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官居几品攻略完整,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作者:本站作者

1,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只要钱多,杂都能抽到的。还有就是运气吧。一般要多翻几页,但不要翻多了,翻2-6页。慢慢抽,总会抽到好的,还有在别人抽到之后2分钟别抽。
用钱砸,靠运气,第3页和第9页不错
你要刷新刷新再刷新! 多刷再抽奖品会更好

官居几品攻略完整,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2,官居几品超完整攻略

超完整攻略!!!请大家多多观赏宣传!!! ※声明 此攻略使用2015/11/22当日版本测试 本人到此为止总共玩了27次,且每一次更新都重新复检此攻略 虽不保证肯定正确因为该游戏有些部分"数值随机",但基本不会出错 如果真的还是有出错,恳请大家海涵 >"< *此攻略有参考且加入作者自己公布的部分,其实每一关开头作者都有温馨提示了 PS.本来想给大家干净板的攻略,但后来我自己看完觉得有我心中的OS.也满有趣就没改了,不喜欢就包含一下吧ˊ>ˋ ※ S/L=SAVE/LOAD(存档→读档) ※前言 主角的父亲表示完心愿后去世...... 为父守孝三年(孝道+40) 去考科举,完成父亲心愿(选这个就不用玩了 ′_ゝ`) ※乡试 乡试条件:智谋>45  才学>55  孝道>60 *夜市6~12月会出现吃的,全都吃素面(我的路线里没吃面!) *"才学"一直都是比较少额度的选项,所以我通常都会选它! 数值选项简单介绍: 回府:就寝(智谋+1) 读书(才学+1) 书院:看书(才学+2智谋+1)买书(才学+5智谋+3) 早晨:吃早餐(金钱-40 智谋+2 才学+2) 德治3年1月用完早饭,苏岳父大人会前来拜访 伯父,侄儿不能要 (金钱+500) 伯父......侄儿记下了 (金钱+900) PS.识时务者为俊杰!该选哪个你们懂得 = ̄ω ̄=  出门就会遇见桑瑜的剧情,这里选什么都没差 (我个人认为好感数值差异不大,但本人个性火爆都会选"上前阻止") OS.我一直都希望有"直接揍他!"的选项  ̄︶ ̄ 来到镇上选择"书斋"会遇到讨人厌的白俊毅 辩驳(我都选这个,原因是中秋剧情里要选隐忍,所以我选这个发泄 >~<) OS.怎么还是没有"直接揍他!"的选项呢?! ˊ>ˋ 3月和6月都有桑瑜剧情,6月的剧情选项就看你喜不喜欢她自己选,但其实差异不大 OS.其实我没有很喜欢她,浅语问起来还没有选项让我辩解,郁闷 ˊ︿ˋ" 乡试攻略: 德治3年1月:吃饭 外出 书斋 书斋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2月:吃饭 外出 书斋 书斋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3月:吃饭 外出 苏府 花谷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4月:吃饭 外出 书斋 书斋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5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6月:吃饭 外出 书斋 寺庙 城楼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7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8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中秋) ---------------------------------- 中秋剧情 前剧:隐忍(城府+10) 中秋考题:A王维 C裴士淹 C柳浑 A徐凝 A泥香带落花 B春江花月夜 ---------------------------------- 德治3年9月:吃饭 外出 钱庄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把钱都存进去,只要剩下1000元左右即可,不想存就去花谷吧!) 