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锦衣卫大人2 锦衣卫有游戏吗
作者:本站作者明朝什么要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
有关明朝的影视剧中,往往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锦衣卫往往处在暗处,非常神秘,他们是皇帝最信任的耳目,是安插在各种隐秘之地的特种人员。对外战争中,他们搜集了大量情报,而他们的首领——指挥使甚至拥有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审讯的权力。那么,明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呢?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推行了很多严苛的法令来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是在私下进行着,加上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型的"疑似"谋反事件,株连其中丧命的人以万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和巩固新生政权,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 ),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并赋予他们巡视宫廷、守夜值宿;侦察百官、缉捕不臣;掌管诏狱、审讯处决等职权。为了能够更加简洁明了地办事,朱元璋还设立"南北镇抚司",授权锦衣卫可以跳出司法机构的限制,独立行事。
锦衣卫进行监视大臣的任务,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宋濂的故事了。宋濂是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他出身贫寒,性格非常质朴,朱元璋问他的事情他都如实回答,即使是家事也从不隐瞒。他曾经对别人说:"君犹父也,天也,其可欺耶?"有一天,朱元璋问他:"昨日饮酒否?座客为谁?馔为何物?"宋濂如同往常一样诚实地回复后,朱元璋大笑着说:"卿饮时,朕令人视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
"宋濂在家中饮酒,朱元璋派人去监视,甚至有传言说,朱元璋让监视者把宴会的图画画成了画给宋濂看。这一行动,很明显就是锦衣卫所为。洪武二十年(1387 ),朱元璋渐渐发觉锦衣卫开始滥用职权,仗着皇帝的信任而胡作非为,于是他便下令烧毁锦衣卫的用刑器具,将他们所抓的犯人移交司法机构,将锦衣卫的权力回收,并交还给三法司等相关部门,正式废除了这一制度。
明成祖时,篡逆称帝的朱棣面临着朝野内外的巨大舆论压力,于是恢复了锦衣卫,又将诏狱之权尽数交给北镇抚司。锦衣卫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皇帝最为依仗的机关。后来,朱棣认为总部设置在宫外的锦衣卫调度不够方便,加上自己对宦官的信任,便在宫内设置了东厂,一方面,这也能够起到监视和节制锦衣卫的作用。此后,锦衣卫和东厂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立时期,二者被并称为"厂卫"。
明朝锦衣卫那么厉害,有哪个牛人不怕锦衣卫吗?
锦衣卫是大明最有名的特务机构之一,朱元璋最初开设锦衣卫,叫做亲军都尉府。因为锦衣卫直属皇帝管辖,权力过大,刑罚过于严苛,受到全体大臣诟病,于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取消了这一机构。史料记载“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这种特务机构各朝代虽然名称不同,但其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成祖朱棣为了稳定其统治地位,复开锦衣卫,并设置了南北镇抚司,锦衣卫遂成为皇帝鹰犬。
(锦衣卫剧照)锦衣卫有单独监狱,叫做锦衣狱,而且可以独立审判、 不受三法司牵制。永乐十八年朱棣开办东厂,对锦衣卫的权力才有所制约,但要说权势,锦衣卫仍可以在各地横着走,无人敢惹。所以官员们如果听到锦衣卫来访,必定惶恐不安,加上锦衣卫经常搞暗杀、诬陷这些脏活,更让官员们避之不及。只有少数高官不畏惧锦衣卫的权势,比如朝廷内阁成员或世袭的藩王。
