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三国有四位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游戏郭嘉

作者:本站作者

郭嘉担任过的军师祭酒是多大的官职?

郭嘉担任过的军师祭酒是多大的官职

军师祭酒就是个参谋长,如果是一个团参谋长,最多也就个中校,大小是个县团级干部,但也算不得很大的官。但要是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那可是不小的官了。作为曹操的参谋长,不能说官小吧,但究竟多大呢?军师祭酒是个复合词,是由军师和祭酒组成。东汉时,军师一职就有了。《后汉书·卢植传》记载,袁绍就曾经聘任卢植为军师;《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称帝,逼迫马日磾为军师,马日磾不愿意失节,呕血而死。

由此可见,军师还是一个很高地位的职位,像卢植、马日磾当时都曾经是朝廷的大员,袁绍、袁术都是响当当的一方诸侯。尽管是地方诸侯的幕僚属官,但地位也是很高。再如诸葛亮、庞统都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可见军师一职也不是普通的谋士、参谋。军师起码已经是参谋带长了。祭酒,是首席、主管之意。起源于祭祀习俗,为宴会、祭祀等开席的尊者。

刘昭为《续汉书·百官志》作注,说: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清朝·赵翼《陔余丛考·祭酒》记载:“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军师与祭酒组合在一起,起码就是个军师之长,也就是军师团队的主管长官。这个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倒是很相似。曹操有很大的谋士团队,郭嘉不可能是这个团队的直接最高长官,但其地位可能是最高的。

像荀彧、贾诩、程昱等文职官员都可以称作谋士团队成员,这些主要的谋士人员,是不可能有直接隶属关系的。但他们的待遇肯定不会是相同的,必然有高有低。军师祭酒,是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正月,专门为郭嘉才设立的,是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初次见到郭嘉,非常欣赏,特别设置这个职位给他,礼遇超过了前任戏志才。但这并非是说,郭嘉就在荀彧、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之上。郭嘉在建安元年(196年),戏志才去世后才被曹操征聘,大约一年多后才任命军师祭酒,之后一直是这个官职。没有史料说明这个官职俸禄是多少,也就不好判断是个啥级别。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一般是有军功才可以封侯,关羽斩杀颜良而被封汉寿亭侯,关羽至死也以汉寿亭侯为荣。按照秦朝军功二十爵位制度,亭侯虽然不大,但也至少食邑五六百户。但汉末朝廷俸禄已经无法按照官职、爵位来施行,但一般食邑也有二三百户。207年,郭嘉去世后,曹操増其食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就是说,郭嘉死后,食邑增加了八百户,才达到了一千户。看一下同时期其他人的官职、爵位、俸禄情况。荀彧: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就是类似于代理宰相之职。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万岁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

还要授予三公之职,因为荀彧极力推辞而作罢。这也是郭嘉去世的这一年,郭嘉去世时食邑才二百户,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贾诩:建安四年(199年),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冀州被袁绍占据,留贾诩参司空军事,这也是一个谋士的官职。曹操平定冀州后,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太中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这个待遇可就不高了。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从贾诩的情况看,或许跟郭嘉差不多。荀攸:建安元年(196年),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跟郭嘉同一年成为曹操谋士。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比郭嘉早两年封亭侯。

207年,增荀彧食邑四百,并前共七百户,转为中军师。中军师一般意义来看,是军师最高者,此时郭嘉已病逝,军师祭酒也没有授予别人。214年,魏国建立,荀攸任尚书令。程昱:建安元年,献帝定都许县,以程昱为尚书。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203年,曹操上表拜程昱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也比郭嘉早一年封亭侯。

从荀彧、贾诩、许攸、程昱等人的官职、爵位来看,就同一时期,郭嘉跟荀彧差距不少,与其他文职、谋士团队来说,差距不大。不说荀彧,就是荀攸、程昱、贾诩等人,也算是曹操的重臣,应该是高级官吏。因此,郭嘉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军师之长,也应该是高级官员。因为军师祭酒又是专为郭嘉所设立,而郭嘉自始至终就这一个官职,也没有提升的空间。

跟随曹操干了十几年,也没有个变化,的确也没法说这个官是大还是小。就好比一开始就给县长干秘书,等县长成了市长、省长,还跟着干秘书。那么,这个秘书是多大的官呢?这个秘书,在不同阶段是有一定的级别,这个还好说,但郭嘉这个军师祭酒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不太看易中天老师说的三国,既然他那么说了,如果真说了的话,他说小官就是小官,你乐意信你就信,但豹眼还是认为军师祭酒这个官不算小。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托孤给郭嘉,司马懿能篡权成功吗?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托孤给郭嘉,司马懿能篡权成功吗

