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穿越千年的游戏 关于八旗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古代八旗子弟到底有多会玩?
八旗子弟多会玩儿?他们在历史上历代的纨绔子弟里如果说排第二,那应该没人敢排第一。首先是核桃,作为一个文玩爱好者,明离子也不少玩,但和八旗子弟比起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现在流行的什么磨盘、四座楼,大部分都是人家旗人给分的类,连乾隆皇帝都好这口,写了个诗至今还在文玩界广为流传:掌上旋明月,时光欲倒流。
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接下来就是玩鸟儿了,可能大多数人对八旗子弟的印象就是托着个鸟笼子到处溜达,对着大姑娘小媳妇吹口哨的样子。旗人玩鸟,不求羽毛鲜艳,更多的是注重鸟的叫声,一般情况下,要想玩好了会叫的鸟,就不能和那些只看外表的鸟混在一起,怕被其他鸟学坏了叫声不清脆。然后可就是玩虫子了,分两种,一种和玩鸟一个意思,就是听响,比如蝈蝈,现在古玩界好些个蝈蝈笼子,制作的那叫一个精美,基本上都是从旗人子弟手里搞过来的。
当然了,玩虫子最厉害的还是斗蛐蛐,到了秋天,八旗子弟们便各处下战表约架,不是真打架,而是用各自的蛐蛐打。逗蛐蛐的“探子”咱们一般人用的最多就是那种草梗,人家讲究的旗人用的是老鼠的胡子,乖乖,这玩蛐蛐还得抓多少耗子?八旗子弟是游牧民族出身,别看到尚武精神忘的一干二净,但这个架鹰的习俗却被他们继承了,其实打猎是次要的,玩儿是主要的。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
清代满族的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根据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八旗军是一支风水军队,其入关前后30年为八旗大兵团作战时期,其列阵方位和攻击委派的基本原则是,两黄旗在北,喻中土克北水,两白旗在东,喻西金克东木,两红旗在西,喻南火克西金,两蓝旗在南(水本为黑,但黑旗夜晚不明辩,所以用蓝),喻北水克南火,而每色又分正镶,喻阴阳二道,入关后组建的绿营,喻青出于蓝,东木克中土,至此清军的建制模式阴阳五行具皆齐备。
为什么游戏中的弓箭手都是脆皮?真实情况什么样?
游戏里为了平衡,如果弓箭手什么都厉害,别的职业就没得混了。实际上,弓箭手属于古代军队里的专业户,吃的是技术饭,算是精英!首先训练一个弓箭手远比训练其他士兵更难,也需要很长时间。没有三五年以上的专业训练,不可能有合格的弓箭手。如果想要出众的,至少也要十年以上……这也是弓箭手不能大量培养训练的重要原因。其次,单纯弓箭手的作用有限。
实际上弓箭受到很多影响的,比如下雨天,不要以为弓箭没有影响,弓箭一旦受潮,影响非常大。而且弓箭的制作、保养,都不是完全文盲的普通士兵能够完成的。同时,弓箭手拉弓是有限制的,同一时段连续射击三次,一场战斗里射击七次,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否则手臂就要废……所以弓箭手并不是游戏里面那样的全天候全时段无限火力输出……再次,弓箭手威力巨大,任何时候都是对方军队的噩梦。
在火枪进入排队枪毙年代,米尼弹出现以前,弓箭手都是比火枪威胁更大的存在(但是训练一个火枪兵只用三个月,而训练一个弓箭手至少要三年甚至更长)。普通盔甲在弓箭手面前跟纸糊的差不多……而士兵的生命远不像游戏里面这么玄幻,他们是人,也会怕死怕疼的……实际上弓箭手不仅仅是火力输出机器,更重要的是压制机器!只要有弓箭手存在,对方军队冲锋前就要掂量掂量……最后,弓箭手绝不仅仅依靠弓箭输出。
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能否横扫巅峰时期的八旗骑兵?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得就是从苦寒的东北地区走出来的女真人,战力强悍,无人可敌,他们兵锋所至,可以轻易地横扫辽国,又攻灭了北宋,其锋芒一时无两。而当他们掠夺了北宋的巨额财富,又从南宋每年收取巨额岁贡后,金人在奢侈的生活中迅速消磨掉了强悍的战斗力。此时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团结起来,军事力量呈上升趋势。
而在蒙古人崛起的时侯,其周边的大国都在衰落和下行阶段,蒙古人先后攻灭了花剌子模,金国,西夏,以及欧洲各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崛起的蒙古人轻易地扫灭了已经开始衰落下去的金国。而且是以少胜多。而当努尔哈赤统一东北部落满人(女真人),以锐不可挡之势从白山黑水南下时,又重现了当年“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局面。
而女真再次崛起时,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日暮西山。而蒙古也在分裂和内斗中,再也不复当年之勇。如果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与鼎盛时期的满族铁骑对决,谁更胜一筹呢?虽然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虚幻之极,但也可以以游戏的心态具体分折一下。我故妄言之,各位也就故妄听之。不可当真哟。蒙古人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一人骑两到三匹蒙古马,有极强的远程攻击能力,而蒙古人的马上射箭能力,不论从攻击距离和准确性上均冠绝一时,杀伤力惊人。
而在草原上与狡猾的狼群斗智斗勇中,蒙古人学到了很多有效的战术套路,加上锋利的蒙古弯刀,和从宋朝学到的火器知识和攻城利器抛石机(回回炮),不论是野战,还是围攻坚固城池,蒙古铁骑都无人能敌,无人能挡。而满族八骑的骑兵是在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陸三百多年后出现的,其盔甲防护装备,不论是人穿的全身防护的重甲,还是马匹防护甲,均是当年蒙古骑兵望尘莫及的,从射箭技术上看,满人也是将其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从小就着重加以训练培养,射术精湛之人辈出。
而且其使用的弓箭经三百多年的改良完善,攻击力和攻击距离也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蒙古铁骑使用的弓箭,至于八旗兵使用的长刀,其材质和长度,也能力压三百年前的蒙古弯刀。满族人也学到了汉族的各种火器,这些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也是当年蒙古人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从明朝降军中学到了红衣大炮使用方法,更加对蒙古铁骑呈碾压之势。