在正德年间,就有一位地方官员偏偏不信邪,执意和锦衣卫对着干,这位就是王守仁,那么结果如何呢?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造反,王守仁当时作为赣南巡抚,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组织士兵平定叛乱,仅用35天,朱宸濠的造反行动就宣告失败。从此也可见王大人能力有多强悍,王守仁平定这么大规模叛乱,居功甚伟,然而朝廷对此并不在意。
(正德帝朱厚照)正德帝朱厚照此时正在率军赶赴江西的路上,他听说朱宸濠叛乱已经平定,但不觉得高兴,因为这位正德皇帝十分奇葩,一心喜欢打仗游戏,其他基本不管不顾。皇帝手下有一位叫做江彬的侍卫,是正德帝的红人,他给朱厚照出了个主意,让平叛者放掉朱宸濠,然后让皇帝再抓一次,这无厘头的建议,朱厚照竟然同意了。史料记载“又欲令纵宸濠湖中,待帝自擒。
”要说朱厚照是个昏君,多少也有些不妥,他好歹也做了一些正事,不过朱厚照宠信刘瑾、钱宁、江彬等人,着实给天下人带来了不少灾难,这个锅他朱厚照必须得背。王守仁抓到朱宸濠,正在考虑如何处置,朝廷就派来一名锦衣卫传达消息,命令王守仁放掉朱宸濠。锦衣卫平时强横惯了,在京城都横着走,当然更不会在乎王守仁这位巡抚大人。
王守仁对这位锦衣卫也没有什么好脸色,锦衣卫来传达消息,王守仁甚至闭门不见,这让锦衣卫大人颜面扫地。一般锦衣卫上门,必定好吃好喝好招待,走的时候还得包红包,这才是传统的接待流程。我们再看看王守仁怎么做的,他只让侍从给了锦衣卫大人五两银子,堂堂锦衣卫被人如此羞辱,直接扔掉银子转身就走。到这里王守仁已经把锦衣卫得罪光了。
王守仁虽不待见这位锦衣卫,但走的时候也得送送吧,要不他回去给上面说几句坏话,王守仁吃不了得兜着走。王守仁拉着锦衣卫大人的手,亲切地说:“大人辛苦了,我当年也在锦衣狱待过,熟人也不少,但您这样清正廉洁的还真没见过,您不收我的礼,实乃高风亮节。我这个人不会别的,只会写写文章,等我有时间了给您写一篇文章,也让天下人知道您的高尚品行!”这位锦衣卫也不是傻子,知道王守仁的明暗威胁之意,权衡之下他一改往日表情,换笑脸相迎,寒暄几句,便告辞了。
锦衣卫和东厂的关系是怎样的?锦衣卫算是军队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锦衣卫和东厂有些关系,但并不是隶属关系。东厂的权力要大得多,是专业情报机构,只是为皇帝一个人服务。东厂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掌握,负责监视朝中的重要人物,随时向皇帝提供情报。对于地位较低的嫌疑人,东厂可以直接跳过行政、司法机构逮捕。对于地位高的嫌疑人,东厂经过皇帝批准也可以自行逮捕、审讯。
总之东厂类似于皇帝的耳目,无人敢管的。而锦衣卫则并不是单纯的情报机构。因为锦衣卫是朱元璋用部分禁卫军改编的,所以他们也从事皇帝的仪仗队,保卫皇帝出行安全,协助管理京城治安,如果打仗了还学要充当军事间谍。自然,锦衣卫也包括情报机构,功能同东厂又重叠。为什么会这样?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的机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情报。
但到了朱棣时代,朱棣认为太监更值得信任,加上太监和皇帝关系更密切,才组建了东厂。东厂部分官员就是锦衣卫。两个机构其实很多时候做同一个事情,就是搜集情报。那么为什么要搞两个呢?这是情报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正常的国家的情报机构,绝不会只有一个,总是至少有两个。情报机构之间需要互相竞争,也需要互相监视。因为情报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危,不容易有半点含糊。
明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首领陆炳,为何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京师大雪,在一片萧瑟之下,嘉靖帝得到了一个悲伤的消息: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锦衣卫事陆炳暴卒,时年五十一。得知这个和自己一起长大、又一起从安陆进京的幼时伙伴去世,嘉靖帝难得地大发伤感,亲笔写下诏书,称赞其“折冲御侮,施勤无私”、“炳,从我于难者,功当与开靖等”。
