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游戏 古代选秀小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清朝是怎样选秀的?
满清入关以前是没有选秀一说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政治联姻的产物。顺治十年(1654)十月,顺治帝以谕旨的形式宣告天下举行选秀活动。他将满洲官员和外落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了选后的范围,虽然范围不如后世之大,但初步确定了选秀制度。一、选秀的资格选秀制度在顺治年间初定,历经康熙、乾隆、嘉庆等朝的多次修订,逐渐成为定式。
清代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满族人是旗人,而旗人不一定是满族人,其中还包括蒙古人、汉人。旗人分为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内务府包衣三旗是清皇室的奴求,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却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以充实后宫,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皇子皇孙以及近支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虽然其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皇帝看上,最终升为妃嫔,但绝大多数只是承担后宫杂役。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是“使女”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秀女实际上指的是八旗秀女。
满清规定,凡是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13岁至17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康熙年间增加了一条新规定,后族近支或母族系宗室觉罗之女,可免选秀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过了婚龄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女子及其家人都会受到惩治。
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姻者,其母家按照隐瞒秀女的处罚条例议处。在报名阅选秀女时,如果符合选秀条件的旗人女子确实有残疾的,必须经过族长、领催、晓骑校、佐领等层层报到各旗都统,申明原因,都统禀明户部,户部奏准皇帝,才准免选。二、秀女是如何选出来的虽然旗人女子都能参加选秀,但是当选的毕竟只是少数,秀女们入宫要经过一次次严格的考察。
每次临近挑选秀女时,户部发公文给各旗都统,都统再层层通知下级审查秀女资格,随后将参选女子的年龄出身等情况统计在册,统一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待皇帝批准选阅秀女的日期后,再发文给各旗都统,命令各旗制作秀女花名册。参选的女子一般13-17岁,不过也有例外,据清宫档案记录,最小的有11岁,大的可达20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之家尚有车辆送行,兵丁之家却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年间规定,凡是参选秀女,无论家境如何,每人赏银一两,以充雇车之需。(当时一两银子价值今天一千多元人民币左右)在应选的前一天,秀女们坐在骡车上等候人宫,骡车上挂着两个灯,上面书明此女的家世身份。
各旗根据满、蒙、汉的顺序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姊妹以及亲兄弟之女,其次是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新选送的秀女,按照由幼及长的年龄顺序排列。秀女骡车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至神武门外,宫门开启后下车,由太监引入宫中,在顺贞门前集齐,再按事先排好的顺序,进顺贞门备选。选看的地点各朝不尽相同,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
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通常是五六人一排。每人身上都带着一张木牌,上面写着秀女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等内容,称为绿头牌。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招牌子。被留牌子的秀女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搭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或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为妻妾,或留于皇宫之中,成为后妃的候选人。
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程序会更为复杂,屡屡“复看”后选中留牌子的,称为“记名”。选中记名的秀女留宫察看是否有恶习或性情如何,最后选定人数,其余的都招牌子。秀女初得的封号一般是答应、常在、贵人,也有少数被封为嫉妃,以后可逐级晋封。三、选秀女是选美吗一听到选秀女,许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群花枝招展的美丽少女供皇帝挑选的场景。
实际上,美貌从来不是挑选秀女的首要标准。从现存的清末应选秀女照片可看出,秀女高矮胖瘦各异,美丑不一,穿得十分素朴。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穿旗装,严禁“时俗服装”。所谓“时俗服装”指的就是汉族女子的装扮。清宫选秀女的标准是品德和门第,首先要是血统纯洁的在旗女子,其次本人要长得端庄,品德淑贤,过于漂亮的“狐媚相”是不可能入选的,怕给皇帝增添了“好色”的名由。
其实,所谓的品行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在选秀女的过程中,门第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又高又瘦,相貌丑陋,只不过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便当上了皇后。从顺治帝至光绪帝9朝,共选秀女80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214人。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些被指给了皇子皇孙当福晋,走上这条路的秀女们的命运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因为毕竟是皇帝指下来的,在府第里总有些地位。
如果入宫当嫉妃,命运则是不能预测。自康熙帝以后,后宫设立八个等级: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嫉六名,等级比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名额不加限制。如此之多的嫉妃争夺一个男人,可想而知,只有少数人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有些人宫秀女可能蒙受过几次恩泽便被遗忘了,有些甚至可能一生中都没有见过皇帝。当康熙、乾隆等长寿皇帝驾崩时,许多妃嫔正青春年少。
更不必说那些短命的皇帝了,例如顺治帝活了24岁,同治帝只活了19岁,他们死时,后妃顶多是20多岁,有的只有十几岁。皇帝一死,没有生育过子嗣的后妃们便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媚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此后,她们只能在高高的宫墙里,伴着佛堂里的袅袅青烟,度过孤独的下半生了。
古代有什么喝酒小游戏?