德治3年10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闹死) 德治3年11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德治3年12月:吃饭 外出 花谷 书斋 书斋 上香 就寝 乡试考题(简单来说就是都选第一个): 1孙子兵法 2戊 3求才(求贤若渴) 4树上开花 5朕的后宫 ※会试 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100 ------------------------------------------ 重点整理: *这里是一个抉择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在这里就选好 *青楼每个姑娘找两次,第三次再去找的时候,她就会要你娶她(请各位斟酌!) [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 因为这都会影响你所需要的店铺数量和基本数值 花心测试:5个孩子+1妻17妾,就要准备"一千万" ※※※ 强烈建议 5年~6年9月都不要去青楼,专心刷技能跟店铺(不论要不要花心,都请这么做) 在这里把技能刷好,把店铺过张好,不用管年龄(后面有其他办法补救!) 有机会就在这里去店铺刷一下"交际",这在后面很有用(不是为了店铺的钱而已) 店铺:不论什么路线我都建议大家至少破50间,有保障又不会崩坏(后面可以花钱买好感) 花心线:1妻17妾,请准备100间吧! 〒~〒 晚上都选浅语! *如果你要花心这里就超极重要了,免得她之后会各种死= =" 不断流产,不难产,家宅不安,病死...... (才刚开始,对她好点吧ˊ>ˋ) 只要有怀孕你真的想留下孩子,最起码要再知道怀孕的那天再去探望一次! -------------------------------------------- ※我的版本包含[永安侯+云家天下+1妻17妾+人鱼+人鱼宝宝] 数值选项简单介绍: 书院: 看书 1万   (才学+2 智谋+1) 上课 5万   (才学+3 智谋+6) 诗会: 参加 20万  (才学+10、智谋+15) 酒肆: 吃饭 6千   (才学+2 智谋+2)6月~12月都可以用餐把握机会! 正题: 刚到京城时会有浅语的贴心询问,我都会选"夫人多虑了,这已经很好了" 第一晚返正浅语怀孕就陪她吧!(有夫妻深情对话>///<) 德治5年1月,早上浅语会生产 PS.这里说实在我都选去找稳婆,但我老婆说应该选烧水,所以大家随便选数值不变" 小孩出生有四个选项: 1真的? (难道还有假的?= =") 2双胞胎? (虽然很稀奇,但其实浅语更厉害生的是龙凤胎") 3孩子怎么样? (如果是要走子嗣满堂,我发现选这个有差,但就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了 ╮(╯▽╰)╭ ) 4浅语怎么样? (这才是人话嘛!我都选这个^_^,增加好感) 德治5年1月:外出 钱庄 店铺 店铺 书房(店铺都选视察) 店铺扩张方式如下,存钱存到100万然后去扩店(不断循环增加店铺) 因为改版的关系,早上就有诗会了,只要金钱足够我都建议选诗会 ---------------------------- 第一次诗会答案: 1.D诗经 2.B秦代(实际上从战国开始) 3.D305篇 4.C司马迁 ------------------------------ 9月:贡院 ※作者建议直接在京城准备会试的时候,去诗会刷智谋,刷到500以上,就不用考虑能力值的问题了 *注意:正六品以前处理政务不加政绩。 会试答案: 1.弟子规 2.瀑布 3.墨子 4五牛图 5.文武 6.隶书 7.兄弟 8.庙号 9.24 10.仙人骑凤 殿试答案: 1.D 重沼泽—建池养鱼—杂鱼作饲料 2.D 8:1 3.D 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4.A 戊烷 5.B 夏威夷宣言 ※初入仕途-永修县 正七品升从六品 ---------------------------------------- ※重点整理(此重点针对花心路线): 如果想要家宅安宁,浅语的好感必须要比其他妾多300 例:浅语589 未央197 (这样两者相安无事) 以下妾室好感太高会有麻烦喔! 锦娘、娉婷、如霜(这是个超会找麻烦的ˊ>ˋ)、长乐(怎么两姐妹差这么多= =) 至于"清清"没别的就是爱钱 ╮(╯▽╰)╭ 收了素素(浅语的丫环),浅语会大爆走╰(‵□′)╯,好感也会瞬间掉很多!!我查看确实超过50 想要她,只要去书房选择让她留下,好感超过100,前往许洲她就会变妾了(是很安分乖巧的类型 ̄ˇ ̄) 想要浅语安然活到最后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买礼物! 是"买礼物",不是"赏赐!!" 去夜市买礼物给浅语,陪她的时候千万别选赏赐,会掉好感(真的是好老婆呢!