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古人的婚礼仪式,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作者:本站作者

1,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什么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中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 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古人的婚礼仪式,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2,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1、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下午或傍晚。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一般为下午或傍晚。2、虽然古代婚礼一般是傍晚举行,但其中的吉时却不一样。“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吉时的选择,关系着子孙后代,要根据新人的八字进行测算的。

古人的婚礼仪式,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3,古人结婚为何定在黄昏时候举行又有哪些必做的仪式你怎么看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文藏来答】风俗是不断变迁滴,古代婚礼跟现代中式婚礼肯定有出入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代婚礼现场吧,快看新娘是怎么梳洗打扮哒~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刻,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不论古今中外皆极其注重其流程和仪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子在傍晚时分(昏时,约夜晚八、九点)迎娶新妇,故以「昏」为名,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中国古代传统婚仪现场再现—以「亲迎」环节为中心。 女方家中的陈设主要分为新娘妆台和新娘家的正堂两部分。新娘妆台主要放置有:妆台、绣墩、妆奁等;新娘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官帽椅、香炉、烛台、为奠雁礼准备的小几。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男方家中陈设主要是在新郎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一条、圈椅两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 婚礼亲迎进行中除新婚夫妇和双方父母以外,还有伴娘、伴郎;主婚者;司仪;乐师等等。新娘梳妆之「开面」新娘梳妆之「开面」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现在是主婚者祝告祠堂主婚者祝告祠堂行奠雁礼,新郎奠雁完毕后,拜告新娘家祖先,将要迎娶女家的姑娘,以成两家秦晋之好新娘出嫁前,女家父母对新娘加以训导,告诉她为人妻、为人媳的道理训女结束之后,新娘出嫁离开母家,新郎将新娘接往夫家新郎新娘来到夫家行拜堂之礼行过拜堂之礼即意味着二人正式成为夫妻。新郎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百子头盖行「同牢礼」和「合卺礼」即俩夫妻共同吃肉以及喝交杯酒。结发仪式现在进行的结发,与刚才进行的合卺都是非常重要的婚礼内容。结发指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双方永结同心,互不相弃,故夫妻又称「结发夫妻」。接下来新娘和新郎就进入新房—洞房,亲朋可以进入新房「听房」,俗称「闹洞房」,并给与新人祝福。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文藏来答】风俗是不断变迁滴,古代婚礼跟现代中式婚礼肯定有出入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代婚礼现场吧,快看新娘是怎么梳洗打扮哒~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刻,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不论古今中外皆极其注重其流程和仪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子在傍晚时分(昏时,约夜晚八、九点)迎娶新妇,故以「昏」为名,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中国古代传统婚仪现场再现—以「亲迎」环节为中心。 女方家中的陈设主要分为新娘妆台和新娘家的正堂两部分。新娘妆台主要放置有:妆台、绣墩、妆奁等;新娘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官帽椅、香炉、烛台、为奠雁礼准备的小几。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男方家中陈设主要是在新郎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一条、圈椅两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 婚礼亲迎进行中除新婚夫妇和双方父母以外,还有伴娘、伴郎;主婚者;司仪;乐师等等。新娘梳妆之「开面」新娘梳妆之「开面」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现在是主婚者祝告祠堂主婚者祝告祠堂行奠雁礼,新郎奠雁完毕后,拜告新娘家祖先,将要迎娶女家的姑娘,以成两家秦晋之好新娘出嫁前,女家父母对新娘加以训导,告诉她为人妻、为人媳的道理训女结束之后,新娘出嫁离开母家,新郎将新娘接往夫家新郎新娘来到夫家行拜堂之礼行过拜堂之礼即意味着二人正式成为夫妻。