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孩偷玩游戏怎么办 孩子偷偷玩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你的孩子偷玩游戏吗?为什么?
首先孩子偷玩游戏肯定是因为知道游戏很好玩,那就说明他之前肯定玩过这个游戏,那我们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就应该关注到这一点,给予他适当的引导,让他知道多玩游戏不仅对视力不好,也会影响学习。如果孩子已经到了痴迷游戏的地步,那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给予孩子的陪伴太少了,孩子有很多方面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游戏当中沉迷,这就是家长的责任了。
首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然后再教育和引导孩子。家长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爬爬山,跑跑步,进行一些户外运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改掉他偷玩游戏的坏习惯。当然知道孩子偷玩游戏后,先不要着急去责怪或者打骂,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后才能加以适当的干预。建议家长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议打游戏的时间,也可以制定一些灵活的奖惩办法,提高他的契约意识,让他做到心服口服,从而加强亲子关系。
如果发现孩子偷偷玩游戏,怎么办?
首先,如果发现孩子是在“偷偷”玩游戏,那说明平时控制孩子有比较多。孩子自律性差,所以是非常有必要控制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但是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从我们大人自身做起,减少玩手机,电脑,ipad的时间,在家里不需要办公的话尽量不要玩,可以跟孩子一起商定,比如在家里可以陪孩子学习,了解他们现在学些什么,读些什么书,以便跟孩子有共同语言可以交流沟通。
另外,转换下观念,不要觉得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玩游戏就一定是坏事。适当去玩,其实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他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比如得到鼓励,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常受欺负,他在游戏中可能是个带头大哥,总之孩子一定能够在游戏中找到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家长就应该去反思下,在生活中是否能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关心,以及鼓励,让孩子多些尝试。
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家长该怎么办?
题主您好,面对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的情况,我很理解家长“想管不得法,不管怕出事”的无奈。作为老师,我也给您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家长要以静思动查找根源。当家长看到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时,先不要急干预,更不能发火,要通过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孩子“上课偷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寻找依据;其次,家长要步步为营引观念。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上课要专心,下课玩痛快”的理念,通过协助孩子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表,帮助孩子建立“该怎样学”的学习观念和“该怎样玩”的娱乐观念;最后,家长要实施“狸猫换太子”计划。通过引导孩子把时间花在对身心健康更为有利的兴趣爱好上,逐步实现对网络游戏的替换。希望这3条建议可以为您分忧,具体在下文分述。
建议一:家长要以静思动查找根源。通过对孩子上课过程的行为分析,梳理出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作为制定解决策略的依据。(一)分析孩子的上课行为,准确梳理心理动机。行为1:孩子能够按时上网课。这说明孩子的学习习惯比较正常,能做到按时上课,对完成相应课业要求并不抵触,不用单独花时间解决习惯问题。行为2:孩子上网课时“偷着玩”游戏。
一个“偷”字足以说明孩子对“上网课时不该玩游戏”是认同的,但内心纠结于:一方面控制不住游戏的诱惑,非常想玩;另一方面又不想逃课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因而采取了一边上网课一边“偷偷玩”的形式。在内心世界,孩子知道这是错误的,只不过想耍点“小聪明”,盼望“既能混过网课,又能过上游戏瘾,还能不被老师和家长发现”。
由此看来,孩子自身具备是非观念,只是心存侥幸,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做工作,把这个问题给纠正过来。行为3:孩子在课堂上“偷玩游戏”只是冰山一角,在课下玩游戏会更加严重。这虽然是一种推测,但是如果没有课下的长时间体验,孩子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上课时一心二用玩游戏。由此可见,孩子已被游戏“俘虏”,上网课势必受到干扰。
如果不消除游戏的影响,网课肯定失效,直接影响学习;另一方面,如果直接断网、断游戏,这样做更加冒险,这对孩子的打击会超过家长的想象。因此,最好把上网课及玩游戏二者先隔开,再逐步压缩游戏时间,最后实时替换,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二)根据上述心理动机分析,确定家长解决“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问题的有效策略。策略1:是“堵”还是“疏”。
所谓“堵”就是做减法,直接禁止孩子“玩游戏”;所谓“疏”就是做加法,在孩子的作息时间中专门拿出“游戏时间”。从现实情况,做减法,孩子可能一时无法接受,或者当面接受背后还是会偷偷玩。因此,如果就把“玩游戏”正常化,把它看做跟唱歌、跳舞一样,属于正常娱乐活动,反而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认同,如果再可以固定时间来玩,反而少了“神秘感和稀缺感”,也使得孩子上网课时做到专心听讲成为可能。
策略2:是“硬”还是“软”。所谓“硬”就是态度直接,没有商量余地,家长一个人说了算,不去听孩子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效率高,省时间,但是副作用很大,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因此建议步步为营,用“温水煮青蛙”式的“软方法”效果会更好。策略3:是“单打”还是“群殴”。所谓“单打”就是家长一个人包办。这样做效率比较高,但弊端是,缺少其他家长的配合。
在其他同学的怂恿下,孩子还会发生上课玩游戏的情况。因此只有家长一起行动,才能关紧后门取得实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老师的介入就成为必须。因此,一定是“组团”来办,效果才会最大化。小结:经过上述分析,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先把游戏正常化,在孩子的作息表上建立“游戏专有时间”,与上课时间区隔,这样既能保证网课学习,又能适当满足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孩子就不用“偷着玩游戏”了,游戏也就没了“神秘感和稀缺感”。