追赠其忠诚伯,赐谥“武惠”,荫其子陆绎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为什么陆炳生前官位显赫,死后哀荣备至,还荫及子孙家族?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明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当朝皇弟、宪宗第四子兴王朱佑杬年满十八岁,已经到了就藩的年限。于是孝宗皇帝择吉日,将兴王封藩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并挑选京师锦衣卫军士,作为兴王仪仗护卫,随同他一起前往安陆。
其中有一个叫做陆松的锦衣卫总旗,被选为兴王仪卫司典仗,一同来到安陆。明正德二年(1507年)九月,兴王次子朱厚熜出生在安陆,在给这个小王子挑选保姆时,王府典仗陆松的妻子范氏入选,自此担任抚育朱厚熜的职责。因此,陆家与兴王府关系更加紧密。明正德五年(1510年),范氏的儿子陆炳出生,因为父母的这层关系,陆炳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跟随范氏出入兴王府。
稍微再大一点后,经过陆松和范氏的请求,兴王及王妃蒋氏同意让陆炳随侍在兴世子朱厚熜身边,作为亲随,伺候日常。幼年朱厚熜对于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奶弟弟(陆炳母范氏为朱厚熜保姆、乳母)十分喜爱,出入同乘,起居同卧,如同亲兄弟一样。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兴王朱佑杬薨逝于安陆。时年十三岁(其实还不到十二周岁)的兴世子朱厚熜在兴王妃蒋氏和王府诸属官的协助下,以不符合实际年龄的成熟手腕,开始独立执掌这个偌大的王府。
而陆松、陆炳父子,在兴世子成为安陆这座王府的实际主人后,地位也随之拔高,在兴王府内职权不断增长。陆氏父子对于现有的地位际遇满意至极,觉得人生巅峰也不过如此了。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一生嘻哈、行事不羁的明武宗正德帝去世,没有子嗣,也没有同胞兄弟,大明皇统断绝。在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臣们主持下,以“兄终弟及”、“伦序当立”为依据,在报孝宗皇后、武宗生母张太后并获得批准后,朝廷派出使者,迎宪宗之孙中,伦序最前的兴世子朱厚熜进京,继承大统!这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
于是,陆氏父子跟随中了头奖的兴世子,一路跋涉来到京师。在朱厚熜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后(这其中的过程曲折复杂、动魄惊心,因为不涉及本题内容,所以就不再复述了),陆松被授为锦衣卫副千户,从一个地方藩王的亲随,成为大明天下最有权势衙门中的实权人物,简直是一步登天。此后陆松以“从龙之功”,逐步升迁,直至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卫事。
这样的际遇,是他三十多年前随扈兴王自京师前往安陆就藩时,怎么也想不到的。而陆炳,因为和嘉靖帝非同一般的幼年时关系,自然也水涨船高、理所当然地进入皇帝亲军---锦衣卫,继续他作为嘉靖帝亲信的生涯。这个时候的陆炳,不过十余岁而已。在锦衣卫中,少年陆炳因为嘉靖帝的关照,迅速融入其中。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王佐特别器重他,亲自教他办案、审讯、公文往来等具体职责,并嘱咐他说:“你将来必定是要执掌锦衣卫的,卫内职责,不可不熟悉。
”所以日后陆炳执掌锦衣卫后,还时常怀念这个老师,实心感激他。嘉靖十一年(1532年),陆炳考中当年的武科科举,成为武进士。嘉靖帝借机授其锦衣卫副千户,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作为自己稳固皇权的得力助手。嘉靖十三年(1534年),鞑靼入寇边墙,陆炳以锦衣卫副千户身份,至边墙督军出战,并阵斩一人,明世宗获报嘉奖其功。
