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几品攻略通州,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时间:2022-07-21 04:03:11
作者:本站作者
1,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不能,瘟疫迟早会发生的,治理的话详见攻略,(当年我就是靠攻略走到云家天下的)顺天府尹可能轻松一点,但还是建议走永安侯线。 没办法,要么献鲜花就能得医术,要么重头再来,我选的是重头再来,因为我没花
2,官居几品详细通州知府攻略
官居几品怎么通关?官居几品详细通州知府。从秀才一路前进,你最终能官居几品?相信很多玩家还不知道官居几品怎么才能通关,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官居几品详细通州知府吧。 官居几品详细通州知府攻略 要点提示: 1.菜单-属性查询-通关任务中有当前通关条件: 正四品→永安侯:成功抵御南蛮入侵,相应条件为修好城墙训练度>90、兵马>30万或未修城墙训练度>90、兵马>50万。 正四品→顺天府尹:修好城墙,皇上好感>400,次年1月升官。 2.城墙分为破损度和修葺度:初始破损度数值随机,破损度随时间增加,有民工后增加速度减慢,达到100后城墙损坏,南蛮入侵。初始修葺度为零,有民工后随时间增加,每次监工增加,达到100后城墙修好且破损度不再随时间增加。 3.修好城墙后南蛮入侵时间推迟四年,即四年后次年一月触发南蛮入侵剧情,如果该年一月时不在通州城则回城后触发。例如13年6月修好城墙,则18年1月触发南蛮入侵,如果此时在桃花岛,18年4月回到通州,则18年4月触发南蛮入侵。 4.出门前有几率遇到妻妾邀请,答应则好感、宠爱增加,本月结束。可拒绝或通过SL避免该事件。第一次和苏浅语去灵云山有剧情。大地图有几率遇到县官和商贾行贿,收下贿赂减元帅好感,不收贿赂减太师好感。好感影响后期子女订婚,建议通过SL避免该事件或者收下。前期治安、军心较低有几率遇到暴乱导致城墙破损度增加或军营训练度减少,需通过SL避免。 5.未修好城墙情况下招募50万兵马几乎不可能。因此无论是永安侯线还是顺天府尹线、是专情线还是花心线,最重要的是先修好城墙。因此这个阶段第一目标是避免暴乱、增加人口、招募民夫、城墙监工。每天出门前存档,遇到暴乱事件通过SL避免。开始时无需浪费行动次数去城墙看初始破损度,可以通过SL看初始破损度。 6.人口增长速度与农田粮食有关,且人口增长速度上限为9000人/月。对应关系为:0~2次农田-400人/月,4次农田-2500人/月,6次农田-5200人/月,8次农田-6900人/月,10次农田-9000人/月。前期白天去农田共十次,注意看对话,需正确回答问题后显示粮食+50、每月粮食收成提高方可。注意:不在通州城内过夜人口不增加。 7.招募民夫去公务找谢伯庸,推荐晚上去招募且一次招1万人。城墙初始破损度较高或较低者可视情况调整为一次招5000人或一次招5万人。 8.治安>50之前随机发生暴乱导致城墙破损度增加,前期晚上人口还不够招募民夫时可以去公务找林沐风提高治安-治安+5。治安每天+1。 9.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上限后不必再去农田,白天去城墙监工直到修好城墙。 10.顺天府尹和永安侯的升官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一月优先触发顺天府剧情,超过时间的情况下触发南蛮入侵。因此想成为永安侯(云家天下-登基结局)则皇上好感不能>400,或者皇上好感>400就十二月出城避开一月。 11.顺天府尹线:刷皇上好感出城去湖州金玉轩买蓝宝石,5百万一个增加一些好感。可顺便买其他的刷皇子好感,均为3百万一个。 12.城墙修好后可以去公务找谢伯庸解散民夫,开始去军营亲自监督练兵增加军心和训练度,有十万人口后找郭海招募新兵。各地知府好感>80,蛮族入侵时可以借兵:云州李哲浩借四万兵,文州宋青山借五万兵,湖州吴维雍借四万兵,共计十三万兵马。出城亲自拜访(有选项选第一个)增加好感度值高,夜晚书房书写信件联系他州知府增加好感度值较低。其他州府借兵的数目加上通州的兵马总数达到30万即可,也就是说通州兵马达到30万,就不需要刷其他州府好感了。 13.后期需要大量金钱,因此这个阶段应进一步扩张店铺,增加交际。交际可以出城去云州老菜坊吃满汉全席,200万钱一次增加一些城府、智谋、才学、交际。参考数值:带2亿钱去吃满汉全席,店铺60,交际1000。 14.通州可攻略八位妾室:温雅妍、顾长歌,通州时第一次去街道,手帕放到怀中-温雅妍好感+100,香囊放到怀中-顾长歌好感+100,去冰人馆可以娶。剩下六位妾室之后升官去了京城也可以回通州攻略,分别是洛青青、柳长乐、阮红袖、颜如玉、沈丽娘、张玉。每次见面增加一些好感,好感100去冰人馆可娶。最好是好感满100就娶一个,不然还会遇到。 15.通州及之后升官去了京城可以出城去桃花岛攻略美人鱼,钓宝随机钓到鱼鳞,五片鱼鳞后即可去客栈见到美人鱼。钓宝过程中有几率被妖怪抓走而死亡,有云诺不会被抓走,无云诺可通过SL避免被妖怪抓走。推荐钓到鱼鳞就存档,被抓走就读档。之后每天去客栈聊天三次,然后玩耍,送礼送手镯、玉佩和铜镜。美人鱼不喜欢木梳和胭脂,送了会掉好感。200好感可推倒。继续每天聊天三次,然后宠爱,300好感左右怀孕。继续每天聊天三次,然后玩耍,400好感左右生下小人鱼宝宝。 以上就是官居几品详细通州知府攻略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尽在手心游戏! >>>官居几品详细通关攻略汇总<<<