新郎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百子头盖行「同牢礼」和「合卺礼」即俩夫妻共同吃肉以及喝交杯酒。结发仪式现在进行的结发,与刚才进行的合卺都是非常重要的婚礼内容。结发指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双方永结同心,互不相弃,故夫妻又称「结发夫妻」。接下来新娘和新郎就进入新房—洞房,亲朋可以进入新房「听房」,俗称「闹洞房」,并给与新人祝福。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文藏来答】风俗是不断变迁滴,古代婚礼跟现代中式婚礼肯定有出入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代婚礼现场吧,快看新娘是怎么梳洗打扮哒~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刻,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不论古今中外皆极其注重其流程和仪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子在傍晚时分(昏时,约夜晚八、九点)迎娶新妇,故以「昏」为名,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中国古代传统婚仪现场再现—以「亲迎」环节为中心。 女方家中的陈设主要分为新娘妆台和新娘家的正堂两部分。新娘妆台主要放置有:妆台、绣墩、妆奁等;新娘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官帽椅、香炉、烛台、为奠雁礼准备的小几。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男方家中陈设主要是在新郎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一条、圈椅两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 婚礼亲迎进行中除新婚夫妇和双方父母以外,还有伴娘、伴郎;主婚者;司仪;乐师等等。新娘梳妆之「开面」新娘梳妆之「开面」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现在是主婚者祝告祠堂主婚者祝告祠堂行奠雁礼,新郎奠雁完毕后,拜告新娘家祖先,将要迎娶女家的姑娘,以成两家秦晋之好新娘出嫁前,女家父母对新娘加以训导,告诉她为人妻、为人媳的道理训女结束之后,新娘出嫁离开母家,新郎将新娘接往夫家新郎新娘来到夫家行拜堂之礼行过拜堂之礼即意味着二人正式成为夫妻。新郎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百子头盖行「同牢礼」和「合卺礼」即俩夫妻共同吃肉以及喝交杯酒。结发仪式现在进行的结发,与刚才进行的合卺都是非常重要的婚礼内容。结发指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双方永结同心,互不相弃,故夫妻又称「结发夫妻」。接下来新娘和新郎就进入新房—洞房,亲朋可以进入新房「听房」,俗称「闹洞房」,并给与新人祝福。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婚礼仪式的起源我们今天的婚礼仪式,起源于周代。《周礼》中的“嘉礼”就规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环节,这是中国历代婚俗的原型。而《仪礼》中的《士昏礼》,更是详细说明了当时婚礼的仪式细节。那么,我们就以周代“士”的婚礼为代表,说一下古今婚礼的区别。二、周代婚礼和今天婚礼的区别1、媒人:周代人要结婚,必须要有媒人,今天基本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南山》里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没有父母的同意,不通过媒人,是不能成婚的。2、问名:周代,男方在求婚前,要先问女方的姓、生辰八字,并进行占卜。现在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了。3、彩礼:周代的彩礼一般是五匹帛、一对鹿皮,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在当时,通行的礼品是有颜色的帛,被称作“綵”,所以后来的聘礼,就被称为了彩礼。今天的彩礼,更注重实际,多少不一。4、婚姻的缔结:周代,“聘,则为妻”,一旦女方接受了聘礼,夫妻关系就定了。今天,要领了结婚证才能算数。5、婚礼举行的时间:周代的婚礼在黄昏举行,今天的婚礼在白天举行。当时婚礼的婚是黄昏的“昏”,这应该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走婚和抢亲习俗,因为走婚和抢亲都发生在黄昏以后。6、礼服:周代,新郎的礼服是玄色(赤黑色)上衣,纁色(赤黄色)下裳。新娘的礼服是“纯衣纁袡”,就是黄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衣边。现在,新郎一般穿西装,新娘穿白色的婚纱和大红的礼服。7、交通工具:周代,男方用“墨车( 黑色马车)”迎亲,女方也要用“墨车”送亲。接到新娘后,男方驾自己的车先回,在家门口等候。女方驾自己的车随后赶来。唐代开始用轿子,今天一般用汽车。8、迎亲:周代,新郎到了女方家,岳父要穿着“玄端”出门迎接。今天,别说迎接,能让新郎顺利进门就不错了。9、伴娘:周代,伴娘由“女师”担当,就是新娘的老师。今天,一般是新娘的闺蜜。10、夫妇的饮食。周代,夫妻双方要行“同劳礼”,就是同吃一碗肉。今天,大多是吃同一碗面条。11、交杯酒:周代的交杯酒叫做合卺。卺是用一个苦葫芦剖成的两个瓢。卺有苦味,寓意着夫妻同饮一卺酒,合二为一,同甘共苦。到了宋代,才有了今天所说的交杯酒。《尘史》记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12、拜堂和闹洞房:周代,婚礼没有拜堂和闹洞房的环节,而是祭祀。拜堂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当时是夫妻对拜。