>_<) 当"郭海"的好感到达70之后,每次晚上去夜市都选择买礼物给"浅语"(确保她平安) ----------------------------------------- 回归正题(以下请使用S/L): 才刚下马车"段承轩"会跟你说话 选择"还事先处理公务为上"(我这么认真你能不感动吗?! XD) 10月:处理公务>处理政务>段承轩 段承轩:大人您怎么看? (这里要存档,刷政绩) 选择:欺骗百姓,无耻之徒 (比较能刷高分,其实极限也+3) 下午 寺庙-下棋 晚上 夜市-买东西给"郭海"(加郭海好感) 11月: 早上 外出选寺庙-下棋 下午 县卫 处理政务>郭海 郭海:大人您怎么看? (这里要存档,刷政绩) 选择:应该是人祸 (极限也才+5) 晚上 夜市-买东西给"郭海"(加郭海好感) 12月: 专情:外出 寺庙 寺庙 夜市 花心:外出 街道(刷你喜欢的美女) 县卫(选郭海刷好感) 酒肆(刷双舞) ※初入仕途-永修县 从六品升正六品 1月:处理公务>处理政务>段承轩 段承轩:大人您怎么看? (这里要存档,刷政绩) 选择:理顺城内秩序 (比较能刷高分,其实极限也+2~+3) 下午 寺庙-下棋 晚上 夜市-买东西给"郭海"(加郭海好感) 2月: 早上 外出选寺庙-下棋 下午 县卫 处理政务>郭海 郭海:大人您怎么看? (这里要存档,刷政绩) 选择:由官方来举行 (极限也才+3) 3月: 从这里开始就看你走什么路线了! 专情:外出 寺庙 寺庙 夜市(买礼物给郭海) 花心:外出 街道(刷你喜欢的美女) 县卫(选郭海刷好感) 酒肆(林双舞) 只要郭海好感到70 下午就去寺庙 刷到林双舞 晚上就去夜市找市民聊天刷交际 ※初入仕途-永修县 从六品升正六品 每天早上都选: 处理公务>处理政务-你处理了这个月的基本政务(在这句话存档刷数值) *请尽量将数值保持在上升+3,才能节省时间 *请注意当你的"政绩到达30"时,当天晚上会有自动剧情,郭海会来找你处理命案 *破案立刻升官!! 花心:再断案前好好利用早上刷街道 ---------------------------- 案情: 命案现场共六条线索: 男人的腰带、簪子、窗户、首饰盒,尸体的胸口、尸体的头发 os. 这女尸真丑  Σ( ° △ °|||) 1早上选择:处理公务>找段承轩    (下午过后依照自己的线路选择) 2早上选择:处理公务>找郭海 3早上选择:外出>郊外>查案>小偷 4早上选择:外出>书院>查案 5早上选择:外出>寺庙>抓人(郭海好感大于70,否则殉职) 6早上选择:处理公务>去牢房 (选择"相信") 7早上选择:外出>郊外>查案>贾府>小翠(问簪子) 8早上选择:外出>郊外>查案>贾府>小翠(问贾府情况) 9早上选择:外出>郊外>查案>贾府>来福(问腰带) 10早上选择:外出>郊外>查案>贾府>来福(问贾府情况) 11早上选择:升堂>断案>断案>女的说谎>男的逃跑>戒指是女人的 *那个女的是罪犯 ( 凶手!凶手就是你! ※许洲 每天早上都选: 处理公务>处理政务:你处理了这个月的基本政务(在这句话存档刷数值) *请尽量将数值保持在上升+8~+10,才能节省时间 下午-县卫(沐风) 晚上-夜市(沐风) 一直刷到都200 *政绩、林沐风都200以上,去郊外剿匪,选择林沐风,隔年1月升官到通州。 再刷林沐风其实同时就再刷"沐雪",达到100好感就去冰人馆 表妹攻略:晚上选择书房,吃她做的东西,好感到100,之后会自动收房 ※通洲 *请记得时间是3年,3年时间到会发生蛮族入侵(不管你是什么线) 专情:开始拜访各洲,去金轩楼买好感 花心:先花一年刷完所有美人,然后去冰人馆取回家 *注意!刷好一个娶一个!分散炮火,不然浅语会暴毙 >"< (晚上要花时间,去浅语那一两次安抚一下!) 如果交际值够高去(湖洲、文洲、云洲)拜访都可以很快刷到80! ※※※ 请注意再去各洲之前,请先刷下面这个"隐藏人物" -------------------------------------------- ※超极重要的关键人物!!(请使用S/L大法) 在通洲早上选择外出,你决定出去看看(在这句话存档,刷下面的隐藏人物) 老爷请留步...... 再下这里有一些小玩意,老爷可要看一看? 选择:看看 我这里可都是从瑶池仙境那里弄来的高级货~ 虽然贵了点,但保证物超所值。 凝丹丸(一千万) 嘿嘿,这东西吃一颗,涨50点智谋 流光散(六千万) 返老还童,不是难事,价钱虽贵,但物超所值! ⊙ . ⊙ os. 千金难买光阴,你们懂得!= ̄ω ̄= *保险起见,请刷到时间在10年或12年 因为蛮族入侵时间在17~18这时间点让他运行才不会BUG 所以刷到12年再出城去拜访各洲时间比较充裕,由其是想要刷人鱼的!! ---------------------------------------------- 我的顺序是先从湖洲→文洲→云洲 云洲 老菜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间店搂!回到京城再来就没有这些了): 全蟹宴:   增加智谋 宫廷御膳:  增加智谋 *选两个都会+8~+10,不知道是不是BUG — —" 灵米鲜鱼汤: 增加交际 (+8~+10) 满汉全席: 你增加了很多属性 (才学、智谋、交际、城府,是随机的,不过最少都会+5) 湖洲 金玉轩: 金佛像(3千万,三皇子) 稀有玉石(3千万,大皇子) 象牙宝剑(3千万,太子) 绝品蓝宝石(5千万,皇上)+10~+12 PS. 这就是为什么很需要店铺,我都用买的 ╮(-_-)╭ 文洲 当铺: 基本上在这个时期"当铺"没用,把东西都留下来,等到剧情再"京城"时再用! ---------------------------------------------- 大家期盼已久的人鱼攻略! @^0^@ 桃花岛 美人鱼(超极需要使用S/L大法): 起初刚到桃花岛先选择"钓宝",先跟大家解释物品! 