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笑到最后 大清王朝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清朝的正式名称不叫清朝?是的,你没有听错,历史上的清朝人,可不会对别人说自己是“清朝人”,而是另有称呼。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政权,清朝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也最熟悉的一个朝代,毕竟仅仅过去百年有余,除了不少文献资料还存于世之外,同时还有各类的文学、影视作品,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曾经统治中华大地两百多年的朝代。
但若是提到清朝的正式名称,恐怕很多人都会有些迷惑,清朝不就是叫清朝吗?事实上,还真不是,清朝这个称呼,只是史学家对其的称呼,而它正式的名称,远不止一个。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到溥仪退位,清朝历经了数次名称的变化,不同的时期,其正式名称也不尽相同,而名称变化的背后,也是清朝出于各种政治需要的结果。除了政治需要之外,清朝正式名称的变化,也是因为其从一个民族到一个国家的过渡和转变,比如其国号“清”,就是在意图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时确定下来的。
而在清末时期,清朝与西方列强所签署的各类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也并非完全一样,有“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甚至还有“中华大清国”这样的称呼,虽说这些名称着实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但它们实实在在的都是清朝的正式名称之一。清朝的第一个正式国号,叫做”建州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在古勒城战死,惊闻噩耗的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经过五年的不断征战,努尔哈赤在公元1588年,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至此,建州女真五部算是被努尔哈赤全部拿下。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对外自称其为车臣诺颜,汉语为聪睿贝勒,但在统一建州后,努尔哈赤也正式颁布了国政,这算是从一个地方势力开始向民族政权的一个转变,其称谓也有所改变。当年六月,努尔哈赤率三大贝勒以及文武百官共聚于朝,祭拜天地后,其被正式奉为天聪皇帝,天聪皇帝是汉语音译,满文的全称为 sure kundulen han,即淑勒昆都仑汗,后世也简称为“淑勒汗”或“昆都仑汗”。
不过,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并未建国,毕竟大明那个时候还颇有实力,并且,除建州女真之外的其他女真各部,对于努尔哈赤也十分不满,因此,还不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从公元1590年开始,努尔哈赤对女真各部展开了统一过程,先是在公元1592年末,把长白山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又继续东进,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实力。而努尔哈赤的一系列举动,让海西女真对其终于忍无可忍,在公元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中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各部以及蒙古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发动了进攻,双方在古勒山相遇,展开了一场大战。
古勒山之战,是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由于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不断的崛起,让海西女真各部十分不安,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海西女真各部首领曾试图以联姻等方式对努尔哈赤进行限制,但均未奏效,后又在敲诈、勒索无果后,加之双方产生了不少摩擦,最终爆发了这场战役。战争的结果,是以努尔哈赤所率的建州女真大获全胜结束,挑起战争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被乱军杀死,布寨一死,海西女真各部也随之士气涣散,纷纷溃退,最终被建州女真士兵一拥而下,趁势掩杀,至此,海西女真完败,再没有和努尔哈赤抗衡的实力。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又利用分而化之的策略,将海西女真各部逐渐孤立,与此同时,不断进行着统一的进程,截止到公元1603年,大部分部落均已归附。公元1605年,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老城村)正式称“建州国”,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号,而努尔哈赤也是第一次对外以国王自称。