在操作上,要通过与孩子协商的方式进行,协助孩子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这样,经过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孩子就能实现“课要专心上,游戏也要玩”的目标。建议二:家长要步步为营引导观念,按照孩子的心理动机需求,建立"专门的游戏时间”,并对每日行为规范进行优化,实现“限定时间、限定场合、限定游戏内容”目标要求,进而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该怎样学”的学习观念和“该怎样玩”的娱乐观念。
第1步:借助网课老师的力量进行“敲山震虎”。具体地讲,就是将孩子上课玩游戏的现象通报给上课老师,请老师协助在某次上网课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提问,提问的时机由家长提供,最好选在孩子正在偷玩游戏的时段。这个时候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孩子由于不专心自然答不出,老师顺势进行遵守课堂秩序,认真听课的训导。到此,这一步结束。
第2步:借势造势,引导变化。这一步由家长出面,可以利用课间,也可以利用饭后时间,“偶然”向孩子提起课堂提问时孩子答不出的窘境(可以借口家校沟通得到消息)。孩子的表现通常会支支吾吾、不太自然。这个时候,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老师发现有同学上课玩游戏现象,并提出批评,但是妈妈告诉你,玩游戏可以帮助大脑益智,也有放松的效果,只要另外专门找时间,别耽误上课,就没问题”,然后,再建议如果要玩的话,最好放在“中午或者晚间学习后玩一会”的建议。
孩子听到可以正常“玩游戏”了,一般都会接受“游戏另找时间,上课必须专心”的要求。第3步:适时约定,当场承诺。家长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只要孩子答应“另外找时间玩游戏”的,家长可以稍作妥协,并立即答应,随即协助孩子建立新的作息时间表,并让孩子承诺“说话算话”。同时,要及时找学校老师及家长配合,在课堂上多对孩子进行正向鼓励,多表扬多肯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另外,学生家长也要抱团实施“另找时间玩游戏”的约定,变相压缩游戏时间,学生相互影响也小。
第4步:学习、娱乐作息表固定化、常态化。首先,家长对游戏时间的起始要高度敏感,通过及时提醒进行管控。时间一到,该开始开始,该结束结束,逐步建立孩子的自觉性。只要孩子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主动答题;在下课后,玩玩游戏,适当满足,这样,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的行为就可以得到顺利纠正。建议三:李代桃僵换兴趣,逐步引导孩子把时间花在更需要的兴趣爱好上,直到把游戏完全替代。
经过家长的不断强化,孩子上网课学习及平常游戏等活动逐步固定,这个时候,家长要利用学习间隙,以孩子对餐饮、运动等项目为切入点,及时外出体验,尽可能从走出去的室外项目中找到新的兴趣爱好,经过不断地行为强化,最终实现对游戏的完全替代。举例:某个孩子从喜欢玩电子游戏到成为“小画家”的过程。首先,家长要选择一个时间稍微富裕的下午,在晚间带着孩子去吃孩子最喜欢的“串店”。
就餐回来时,在路上“偶遇”一批小朋友正在练水墨画,孩子好奇也加入期间,家长因势利导,就近找了一家书画培训班。每天课后就到培训班练习,练完就到姥爷家“挥毫泼墨”作画展示,受到姥爷表扬,孩子越来越自信,多幅画作参赛获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画家”,原来爱玩的游戏也被孩子满满放下了。总之,当家长发现孩子上网课偷玩游戏时,先不要着急上火,要通过认真分析孩子的思想动机,确定有效的策略并积极实施,把玩游戏“正常化”,把玩游戏和上网课区隔开来,就能实现“上课就专心,下课玩踏实”的目标,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最后,我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送给您,我们共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给您一点启示。
面对高中生孩子熬夜偷偷玩游戏,应该使用严厉教育吗?
我们最好先来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打游戏,然后再谈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是偶尔为之,家长大可不必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就算了。孩子如果经常这样做,那就需要家长仔细观察。高中阶段的学业负担比较重,自由时间也较少。且孩子的年龄已十六七岁,对学习有了自己的习惯,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一个基本接近成年的孩子在这种高压力的状态下,还偷偷的熬夜打游戏,家长应该先搞清楚孩子打游戏的深层动机或原因。
1、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到有无力感。2、孩子是否游戏成瘾管控不住自己。3、孩子是否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孩子偷偷打游戏,都不要只责怪孩子,家长也要从自身反思。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生活经验有限,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处理能力也有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犯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父母也要承接一定的责任。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深入地谈心,主要是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毫无顾忌地说出他的想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哪怕他思想错误、偏激,家长也不要随意指责他,因为犯错也是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其次,要发自内心理解孩子。孩子可能挣扎在想努力学习但又无法管控自己的矛盾之中,或者学习遇到困难,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用打游戏来逃避现实。
家长不仅要在思想上给孩子打气、鼓励他,还要给予他具体的帮助。再就是反思一下,我们做家长平时的做法。是不是让孩子有难处不敢、不愿跟我们诉说?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有了些许问题而自己有扬忽视。我们很容易会责备孩子所犯的错误,而不是首先想到去帮助孩子和理解孩子。这件事情不能单纯用严厉或不严厉来执行,要看家长与孩子平时的互动关系,还要看孩子的态度。
如果你平时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时,除了理解和爱,可以适当使用严厉的语言;如果你平时对孩子比较宽容,就没有必要对孩子严厉。如果孩子已经在痛哭流涕的反省自己的错误,家长没必要严厉教育;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家长完全可以采用严厉的手段,但不可发泄自己的情绪,态度要冷静而坚决。希望孩子在高度紧张的学习情况下,学会承受压力,勇于承受压力!在勇敢地战胜自己中走向成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