底盘的火炮,普遍具有弹道计算机,自动装弹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也有吨位太大不方便机动部署,而且价格过于高昂的缺陷,因此很多国家都是牵引式火炮,卡车炮,自行火炮一起装备搭配使用。典型型号有PZH2000,M109,K9,PLZ52等。 至于突击炮,如今的突击炮更多的是采用轮式装甲底盘的直瞄式火炮,而且突击炮口径一般不大,在120毫米以下,一般用于中近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我军的09式突击炮、11式突击炮,法军ERC90等,都是突击炮。这个就涉及德军的作战编制问题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强调对坦克的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的坦克都编入装甲师或者摩托化师执行主要的突击或者防御任务,只有成立了少数几个坦克营,即便是这些坦克营也是作为一支完整的装甲单位投入作战的,一般的步兵单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军从原则上是禁止将坦克分散开来去支援步兵单位的。而三号突击炮则是专门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隶属于德军炮兵单位,而不是装甲兵。当时德军的情况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占陆军主力的步兵师却几乎和一战时没什么两样,火炮和淄重依靠马车,步兵依靠两腿机动,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太弱了。考虑到德国潜在的敌人都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面防线,步兵师在突破这些坚固阵地时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传统的步兵炮很难和敌人设置在碉堡里的火炮和机枪对抗,而重型的野战火炮又机动性太差,不能及时的跟上德军步兵的进攻节奏,更致命的是这些火炮的防御性都太差了,很容易被敌人击毁,德军步兵需要一种机动性好、有一定防护力可以在敌人的一般火力打击下直接为德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战车,三号突击炮就是这样诞生的。三号突击炮没有炮塔,因为是定位于和步兵协同发起正面的突击,两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给步兵来负责,此外还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话三号坦克最大只能安装50毫米火炮),同时也降低了突击炮的高度,增加了其隐蔽性,剩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突击炮正面的装甲防护,综合下来,三号突击炮成为最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在战场上一般编组为独立的突击炮营,根据作战任务配属于步兵集团军或者步兵军,为德军步兵单位提供直接支援。德军四号坦克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坦克,产量一直不高,所以基本上全部都编入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和三号坦克一起集中使用,只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里的摩托化步兵能够和三号以及四号坦克协同作战。普通的步兵师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能得到三号突击炮的支援就非常幸运了。其实大部分的德军步兵单位都很少得到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各种口径的牵引式火炮才是德军步兵最可靠的“朋友”。苏联一开始用的是M1937 45mm反坦克炮,但到1942年就停产了,在此前的话,500米40多mm的穿深对付普遍正面装甲只有30mm的三号和早期的四号,甚至二号和35t/38t是还行,但后来三号逐渐滚蛋,四号也把正面加厚到50,甚至80mm。这下这批短管子的45mm炮就没鸟用了1942年,苏联人将这批炮的身管延长至66倍径,变成了M1942型45mm反坦克炮,但500米穿深也就提高了10mm,拆中后期的德国坦克照样很渣,而且炮弹口径小,即便是穿透的后效也差,所以往往被用来打半履带车这种玩意。产量也很小,才一万门出头,所以你要说这玩意一直装备使用吧,也确实再用,但反坦克并不是它主要的干活苏联在二战时主流的炮还是76mm的ZIS-3,500米穿深75mm,虽然打个虎豹正面还是难了点。但拆个四号问题不大,但后来四号正面又增厚到80mm,所以苏联人又用上了85mm和100mm的反坦克炮这里需要指正一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击炮,四号坦克是为轻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当然了掩护步兵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德军为装甲师设计了两种型号的作战坦克(1号和2号是试验坦克),轻型的三号坦克装备一门穿甲炮(37毫米),负责近距离的坦克战和摧毁轻型工事,而较重的四号坦克则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负责为三号坦克提供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对方的火炮阵地和反坦克阵地。由于四号坦克并不担负直接的反装甲任务,自然也就不需要长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最初型号的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厚。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苏军普遍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无论是三号还是四号坦克都无法抵御这种反坦克炮的射击,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离,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穿35到45毫米的装甲,德军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实上即便是苏军那些反坦克步枪也能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10毫米),这些隐蔽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很难被发现,而且移动灵活,德军装甲部队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装甲和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对付苏军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三号坦克由于底盘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只能安装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装甲厚度也无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号坦克由于具备更大的地盘和炮塔,拥有较大的改装空间,于是装备长身管穿甲炮和拥有更厚装甲的四号坦克开始出现,逐渐替代了越来越过时的三号坦克,执行一线的进攻任务和反装甲任务。