而此时的大明,对于努尔哈赤逐渐势大却熟视无睹,不管是他统一建州女真,还是他被尊为淑勒昆都仑汗,乃至他成立建州国,明朝几乎是浑然不查,甚至在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折中,还称其努尔哈赤“唯命是从”。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努尔哈赤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式建国称汗,国号定为“金“,史称”后金“。之所以叫”金“,还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金代的女真部族,包括在《清史稿》中也有记载,指明努尔哈赤为金国后裔。“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
其先盖金遗部。“《清史稿·太祖本纪》不过,为了区分数百年前的金朝,史学界一般称呼这个时期为”后金“,这也是清朝在历史上第二个正式名称。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在于1618年正式与明朝决裂,以“七大恨”起兵讨伐明朝,自此,清朝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了努尔哈赤在公元1625年驾崩时,整个辽东地区基本上已经被其占据,都城也迁至盛京(沈阳)。
努尔哈赤驾崩后,其子皇太极登基,这个时期清朝的正式称呼,依然还是为“金”,但众所周知,皇太极并不满足于只是统治辽东,而是意在中原,因此,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下令,禁止使用原各种女真旧称,如“诸申”等,自然“金”这样的称呼也在停止使用的之列。不让称呼“金”,那称呼什么呢?皇太极经过认真考虑,最终决定其治下的女真各部以及蒙古各部,统一用“满洲”为国号,这就是清朝对外的第三个正式名称。
不过,“满洲”这个称号并未使用太久,在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代表满人的多尔衮、代表蒙古人的谢图济农巴达礼以及代表汉人的孔有德这三人的表文劝进下,正式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大清”这个国号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明朝的国号为“火德”,而“清”为“水德”,水克火,因此就定为“清”,还有一种说法是,满洲笃信萨满,而萨满又崇尚青色,因此就以谐音“清”为国号。
当然,这只是一些猜测,具体如何还有待考证,但“大清”这个国号算是定下来了,这就是清朝的第四个正式名称。在此之后,很多奏折、文献中,均以大清为称呼,有时候也用“大清国”这样的字眼,总之就是代表清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包括顺治皇帝登基时,所使用的的也是“大清国”这个名称,也就是说,这个皇太极定下的国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期间虽有别称,但在公文、奏折等记载上,均是以此为名,只不过,随着近代的来临,国家、疆域等方面的概念逐渐形成,西方各国在称呼清朝时,就有些许不同。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首次和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条约就两国东部边界问题进行了划分确认。在《尼布楚条约》中,使用的是包括汉文、满文以及俄文三种文字,其中,汉文和满文,均称清朝为“中国”,俄文翻译过来就是“中华帝国”。这个称呼在之后的历史中沿用很久,包括在晚清时,清朝和英国于鸦片战争之后所签署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英国称呼清朝均为“中华帝国”,其英文全称为“Empire of China",简称则为”China“。
而在各类条约中,清朝的自称大部分使用的是“大清”,满文为daicing,不过在于美国签署《望厦条约》时,清朝还使用过“中华大清国”这样的名称,而美国则称呼清朝为“大清帝国”。中华大清国满文全称:dulimbai daicing gurun:大清帝国英国全称:TaTsing Empire上述几个清朝的名称,是晚清时期,清朝与西方各国签署条约时所使用的的正式名称,虽说有部分区别,但整体上称呼不变。
而在1901年,也就是签署《辛丑条约》的那一年,由于要一口气和是一个国家签订,而这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又不一样,最终为了方便阅读,确定了以汉文和法文这两种文字,作为通用版本。其中,清朝以汉文自称为“大清国”,而法文则称呼清朝为“Empire of China",意为中华帝国。小结:清朝的正式名称,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从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时代,就有“建州国”、“金”、“满洲”这三种称呼,直到皇太极正式将国号定为“大清”之后,才按此沿用下来,而在清末时,由于要不断的和西方国家打交道,因此清朝的正式名称也随着面对不同的国家时,有一定的区别,但综合对比,以“大清国”、“中华帝国”这个称呼最多。
清朝皇帝的顺序是什么?