不久,其父陆松去世,陆炳承袭父职,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署理指挥使,掌南镇抚司。正式进入锦衣卫顶层核心。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即位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返回安陆旧藩地,考察父亲与母亲的合葬陵墓。途经卫辉时,行宫遭遇大火,随驾的群臣仓促慌乱中都不知道皇帝到底在哪里,只有陆炳因为日常随侍,清楚所在,于是冒着大火撞开嘉靖帝所在宫殿大门,亲自背着嘉靖帝逃出生天。
经过这件事,嘉靖帝愈发信任宠爱陆炳,倚为绝对的心腹。经过这件事以后,陆炳与嘉靖帝的关系从发小上升为生死之交,彼此达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嘉靖帝授予陆炳锦衣卫指挥同知,实际上执掌卫事。陆炳是嘉靖帝此后除了父母以外,唯一还存有“亲情、友情”心态、完全信任的臣子,就连他的皇后、妃嫔、皇子们,都没有这个待遇。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闰正月,陆炳正式就任锦衣卫指挥使。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提起锦衣卫,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甄子丹出演电影的《锦衣卫》里武功高手形象。他们沉默寡言,冷血残酷,武功高绝,以一当百,忠于皇上,既是特种兵,又是高明的间谍。 翻开史书,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政权——大明。在崇祯17年准备灭亡之时,却没见这些锦衣卫高手出来捍卫大明王朝。那段危急万分的时间,锦衣卫们去那里了呢?干了什么了呢?让笔者带大家重回那个大夏将倾的年代吧。
大家紧跟我的文字,脑海浮现相同的画面。 甲申之变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个京师刮起大风,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听到南京大明祖坟孝陵鬼哭哀嚎。 种种预兆仿佛在宣告大明气数将尽。第二日,大风凛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满的李自成率领大批农民军,从刚攻陷的宣府镇出发,一路铺天盖地的朝居庸关涌来。
(出发)居庸关守将总兵唐通立马膝盖一软,和监军太监杜之秩积极准备投降仪式。为表诚意杜之秩特意出城三十里摆上欢迎的仪仗队,迎接李自成大军。居庸关里不肯投降的另外一位总兵马岱,挥刀砍杀了自己的妻子,带着少量的亲信忙命逃向山海关。京师附近的一些小郡县,听到居庸关都投降了,立马派人来投降,表示归附大顺政权。(李自成进军路线)而那些朝廷的小官小吏们,两极分化,不是顺势投降,就是跑路了。
李自成大军,一路向京师扑来,昌平州守兵望风而降。守将李守钅荣自杀殉节。 崇祯急得团团转,马上下檄传给吴三桂,命令他火速入关勤王。吴三桂点起大军,刚从宁远赶到山海关,听到昌平州已经投降了。吴三桂心思活跃起来了。而李自成的前锋军队,在接收了昌平州后,当夜就跑到京师平则门附近,四处劫掠放火。(劫掠)京师附近密密麻麻都是来躲避的难民。
他们苦苦哀求守门官放他们入城。守门官不予理睬。天还没亮的时候,李自成大部队终于浩浩荡荡的到来。刚到,就试探的攻击了平则门,彰义门。城外京师三大营,立马崩溃投降,因为他们等这一天很久了,明廷有5个月没给他们发军饷工资了。襄城伯李国桢满头大汗,闯进皇宫求见崇祯。太监刚想阻止,李国桢大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君臣礼仪!” 那太监忙问:“局势危急到什么地步了?” 李国桢回答:“守城的士兵们都不听命令,懒懒散散的坐在地上,有些连武器都没拿。
拿鞭子刚打骂起来一个,另一个又坐地上了。” 崇祯听后,召集太监们,让他们全部去守城。 一众太监听到命令后,抵触的大声哗然:“那些文武大臣呢,为什么不叫他们去守城?” 又有太监大叫:“我们连武器盔甲都没有,怎么守?用双手吗? "有节气的太监就说:“现在是我们誓死报国的时候了。”(下令太监守城)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攻城,先发一阵大炮攻击城墙上的守兵。
然后,再招呼一轮密集的箭雨。然后派大头兵扛着云梯攻打西直、平则、德化三大门。 贼驾飞梯攻西直、平则、德化三门,势甚危急。——《明史纪事本末-七十九》守城的士兵亦各有心思,他们故意没放炮弹,只放火药点空炮。放空炮之前还挥手示意,叫李自成的贼兵们先后退点。 连笔者也看不下去了,这样放水的守城兵,大明不灭都不行。