到了元代,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妇交拜,一直传到时了今天。三、周代婚礼的启示周代的婚礼,并不讲求热闹。《礼记》说,“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就是让新媳妇思索娴静的意义,以修妇道。“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序”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意思。子女成家立业了,父母却衰老了,这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又怎么忍心去庆贺呢?所以,古代婚礼的背后,是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感伤。孔子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就是感念亲人之间的离别。“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就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另外,周人在婚礼上也准备“枣”和“栗”子。“枣”取早起的意思,“栗”取颤栗的意思,就是新媳妇过门以后,要孝顺公婆。而见天,已经变成了早立子、早生贵子的意思了。总之,今天的婚礼,是从古代婚礼演变而来的,我们无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其中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地方,我们无疑要继承下去。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文藏来答】风俗是不断变迁滴,古代婚礼跟现代中式婚礼肯定有出入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代婚礼现场吧,快看新娘是怎么梳洗打扮哒~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刻,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不论古今中外皆极其注重其流程和仪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子在傍晚时分(昏时,约夜晚八、九点)迎娶新妇,故以「昏」为名,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中国古代传统婚仪现场再现—以「亲迎」环节为中心。 女方家中的陈设主要分为新娘妆台和新娘家的正堂两部分。新娘妆台主要放置有:妆台、绣墩、妆奁等;新娘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官帽椅、香炉、烛台、为奠雁礼准备的小几。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男方家中陈设主要是在新郎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一条、圈椅两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 婚礼亲迎进行中除新婚夫妇和双方父母以外,还有伴娘、伴郎;主婚者;司仪;乐师等等。新娘梳妆之「开面」新娘梳妆之「开面」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现在是主婚者祝告祠堂主婚者祝告祠堂行奠雁礼,新郎奠雁完毕后,拜告新娘家祖先,将要迎娶女家的姑娘,以成两家秦晋之好新娘出嫁前,女家父母对新娘加以训导,告诉她为人妻、为人媳的道理训女结束之后,新娘出嫁离开母家,新郎将新娘接往夫家新郎新娘来到夫家行拜堂之礼行过拜堂之礼即意味着二人正式成为夫妻。新郎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百子头盖行「同牢礼」和「合卺礼」即俩夫妻共同吃肉以及喝交杯酒。结发仪式现在进行的结发,与刚才进行的合卺都是非常重要的婚礼内容。结发指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双方永结同心,互不相弃,故夫妻又称「结发夫妻」。接下来新娘和新郎就进入新房—洞房,亲朋可以进入新房「听房」,俗称「闹洞房」,并给与新人祝福。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婚礼仪式的起源我们今天的婚礼仪式,起源于周代。《周礼》中的“嘉礼”就规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环节,这是中国历代婚俗的原型。而《仪礼》中的《士昏礼》,更是详细说明了当时婚礼的仪式细节。那么,我们就以周代“士”的婚礼为代表,说一下古今婚礼的区别。二、周代婚礼和今天婚礼的区别1、媒人:周代人要结婚,必须要有媒人,今天基本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南山》里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没有父母的同意,不通过媒人,是不能成婚的。2、问名:周代,男方在求婚前,要先问女方的姓、生辰八字,并进行占卜。现在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了。3、彩礼:周代的彩礼一般是五匹帛、一对鹿皮,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在当时,通行的礼品是有颜色的帛,被称作“綵”,所以后来的聘礼,就被称为了彩礼。今天的彩礼,更注重实际,多少不一。4、婚姻的缔结:周代,“聘,则为妻”,一旦女方接受了聘礼,夫妻关系就定了。今天,要领了结婚证才能算数。5、婚礼举行的时间:周代的婚礼在黄昏举行,今天的婚礼在白天举行。当时婚礼的婚是黄昏的“昏”,这应该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走婚和抢亲习俗,因为走婚和抢亲都发生在黄昏以后。6、礼服:周代,新郎的礼服是玄色(赤黑色)上衣,纁色(赤黄色)下裳。新娘的礼服是“纯衣纁袡”,就是黄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衣边。