清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一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二是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努尔哈赤没有称帝,而是自称天命汗,清太祖是皇太极追尊,所以严格来讲清朝只有十一帝。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统一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另一个为元朝)之一。清朝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共有12位君主,如果从皇太极建立大清开始则有11位君主。
1644清朝入关后共有10位君主。清朝入关前的皇帝有两位,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与明朝有杀父之仇,以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二十五岁统一女真各部,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称天命汗,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后,迁都盛京,此后不断缠食明朝辽东领土。
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去逝,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的建立者。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称天聪汗。皇太极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鲜,解除了对明作战的后顾之忧,重用汉将,在与明朝的辽东争夺中逐渐占据优势。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于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生擒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明朝松锦防线趋于崩溃,清军入关已是大势所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未能实现他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夙愿。皇太极庙号太宗,葬盛京昭陵,由其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1644年清朝顺利入关定都北京,入关后,清朝共有十位君主清世祖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六岁登基,由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顺利挥师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福临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死于狩猎中途,顺治帝提前亲政,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对抗清力量改剿为抚,使清朝在中原的统治日趋稳定。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二十八岁,庙号世祖,葬清东陵之孝陵,诏命第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清圣祖玄烨,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最杰出的皇帝。康熙帝八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期间铲除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积极用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中央集权,注重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经济,重用汉族士人,使清朝的统治达到了空前繁荣强盛,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局面,被称为是“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1722年)康熙帝在畅春园崩逝,享年六十九岁,在位时间之长为中国皇帝之最。庙号圣祖,葬景陵,由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清世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结果雍正胜出。在位期间,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民制度,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等政策,很好的延续了康熙年间的太平盛世,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享年58岁,庙号世宗,葬清西陵之泰陵,由其第四子弘历继承皇位。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雍乾盛世以来的最强盛,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统治后期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清朝逐渐由盛转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葬清东陵之裕陵。清仁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嘉庆帝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直到上皇乾隆帝去世后才开始亲政独揽大权,在位初期,铲除大贪官和珅,但嘉庆的能力远不如其父皇乾隆,不仅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而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统治期间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开始流入中国,清朝衰弱迹象明显。
