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作者:本站作者
1,诸侯争霸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你说的是那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还是隋末唐初?还是五代十国?诸侯争霸的多了,历史上每个朝代末期都是诸侯争霸,群侯割据一方。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的原因
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这是争霸的前提。2、宗法分封制破坏。 3、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的发生重要原因。 争霸的目的是: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扩展资料最大的利益,春秋的“霸主”,实则就是“盟主”,而以号令诸侯,集合诸侯之兵,讨伐对周王不臣的诸侯国家及少数民族,这是周王赋予他们的权力。当然,实际上这是因为周王自己无力征讨了,霸主也就可以讨伐不服从自己号令的盟外之人。早期的霸主,如齐、晋,是在实力强大时,以维护周王的名义进行征战的,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周王允许他们拥有“六军”,而那时的周王是“九军”,其他诸侯只允许“三军”。当然,实则周王也没办法废掉霸主的军队,只能承认。但这至少名正言顺。诸侯国除了向周进贡之外,也会向霸主进贡。不过那时向周王进贡也只是什么农产品这些,对霸主进贡就更少了。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诸侯,进行会商,只不过周王还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不能挟天子而已。春秋重礼乐。霸主可以享受高于诸侯的礼乐,但不能高过周王。如果行高过周王之礼,奏高过周王之乐,则会失道失心,不久即会实力减弱而失去霸主地位。霸主本身即是周王的卿,可至周王朝中议事。并不是所有的公、候、伯都有机会做周王的卿。在春秋初期,就发生过“周王除掉郑伯的卿职,郑伯攻周东郊,取周东郊禾还”的事件,这也为后来“齐桓公伐郑不臣”埋下了伏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这是争霸的前提。2、宗法分封制破坏。3、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的发生重要原因。争霸的目的是: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扩展资料最大的利益,春秋的“霸主”,实则就是“盟主”,而以号令诸侯,集合诸侯之兵,讨伐对周王不臣的诸侯国家及少数民族,这是周王赋予他们的权力。当然,实际上这是因为周王自己无力征讨了,霸主也就可以讨伐不服从自己号令的盟外之人。早期的霸主,如齐、晋,是在实力强大时,以维护周王的名义进行征战的,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周王允许他们拥有“六军”,而那时的周王是“九军”,其他诸侯只允许“三军”。当然,实则周王也没办法废掉霸主的军队,只能承认。但这至少名正言顺。诸侯国除了向周进贡之外,也会向霸主进贡。不过那时向周王进贡也只是什么农产品这些,对霸主进贡就更少了。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诸侯,进行会商,只不过周王还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不能挟天子而已。春秋重礼乐。霸主可以享受高于诸侯的礼乐,但不能高过周王。如果行高过周王之礼,奏高过周王之乐,则会失道失心,不久即会实力减弱而失去霸主地位。霸主本身即是周王的卿,可至周王朝中议事。并不是所有的公、候、伯都有机会做周王的卿。在春秋初期,就发生过“周王除掉郑伯的卿职,郑伯攻周东郊,取周东郊禾还”的事件,这也为后来“齐桓公伐郑不臣”埋下了伏笔。参考资料来源:
4,东汉诸侯争霸最窝囊的诸侯是谁为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大大小小的诸侯不下二三十路,然一番大浪淘沙之下,唯有曹操,孙权,刘备笑到了最后!正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么当年其他的诸侯到底是怎样被历史所淘汰的呢?谁又堪称死得最为窝囊的诸侯呢?个人认为当属那位被吓了破胆,在厕所自尽的那人。十八路讨董诸侯下场1:曹操,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之一,这里我就不多说了。2:袁绍,有着强大的家族背景,四世三公,一度成为了东汉末年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曾被推举为十八路讨董联合军的盟主。联合军解散后,袁绍用计拿下了韩馥的冀州,后靠着强大的势力相继夺得了青州和并州,又击败了幽州的公孙瓒,自此坐拥北方四州。本是天下无敌,不过人无远志,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袁绍才追悔莫及,后南征曹操,于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自此势力大减,而袁绍也在两年后郁郁而终。3:袁术,讨董联军失败后,袁术割据扬州,在江淮地区无恶不作。他奢侈荒淫,横征暴敛,当地人民无不怨恨,后相继被吕布,曹操击败,于公元199年呕血而亡。4:冀州刺史韩馥,个人认为韩馥是死得最为窝囊的一个诸侯了。韩馥本坐拥冀州,这可是当时天下最“肥”的一块肉,只可惜一不小心就被袁绍夺去了,无奈的韩馥只得去投奔张邈,一次见到张邈会见袁绍派来的使者,便惊恐万分,担心是袁绍要来杀自己,于是便在厕所中用刻书用的小刀结果了自己。5:豫州刺史孔伷,在讨伐董卓期间,被董卓的部将李傕所杀。6:兖州刺史刘岱,公元192年,在与兖州境内的黄巾军作战时战死。7:河内:太守王匡,讨伐董卓时被董卓击败,在败逃途中被仇人亲属联合曹操攻杀致死。8:陈留太守张邈,讨伐董卓期间,曾被董卓击败,后投奔曹操,因担心曹操会将自己杀害,于公元194年叛曹投吕,吕布被曹操击杀后,张邈开始了逃亡之路,其家属在逃亡中被曹操围杀,自己则被部下所杀。9:东郡太守乔瑁,曾参与讨董联军,后被刘岱所杀。10:山阳太守袁遗,袁绍从兄,后被袁术击败,败逃时被部下所杀。11:济北相鲍信,在镇压青州黄巾起义时不幸战死。12:北海太守孔融,曹操专权时,因与曹操在政治上有分歧,最终被曹操诛杀。13: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一生紧跟其兄张邈,后在败逃中,被曹操围杀。14:徐州刺史陶谦,病死,终年六十三岁。15:西凉太守马腾,在曹操与袁绍争斗时,被曹操调入京师,官拜卫尉,后因其子马超与韩遂,杨秋、李堪等进军潼关,导致马腾被杀。16:北平太守公孙瓒,曾一度称霸北方,后被袁绍击败,自焚而死。17:上党太守张杨,因想联合吕布共抗曹操,以致被部将杨丑所杀。18:长沙太守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时战死。不过其子孙策和孙权却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地,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他诸侯刘表,东汉末年,刘表雄踞荆州,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然无四方之志,立意自守,曾击杀孙坚,又抗曹操,于公元208年病逝。张绣,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后投降曹操,随曹操北征乌桓途中去世。张鲁,雄据汉中将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终得善终。刘璋,汉末雄踞益州之地,后被刘备击败,投降刘备,公元220年病逝于荆州。韩遂,和马超起兵反叛曹操时,被曹操击败,后逃至凉州,再被夏侯渊击败,于公元215年病逝。刘备,不多说,三分天下有其一。由此看来,冀州刺史韩馥当属死得最为窝囊的一位,大家觉得呢?“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5,求类似诸侯争霸类的小说