宝物栏(分成两种): 1金钱类:  珍珠(1银) 夜明珠(2银) 夜光杯(3银) 璧血剑(4银) 女娲石(1金) 固本培元丹(5金) 2人鱼类: 鳞片(搜集5个才能在客栈有人鱼选项),剩下的都是跟好感有关的 胭脂(-2) 木梳(-3) 铜镜(+1) 玉佩(+2) 玉手镯(+3) 有了5个鳞片,就到客站找人鱼 聊天3次+玩耍 (早上去是+10 下午去是+9) 好感到200才能幸宠,好感300才能怀孕 *怀孕后要陪她12~15次才会生鱼宝宝(一天陪下来算两次) *请注意!人鱼怀过程中请不要中断陪伴,可以早上或晚上选一次去,一次去钓宝,但不要出城,会容易难产" ---------------------------------------------- 如果没有要玩人鱼线,就在桃花岛刷宝物准备以后换金银 刷固本培元丹【一颗换5金】,最少要有12颗【换60金】,特地刷2次"三把璧血剑"【换24银】 当你确定都晃完了再回去通洲,这时你早就超过3年期限了,所以一回通洲立刻就会引发"蛮族入侵剧情" *请注意时间不可超过17~18年 ※位级人臣(这里主要为"云家天下"攻略) 在这之前已经在桃花岛准备好所有的前置作业了,所以就可以专心"杀人" o(‵▽′)ψ 阿~不是"...... 是铲除势力,我们是文人要婉转点 >ω< *我完全不在乎皇上,所以在稳定之前,前两年我都没上朝,就算有也都是弹劾姓白的 (╬ ̄皿 ̄)=○( ̄#)3 ̄) (奏折与弹劾方式: 公务→书写奏折→选你要的,明日早上去皇宫参加早朝,选择:上书就可以啦!) 首先第一个月 直接出城前往文洲-当铺,去完当铺有了金子、银子就去拜访+势力 回客栈就确认势力(从弱的先开刀 ^_^) 第二个月(使用S/L大法) 早上在文洲-承轩跟你说话的时候存档,然后选择"回城" 画面跳到大地图会有剧情,剧情处理完会回到大地图画面(没有剧情再读档一次) 这时再选文洲,又会回到"承轩跟你说话",这时候"再次存档"(以下无限循环刷剧情) -------------------------------------------------- 剧情说明: 1白俊毅势力 白衣男子:大人!青天大老爷阿!你要为我们做主啊! 选择:尔等刁民让开! 白衣男子会被沐风制服,白俊毅势力-10 2 民妇:大人!青天大老爷阿!你要为我们做主啊! 选择:发生了什么事? 民妇:大人!太子爷手下的人强劫了老妇的女儿,望大人做主! 选择: 莫要胡言乱语!(太子好感上升) 此事当真?!(还有后续剧情) 民妇:大人!老妇不敢有半句虚言! 选择: 本官定会还你一个公道!(声望上升、势力+1、太子好感下降) 把老妇抓起来!(太子好感上升) 3 你在路上碰到了洗劫村庄的马匪 选择:本官义不容辞!(声望+5) 4 你在路上捡到一个包袱 (+5金) --------------------------------------------------- 刷玩了剧情就可以乖乖前往"湖洲-金玉轩" 金轩铺刷"老鸨"跟"夫子"好感,个刷12次足以 (这里我刷过21次所以我确定!但为了保险我还是会存档) 下午-拜访,回客栈确认"老鸨"跟"夫子"刷的数值(不行就重来,破百就好) 金玉轩: 珍藏孤本  2金(刷12次) 华美霓裳  2金(刷12次) 菩提子   5金(买一颗就好,只要见和尚一面用而已 ╮(╯▽╰)╭  ) 第三月 回京城,时间会跳第四月 早上-书院-取得门客;下午-庄子-收银子;晚上-青楼-找老鸨"聊天"取得貂蝉门客;回府-书房-确认势力 第五月 早上-寺庙-添油香钱(刷和尚好感);早上-寺庙-添油香钱(刷和尚好感) 晚上-青楼-貂蝉-执行打压任务;回府-书房-拉拢势力 S/L大法!! 貂蝉:大人,您来了。<<存档1(要刷完成使命!) 貂蝉幸不辱命,成功完成任务。 <<<存档2(刷数值!) (继续选择"执行任务") 回家进书房,见"郭嘉" 郭嘉:大人,您来了。<<存档3(先不要管势力有没有成功,因为要确认"貂蝉刷的"数值!) "查看分布图"<<确认"刷的势力",这里一定每次都要刷到对方势力往下数值掉8,这样才来的急结局! (如果没有再回到貂蝉存档2那再刷,如果有就回到郭嘉存档3刷势力上升!) 和尚好感到100时,去寺庙,选择见和尚,会取得刺客门客 之后行程改为如此 早上-上朝;下午-公务-折子(尽量写弹劾白俊毅或民生折子) 晚上-青楼-貂蝉-执行打压任务;回府-书房-拉拢势力 从数值低下手为强,刷九次就到可以刺杀的数范围为了 但这时还没获得门客,所以在打压福王时我仍然提高警觉 到第二个皇子也差不多要到可以刺杀的数范围时也获得了杀手门客,这时就开始刺杀 之后行程改为如此 早上-上朝;下午-庄子(确认刺杀,可以打压被刺杀者势力回升) 晚上-青楼-貂蝉-执行打压任务;回府-书房-拉拢势力 到了这里只剩最后一位皇子了,此时他的势力也势必来到120~140左右了 不过我们自己也已经有190以上的势力了,剩下两年杀他绝对足够!哼哼~  ※ 辛苦各位的观看了!攻略到此结束! 大家都玩得开心! ^_^  林隽笔