三号坦克则逐步退出了一线的作战,其坦克地盘被用于生产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即著名的三号突击炮。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现之前,四号坦克一直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号称德军的“军马”,不过相比于苏军大规模装备的T-34系列坦克,四号坦克并不占据优势,加上苏军还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上一直都不如苏军,直到1944年才改变这一境地(豹式坦克开始大量列装)。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战争前、中期打败苏军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装甲战术和良好训练程度。以外观上分辨出三号或四号坦克,三号火力不足以对抗苏联重型坦克,而且苏联坦克以数量著称,所以开发四号改进型。三号坦克火力不突出优势,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径火炮,以现代眼光去它们外型像是儿童玩具,实际上它们在当时环境,能胜任被生产出来,已是很先进。(三号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四号坦克有分早期设和后期设计,四号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级为H型,妖化后是用长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号,炮管又粗又壮是四号。(四号坦克,其炮管粗大)还有侧面分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角度去识别它们,数它轮子,三号有5个尺寸一样钢铁专业小轮,BCD型有个8钢小轮,四号坦克也有8个专业小轮,四号坦克转正后E型用6个小轮,三号负重轮相比四号负重轮略粗。(三号)(四号)四号单侧负重轮8个,釆用普通悬挂系统弹簧式,有4组。三号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后来改装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后来也升级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装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四号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因为这玩意的定位非常尴尬,它的本意是取代三号突击车,成为一台火力和装甲都更优秀的坦歼,但德国人在造四号歼击车的时候似乎没想明白它到底用来干嘛,想要对付谁。咱们都知道三号是成功的,虽然早期三号上只是一门短管子的75mm榴弹炮,主要用来反步兵和工事,拆坦克很弱。但等1942年换上了43和48倍径的75反坦克炮之后,基本就能虐当时绝大多数盟军坦克了。而三秃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它是用三号坦克地盘改的。但三号坦克当时的设计是落伍的,它炮塔撑死了装50mm反坦克炮,这对于当时东线的T34和KV1而言真的不够看。所以三秃子的成功源自于对三号的废物利用。回过头来看四号坦歼,这不一样了啊,四号德意志战马是打穿整个二战的,虽然25吨的量级比盟军他们差了10个吨位,但整体战果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四号在坦克战中还是堪用的。然而四歼的定位就很尴尬了,首先是出生时间很晚,1944年初。这会黑豹都已经服役了,而四歼本身是希望装备黑豹那门70倍径的长75炮,但这有限供给黑豹用了。其实这不难解释,黑豹当时成本已经很低,仅117,100马克,相比四号那会也要103,462马克,相差真的不远(这个价格是不含火炮等武器的),而黑豹作战效能还真的不错,真想不到任何理由把长75炮丢给四歼而不是黑豹。所以早期四歼还在用那批老掉牙的43/48倍径75,这让他的穿透杀伤和三号突击车没啥区别。等后来终于装上了长75之后,整车的重心又太靠前了(毕竟四号底盘本来就轻),结果就是故障率、机动性、越障能力大大降低。结果四号就成了这么一个机动不行、性价比不行、可靠性不行、战场适应性差,火力也没得好,几乎是一无是处的玩意德国四号坦克中型坦克总共生产了B、C、D、E、F、G、H、J共8个型号,B、C的重量只有18吨左右,从D形才开始到20吨,最重的为H、J型,但是也只有25吨。而苏联T-34-85是在T-34-76系列的最优改进型,重量达到了32吨,所以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使用短管火炮的4号使用长管火炮的4号4号坦克最初设计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使用的是24倍径75毫米短管炮,不过后来为了应对T-34坦克而装备了48倍径的75毫米炮,其量产时间为1939年。而T34-85批量生产是在1944年,所以德国4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仍然是T34-76。最新型的4号坦克正面装甲最厚为50毫米,而T34-85的正面装甲为45毫米。T-34-76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最新的4号坦克和T34-76基本上是五五开。但是在实战中4号坦克战绩往往优于T34-76。因为德国的观瞄系统、通讯系统更为先进,车组人员也比苏联的更优秀。1944年党卫军第五装甲师德国两辆4号坦克留下来阻击敌人,在交战中击毁了8辆T-34坦克。而T34-85虽然换装了85坦克炮,但是装甲厚度并没有变,所以只能说T34-85性能上略优于4号坦克,但并不能玩虐4号T-34-85,仅仅是换装85炮而已,装甲厚度并不增加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