现在,新郎一般穿西装,新娘穿白色的婚纱和大红的礼服。7、交通工具:周代,男方用“墨车( 黑色马车)”迎亲,女方也要用“墨车”送亲。接到新娘后,男方驾自己的车先回,在家门口等候。女方驾自己的车随后赶来。唐代开始用轿子,今天一般用汽车。8、迎亲:周代,新郎到了女方家,岳父要穿着“玄端”出门迎接。今天,别说迎接,能让新郎顺利进门就不错了。9、伴娘:周代,伴娘由“女师”担当,就是新娘的老师。今天,一般是新娘的闺蜜。10、夫妇的饮食。周代,夫妻双方要行“同劳礼”,就是同吃一碗肉。今天,大多是吃同一碗面条。11、交杯酒:周代的交杯酒叫做合卺。卺是用一个苦葫芦剖成的两个瓢。卺有苦味,寓意着夫妻同饮一卺酒,合二为一,同甘共苦。到了宋代,才有了今天所说的交杯酒。《尘史》记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12、拜堂和闹洞房:周代,婚礼没有拜堂和闹洞房的环节,而是祭祀。拜堂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当时是夫妻对拜。到了元代,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妇交拜,一直传到时了今天。三、周代婚礼的启示周代的婚礼,并不讲求热闹。《礼记》说,“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就是让新媳妇思索娴静的意义,以修妇道。“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序”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意思。子女成家立业了,父母却衰老了,这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又怎么忍心去庆贺呢?所以,古代婚礼的背后,是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感伤。孔子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就是感念亲人之间的离别。“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就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另外,周人在婚礼上也准备“枣”和“栗”子。“枣”取早起的意思,“栗”取颤栗的意思,就是新媳妇过门以后,要孝顺公婆。而见天,已经变成了早立子、早生贵子的意思了。总之,今天的婚礼,是从古代婚礼演变而来的,我们无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其中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地方,我们无疑要继承下去。“三媒六聘”在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有的地方叫“三书六聘”,有的地方叫“三书六礼”,有的地方叫“三媒六证”,但不管哪个地方的叫法如何,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三书六礼”的形式来源于《仪礼·士昏礼》,《仪礼·士昏礼》的“六礼”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这六个步骤。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这便是“三书六礼”的来历。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纳徵: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现如今,结婚的婚礼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最近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概念的复兴,很多婚庆公司打着传统的幌子,推出各种所谓的“中式婚礼”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一、婚姻释义及其功能婚礼,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昏礼”,二者有何区别?什么是婚姻?婚姻有什么作用?古人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论述。先秦古籍之所以写作“昏礼”,主要是因为其时婚礼是从傍晚(黄昏时)开始的。《白虎通·嫁娶》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郑玄注曰:“婿曰婚,妻曰姻。”孔颖达等《疏》曰:“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婚,妻曰姻。”《礼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婚姻既是两个家庭、家族联姻合好,也是繁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视为礼仪的根本。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周代时,士阶层的贵族成婚时,需要履行以下六项礼仪仪式,故被后人称为“婚姻六礼”。二、“婚姻六礼”(一)纳采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提亲的礼物。文定纳彩汉代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婚,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事例。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东汉梁鸿与孟光夫妻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受业太学,虽家贫,尚节介,博览群书,富豪之家慕其高节,多欲嫁女予之,鸿并谢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孟光,状肥,丑,黑,力举石臼,择偶多年,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孟光答曰:“欲嫁梁伯鸾(梁鸿字)。”