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秦军vs八旗军 八旗军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

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

满清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当然很多人会说是整,而非正,这里我只能说音是整,字是正)。那么很多人都好奇八旗当中哪旗的实力是最强的呢?这个其实得按照各个时期来解释,每个时期八旗的实力都是不一样的。努尔哈赤时期在统一女真部落后后,努尔哈赤为了平衡原本所建立的满洲六旗的势力,将原本的六旗重新划分了并建立起了全新的满洲八旗,即将黄白红蓝按照正和镶的区别来划分,每旗都以300兵士为一牛录,5个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并分别有佐领、参领和都统管理。

而后努尔哈赤亲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中正黄旗辖45个牛录,镶黄旗辖20个牛录。皇太极领正白旗,辖25个牛录。杜度领镶白旗,辖15个牛录。代善领正红旗,辖25个牛录。岳托领镶红旗,辖26个牛录。莽古尔泰领正蓝旗,辖21个牛录。阿敏领镶蓝旗,辖33个牛录。可以说在此时实力最强大的非正黄旗莫属。但是在努尔哈赤晚年先是将两黄旗的45个牛录分别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每人15个牛录。

其余的20个牛录还是由自己亲领。所以此时实力最强的则是阿敏所辖的镶蓝旗,但是也仅仅只是在兵力上占优势,其地位还是努尔哈赤的两黄旗地位高。皇太极时期皇太极登基初期,其八旗的实力较之努尔哈赤时期本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在旗色上却有了较大的改变,皇太极登基后为了让自己的汗位更加的名正言顺,其先后将多泽和阿济格领的正黄旗、镶黄旗改色为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后皇太极原领的正白旗就变成了正黄旗,而原镶白旗就变成了镶黄旗,且旗主也有杜度变成了皇太极的儿子豪格。

但需注意这个时候的八旗除了旗色和旗主有改变,其辖下的牛录并没有变。而众所周知努尔哈赤在死了之后,并将原有自己的统率的亲军全给了自己的儿子原正黄旗旗主多铎,也就是说此时多铎的正黄旗拥有35个牛录,虽后期皇太极将其改色为正白旗,但实力并没有被削弱。而在当时改色后的正黄旗拥有25个牛录,改色后的镶白旗因多尔衮的依附拥有30个牛录,改色后的镶黄旗拥有15个牛录,其余的四旗无改色实力也依旧。

可以说此时八旗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多铎的正白旗。但是到了皇太极后期,皇太极借助自己皇帝的身份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21个牛录吞并,之后分出了8个牛录给了豪格所领的镶黄旗,剩余的13个牛录则与自己所拥有的25个牛录组成了全新的正黄和镶黄旗,并自己统领两旗。而豪格的镶黄旗则重新变色为正蓝旗。但此时的如果按照单旗来比较的话,实力最强的还是多铎的正白旗,但是如果按照旗主个人来比较的话,那么实力最强的无疑是掌握两旗共有38个牛录的皇太极实力最为强大了。

多尔衮时期顺治初期由于多尔衮掌握了满清的朝政大全,所以其领的正白旗实力也水涨船高。多尔衮掌权不久就设计将豪格正蓝旗的23个牛录吞并,然后如同皇太极的做法一样,将其与自己所辖的正白旗混编,组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多铎的镶白旗则改色为正蓝旗。而此时最强的旗主无疑是掌控两旗共有约63个牛录的多尔衮,但是如果要比较单旗的话,那无疑是多铎改色后的正蓝旗,他大概有58个牛录。

顺治时期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之初就将多尔衮的正白旗直接收入囊中变成自己亲领的八旗。而从顺治帝开始,历代的帝王皆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旗主,其余五旗皆有其余的皇亲贵胄统领。而这之后如果要论实力无疑皇帝的实力最强,如果最初论单旗的实力无疑还是正白旗的实力最为强大。但是到顺治中期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后,再加上皇帝对其余五旗的削弱,无疑最强大的八旗就是作为头旗的镶黄旗了,自此历代皆无变化。

清朝初期的八旗军队,是否算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强军队之一?

清朝初期的八旗军队,是否算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强军队之一

满清八旗最盛时连欧洲二流末端的沙俄都打不过(还不是沙俄正规陆军射击军),况且当时沙俄还没有进行彼得改革,连瑞典、奥斯曼土耳其、波兰都时常吊打俄罗斯。至于当时世界公认的强国为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荷兰更是满清无法匹敌的。真不知道清吹有什么脸来吹嘘满清八旗是世界最强军队之一,真是无知而无畏,无畏而无耻。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要了解当时的明末格局。在当时,明朝崇祯皇帝已经被李自成逼得自缢煤山,明朝皇族纷纷南下,占据大片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南明政权。而在黄河以北,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在西南张献忠自立为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东北关外的后金最为强大,势力如日中天。可以说,天下存在着四个政权,而吴三桂则夹在后金和大顺之间。

尽管当时的吴三桂拥有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战斗力非同凡响。但其赖以生存的明政权被推翻后,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投降后金,则意味着拥有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投降大顺也会获得相当高的政治待遇。但由于农民政权的狭隘性,导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最终打开城门,迎接满洲八旗,选择与后金一起战斗,为后来的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很多人就此认为,吴三桂是不折不扣的大汉奸,这一点暂且不论。从当时的历史大趋势看,满清处于上升阶段,君臣连心,军政通达,最具备一统中国的实力。即便满清不选择从山海关入主中原,也可以从内蒙从河北进犯中原,事实上,在吴三桂投降之前,满清就一度绕开山海关进军中原,劫掠无数财宝和百姓。坦白说,吴三桂并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就算吴三桂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当时的李自成也不会重用他,而他在失去李自成的依靠后,也会像明朝其他军阀一样反复倒戈,最终被满清所镇压。

清朝的八旗营和现代人持短械斗殴是啥水平?能达到次高手水平吗?

清朝初期的八旗军队,是否算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强军队之一

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为集中力量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事实上最早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满人重渔猎,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山林,因此养成了勇猛好战的风俗,在这个基础上八旗士兵才能趁虚而入,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的抵抗力量!由上可知,清初的八旗子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擅长骑射和摔跤等冷兵器作战,所以如果是清前期的八旗子弟与现代人进行械斗,估计现代人要被吊打,而且是打的很惨那种的!。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

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

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所以说,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也就是说,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

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也就是说,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

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

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

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所以总而言之,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

八旗兵到底有多吊?明末清初的时候有没有任何一支汉族军队在野战中击败过八旗军队哪怕一次?

历经三代人才摸到大明的城墙根,不知道吊在哪里?神助攻—-李自成,贤内助—-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外围声援——儒家学士,要是这样都不进球,那就是中国国足了。朱元璋从一个碗到建立大明,到深入大漠,活捉酋首,也就是十几年的光景。这样一对比,努尔哈赤三代人,就跟渣渣一样。再发表神评论之前,就不能尊重下基本历史事实,尊重下自己?。

文章TAG:秦军vs八旗军  八旗军游戏  秦军  八旗军  游戏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