回回炮什么的玩意儿简直弱爆了。那么两军对决,谁更占上风呢?蒙古人长于远程奔袭,轻骑兵移位迅速飘忽,灵活性占上风,其余各项不是与八旗军基本相当,就是略落下风。这方面两军各有所长,八旗军略占上风,但不一定就稳占上风,还要看战术的运用,能否克制对方长处,发挥自己的优越之处。至于士兵的战斗意志,两军将士均是悍不畏死,绝不会因为己方一时落于下风而掉头逃窜的,而满族八旗中更有不少悍将,他们都是身强力壮,刀术精湛,好勇斗狠,能够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数十人的强悍勇士,往往少数人就能凭借勇力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在近身肉搏中砍人无数,血染重甲,可以说是八旗军中之无敌坦克和战斗机。
至于两军统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都是不世出的卓越统帅,两人的战略战术素养应该不相上下。两军对决时,可以看谁的眼光更毒,嗅觉更灵,思维更清晰,能够首先寻觅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利用,在示假存真,示弱隐强上更能引诱对方上钩,而后给予致命一击。如果双方在战略战术方面旗鼓相当,那么最后就是两军对阵相博阶段。蒙古骑兵走位飘忽,射术精湛,而八旗兵虽然速度略落下风,但在射术方面一点都不会落于下风,而且在攻击距离上和杀伤力上看,满族八旗军凭借三百多年在制弓和制箭方面的后发优势,还略超蒙古铁骑,加上从明朝神机营学到的火铳使用技术,能够在相互射击中觅得上风,尤其是红衣大炮(红夷大炮)一出,蒙古铁骑必然死伤惨重,元气和战斗意志大幅受损。
最后是两军近身肉博,身着重甲,手握长刀的八旗勇士,其强悍战力完全可以力压身穿蒙古袍,手握弯刀的蒙古勇士,何况从寒冷苦寂的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满族八旗军,正应了那句"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具备横扫天下的军事实力。而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均是自己军中的顶级勇士,巴图鲁中的巴图鲁。成吉思汗的兵器要强于努尔哈赤手中的兵器,由于两人均是顶尖高手,应该均不能轻易拿下对手,个人觉得成吉思汗应该略占上风。
但是如果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败于满族八旗军(大摡率的事,毕竟三百多年的技术差距在那放着呢),而成吉思汗在那之前不能拿下努尔哈赤,那么以其个人勇力也是不可能力挽狂涛的。结局不是战败就是战死。结论就是,尽管绝不可能发生。但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是不敌满族八旗兵的。分析完毕,大家不必当真,一笑而已。至于破微析细,相互之间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清朝的八旗营和现代人持短械斗殴是啥水平?能达到次高手水平吗?
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为集中力量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事实上最早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满人重渔猎,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山林,因此养成了勇猛好战的风俗,在这个基础上八旗士兵才能趁虚而入,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的抵抗力量!由上可知,清初的八旗子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擅长骑射和摔跤等冷兵器作战,所以如果是清前期的八旗子弟与现代人进行械斗,估计现代人要被吊打,而且是打的很惨那种的!。
近期关闭网络游戏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你觉得该关闭吗?为什么?
网络游戏关闭,我是举双手赞成。为什么这样讲,原因很简单,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对青少年危害太大了。 很多孩子因为玩游戏上瘾,荒废了学业,为此,家长用尽各种办法,最终还是很无奈的。当然,对比较有自律性的孩子,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孩子本身也知道,就是控制不了。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就是在玩游戏的挣扎中走过来的,他基础学习很优秀,可就在初二迷上了网吧,一发不可收拾。
老师、父母都绞尽脑汁拉他上岸,他自己也努力的想戒掉,因为他知道玩游戏的危害,不但惹父母生气,关键是影响学习,将来考学无望。这些道理他能不懂吗?懂!可从思想上他很难管了自己,其也很痛苦,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追求美好未来的欲望。最后这个孩子连滚带爬的好在将将巴巴的走了个三本,每年学费一万多,给家庭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
这还不算完,读大学期间依然在玩,家长气恼也就顺其自然了。现在的网络游戏不但影响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也在联网夜战,打打杀杀。就这样把大好的时光都荒掉了,精神颓废。你想晚间熬夜,白天工作质量能不受影响吗?我们就是看个抖音还放不下那,何况是诱惑的游戏。这种精神鸦片真的需要制止了,可以从知识层面上开发一下有趣的学习软件,让孩子们喜欢并“上瘾”,这样家长管理也不用累心了,孩子也会健康的成长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益处,殷切期待!!!。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
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
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所以说,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也就是说,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
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也就是说,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
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
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
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所以总而言之,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