嘉庆二十五年(1828年)驾崩,终年61岁,庙号仁宗,葬清西陵之昌陵,由第二子旻宁继承皇位。清宣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号道光。道光皇帝在清中后期算是有为之君,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战败,道光帝卑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执政后期拒绝变革,苟安姑息,清朝的统治已是危机重重。道光三十年(1830年)驾崩,享年69岁,庙号宣宗,葬清西陵之慕陵,遗命四子奕詝继位。清文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年号咸丰,是清朝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握有统治权的皇帝。
咸丰帝在位期间,虽勤于政事,大手笔对朝政进行改革,欲挽救清朝于内外交困之中,但无奈积弊重重,收效甚微。在位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他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镇压起义。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大量的不平等条约都签订于咸丰年间。咸丰帝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葬于定陵,其子载淳继承皇位。
清穆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同治帝并无实权,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大小政务皆决于东、西两太后。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镇压并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同时,清朝还平定陕甘回乱,实行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段难得的政治稳定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
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庙号穆宗,葬清东陵之惠陵,同治帝无子,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被议立为皇帝。清德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光绪在位的前七年,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慈禧独揽大权一人听政,光绪帝虽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大权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绪帝在位期间,颇思有所作为,但无奈慈禧处处掣肘压制。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后,光绪帝痛定思痛要维新变法搞改革,结果又在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压制下变法百日而亡。光绪帝倚重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被慈禧幽禁于西苑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暴崩,享年39岁,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之崇陵。光绪帝无子,恭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被立为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所以也叫清废帝或宣统帝,溥仪即位后,由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朝政。此时的清朝,已是风雨飘摇行将覆灭,随着各地革命运动的兴起,南方多省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之火燃遍全国。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保证退位后会优待清室的承诺下,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退位诏书》中说“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宣统帝退位后,得暂居紫禁城,民国政府每一年支付400万以资所用,清朝至此灭亡,世间再无皇帝。综合,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天命汗);清太宗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国号为清后年号崇德);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清仁宗永琰,后改顒琰(年号嘉庆);清宣宗 绵宁,后改旻宁(年号道光);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 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次朝会在紫禁城举行,大臣们一改往日的三拜九叩,只是象征性地三鞠躬,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溥仪退位,清朝正式落幕。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剧照)当天早上,虽然大臣们依旧像往日一样,穿着清廷朝服,很早的就来到乾清宫旁等候,但每个人都心事重重,思索着接下来的前途命运。空气异常的宁静,众人似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接下里的退位仪式就是走个过场,根本不会有什么变数。
袁世凯的亲信胡惟德等人眼神中带着喜色,其他臣子要么面带悲色,要么神情木然,一时之间空气似乎都凝结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太监的声音,打破了这尴尬压抑的气氛:“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众臣子当然认得这是隆裕太后身边的小太监,于是连忙整理衣冠,依次朝养心殿走去,虽然清朝必然灭亡,但最后的这个过场还是得走的。