3,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分别对应如今的哪些官职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京剧《苏三起解》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京剧《苏三起解》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意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知府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意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宋代的职官制度已经非常成熟,沿五代旧制。但宋代的官职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分为官、职、差遣。也就是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此来互相牵制,细化分工。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官,只作为官员的官位和俸禄的依据,又称寄禄官。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是没有品级的。“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所以,宋朝的知县、知州、知府是没有品级的,只是掌管一方事物的一份职务。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其他朝代也有所不同,大致分府州、县两级。在朝廷和府州之间,为了便于管理,设“路”,掌管大区的财政、军事等。在路一级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统称“监司”。府州一级直属于朝廷,单因不同的地区又分府、州、军、监四种不同的命名。政治地位特殊或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设“府”,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等。管理的长官称知府。基本上对应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的市长。州,即在天下划定的其他一级地方行政区,州长官即为“知州”。知州基本相当于如今各省的省长,掌管地方政务。“军”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军事重地,故有的直属于路,有的地位与州相同,有的隶属于府州。监为管理矿冶﹑铸钱﹑牧马﹑产盐区等而设﹐兼理民事,地位与“军”类似,有直属于路,也有比较低的。县级政权是宋朝的基层政权,县都属于州、府及州级军、监,朝廷任命的县级长官称“知县”,以“选人”任县长官则称为“县令”。县有大小,知县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市长或是县长。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地方职官的设置、称呼、职能等都千差万别,也只能依据职务大致类比了。
4,中堂是多大的官 官居几品 有多大权利 不要百度复制 简洁为好
和珅被称为和中堂。。你可以参考一下。中堂不是官职,是尊称,清朝多称呼丞相职。因为明朝以后就没有丞相了,以内阁大学士代丞相职,清朝又设立了更高的机关-军机处。中堂就是称呼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 被称为中堂的差不多都是一品官 都是殿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 到后来好像就军机大臣被称为中堂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因宰相在中书内办公而得名.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5,谁知道55剧情过了有多少技能点能升几J
除了本身升级时的技能点外,额外完成任务的技能点任务有6个.分别是1.麻姑修道10级.2.通玄先生15级.3.鬼火之力16级.4.仙鹤飞天30级.5.点石成金33级.6.魔眼石35级.这些技能点都只对60级飞升以前而言,飞升以后技能点都将重置. 除了每升1级会有1个技能点外,另外还有6个任务可以得技能点他们是
1.麻姑修道.
2.通玄先生.
3鬼火之力.
4.仙鹤飞天30级.
5.点石成金33级.
6.魔眼石35级.