官居几品攻略完整,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3,正六品的武官千总与七品知县大人相比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叶县明代县衙。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叶县明代县衙。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凡是提到古代职官,很多人想起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会是“多大官?”而不是先关心这是个“做什么的官?”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下,给官员排大小,也成了一种比较热门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在古代职官体系中,除了有“京官”与“地方官”、“文官”与“五官”的区分外,还有一套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标准,那就是“品秩”。以“品”论官,说的直白些,就是大家熟悉的“几品官”。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正一品大员可以用位极人臣来形容,而九品小吏则被戏谑为芝麻官。当然,古代的品级制度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再次不便逐一而论,仅需清楚大致排大小个的方式就行了:数字越小,代表的官职越大。探讨千总与知县的大小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将他们放大同一个朝代(时代)。千总一职是明清时的武官,但在明清两代还有差异。明朝的千总,设于嘉靖二十九年,分为随征千总和随军千总。嘉靖设千总时,初设随征千总四人、随营千总二十人,其地位在中军以下、把总以上。明代的千总地位相对较高,一般是由军功较大的人来担任。清朝的千总属绿营军,为下级官吏,地位在守备之下,为正六品官。知县设置的时代远远早于千总,故要比较的时段也只是明清时期的千总与知县了。就明清时期的千总而言,明代地位高于清代,而清代千总为正六品官,如果按照官阶而论,正六品的千总自然要高于七品知县的。当然,这仅仅是官阶上的高低,并不等同于“权力”的大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是无法回答题主的问题的。咱们都熟悉一句俗语:县官不如现管。这很适用于分析文武官员“权力”之大小。就品秩而言,六品官与七品官,虽有官阶上的高低,倒也不至于相差悬殊,而且又不是上下级关系,两者几乎是可以“等量齐观”的。清朝的六品千总,是绿营军中的低级官吏,又比不上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的同阶官员。如果这么看的话,千总官的权力仅限于绿营自己所统领的部署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其与知县是互不相干的,也谈不上权力大小。另外,在清代漕运总督下各位、守御所之下,也分别设有千总官,负责领运漕粮,称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每门还设有千总守卫,负责京师安危;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司中,还有“土千总”。这些特殊的千总,所负责的事务,知县是干涉不到的。简单来讲,千总所负责的事务是比较单一的,而知县作为地方官,则掌控着一县的大事小情。即便是一地同时设有千总、知县,两者也是处于不同的体系,作为父母官的知县,往往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或者说掌握着话语权。不过,如果遇到战事或许便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武官很容易凌驾于文官、地方官之上。尽管千总算不上高级武官,但手握一支军队的武官,还是足以令人生畏的。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正二品:晋王爷从二品:御王爷侧二品:王爷正三品:固伦尊亲王从三品:和硕尊亲王侧三品:恭贤尊亲王正四品:固伦亲王从四品:和硕亲王侧四品:恭贤亲王正五品:晋锨亲王从五品:铭钦亲王侧五品:贤怡亲王正六品:恭亲王从六品:仁亲王侧六品:宣亲王正七品:穆亲王从七品:庄亲王侧七品:景亲王正八品:孝亲王从八品:睿亲王侧六品:贤亲王正六品:怡亲王从六品:亲王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正二品:晋王爷从二品:御王爷侧二品:王爷正三品:固伦尊亲王从三品:和硕尊亲王侧三品:恭贤尊亲王正四品:固伦亲王从四品:和硕亲王侧四品:恭贤亲王正五品:晋锨亲王从五品:铭钦亲王侧五品:贤怡亲王正六品:恭亲王从六品:仁亲王侧六品:宣亲王正七品:穆亲王从七品:庄亲王侧七品:景亲王正八品:孝亲王从八品:睿亲王侧六品:贤亲王正六品:怡亲王从六品:亲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正二品:晋王爷从二品:御王爷侧二品:王爷正三品:固伦尊亲王从三品:和硕尊亲王侧三品:恭贤尊亲王正四品:固伦亲王从四品:和硕亲王侧四品:恭贤亲王正五品:晋锨亲王从五品:铭钦亲王侧五品:贤怡亲王正六品:恭亲王从六品:仁亲王侧六品:宣亲王正七品:穆亲王从七品:庄亲王侧七品:景亲王正八品:孝亲王从八品:睿亲王侧六品:贤亲王正六品:怡亲王从六品:亲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叶县明代县衙。