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门风月正一品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作者:本站作者
1,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2,京门风月等级快速提升攻略推本小技巧
官品晋升自从九品到正一品共有18个等级待你一一攻略,每场考试的项目都有可能不同,下面来一一列举考核方式吧。从九品至正七品的时候为文试,二十道题目,得分越高权贵的的支持率就越高,否则只能依靠讨好权贵、或是武力解决啦。从六品至正四品考核玩家的主题装扮能力,从三品至正一品通过比武战斗决出胜者。朝堂晋升的考核并不简单,之后的权贵表决更是重中之重,与各位权贵的关系融洽,在表决中可以占尽先机。即使获得正一品的官职,想要有更高成就就一定要参加爵位之争。每周二、五晚上八点至八点半会开启争夺,共有5类88个爵位供争夺,只有排行榜前列的玩家才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称号,有封号的玩家战斗属性增强,俸禄也会涨,所谓的升职加薪也不过如此,若是还想登上王位,就参与皇位之争吧,京门天下都是你的。
3,于成龙要杀赫里他作为江宁大将军正一品官员为什么不调军队阻挡
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员。很多人的都是死后被加衔,才能够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品级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时的站队,以及官职,俸禄的发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队中品级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从明清开始,职级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什么样的官职就是什么样的品级,很少出现低品高职或者高品低职的情况。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超品的情况。比如亲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员见了也要行礼。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在顶戴花翎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官都是仙鹤补服,武官都是麒麟补服,都戴红宝石顶子。只不过,清朝的一品官员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员大多数情况下干的都是从一品官员的活。清朝的正一品官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鸾仪卫事大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常情况下是不设的,一般只是追赠。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员即是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居多。殿阁大学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称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为地方总督。清朝的从一品官员主要有:各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将军,都统,提督。一般而言,各地总督加御史和尚书衔,也是从一品官员,甚至还有巡抚加提督衔的也是从一品官员,如年羹尧任四川巡抚时就加了提督衔。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员。很多人的都是死后被加衔,才能够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品级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时的站队,以及官职,俸禄的发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队中品级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从明清开始,职级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什么样的官职就是什么样的品级,很少出现低品高职或者高品低职的情况。