鸿闻而娉之。举案齐眉(二)问名纳采礼毕,男方使者再以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三)纳吉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四)纳徵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徵,就是取“徵,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五)请期男方使者向女方尊长请求确定昏礼的佳期。女方尊长则将决定权交与男方,由男方通过占卜,确定举行昏礼的佳期。(六)亲迎昏礼举行日的傍晚(初昏),婿穿着爵弁,纁裳,缁袘(yí衣袖)。随从的人都穿着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婿父嘱咐儿子一些话语后,婿即坐车带人前往女家迎亲。新妇穿着纯衣纁衻(rán衣边 ),立于房中等待。婿到妇家后,与新妇尊长行礼,新妇父母嘱咐女儿若干话语后,新妇即乘坐婿家车辆,与婿一起返回婿家,举行婚礼。以上六项仪式,就是古籍记载的所谓“婚姻六礼”,也就是古代婚姻得以成立的六项核心仪节。除上述仪节外,《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姻主要礼仪还有:(七)对席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八)同牢合卺(jǐn)“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hù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酒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九)餕(jùn)余设袵(rèn)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圆房”,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十)新妇拜见舅、姑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自夏商周以来确立,并基本沿用到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会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涣然冰释。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西周王室昭穆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十一)庙见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先秦时起,“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三、现代婚礼:传统的沿承与欧化的影响上述“婚姻六礼”,虽然是先秦时期士阶层贵族举行婚礼的主要核心仪节,但自秦汉以后,逐渐为历代贵族富豪阶层所沿袭。当然,历代婚礼中,对先秦古礼也多有变革之处。如贺新婚、“闹洞房”等礼俗,即自汉代始创立。先秦婚礼中,实行的是“不贺不乐(yuè)”的礼俗。历代对先秦古礼,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欧式婚礼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更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婚庆策划的“中式婚礼”很多古代礼仪,如“婚姻六礼”,若干名称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其实质依然存在。如“纳徵”,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让很多男青年“谈礼色变”的“彩礼”。关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大概就包括这些流程了。各位新人准新人们,以后可不要再被婚庆忽悠了哦~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战国)佚名编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 (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6.陈鹏:《中国婚姻制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婚礼看得很重,所以关于婚姻的习俗和仪式也是非常繁多。其实某些习俗我们现代人依旧在沿用,但要是用不好,或者用过头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了。那今天我先来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婚礼上,都有哪些习俗和仪式,整体比下来要比现代婚礼复杂得多,而且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变法。我们现代人结婚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晚上,但古人结婚一定都是在晚上的,准确点来说是在黄昏,太阳即将落山却还没有完全天黑的这段时间里,这到底又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跟古人相信的阴阳有关,因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女结合就意味着阴阳相互结合,而黄昏正好就是阴阳交替之际,所以此时举办婚约就是最好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古人婚俗的小常识,还有很多讲究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例如我们现代多数男性比较讨厌的彩礼,就是从古代六礼当中得来,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彩就成了今天的彩礼,不过古人纳彩还分为两步,首先是提亲的下达之礼,然后等确定以后在行采择之礼,也就是说要送两道礼。