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正二品:晋王爷从二品:御王爷侧二品:王爷正三品:固伦尊亲王从三品:和硕尊亲王侧三品:恭贤尊亲王正四品:固伦亲王从四品:和硕亲王侧四品:恭贤亲王正五品:晋锨亲王从五品:铭钦亲王侧五品:贤怡亲王正六品:恭亲王从六品:仁亲王侧六品:宣亲王正七品:穆亲王从七品:庄亲王侧七品:景亲王正八品:孝亲王从八品:睿亲王侧六品:贤亲王正六品:怡亲王从六品:亲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叶县明代县衙。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正二品:晋王爷从二品:御王爷侧二品:王爷正三品:固伦尊亲王从三品:和硕尊亲王侧三品:恭贤尊亲王正四品:固伦亲王从四品:和硕亲王侧四品:恭贤亲王正五品:晋锨亲王从五品:铭钦亲王侧五品:贤怡亲王正六品:恭亲王从六品:仁亲王侧六品:宣亲王正七品:穆亲王从七品:庄亲王侧七品:景亲王正八品:孝亲王从八品:睿亲王侧六品:贤亲王正六品:怡亲王从六品:亲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叶县明代县衙。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凡是提到古代职官,很多人想起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会是“多大官?”而不是先关心这是个“做什么的官?”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下,给官员排大小,也成了一种比较热门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在古代职官体系中,除了有“京官”与“地方官”、“文官”与“五官”的区分外,还有一套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标准,那就是“品秩”。以“品”论官,说的直白些,就是大家熟悉的“几品官”。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正一品大员可以用位极人臣来形容,而九品小吏则被戏谑为芝麻官。当然,古代的品级制度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再次不便逐一而论,仅需清楚大致排大小个的方式就行了:数字越小,代表的官职越大。探讨千总与知县的大小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将他们放大同一个朝代(时代)。千总一职是明清时的武官,但在明清两代还有差异。明朝的千总,设于嘉靖二十九年,分为随征千总和随军千总。嘉靖设千总时,初设随征千总四人、随营千总二十人,其地位在中军以下、把总以上。明代的千总地位相对较高,一般是由军功较大的人来担任。清朝的千总属绿营军,为下级官吏,地位在守备之下,为正六品官。知县设置的时代远远早于千总,故要比较的时段也只是明清时期的千总与知县了。就明清时期的千总而言,明代地位高于清代,而清代千总为正六品官,如果按照官阶而论,正六品的千总自然要高于七品知县的。当然,这仅仅是官阶上的高低,并不等同于“权力”的大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是无法回答题主的问题的。咱们都熟悉一句俗语:县官不如现管。这很适用于分析文武官员“权力”之大小。就品秩而言,六品官与七品官,虽有官阶上的高低,倒也不至于相差悬殊,而且又不是上下级关系,两者几乎是可以“等量齐观”的。清朝的六品千总,是绿营军中的低级官吏,又比不上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的同阶官员。如果这么看的话,千总官的权力仅限于绿营自己所统领的部署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其与知县是互不相干的,也谈不上权力大小。另外,在清代漕运总督下各位、守御所之下,也分别设有千总官,负责领运漕粮,称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每门还设有千总守卫,负责京师安危;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司中,还有“土千总”。这些特殊的千总,所负责的事务,知县是干涉不到的。简单来讲,千总所负责的事务是比较单一的,而知县作为地方官,则掌控着一县的大事小情。即便是一地同时设有千总、知县,两者也是处于不同的体系,作为父母官的知县,往往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或者说掌握着话语权。不过,如果遇到战事或许便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武官很容易凌驾于文官、地方官之上。尽管千总算不上高级武官,但手握一支军队的武官,还是足以令人生畏的。