清朝大臣上朝可当众臣子到达养心殿门口时,却发现隆裕太后并没有在殿中,只有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在那等待,而大内侍卫则一如往常地守卫着那里。“难道有什么变化?”此时,众臣子皆是一愣,就在众臣子迟疑之时,小太监的声音再次传入众人耳中:“太后驾到!”众臣子转身后,才看到姗姗来迟的隆裕太后,此时隆裕太后手里正牵着6岁的小溥仪,缓慢地走了过来,隆裕太后表情严肃,但小溥仪似乎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小溥仪当隆裕太后经过众臣子时,眼神向旁边看了看后,似乎有点惊讶,因为她没有看见袁世凯,不过她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直接入殿,带着小溥仪坐好后,众臣子才依次入殿。由于这是清朝的最后一次朝会,并且接下来要办一件很大的事,所以隆裕太后一改往日垂帘听政的形式,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主持这次朝会。众臣子进入殿中之后,由胡惟德领头,向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弯腰鞠了三躬,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因为朝会必须三拜九叩,可现在情况变了,众臣子自然也不必遵守以前的规矩。
袁世凯而隆裕太后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反倒继续向群臣望了过去,胡惟德自然知道隆裕太后在找谁,连忙上前一步说道:“奏请太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未能起身,特委托臣前来向太后与皇上请安。”隆裕太后听了后,自然知道袁世凯心里的小九九,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假意点头附和道:“袁世凯为国尽忠尽职,费心费力,真是难得的忠臣。
清朝皇室之所以还能继续存在,离不开袁世凯的力保,想想他的压力也不小。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其他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处理吧!”隆裕太后知道,纵使有千般的不情愿,但大清早已风雨飘摇,她和小皇帝也没了实权,当下除了退位,没有任何选择,不过提到“退位”两个字时,她的眼圈不自主地红了起来。在场的臣子中,有一些清朝老臣,他们听了隆裕太后的话后,同样面带忧伤之色,整个大殿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胡惟德虽然胡惟德对清朝没有一丝感情,但面对这么多人,自己也不好逼得太紧,也就没说什么。还好,小太监看出了胡惟德的不耐烦,连忙把早就准备好的退位诏书,呈给了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接过退位诏书后,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此时哪还顾得什么太后的威严,开始嚎啕大哭起来,同时嘴里不断地哭喊着:“我对不起祖宗啊……”在场的清朝老臣,见此情景,也是老泪纵横,甚至连胡惟德都为了配合现场气氛,假意地干嚎了几声,一时之间大殿之上哭声不断,反倒是小溥仪呆头呆脑的,并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这么伤心。
但胡惟德知道,袁世凯今天派他来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拿到退位诏书,所以干嚎几声之后,胡惟德就故作哽咽地安慰起隆裕太后:“太后,当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开一些,保重贵体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怀万民,挂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为百姓所称颂。如今对皇室优待已经许诺,还请太后宽心。”胡惟德说得很明确,已经给你们皇室优待承诺了,就别哭哭啼啼的,抓紧把正事办了,我好回去交差。
隆裕太后当然听明白了胡惟德的话,不过她哭得更伤心了。隆裕太后与扮演者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啊!想到这里,隆裕太后不禁用手死死地攥住了退位诏书。眼见隆裕太后的眼泪不断地落在退位诏书上,胡惟德急了,要是把退位诏书弄坏了,自己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可如果直接强夺退位诏书,似乎又没那个胆量,不说清朝皇室在众多割据势力和各国列强中还有点影响力,单把眼前大殿上的清朝老臣和大内侍卫逼急了,也能把他活撕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称病不来的原因,此时胡惟德一边腹诽袁世凯,一边考虑该怎么办,突然他看到了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立马计上心来,只要让他俩出面不就可以了吗?徐世昌可奈何那俩老狐狸坚决不上钩,任由胡惟德在那抛媚眼,就是假装看不到,甚至直接扭头看向别的地方。这可把胡惟德气了个够呛,思来想去只能把“革命党”搬出来,吓吓隆裕太后和这些清朝老臣,他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电报对隆裕太后说:“太后,请先不要悲伤了,臣这里有一份来自革命党的紧急电报,请太后阅示。
”隆裕太后一听到“革命党”三个字,瞬间止住了哭声,连忙问革命党说了什么,她最担心的就是革命党变卦,杀了她们母子等一众清朝皇室。胡惟德见“革命党”好使,于是趁热打铁吓唬隆裕太后,说如果清廷在十二点前不颁布退位诏书,那之前答应清朝皇室的所有优待条件直接作废。退位诏书隆裕太后一听,连忙边对胡惟德说退位,边把退位诏书交给徐世昌用玉玺盖上了大印,然后把退位诏书交给了胡惟德,随后胡惟德大声朗读了一遍退位诏书后,就满意的将退位诏书收好。
然后,胡惟德带着一众大臣,朝隆裕太后和小溥仪三鞠躬后,走出了养心殿,胡惟德知道,从此刻开始,清朝彻底成为了历史,他作为袁世凯的亲信,也将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隆裕太后在大殿之上,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臣子离去,心中不免悲痛欲绝。可刚刚6岁的小溥仪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反倒开始在大殿之中嬉闹起来。隆裕太后剧照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大殿,和少不更事的小溥仪,隆裕太后只能无奈地上前,将小溥仪抱在怀中,缓缓地走出了养心殿。