从这点来看起码我们现在是不用送两道礼了...问名的意思是问准备出嫁女子的性命,因为古人结婚很多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可能夫妻在婚礼上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总要事先了解姓名,以免尴尬。纳吉是看男女双方名字配不配,不过感觉有点多此一举,礼都送出去了还用管名字么。之后纳征又是一道礼,叫聘礼,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请期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最后就是迎亲了。其实这六礼只是六个大的方面,中间还有很多小的规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古人的婚礼程序极其复杂,但仪式感还是很浓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隆重,肯定能让你终生难忘。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因为古代男性不止可以娶一位老婆,可能只有正室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小妾什么的就要差点了,不过大老婆要是通情达理,能够接受的话那也能为别的老婆举办同样盛大的婚礼。就看男方到底是不是一家之主了。其实中国人历来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婚礼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同西方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可能西方人结婚,父母那一辈不会干涉太多,而且两人结婚以后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中国这边明显不同,古代女方都是要和南方父母住一起的,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古人的婚礼习俗肯定还是要比我们复杂得多,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可能未来我们就会彻底抛弃老一套的婚礼习俗了。【文藏来答】风俗是不断变迁滴,古代婚礼跟现代中式婚礼肯定有出入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代婚礼现场吧,快看新娘是怎么梳洗打扮哒~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刻,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不论古今中外皆极其注重其流程和仪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子在傍晚时分(昏时,约夜晚八、九点)迎娶新妇,故以「昏」为名,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中国古代传统婚仪现场再现—以「亲迎」环节为中心。 女方家中的陈设主要分为新娘妆台和新娘家的正堂两部分。新娘妆台主要放置有:妆台、绣墩、妆奁等;新娘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官帽椅、香炉、烛台、为奠雁礼准备的小几。图为新娘家正堂陈设男方家中陈设主要是在新郎家的正堂。主要放置有:小案一条、圈椅两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 婚礼亲迎进行中除新婚夫妇和双方父母以外,还有伴娘、伴郎;主婚者;司仪;乐师等等。新娘梳妆之「开面」新娘梳妆之「开面」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给新娘戴狄髻、头饰、耳饰等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新娘梳妆之着装现在是主婚者祝告祠堂主婚者祝告祠堂行奠雁礼,新郎奠雁完毕后,拜告新娘家祖先,将要迎娶女家的姑娘,以成两家秦晋之好新娘出嫁前,女家父母对新娘加以训导,告诉她为人妻、为人媳的道理训女结束之后,新娘出嫁离开母家,新郎将新娘接往夫家新郎新娘来到夫家行拜堂之礼行过拜堂之礼即意味着二人正式成为夫妻。新郎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百子头盖行「同牢礼」和「合卺礼」即俩夫妻共同吃肉以及喝交杯酒。结发仪式现在进行的结发,与刚才进行的合卺都是非常重要的婚礼内容。结发指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双方永结同心,互不相弃,故夫妻又称「结发夫妻」。接下来新娘和新郎就进入新房—洞房,亲朋可以进入新房「听房」,俗称「闹洞房」,并给与新人祝福。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婚礼仪式的起源我们今天的婚礼仪式,起源于周代。《周礼》中的“嘉礼”就规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环节,这是中国历代婚俗的原型。而《仪礼》中的《士昏礼》,更是详细说明了当时婚礼的仪式细节。那么,我们就以周代“士”的婚礼为代表,说一下古今婚礼的区别。二、周代婚礼和今天婚礼的区别1、媒人:周代人要结婚,必须要有媒人,今天基本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南山》里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没有父母的同意,不通过媒人,是不能成婚的。2、问名:周代,男方在求婚前,要先问女方的姓、生辰八字,并进行占卜。现在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了。3、彩礼:周代的彩礼一般是五匹帛、一对鹿皮,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在当时,通行的礼品是有颜色的帛,被称作“綵”,所以后来的聘礼,就被称为了彩礼。