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超品的情况。比如亲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员见了也要行礼。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在顶戴花翎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官都是仙鹤补服,武官都是麒麟补服,都戴红宝石顶子。只不过,清朝的一品官员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员大多数情况下干的都是从一品官员的活。清朝的正一品官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鸾仪卫事大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常情况下是不设的,一般只是追赠。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员即是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居多。殿阁大学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称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为地方总督。清朝的从一品官员主要有:各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将军,都统,提督。一般而言,各地总督加御史和尚书衔,也是从一品官员,甚至还有巡抚加提督衔的也是从一品官员,如年羹尧任四川巡抚时就加了提督衔。很多人想必都是从电视剧中才了解到历史中有于成龙这个人物的,不过虽然电视剧精彩无比、为大家鲜明地呈现出了于成龙在历史中的廉明形象,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来说,电视剧却是有些不符合历史现状的。其中最吸引人注目的一个细节就是于成龙斩杀江宁总督的事情,而在说到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中于成龙以及江宁将军的官职。历史中的于成龙历史中的于成龙是一个出生于明朝晚期的山西人,历史中的他非常大器晚成,是在44岁那一年才当上了广西的县令、初步踏足官场的。历史中的于成龙和电视剧中的于成龙性格没有太多的区别,历史中的他是一个非常公正严明、一生都在为百姓福祉做努力的人。在广西做县令期间,他并没有成为一个腐败的官员、也没有成为一个尸餐素位的庸官,而是带领当地生活条件落后的百姓慢慢改善了生活环境、追捕了不少危害当地百姓的盗贼,并通过劝人兴办义学改善了当地学子们的教育质量,为当地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后来他的职位上升之后,他也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一直兢兢业业地辛劳在自己的职位上,每治理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他才能在清初那如同一滩浑水的官场中得到康熙皇帝的看重、晋升为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的重要性两江总督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在级别上,两江总督的官职级别并不是特别高,只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但是由于两江总督是清朝皇帝委派在外地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所以为了能让两江总督的身份匹配上他们的权力,清朝皇帝基本上都会给每个赴任两江总督的官员授予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的加衔,让他们的品级能达到从一品的高度。在权力上,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就更加巨大了。两江总督的统辖地主要集中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其统辖的省份一共有三个,分别就是江苏、江西、安徽,手中掌握着非常巨大的军权和一定的政权。在其所统辖的地区中,除了每个省份的巡抚能在民权权力上能对其进行抗衡外,根本就没人能在权力上比得过两江总督。历史中的于成龙不可能抓捕江宁将军不过如果要排除权力单论地位的话,能和总督抗衡的却有两个官职,这两个官职分别就是坐镇在两江总督治所所在地江宁的江宁将军和江南各个省份里的提督们。提督是每个省份里的绿营兵最高长官,级别在从一品,这一点和两江总督差不多。