6,官居几品手游怎么快速通关
官居几品玩法解析攻略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 100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这都会影响所需要的店铺数量和基本数值永安侯能攻略的妾室是很有限的青楼每个姑娘找两次,第三次再去找的时候,她就会要你娶她书院:看书 1万 (才学+2 智谋+1)上课 5万 (才学+3 智谋+6)诗会 20万 (才学+10、智谋+15)酒肆 6千 (才学+2 智谋+2)刚到京城时会有浅语的贴心询问,选夫人多虑了,这已经很好了德治5年1月,早上浅语会生产建议5年~6年9月都不要去青楼,专心刷技能跟店铺晚上都选书房专情店铺其实只需要10~15间如果单纯是怕以後元宝不够,不用担心因为店铺赚钱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再人鱼岛刷丹德治5年1月:外出 钱庄 店铺 店铺 书房早上就有诗会了,只要金钱足够都建议选诗会 衙门每天可以出使四次,目前出使的门客是系统随机选择你所有满60级的门客,所以如果你不想数值很弱的门客出战,你最好不要把他们强化到60级。另外如果你被其他玩家打上门想要复仇,就需要挑战书,这些都是用元宝买的,还有追杀令,通过玩家编号指定追杀对应的玩家。
7,求古剑奇缘 诛仙的攻略
这个手游应该不需要什么攻略吧,只是有几个考记忆的任务,都很好过的。这个游戏的结局有三个,根据你在游戏中的选择是什么~就这些了~~
我也不想花钱买更多的东西。元婴修炼只有靠多打些怪,获得更多的金钱,用自己身上的装备进行武器上的升级,这要用到精魄,上面有用哪个级别的精魄进行升级的提示。注意:此游戏里的钱要节约使用,不然到后面连买药的钱都不够,最好给他们都装备套装,秘籍也没必要都买,尽量省下来花在武器和药上!后面还有天机石,可直接得到天机碎片,到时候集了5个就可融化里面被冰封住的武器。元婴级别最起码也要进入开光期才能往后进行。仙缘也要靠多打一些怪获得缘珠,用5个缘珠兑换一个仙缘。最好多打怪,多获得缘珠,多升级,把钱用在必要的地方 三个人的秘籍各留两个厉害的升级就行!反正就是要买好的装备,多升级,买好跟级别对应的秘籍就行!做好每个分支任务,会有武器和秘籍奖励!有些分支任务很重要!没做就无法得到下一个级别的秘籍!不然到最后打魔化古绝轩只有以悲剧收场! 都是打怪得来的啊!后面用不着的剩余的精魄还可以兑换200经验 精魄是从怪物身上出来的,打怪这两者都同时可以得到!你在哪里打怪没得到呢?我记得下了灵山还可以得到10个仙缘呢,后面应该就有了!才开始玩还没遇到 后面会有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物,就是在他们那里兑换,他们各自还规定在多少级之前可以在他那里兑换仙缘,过了那个级之后就要找下一个有缘人兑换了
8,官居一品门客招募攻略 门客怎么获得
玩家可以招募门客,门客可以替玩家解决一些问题,每个门客都有不同的资质跟技能,在当前页面,玩家可以对门客进行培养,提升门客资质和属性,属性越高,加成越高。 官居一门客培养技巧攻略:说明:玩家可以招募门客,门客可以替玩家解决一些问题,每个门客都有不同的资质跟技能,在当前页面,玩家可以对门客进行培养,提升门客资质和属性,属性越高,加成越高。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游戏里目前门客不需要你招揽,每当你完成一定数量的主线任务和升官的时候,系统会自动送你门客,唯一不一样的高属性门客是加入官方群送的狄仁杰,首充送的韩信,vip3送的岳飞,vip5送的曹操在这里我要安利一下只需六元钱就可以得到的韩信,这帅哥不但颜值高,武力值也很高,是大家升级打怪的好帮手。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
9,英雄无敌战争纪元云中城134光怎么过 光之试炼攻略