霸秦。书有点早了,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找到。回到秦朝当太子大汉帝国,恒侯在生,北地枪王张绣, 三国的。石器时代的基本都不错江山如此多枭,这是异界的将血,天风, 这是写将军的就这么多了,写的都还不错,垃圾的就不说了,
6,战国诸侯争霸的时候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诸侯并起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着自己的终极目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崛起,并且最后能成为这个乱世的终结者。所以真的几百年里,基本上每一个国家都在经济努力的寻求变法,企图通过变法来改变自己国内的社会环境,从而能够创造一种能够媲美西周的分封制度的新型政治制度,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同时也能够使自己名垂千古。因此,在那个时代,整个中原地区的格局变化非常复杂,国家之间的强弱更替也多有变动,我们也可以通过七大诸侯国之间的强弱差距将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划分成三个阶段,帮助我们去完整的理解那个纷乱的时代。第一个阶段是战国初期,魏国称霸阶段。我们都知道,魏国是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崛起的超强大国,它崛起的原因是因为李悝的经济变法和吴起的军事变法。李悝在经济上进行变法之后,整个魏国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式变的多种多样,魏国也出现了当时国际上都排名极其靠前的大都市,甚至魏国的都城大梁成为了天下学子的聚集地,在当时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才是不经历在魏国游学就可以成功的,甚至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他们也都是先在魏国进行游学而后进入秦国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魏国的人才容纳量是非常之大的。同时,因为李悝在政治上也多少有些革新,整个魏国的朝堂形势也非常的清明,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代明君,魏国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除去李悝变法之外,魏文侯所任用的吴起还在魏国进行了军事变法,吴起训练部队的方式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经由他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可以说是百战百胜,而吴起本身也是一位堪称奇迹一般的将才,他在魏国做上将军的时候,从未经历过一场败仗,接连打下了其他国家百座城池,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魏国的土地面积,为魏国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那个时期,基本上就是魏国一个国家称霸的阶段,任何一个诸侯国的行动都要看魏国的脸色行事,魏国也成为了战国初期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个阶段是战国中期的诸侯纷争阶段。在魏国之后,秦孝公任用了商鞅进行商鞅变法,秦国也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西部强国。秦国崛起之后,与世仇魏国进行了多场战争,夺回了本来就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让秦国的土地面积重新回到了刚刚立国之时的那般广阔。
7,九州争霸谁是霸主
春秋争霸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侯争霸的格局。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上联:九州争霸谁是霸主;
下联:五岳比高孰为高人。
8,春秋五霸是谁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9,诸侯争霸名词解释
诸侯争霸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争相成为霸主。现在也比喻有才能的人正当第一,或有一定权势的人在一方称霸。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诸侯 中国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同姓即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锡命。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 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10,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一、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生产力的变革,导致周朝原有制度不适应其发展,逐渐走向灭亡,新制度在诸侯国争霸中产生。 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由集体劳动转向为以家庭单位为主的劳动,井田制瓦解,私田数量增加,荒地持续开垦,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国家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走向衰——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二、直接原因: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中央被架空,天子无权,诸侯林立,又兼几百年礼法文化影响,诸侯想扬名,又说灭国不仁,为了面子为了礼法,他们一般都是小规模作战,譬如,我出车三百乘,你也只能在三百乘左右,对阵谁赢了就是老大,谁能让人信服就是老大,譬如齐桓公称霸。只是争霸还没有达到战国时期穷兵黩武疯狂灭国的程度。争霸说白了就是权力真空期的面子之争。周天子权利一落千丈春秋争霸,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 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是当时诸侯的人物展开的。
1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1、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续霸、晋景公失霸复霸、最后晋悼公独霸中原。2、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3、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4、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宽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除了《史记》和《辞通》,其余基本可以排除。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由于郡县制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文章TAG:
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争霸 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