今天的彩礼,更注重实际,多少不一。4、婚姻的缔结:周代,“聘,则为妻”,一旦女方接受了聘礼,夫妻关系就定了。今天,要领了结婚证才能算数。5、婚礼举行的时间:周代的婚礼在黄昏举行,今天的婚礼在白天举行。当时婚礼的婚是黄昏的“昏”,这应该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走婚和抢亲习俗,因为走婚和抢亲都发生在黄昏以后。6、礼服:周代,新郎的礼服是玄色(赤黑色)上衣,纁色(赤黄色)下裳。新娘的礼服是“纯衣纁袡”,就是黄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衣边。现在,新郎一般穿西装,新娘穿白色的婚纱和大红的礼服。7、交通工具:周代,男方用“墨车( 黑色马车)”迎亲,女方也要用“墨车”送亲。接到新娘后,男方驾自己的车先回,在家门口等候。女方驾自己的车随后赶来。唐代开始用轿子,今天一般用汽车。8、迎亲:周代,新郎到了女方家,岳父要穿着“玄端”出门迎接。今天,别说迎接,能让新郎顺利进门就不错了。9、伴娘:周代,伴娘由“女师”担当,就是新娘的老师。今天,一般是新娘的闺蜜。10、夫妇的饮食。周代,夫妻双方要行“同劳礼”,就是同吃一碗肉。今天,大多是吃同一碗面条。11、交杯酒:周代的交杯酒叫做合卺。卺是用一个苦葫芦剖成的两个瓢。卺有苦味,寓意着夫妻同饮一卺酒,合二为一,同甘共苦。到了宋代,才有了今天所说的交杯酒。《尘史》记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12、拜堂和闹洞房:周代,婚礼没有拜堂和闹洞房的环节,而是祭祀。拜堂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当时是夫妻对拜。到了元代,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妇交拜,一直传到时了今天。三、周代婚礼的启示周代的婚礼,并不讲求热闹。《礼记》说,“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就是让新媳妇思索娴静的意义,以修妇道。“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序”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意思。子女成家立业了,父母却衰老了,这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又怎么忍心去庆贺呢?所以,古代婚礼的背后,是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感伤。孔子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就是感念亲人之间的离别。“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就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另外,周人在婚礼上也准备“枣”和“栗”子。“枣”取早起的意思,“栗”取颤栗的意思,就是新媳妇过门以后,要孝顺公婆。而见天,已经变成了早立子、早生贵子的意思了。总之,今天的婚礼,是从古代婚礼演变而来的,我们无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其中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地方,我们无疑要继承下去。“三媒六聘”在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有的地方叫“三书六聘”,有的地方叫“三书六礼”,有的地方叫“三媒六证”,但不管哪个地方的叫法如何,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三书六礼”的形式来源于《仪礼·士昏礼》,《仪礼·士昏礼》的“六礼”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这六个步骤。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这便是“三书六礼”的来历。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纳徵: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谢悟空邀。古代中国的婚俗初步成型是在周朝。此前,掠夺成亲是主要形式,因抢婚多在黑夜进行,婚姻起初便称为“昏因”,也就应了“昏时成亲”的时景。随着文明的进步,抢亲逐步为媒妁说亲所取代,拜堂大礼和婚宴则约定俗成在黄昏时举行。 古代婚俗仪式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也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包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步骤,并称“六礼”。 纳采就是议婚,男方请媒人上门提亲,女方如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行求婚之礼。 问名就是在求婚之后,托媒人请询问女方生辰八字与姓名,为合婚仪式作准备。纳吉又叫“订盟”,也就是定亲,男方要奉上定婚信物。纳征就是男方往女方家下聘礼。请期是送完聘礼后,选定大婚日期。 亲迎则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古代婚姻十分讲究,礼节也远比今时更繁琐,贯穿其中的还有花轿迎亲、新娘障面、 撒谷扬豆、 拜堂成亲、 花果撒帐、 安床坐帐等程式环节。

古人的婚礼仪式,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4,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00:00 / 00:58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文章TAG:古人的婚礼仪式  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  古人  婚礼  婚礼仪式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