或许是太过伤心,隆裕太后刚走了几步,就踉跄地摔倒了,太监见此连忙上前搀扶,并将其送回寝宫。这一天,隆裕太后几乎滴水未进,反倒是小溥仪该吃吃该喝喝,玩得不亦乐乎。一年后的1913年2月22日,郁郁寡欢的隆裕太后就病死了,而溥仪接下来的童年生活一直在紫禁城中度过,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紫禁城一角1912年2月12日,随着退位诏书的颁布,正式宣告着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结束了,对于清朝皇室来讲这是最悲伤的一天,可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讲,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一天。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晚清黄、毒、赌,前朝害人魔》伴随着中国几个租界的开埠,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各种历史记载很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光怪陆离的社会。我收藏了十几部此类图书,如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九尾龟》,还有《品花宝鉴》和《点石斋画报》等,对此描写比较全面的是叶凯蒂写的《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
1855年上海有个著名的作家叫姚燮。他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苦海航乐府》,是有关上海老城厢。青楼妓院卖淫业的一份最早的记录。这本儿书地大概有一百零八首诗全部写的是。虽有清朝管制,但租借开埠之前,上海妓女卖淫业已很发达,和许多游乐指南书一样。这本书一开头就是一番惊世之语。劝诫年轻人要提妨邪恶的贪欲和狡诈的妓女。
但接下去就开始铺陈妓院的种种程序。他用丰富的细节介绍了妓院的生活。规矩和生意经。他的108首诗文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信息。做为老上海的娱乐文化,我们可以借此了解这些风月场所里的世景风情。风尘江湖一盃酒,老年岁月半卷书。画家朱新建解读卖笑生涯(一)晩清上海妓院真实状况根据姚燮的说法,妓院堂各就像传统妓院一样,提供性服务,还有饮食,有赌博及吸食鸦片的娱乐。
最有名的妓院叫《宝和》和《双秀》其中大约有一多半儿人。提供主要的性服务。另一半儿不到十三岁,或超过三十岁的叫做陪堂。负责普通的接待。光着脚的男仆人称作外场也兼做保安。客人被叫做‘’闯门头儿‘’。客人到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姨娘前去欢迎他。亲切地问候寒喧他。如‘’您光临过我们这儿吗‘’。接着便礼貌地请教客人的籍贯和姓氏。
许多妓女们无论年轻年老都会一一的站出来,以姿色和谈吐吸引新客人的目光。客人们选好心仪的女子之后被带到房间里,这些女子的角色。大约介于高级歌妓和普通妓女之间。海上名妓,名叫郑金花的烟花女在优雅弹拨三弦,这种细腻的铜板画,是早期西方丢勒,伦勃朗都曾刻过,也有钢蚀刻方法。此时上海还有大量的曰夲歌妓,也有西洋美娼,妓女称客人是她的路头菩萨。
谦称自己是‘’乡下官人。‘’,那时的妓院先是叫饭局,桌酒莱摆上,客人点餐付款后。妓女谦恭地感谢她获得这种荣耀。然后开始具体的打点安排,蜡烛油条点起来了,新茶泡好递过去,鸦片烟枪也端上来了,还有几两黑瓜子供到嫖客财神的面前。就像我们今天奉上缘茶和小吃和饮料一样,妓女亲自献上一杯,特别讲究的刮边儿盖碗茶,名叫‘体己茶’。
椭圆桌摆好以后,客人和朋友与妓院美女们各自入座,酒菜上来边吃边聊,如果嫌不够就可以再加菜。接着可以用拇指采拳行令,猜拳做东的客人会在烛台下放下两枚银元,这是打点仆人的赏钱。随着一声‘’先生到‘’唱曲的名妓就开始亮相了,美妓南北曲调都能唱,用的是一种混合的,北方话和苏州话的方言,唱曲的时候她弹三弦或打鼓,或者用二胡当伴奏,最后米饭上桌表示宴席到此结束。
1885年以后日夲的艺伎和妓院在上海安营扎寨名妓则照例请客人,原谅她招呼照顾不周,如果客人吃饭后不过夜就离开妓院,这就是做了空局所有的花销只有两块钱。因此妓院尽力避免出现这种空局。当客人想走的时候,他又被拽回到妓女的床上,妓女则极尽甜言蜜语之能事。稍后他告诉你去另一桌陪客,这种被其它恩客叫局另几桌,她都要去应酬,这是当时上海青搂的规矩,到另一桌结束时她才能回来,回到自己床上待侯客人云雨一番。
第二天早晨妓院给客人一块月饼,当早餐,客人吃完了就该离开了。(二)晚清广东的赌博一览晚清的赌博之风炽烈无比,赌博种类繁多,大的赌博有:番摊,山票,铺票,白鸽票,花会,象白鸽票原由政府公司承办,后来都由商人公司筹办,小赌有彩票,牌九,牛栏,顶牛,十二位,天九,升官图,状元筹:十点半,十五糊,纸牌,骰子等等。
如白鸽票流行在道光年间,白鸽票供人猜买的字由,在‘幼学千字文’中选取,天地玄黄到鸟官人皇一共八十字,投买者任意圈十字为一票,票厂则由师爷揸字,预先选定应开的二十个字,在出赌题厂局门前悬挂,届时揭晓。当时白鸽票危害甚大,两广总督岑春煊痛阵其害,他说广东男女老少无贫富贵贱都玩此赌,为赌百姓旷时废业,苦力贱卒全部参与,父兄家长不能制理,法令不能干涉,穷乡僻壤遍地开花,赌博给南方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可见其害不亚于雅片毒品。
(三)晚清的鸦片大烟贻害各地晚清王公贵族名人富豪,人人抱着一杆烟枪,已至皇帝太后都吸大烟,两次鸦片战争并没管住雅片风行,各地大烟馆雨后春笋般开张,我看过一个晚清登在天津报纸上的大烟馆开业的广告,晚清许多女子也加入吸食大烟的行列男子在大烟馆喷云吐雾天天吸食鸦片,国人瘦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此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后,各地严加取缔,记得我的老家宁河县禁止大烟馆,宁河大十街唯一的一家烟馆关门,因日夲占领保定,祖父廉樟不能在保定农学院教书,没有了可靠的收入,家境艰难,从1920年当秀才的祖父,跟吴佩孚掦朝黻南征北战中,因常犯冒胃痛,用大烟膏能止痛,他学会了抽大烟,关于此事我有民国中将,祖父妹夫掦朝黻当时写的日记,里边记录了学抽大烟的逸事,(哪天照片找齐在补上)祖父艰难的戒烟经过,父亲伯父和老姑讲过多次,最后祖父把洗大烟槍的水喝进去,雅片毒瘾再上来时,闻闻那残存的烟渣灰,先是一天一点点的闻,痛苦难敖,好在没有被捆绳子,最后慢慢地戒掉,这个经过是旧中国千万人的戒毒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