郭嘉死的早,曹操还没死,他就死了。就算他能长寿一点,也未必熬得过司马懿。郭嘉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都死了,司马懿才应召出仕。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

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

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

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一、看透曹操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

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二、看透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

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

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三、看透刘备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

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四、看透吕布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

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五、看透孙策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

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七、看透刘表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

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八、看透蹋顿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

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九、看透公孙康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

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

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

如果组建一个三国“梦之队”,主公一名,谋士五个,武将五个,你会选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三国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相互之间势力均衡,而势力的均衡则表现在主公的睿智,谋士的尽心和武将的勇猛。假如撇开隔阂,组建一个三国“梦之队”,怎么组合才能效用最大化呢?我的观点可能与大家不太一样,欢迎交流。首先说主公,主公的位置肯定是曹操的,刘备和孙权都不行。为什么呢?这当然不是因为我偏袒曹操,而是实践充分证明的结论。

曹操善于用人,不论是忠心耿耿的郭嘉,还是反复叛变的张绣,亦或是忠厚老实的刘备,他们都曾投靠曹操,而曹操并不因为张绣有杀子之仇而嫉恨张绣,也不因为刘备胸有大志而故意限制。几乎每一个投靠曹操的人,曹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羽,当关羽投靠曹操后,曹操非常重视他,但是总感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于是派关羽的老乡张辽去套话,关羽对张辽讲了实话:自己与刘备曾经共誓,永不相叛(类似于桃园结义),所以以后还会返回刘备身边。

曹操知道后没有生气,反而佩服关羽的义气,在关羽走后通知手下人不要去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所以曹操做主公是最合适的,刘备太过于相信自己人,用张飞而丢徐州,用关羽而丢荆州,因此刘备虽然擅长笼络人心,但唯才是用他不行。

而孙权就更不行了,为什么呢?孙权在用人方面表现极其不稳定,他用人的策略是隐忍和搞平衡。例如虚伪的尊敬老臣张昭和程普,私底下其实更重视自己招募的人才鲁肃和吕蒙。而孙权一辈子几乎都花在和大臣争斗中,赤壁之战时大臣们都要投降,孙权不投降。大臣们都希望立太子孙登的母亲为皇后,孙权偏偏要立步练师。大臣们更希望后来的太子孙和继承王位,孙权偏偏又喜欢孙霸,争执到最后,孙权死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太子,开启了东吴动乱时代。

因此,孙权只能平衡群臣,而曹操则是驾驭群臣,档次差的太远了。下面说谋士,其实谋士不需要这么多,够用就行。既然问题说需要五个,那么我就选五个。他们分别是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蒋济。其中荀彧和郭嘉是必不可少的,荀彧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拥有大战略意识的谋臣,他对曹操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

为什么呢?曹操基业开创于兖州,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所杀,兖州无主,于是陈宫等人拥戴曹操为新的兖州刺史。但是因为曹操他爹在徐州被劫杀,曹操率军去讨伐徐州,造成兖州被吕布偷袭,差点丢失,当时只剩地下范县、鄄城,东阿三城可守。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大战半年,势均力敌,当时适逢蝗虫之灾,无军粮可食。曹操想要罢兵去争夺徐州,然后再返军夺回兖州,荀彧及时制止了他。

荀彧告诉他,兖州是他的立足之本,如果徐州拿不下,而兖州又彻底丢失,那么曹操将无家可归。后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三次和吕布戮战,终于擒杀了吕布,夺回了兖州。而正是因为曹操据守兖州,当时流浪回洛阳的汉献帝才被部下建议,曹操离洛阳比较近,当时又率兵勇于讨伐董卓,有心向王室之心,因此可以投奔他。这说明了一点,曹操能迎回汉献帝靠的是两点,一是兖州离洛阳近,二是因为曹操曾经刺杀董卓,有心向汉室之心。

而曹操能在兖州这个大本营坚守,后期又及时迎回汉献帝,多亏了荀彧的眼光。曹操迎回汉献帝后,在许都张榜纳贤,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全天下的贤才,从此以后,不是曹操军事实力增强多少,而是曹操召来了一大堆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都是荀彧的功劳,你说荀彧厉害不厉害?郭嘉则是荀彧极力推荐给曹操的人才,自从跟随曹操以来,算无遗策。

那么郭嘉到底哪里厉害呢?郭嘉是这样一种谋士,他出的主意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是一旦成功了,作用很大。郭嘉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喜欢稳妥,而郭嘉善于应变,甚至不惜冒险。为什么这样讲呢?当时郭嘉建议曹操深入不毛之地乌桓去继续追击袁尚、袁熙二兄弟,这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来远离许都,很可能许都会被偷袭。二来乌桓地势复杂,当时曹军无水,差点渴死。