而将军就不同了,作为清朝历史中仅有的十四个驻防将军官职之一,在乾隆改制之前,江宁将军在清朝的级别一直都是正一品,比之两江总督还要高上半个等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江总督于成龙是根本不可能有权力抓捕江宁将军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两江总督和江宁将军所管辖军队是不同的,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所能统辖的军队只有江南地区的绿营兵。而这些绿营兵,大多数是由汉人组建而成,在以八旗为尊的清朝,是只能排在第二阶梯的军队。而江宁将军就不同了,江宁将军掌管的是八旗军,这八旗军是由清朝的核心八旗子弟构建而成,是清朝皇帝最为信任的军队,是清朝排行在第一阶梯的军队。在这种八旗军队比绿营军队地位高上不少的情况下,于成龙就更加不可能派人突破八旗军队的重围去抓捕江宁将军了。在整个清朝时期,除了皇帝之外,根本就没有人有权力处置驻扎各地的驻防将军们,作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同样如此。所以说历史中于成龙根本不可能杀得了江宁将军,从级别上来说,于成龙就不可能以下犯上,而从权力方面来说,两江总督也不可能存在处置一品官员的权力,如果他胆敢这么做的话,江宁将军所统辖的八旗军队首先是不答应的。
4,京门风月如何提升自己的官品
有任职令,但是不能被人废除。京门里从二品开始才能被废除【亲亲~满意的话哦~有疑惑可以继续追问~】
5,京门风月官职从一品战斗值要多少
我四百万过得,主要是权贵支持得多,我当时好几次100分88%的失败,有的人0分也能过
6,橙光游戏女尊之七宝斗法攻略
1.右转,右转,取走椅子上的小眼珠。 2.左转,左转,查看脸谱,把小眼珠放上去,得到拼图和铜币。 3.后退,。 46.用瓷砖解开正中间的拼图游戏更有意思的是游戏是王牌V对z决啦有上百个英雄能选择呢。玩家和其他角色的好感度达到一定等级之后就会有一定数据的加成,同时还会触发相应的剧情。这样的设定有一定剧情的影子,也是游戏类型融合得一个趋势所在也很多创新的模式,楼主可以多关注下你好!作者的生活太忙碌,无暇顾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7,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拼图攻略是什么
拼图位置:2021年9月9日(第一天),第一个在图书馆的最右边,进入图书馆后一直往右边走,就能看到。第二个:在决斗俱乐部门口左边的那群人附近,拼图碎片在围墙上面。第三个:进入对角巷,留意左边的建筑,裁缝店旁边的那个金光就是了……当你找齐八天的所有拼图碎片之后,就能获得2080个钻石奖励了。《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拼图位置大全2021年9月9日(第一天):第一个:在图书馆的最右边,进入图书馆后一直往右边走,就能看到。第二个:在决斗俱乐部门口左边的那群人附近,拼图碎片在围墙上面。(PS:存在前置条件,要等你学完飞行课,能用飞天扫帚后,才能飞到决斗俱乐部左边围墙这里。)第三个:进入对角巷,留意左边的建筑,裁缝店旁边的那个金光就是了。9月10日(第二天):第一个:对角巷,药剂店的前方,一直往前面走就能看到。第二个:霍格沃茨。如下图所示,看向前方,左边有一个十字架的建筑,这个船坞处有一道金光。或者位于木桥下方,找到一块浮冰后就能看到。实在是找不到的话,就沿着这个方向找,红圈外就行。第三个:霍格沃茨,这里有两座桥,一座石桥一座木桥,来到石桥这里,连着森林的地方就是了。9月11日(第三天):第一个:魁地奇球场,在阳光比较好的一边。拼图碎片就在制最高点,注意圆环两边是没有的,是阳光比较好的那里,左边是拉文克劳的蓝色柱子。第二个:对角巷的精品店,就在这个精品店的门口。第三个:霍格沃茨,金光正对下面的船坞。也就是下图的这个点,因为位置浮空,所以没有参照物,正对船坞后调整高度,多试试就能找到了。9月12日(第四天):第一张:在霍格沃茨的天上,要飞得特别高。到下图这个位置,从湖边小屋飞过来,数三下径直往上飞即可。金光的正下方就是冰面,耐心找找就能看到。第二张:在霍格沃茨-课堂那栋塔的塔尖上,就是仰望看来最高的那个塔尖。第三张:在对角巷右下角的店面,店牌是一个盾牌,靠近门前会看到一个金光。第四天的拼图最难找的还是天上的那张,因为要飞得很高,呈现俯瞰的角度才能看到。这种藏在高空中的拼图碎片,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找基本是发现不了的。9月13日(第五天)第一个:图书馆走到右上方,就能看到。第二个:在霍格沃茨和魁地奇球场中间的木桥尽头处。第三个:图书馆走到最右边的桌子上,这里靠窗阳光最好。9月14日(第六天):第一个:对角巷左下角的神秘商店屋子边上。第二个:对角巷最里边,也就是古灵阁前面。第三个:对角巷左上韦斯莱笑话商店门口这。三个拼图碎片位置虽然不是非常隐蔽,但是分布规律是这几天中最特殊的:全部都在一个场景内。