"酒逢知己千杯少”中国人喝酒注重气氛,酒礼与酒令更是古来有之。古代的投壶、射覆,复杂而又高雅,现代"哥俩好、五魁手"的划拳酒令更是简单而又有趣,这些都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你的酒桌徒增几份雅趣。文雅一点就是行酒令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一般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饮酒行令,不仅要以酒助兴,往往还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要求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行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流行于士大夫中。古人与我们现在在酒桌上玩摇骰子一样,古人也偶尔会想一些“益智小游戏”来玩,藏钩、射覆、牙牌、猜枚都属于此类。
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参与的一方将“钩”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另一方猜度,猜错罚酒。就像现在的“猜有无”一样。射覆则是要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悄悄把东西藏在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唐代诗人李商隐大概是精于此道,才会写下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诗句。
能喝酒玩乐玩一宿然后直接上班,这体力也真不是吹的。牙牌就是麻将,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将的点数。猜枚则是从藏钩、射覆发展而来的,不仅要猜有无,还要猜单双,猜数量,猜颜色,抓的东西也更加常见,随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随时可以玩起来!划拳可能拿着工具玩儿有点不够爽利,喝酒还是划拳最过瘾。猜拳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手势令”,自古玩法一脉相承,都是用若干个手指、手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时各报一个数字,若恰好有人报的数字为二人比出的数字之和,则为赢家,输的就要喝酒喽。
明代盛行的姆战则是划拳的简化版,规则类似斗兽棋,双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胜食指,食指胜中指,以此类推,最后小指胜拇指。《浮生六记》中记沈复曾“拇战辄北,大醉而卧”,看来沈复当时的运气和手法都不是很好。投壶射覆,划拳捻牌射箭比武,歌舞助兴,这些都是最初级的玩法。《周礼》有 “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的记载,想来颇有气魄——搭弓射箭,谁输谁喝,倒也不失为鼓励骑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个酒还要专门找块场地准备一堆弓箭,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还有不会射箭的人呢,于是人们简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壶——以铜壶代替靶子,投箭取乐。玩法虽然不同,难度却不见得降低,毕竟还有人在壶外面放上屏风玩“盲投”,或者背对壶玩“背投”呢。汤匙令、拧酒令除了这种颇有技术又富有竞技意味的游戏,古人喝酒时候有一些玩法也是相当的简单粗暴。
我国选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古时选美比赛什么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各种选秀活动层出不穷,而在古代,人们也有选秀活动,我国最早的选秀活动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的花榜。古代的花榜花榜,算是我国最早的选秀活动了,一般是由那些经常流连于风月场的士大夫们组织的一些选美活动,而参选的对象多为青楼女子,文人才子们对他们进行点评、评级。以名花名草来比拟自己赏识的青楼女子,或效仿恩科取士的形式将青楼女子们分别评定名次并逐一提诗写词,概括青楼女子的特征,相貌,最后公诸于众。
与现代的选美比赛相同的是,宋代的这种花榜在评选之前也会首先选好场地,叫作“花场”,立好章程和规则,然后召集全城的青楼名女们赴会。甚至一些名气大、名女多的青楼会先进行一次内部评选,选出最优秀的代表参赛。由于古代人对待女子的才艺非常重视,又因为评委大多都是那些“风流雅士”组成,所以在比赛时,青楼女子们除了展示自己的美貌外,还要展示琴棋书画等才艺,而评委们都是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点评,看上去更像是戏园子里听戏的“大老爷”,完全没有现在选美比赛那样正规,甚至四周还会围满群众,叫好喝彩声此起彼伏。