但是最终,曹军熬过来了,将袁尚、袁熙赶到了辽东。最终袁尚、袁熙被杀,算是完成任务。而袁尚、袁熙的身死则意味着北方从此无大的战事,曹操可以专心用兵南方。曹操冒了险,郭嘉丢了命,但是换取的成果是很喜人的。这就是郭嘉,即使自己身死,即使冒着极大风险,也要完成既定目标。所以,郭嘉也不可或缺。其实郭嘉进团队,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年龄小,可以支撑谋士这个团队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实另外一个人可以替代郭嘉,他就是贾诩,而贾诩比郭嘉年龄大,可以和荀彧一起搭班。贾诩是毒士,更是智士,只是当时他投靠曹操时,自己的身份有些尴尬,所以从此以后深藏功与名,不怎么帮曹操出主意罢了。贾诩有多厉害呢?李傕、郭汜在走投无路时听贾诩的话,从此兵入长安,祸乱一时。张绣听贾诩的话,数次击败曹操。还杀死了曹操的儿子和侄子,你说贾诩厉害不厉害。

那么诸葛亮和蒋济为什么能够进谋士团队呢?诸葛亮主要用于后勤保障,诸葛亮在提供粮草和训练士卒上在三国时期几乎是没有敌手的,因此,如果用它来保障后勤,基本可以高枕无忧。蒋济则是因为忠诚和有一定的大局观,另外一点就是他年轻,等荀彧和贾诩死后,他可以以后和郭嘉搭班,继续效力。最后说武将,我选的五个武将分别是文鸯、张辽、关羽、魏延和赵云。

张飞、夏侯惇、夏侯渊等等都有很大的缺点,不能入选。那么这五个入选的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猛呀。文鸯是三国时期最猛的武将,有多猛呢?当时司马师率军进击盘踞在乐嘉城的叛军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认为应该趁敌军立足未稳,奇袭司马师的军队,这样才有可能胜利。后文钦、文鸯决定两面夹击司马师的军队,文鸯率军来到司马师军营前擂鼓挑战,吓得司马师眼疾发作。

文鸯挑战一夜,文钦没有赶过来汇合,这时文鸯率军撤退。司马师派司马班领八千骑兵来追击,文鸯单枪匹马逆袭敌军,来回冲击了数十次,杀伤百余人扬长而去。这就是文鸯的勇猛,几乎无人能敌。可以在敌军阵营中任意厮杀,简直就是长坂坡赵子龙的化身。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关羽和张辽有些类似,善于突袭战。张辽当时随曹操来到柳城,突遇乌桓骑兵。史书上说曹操看到乌桓骑兵杂乱不整,于是决定进击。其实事实情况是张辽看到机会来了,又加上自己勇猛,所以才请战的。结果大胜乌桓骑兵,斩了乌桓单于蹋顿。后期,张辽在据守合肥时,看到孙权领兵撤退。孙权也是太大胆,前军几乎撤完了他的中军大帐还没动,于是张辽率领魏军趁机追上去,差一点生擒了孙权。

关羽就不用说了,他在白马之围时,于两军阵前阵斩颜良,技惊四座。后期更是水淹樊城,力斩庞德,是刘备帐下唯一一个拿得出手的大将。魏延入选是因为他子午谷奇谋的大胆建议,为兵者,如果怕冒险,还称得上大将风范吗?当年韩信用兵,哪一回不冒险?所以,魏延有韩信之风,但是死的过早,没有机会施展罢了。赵云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他主要是防止我军失败时有人断后,防止损失过重。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赵云和邓芝佯攻箕谷,结果被曹真击败。而赵云临危不乱,从容断后,使蜀军损失不大。我认为由曹操做主公,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蒋济做谋士,文鸯、张辽、关羽、魏延和赵云做武将,几乎是天下无敌的。你认为呢?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如果戏志才和郭嘉没有死,会不会没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会不会被曹操一统天下?

戏志才对曹操的影响,限于史料的缺乏,无法确知。但郭嘉之死对曹操的影响特别大。这不是说郭嘉能力第一,而是郭嘉在智谋超群的基础上,与曹操最知心。也就是说曹操这么大谋士中,能力强的人很多,但读懂曹操的人不多,郭嘉就少数几个人之一,除了读懂,二人是无间的。郭嘉行为不检点,被陈群弹核,曹操却不以为然,二人常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文章TAG:三国有四位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游戏郭嘉  三国  国有  军大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