很多巫师同学习惯在某个场景找到一个拼图碎片后,就换下一个场景照,结果找遍了其他场景都未能发现剩下的两个拼图碎片。9月15日(第七天):1、霍格沃茨,课堂那栋城堡后面给大家截了两张不同角度的,总之就是有阁楼的城堡后面,好像是三个学院的宿舍楼吧?2、霍格沃茨,石桥石桥接近树林的方向,以巫师为参考物。3、霍格沃茨,魁地奇球场拉文克劳(蓝色柱子)的看台9月16日(第八天):1、霍格沃茨,木桥面对的方向不能弄混,你面对木桥左边是魁地奇球场,右边是城堡。这是金光正对下方水面的位置,大家多飞飞,一定能找到。2、对角巷,摩金夫人长袍专卖店下方这次的金光是左边街区,在摩金夫人长袍专卖店和神秘商店之间,有几个箱子。3、霍格沃茨,石桥贴着石桥飞,直到看到四个站在一起聊天的人。最后三张碎片,如果之前的碎片你都收集齐,这张拼图就完整了。就会收到一封有2020钻石的邮件。当你找齐八天的所有拼图碎片之后,就能获得2080个钻石奖励了,这些钻石拿来抽启迪卡包是非常划算的,有很大概率开出一张强力的金卡。
8,密室逃脱8红色豪宅攻略是什么
密室逃脱8红色豪宅攻略:首先根据提示点击左上角,可以得到一个钩子。然后点击右边墙壁上的画。用钩子把画上的字条钩下来。然后点击中间的桌子。把桌子上的字条跟前面收集的字条合并得到数字281,再收集桌子上的钥匙。用钥匙打开右边的行李箱。来到左边的柜台,把电池放入计算器中,输入281,就可以打开281的柜子。拿到钥匙,开门过关。密室逃脱系列的第8部作品,流程相对来说难点没有那么多,时长也相对短了一点。第一关1、首先根据提示点击左上角,可以得到一个钩子。2、然后点击右边墙壁上的画。3、用钩子把画上的字条钩下来。4、然后点击中间的桌子。5、把桌子上的字条跟前面收集的字条合并得到数字281,再收集桌子上的钥匙。6、用钥匙打开右边的行李箱。7、收集行李箱里面的电池。8、来到左边的柜台,把电池放入计算器中,输入281,就可以打开281的柜子。拿到钥匙,开门过关。第二关1、在右边桌子上找到一把铅笔。2、右后方的沙发上的包里可以找到一个六角螺丝刀。3、到左边的办公桌,用铅笔在本子上画,看到时间提示。4、到左边墙壁上,用螺丝刀打开表盘,将时间调整到14:25,得到一个绿宝石。5、将绿宝石放到右边桌子的盒子上,打开得到一个白色方块。6、将白色方块放在后面左边雕像的下面,从右边雕像下面拿到钥匙。7、用钥匙打开门即可过关。第三关1、首先来到左上角的梳妆台处收集剪刀,还有盒子后面的胶水2、用剪刀剪开枕头,得到钥匙3、用钥匙打开左边的柜子门,可以拿到一个花瓶4、把花瓶放到左边桌子上,然后把黑色花盆里面的花取出来,就可以拿到一个装饰品5、把装饰品放在右边柜子的盒子上, 打开盒子可以得到一个把手6、把把手和胶水组合在一起安在2号柜子上,按照上图数字顺序点击柜子,拿到钥匙,开门过关。第四关1、首先来到左上角桌子处,收集桌子上的电线,还有地上的苹果2、然后来到中间的沙发处,收集第二个苹果3、接着来到右边窗户处,收集遥控器4、然后来到沙发处,拿开枕头收集胶布5、用胶带把电线缠好,然后接上电视。用遥控器打开电视机,点击电视画面,会发现苹果要摆在桌子的四个角上6、来到中间桌子上摆放好之前拿到的两个苹果,盘子里还有两个苹果也拿出来摆好,就可以得到一个方块拼图7、把方块拼图拼在左边墙壁的壁画上,得到钥匙,开门,过关。第五关1、首先收集右边墙壁上的毛巾和柜子上的水瓢。2、然后收集左边柜子上的笔,还有抽屉里面的塞子3、用笔拧开马桶上的螺丝,可以收集里面的开关4、把开关转到洗手盆上,收集洗手盆上的肥皂和水瓢组合在一起,去舀起洗手盆里面的水5、把塞子装到右上角的浴缸里,然后不断地从洗手盆里舀水倒入浴缸里,直到房间被水蒸气包围6、接着用毛巾去擦拭洗手盆上面的镜子,得到字母UKG的密码提示7、接着收集地上的把手8、把把手安在左边的柜子上,打开柜子输入密码UKG,拿到钥匙,开门过关。第六关1、首先收集柜子上的小刀。2、然后收集桌子底下的高尔夫。3、接着收集窗帘旁边的长钩子。4、用钩子钩开壁炉里面的柴火,可以得到一个高尔夫球杆手柄。然后顺便记下壁炉上方的圆盘图案。5、然后将高尔夫球杆和手柄组合在一起,把吊灯上面的书本钩下来。6、把书本放在左边的柜子里,按下书本,就可以得到一个脚踏。7、把脚踏按在钢琴上,点击脚踏钢琴上就会有块变黑。用小刀割开钢琴黑的地方,就可以得到一个彩色圆盘。8、把彩色圆盘拼在左边墙壁壁画空缺处,调整成壁炉上方一样的图案,拿到钥匙,开门过关。第七关1、首先查看中间桌子上的纸张,记住上面的提示“温度200°和时间30分钟”。2、然后收集左边的碗跟勺子。3、打开右边的冰箱收集鸡,还有旁边的开瓶器。4、把鸡放入左边的微波炉,调整好温度200°和时间30分钟,就可以看见鸡身上出现了数字542,把数字记好。5、然后收集左边密码柜旁边的火柴。6、用开瓶器打开桌子上的罐头,然后用勺子捞起罐子里的开关。7、把开关装到排气扇上,用火柴点燃烧水壶,就可以看见墙上出现数字98。跟前面鸡身上的数字结合起来得出密码54298。8、来到密码柜处,输入密码54298,拿到钥匙,开门过关。
文章TAG:
京门风月正一品攻略 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京门 正一品 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