(李自成军在京师外)这时候我们都希望,出现一群威风凛凛、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来力挽狂澜。 咦 ,锦衣卫们呢?怎么不出来拯救危局? 原来,这锦衣卫共有5000人左右,并无网上误传的15万。因为如果真有15万,那么单发军饷就值关宁铁骑军饷了(450万两),而且真有15万,崇祯又不会傻的不下命令去调动。明显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
崇祯也知道这点锦衣卫面对李自成的大军,是于事无补的。(自发守城的锦衣卫)那时候锦衣卫大头子掌卫骆养性,是个标准的投机分子。此刻也躲在家里观察局势变化。锦衣卫最高长官都沉默,没下任何命令。部下的锦衣卫们,有的自发上城帮忙守城门。有的也有样学样,躲在家里观察或等待骆养性的命令。(观察局势的锦衣卫)自发守城最高职位的锦衣卫是李若琏,他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参与守城,被分配到崇文门守城抗敌。
守城兵马严重奇缺,有两面城墙,只有一个士兵在守。三月十八日申刻。广宁门附近的回族人趁乱打开了门。十八日,贼攻广宁门急,群回倡乱开门,外城遂陷。——《野史无文、郑达》在崇文门的李若琏听到城破后,跪地痛哭。不久,他起身整理好飞鱼服,拍去灰尘。(李若琏)向皇宫方向拜了三拜,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官职名字,然后找了根绳子,上吊自尽了。
外城破了之后,绝望的崇祯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妃子,持剑砍断了自己的大女儿左臂。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分别送到外戚周、田二氏家里藏匿。然后崇祯易容改装,带领几十个小太监,手持武器,想趁乱混出东华门。 (崇祯换上普通服装)刚走到门下,夜黑混乱,被城门上守城的太监下令士兵们放箭扔石头,打回了。崇祯又想走安定门,谁知大门被锁死了,堆满了石头木桩等杂物,打不开。
天准备亮了,又到了早朝时间。 崇祯无奈回到御前殿,叫小太监撞钟,召集百官,想开最后一次朝会。但是没有一个文武官员来上朝。崇祯黯然的和王承恩来到煤山,崇祯披头散发,光着左脚,右脚穿了一只红鞋,然后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陪着崇祯一起吊死了。并留下一段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吊死煤山)眀亡…… 而锦衣卫最大的掌卫骆养性,早在农民军攻入城的时候,就顺势投降了。后来刘宗敏用夹棍追饷的时候,骆养性主动献出了三万两白银,所以他没有被夹。他的两个弟弟,养心、养志没有献银,被拷打致死了。而他后来又在清军入北京时,顺势投降了清廷,被封为天津总督。
另外附上锦衣卫干部下落名单:指挥以上干部:掌印都督骆养性, 降顺后献银3万两 ,后又降清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 献银得免。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任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西司房提督孙光 ,被顺军拷打追赃而死。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 被拷死。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 被拷死。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 ,被夹 ,后逃往南京。
南镇抚司堂上指挥李若琏 ,分守崇文门,城破后自杀。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 被拷死。(东厂的办事人员是从锦衣卫分派的)巡捕提督崔继光, 献银得免。街道房提督黄涪 ,削发为僧。 千户以下干部 :千户高文彩 ,与儿子杀掉全家后自杀。北镇抚司理刑千户宁光宏, 被拷死。百户周某 ,自杀。百户冷逢阳 降顺,为李自成管理銮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