当比赛结束,经过评委们的简单裁定后,就会当场唱名,将获胜的青楼女子公之于众,青楼女子们一经品题,往往身价倍增,而那些没有列于榜单的,则引为大憾。选美比赛虽然起源于宋代,并真正走红却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明朝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很多古籍如《燕都妓品》、《金陵妓品》等书,都是对这类选美比赛的盛况的记载。到了清朝,花榜比赛虽然不再像从前那么风靡大街小巷,但还是会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甚至直到近代时期的大上海,还依然存在。
大上海的花榜和花选20世纪初期,上海依然时常会有花榜比赛举办,不过参赛选手已经不是古时候的青楼女子,而是改装后的歌女、舞女了,虽然大体上还是一样,但场面上却比古时候的花榜要显得高雅得多。同时,近代花榜的举办地一般是歌舞厅或是一些娱乐场所内,观众们也是接到主办方请帖才可参加,不再是大街上的围观群众人尽可见。
而组织者和评委更是进步了一大块,已经不像明清时期那么随意了,而是由一些报社、杂志社来作为主办方,邀请文化界名流和娱乐业大佬来充当裁判,裁判的规则和制度也与现在的选美比较接近,不再是那么随意的谈笑风生,而是正儿八经的坐成一排,以评分的方式来决定名次。尽管选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形式上却比明清时期看起来更正规。
近代上海的花榜比赛项目与明朝时期虽然叫法不同,实际都是大同小异,分为艳榜和艺榜两类,一年评选两次,每次荣得桂冠者也是身价瞬间高升,得到更多实力人物的追捧。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头脑和思想也逐渐不再那么简单,参加选美的舞女、歌女们往往会为了取得名次,扬名立万而私下找到评委,进行一些潜规则的私下动作。
为了促进行业发展,一些大人物们挖空心思来扩大影响,甚至按照科举选拔制度,前三名分别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1912年成立民国以后,花榜的头衔也与时俱进,仿照了中华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设置,按名次分别被称为花国大总统、花国副总统、国务总理等,按名次还被授予参政院正副院长、参政;才部、貌部、品部、艺部总次长、都督、政长、都统和知事等奖项,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正是因为花榜这种私下操作,内定结果的做法,使得花榜逐渐被观众抛弃,而在花榜远离观众后,又诞生了新的选美方法,比如“花选”就是由《游戏报》首创的一种当时比较新鲜的选美比赛。更为滑稽的是,负责组织这类评选的报社为了夺人眼球,将比赛规则定为“花国”选举,顾名思义,就是将青楼女子们夺取的名头直接以当时政府的职位来代替,有资格参加投票的人,纷纷投票选举自己喜欢的青楼女子担任“花国正、副总统”、“花国总理”、“花国民政部长”等职位,其选举方法完全效仿当时的民国选举制度,所选的各类官职无论大小,每届任期均为一年,至年底改选。
花选和花榜不同的是,参加评选的歌女舞女们不用特地前来参加比赛,评委也不再是那些特别邀请的某些人,为显示公平公正,由大众投票推选。选票上写着参赛女子的详细住址和该女子的优势,俨然如同民主选举一般。这种玩法成功赢得了众多欢场男子的喜欢,大家纷纷参与投票,而想参与投票,需要先花钱买票,一张选票一块大洋。很多人甚至是为了玩个新鲜,特地花钱成为某家舞场的熟客,取得参与投票的机会。
1917年12月23日,第一届“新世界群芳选举”揭晓,选出了花国大总统冠芳,副总统菊第、贝锦,国务总理王莲英。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的故事就是取自第一届花国选美。舒淇的角色原型就是王莲英,她就是第一届“花国总理”第二年,选出了花国大总统徐第,副总统王宝玉、宝琴,国务总理笑意。但凡取得好名次的女子,除了才貌出众外,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人物在支持着,如第二届选美比赛时,有两个有钱人,为徐第购买了37万张选票,按当时一块大洋一张的票价,这两人在徐第身上就花了37万块大洋。
这个选美活动,说到底就是有钱人的游戏。主办方,和组织花选的杂志社、报社也是成功的赚足了人气和广告费。之后,这种选举又连续进行了多届,影响颇大。不过,细看这些选举,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民国初年,虽然都是为了取悦观赏比赛的人而举办,但这也是现代选美的雏形,其中的才、貌两项评选直到现在也是依然保持,只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善了许多,而民国时期的花选虽然看上去特别滑稽可笑,但仔细看来,不就是现在网上那些评选“影帝”“影后”一类尊称的模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