13-4光:前几天我本来是可以过的,但是刚好更新,就差那么一点,真是气死我了,之后打了十次,一直打到剩下大树没打死,伤害不够。今天换上领主,直接妥妥的,女皇的大是打不死有领主的前排的,因为会回血,当然,此关对布阵没要求,上神灯也妥妥过的。难点一:开场,门破一瞬间,冰住十字,位置稍靠左一点,天使会走上来一起被冰,等3秒,给124技能十字,切记,14一定要擦到天使,使他再冰几秒,十字一套基本就掉99.9%血,剩下的0.1%血量需要闪电秒掉,靠兵团打几秒他还是不会死,这是关键,再说一次,闪电要留着补十字最后一下。难点二:对面三个后排,天使死后直接冰雷鸟和凤凰,12技能给雷鸟,4给上面的人马,之后能冰就冰凤凰和绿龙,凤凰死后,记得留个冰,等它复活了再冰一次。之后围欧大树,只要领主没死基本妥妥的。我上独眼和雷鸟就是为了打大树。PS:过关的这次,凤凰机率开大,秒了我双突,但是因为有领主,上面人马先死,居然就这么强撸过去了。所以上领主是关键。 飞马 x 腐尸 x射1 射2 领主 半人马x x x xx 牧师 食人魔 x阵容试了1小时吧。上图的阵容是本区的大神过的,v1没有鬼王斗篷! 这很重要。有和没有会严重影响通关。敌对信息:3树人1突1天使,法器:1帐篷;1魔法塔(对,你没看错,前面用来秒天使的魔法塔现在来秒我们了)战斗思路:将敌对前排逐个击破;随后依靠射手将天使射翻。说的容易,打起来真的得看脸和手速。下面开始详解。先说必要部分:1-阵形位置不可变;腐尸位置是:行3列3!!! 为了让“鬼王斗篷”把骷髅召唤在腐尸前面如果不让骷髅召唤在第三行,如果骷髅出现在第三行,则3个树不会聚拢在一起;你怎么打都打不动第三个树!2-为了更好的触发射手连击增加输出,腐尸,半人马不可替换(此2兵团50级紫即可,反正老树没攻击)3-俩射手是本关的主力,只有飞马位置可以换半兽人或者其他射手。4-攻可以替换任意,无讲究,破防高即可;食人魔也可替换任意防,耐草即可。5-牧师位尽量不要换,主要大树反伤,打到第三个没奶妈会比较头疼。6-格鲁(三星必须)技能:大招12+4(阶);百发百中10+4(阶),专精高智慧+高箭术;接下来打法:很简单的测试是否自己够配置过这关。只需开局的10秒第一步:开局等孟非拉放圣盾术,格鲁等1秒对自己2射手放大招接百发百中(2分53秒-时间可能有误)后手放大招原因有2,第一是为了让近战先接触到对面,先出减速;第二是为了等百发百中cd。输出最大化。这里你就可以测试是否能够通关了。检验方法:格鲁大招+百发百中+泰坦之剑期间,是否能射死第二第三行的两棵树(第二行树死的时候,泰坦剑cd应该差不多好了,补上打第三行树)。反复尝试一下,如果5次都没有射死2、3行的树,那就是硬配置不够。如果射死了,那恭喜你,配置达标。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到什么时候呢?2分22-23秒,大树再次释放缠绕开始 到 钢板释放圣盾术期间2分13秒;此段时间内(9-10秒),要射死大树和独角兽。如果钢板放出圣盾术,独角兽就死不了。2分13秒,钢板会释放第三次圣盾术在独角兽位置。这个时间固定且确定。在看到大树“缠绕”二字出来的瞬间,对2射手释放大招+百发百中(也可预判一下)。期间只有9-10秒的输出时间。不然圣盾术就出来了。9-10秒的时间一定要让第一行的树放出缠绕后再死(为了让3近战不提前走入魔法塔范围),随后还要秒掉下面的独角兽。这样可以保证所有队伍基本同步前进。还没完囧,在独角兽快死的过程中,要把屏幕拉到天使位置释放大气神剑,勾引他触发“定罪”,而这个定罪不能砸死你的3个射手!(这里是唯一看脸的地方)。如果你让没让第一行大树释放缠绕,那3近战会先走去魔法塔的范围,从而死亡。导致你40%的失败概率变成100%!如果你8个单位并肩同行,且天使 定罪技能 在近战兵进入魔法塔范围之前被砸死,那这关就过了。因为2分13秒的圣盾术和天使的定罪,都进入了cd。虽然第四次圣盾也块好了。最后只需要等待钢板释放第四次圣盾术。好了之后给射手大招+百发百中,就可以过了!
文章TAG:
官居几品攻略通州 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攻略 通州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