四号突击炮任务攻略,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4,坦克世界在被发现之前点亮敌方四辆车的任务详解

就是在你被点亮之前,先点亮对方不少于4个就行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可能要的还是首亮对方(反正我是首亮对方完成的任务……)

5,赛尔号巨型机械精灵大战任务攻略

赛尔号巨型机械精灵大战, 做这个任务需要完成之前的任务赛尔号赫尔卡星千年之谜任务才能接。。 完整图文攻略, 点此查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ba540100fwu5.html

6,DNF弹药点打遗迹第四只BOSS

第四只?就是火的那只?这个只能用感电手雷和踏射,还有BBQ,貌似用冰雷冰住后它会变大,变大后速度加快,只能慢慢磨
前五秒不反,你把握好那5秒,之后就是感电雷接BBQ了
我建议用手雷慢慢扔死它吧

7,DNF女大枪转重炮的任务流程

女枪炮师觉醒任务 1、把决斗胜点1000点交给凯丽奖励:20SP技能书 2、向赛丽亚询问古代精灵的电波通信装置奖励:2000金币 3、去王的遗迹,找来远古接收器交给凯丽奖励:100000经验书*5,突变草莓*10,突变苎麻花叶*10 4、收集10个黑色大晶体,10个蓝色大晶体,100个钢铁片和100个特级砥石给凯丽奖励:魔力之石*4,突变草莓*10,突变苎麻花叶*10。 5、拿50个泰拉石给凯丽奖励:锐眼药剂*10,出血恢复剂*10,抗性之石*2 6、去比尔马克帝国试验场,收集10个V-晶石觉醒成功

8,DNF神枪手转枪炮师最后一个任务 暗黑雷鸣废墟在哪儿

在格兰之森,辛达14级任务(丢失的锤子),接到这个任务地图开启。枪手转枪炮的任务,我个人认为,根本不需要和人一起组,这张图非常简单,怪物行动很慢,除了个张图的猫妖以外,基本没什么威胁。而且大部分枪没转之前格林机枪是跟着等级走的,可以说一把机枪扫完整张图都不是什么难事。对付毒猫K,手雷浮空+BBQ,几下就解决了。
去辛达哪里领
去GSB令任务就能开隐藏地图
黑暗雷鸣废墟是一个隐藏地图,要办任务才能进去
你找辛达开地图,就可以了
暗黑雷鸣废墟,就是我们所说的僵尸,简称JS。这是个隐藏图,需要任务开启。如果你完成相应的主线任务,它就会出现。图在格林之深的最左上角。总体来说,那是个升级的好地方,怪也不是特别难打。

9,谁能告诉我DNF枪炮师的觉醒任务最后一个任务详细的过程

可以學習一個新技能: 卫星射线 从卫星发射5束强威力的激光旋转攻击敌人, 并自动追踪周围的敌人。 並且職業稱號改為狂暴者.
都是垃圾回答!! 最后一个任务是V-晶石,你必须要去牛图刷才能刷出来!! 建议找有挂的带你刷王者,那样出的比较快!! 难度越大出的几率越高!! 我也是今天才觉醒玩!同样是枪炮~ 祝您玩的愉快,希望我的答案能让您满意!谢谢.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1 起始 NPC 凯丽 结束 NPC 凯丽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把决斗胜点1000点交给凯丽.(决胜点可通过PK场进行PK获得) 任务奖励 20SP技能书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2 起始 NPC 凯丽 结束 NPC 赛丽亚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向赛丽亚询问古代精灵的电波通信装 任务奖励 2000金币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3 起始 NPC 赛丽亚 结束 NPC 凯丽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去王的遗迹,找来远古接收器(打怪获得)交给凯丽. 任务奖励 100000经验书*5,突变草莓*10,突变苎麻花叶*10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4 起始 NPC 凯丽 结束 NPC 凯丽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收集10个黑色大晶体,10个蓝色大晶体,100个钢铁片和100个特级砥石给凯丽. 任务奖励 魔力之石*4,突变草莓*10,突变苎麻花叶*10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5 起始 NPC 凯丽 结束 NPC 凯丽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拿50个泰拉石(打怪获得)给凯丽.. 任务奖励 锐眼药剂*10,出血恢复剂*10,抗性之石*2 任务名:觉醒--狂暴者 6 起始 NPC 凯丽 结束 NPC 凯丽 要求等级 48~99 要求职业 枪炮师 完成条件 去比尔马克帝国试验场,弄来10个V-晶石(打怪获得) 任务奖励 由枪炮师觉醒成为[狂暴者]
泰拉石头的任务!
太拉石吧?
是要10什么石头的吗 那个是在机械牛那打的
文章TAG:四号突击炮任务攻略  坦克世界iv号突击炮任务怎么领取  四号  四号突击炮  突击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