官居几品攻略完整,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4,鹿鼎记猛将全攻略

首先,鹿鼎记所有人物必须打造高防高血高元素。 至于杀人全屏宝宝,宝宝2转后个个30多W的攻击。 隐者首选,既然练了猛将的话。那就是先学技能,几个直接去血的技能。烈阳普照。猛将主要不在于技能,在于天赋。 天赋先点六守,这样,到100级就有10多W的防御,然后就把两个最终天赋君临天下和震慑点起就好。属性点全体就OK, 装备肯定是以筋骨和体质的装备优先。宝宝塑造法, 繁殖个裸资质至少4500的宝宝,根骨加到10就有6000多资质, 到了100级宝宝2转在打个9心法的狂热或者热枕基本好宝宝就有40W攻击,技能在把连击一出,一次攻击人4次,40W攻击,一次打4次- -, 秒杀的。 基本就这样~
全体加点 至于技能 风雷 烈阳 天罡 霸王 技能等级跟上人物等级就行 天赋的话要点六守 还有几个初级技能的天赋 君临天下 威慑 还有烈阳的2个天赋都要点 其他没什么了 祝你游戏愉快!!(*^__^*) 嘻嘻

5,官居几品手游怎么快速通关

官居几品玩法解析攻略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 100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这都会影响所需要的店铺数量和基本数值永安侯能攻略的妾室是很有限的青楼每个姑娘找两次,第三次再去找的时候,她就会要你娶她书院:看书 1万   (才学+2 智谋+1)上课 5万   (才学+3 智谋+6)诗会 20万  (才学+10、智谋+15)酒肆 6千   (才学+2 智谋+2)刚到京城时会有浅语的贴心询问,选夫人多虑了,这已经很好了德治5年1月,早上浅语会生产建议5年~6年9月都不要去青楼,专心刷技能跟店铺晚上都选书房专情店铺其实只需要10~15间如果单纯是怕以後元宝不够,不用担心因为店铺赚钱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再人鱼岛刷丹德治5年1月:外出 钱庄 店铺 店铺 书房早上就有诗会了,只要金钱足够都建议选诗会
衙门每天可以出使四次,目前出使的门客是系统随机选择你所有满60级的门客,所以如果你不想数值很弱的门客出战,你最好不要把他们强化到60级。另外如果你被其他玩家打上门想要复仇,就需要挑战书,这些都是用元宝买的,还有追杀令,通过玩家编号指定追杀对应的玩家。

6,官居几品游戏攻略后期怎么学医术

成为一名郎中向初级医术训练师学习医术后,可以领到制药用的小药臼。刚开始学会医术后,您的技艺等级为10级,只能制作一些下品药丸。您可以找医术训练师学习新的配方,还有一些特殊的药方可以通过商人购买、怪物掉落和任务奖励等方式获得。原料获得如果您打算学习医术,那么同时学习神农是聪明的做法,除了自己采集草药之外,还可以向别的玩家收购。除了各种草药之外,在杂货商和医术材料供应商处可以买到盛药用的药罐和药囊,还有针灸所用的银针。某些特殊的药品还需要露水、五莲泉等特殊材料,这些材料来自掉落,通常较为稀少,因此平时就要注意收藏哦。选择分支当技艺等级达到45级以后,便可以选择学习万花医术或者江湖医术分支了,这样就能学习一些该分支独有的配方。江湖医术专精较为侧重于增强攻击,而万花医术专精则侧重于增强防御。但是您只能选择一个分支,因此根据自身需要谨慎选择吧。医术消耗医术是件费神的活计,不同的药品需要消耗的精力有所不同。精力可以通过下线恢复、进食某些特殊食物或协助任务获得。
会试 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100 *这里是一个抉择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在这里就选好 [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

7,官居几品手机安卓版想要重新玩怎么办

如果是网络版重新注册帐号, 如果是单机版可以到设置-->应用-->清除数据, 不会的话直接卸载重装就可以了。安卓手机百科:Android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目前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或“安致”。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最初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由Google收购注资,并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开发改良,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
把AvgOrangeNewAloneFlower文件夹里面的文件删除提可以了
如果是网络版重新注册帐号, 如果是单机版可以到设置-->应用-->清除数据, 不会的话直接卸载重装就可以了.
下载软件请到正规软件官网下载,也可以到各大应用商店中下载软件,请勿到第三方网址进行下载。若手机中存在木马或者病毒程序,请尝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清除:1. 安装一款安全软件(例如:手机管家等)。以手机管家为例,打开手机管家,点击主界面上的一键体检即可自动检测手机中存在的病毒,点击一键清除即可删除,若提示无法删除请尝试获取root权限后进行尝试。2. 都无法进行解决请尝试到手机品牌官网下载刷机包和工具对手机进行完整恢复,若无法自行处理请送到手机品牌官方售后进行维修。

8,护肤品的正确使用顺序方法是什么

日间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眼霜—乳液/面霜—隔离防晒。夜间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周期去角质时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清水洁面—去角质—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护肤品的使用顺序在不同的时间是不同的,去角质和做面膜时使用顺序也是不同的。1、日间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眼霜—乳液/面霜—隔离防晒。日间护肤品要以清爽保湿为主,因为后续还需要进行上妆,所以不适合涂抹太多种类的护肤品,否则不仅影响后续上妆,还会使得护肤品不易被肌肤吸收,浪费护肤品中的营养成分。2、夜间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夜间护肤品增加了肌底液和精华类产品的使用,这是因为夜间是肌肤吸收营养成分的黄金时间,可以选用一些功效类的产品修复肌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肌肤也可是不使用肌底液和精华产品。3、周期去角质时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清水洁面—去角质—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周期使用护肤品去角质时,可以先用清水洁面,去完角质之后再在进行晚间的正常护肤即可,而且去角质之后护肤,有利于护肤品更好的吸收;有的去角质层产品用法不同,应按照产品具体说明使用。4、周期做基础面膜时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基础面膜—清水洁面—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精简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基础面膜—眼霜—乳液/面霜周期使用基础面膜时,洁面爽肤后直接敷面膜,敷完面膜按摩面部至精华液完全吸收后,可以直接进行后续正常护肤,也可以先用清水洗去面部多余的精华液,再进行后续护肤,依据个人情况和面膜吸收情况合理选择即可。5、周期做清洁面膜时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清洁面膜—清水洁面—爽肤水/化妆水—补水面膜—清水洁面—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精华液/精华油—眼霜—乳液/面霜。精简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清洁面膜—清水洁面—爽肤水/化妆水—补水面膜—眼霜—乳液/面霜清洁面膜的使用顺序看似复杂,但是归根究底就是清洁面膜之后一定要使用补水面膜,否则长期下来会导致肌肤毛孔粗大,肌肤水油失衡;清洁面膜和去角质一周至少需要做一次哦~6、周期做功效类面膜时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洁面产品—爽肤水/化妆水—肌底液—功效类面膜—眼霜—乳液/面霜。功效类面膜一般都是很昂贵的,比如SK-II的护肤面膜,一片价格高达120多,因此一定要按照正确的使用顺序才能功效最大化。在使用前先用肌底液可以更好的让肌肤吸收面膜中的精华成分,后续进行简单的护肤即可,否则也容易造成肌肤负担。

9,忘川风华录攻略是什么

《忘川风华录》30级以前,除了推主线,剩下的体力全部用来刷“经验本”。前期最核心的就是将式神等级拉上去,其余都先不考虑,例如装备。刷“经验本”,建议除了首通以外,全程组队。这样每次能节省2点体力,参加副本的次数就会增多,每次组队也会有额外奖励,因此总资源获取量会大幅提高。忘川风华录是由网易研发的一款绝美国风手游,在游戏内我们将于与历史名士们共居忘川桃源,在游戏中可收集文物、体验天命战斗、打造属于自己的桃源居家园。忘川风华录的攻略大全汇总如下:【开局角色介绍】1、李世民李世民自身拥有着不错的输出能力,并且保证输出的同时生存能力也不低,可以说是游戏中绝对的主角。2、李白在游戏中属于比较慢热的角色,需要叠加4层BUFF后才能满伤害,但是群攻角色在游戏中就是强。3、刘彻这是一位拥有着最高倍率的角色,大招的爆发在游戏中是数一数二的。4、嬴政依旧是T0级别的输出角色,普攻和大招全部都是群体和伤害,配合辅助可以快速清场。【卡牌阵容搭配推荐】1、入门级群攻组的搭配,推荐嬴政,韩非,李白,杜甫。韩非技能自带暴击属性,高额爆伤,不吃装备,建议提升其敏捷度。2、是单攻组,推荐荆轲,武则天,李秀宁,干将。荆轲要尾速,词条暴击爆伤。武则天战力天花板,肝她就对了。李秀宁也十分优秀,肝她,输出不愁,绝对的扛把子。顺带一提刷能量建议袁天罡。3、恢复组建议杨玉环,上官婉儿,孙思邈,佛印。上官婉儿后期奶妈,单治疗量第一,可练。杨玉环可练可不练,抽不到可以找替补。佛印前期奶妈,建议练。总的来说,卡组人物皆来自历史人物,游戏中沿用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所关联的人物,在卡组里可以激活相对的特殊属性,所以建议卡组最好是根据历史人物关系来搭配比较好,激活属性较高,面对战斗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装备获取方法】1、主线副本掉落绿色和蓝色的装备,主要用于前期的过渡和后期的狗粮。2、核心途径:“三途海—宝虚”推荐30级之后开始刷,每天开放的关卡都是不同的,只有周末会开放所有的关卡,刷副本推荐名士具有控制效果和清除buff效果的名士比较好用,惊鸿套被称为万金油副本,是非常值得花时间刷的。3、可以通过商店购买,金色的武器需要300钻石、红色的武器需要400钻石。紫色一下的就不建议购买了,反正后面也用不到。商店是通关第六层之后有概率出现的【装备怎么培养】灵器的品阶从低到高分为绝、极、珍、佳和良,其中,极以下品阶的灵器可以通过提升灵器等级加强主灵韵的数值,绝和极品阶的灵器可以通过重蕴刷新原有灵器的辅灵韵的种类和数值。1、进入到忘川风华录 的游戏主界面,并点击下方的【佩囊】;2、进入到包裹的界面以后,点击左边的【灵器】3、进入到灵器的选择界面以后,选择一个我们需要强化的灵器,并点击右下方的【强化】选项4、进入到装备的强化界面以后,只需要再次点击【强化】选项就能够完成灵器的强化了。
文章TAG:官居几品攻略完整  泡泡堂最新抽极品方法  攻略  完整  泡泡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